00000製作說明【阿彌陀佛】 《五百羅漢》【阿彌陀佛】2020.3.5總目錄
五百羅漢
作者: 劉澤亮 著
出版社: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562116479
出版時間: 1997
裝幀: 平裝
開本: 大32開
頁數: 500頁
【阿彌陀佛】佛學系列詞典請到掌上百科論壇,或https://freemdict.com/,查看下載。
【阿彌陀佛】佛學系列詞典主要作品:
《佛光大辭典增訂本》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佛教大辞典(任继愈)》【图片版】
《佛教小辞典(杜继文)》【图片版】
《新编佛教辞典(陈兵)》【图片版】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藍吉富)》
《佛教小百科(中國佛教協會編)》
《中國百科全書佛教篇》
《釋氏要覽》
《三藏法數》
《佛學次第統編》
《一行佛學辭典(14本合輯)》
《一行佛學辭典簡編(9本合輯)》
《佛经解说辞典(刘保金)》【图片版】
《南山律學辭典》
《实用净土宗辞典(林克智)》【图片版】
《禪宗典籍550種提要》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
《因明辞典》【图片版】
《佛教人物傳總集》
《佛教難字字典》【图片版】
《俗語佛源》等等。

《一行佛學辭典簡編(9本合輯)》所收辭典:
台大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
續一切經音義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
翻梵語
佛光阿含藏
阿含辭典(莊春江)
法相辭典(朱芾煌)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說明:以上除了【图片版】外,其他均为文字版。 00 總目錄 00 總目錄
五百羅漢與中國文化(代序)
第1尊 阿若憍陳如尊者
第2尊 阿泥樓尊者
第3尊 有賢無垢尊者
第4尊 須跋陀羅尊者
第5尊 迦留陀夷尊者
第6尊 聞聲得果尊者
第7尊 旃檀藏王尊者
第8尊 施幢無垢尊者
第9尊 憍梵波提尊者
第10尊 因陀得慧尊者
第11尊 迦那行那尊者
第12尊 婆蘇槃豆尊者
第13尊 法界四樂尊者
第14尊 優樓頻螺尊者
第15尊 佛陀密多尊者
第16尊 那提迦葉尊者
第17尊 那延羅目尊者
第18尊 佛陀難提尊者
第19尊 末田底迦尊者
第20尊 難陀多化尊者
第21尊 優婆鞠多尊者
第22尊 僧迦耶捨尊者
第23尊 教說常住尊者
第24尊 商那和修尊者
第25尊 達摩波羅尊者
第26尊 伽那迦葉尊者
第27尊 定果德業尊者
第28尊 莊嚴無憂尊者
第29尊 憶持因緣尊者
第30尊 迦那提婆尊者
第31尊 破邪神通尊者
第32尊 堅持三字尊者
第33尊 阿㝹樓馱尊者
第34尊 鳩摩羅多尊者
第35尊 毒龍皈依尊者
第36尊 同聲稽首尊者
第37尊 毘羅胝子尊著
第38尊 伐蘇蜜多尊者
第39尊 闍提首那尊者
第40尊 僧法耶捨尊者
第41尊 悲察世間尊者
第42尊 獻花授記尊者
第43尊 眼光定力尊者
第44尊 伽耶舍那尊者
第45尊 莎底比丘尊者
第46尊 波闍提婆尊者
第47尊 解空無垢尊者
第48尊 伏陀蜜多尊者
第49尊 富那夜捨尊者
第50尊 伽耶天眼尊者
第51尊 不著世間尊者
第52尊 解空第一尊者
第53尊 羅度無盡尊者
第54尊 金剛破魔尊者
第55尊 願護世間尊者
第56尊 無憂禪定尊者
第57尊 無作慧善尊者
第58尊 十劫慧善尊者
第59尊 旃檀德香尊者
第60尊 金山覺意尊者
第61尊 無業宿盡尊者
第62尊 摩訶剎利尊者
第63尊 無量本行尊者
第64尊 一念解空尊者
第65尊 觀身無常尊者
第66尊 千劫悲願尊者
第67尊 瞿羅那含尊者
第68尊 解空定空尊者
第69尊 成就因緣尊者
第70尊 堅通精進尊者
第71尊 薩陀波侖尊者
第72尊 乾陀訶利尊者
第73尊 解空自在尊者
第74尊 摩訶注那尊者
第75尊 見人飛騰尊者
第76尊 不空不有尊者
第77尊 周利盤特尊者
第78尊 瞿沙比丘尊者
第79尊 師子比丘尊者
第80尊 修行不著尊者
第81尊 畢陵伽蹉尊者
第82尊 摩利不動尊者
第83尊 三昧甘露尊者
第84尊 解空無名尊者
第85尊 七佛難提尊者
第86尊 金剛精進尊者
第87尊 方便法藏尊者
第88尊 觀行月輪尊者
第89尊 阿那邠提尊者
第90尊 指塵三昧尊者
第91尊 摩訶俱絺尊者
第92尊 辟支轉智尊者
第93尊 山頂龍眾尊者
第94尊 羅網思惟尊者
第95尊 劫賓覆藏尊者
第96尊 神通億具尊者
第97尊 具壽具提尊者
第98尊 法王菩提尊者
第99尊 法藏永劫尊者
第100尊 善注尊者
第101尊 除憂尊者
第102尊 大忍尊者
第103尊 無憂自在尊者
第104尊 妙懼尊者
第105尊 嚴土尊者
第106尊 金髻尊者
第107尊 雷德尊者
第108尊 雷音尊者
第109尊 香象尊者
第110尊 馬頭尊者
第111尊 明首尊者
第112尊 金首尊者
第113尊 敬首尊者
第114尊 眾首尊者
第115尊 辨德尊者
第116尊 羼提尊者
第117尊 悟達尊者
第118尊 法燈尊者
第119尊 離垢尊者
第120尊 境界尊者
第121尊 馬勝尊者
第122尊 天王尊者
第123尊 無勝尊者
第124尊 自淨尊者
第125尊 不動尊者
第126尊 休息尊者
第127尊 調達尊者
第128尊 普光尊者
第129尊 智積尊者
第130尊 寶幢尊者
第131尊 善慧尊者
第132尊 善眼尊者
第133尊 勇寶尊者
第134尊 寶見尊者
第135尊 慧積尊者
第136尊 慧持尊者
第137尊 寶勝尊者
第138尊 道仙尊者
第139尊 帝網尊者
第140尊 明羅尊者
第141尊 寶光尊者
第142尊 善調尊者
第143尊 奮迅尊者
第144尊 修道尊者
第145尊 大相尊者
第146尊 善住尊者
第147尊 持世尊者
第148尊 光英尊者
第149尊 權教尊者
第150尊 善思尊者
第151尊 法眼尊者
第152尊 梵勝尊者
第153尊 光耀尊者
第154尊 直意尊者
第155尊 摩帝尊者
第156尊 慧寬尊者
第157尊 無勝尊者
第158尊 曇摩尊者
第159尊 歡喜尊者
第160尊 遊戲尊者
第161尊 道世尊者
第162尊 明照尊者
第163尊 普等尊者
第164尊 慧作尊者
第165尊 助歡尊者
第166尊 難勝尊者
第167尊 善德尊者
第168尊 寶涯尊者
第169尊 觀身尊者
第170尊 華王尊者
第171尊 德首尊者
第172尊 喜見尊者
第173尊 善宿尊者
第174尊 善意尊者
第175尊 愛光尊者
第176尊 華光尊者
第177尊 善見尊者
第178尊 善根尊者
第179尊 德頂尊者
第180尊 妙臂尊者
第181尊 龍猛尊者
第182尊 弗沙尊者
第183尊 德光尊者
第184尊 散結尊者2
第185尊 淨正尊者
第186尊 善觀尊者
第187尊 大力尊者
第188尊 電光尊者
第189尊 寶杖尊者
第190尊 善星尊者
第191尊 羅旬尊者
第192尊 慈地尊者
第193尊 慶友尊者
第194尊 世友尊者
第195尊 滿宿尊者
第196尊 闡陀尊者
第197尊 月淨尊者
第198尊 大天尊者
第199尊 淨藏尊者
第200尊 淨眼尊者
第201尊 波羅密尊者
第202尊 俱那含尊者
第203尊 三昧聲尊者
第204尊 菩薩聲尊者
第205尊 吉祥咒尊者
第206尊 缽多羅尊者
第207尊 無邊身尊者
第208尊 賢劫首尊者
第209尊 金剛味尊者
第210尊 乘味尊者
第211尊 婆私吒尊者
第212尊 心平等尊者
第213尊 不可比尊者
第214尊 樂覆藏尊者
第215尊 火焰身尊者
第216尊 頗多墮尊者
第217尊 斷煩惱尊者
第218尊 薄俱羅尊者
第219尊 利婆多尊者
第220尊 護妙法尊者
第221尊 最勝意尊者
第222尊 須彌燈尊者
第223尊 設特伽尊者
第224尊 彌沙塞尊者
第225尊 善圓滿尊者
第226尊 波頭摩尊者
第227尊 智慧燈尊者
第228尊 旃檀藏尊者
第229尊 迦難留尊者
第230尊 香焰幢尊者
第231尊 阿濕卑尊者
第232尊 摩尼寶尊者
第233尊 福德首尊者
第234尊 利婆彌尊者
第235尊 捨遮獨尊者
第236尊 斷業尊者
第237尊 歡喜智尊者
第238尊 乾陀羅尊者
第239尊 莎伽陀尊者
第240尊 須彌望尊者
第241尊 持善法尊者
第242尊 提多迦尊者
第243尊 水潮聲尊者
第244尊 智慧海尊者
第245尊 眾具德尊者
第246尊 不思議尊者
第247尊 彌遮仙尊者
第248尊 尼陀迦尊者
第249尊 首正念尊者
第250尊 淨菩提尊者
第251尊 梵音天尊者
第252尊 因地果尊者
第253尊 覺性解尊者
第254尊 精進山尊者
第255尊 無量光尊者
第256尊 不動義尊者
第257尊 修善業尊者
第258尊 阿逸多尊者
第259尊 孫陀羅尊者
第260尊 聖峰慧尊者
第261尊 曼殊行尊者
第262尊 阿利多尊者
第263尊 法輪山尊者
第264尊 眾和合尊者
第265尊 法無住尊者
第266尊 天鼓聲尊者
第267尊 如意輪尊者
第268尊 首光焰尊者
第269尊 無比較尊者
第270尊 多伽樓尊者
第271尊 利婆多尊者
第272尊 普賢行尊者
第273尊 持三昧尊者
第274尊 威德聲尊者
第275尊 利婆多尊者
第276尊 名無盡尊者
第277尊 阿那悉尊者
第278尊 普勝山尊者
第279尊 辨才王尊者
第280尊 行化國尊者
第281尊 聲龍種尊者
第282尊 誓南山尊者
第283尊 富伽耶尊者
第284尊 行傳法尊者
第285尊 香金手尊者
第286尊 摩拿羅尊者
第287尊 光普現尊者
第288尊 慧依王尊者
第289尊 降魔軍尊者
第290尊 首焰光尊者
第291尊 持大醫尊者
第292尊 藏律行尊者
第293尊 德自在尊者
第294尊 服龍王尊者
第295尊 闍夜多尊者
第296尊 秦摩利尊者
第297尊 義法勝尊者
第298尊 施婆羅尊者
第299尊 闡提魔尊者
第300尊 王住道尊者
第301尊 無垢行尊者
第302尊 阿波羅尊者
第303尊 聲皈依尊者
第304尊 禪定果尊者
第305尊 不退法尊者
第306尊 僧伽耶尊者
第307尊 達摩真尊者
第308尊 持善法尊者
第309尊 受勝果尊者
第310尊 心勝修尊者
第311尊 會法藏尊者
第312尊 常歡喜尊者
第313尊 威儀多尊者
第314尊 頭陀信尊者
第315尊 議洗腸尊者
第316尊 德淨悟尊者
第317尊 無垢藏尊者
第318尊 降伏魔尊者
第319尊 阿僧伽尊者
第320尊 金富樂尊者
第321尊 頓悟尊者
第322尊 周陀婆尊者
第323尊 住世間尊者
第324尊 燈導首尊者
第325尊 甘露法尊者
第326尊 自在王尊者
第327尊 須達那尊者
第328尊 超法雨尊者
第329尊 德妙法尊者
第330尊 士應真尊者
第331尊 堅固心尊者
第332尊 聲響應尊者
第333尊 應赴供尊者
第334尊 劫塵空尊者
第335尊 光明燈尊者
第336尊 執寶炬尊者
第337尊 功德相尊者
第338尊 忍心生尊者
第339尊 阿氏多尊者
第340尊 白香象尊者
第341尊 識自在尊者
第342尊 讚歎願尊者
第343尊 定拂羅尊者
第344尊 聲引眾尊者
第335尊 離淨悟尊者
第346尊 鳩捨尊者
第347尊 郁多羅尊者
第348尊 福業除尊者
第349尊 羅餘習尊者
第350尊 大藥尊尊者
第351尊 勝解空尊者
第352尊 修無德尊者
第353尊 喜無著尊者
第354尊 月蓋尊尊者
第355尊 旃檀羅尊者
第356尊 心定論尊者
第357尊 庵羅滿尊者
第358尊 頂生尊尊者
第359尊 薩和壇尊者
第360尊 直福德尊者
第361尊 須那剎尊者
第362尊 喜見尊尊者
第363尊 韋藍王尊者
第364尊 提婆長尊者
第365尊 成大利尊者
第366尊 法首尊者
第367尊 蘇頻陀尊者
第368尊 眾德首尊者
第369尊 金剛藏尊者
第370尊 瞿伽離尊者
第371尊 日照明尊者
第372尊 無垢藏尊者
第373尊 除疑網尊者
第374尊 無量明尊者
第375尊 除眾憂尊者
第376尊 無垢德尊者
第377尊 光明網尊者
第378尊 修善行尊者
第379尊 坐清涼尊者
第380尊 無憂眼尊者
第381尊 去蓋障尊者
第382尊 自明尊尊者
第383尊 和倫調尊者
第384尊 淨除垢尊者
第385尊 去諸業尊者
第386尊 慈仁尊尊者
第387尊 無盡慈尊者
第388尊 颯陀怒尊者
第389尊 那羅達尊者
第390尊 行願持尊者
第391尊 天眼尊尊者
第392尊 無盡智尊者
第393尊 遍具足尊者
第394尊 寶蓋尊尊者
第395尊 神通化尊者
第396尊 思善識尊者
第397尊 喜信靜尊者
第398尊 摩訶男尊者
第399尊 無量光尊者
第400尊 金光慧尊者
第401尊 伏龍施尊者
第402尊 幻化空尊者
第403尊 金剛明尊者
第404尊 蓮花淨尊者
第405尊 拘那意尊者
第406尊 賢首尊者
第407尊 利亙羅尊者
第408尊 調定藏尊者
第409尊 無垢稱尊者
第410尊 天音聲尊者
第411尊 大威光尊者
第412尊 自在主尊者
第413尊 明世界尊者
第414尊 最上尊尊者
第415尊 金剛尊尊者
第416尊 蠲慢意尊者
第417尊 眾無比尊者
第418尊 超絕倫尊者
第419尊 月菩提尊者
第420尊 持世界尊者
第421尊 定花至尊者
第422尊 無邊身尊者
第423尊 最勝幢尊者。
第424尊 棄惡法尊者
第425尊 無礙行尊者
第426尊 普莊嚴尊者
第427尊 無盡慈尊者
第428尊 常悲憫尊者
第429尊 大塵障尊者
第430尊 光焰明尊者
第431尊 智眼明尊者
第432尊 堅固行尊者
第433尊 澍雲雨尊者
第434尊 不動羅尊者
第435尊 普光明焰尊者
第436尊 心觀淨尊者
第437尊 那羅德尊者
第438尊 師子尊尊者
第439尊 法上尊尊者
第440尊 精進辨尊者
第441尊 樂說果尊者
第442尊 觀無邊尊者
第443尊 師子翻尊者
第444尊 破邪見尊者
第445尊 無憂德尊者
第446尊 行無邊尊者
第447尊 慧金剛尊者
第448尊 義成就尊者
第449尊 善住義尊者
第450尊 信澄尊者
第451尊 行敬端尊者
第452尊 德普洽尊者
第453尊 師子作尊者
第454尊 行忍慈尊者
第455尊 無相空尊者
第456尊 勇精進尊者
第457尊 勝清淨尊者
第458尊 有性空尊者
第459尊 淨那羅尊者
第460尊 法自在尊者
第461尊 師子頰尊者
第462尊 大賢光尊者
第463尊 摩訶羅尊者
第464尊 音調敏尊者
第465尊 師子臆尊者
第466尊 壞魔軍尊者
第467尊 分別身尊者
第468尊 淨解脫尊者
第469尊 質直行尊者
第470尊 智仁慈尊者
第471尊 具足儀尊者
第472尊 如意雜尊者
第473尊 大熾妙尊者
第474尊 劫賓那尊者
第475尊 普焰光尊者
第476尊 高逸行尊者
第477尊 得佛智尊者
第478尊 寂靜行尊者
第479尊 悟真常尊者
第480尊 破冤賊尊者
第481尊 滅惡趣尊者
第482尊 性海通尊者
第483尊 法通尊者
第484尊 敏不息尊者
第485尊 攝眾心尊者
第486尊 導大眾尊者
第487尊 常隱行尊者
第488尊 菩薩慈尊者
第489尊 拔眾苦尊者
第490尊 尋聲應尊者
第491尊 數劫定尊者
第492尊 注法水尊者
第493尊 得定通尊者
第494尊 慧廣增尊者
第495尊 六根淨尊者
第496尊 拔度羅尊者
第497尊 思薩埵尊者
第498尊 注荼迦尊者
第499尊 缽利羅尊者
第500尊 願事眾尊者
01 五百羅漢 01 五百羅漢總目錄
  五百羅漢 劉澤亮著
五百羅漢與中國文化(代序)
  在中國佛教的寺院中﹐有許多建有五百羅漢堂﹐內有五百羅漢像。如北京碧雲寺﹑成都寶光寺﹑武漢歸元寺﹐蘇州西園寺和寒山寺﹑上海龍華寺﹑廣州華林寺以及昆明筇竹寺等數處即建有五百羅漢堂。羅漢堂﹐成為現代佛教寺廟不可或缺的衙要組成部份。然五百羅漢在殿堂上比肩而坐﹐乘興而來的禮拜觀賞者除默禱其名號外﹐還有了解其履跡﹑神異的強烈渴求。本書正是應欲求了解五百羅漢及其與中國文化關系的讀者而撰作的。要搞清楚這一問題﹐首先必須從五百羅漢的來歷說起。

  五百羅漢的由來
  羅漢﹐十六羅漢﹑十八羅漢
  羅漢﹐為梵語譯音阿羅漢之略稱。又作阿廬漢﹑阿羅阿﹑阿黎阿等。有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等含義。原指小乘佛教修行所達到的最高果位(即羅漢果)﹑荻得此果者能跳出生死大海﹐免受輪回轉世之苦。但小乘佛教以自了為最終目標﹐大乘佛教進一步主張以自身解脫為基礎﹐推廣為提倡眾生解脫。于是開始出現佛陀人滅後不入涅槃而護持弘傳佛法的住世阿羅漢。羅漢的數目﹐《彌勒下生經》載有九十六億得道﹐《薩婆多論》載有七萬羅漢殉道﹐這些數字﹐我們今天只能權且聽之﹐當然是不可以以實目之的。但據《彌勒下生經》﹐開始佛陀留有四大羅漢以弘傳佛法﹐于是摩訶迦葉﹑君屠缽嘆﹑賓頭盧﹑羅??羅等四人成為最初的四大聲聞(即羅漢)﹐其地位僅次于佛陀。四大羅漢弘傳佛法﹐擔子過重﹐于是﹐又出現了十六羅漢之說﹐玄奘大師西行取經時帶回的《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說﹐慶友尊者(即難提密多羅)在涅槃時將十六大阿羅漢的名號告知大眾﹐這是十六羅漢說最早的典據支持。隨十六羅漢的廣泛弘傳﹐其形像也成為繪畫的重要表現題材。在繪畫時﹐又有將《法住記》作者與譯者慶友尊者和玄奘大師加進去的﹐于是十六羅漢就變成了十八羅漢。著名文章家蘇東坡就作有《十八大阿羅漢頌》﹐不過﹐于後二位添加羅漢的名號則有了變化。直至清乾隆年間﹐由皇帝欽定為降龍和伏虎兩羅漢﹐十八羅漢的名號說基本確定下來。然藏傳佛教所添加者則仍有所不同﹐是摩耶夫人(佛陀之母》和彌勒。
  五百羅漢﹕五百羅漢為五百阿羅漢的略稱﹐意為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五百位聲聞。
  關于五百羅漢的來歷﹐有各種不同的說法﹕(1)一種說法是據《十誦律》卷四所記﹐認為佛祖釋迦生時﹐即有弟子五百人﹐在佛說法時常隨侍左右﹐稱為“五百羅漢”﹔(2)一種說法是依據《法住記》﹐認為十六羅漢各有駐地﹐各有部下﹐從五百羅漢到一千六百不等﹐五百羅漢是其中最起碼的一組﹔(3)一種說法是據《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其中記有佛為五百弟子(羅漢)授記之事﹔(4)一種說法是據《舍利弗問經》中記載﹐﹐弗沙密多羅王滅佛法後﹐有五百羅漢重興聖教﹔(5)西晉竺法護所譯《佛五百弟子自說本經起》﹐記載了佛滅度之次年﹐迦葉尊者與五百羅漢(比丘)最初結集(即編纂佛經)的事﹔南傳佛教又有五百羅漢參加在斯裡蘭卡舉行第四次結集的傳說﹔(6)一種說法是根據《賢愚經》所記﹐認為他們前身是五百只大雁。一次雁王誤入網中﹐獵人欲待捕殺﹐雁群中一雁在雁王前撕心裂肺地哀叫﹐雁群亦在半空中盤桓而不去。獵人由此大為感動﹐便放了雁王。此雁王即是佛祖釋迦牟尼﹑五百大雁即五百羅漢﹔(7)據《大唐西域記》南海之濱有一株枯樹﹐內中穴居五百蝙蝠。一日眾商侶燃火取暖﹐﹐其中有一人誦讀經藏﹐蝙蝠聞經﹐不避火燒而心生歡喜。此五百蝙蝠即在迦濕彌羅國結集之五百羅漢的前身。(8)據《智度論》﹐五百仙人飛行空中﹐有甄陀羅女于雪山池中載歌載浴﹐﹐眾仙聞女歌聲﹐心狂意亂﹐頓失禪定﹐失足墮地。此五百仙人即五百羅漢。(9)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們是佛祖感召下的五百強盜﹐放下屠刀而成羅漢的。總之﹐有關五百羅漢的傳說在佛經中多有記載﹐且充滿神異。但都沒有一一記下名號。
現存最早的羅漢名號記錄之一﹐是南宋的高道素﹐從各經中錄出五百之數的名號﹐于紹興四年(1134)(十二月刻了一通《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此碑現已毀)文收于《嘉興續藏經》第四十三函。此即為各地所立五百羅漢之所本。實際上﹐五百羅漢的名號﹐並無任何典據的支持﹐五百之數也只是概舉其數。而這恰好給各地羅漢堂塑造羅漢的具體形貌留下了極大的想象和迥旋空間﹐也使各地的羅漢形像不盡相同。值得指出的是﹐這個五百名號的記載。並不是最早的﹐就目前資料來看﹐現存較早的﹐是廣西宜山縣北宋元府元年(1098)的《供養釋迦如來住世十八尊五百大阿羅漢聖號》摩崖碑刻﹐且排列順序與高道素有所不同。
  五百羅漢像名合一的最早版刻﹐為南宋《乾明院五百八阿羅漢圖錄》﹐今僅存清乾隆據南宋本的重刻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2月影印)。盡管“其繪象似行雲流水﹐其標名如指掌列眉﹐其班次聯絡則又分屬以五行”(《明吳興學博必山居士題羅漢圖錄序》)﹐但細閱仍會發現﹐此本也許幾經輾轉﹐其名號除“惠”與“慧”(第10﹑57﹑58尊)﹑“伽”與“迦”(第26尊)等字概系因時代不同或寫作習慣有所不同而有所變化之外﹐還有許多十分明顯的舛誤﹐如﹐第42尊獻花授記﹐今所見之清刻乾明院本作獻花提記﹐“提”字顯系“授”字之誤﹔第48尊伏陀蜜多﹐清刻乾明院本作“伏抱蜜多”﹐“陀”古寫作“迤”
  “抱”顯系此字之誤﹔再如第86尊“金剛精進”誤作“金剛粗進”。由此及其序文來看﹐五百羅漢的具體化﹑具象化的發展和衍傳﹐主要在民間以秘傳的形式進行﹐並且在輾轉相傳中肯定有不少根據自己的文化水平均欣賞習理所進行的修飾與改竄。
  由此可知﹐五百羅漢的具體名號與具像﹐可以說純粹是中國的特產。五百之數﹐不僅其排列沒有內在規律﹑雜亂無章﹐而且內中多所重夏﹐實為同尊異出。如﹐第14尊與第99尊﹐第15尊與第48尊﹐第22尊與第40尊﹐第79尊與第438尊)第372尊無垢藏與第316尊咒垢德﹐又如第241與第308不僅僅是異名同出﹑而且是同名同出﹐等等。這種現象﹐本書還有根多﹑讀者可以自行統計。這是撰作者有意為之﹐抑或出于其他的什麼考慮﹐限于資料﹐我們今天已渺而難知。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排列上的雜亂無序﹐內容了多所重夏﹐必定是對當時時代歷史文化背景和人文心態的一種現實反映。但在由中國人(這是應該加以強調的)所開列的五百羅漢名號和形象中﹐可以視為中國僧人(居住或主要活動在今天中國版圖之內或純粹中國本土的僧人而入羅漢之列)者幾近五十人﹐佔五百羅漢的十分之一﹔即便是印度的胡僧﹐在裝束上也幾近完全漢化。在這裡﹐體現出了五百羅漢濃重的中國味﹐也是本書命名為“中國五百羅漢”的原因。

  五百羅漢與中國佛教
  中國佛教主流為大乘佛教﹐因為大乘佛教教義與中國本有儒道文化在哲學思想﹑倫理思想﹑傳譯方式等諸多層面均具有某種程度的暗合。儒家文化認為應當立己立人﹑講究忠恕之道﹐而大乘佛教則主張應當慈悲為懷﹑以普度眾生為已任﹔道家文化認為本體的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大乘佛教則用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作為重要的傳釋手段。正因為此﹐中國古代在內地流行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然許是受密宗供奉曼陀羅的影響﹐因之又在殿堂供奉佛﹑菩薩之外﹔更塑羅漢像以為烘托。
  值得注意的是﹐在五百羅漢中﹐虛擬其名以充五百之數者達102尊之多﹐佔五分之一強。揣測其意﹐恐與佛典所言化城相類。佛祖在引領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路途之中﹐惟恐眾生因路途遙遠而生厭倦之心﹐以至于半途而廢,于是在路途之中幻化出無數小城﹐以增強眾生向佛的勇氣和信心。想來撰作或使五百羅漢者具體化者的初衷﹐其出發點似在于將佛典所言及的德行加以形象化﹐擬人化﹐而由此樹立一個人格的典范或楷模。其所虛擬之名號﹐似乎不僅在盡力避免印度梵文而力求使用符合中國廣大民眾心理要求的中國本土文化語言﹐而且從中可以看出使中國僧人擠入五百羅漢之列的努力。如第272尊所立之“普賢行”的名號﹐普賢本為印度梵僧﹐在五百羅漢中沒見撰作者直接單獨立普賢名號條﹐而是以印度普賢的德行作為楷模的羅漢﹐從而大大淡化了印度佛教的色彩﹐其出發點可能是用以表現中國人亦可以成羅漢果位罷。這種大膽的改造甚至捏造﹐恐怕在世界文化史也是極為罕見﹐而為中國文化史上所獨具的特有景觀。事實上在中國佛教史上也是應該大書一筆的。從其對中國民眾的影晌而言﹐對五百羅漢名號的具體而出現的這種佛教名相的擬人化現象﹐可以說是佛教中國化一種十分鮮明的體現。這種外來文化中國化過程中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是很值得我們今天進行認真而深入的思考和咀嚼的。

 五百羅漢與中國文化
  五百羅漢﹐名號不同﹐形色各異﹐但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廣大民眾中﹐它們被視作力量與吉祥的象征﹔幾乎家喻戶嘵﹑婦孺皆知﹐它們與中國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其命名就可充分顯示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和中國文化特有的底蘊。勿容置疑的是﹐今天﹐五百羅漢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文化庫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羅漢與中國民俗
  有關羅漢的民俗與理論上的羅漢有很大的差距﹐民俗是民眾口口相傳﹑清新怡人的﹐而有關羅漢來歷的考證和說明則可能是枯燥乏味的﹐從當時出現的五百羅漢名號的具體化﹑的事實本身而言﹐絕對不是某個人的一時沖動。而是反映了當時將印度五百羅漢具體化﹑具象化﹑偶像化﹐而且將羅漢從名號到形象都符合中國人口味的中國化的時代要求。由此可同見﹐羅漢信仰﹐淵遠流長。從歷史而言。本身是中國文化改造外來文化的產物﹐從現實而言﹐已經構成了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並對中國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容。關于對五百羅漢的尊崇﹐是在五代以後才開始興盛起來的。一些寺院始建五百羅漢堂﹐供奉五百羅漢像﹐一些石窟也開始出現以五百羅漢為題材的造像。
  各地無論禪林道場﹑佛門聖跡﹐抑或鄉間閭巷﹑草野民間﹐都流傳不少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有關羅漢的傳說。在民俗中﹐菩薩﹑羅漢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羅漢與中國政治
  中國的皇帝居然混跡于羅漢之中﹐如果不加考證﹐則很可能被認為是一種十分荒唐的笑話。但事實上﹐康熙﹑乾隆確曾位列于羅漢之林。如北京碧雲寺羅漢堂裡第444尊“破邪見尊者”﹐被塑造成頂盔持甲﹐罩袍登靴﹐兩手扶膝﹐雙目炯炯﹐此即為乾隆皇帝為他自己所塑的羅漢像。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一種強大的包容力量﹐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政治與宗教相與為用﹑不可截然剝離的親緣關系。

  羅漢與中國道德及哲學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羅漢﹑菩薩都是行善積德的象征。實際上是中國儒道本位文化的一種宗教體現。在中因文化中﹐觀音不只是用佛教教義去普度眾生﹐而是扎扎實實地為民解懮除苦﹔在中國文化系統中﹐羅漢還是智慧的化身。如﹐第440尊精進辨尊者。內中所述尊者勸說德樂正而毫無所得之時﹐便用神通變化成一只小蜜蜂﹐終于因勢利導﹐使其開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充滿智慧的中華民族以自己本有的傳統思維方式為框架接納﹑容受並改造外來佛教文化的特質。

  羅漢與中國藝術
  羅漢還與中國的文學如小說戲劇等及繪畫等藝術形式緊密地聯系起來﹐成為文學家﹑藝術家們反映和表現的題材。在《西游記》等文學藝術作品中﹐十八羅漢時常成群出動﹐如“十八羅漢斗悟空”﹐“十八羅漢斗大鵬”等。隨這些文學作品在民間的廣泛傳播﹐羅漢的形象與神通也在中國民眾心中有了一個基本的定位。
  羅漢本為西域梵僧﹐然自有五百羅漢名號和繪像始﹐其名號稱呼與形象裝束業已漢化﹐且已無佛教本然的莊嚴肅穆﹐而流溢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呈現出為中國本有藝術所改造的特征。白化文先生在其所著《佛陀菩薩羅漢天王》一書中說得好﹕“培育出中國化羅漢的﹐乃是中國的藝術家”。當然﹐五百羅漢與中國文化是一個很大的題目﹐這裡只是及其萬一﹐相信隨研究的深入﹐這個問題會有更新的理解。
  本冊《中國五百羅漢》﹐可“為初入禪林者開一便覽徑”﹐亦可“將為娛老玩器爾”(均見必山居士序)﹐更可滿足一般誠心之士對五百羅漢了解之渴求。中國佛教﹐尤其是對五百羅漢信仰和崇拜﹐對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產生過相當深遠的影吶。此書的面世﹐若能對研究佛教﹐尤其是對了解五百羅漢的歷史與具體行跡﹐以及從深層次認識和思考中國文化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發展方面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或得到方家的批評教正﹐則是作者的初哀。

  往昔必山居士以重金將一函乾明院羅漢尊者圖錄由一形貌蒼古老納處購得﹐而藏諸于篋﹐至夜同﹐羅漢圖錄自放熒光透篋照于四壁﹐乃暗自驚訝﹕此書為不可秘而不傳之物也。今天﹐撰作此冊﹐也抱必山居士類似的心願﹕願五百羅漢向善祛惡的美德在今天得到廣泛的傳揚。願五百羅漢與中國文化的探討日漸得到學術界的關注。謹以昔杭州盤谷禪師題“五百畫像游戲神通贊”結束本文﹐讓我們首先從文字上領略一下五百羅漢的神通與風彩﹕
  五百羅漢﹐化無數像。玉眸秋水﹐寒潭蒼發﹐黃雲綠浪。或捏煙拿風﹐或騎猊跨象﹐或踢東海日月球﹐或折扶桑拄天杖。說甚生龍活虎﹐何須鋼槍銅棒﹗文殊笑他之蹺蹊﹐觀音哂他之怪狀。噫﹗神應莫測妙難量﹐變化無窮不可方﹐百尺竿頭常把戲﹐連天帶地一粒藏。

        丙子初冬作者識于靜思齋
羅漢 羅漢總目錄
  阿羅漢﹐略稱羅漢﹐是梵語的音譯﹐意譯具有三義﹕“應供﹑破惡﹑無生”﹐是修行者果位上的名稱。我國繪畫或雕塑的羅漢像有三種﹕一﹑十六羅漢﹐二﹑十八羅漢﹐三﹑五百羅漢。十六羅漢﹐見唐玄奘所譯的《法住記》﹐此書作者為斯裡蘭卡慶友。後人加上此書的作者﹐又因不懂梵語﹐把第一尊“賓頭廬頗羅墮”誤為二人﹐這樣就成了十八羅漢。佛經中所說的五百羅漢﹐並未一一舉出具體的名字﹐南宋高道素所錄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一卷﹐列舉五百羅漢的名字﹐今佛寺中所塑的五百羅漢像﹐多依之列名。
西園羅漢堂 西園羅漢堂總目錄
  西園羅漢堂﹐創建于明代未葉﹐清咸豐十年﹐毀于兵燹﹐今第一進石拱門園框﹐雕刻精美﹐為明代遺物﹐其余都是同治﹑光緒年間陸續重建的﹐羅漢堂屋宇彌廣﹐共四十八間﹐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為中心﹐泥塑全身羅漢五百尊﹐分單雙號對稱排列﹐羅漢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有降龍伏虎﹐有跏趺端坐﹐有橫眉怒目﹐有笑容可鞠﹐喜怒哀樂﹐表情迥然不同﹔衣折條紋﹐清晰分明﹐無一雷同。這是江蘇省現保存藝術性較高而唯一完整的清塑五百羅漢像。
  千手觀音﹕用香樟木雕的四面千手觀音像﹐每只手的手掌中有一眼睛﹐象征菩薩觀察到四面八方﹐有各種力量﹐普度眾生﹐故亦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此像構思奇巧﹐技藝高超﹐是木雕像中的藝術珍品。
  四大名山﹐我國佛教四大名山﹐相傳為四大菩薩應化說法的地方﹐觀音菩薩于淅江普陀山﹐地藏菩薩于安徽九華山﹐普賢菩薩于四川峨眉山﹐文殊菩薩于山西五臺山﹐國內外佛教徒每年前往朝拜的很多﹐在我國佛教史上和國際佛教友好往來關系上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塑座四面上下﹐塑一個個合掌致敬的童子﹐是根據《華嚴經》中所說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的形象﹐四角上四天王侍衛雲端﹐上中間天女散花。
  瘋僧﹕是宋代杭州靈隱寺的和尚。秦檜到靈隱寺敬香﹐他拿一根吹火筒﹐一把掃帚與僧眾同到山門前迎接。秦檜問他﹕你拿這兩件東西做什麼﹖他說﹕這根吹火筒﹐兩頭一樣通﹐裡通外國的奸臣﹐就是同這根吹火筒一樣──兩頭通。我拿這把掃帚﹐在佛殿上掃除灰塵﹐在金鑾殿上﹐要掃除買國的奸臣。秦檜聽了面有慍色﹐當家和尚趕忙說是瘋僧。秦檜回去就派人去捉他﹐他已走掉了。當時人民痛恨秦檜陷害岳飛﹐禍國殃民﹐聽說靈隱寺的這個和尚﹐不顧自己生命危險﹐敢于當面痛斥秦檜是買國奸臣﹐對他這樣愛國主義精神非常欽佩﹐因而造這樣一個像來紀念他﹐還有編成《瘋僧掃秦》的劇本來紀念他的。至于瘋僧原有的名字叫什麼﹖待考。這尊像﹐造形朴素﹐生動有趣﹐藝術上是很成功的。
  濟公﹕原名道濟﹐濟公是人們對他的尊稱﹐是南宋杭州靈隱寺的著名高僧﹐後住淨慈寺。他善詩文﹐瀟灑自然﹐不畏強暴﹐樂于扶助弱小﹐人們多喜與他接近﹐他喜歡吃點酒肉﹐在封建社會中﹐一個著名的高僧﹐公然吃酒吃肉﹐被認為瘋狂了﹐就叫他濟癲。舊小說《濟公傳》﹐把他描寫得荒誕不經﹐滑稽可笑﹐這是小說家的筆墨﹐並不是濟公的本色。這裡這尊濟公像。富有浪漫色彩﹐形象逼真﹐面部表情﹐從左正右看﹐啼笑皆非﹐活靈活現﹐妙趣橫生。
  第三進中間三尊大佛﹐正中釋迦佛﹐左藥師佛﹐右彌勒佛﹐侍立在前兩邊的兩個將軍像﹐左韋馱﹑右關羽。關羽是三國時代的蜀將﹐據隋代智者大師見關羽顯靈而建立玉泉寺的傳說﹐將關羽列入護法神中﹐各地寺廟多有塑其像而供奉之。
  羅漢堂中各種造像﹐共有七百多尊。
第1尊 阿若憍陳如尊者 第1尊 阿若憍陳如尊者總目錄
  阿若,意為瞭解,或譯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際、知本際、無智;憍陳如,為其姓,意為族者。《佛所行贊轉法輪品》 「以彼知法故,名阿若憍憐」。
  尊者最初乃是佛陀為太子時的五位侍從之一。太子命名時,他斷言太子將會成佛。據《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五載,悉達多太子出家求道之初,他與其他四位侍從奉淨飯王之命,親伴苦行之太子在林中修道。後見太子廢苦行,遂與其他四人離去。佛陀成道後,於鹿苑初轉法輪,向他們講四諦法。成為佛陀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據《增一阿含經·弟子品》載,他為佛陀聲聞弟子之一,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義,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諦者,他成為比丘後的事跡不詳,僅知在教團中為最長老,常居上座之位。
  於佛弟子中最先第一悟。
  阿若憍陳如,又作阿若多憍陳如、阿惹憍陳如、阿惹憍鄰、阿若拘鄰、阿若俱鄰。或作憍陳如、憍陳那、拘鄰若、枸鄰、俱鄰、居鄰、居倫等。
骨相清奇性堅定,
濃眉銳目才賦敏,
面慈心善心真純,
位居五百第一尊。
第2尊 阿泥樓尊者 第2尊 阿泥樓尊者總目錄
  阿泥樓尊者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古代印度迦毘羅衛國城之釋氏,佛陀之從弟,關於其身世。《起世經》卷十、《五分律卷》十五、《眾許摩訶帝經》卷二等載為斛飯王之子,《佛本行集經》卷十一、《大智度論》卷三則載為甘露飯王之子。據《佛本行集經》卷五十八、《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阿那律品》、《大智度論》卷十一等載,尊者與阿難、難陀、優婆離等於佛陀成道後回鄉之時出家為弟子。出家後的阿泥樓,修道精進,堪為楷模。他曾於佛陀說法中酣睡,被佛呵責,乃立誓不眠,以致患眼疾而失明。然以修行益進,心眼漸開,終於成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見天上地下十方域之六道眾生。佛陀入滅之際,他侍立於涅槃床前守護。佛陀涅槃後,他曾參加第-次結集,貢獻卓著。
  阿泥樓,又作阿那律、阿尼廬陀、阿㝹樓馱、阿難律、阿樓陀。意譯作無滅如、無滅、如意、無障、無貪、隨順義人、不爭有無。
身世高貴道早成,
謙恭和順好處身,
凡事水到必成渠,
心寬體胖位至尊。
第3尊 有賢無垢尊者 第3尊 有賢無垢尊者總目錄
  有賢無垢尊者,即無垢威德菩薩。垢,指妄惑污穢淨心,即煩惱。佛教有六垢、七垢之說。
  據《大方廣三戒經》捲上載,尊者位居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之下,但具有普賢、文殊二菩薩的慈悲與功德。他已遠離了一切煩惱,眼界清淨無所不見,能呈現佛祖所具有的一切非凡神通。智慧之光無所不照,並且能照及已往與未來。能在所有佛剎寺院顯現自己無量的功德身相。能不知疲倦地到達一切皈依了佛教的地方。他施慧於萬物,卻不居德自傲,依然心地寂靜、思緒不亂。在世間弘揚佛法,引導眾生脫離苦海,到達極樂的彼岸。
君乃西方老修行,
堅貞廉淨心無塵,
步穩何愁影歪斜,
極樂世界傳美名。
第4尊 須跋陀羅尊者 第4尊 須跋陀羅尊者總目錄
  須跋陀羅尊者,為佛陀入滅前最後接受教誡而得道的一位弟子。
  據《大唐西域記》卷六等載,須跋陀羅尊者原為古印度拘尸那城的一名外道婆羅門,但聰慧多智,根機敏利,修習已得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年一百二十歲,始改信佛法。他聞佛將在娑羅林中涅槃,乃急奔佛所前往拜謁,於其夜出家受戒,淨修梵行。據稱,佛陀料其將至,預先告知大弟子阿難在夜裡將他引至床前,佛陀為他講授八聖道等佛教奧義,入夜未久,即成阿羅漢,並於佛陀之前行取滅度。
  須跋陀羅,又作蘇跋陀羅、須跋陀、須跋。藪婆頭樓,意譯為「善賢」、「好賢」、「善好賢」。
勤苦修行得自然,
道力有邊跡無邊,
慈顏樂貌心智醒,
萬事何愁不成全?
第5尊 迦留陀夷尊者 第5尊 迦留陀夷尊者總目錄
  迦留陀夷尊者學問高深,為佛陀出家前的宮廷老師。為佛弟子中惡行多端之比丘,六群比丘之一。後與其妻子善歲皆皈依佛教,出家為僧。
  據《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等載,迦留陀夷其身極黑,嘗夜行乞食,時天黑暗,乞至他家,他家婦人正懷身孕,於閃電中乍見之,謂鬼神來,乃驚怖墮胎,後聞迦留陀夷為佛弟子,婦人乃發聲惡罵。如來知之,即制定過午不得乞食之戒。又,《中阿含》卷二十九《龍象經》、《長阿含》卷十二《自歡喜經》、《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二等諸經,迦留陀夷有同名異人數人。
  迦留陀夷,又作迦樓陀夷、迦廬陀夷、迦路娜、迦廬。或作黑偉陀夷。意澤為大粗黑、黑曜時起、黑上等。
命主清貴運享通,
性格沉靜事從容,
煩惱盡皆隨風去,
只緣秉賦重謙恭。
第6尊 聞聲得果尊者 第6尊 聞聲得果尊者總目錄
  聞聲得果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聞,謂可聽;聲,為五塵之一耳根所對之境;據《持地論》說 「從他聞聲而通達,故名聲聞,」《大乘義章》卷十七則謂「聞如來之言教而悟解,故曰聲聞。」得果,為三乘聖人各得自乘之果法。
  聞聲得果尊者乃聞佛聲而豁然悟道,當下領會四諦之理,得到了修行的果實,斷見思之惑,證得阿羅漢果,往生於不生不滅的涅槃極樂境界。
萬事成功在精誠,
有因有果繁萬物,
歡顏當自勤奮來,
神奇自古平凡出。
第7尊 旃檀藏王尊者 第7尊 旃檀藏王尊者總目錄
  旃檀藏王尊者,即月支國國王迦膩色迦王。
  迦膩色迦王系貴霜王朝之第三世王,是印度政治史上、文化史上之關健時代。據《大唐西域記》載,時值佛陀入滅後四百年,即公元一世紀左右。他繼阿育王之後支配全北印度。在印度佛教史上,與阿育王並稱為護持佛法之二王。。他開始信奉瑣羅亞斯德教,不信罪福,輕侮佛法。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五載,王征服中印度華氏城,和議時要求華氏城賠償九億金寶,馬鳴大師在摩竭陀國華氏城傳教,信者極眾,華氏王以馬鳴菩薩及佛缽代替,王十分高興,於是迎請馬鳴回國,並受馬鳴善薩之感化始歸依佛教,後來對佛教盡力護持,建立說一切有部之寺院,並召集脅尊者、世友、法救、覺天等五百聖眾,於迦濕彌羅結集三藏(經、律、論佛典)。在其統治的時期,月支國高僧輩出,佛教得到普遍的弘傳,有力地促迸了大乘經典的編纂。
  旃檀藏王又作罽膩迦王、旃檀罽呢吒、罽膩伽王、壇罽膩吒王、割尼尸割王、迦膩瑟吒王。
古謂精誠石可開,
石破天驚喜訊來,
正直自為人根本,
萬般順利莫疑猜。
第8尊 施幢無垢尊者 第8尊 施幢無垢尊者總目錄
  施,佈施;幢,名馱縛若,又稱計都,絲織之旗旛。置於佛前,藉以表麾群生,制服眾魔;無垢,指清淨而無垢染。施幢無垢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施幢無垢尊者虔誠地歸依佛法,對佛陀極為尊敬,他一方面佈施一面旗旛於佛前,以贊述佛法,另方面又謹守戒律,刻苦修習,已臻於清靜無染、佛性純潔的境界,證得阿羅漢果。
佛法施一又施眾,
菩薩度自更度人,
信心堅貞豈可少,
孜孜不倦必有成。
第9尊 憍梵波提尊者 第9尊 憍梵波提尊者總目錄
  梵波提,號牛相比丘。
  他精通佛法,德行高尚。曾受舍利弗之指導。據云 他在過去世,因摘一莖之禾,有數顆谷粒墮地,遂於五百世中受生牛身,所以還遺留有牛之習性,食後常如牛之虛哺咀嚼,故有「牛相比丘」之稱。由於其態度純重,因而表現恬淡無爭之寬宏氣度。佛陀憐憫其常遭人譭謗,而墮於眾苦,乃命住仞利天宮尸利沙圓修習禪定。佛陀入滅後,迦葉等諸尊者結集法藏時,遣人至天宮將其迎回,尊者始知世尊及舍利弗等已入滅,未久,亦歸寂。
  梵波提,又作憍梵跋提、笈房缽底、伽為拔帝、伽梵波提、伽傍簸帝、迦為拔抵、憍恆缽、房缽底。意譯為牛跡、牛司、牛主、牛王、牛□、牛相。
大千世界有定規,
枉逐枉求欲為何?
一心安定如磐石,
莫將天命徒猜疑。
第10尊 因陀得慧尊者 第10尊 因陀得慧尊者總目錄
  阿若,意為瞭解,或譯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際、知本際、無智;憍陳如,為其姓,意為族者。《佛所行贊轉法輪品》 「以彼知法故,名阿若憍憐」。
  尊者最初乃是佛陀為太子時的五位侍從之一。太子命名時,他斷言太子將會成佛。據《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五載,悉達多太子出家求道之初,他與其他四位侍從奉淨飯王之命,親伴苦行之太子在林中修道。後見太子廢苦行,遂與其他四人離去。佛陀成道後,於鹿苑初轉法輪,向他們講四諦法。成為佛陀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據《增一阿含經·弟子品》載,他為佛陀聲聞弟子之一,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義,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諦者,他成為比丘後的事跡不詳,僅知在教團中為最長老,常居上座之位。
  於佛弟子中最先第一悟。
  阿若憍陳如,又作阿若多憍陳如、阿惹憍陳如、阿惹憍鄰、阿若拘鄰、阿若俱鄰。或作憍陳如、憍陳那、拘鄰若、枸鄰、俱鄰、居鄰、居倫等。
無道神機莫枉疑,
遇事再三多思維,
好乘東風浩蕩力,
直上青空騰雲飛。
第11尊 迦那行那尊者 第11尊 迦那行那尊者總目錄
  迦那行那尊者,佛祖的聲聞弟子。「迦那」為其名。「行那」,意為在逆境中,於所學諸法不得不失,不來不去,心身安住無所動,是一種好品德。
  佛教戒律規定,僧眾必須著僧衣,免冠露頂。據《舍利弗問經》載 尊者為比丘時,曾外出化緣,行至一個名叫大林的村落時氣候突變,酷寒無比,耐寒的鳥獸悉被凍死。值此危難之際,他內著僧衣,外罩俗衣,方免於一死。他能於困境中知道權便,儘管身著俗衣,然身心安住,佛教信仰豎定不移,尊者具有上述品德,故稱「迦那行那」。
莫乘時潮枉銖計,
平穩安順且隨時,
居安思危留三步,
水復山重了遲疑。
第12尊 婆蘇槃豆尊者 第12尊 婆蘇槃豆尊者總目錄
  婆蘇槃豆尊者,俗稱世親菩薩。古印度羅閱城人,姓毘捨。舊譯作天親,乃世人親近供養之意。為無著菩薩之同母弟,被禪宗尊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二十一祖。
  尊者父光蓋,母嚴一,家富無子,父母乃禱佛塔求子,一夕,母夢吞明暗二珠,覺而有孕,後一月果產一子,即尊者。年十五,禮光度羅漢出家,感毘婆訶菩薩為其授戒。未師事闍夜多之前,常一食不臥,六時禮佛,清靜無慾,為眾所歸。闍夜多欲度之,乃對眾云 「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慾。心無所希,名之曰道。」他聞其說,遂發無漏智,後繼闍夜多衣缽,宣通佛經,廣化眾生,行化至後那提國時,付法予摩奴羅,跏趺而逝。
  又據考證,世親有同名之二人,即著《俱舍論》之世親和無著之弟世親。之所以將二人混同,系因真諦所譯之《婆藪槃豆法師傳》之載,以二人為一人。
  婆蘇槃豆,又作婆槃豆、筏蘇槃豆、筏蘇畔徒、婆藪槃頭、婆修槃頭。
激激易污昭者迷,
居安常將危厄思,
禮讓謙恭第一義,
凡事殷謹求順利。
第13尊 法界四樂尊者 第13尊 法界四樂尊者總目錄
  法界四樂尊者即天台慧思(515--577) ,南北朝時代之高僧。武津(河南上蔡)人,俗姓李。世稱南嶽尊者、思大和尚、思禪師。為我國天台宗第二代祖師(一說第三祖)。
  尊者自幼歸佛樂法,心愛《法華》。曾持經入墳塚中讀誦,讀畢深受感動,對經涕泣,於夢中受普賢菩薩摩頂戒,頂上遂隆起肉髻。年十五出家,師事天台初祖慧文禪師,得授觀心之法。曾因慨歎虛受法藏,放身倚壁,遂豁然大悟,深得法華三味。他最早主張佛法之衰微即未法時期,故確立對阿彌陀佛與彌勒佛之信仰。注重禪法之踐行,亦注重義理之推究。
  北齊天保五年(554),尊者至光州、不分遠近,為眾演說,長達十四年之久。又,尊者於河南南部之大蘇山傳法於智顗,智顗大師之眾門弟子中最為傑出者。陳代光大二年(568)始入湖南衡山(南嶽),悟三生行道之跡,講筵益盛,鼎止十年,遂有「南嶽尊者」之稱。山中常有瑞兆顯現,天童為之侍衛。曾受到宣帝禮遇,尊稱「大禪師」。太建九年,言「佛來迎我」,晏然而化,世壽六十三。
  著作有《法華經安義》一卷、《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二卷、《大乘止觀法門》四卷、《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一卷。
人與畜禽不相謀,
天綱地維賴思籌,
縱有深淵薄冰處,
趨吉避凶任逍遙。
第14尊 優樓頻螺尊者 第14尊 優樓頻螺尊者總目錄
  優樓頻螺尊者,本名摩訶迦葉,又叫摩訶迦葉波。梵語「摩訶」意為「大」,故又稱為大迦葉。為三迦葉之一。尊者善行頭陀,熱心供養僧伽,被稱為「頭陀第一」。「供養第一」。
  尊者生於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郊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後信奉佛教,歸依佛陀。在十大弟子中,以嚴格遵守頭陀行而著名。「頭陀行」是古印度的一種苦行,修行者必須行腳、乞食、露宿,禁止各種慾望,即通稱的苦行僧。據說有一次佛陀曾勸他,年紀大了,不必再豎持苦行,被婉言謝絕。
  相傳佛陀在靈鷲山為眾弟子說法,有大梵天王獻金色波羅花表示敬意。佛陀拈花示眾,眾弟子不知何意,只有尊者當下破顏微笑。於是佛陀高興地宣佈 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於摩訶迦葉。中國禪佛教以心傳心、「拈花微笑」的典故即出於此。佛陀圓寂後,他召集各地長老,主持了佛教史上第一次結集,由阿難誦出經文,優婆離誦出律典,整理誦出釋迦以往的教導,使大家明確遵守。從而使佛教經典得以保存流傳。據說他後來隱身於王舍城郊的雞足山中,等待將來彌勒佛降世時,再出世轉交佛陀遺留的衣缽,協助彌勒佛教化眾生。在佛十大弟子中,他與阿難被稱為「二賢者」,常被安置在釋迦佛像的兩邊。
  優樓頻螺,意譯作木瓜林,因在林下修道而得名,此尊與第099尊法藏永劫尊者為同尊,可互參。
破船陋筏遇泥塘,
橈折漿斷正風狂,
勤君臨危多檢點,
三峽自有好風光。
第15尊 佛陀密多尊者 第15尊 佛陀密多尊者總目錄
  佛陀密多,古印度提伽國人,姓毘捨羅。著名禪師,為西天二十八祖中之第九祖
  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五、《傳法正宗記》卷二、《佛祖統記》卷五等載,尊者德厚而具大智慧,受佛陀難提(付法藏第八祖)付囑,善巧方便度化眾生,摧滅異學。其時,國王崇信外道,輕毀佛法;師自持赤幡,行於王前,經歷多時,王始召之,尊者至王所,求與外道對論,以無方論屈服對方 復與王論義,挫其邪心,令信正法;又教化尼乾子,令其弟子五百人歸佛。後付法予脅比丘而示寂。又據《婆藪槃豆法師傳》載,尊者為世親之師,(2640 下)著有《五門禪經要用法》。
  佛陀密多,又作伏馱蜜多、佛陀蜜多羅、佛陀蜜,意譯覺親。此尊與第048尊為同尊,可互參。
西方有此快樂佛,
推向人間盡歡笑,
康壯前程任君行,
萬事可成無煩惱。
第16尊 那提迦葉尊者 第16尊 那提迦葉尊者總目錄
  那提迦葉,為三迦葉之一。迦葉,意譯飲光,因其通身光炎,能映餘光,使不現,故名飲光;那提為河名,尊者在河邊生,故以為名。
  尊者即優樓頻螺迦葉之弟,伽耶迦葉之兄。據《增一阿含經》卷十五、《佛本行集經》卷四十、《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等載,尊者初為事火外道,領三百弟子住尼達禪河下游。其時,佛陀成道,游化苦行林,度其長兄,那提遂與其弟共率弟子歸佛入道。據稱,尊者習意寂然,降伏結業,精進修行。
  那提迦葉,又作難提迦葉、曩提迦葉、捺地迦葉波,略稱那提。那提,意譯江、河、治恆。故或梵漢並舉為江迦葉。河迦葉、治恆迦葉。
勤勉當為萬事本,
刻苦精修莫停留,
但將千遭百回苦,
換得心安道亦成。
第17尊 那延羅目尊者 第17尊 那延羅目尊者總目錄
  那延羅目尊者為過去世佛,早於佛陀之前出世,弘傳教法。涅槃後有住持大塔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十七載,佛陀曾對弟子們說 那延羅目等過去諸佛的住持大塔,是現在佛、菩薩、弟子依止處。以往的菩薩都盡心護持,現在我等也要恭敬地護持供養。無論現世抑或來世,眾弟子都要以塔寺為住處,護持供養,永誌不忘諸佛的教法。過去諸佛的寺塔遍佈四天之下,眾佛弟子在四天之下居住,在四天之下弘揚佛法,傳播教義,猶如法雨普降,充滿世界。
  那延羅目,又作那羅延窟。
處世行事不為難,
檢點身心自平安,
莫教禍起蕭牆內,
此中消息是機關。
第18尊 佛陀難提尊者 第18尊 佛陀難提尊者總目錄
  佛陀難提尊者,古印度迦摩羅國人,被禪宗尊為西天二十八祖中第八祖。
  尊者頭有肉髻,辨材無礙,以慧解善說勝服當世。據《景德傳燈錄》等書載,七祖伐蘇蜜多來該國說法,佛陀難提要求與他論義,伐蘇蜜多說 「仁者論即不義,義即不論,若擬論義,終非義論」佛陀難提聽罷大為欽服,說「我願求道沾甘露味。」伐蘇蜜多便將他剃度而授具足戒,付正法眼藏於他。佛陀難提受教出家後,率徒眾四處弘傳佛法。行至提伽國城毘捨羅家時,見屋舍上有白光上騰,知有聖人,求家主施捨侍者,家主遂捨令其子出家,是為伏陀蜜多。佛陀難提將法眼藏付囑於伏陀蜜多,偈曰「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伏陀蜜多則以偈贊曰「我師禪祖中,當得為第八。法化眾無量,悉獲阿羅漢。」其時佛陀難提即現神變,然後恢復本樣,儼然端坐,歸於涅槃。涅槃後,眾人塌造寶塔葬其全身。
  又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五載,彌遮迦以正法付尊者,令其流佈勝甘露味,尊者轉大法輪,摧伏魔怨,然後付法予佛陀蜜多。另據《寶林傳》載,佛陀蜜多從尊者受法,尊者從婆須蜜受法,婆須蜜從彌遮迦受法。
莫懼波濤海洋深,
莫畏坎坷路難行,
請君但看媚笑者。
腹劍口蜜更傷人。
第19尊 末田底迦尊者 第19尊 末田底迦尊者總目錄
  末田底迦尊者,阿難兩弟子之一。印度陀頗羅人,異世五師之一。相傳為阿難之最後弟子,付法藏之第三祖。末田,中之意;地那,日之意。因出家於日中之時,又因受戒於水中,故時人稱為日中、水中。
  據《阿育王傳》卷四《摩訶迦葉涅槃因緣》載,尊者於阿難入滅時,在恆河中受戒,證得阿羅漢。又據《付法藏》卷二所載,阿難弟子中有末田提與商那和修二人得阿難之付法藏。然依《阿育王經》卷七則謂阿難弟子為末田地,商那和修則為末田地之弟子。如此,由摩訶迦葉至優婆毛鞠多,師資相傳凡五人,故異世五師之稱。
  尊者曾赴迦濕彌羅國降伏龍王,弘傳正法。尊者游化迦濕彌羅國之緣由,據《阿育王傳》卷四載,系因阿難之遺命。《善見律毘婆沙》卷二等載,阿育王迎帝須行第三次結集後,派遣諸師至邊境諸國興立佛法。尊者至迦濕彌羅國,降伏龍王,為大眾宣說「讀譬喻經」,令八萬眾生得道、千人出家。佛陀升天後,他施展神通,將一巧匠送上兜率陀天見佛祖儀容,返回後造像供奉,據稱,是為民間寺院供奉佛像之始。
  末田底迦,又作末田、末田提、末田地、末田地那、末田鐸迦、未彈地、摩禪地。
歡樂人生第一寶,
千金要賣常時笑,
莫將憂煩隱心裡,
苦盡甘來有奔頭。
第20尊 難陀多化尊者 第20尊 難陀多化尊者總目錄
  難陀,譯作「善歡喜」,亦名「牧牛」。
  據說,尊者曾問佛陀牧牛十一事,知道佛陀具一切智,遂出家,修得阿羅漢果。他非常聰明,且聲音美妙。據《根本律》載,曾使五百比丘證得阿羅漢果。《薩婆多論》還說明了難陀與此五百比丘尼的前世因緣「往昔惟衛佛出現於世。為眾生說法,彼佛滅後,有王起牛頭栴檀塔,種種莊嚴。此王有五百夫人,供養此塔,各發願言 『願我等將來從此王邊而得解脫。』爾時王者,今難陀是;爾時五百夫人者,今五百比丘尼是。以是本願因緣。故應從難陀而得解脫。」尊者以其美妙的聲音說法,度化世人。
  難陀,又作難鐸迦,意譯曰善歡喜。又名牧牛,稱牧牛難陀。
自古人生多艱辛,
長途跋涉無休停,
莫嫌山重水又復,
知足長樂心意順。
第21尊 優婆鞠多尊者 第21尊 優婆鞠多尊者總目錄
  優婆鞠多尊者,阿育王時僧人。禪祖尊為西天第四祖,異世五師之一。以阿育王之帝師而知名,為中印度摩突羅國鞠多長者之子。
  尊者性慈敏聰慧,具辨才。十七歲出家,付法藏第三祖商那和修知是法器,乃教以系念之法;若起噁心,則於左邊著黑石;若生善念,則於右邊著白石。優婆鞠多依教授念,最初黑石多,漸漸黑白石相等,至滿七日唯見白石時,商那和修遂為說四諦法,優婆鞠多當下證得須陀洹果,又觀諸法苦、空、無常,證得阿那含果,至二十歲出家受具足戒時,證得阿羅漢果。
  其時阿育王聞尊者於摩突羅國優留曼荼山之那羅拔利阿蘭若處為眾說法,欲往觀之,尊者以其居處狹隘,遂率眾一萬八千人至華氏城為王說法。曾為阿育王作偈 「三寶值遇難,王應常供奉,世尊付法藏,於王及我等,當守護佛法,為攝受眾生。」並告之佛陀諸舊跡。指示起塔供養,並建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難等諸大弟子之塔以供養之。據傳,阿育王因此於世尊經歷諸聖地建塔,共造八萬四千塔,弘揚佛法。
  據《阿育王傳》卷三載,佛陀曾於摩突羅國時對阿難言「我百年後,摩突羅國有鞠多長者之子名優婆鞠多,教授禪法。弟子之中最為第一,雖無相好,化度如我。」優婆鞠多大弘法化,度眾無數,化緣事畢,付法於提多迦,遂取滅度。《俱舍論光記》,卷五,謂尊者著 《理目足論》。
  據考,目犍連子帝須即阿育王之師,與優婆鞠多或為同人。優婆鞠多,又作憂波鞠多、優波笈多、優波崛多、鄔波鞠多、優波鞠提、優波鞠、優波崛。略稱崛多。意譯作大護、小護。
朝陽萬里照四方,
花香鳥語堪欣賞,
春花沉醉莫流連,
居安有危常思量。
第22尊 僧迦耶捨尊者 第22尊 僧迦耶捨尊者總目錄
  僧迦耶捨尊者,為北印度迦濕彌羅國著名論師,西天二十八祖中之第十八祖。
  據《因明大疏》卷一載,尊者為部派別佛教時代之論師,尤擅長於說一切有部(即薩婆多部)之論典,及因明(論理學)、聲明(文字、音韻、語法之學)等學問。據《因明入正理論後序》《因明入正理論疏》捲上載,玄奘赴西天求法時,在迦濕彌羅國法救論師寺曾遇到他,他在因明方面熱心幫助玄奘,為他詳細講解詮釋,使玄奘受益良多。
  僧迦耶捨,又作僧伽耶捨,意譯曰眾稱。此尊與第040尊同尊。
不是東風不是春,
他鄉萬里茹艱辛,
人生何處無知己,
苦盡甘來逢貴人。
第23尊 教說常住尊者 第23尊 教說常住尊者總目錄
  教說常住尊者,當即為說法尊。
  具有憐憫之心,有慈悲利益萬物之志,不忍讓眾生陷入世俗之煩惱,立志要用自己的所有智慧使眾生獲得佛果。因此,他常住於世間,為大眾說佛法。
  大乘佛教主張,僧人不僅要求得自身的解脫,同時還必須廣施慈悲,普度眾生。其八正道之第四修行法為「正業」即要修行佛法的人不失時機地教化世間的一切眾生,幫助他們脫離世俗的憂煩苦惱,皈依佛教,升往淨土。《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二有「說法尊」,尊者具有憐憫之心,有慈悲利益萬物之志,不忍讓眾生陷於世俗煩惱。他立志要用自己的所有智慧使眾生獲得佛果,因此,他常住於世間,為大眾講說佛法。
生老病亡尋常事,
夢幻猜疑總是空,
莫為兒孫做牛馬,
隨遇而安樂融融。
第24尊 商那和修尊者 第24尊 商那和修尊者總目錄
  商那和修尊者又稱舍那婆斯,與末田底迦為阿難兩大弟子。為西天付法藏二十八祖中第三祖。佛教第一次結集時。受阿難指派,往古印度中部地區弘揚佛教。
  據《景德傳燈錄》卷一、《付法藏因緣傳》卷二等載,尊者系突羅國人,姓毘捨多,在胎六年而生。在阿難處受八萬四千法藏,悉憶持之,又游化諸方,於摩突羅國曼陀山化二龍子,於彼處營建僧住處,至黑罽賓現龍奮迅定等五百三味,化度優波鞠多及其弟子,後飛騰虛空作十八變,而入涅槃。時為周宣王乙未年。又彼由前生願力,於處母胎至入涅槃期間,常著商那衣,未嘗脫卻,因而得名。此蓋基於梵語,音譯商那、奢那、設若迦、奢搦迦、意譯大麻;音譯和修、意譯為衣而來者。按巴利文大史浮陀、三菩伽、參復多、意譯已生。嘗與離婆多等共詣毘捨離城,阻跋耆比丘之倡十事非法。
  商那和修,又作舍那婆數、舍那波私、舍那和修、舍那婆斯、奢搦迦、商諾迦縛娑。意譯胎衣、自然衣、麻衣。
昨非今是定去從,
好漢不提當年勇,
人生道路千千萬,
臨岐不亂方英雄。
第25尊 達摩波羅尊者 第25尊 達摩波羅尊者總目錄
  達摩波羅,譯作護法。六世紀印度達羅毘□國建志補羅城人,為該國大臣之子。印度十大論師之一。
  尊者自幼崇信佛法,於數百里外的寺院出家為僧。據《大唐西域記》卷五載,時佛教衰微,國王崇奉外道,特地請來一位外道論師與寺中僧眾進行辯論,如外道論師獲勝,將禁止佛教流行。僧眾害怕失利,無人出場。值此危難之際,尊者挺身而出與外道辯論,一舉獲勝。結果使外道論師皈依佛教,進一步擴大了佛教的影晌。尊者博學弘遠,與清辨菩薩爭有空之義,造世親菩薩唯識論三十頌之解釋,而弘其正宗。極大乘佛教瑜伽唯識之旨,被視為印度佛教十大論師之首。曾住持印度那爛陀寺,玄奘曾從其弟子戒賢為學。
大海平靜藏波濤,
大地平坦有陷阱,
莫將罌粟認香花,
志毅心堅事可成。
第26尊 伽那迦葉尊者 第26尊 伽那迦葉尊者總目錄
  伽耶迦葉尊者為三迦葉之仲。生於中印度摩揭陀國之伽耶近郊。伽耶,城名,意譯為象城,位於尼連禪河邊,離菩提場不遠。據《法華經·湧出品》 「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善提」。因伽耶伽葉一直在此城修道,以其所住城為名。
  尊者為佛陀之弟子。即優樓頻螺迦葉及那提迦葉之弟。據傳說,尊者昔日曾為外道論師,其人事火,收有五百弟子住在伽耶城中。如來教化於此,與兄優樓頻螺那提伽葉(即第十六尊者)合謀陷害佛陀不成,方知佛法宏大,即捨邪歸正,率眾弟子皈依,終得羅漢果。
  伽耶迦葉,又作迦夷迦葉、竭夷迦葉。
昔賢尚學知禮義,
粗疏淺薄事難為,
勸君刻苦莫賦閒,
開卷有益無疑慮。
第27尊 定果德業尊者 第27尊 定果德業尊者總目錄
  定果德業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因以修禪定而生出一切功德,故號定果德業。學修禪定,收攝散亂情思,見性悟道。使自己的心智與佛的真智融為一體,俱照萬物,使自己的俗身轉化為法身,以修得的佛智與神通普濟眾生,建立無量功德。
  尊者遍謁諸佛賢聖,學修禪定,通過修禪而書攝散亂情思,清淨心性,滅障塵障,觀照事理,見性悟道而顯現佛的真智。隨心所欲地變化出種種形象。其建立的所有功德,皆源於禪定。
秉賦雖自得天厚,
意志更須堅而強,
行舉務必多謹慎,
敗事十九是粗狂。
第28尊 莊嚴無憂尊者 第28尊 莊嚴無憂尊者總目錄
  莊嚴無憂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在佛教經典中,「莊嚴」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一是具德義,一是衣飾義。也就是說,以善美飾國土,以功德飾衣身曰莊嚴。尊者達到了莊嚴與無憂的統一。其佛性的修煉達到了完善的境地。其中最常用的是裝飾美盛、端正尊嚴之義。端正尊嚴不僅體現在外在的形象上,更重要的是指內在的品德;內由外顯,只有具備高尚的品格,才能真正呈現莊嚴的面相。「憂」是指憂愁煩惱,這是應該加以摒棄的,否則就會如《智度論》卷二所說,「心沒憂海,不能自出」。尊者刻苦修習禪定,不僅自己擺脫俗世的憂惱,還盡力將眾生之心從「憂海」中拯救出來,他莊嚴的面相正是為了向眾生昭示擺脫憂惱之後的靜謐平和的心理境界。
生來性格最坦蕩,
為人誠摯美名揚,
方便於人方便己,
無憂消遙保安祥。
第29尊 憶持因緣尊者 第29尊 憶持因緣尊者總目錄
  憶持因緣尊者即僧護。為舍利弗弟子。
  《因緣僧護經》載,有五百商人崇奉佛教,出海貿易時將僧護邀請到商船上,以便在航程中為高人講經。他講經的聲音驚動了海龍王,龍王遂祈請他到龍宮為龍子講經,他應邀入海,為龍眾講解《四阿含經》商船返航時龍王父子將他送回航船,同回大陸。將近海岸咐,僧護又與五百商人失散,乃隻身來到地獄,歷見五十三地袱,見眾生隨各自之罪業而受苦,之後,他又來到五百仙人處,將地獄眾生拔度出苦難境地。歸而問之於佛陀,佛陀為他講解因緣善惡之道,尊者牢記在心,並廣為大眾解說。得證阿羅漢果。
做人第一要堅貞,
腳踏兩船身不穩,
凡事三思宜謙慎,
可保無事得太平。
第30尊 迦那提婆尊者 第30尊 迦那提婆尊者總目錄
  迦那提婆尊者,龍樹弟子。迦那,一目之意。被禪宗尊為第十五祖。
  據《傳法正宗記》卷三載,尊者乃公元三世紀左右人,為南天竺婆羅門出身,或謂執師子國人。博識淵覽、才辨絕倫。嘗挖鑿大自在天金像之眼,後又自挖雙眼以回施大自在天,故以為名。初謁龍樹,龍樹令弟子以滿缽水置於前,尊者即以一針投入水中,兩人欣然契合。出家為龍樹弟子,以智辯著稱,後遊歷印度各地,大振破邪之劍,調伏外道,度人百餘萬。後以構怨,為外教之徒所刺,遣偈 「諸法本空,無我無所;無有能害,亦無受者。」《寶林傳》卷三、《祖堂集》卷一、《景德傳燈錄》卷二等,亦載其事跡。著有《百論》二卷、《廣百論本》一卷等。
  迦那提婆,意譯作單眼提婆。又作提婆、聖提婆、聖天。
莫圖得己卻損人,
萬事到頭皆報應,
棄舊從新總不晚,
清修苦練自通神。
第31尊 破邪神通尊者 第31尊 破邪神通尊者總目錄
  破邪神通,意譯為賢愛。名跋陀羅縷支。西印度人。
  尊者對論法透徹貫通,學風淳樸,戒行嚴格,且心懷慈悲。以其摧破外道的邪論而受人尊敬,當時,摩臘婆國有一大慢婆羅門,遍覽群書,通曉各種宗教理論,他有弟子數千,受到本國國王的敬重,國中百姓也莫敢怠慢。然而大慢婆羅門詆毀佛教,並辱慢佛祖雕像。尊者聞知此事,遂長途跋涉,找婆羅門辨論是非。摩臘婆國王主持論場,他理正法圓,清辨若流。大慢婆羅門理曲詞窮,辨論失敗。按理辨論失敗者當依法處斬,尊者以慈悲為懷,請求國王敕免其罪。國王免去死罪,下令其騎驢游城,以宣告他辨論失敗。婆羅門當眾受辱,憤郁而吐血。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載,尊者聽到婆羅門患病,前去安慰探望,婆羅門仍執迷不悟,破口大罵,並誹謗大乘佛教。這時,天地憤怒,大地開裂,將慢婆羅門從地穴墮入十八層地獄。
莫歎清晝夜夢長,
沉寂終究會天亮,
酸甜苦辣有滋味,
雪後梅花分外香。
第32尊 堅持三字尊者 第32尊 堅持三字尊者總目錄
  堅持三字尊者即晉代僧人慧遠。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省寧武附近)人。三字即「阿彌陀」,意譯「無量壽」。
  尊者生於仕宦之家少時即隨舅父令狐氏博覽六經,尤善《老》、《莊》。後慕名投奔道安,聽道安講解《般若經》,豁然開悟,歎「儒道九流,皆糠紕耳。」出家後,在前往廣東羅浮山途中,路過潯陽(今 江西九江),「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便駐錫於此。初住西林寺,後弟子日益增多,刺史桓伊又為修東林寺;以後一直沒有離開。著名典故「虎溪三笑」即發生於此。他最主要的貢獻是創立了佛教淨土宗。倡導彌陀淨土法門,宣稱專念阿彌陀佛名即能往生淨土。奉行念佛三味。即以修定坐禪,息心忘念,心注西方,觀想念佛,為通往西方淨土的修行方法。傳說曾邀僧俗18人(「十八賢」)結成「白蓮社」,於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共期往生西方佛國淨土極樂世界。因此被尊為淨土宗初祖。這種修行方式筒便易行,吸引力極大,因而迅速流傳開來。並弘傳至日本,現在,日本淨土宗亦以尊者為始祖。八十二歲時圓寂。著有《法性論》等。
得天獨厚逢隹運,
事半功倍超常人,
心寬體胖可高枕,
東風時借有神靈。
第33尊 阿㝹樓馱尊者 第33尊 阿㝹樓馱尊者總目錄
  阿㝹樓馱。甘露飯王之子,佛陀之堂弟,十大聲聞弟子之一。傳說他出家之初,因懈怠貪睡受責,後立誓不眠,精進勤勉,得天眼通,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人稱「天眼第一」。
  據載,他曾於過去時施捨了幾頓飯給辟支佛,從那時起,五十劫來亭盡天上人間的無勝妙樂。現在劫降生為甘露飯王之子,佛祖得延民佛後,他出家為僧,學習佛法。然出家之初,懈怠貪睡,受到佛祖呵責。後立誓不眠,七日七夜不睡眠,至使眼睛一度失明。從此以後,他精進勤勉,得天眼通,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人稱「天眼第一」。佛陀寂滅後,他勸導眾弟子收斂悲慟,努力於佛教事止,並讓佛陀的金棺停留七日,以滿足諸天神要求供養的心願。
  阿㝹樓馱,又作阿那律、阿樓馱,意譯如意無貪。
人生圖名又圖錢,
半是雲霧半是煙,
千辛萬苦總成空,
他鄉異國莫留連。
第34尊 鳩摩羅多尊者 第34尊 鳩摩羅多尊者總目錄
  鳩摩羅多尊者,據《大唐西域記》載,生於呾叉始羅國。時人以「日出論師」尊稱之,而與馬鳴、龍樹、提婆並號「四日照世」。制論凡十數部,並盛宣行,被尊為經部本師,付法藏第十八祖,禪宗第十九祖。據《付法藏因緣傳》卷六載,尊者自幼聰慧,有「美名童子」之稱。後出家從僧伽耶捨受法。初於呾叉始羅國著述諸論,後至朅盤陀國專事教化,平生浸淫佛教典籍,極其玄旨」立正法,摧邪見,高論清舉。其後付法於闍夜多。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一《訶梨跋摩傳》等,尊者為罽賓之小乘學者,屬薩婆多部,系《成實論》作者訶梨跋摩之師。生卒年月,應在龍樹與世親之間,即於公元三世妃之未。著述凡十數部,《日出論》《結髮論》《喻鬘論》、《癡鬘論》、《顯了論》等。
  鳩摩羅多,又作鳩摩暹多、鳩摩羅陀、鳩摩羅馱、矩摩邏陀、拘摩羅邏多、究摩羅陀。意譯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
命本清貴好造化,
功名事業總不差,
於今萬般可拋棄,
袖手笑看牡丹花。
第35尊 毒龍皈依尊者 第35尊 毒龍皈依尊者總目錄
  毒龍皈依尊者,本名瞿波羅。意譯牧牛人。曾為毒龍,故以為名。
  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載,佛陀在世時,古印度那揭羅曷國有一牧牛人,每日向國王供應乳酪。一次獻乳酷時有失禮儀,遭到國王的譴責。牧牛人心懷忿恨,供奉鮮花祈禱神靈,發願來世變作龍王,摧毀京城,殺害國王及其臣民,發願畢,以頭觸石,氣絕身亡。不久,牧牛人轉生為大龍王,住在那揭羅曷城西南石嶺的洞穴裡。龍王飛出洞穴,欲荼毒生靈。佛祖聞知,運用法力。降伏其心。龍王皈依佛教,並發誓永不殺生,扶持佛法,供養佛陀弟子。佛祖再施神力,將自己的身影留在龍洞石壁上,對瞿波羅說 我的影像具有慈悲神力,當你憤怒而毒心萌動時,靜觀影像。毒心自然消失。據載,石壁佛影成為佛教聖跡,獲阿羅漢果。
個性倔傲少變通,
恃才傲物屬英雄,
剛者易天柔者壽,
是非得失盡此中。
第36尊 同聲稽首尊者 第36尊 同聲稽首尊者總目錄
  同聲稽首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稽首,梵語畔彈南(又作婆南、伴談、伴題等)的意譯,也譯作敬禮、禮拜、歸命,即以頭觸地表示極度禮敬,所謂同聲稽首,即一邊稱頌佛陀名號,一邊行稽首禮。
  尊者深知自己既生為凡夫,或因三業而生罪,或眾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籍外境起於染著,罪過無量,於是決心徹底懺悔,禮敬三寶,廣植福田。尊者不分日夜,口為是念,身為是作,終滅無量罪,成羅漢果。
問君何事苦擰眉,
三岔路中久遲疑,
前途莫歎無知己,
塞翁失馬總不虧。
第37尊 毘羅胝子尊著 第37尊 毘羅胝子尊著總目錄
  毘羅胝子尊者,名刪闍夜。是古印度苦行六外道之一,所以只稱其母名。
  佛教認為,世間眾生的一切苦樂,都是過去世的因果報應。據《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維摩經·弟子品》等載,尊者為外道六師中之第三師。苦行外道,淘槽飲汗,拔發灰身。經生死劫數間,自盡苦行,認為苦行如縷丸轉於高山,縷盡自止一般,因此,解脫要順應自然,既然過去世做了惡事,就要接受苦果的報應,待八萬劫苦果受盡,自然就能獲得解脫。後歸依佛教,成阿羅漢果。
人生得意盡可才,
命運於君總青睞,
快馬加鞭莫停歇,
水到渠成龍門開。
第38尊 伐蘇蜜多尊者 第38尊 伐蘇蜜多尊者總目錄
  伐蘇蜜多尊者全名世友。世又是天名,與天為友,故名世友。佛滅後四百年出世,娑婆四評家之一。迦膩色迦王在迦濕彌羅國結集薩婆多部之三藏時,他為五百賢聖的上座。北天竺國人,姓頗羅墮。
  尊者常穿乾淨衣服,手執酒器,遊蕩於大街,或吟或嘯,人謂之狂。彌遮迦(二+八祖之第六祖)行腳至此,尊者上前問曰 「師何方而來,欲往何所 」彌遮迦曰 「從自心來,欲住無處。」他又問 「師還識我否 」彌遮迦告訴他 「我師提多迦說 世尊曾游北印度,語阿難 『此國中吾滅後三百年,有一聖人,姓頗羅墮,名婆須密,而於禪祖當獲第七。』世尊記汝,汝應出家。」尊者於是投酒器而出家,四處雲遊,宣揚佛法。行至迦摩羅國時,遇到佛陀難提,將其剃度,並付正法眼藏於他,說偈曰 「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說畢即入慈心三昧,其時梵王帝釋及諸天眾俱來禮敬,尊者從三味起示昧,示涅槃相。佛陀難提即於本座起七寶塔以葬全身。(五百羅漢)
  伐蘇蜜多,又作筏蘇密呾羅、婆須密等。
洞達天地識世情,
污世浩劫保安身,
明智自無名利苦,
心安理得享高令。
第39尊 闍提首那尊者 第39尊 闍提首那尊者總目錄
  闍提首那,譯作「願勇」。《涅槃經》所說十仙之一。
  尊者曾為古印度外道十大仙人之一,入山苦修,獲得外道果位,具有五種神通力。據《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二本、《慧琳音義》卷二十六等載,闍提首那曾造《三彌叉論》。三彌叉意譯為「觀察」,又稱二十五諦,按照二十五諦修練,以求獲得智慧。執著涅槃是無常,所說屬於邪見外道。據《涅槃經》三十九載,佛陀志尊者論議二+五諦與佛法的優劣,尊者理屈詞窮。佛陀為說四真諦法,即得正見而皈依佛法,由憍陳如《參見本書第1尊)為之剃髮,下手時鬚髮與煩惱俱落,於坐處得阿羅漢果。
尊原外到一大仙,
佛陀曾與論四真,
剃度煩惱隨刀落,
於坐處得羅漢果。
第40尊 僧法耶捨尊者 第40尊 僧法耶捨尊者總目錄
  僧法耶捨尊者,即僧邠耶捨,意譯眾稱,又作伽耶捨多、僧邠耶奢。著名論師,為僧伽難提之弟子,鳩摩羅多之師,西方二十八祖之第十八祖。
  根據禪宗排列的西天傳法世系,十六祖羅□羅傳十七祖僧伽難提,僧伽難提傳十八祖伽耶捨多,伽耶捨多傳十九祖鳩摩羅多。但也有另外的說法,即十八祖為僧邠耶奢。《摩訶止觀》卷一 云「法付羅□羅,羅識鬼名書,降伏外道 法付僧邠耶奢,奢游海見城說偈,據《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一 」法付僧邠耶奢,奢游海畔,見有一城,詣城乞食,而說偈云 『行為第一苦,饑為第一病,若能見法實,則得涅槃道。』城主於是請進與食。因見二鬼,昔是兒婦,由彼慳貪,我乃誓云「見汝受報。復見一城,共食齊整,食竟即以其缽相擲,火起燒身,於客惜食,故致斯苦。」尊者是一位雲遊弘揚佛法的高僧。此尊與第022尊同尊,可互參。
性格沉穩少是非,
賦稟敏智識天機,
遇事三思多斟酌,
天下萬事皆可為。
第41尊 悲察世間尊者 第41尊 悲察世間尊者總目錄
  悲察世間尊者,即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櫱沙,據《地藏十輪經》講,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密號悲願金剛。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載;地藏菩薩曾受佛陀的囑托。要在佛陀滅度後、彌勒佛降誕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伺,教化眾生,度脫六道眾生。並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念誦其名號,禮拜供奉其像,能得到無量功德的救濟。
  安徽九華山是其說法的道場。據說唐代有新羅國(今朝鮮)僧人金喬覺泛舟航海,來到中國。見九華山峰巒迭起,於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後來,又得人捐助,修佛寺、辟道場。金喬覺去世後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因此九華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道場,成為與普陀、五台、峨眉齊名的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中國佛教寺院中,一般菩薩為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多為光頭或是頭戴毘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形。據《地藏菩薩儀軌》等載,此是因為他在無佛的「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濟渡眾生,為了使眾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寶(即佛、法、僧)之故。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在民間廣為流行。每年農曆七月三十,即傳說地藏菩薩誕辰之日,前來朝拜的佛教徒摩肩踵足,絡繹不絕。
命運乖寡多坎坷,
半生歲月成蹉跎,
而今從頭修正果,
晚景豐裕喜事多。
第42尊 獻花授記尊者 第42尊 獻花授記尊者總目錄
  獻花授記尊著,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獻花,即獻花座印,據《立印軌》介紹,此種手印「名金剛蓮花,定慧鞭蓉合,水(無名)火中俱散開,猶如蓮花葉,二風頭屈附火初節之側住,奉諸佛菩薩。」授記,亦即佛對發心之眾生授與將來必當作佛之記別。尊者對佛法信仰堅定,每日皆結跏趺坐,以獻華座印言禮敬諸佛菩薩,因此功德;蒙佛授記,將來當為佛。
性本勤勉運艱辛,
淘盡黃沙始得金,
腳下正途休疑惑,
持之以恆事竟成。
第43尊 眼光定力尊者 第43尊 眼光定力尊者總目錄
  眼光定力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尊者眼放光明,遍觀十方世界,目光所觸,使愚者生智、癡者復慧,破除世俗的憂愁、煩惱及憤怒等種種亂想,使善良眾生入於清淨福德之道。尊者既能施惠於芸芸眾生,亦能驅除世間邪惡。其灼灼目光能摧除惡魔、降伏惡鬼、令外道皈依,惡跡昭著者心生恐懼,大漸大愧而痛改前非。
大河小河千千萬,
唯君穩坐釣魚船,
風波乍起復放晴,
清淨正直心地寬。
第44尊 伽耶舍那尊者 第44尊 伽耶舍那尊者總目錄
  伽那,仙人名;舍那,乃盧舍那(佛名)之略,即盧舍那佛身之意。伽耶舍那,意即(毘)盧舍那佛之尊身。當即伽耶捨多,摩提國人,姓郁頭蘭。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八祖。
  據說其母夢大神持鑒而孕,凡七日而生,肌體瑩如琉璃,自然香。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七祖僧伽難提率徒眾行化至此,忽有涼風吹來,令人身心悅適,僧伽難提說 「此道德之風也,當有聖者出世,嗣續祖燈乎!」於是與徒眾在山谷中尋覓,找到了手持圓境的伽耶捨多。出家後,一次聞風吹銅鈴聲,僧伽難提問 「鈴鳴耶,風鳴耶?」答 「非風非鈴,我心鳴耳。」問 「心復誰乎?」答 「俱寂靜故」僧伽難提遂付正法藏於他,說偈日 「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明。干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說畢踴身虛空現十八種種變,化火光三味自焚其身。眾以舍利起塔供奉,尊者惡業滅盡,功德圓滿,得阿羅漢果。
山不在高有虎行,
水不在深有龍騰,
自古腐朽化神奇,
勸君日夜多思忖。
第45尊 莎底比丘尊者 第45尊 莎底比丘尊者總目錄
  莎底,意譯為吉祥。
  佛陀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新出家不久的比丘名莎底,為園內僧眾燒水沐浴。據《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載,他正劈柴時,一條黑蛇從朽木孔穴竄出,咬傷其右腳拇指,蛇毒沿血脈向全身四溢,他兩眼上翻,口吐涎水白沫,昏絕於地,阿難見狀,急往佛陀處,以額著地,向佛行禮,請教解救方法。佛陀說,我有大孔雀明王咒,威力極大,能除一切諸毒、災難、恐懼、煩惱,保護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獲得安樂,阿難用咒語依法救治。吉祥獲救後,潛心學佛,終得正果。
與人方便多慈悲,
慷慨施捨事常為,
他時倘或逢災厄,
逢凶化吉定無疑。
第46尊 波闍提婆尊者 第46尊 波闍提婆尊者總目錄
  波闍提婆尊者,本名難生,通稱脅比丘或脅尊者。中印度人。被禪宗尊為西天第十祖。
  根據佛教傳說,尊者在母胎中呆了六十年,將誕生時,其父夢一白象背有寶坐,坐上安一明珠,從門而入,光照四眾,醒來尊者正好出生。禪宗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九祖伏陀蜜多游化至此,其父攜他前往致禮說 「此子處胎六十歲,因號難生,復嘗會一仙者,謂此兒非凡,當為法器。今遇尊者,可令出家。」伏陀蜜多遂將其剃度。他隨師修行,未嘗睡眠,因「其脅不至席,遂號脅尊者焉。」他率徒游化,至華氏國,在一樹下小憩,以右手指地說 「此地變金色,當有聖人入會。」語畢,地果變金色,適逢富那夜奢前來,尊者即將其剃度,並付於正法眼藏,偈曰 「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說畢即現神變而入涅槃,化火自焚,徒眾各以衣襟盛舍利,隨處興塔供養。據北傳佛教載,他在膩色迦王時曾發起五百僧人在迦濕彌羅舉行第四次結集。
  波闍提婆,又作波粟濕縛、波奢等。
為君本具出眾才,
領袖群倫自應該,
集思廣益多籌謀,
功成果就花常開。
第47尊 解空無垢尊者 第47尊 解空無垢尊者總目錄
  解空無垢尊者,即無垢光菩薩。為密教理圖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中尊文殊菩薩右方第三位之菩薩。是文殊菩薩的使者,顯文殊菩薩的空智。又稱無垢光童子。密號離塵金剛。
  尊者以文殊特有的智慧斷除眾生的煩惱,引導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開空慧道、入法明門。 為文殊院菩薩眷屬八大童子之一,主文殊畢竟空之理,以本性清靜無垢,外放光明,故稱無垢光菩薩。密號離塵金剛。形象為童子形,右手掌持瑪瑙之寶缽安於臍下,豎左手掌,屈食指、中指二指,持未開敷之青蓮花,趺坐於赤蓮上。印相為舒左手之五指,微屈第三節,乃表由畢竟空智放五智之光明,如五道眾生入無垢本性之掌中。真言為 歸命系矩忙囉微質怛囉櫱底矩忙囉麼弩娑麼囉莎訶。據《大日經疏》卷十三載,其真言系顯示此菩薩以種種本誓願行,示現童子身、壯年身或老年身等,以利益一切之義。
人生本是一局棋,
亦壯亦諧類遊戲,
旁觀者清當事濁,
清醒斟酌少是非。
第48尊 伏陀蜜多尊者 第48尊 伏陀蜜多尊者總目錄
  伏陀蜜多尊者,大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九祖。提伽國人,姓毘捨羅。
  根據佛教傳悅,尊者年至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八祖佛陀難提率徒眾行化至此,見其家屋上有白光上騰,便說 「此家當有聖人,口無言說,真大乘器,不行四衢,知觸穢耳」。尊者見到佛陀難提,便起來禮拜,說偈曰 「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是最道者。」佛陀難提亦以偈相答,尊者聽後便行七步,佛陀難提對其父說 「此子昔曾值佛悲願廣大,慮父母愛情難捨,故不言不履耳。」其父遂令出家,佛陀難提付於正法眼藏。他既受付囑,四處行化,至中印度,遇脅尊者,即與落發授戒,後又付正法眼藏於他,偈曰 「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說畢,即入滅盡三味而涅槃,眾人以香油旃檀闍維真體,收舍利建塔於那爛陀寺。
  伏陀蜜多,又作伏馱密多等。此尊與第015尊同尊,可互參。
君乃四十又八尊,
四平八穩好順心,
成功皆由嚴穩出,
粗浮淺薄定無成。
第49尊 富那夜捨尊者 第49尊 富那夜捨尊者總目錄
  富那夜捨尊者,古印度華氏國人,姓瞿曇。脅尊者之弟子,馬鳴之師。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一祖。
  其父寶身,虔誠崇奉佛教。受其影晌,他熟悉佛教理論及各種戒律。一日,佛教十祖脅尊者行化至華氏國,憩一樹下,突然以手指地,告眾弟子說 「此寺變金色,當有聖人入會。」言訖,地變金色,有長者子富那夜捨合掌立前說偈,說道 「我心非往尊者,我心非止尊者,我心不定,諸佛亦然。」尊者聞言大喜,當即度其出家。既具戒,以如來大法眼藏付之。說道 「佛祖如來的大法藏,今天我已傳給你了,你要誠意爰護,勤奮修念,傳給後人要慎重」,傳法畢,脅尊者化火自焚,富那夜奢成為佛教第十一世傳人。之後,尊者將法藏傳給馬鳴尊者。
勸君行事多勤奮,
休貪坐享得其成,
自己栽樹自食果,
猶然比他甜三分。
第50尊 伽耶天眼尊者 第50尊 伽耶天眼尊者總目錄
  伽耶天眼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佛教將眼分為五種 一肉眼,肉身所有之眼;二天眼,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禪定可得之,不問遠近內外晝夜,皆能得見;三慧眼,謂二乘之人,照見真空無相之理之智慧;四法眼,謂菩薩為度眾生照見一切法之智慧;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備前四眼者。尊者通過修持禪定而得天眼通。據《智度論》卷五云 「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尊者之名由此德行與神通而來。
生活猶如食檳榔,
果皮苦澀內芳香,
切莫安逸圖現成,
艱辛之後有瓊漿。
第51尊 不著世間尊者 第51尊 不著世間尊者總目錄
  不著世間尊者,名虛空無邊游步金剛。
  諸佛修行初斯,也有無數心障煩惱,他們須經長期修行,以強力的智慧破除煩惱,修成正覺,功德圓滿才能證得佛果。尊者感諸佛的勇健菩提心化生而成,呈現暴怒可畏相。尊者以大威大智摧毀一切難以降伏的邪惡,可使群魔束手、凶鬼斂跡,大惑魔主也因其威攝而屈身歸服。而使世間善良眾生則安樂吉祥。
心胸坦蕩無私情,
昂首闊步往前行,
魔高道高見分曉,
功成名就自安心。
第52尊 解空第一尊者 第52尊 解空第一尊者總目錄
  解空第一尊者,即須菩提。"空"是佛教理論的核心之一,悟"空"是進入涅槃的重要法門。尊者在佛的十大弟子中被稱為"解空第一"。
  尊者出生於舍衛國一個婆羅門家庭,其父鳩留富有無比。惜年老而膝下無子。鳩留每天虔誠地祈禱諸佛,一天突然空中顯現一位天神,對他說 "你當得福子,不久有一天王奉命將投胎長者家。"後其妻果然懷孕,取其"善現"、"善見"、"善吉"、吉祥之意,名須菩提。又據《法華文句》二稱,其生時"家中倉庫筐篋器皿皆空。問占者,占者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
  尊者自幼聰慧出眾,但性情暴躁,所見人畜皆嗔罵。後離家入山,見山中鳥獸、風吹草動,仍嗔罵不止。後隨山神見佛陀。其時佛陀於祗園精舍講法,他當下睹佛相而生歡喜心。佛祖為他演說嗔怒果報之苦,尊者聞法後皈依佛門,經過多年精進修習,對空有著獨特的體悟和透徹的理解。一次,有人問他是誰,尊者回答說 "我是世間人假立名稱為'須菩提'的那個人。"終獲阿羅漢果。
問命問運問自身,
自己心中早分明,
謹慎做人是非少,
勤勉行事功德成。
第53尊 羅度無盡尊者 第53尊 羅度無盡尊者總目錄
  羅度無盡尊者,即無盡意菩薩、無量意菩薩。賢劫十六尊之一,依《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七《無盡意菩薩品》載。此菩薩居於東方不眩國普賢如來之世界。
  尊者為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三昧耶會外壇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薩。此菩薩因觀一切事象之因緣果報皆為無盡,而發心上求無盡之諸佛功德,下度無盡之眾生,故稱無盡意菩薩。
  尊者佛理高深,曾為眾生講說八十無盡意法門,即《無盡意菩薩經》,度無數有情離諸垢染,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間,右手持花雲。
  羅度無盡,音譯阿差未底,意譯無盡意,密號定慧金則、無盡金剛。
休學螻蟻空繁忙,
動則得咎惹禍殃,
粗菜淡飯身心安,
朝陽晚霞任君賞。
第54尊 金剛破魔尊者 第54尊 金剛破魔尊者總目錄
  金剛破魔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金剛,金中最剛,佛教中用以譬喻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的智慧。魔,梵文魔羅的筒稱,意譯為殺者、奪命、能奪、能奪命者、障礙,有十魔、四魔、五蘊魔之分。破魔,這裡指破滅四惡魔 一是煩惱魔,如貪、嗔、癡諸煩惱能損害身心;二是五陰魔。如色、受、想、行、識五蘊能生種種苦惱;三是死魔,能斷人之命根;四是他化自在天子魔,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此魔之本,能害人之善事。
  尊者經過長期苦修,心性智慧堅如金剛,四魔不侵,魔根斷絕。能用佛性佛理破除四種魔障,提高人們的覺悟,行佛教化眾生之目的。
命本清貴好造化,
功名事業總不差,
於今萬般可拋棄,
袖手笑看牡丹花。
第55尊 願護世間尊者 第55尊 願護世間尊者總目錄
  願護世間尊者,為護世四大天王之一。
  佛教宇宙觀認為,有三千大千世界。大世界內包含無數個小世界;小世界之數猶如恆河沙數一般多而不可數,每個小世界內教有一尊佛主宰。每個小世界都以須彌山為中心,四周是大海,海的四面各有一洲,東面叫東勝身洲,南面叫南瞻部洲,北面叫北俱羅洲,西面叫西牛賀洲。須彌山的半山腰又有一山,名犍陀羅,犍陀有四個山峰,每一山峰住一護世天王,每王各率二十八部眾鎮守一方。若有凶神惡鬼殘食世間眾生,天王便率本部神兵神將前往剿滅,保護世間眾生,使他們不受迫害。
宅心仁厚實本分,
惜弱憐貧助危困,
功德今生享未盡,
留有三分護子孫。
第56尊 無憂禪定尊者 第56尊 無憂禪定尊者總目錄
  無憂禪定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無憂,即破除了憂愁煩惱。人生在世,往往不能擺脫貪、嗔,癡的影響,生出無窮的憂惱。
  佛教認為,修習禪定能除去煩惱。禪定,即止一處而拂去妄念。禪定有四種,由淺入深,亦稱四禪 初禪脫離欲惡不善法,可感覺到離開欲界的喜和樂,但心中仍有尋(覺)、伺(觀);至二禪時,尋、伺斷滅,達到內等淨,得定生喜樂,即所得喜樂是對禪定自身的感受;三禪捨去二禪之喜樂,任住非苦非樂的行捨境界,修成正念、正如,產生離喜妙樂;四禪達致清淨和念清淨,即捨去三禪的妙樂,唯念修養功德,住於不苦不樂的境界。
  尊者通過循序漸進地修習禪定,徹底離棄諸種憂惱,不苦不樂,終成阿羅漢。
性本剛強不屈撓,
鋼刀臨面眉未皺,
天生一股正氣在,
逢山有路水有橋。
第57尊 無作慧善尊者 第57尊 無作慧善尊者總目錄
  無憂禪定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無憂,即破除了憂愁煩惱。人生在世,往往不能擺脫貪、嗔,癡的影響,生出無窮的憂惱。
  佛教認為,修習禪定能除去煩惱。禪定,即止一處而拂去妄念。禪定有四種,由淺入深,亦稱四禪 初禪脫離欲惡不善法,可感覺到離開欲界的喜和樂,但心中仍有尋(覺)、伺(觀);至二禪時,尋、伺斷滅,達到內等淨,得定生喜樂,即所得喜樂是對禪定自身的感受;三禪捨去二禪之喜樂,任住非苦非樂的行捨境界,修成正念、正如,產生離喜妙樂;四禪達致清淨和念清淨,即捨去三禪的妙樂,唯念修養功德,住於不苦不樂的境界。
  尊者通過循序漸進地修習禪定,徹底離棄諸種憂惱,不苦不樂,終成阿羅漢。
心中自有一天平,
歪斜不容半毫分,
急公好義人中主,
騰達飛黃路垣順。
第58尊 十劫慧善尊者 第58尊 十劫慧善尊者總目錄
  十劫慧善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劫,意為極久遠的時節,《智度論》卷五云 "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以細軟衣拂拭此大石盡,而劫未盡;又四十里大城滿芥子,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取一芥子,芥子盡而劫尚不盡。"慧,指分別事理,決斷疑念之心理作用,"《俱舍論》卷四云 "慧謂於法有簡擇"《大乘義章》卷二十云 "真心體明,自性無暗,目之為慧。"善,與惡相對,《大乘義章》卷十二曰 "順理名善,違量名惡。"
  尊者具有極高的智慧和慈悲的品德,是經歷了極長的時間獲得,也是說佛的濟世度人的事業是永恆的,不可變易的。自強不息,經歷十劫,慧善日增,證得阿羅漢果。
勇猛剛強是本性,
悲憫慈慧是本分,
剛柔並濟英雄漢,
披荊斬棘揚威名。
第59尊 旃檀德香尊者 第59尊 旃檀德香尊者總目錄
  旃檀德香尊者,即旃檀德佛;
  佛教以救苦救難為大德。《觀虛空藏菩薩經》載有旃檀德,其德之馨,若蓮花之清香。故又稱為旃檀香佛。旃檀德佛主救世間的一切苦難,眾生如有困難。向他禮敬,均能得解。如身患疾病,痛苦難忍,在其前述說自己種種的病痛,及醫生所開的處方,疾病便可迅速痊癒,此外,世人若想獲得超人的智慧,或使自己的手藝精巧過人,或使自己的子女健康,或對他人作出功德,或對寺院有所施捨,或無惡而增加財產,或脫離各種罪惡與災難,清除憂愁與煩惱,或健康長壽,家庭美滿等等,只要雙手合十,誠心誠意地向其禮拜,均可讓你滿足心願。
人生第一要勤勞,
天道酬勤見分毫,
各瓜各果各人事,
功德圓滿道自高。
第60尊 金山覺意尊者 第60尊 金山覺意尊者總目錄
  金山覺意尊者,為佛陀弟子。金山,喻佛之身如同金山。在佛教經典中,佛陀有時被稱金山王,意即金山之勝妙者。《往生要集》云 "遙以瞻望彌陀如來如金山王。"有時也直接以金山譬喻佛身,《法華經序品》曰 "身色如金山,端嚴甚深妙。"尊者常在佛陀身邊聆聽妙法,有如佛祖般的覺悟,摒棄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專意修習佛法,遵守佛祖教導,終獲阿羅漢果。
揚眉朗朗笑大千,
大千世界有洞開,
勸君收束名利想,
著力搖船靠岸邊。
第61尊 無業宿盡尊者 第61尊 無業宿盡尊者總目錄
  無業,唐代著名法師。俗姓杜,上洛(陝西商洛)人,少小出家聰慧過人,十三歲就能暢讀《華嚴》、《法華》諸經,並能為眾講經,世稱神童。無業成年後,譽滿海內,然而尊者視名如垢染,畏而遠之唯求佛道精進。他長途遠涉,去江南拜訪當時的名僧玄素,盡學其教法,然後游訪長安。長安眾僧敬仰其名,想推舉他為"西街大德"(僧官),無業聽說此事後,當即離開長安,北遊上黨。駐上黨節度使李抱真依佛教禮儀接待他,請教佛法的要旨,心生敬意,想請他主持當地的教務。無業又離開上黨,居於汾州開元寺。唐憲宗曾兩次召他進京,他都予以謝絕,長慶元年(821年),唐穆宗備禮致聘,使者再三催促,無業見無法推辭,決定離開世間,升往淨土,便笑著對使者說 "行即行矣!"當天夜晚,端坐而化。穆宗得知無業示寂,不勝哀惜,封為國師,謚號"大達禪師"。
骨骼瘦俊有精神,
苦練勤修道汪真,
一朝兩眼天霽後,
振羽高飛入青雲。
第62尊 摩訶剎利尊者 第62尊 摩訶剎利尊者總目錄
  摩訶,意為大。剎利,意為田主。摩訶剎利尊者,即經剎利賢者。
  尊者為大田主出身,後歸信佛法,在家修好。據《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一載,尊者曾參加佛陀在舍衛國王舍城舉行的法會。他修行精勤不懈,勇猛精進,終成阿羅漢。
勤讀書文苦耕耘,
人生漫途無捷徑,
勸君吃盡苦中苦,
瓊漿玉液任痛飲,
第63尊 無量本行尊者 第63尊 無量本行尊者總目錄
  無量本行尊者,阿彌陀佛之前世身。本行,指菩薩修煉能使自己成佛的方法。尊者原為國王,後放棄王位,出家修行,法號法藏。
  據《無量壽經》載,尊者曾對世自在王佛發願說 我要在世間廣泛地宣講佛法,誠心修行,獲得無上正果。當我成佛之後,要救眾生於苦難之中。於是,世自在王佛為廣說妙法,法藏聽後大悟,在佛前發四十八大願,四十八願實現後即可成佛,法藏的誓願感動天地,天空為他雨花。經歷無數次轉世之後,終於遂願。名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為接引佛,接引有心成佛的眾生,參學佛理,獲取果位。
  阿彌陀佛,意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密教以阿彌陀佛之應化身為無量光佛,其報身為無量壽佛。《無量壽經》捲上言,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觀無量壽經》亦謂,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格自清高品自高,
時中俊主人中豪,
欣逢盛世非僥倖,
乘風騰雲惜羽毛。
第64尊 一念解空尊者 第64尊 一念解空尊者總目錄
  解空,悟解諸法之空相。一念解空尊者,即宋代高僧解空。名可觀,字宜翁,號竹庵,江蘇華亭人。生於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法嗣有北峰宗印、智地守(日文)、神辨清一等人。著有《楞伽說題集解補注》四卷、《山家義苑》二卷、《竹庵草錄》一卷。尊者好學深思,他深信世事皆空、眾生之不二法門,身體力行,並教化眾生。
  尊者出家後從車溪擇卿禪師受教,後又於湖州見慧沈法師,雪窗下讀書時悟得"世間文字語言皆糠秕"之旨。宋高宗紹興八年,主持當湖德藏院,至孝守乾道七年秋,應邀移住北禪天台寺,九月九日入寺,指法座曰 "胸中一寸灰已冷,頭上千莖雪未銷。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強登高。"聽眾無不悅脫。八十九歲時又移住延慶祖庭,不到二年又回當湖竹庵,不久圓寂,世壽九十一,僧臘七十八。園寂後,焚化日無風無雨,煙所到處皆舍利,眾建塔於德藏院供奉。(五百羅漢)

男兒嚴謹莫輕佻,
女子端莊莫招搖,
行正心靜為根本,
天下萬事皆可求。
第65尊 觀身無常尊者 第65尊 觀身無常尊者總目錄
  觀身無常尊者,觀音菩薩的變化身。
  觀世音大慈大悲專門觀察世人苦難聲音,人普現色身三昧,示現三十三變化身,即 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毘沙上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宮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尼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紫那羅身、摩□羅伽身、執金剛神身。眾生有難,誦其名號,即有相應的化身前往拯救。
身世清高品格淳,
緣何遇事多危困,
奮蹄莫道非努力,
君子不測小人心。
第66尊 千劫悲願尊者 第66尊 千劫悲願尊者總目錄
  千劫悲願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劫,佛教表示十分長久的時間單位,人壽每百年減一歲,直到減盡後又每一年增一歲至一百歲為一劫。千劫,表示時間相當長久。《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曰 "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以天衣重三銖,人中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一小劫;又八十里石,以梵天衣重三銖,梵天日月歲數三年一拂,名大中劫;又八百里石,以淨居天衣重銖,淨居天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故名一大阿僧祗劫。"悲願,即佛度人於生死海之船筏,故佛教有"悲願船"之說
  千劫悲願尊者久已發無上正等正覺,他悲憫眾生,遂發下弘誓,千劫之中不離世間,以自身大船筏,載眾生脫離苦海。
英雄反被英名系,
性格剛強惹是非,
翅翼珍貴多保養,
狂風暴雨莫亂飛。
第67尊 瞿羅那含尊者 第67尊 瞿羅那含尊者總目錄
  瞿羅那含尊者即瞿師羅,意為美音。為古印度憍賞彌國之長者,乃優填王三大臣之一。
  尊者身長三尺,佛陀現身為三尺以化彼,令歸正法。又因尊者家中富有,歸依佛教後,在自家園林建造精舍奉施佛祖及其弟子居住,名"瞿師羅長者園"。據《中本起經》卷下 "美音心念欲請世尊,佛知其念而告之曰 '彼無精舍,汝願不遂。'美音悅解,喜白佛言 '我有別宅,願為精舍。"佛祖在園中講經多年,著成《唯識論》據考,園址在今印度朱木那河畔的柯桑村
  據《賢愚經》卷五載,尊者過去世曾轉身為一隻小狗,以吠聲引辟支佛到主人家中供養,故世世轉身,皆報得美妙好音,成羅漢果。
  瞿羅那含,又作瞿私羅、夠史羅、具史羅。意譯為音美、妙音聲。
性格粗豪心胸廣,
少年得志美名揚,
加鞭快馬更努力,
春花秋月各擅場。
第68尊 解空定空尊者 第68尊 解空定空尊者總目錄
  解空定空尊者即東晉著名法師僧肇。長安人,俗姓張。人稱"解空第一"。師從鳩摩羅什,參與翻譯、評定經論,著有《般若無知論》等,後被後秦國主姚興所殺。臨就弄前說偈曰 "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
  尊者家貧,以租書為業,遂得博覽經史。初好老莊,及讀《維摩經》感悟而出家。善方等大乘經典,兼通三藏,冠年名聲已震關中。才思幽玄,精於談論。聞鳩摩羅什羈留涼土,前往從之,羅什視為奇才。及至姚秦破涼,乃隨侍羅什入長安,稟姚興之命,與僧叡等於逍遙園禪定經論,解悟彌深,被稱為解空第一。弘始六年,羅什譯出大品《般若經》,尊者乃撰《般若無知論》呈之,頗受鳩摩羅什及慧遠之讚賞。後又撰述《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後人題名為"肇論"行世。《注維摩詰經》十卷等。惜英齡遽折,義熙十年示寂,年僅三十一。著述相傳又有《維摩詰經序》、《長阿含經序》、《百論序》等。
世事滄桑本無情,
命運顛波不由身,
若非從今勤刻苦,
少小蹉跎老無成。
第69尊 成就因緣尊者 第69尊 成就因緣尊者總目錄
  佛家將善事善報稱為成就因緣。成就因緣尊者,當即超度因緣如來。
  超度因緣如未,原為王太子。據《正法華經》卷四載,過去有十六個國的王太子,個個聰慧絕頂。十六國國王都信奉佛教,諸太子也廣行善事,供養過無數僧眾,為世俗大眾作出無盡善業,後來他們一起出家為僧。為尋求無上正果,前去求見佛祖佛陀,請佛祖講解佛教深奧的道理,希望以無邊的智慧指出解脫的方法,佛祖以法眼看出他們意誠心慧,便為他們講解佛法。諸太子聽完講法,心懷歡喜,繼續入靜室精思閒定,終獲菩薩果位。後十六太子都獲佛果,分別住於世界八方,其中尊者居於東方,為眾說法,救護世間,成就諸善因緣。廣行善事,後出家,曾請佛祖講說無上正法,因獲佛位,居於東方。
一人頭頂一片天,
星宿命運緊相連,
莫愁前途無成就,
康健安樂度晚年。
第70尊 堅通精進尊者 第70尊 堅通精進尊者總目錄
  堅通精進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堅謂豎固,指如樹之根株不能拔動;通謂通達,指自在礙之作用。精進,《輔行》卷二亦云 "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指勇猛修善法、斷惡法之心作用。精進又作勤,《唯識論》卷六云 "勤謂精進,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
  尊者對佛法具有堅定不移的信仰,艱苦修行。持善除惡,永不鬆懈,終獲羅漢果。
一生路途多平坦,
時隨貴人助攜攀,
左右逢源皆順暢,
輕舟飛過萬重山。
第71尊 薩陀波侖尊者 第71尊 薩陀波侖尊者總目錄
  薩陀波倫尊者,即常啼菩薩。即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七所說之菩薩。此菩薩得稱為常啼者,有諸神說法 或謂菩薩因見惡世之人身受貧苦老病苦惱而悲哀哭泣;或以菩薩生於無佛之世,然為利益眾生,追求佛道,於空閒林中憂愁哭七日七夜,天龍鬼神遂號之為常啼;或以幼時喜啼而得名。
  尊者常以勇猛心,修般若波羅蜜之行。據《道行般若經》卷九《薩陀波倫菩薩品》載,尊者於夢中聞東方有般若波羅蜜之大法,為求法乃向東行,途經魔所樂國,為供養其師乃賣身,遂過二萬里到達犍陀越國,見曇無竭菩薩而得其法。其中,犍陀越指北印度健馱羅,又《大毘婆沙論》編纂以前,般若流行於健馱羅地方,以此推之,尊者可能是實有其人,於當時從遙遠之印度西方來健馱羅求般若波羅蜜之法。據《大智度論》卷九十六載,尊者拯救眾生脫離苦海,積難苦之行以求般若波羅蜜,而被列為般若守護十六善神之一。
  薩陀波倫菩薩,又作普慈菩薩、常悲菩薩。
心智計謀奪天工,
難免機盡逢途窮,
而今正是奮發日,
逆水行舟莫放鬆。
第72尊 乾陀訶利尊者 第72尊 乾陀訶利尊者總目錄
  佛典中有乾陀訶提菩薩,當即此人。關於乾陀訶提的意義,說法不一。《翻譯名義集》卷第一 "乾陀訶提,此去不休自,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初無休息。"《阿彌陀經要解》 "此雲不休息,曠劫修行不暫停故。《阿彌陀經疏》 "不休息者,即教眾生不絕。"《阿彌陀經通贊疏》捲上 "不休息,即化利有情,更無止息也。"又《阿彌陀經義述》 "乾陀訶提,此雲赤色。"《佛說阿彌陀經疏》 "乾陀訶提者赤色。"又《阿彌陀經義記》 "乾陀訶提,翻為香意。"可見,乾陀訶提,意為他是一位於永不止息地自我修行。化導大眾的高僧。
春光明媚照四方,
漫漫前途正康莊,
惜時猶如惜珠寶,
莫教歲月順水淌。
第73尊 解空自在尊者 第73尊 解空自在尊者總目錄
  解空自在尊者,名不空金剛;祖籍北天竺,先祖唐時率族人船海來中國定居。
  尊者自幼聰慧過人,十五歲出家,拜長安大慈恩寺印度名僧金剛智為師,深受金剛智器重,獲五部三密之法,成為當時名僧。他佛學博奧,悟解諸法無有疑礙。開元二+九年(741年)金剛智圓寂後,為履行金剛智遺囑,乘船由廣州去印度,深入探求佛法奧義。在印度遊歷名寺,遍訪高僧,天寶五年(746 年)返回長安受到僧俗的倍加崇敬,親為唐玄宗舉行灌頂儀式,並受命遷居大興善寺。安史亂時 ,長安失守,留於興善寺的不空常遣弟子出京,向唐皇帝問候平安吉祥;唐肅宗也時時派密使來興善於寺,向不空請教佛法的疑難。安史亂後,不空被授予試鴻臚卿的職銜,將翻譯的七十部佛經進獻給朝廷。代宗大歷九年(744年)圓寂。
時運於君獨鍾情,
得天獨厚享天倫,
名利事業成功早,
尚留陰德庇後人。
第74尊 摩訶注那尊者 第74尊 摩訶注那尊者總目錄
  摩訶注那尊者,佛陀弟子。
  據《四分律》卷第十二載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五百人俱,與中夏安居,儘是眾所知識,如舍利弗、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劫賓那、尊者摩訶拘羅、尊者摩訶朱那……"可見,尊者是經常隨侍在佛陀左右的大弟子之一,是當時僧眾中聲眷很高的一位名僧。
  摩訶注那,又作摩訶朱那等。
命本高貴理萬機,
春風得意不須歸,
看取蟾宮折桂寶,
冬夏春秋總相宜。
第75尊 見人飛騰尊者 第75尊 見人飛騰尊者總目錄
  見人飛騰尊者,即唐代名僧"騰騰和尚"仁儉。其籍貫、俗姓及生辰年月僧史侍記等均失於載。
  尊者出家後入嵩山修學佛法,數年後悟法得道,身心寂然清淨深入禪定,通達諸法,明心見性,永斷疑悔,視生死涅槃無有去來。然而處世坦然,放曠不拘,漂游於城郊村野,居無定處,被世人稱為"騰騰和尚",作有《了元歌》廣行於世。他曾與武則天有過接觸。天冊萬歲年中(695),武則天訪得其行蹤,召他入宮內詢問佛學奧旨。仁儉仰視武良久,對云 "這就是佛的奧意,明白了嗎?"武后笑答道 "不明白。"仁儉說 "老僧持不語戒,只宜意會,不宜言傳"言罷轉身而去。次日,仁儉進上短歌十九首,略說佛教真諦,武后讀後欣然歡喜,敕命仁儉住持洛陽福先寺。不久,又失其行蹤。
秉賦聰穎有心計,
遇事沉穩善思慮,
從今修練志果決,
剛柔相濟事無遠。
第76尊 不空不有尊者 第76尊 不空不有尊者總目錄
  不空不有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空"和"有"在佛教中是相對而立的概念。空,指因緣所生之法究竟虛而不實,有如鏡花水月。有,指空並非龜毛兔角那樣虛無,故又稱假有。據《注維摩經弟子品》曰 "小乘觀法緣起內無真,主為空義,雖能觀空,而於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宛義也。"不空不有乃是佛教的"中道觀",與中土無過無不及之中庸相類。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遷流無常,而又相續不斷,才是離開邊見的中道,因此認為"夫法者,非空非有,難用詮敘"。
  不空不有尊者經過長期禪定觀照,悟了空之真諦,達到"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的大乘境界。
性格粗豪丈夫色,
意志堅毅好漢威,
遇事謹慎三遇過,
海闊天空任騰飛。
第77尊 周利盤特尊者 第77尊 周利盤特尊者總目錄
  周利盤特尊者,侍統十八羅漢之第十六尊。
  尊者系佛世時舍衛城一婆羅門之子,後與兄摩訶槃特同為佛陀弟子。因前世為僧時精通佛典而秘不傳化,所以轉世後魯鈍無比,凡學之教法,隨誦即忘,故時人戲稱為愚路。後得佛陀加以點化,教示以筒短之"拂塵除垢"一語。尊者於日清掃寺院,深悟"除垢"二字真諦,業障漸除。某日忽然開悟,證得阿羅漢果。證悟之後,具大神通,能示現各種形像,嘗現大神力為六群比丘尼說法。據傳,尊者與其一千六百阿羅漢眷屬共住於持軸山,護持正法,饒益有情。
  唐代善繪羅漢之貫休,曾為尊者作畫,其形像為身坐於枯樹中,舉出左手,手指或屈或伸。又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慶友)所說《法住記》,將師列於十八羅漢之第十六位,西藏所傳者,則列師於第十一位。
  周利盤特,又作周利槃特、周利槃陀伽、注荼半托迦、掉利槃物、周羅般陀,略稱般陀、半托伽。意譯為小路、路邊生。此尊與第322尊周陀婆尊者、第498 尊注荼迦尊者同尊,可互參。
千年果樹靠深根,
百年人物靠真心,
摯誠待人如待己,
換取人間暖似春。
第78尊 瞿沙比丘尊者 第78尊 瞿沙比丘尊者總目錄
  瞿沙比丘尊者,為婆娑四評家之一。瞿沙,意譯曰妙音、美音。《俱舍光記》二十稱他音聲妙,故名妙音。
  相傳,瞿沙前世為狗,曾用犬聲將佛請到家中供食,因此善舉,轉世為人,聲音美妙。阿育王時,他住在善提樹伽藍中修行。時阿育王的太子拘浪拿雙目失明,瞿沙應邀為其誦經,太子雙目重見光明,明亮如昔。塑像右手持洞簫狀,正是象徵瞿沙美妙悅耳,且能醫治各種疾病的聲音。尊者著有《甘露味阿曇論》二卷。
蝴蝶採花日日忙,
換來百花異樣香,
碩果甸甸屬他人,
緣何為人做嫁妝?
第79尊 師子比丘尊者 第79尊 師子比丘尊者總目錄
  師子比丘尊者,被禪宗尊為西天第二十四祖。婆羅門種姓,為中印度王子。
  尊者博聞強記,聰慧過人。其父崇信佛教,由於受到家學的熏陶,尊者自幼立志學佛。一日,佛教二十三祖鶴勒那進宮說法,尊者向他請教如何使用心力學佛,鶴勒那語意玄妙且引人入勝,講解得非常清楚,尊者的身心當下決心出家為僧,師事鶴勒那。鶴勒那隨即傳正法眼藏給尊者,並預示師子後半生的劫數所在,囑咐他要善自護持,言畢,鶴勒那滅度。其時,罽賓國有五位修禪僧人,悟性過人,能言善辨。尊者遠遊罽賓與五眾論道,挫敗五僧,其令折服,由此尊者名聞遐邇。罽賓國有一童子,自降生左手握拳不得伸展,與尊者相見後,拳手伸開,並將握於掌心的後顆珍珠獻給師子。尊著認定與童子前生有緣,遂將法衣傳給童子,是為佛教第二十五祖。但終為外教所污陷,被罽賓國王所殺。當地白象山仙人以神力探知尊者被冤,遂建塔禮葬比丘。此尊與第438尊同尊。可互參。
有心都在肚皮內,
自己之外誰得知?
逢人不說十分話,
好防小人詭謀施。
第80尊 修行不著尊者 第80尊 修行不著尊者總目錄
  修行不著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修行,修行,即遵循三世諸民說義理而行之戒定慧。即按佛教規定修習戒、定、慧三者,在身、口、意三方面進行修煉。著,即心情纏綿於事物而不離,如愛著、執著、貪著等。佛陀在《法華經.方便品》中說 "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言演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釋門歸敬儀》卷中亦說 "著是病本"。可見,修行的首要目的便是破除"著"以拔掉病根。不著,不執著於外部俗事的干擾,心胸開朗,一心行善,方能證得阿羅漢果。
  修行不著者能通過戒定慧的實踐,對任何事物不執著,心如明鏡止水。(五百羅漢)故人們稱之為修行不著者。
山高路滑實難行,
性好登高歷艱辛,
一朝盡覽眾山小,
卻笑山下蟻行人。
第81尊 畢陵伽蹉尊者 第81尊 畢陵伽蹉尊者總目錄
  畢陵伽蹉尊者,於五百世生在婆羅門貴族家。
  依巴利文載,畢陵為舍衛城之婆羅門種,初學隱身咒,得名聲,後遇佛,失其咒力,遂出家為佛弟子。《增一阿含經》卷三《弟子品》謂其言語粗獷,不避尊貴。《大智度論》卷二載,畢陵曾渡恆河乞食,對恆河神說 "小婢住莫流",水即兩斷,得以走過乞食,因而得罪了恆河神。神到佛所訴告,佛使尊者道歉懺謝,他即時合掌向恆水神說 "小婢莫嗔,今特向你表示懺悔和歉意。"並謂其因五百世以來生婆羅門家,常自驕貴,輕賤餘人,故為本來所習之口言而已。蓋"餘習"又有"惡口'之稱,系基於此。又尊者亦擅長神通,有部《毘奈耶樂藥事》卷一謂其身患諸疾。
  畢陵伽蹉,略稱畢陵伽、畢陵。又作畢陵伽婆蹉、畢陵伽筏蹉、畢鄰陀婆蹉、畢蘭陀婆遮。又梵漢文並舉,稱為畢鄰陀子。意譯餘習、惡口。
長江後浪推前波,
春花秋月等閒過,
歲月如流催人老,
無須喟歎老蹉跎。
第82尊 摩利不動尊者 第82尊 摩利不動尊者總目錄
  摩利不動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為密教諸尊之一。摩利即未利,香花。摩利,又作摩梨、摩羅耶、摩羅延,意譯曰除垢,山名,在南印度摩利伽羅耶國。山中出產一種獨特的旃檀香,入此山者身心香潔,故雲除垢。《智度論》卷二曰 "如旃檀香出摩梨山,除摩梨山無出旃檀"。不動,菩薩名,譯作不去尊。摩利不動意謂此尊者佛法芳香,為眾生所親近。
摩利不動尊者經過修行,已剷除了貪、嗔、癡等毒垢,心性清淨香潔,定於一處而不散亂,安穩如山,不為任何外物所動,遂至無苦無樂的境界,成阿羅漢果。
人不如故衣要新,
千山萬水覓知音,
堪幸處處有知己,
不枉人世嘗艱辛。
第83尊 三昧甘露尊者 第83尊 三昧甘露尊者總目錄
  三昧甘露尊者,即軍荼利明王,按其梵名本意為甘露,所以又稱為甘露軍荼利明王。為密教五大明王之一。
  尊者為南方寶生如來的忿怒身。據說尊者能示現千手,手執種種金剛器杖,摧伏各種凶神魔鬼,調伏一切外道。同時,他還將甘露灑向人間,降福於一切佛教修行者。
  尊者形相一般常見的有八臂像和四面四臂像。其中,四面四臂像,據《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四面表情各異,正面作慈悲相,右面作忿怒相,左面大笑,背面張口微怒,分別象徵息災、降伏、敬愛、增益。此像以毒龍為瓔珞,虎皮為裙,身有威光焰鬘,坐於磐石座上。以慈悲方便之心顯現大忿怒形,能使眾修行者速得成就。以尊者為主體所修之秘法就稱為軍荼利明王法,據說修此法能降魔息災,驅除蛇障熱惱等各種疾病。
  又,按尊者在胎藏界曼荼羅內所處位置不同而有金剛軍荼利、蓮花軍荼利等不同名號。
古有名姝號莫愁,
載歌載舞度春秋,
舅君拋去心頭隱,
春花秋月足風流。
第84尊 解空無名尊者 第84尊 解空無名尊者總目錄
  解空無名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佛教認為所謂空,意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由因緣而生,剎那生滅,究竟而無實體。《注維摩經》卷九曰 "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注引僧肇之言曰 "諸法之相,唯空唯無,然不以空無捨於大悲也。"解空無名尊者通過對佛藏的研習修持,瞭解世間一切現象皆是因緣所生,剎那生滅,"諸法究竟無所有",一切皆虛幻不實,只有理體空寂明淨。
  尊者解悟世事之空幻而思考自身之疾苦。對於眾生,他亦關懷備至,心存哀憫,以眾生之苦痛為己身之苦痛,盡力加以救度。
時運獨鍾無可非,
功成名就莫遲疑,
今生修成羅漢果,
桂子蘭孫足欣慰。
第85尊 七佛難提尊者 第85尊 七佛難提尊者總目錄
  七佛難提尊者,佛教第七祖。古印度北天竺人。七佛,指佛陀及以前的七個佛祖。為人乞食耐勞,不避寒暑,行化各地,救度眾生,超升佛土。
  佛陀在世時,攜弟子游訪北印度時,曾對大弟於阿難說 "我滅度後三百年,當有一個名叫佛陀難提的聖人在此降生人世,並在這裡弘揚佛法"。至時,佛陀難提出世,智慧超群,辨才無礙,勝過當世口辨之士,善於理解一切道理。他能記憶前世的經歷,曾對人說,過去劫曾親自向如來敬獻一寶座,由此因緣,現在劫我將在釋迦佛教中弘揚佛法,因此,他立志出家。
  一日,佛教六世祖彌遮迦尊者游訪北天竺,遙望京城上空有金色祥雲,便驚喜歎道 祥雲之下必有大士,可以嗣承佛法;入城後果然尋到佛陀難提,為之剃度出家。佛陀難提聰慧過人,一經指點,對佛法全然貫通。於是,彌遮迦將法藏傳給佛陀難提,囑咐他廣傳法,利益世間。佛陀難提成為佛教七祖,最後,他在一次化乞食將要完畢時進入涅槃。眾人收其舍利,加以建塔供養。
  七佛難提,又作佛陀難提。
千年古樹發新枝,
當君否去泰來時,
乘風破浪風帆滿,
前程康莊不須疑。
第86尊 金剛精進尊者 第86尊 金剛精進尊者總目錄
  金剛精進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金剛,指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的智慧,正如《大藏法數》卷四十一所說 "百煉不銷,至堅至利。"他佛性堅定,有如金剛之鋒利,能摧毀一切塵障與惡魔。精進,指勇猛向前、修善斷惡的毅力,正如《慈因上生經疏》卷下所說 "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華嚴大疏》卷五亦云 "精進,練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即於佛性的鍛煉精純無污染,念念趨求,永無止息。
  金剛精進尊者皈依佛法之心如金剛一般堅固鋒利,心中諸魔悉皆摧毀,諸垢悉皆滌除,功德與日俱進,永無懈怠。
千里迢迢為求財,
寶山在望門難開,
靠人先須靠自己,
勤奮努力最應該。
第87尊 方便法藏尊者 第87尊 方便法藏尊者總目錄
  法藏(643一712),唐代僧。俗姓康,字賢首,號"國一法師",祖先康居國。至其祖父時,舉族遷至長安,為華嚴宗第三祖。
  尊者早年師事智儼,深入《華嚴》玄旨。智儼示寂後。乃依薄塵剃度,時年二十八。初以能通西域諸國語與梵文經書,參與義淨之譯場,先後譯出《大乘入楞伽經》等十餘部。曾為武則天演述《華嚴》十玄緣起之義旨,而指殿隅金獅子為喻,武后遂豁然領悟,後乃因之撰成《金獅子章》。尊者一生宣講《華嚴》 三十餘遍,致力於《華嚴教學之組織大成,又註釋《楞伽經》、《密嚴》、《梵網》、《起信》等經論,並仿天台之例,將佛教各神思想體系分類為五教十宗,而推崇華嚴之組織為最高者,華嚴哲學於現實世界中乃屬理想世界之實現。於玄宗先天元年十一月,示寂於大薦福寺,世壽七十。著作甚多。計有《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等二十餘部。他為弘揚佛法作了大量有益的功德,故稱方便法藏。
  方便法藏尊者,又稱香象大師、康藏國師。
車行大道船行河,
各人因緣各人遇,
冰山朽木靠不住,
自己雙手能耐多。
第88尊 觀行月輪尊者 第88尊 觀行月輪尊者總目錄
  觀行月輪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因之其德性像清冷而又明亮的月亮一祥,無暇無垢。故名。
  佛教以月輪明晦譬喻人心中的清淨佛性的顯晦。《摩訶般若經》曰 "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眾行皆備,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六趣亦不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當合宿際,但為日光奪其明性,所以不現。後起月初,日日漸加,至十五日圓滿無礙。"故現心中之月輪為重要修行方法,《秘藏記本》曰 "唯一向觀月輪周遍良久以後,月輪周遍法界,俄須忘身與月輪,專注無分別智。然後為利眾生,住大悲門出觀,捲縮月輪,收劍自心□quot;  觀行月輪尊者依此修行,常用佛法的原理原則,對照反思自己的行為,有過則改。達到了"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塵翳無染,妄想不生"境界,正像《證道歌》所說 "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五象森羅影現中,-顆圓光非內外。"
古剎山門向南開,
心不虔誠莫進來,
慇勤奉上香一炷,
萬事平安無禍災。
第89尊 阿那邠提尊者 第89尊 阿那邠提尊者總目錄
  阿那邠提尊者,古印度舍衛國城人,與佛陀生活在同時代。
  尊者家中富有,樂善好施,救濟貧窮孤寡之人,被人稱作"給孤獨者"。崇信佛教,凡佛祖及弟子有所需求,皆施捨不吝。曾向波斯匿王太子祗陀購花園建祗園供佛陀作說法道場。家中的女僕認為須迷愚癡,被出家人的幾句話迷惑,至使僧眾乞求無厭,她發出惡願,希望早日看不見這些僧人,聽不到他們的名字。舍衛國波斯匿王的妻子未利夫也崇信佛教,聽到此事後氣憤異常,命令須達將女僕趕出門去。據《觀佛三味海經》卷六載,須達向未利夫人提議說,佛像太陽一樣潤養萬物,大惡人鴦掘摩羅、賤人尼提,都被我佛感化而調伏,何況這個老婢不能調伏呢?未利夫人採納了須達的意見。一日王宮施齋飯給佛陀及其弟子,女僕受命持寶瓶前來助興,由於受佛的感化,對僧眾的誤解頓然煙消雲散。
  尊者對佛陀的學說有全面的體會,不僅自己信奉佛教,還使他的七個兒子也皈依佛門,他終得正果,升為大阿羅漢。
  阿那邠提尊者又稱須達長者,須達阿那邠提。
籐纏樹木樹纏籐,
知己相扶度年華,
獨木安支三尺橋,
結友交朋莫遲延。
第90尊 指塵三昧尊者 第90尊 指塵三昧尊者總目錄
  指塵三味尊者,即唐荊州當陽山度門寺禪僧神秀。汴州尉氏(河南開封之南)人,俗姓李。身長八尺,龍眉秀目,有巍巍威德。
  尊者少覽經史,博學多聞。既剃染受法,尋師訪道,後至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受心於弘忍。忍深加器重,令其為上座、教授師。據《宋高僧傳》卷八,唐高宗上元二年十月,弘忍寂後,尊者往江陵當陽山傳法,道譽響四海。錙徒靡然向風。武則天聞之,召至京城內道場,特加敬重,曾肩輿上殿,親加跪禮。敕於當陽建度門寺,以表旌其德。中宗即位亦厚重之,中書令張說執弟子之禮。神龍二年二月示寂於洛陽天宮寺,世壽一 二。敕號"大通禪師",為禪門溢號最早者。
  尊者原與大鑒慧能互有啟發,後亦曾數度奏請武則天召請慧能。但在闡揚禪旨上力主漸悟之說,與南宗禪慧能主頓悟恰成對照,故禪史上有"南頓(能)北漸(秀)"之稱。法嗣著名者有嵩山普寂、京兆義福等。其法行盛於長安、洛陽一帶,門庭隆盛,世稱北宗禪之祖。然其法流僅數代即衰。
織女牽牛隔河望,
人間自古有天堂,
珍惜平安天倫樂,
莫拋家小走異鄉。
第91尊 摩訶俱絺尊者 第91尊 摩訶俱絺尊者總目錄
  摩訶俱絺尊者,即唐代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生卒年、俗姓、籍貫等均不詳。
  尊者屬洪州南嶽懷讓之系統。常誦俱胝(准胝)觀音咒,世人遂之為俱胝。嘗止於浙江婺州金華,後因無以答覆實際尼之質問,遂起勇猛精進之心。未久,大梅法常之法嗣天龍禪師到庵,尊者乃迎禮陳其事,天龍一指而示之,尊者當下開悟。其後逢有參學僧前來問法,尊者皆一指以答之,除此別無提倡,世稱"俱胝一指"、"一指禪",尊者於入寂前,嘗謂 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景德傳燈錄》卷十、《無門關》第三則等皆載有其事。
黃鶴樓頭望長江,
天地遠近皆渺茫,
人生百年亦如此,
逆水行舟賴剛強。
第92尊 辟支轉智尊者 第92尊 辟支轉智尊者總目錄
  辟支轉智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辟支,舊譯為緣覺,新譯為獨覺。指未經佛指導就獨自覺悟,卻又不對人說或教化的聖者。《智度論》云 "初發心時值佛,而思惟世間之法,後得道,身出無佛世,性好寂靜,加行滿而無師友之教,自然獨悟,故名獨覺;又觀竺內外之繃,而悟聖果,故名緣覺。"可見,獨覺是謂辟支佛雖生於"佛法已來"的無佛之世,但因其前世修行的因緣,遂依靠自己的智慧證得正道 緣覺是謂辟支佛"自覺不從他聞",觀悟十二因緣之理而得道。藏經中有《辟支佛因緣論》二卷,說八辟支佛覺悟之因緣。佛教有八辟支佛,其首為波羅捺國王,或即其人。
莫讓年華似水流,
輕舟拍浪過中游,
三峽雖險風光美,
清風浩月留心頭。
第93尊 山頂龍眾尊者 第93尊 山頂龍眾尊者總目錄
  山頂龍眾尊者,佛祖弟子。
迦葉波佛在世時,蘇娑伐窣堵河(今印度河上游)的源頭有個名叫殑祗的人,此人精通咒語,善於調御惡龍,禁止龍王暴雨成災,使得當地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糧食年年有餘。當地百姓感激殑祗的恩德,每年每家自願送一石谷子給他,作為報酬。年歲既久,居民對殑的感激心情漸漸淡漠,有人忘記了送谷子。殑祗心懷憤怒,發願化作毒龍,用狂風暴雨毀壞禾苗,令田畝無收。他死後轉生為一條地龍,潛伏山頂的泉底,每年雨季泉流白水,禾苗觸白水盡皆枯殆,至使當地百姓缺衣少食,苦不堪言。佛陀降臨世間,憐憫這裡百姓遭受苦難,前來教化此龍,隨行力士用金剛杵敲擊山崖,龍王畏懼,浮出水面皈依佛教,靜聽佛祖講法,頓時心地清淨,惡念全消,並聽從了佛祖的勸導,不再毀壞當地莊稼,從此,百姓無不豐衣足食,此龍也證得羅漢果位。
乍看湖面靜無波,
細看水底起漩渦,
君是蛟龍深藏潛,
一朝出水沖天過。
第94尊 羅網思惟尊者 第94尊 羅網思惟尊者總目錄
  羅網思惟尊者,即寶思惟。北印度迦濕彌羅國之剎帝利種。唐代譯經家。
  據《開元釋教錄》卷九、《宋高僧傳》卷三等載,尊者自幼出家,修習禪要,受具足戒後則專習律品。尊者慧解超群,學兼真俗;尤擅長咒術,而以化導為志。長壽二年至洛陽,奉敕住天宮寺。未久,於天宮、佛授杞、福光等寺譯出《不空□索陀羅尼經》、《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又稱《隨求經》)等七部九卷。天冊萬歲元年(695),參與武週刊定眾經目錄之編纂工作。其後,不再譯經,唯精勤禮誦,修諸福業,衣缽以外之物,隨得隨施。後於龍門山建天竺寺,與門人同住。開元九年示寂,世壽一百餘。尊者堅信佛法,隨時隨地以佛法來對照檢查自己的行為,得到解脫而獲證果。
鸚鵡洲畔風帆過,
追名逐利旅人多,
何時方能心收歇,
盡享天倫唱浩歌。
第95尊 劫賓覆藏尊者 第95尊 劫賓覆藏尊者總目錄
  劫賓覆藏尊者,佛陀弟子。為眾僧中第一,意譯為房星降世而轉生的人
  尊者的父母老年無子,對天祈禱十二星宿之房星,房星有感,降落世間投胎轉生成人。其父母年老得子感激蒼天,取名劫賓那,意譯房星。劫賓那成年出家為僧,聰慧過人,出家入寺不久即精通佛典,尤其對天上的星宿瞭如指掌。佛陀鑒知劫賓那道根將熟,便變化成一個老僧人與他住在一起,為劫賓那說法。劫賓那經佛祖點化,很快就獲得佛學的真諦,得道後獲羅漢果位,因為他熟知星宿,為眾僧中之首,故又稱他為"知星宿第一"。
莫歎命蹇不逢時,
冬去春來柳發枝,
陽春三月春光好,
正當振翅向高飛。
第96尊 神通億具尊者 第96尊 神通億具尊者總目錄
  神通億具尊者,即目犍連。意譯采菽氐。為古代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為古代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羅門種。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能神足輕舉,飛達十方,上至兜率天。人稱"神通第一"。
  尊者曾與舍利弗互約,先得悟解脫者必以相告。舍利弗蒙阿難開示而悟法後告目犍連,目犍連遂率弟子一同拜謁佛陀,蒙其教化,時經一月,證得阿羅漢果。據載,目犍連亦曾代替佛陀說法,輔翼佛陀教化眾生。又據《孟蘭盆經》載,目犍連曾為救母出離餓鬼道,而於七月十五僧自恣之日供養十方大德僧眾。此為後世孟蘭盆會之始,晚年慘遭外道瓦擊而死,佛陀曾於竹精舍門邊建塔吊之。
  在密教中,目犍連居於現圖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中尊佛陀佛右上方上列之第四位。其形像為沙門形,右手握拳,舒展食指,左手執袈裟之角,面稍向左,坐於赤蓮華座。"
  神通億具,又作摩訶目犍連、大目乾連、大目連、目連、目伽略、勿伽羅、目犍連延、目犍羅夜那、沒特伽羅、毛伽利耶夜那。別名拘律陀、拘律、俱哩多、拘離迦、拘理迦、俱離多,意譯天抱。
少年得志早發科,
明月清風奏凱歌,
百尺竿頭再進步,
長江後浪逐前波。
第97尊 具壽具提尊者 第97尊 具壽具提尊者總目錄
  具壽具提尊者,即沙門十二億,佛祖的聲聞弟子。他勤奮精進,除惡益善,人稱"精進第一。
  尊者學習佛法從不懈怠,勇於增益善行,敢於斷除惡業;求法務必精純,修養心性必求通達。據《賢愚經》卷六載,佛祖率眾弟子去婆羅門眷屬羨那家講經,眾弟子各施神通先佛而行。尊者在空中幻化出一條坦途,以琉璃鋪道。七寶作裝飾,高樹夾於大路兩側,種種妙寶懸掛樹上,光耀奪目,他自己凌空緩緩而至,羨那遙遙望見,為佛法的威德驚訝讚歎不已。
性本機智形滑稽,
怒罵嘻笑含玄機,
粲然一笑泯恩怨,
天下太平少是非。
第98尊 法王菩提尊者 第98尊 法王菩提尊者總目錄
  法王菩提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王有最勝、自在之義。法王為佛陀的尊稱。佛為法門之主。能自在教化眾生,故稱法王。《無量壽經》卷下 "佛為法王,尊超眾聖,普為一切天人之師。"《法華經·藥王品》 "如來是諸法之王"。《釋迦方志》捲上 "凡人極位名曰輪王,聖人極位名曰法王。"《維摩經》慧遠疏曰 "佛於諸法得勝自在,故名法王。"菩提,指斷絕世俗之煩惱而獲得解脫的智慧,舊譯為通,新譯為覺。《成唯識論述記》卷一 "梵雲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不過,所覺之境,有事、理二法 理者涅槃,斷煩惱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為之諸法,斷所知障而知諸法之一切神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於此二者,謂之大菩提。尊者努力修行,已獲佛陀般的覺悟與智慧。
千里姻緣一線牽,
丈夫意氣休纏綿,
男兒立志天地大,
青春快馬更揚鞭。
第99尊 法藏永劫尊者 第99尊 法藏永劫尊者總目錄
  法藏永劫尊者,當即禪宗初祖摩訶迦葉。法藏指佛教教義及其他一切內容;劫是佛教的時間單位,永劫意為無窮盡的時間。意譯飲光,其先祖能飲日月餘光,因而得名。尊者生於古印度羅閱祗國一富有的婆羅門家族,乃天神降臨世間,在諸比丘中,被稱為"頭陀第一"。尊者成年後,厭惡世間的生活,離棄新婚妻子進深山修行,身穿破納,自行剃髮,以苦行求得解脫。後在王捨竹園中皈依佛陀。迦葉具有五德為他人所不及 一、仙人的後代,富貴長者所生;二、勇於捨棄富貴家庭的豪華生活,出家為僧。三、佛學取得成就後,仍堅持奉行頭陀戒律;四、受到國王、大眾、天龍及鬼神的供奉;五、拒絕豐富的供養,每日化緣乞食。
  尊者精通佛法,各種典籍均極為嫻熟,含藏無量性德,代表了永恆不變的真理,其學識與德行受到佛祖的器重,被置於諸弟子之首,是佛祖的忠實傳人。其人於佛祖滅度後曾主持教務,並組織了佛教第一次結集。佛祖滅度後,由他受命主持教務,並組織了佛教第一次結集,使佛教的法、律、論永遠流傳世間。此尊與第014尊優樓頻螺尊者同尊,可互參。
憑君高擎一明燈,
照破邪暗見晴天,
三岔路口急停步,
三思而進定安然。
第100尊 善注尊者 第100尊 善注尊者總目錄
  善注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注,即註解、注入。
  尊者博學多聞,精研佛典。於佛法奧義融會貫通,闡釋精當。聽其說法,倍感曉暢明白,心曠神怡,猶如無比清涼的法水。緩緩注入心田,心中的一切煩惱、憂愁和塵垢頓時被滌蕩乾淨,自性清淨心豁然呈露,潔淨無瑕。
十尺樹木百尺根,
根深樹大碩果甜,
粗淺輕浮人生忌,
安身固基享萬年。
第101尊 除憂尊者 第101尊 除憂尊者總目錄
  除憂尊者,為除去眾生一切憂惱的羅漢。為佛弟子。密號為大救金剛,位在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最上端。
  憂愁是世間眾生的巨大苦惱,清除憂愁冥想才能得到解脫,獲得愉快與自在。據《佛說離垢施女經》載,除憂尊者曾在舍衛國祗樹孤獨園聽佛陀講法,他受佛的教誨,當時已盡除世俗的塵垢,捐棄人生的憂愁與煩惱,脫離了脫離了因果轉世的束縛,成為聰慧、通達、明智的仁人。釋尊涅槃後,除憂尊者居於胎藏界曼□羅地藏院,發願要解除一切眾生的憂愁煩惱及一切無益的冥想。
  除憂尊者,又作除一切藏冥菩薩、除一切憂惱菩薩、除眾憂冥菩
薩、除一切憂冥菩薩、大救金剛。
古琴台畔識古琴,
自古難得是知音,
肉朋酒友數不盡,
排擾解難有幾人。
第102尊 大忍尊者 第102尊 大忍尊者總目錄
  大忍尊者,南朝著名僧人。
  據《智者大師別傳注》載,他於梁朝剃髮出家,入隋以後才圓寂。根據《續高僧傳》卷二七及卷三十、《隋智者大師別傳》等載,大忍在梁,陳二代是德高望重的高僧,匿影鐘山,修道於開善寺,不與世俗之人往來。"天台大師"智顗(被尊為天台宗四祖,實為天台宗創始人)在法會上傳佈禪法,大忍曾去聽講辯論並讚歎說 "此非文疏所出,乃是觀機縱辯。般若非飩非利,利飩由緣,豐富適時,是其利相,池深華大,飩可意得。慶餘暉之有幸,使老疾而望疲。"得到大忍稱讚,智顗更加頌聲說道。
  尊者但對後進獎掖不疲。名僧真觀亦曾遠道專程登門拜訪大忍。用呈玄妙,蒙其稱譽 "龍樹之道,方興東矣。"
柴米油鹽七件事,
開門化錢事事難,
節流當從開源起,
豐衣足食過年關。
第103尊 無憂自在尊者 第103尊 無憂自在尊者總目錄
  無憂自在尊者,即早於釋尊七十一劫出世之過去七佛之首毘婆尸佛的弟子,時釋迦牟尼尚在修菩薩行,曾經向毘婆尸佛請教。
  尊者勤於讀教,佛理通達,於佛教的各種三味耶通達明瞭、進退無礙,遠離了世俗的憂愁與煩惱,心性清淨無垢染,住於佛法無退轉。
性情高傲自恃才,
單槍匹馬走高台,
塵世縱有千條路,
進退維谷難下來。
第104尊 妙懼尊者 第104尊 妙懼尊者總目錄
  妙懼尊者即妙幢菩薩。懼有俱怕之義,但懼怕有時可以使人不邪路,故有妙懼之稱。
  據《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最勝王經·夢見金鼓懺悔品》,載有"金鼓說法"的故事。尊者曾在夢中拜見佛陀,見光明晃耀之大金鼓宣說"懺悔品"。他對佛陀說、"世尊,我夢中見婆羅門南妙金鼓,聲中演說微妙伽陀,明懺悔法。我皆憶持,願世尊聽我所說"佛陀聽畢,贊日 "善哉!善男子,如汝所夢,金鼓出聲,讚歎如來真實功德並懺悔法,若有聞者,獲福甚多。"
狼蟲虎豹雖吃人,
難比世上小人心,
謙恭謹慎不為過,
馣心康健保太平。
第105尊 嚴土尊者 第105尊 嚴土尊者總目錄
  嚴土尊者為佛祖的聲聞弟子。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尊者曾在毘耶雜羅園聽佛祖講經。此時,他已獲菩薩果位。據《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載,尊者的佛學理論宏富而博達,宣講佛法聲如雄獅怒吼,聲聞十方。他禪功深厚,心地慈善清淨,從修禪中獲得了無盡的智慧,已永遠脫離世俗情障的纏繞。善解法相,能知人前世善惡。辯才敏捷銳利,令信仰者心悅誠服,令外道屈服而皈依佛教,如堅固的城池一樣保護釋尊的學說,尊者有佛祖一樣慈悲的心願,不需邀請,便可與每個人作朋友,並使對方在生活中獲得平安與吉祥。
  又據《佛名經》卷二十二載,他是為使眾生得到解脫而住於世間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千金一擲少年游,
天菕雲淡己深秋,
回首當年唯有怨,
贏得白髮淚橫流。
第106尊 金髻尊者 第106尊 金髻尊者總目錄
  金髻尊者即金髻菩薩。
  佛經對金髻菩薩名的由來向有不同的說法。《注維摩詰經》卷第一 "金髻菩薩,金在髻也。"《維摩經義疏》卷第一 "金髻菩薩,閻浮檀金在髻。"《說無垢稱疏》卷第二 "觀無為法,不離心首,如以金為髻,故名金髻。"〈維摩經略疏〉"卷第二 "金髻者,實相慧明如金,髻者即權智也,以嚴心首,故雲金髻。"尊者實相慧明如金,教化眾生,能妙用佛法,權智極為希有。
月在西山日在東,
好花難得百日紅,
青春年華當珍惜,
莫歎終生一場空。
第107尊 雷德尊者 第107尊 雷德尊者總目錄
  雷德尊者,即光明電王阿揭多,是掌管雷電的羅漢,能制止一切因雷霆閃電所引起的災難。
  佛教認為有四方雷電王,即 東方之阿揭多、南方之設羝嚕、西方之主多光、北方之蘇多未尼。《最姓王經·如意寶珠品》有載,雲"東方有光明電王名阿揭多。"密教有用以避免雷電的四方電光法之稱修法,又稱四方雷光法。據〈金光明經〉卷七 《如意寶珠品〉所載,若書寫四方雷電王之名,並將之安置於住處,就可避免雷電以及其他諸種厄難。尊者可使遠離一切災厄,也可以制止諸惡雷電。元代皇帝及貴族舉行宴會時,都在宮殿的一角供奉光明電王,由僧人誦念避雷經。
時人愛財又貪名,
披星戴月苦經營,
身外之物休留戀,
詩書禮樂值千金。
第108尊 雷音尊者 第108尊 雷音尊者總目錄
   雷音尊者即雷音菩薩。雷音,神名,護伽藍神。《敕修百丈清規.沙彌得度》有"伽藍(伽藍神簡稱)土地,增益威光,護法護人,無諸難事"。《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卷四列舉守護寺院之十八護伽藍神護伽藍神,尊者為第七神。唐宋以降,我國即有禪宗奉祀伽藍神的記載。
  據《大寶積經》等載,尊者原是雷音王如來佛國的菩薩。他到佛陀說法之處,希望聽到秘要法教。為了表示對佛陀和法教的尊敬,他曾在虛空中作法,使鮮花像雨一樣地飄下,空中還奏起美妙的音樂。霎時,雷音從虛空中下來,稽首佛足,繞佛七匝。佛陀對雷音的誠意表示讚賞,便讓密跡金剛力士代表自己向雷音和其他菩薩宣講佛法秘旨。此外,在佛教典籍中有多處載他受佛陀教誨。如《維摩詰經》所載參與法會諸菩薩中,尊者即為其中之一。《十住斷結經》還載有雷音之語,曰□quot;於諸善本,觀其法界不增不減,不見諸法有窠窟者,於中淨身口意,是為菩薩慧。
  伽藍神,又作伽藍十八善神、護伽藍神,守伽藍神、寺神。狹義指伽藍守護神,廣義泛指所有擁護佛法之諸天善神。
待人萬般要真心,
心心相印值黃金,
客套敷衍難成事,
英雄自古義千雲。
第109尊 香象尊者 第109尊 香象尊者總目錄
  香象尊者即香象菩薩。與佛陀同屬賢劫十六尊之一。居於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之外院方壇,南方四尊中之第一位菩薩。密號大力金剛、護戒金剛。香,遍滿無礙之義;象,行足大力之義。二字合成,即諸行果滿。羅什《維摩經》註釋有載,云 "香象菩薩之名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風……'"
  尊者形像,身呈白肉色,坐蓮華上,右拳在心前,手上持蓮,蓮上有香器,右拳置於腰上。密號大力金剛,或護戒金剛。尊者於《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無量壽經》捲上、《阿彌陀經》等諸大乘經籍中屢見其名。
  香象菩薩,音譯作乾陀訶提菩薩、乾陀呵書菩薩、健陀訶娑底菩薩。又作香惠善薩、赤色菩薩、不可息菩薩。
大雁北往又南歸,
人向高處水向低,
臨岐勸君多斟酌,
千里之差在毫釐。
第110尊 馬頭尊者 第110尊 馬頭尊者總目錄
  馬頭尊者即馬頭觀音。五部明王中蓮花部忿怒持明王,以馬置於頭,故名。為密宗六觀音之一。
  尊者原是印度神活中毘濕奴神的化身之一。據印度教傳說,當惡魔搶去聖典時,他化身為何耶揭梨婆,奪回聖典。佛教密宗將他作為明王之一,後逐步演變為六觀音之一。據《馬頭觀音咒頌》,尊者能攘災鎮邪,解救眾生的厄難。
  尊者其色如日初出,以白蓮花為瓔珞等莊嚴其身,光焰威猛,赫奕大如發,指甲長利,雙牙上出首發如獅子頂毛。作極怒吼之狀,於生死重障中,不顧生命,多所摧伏。面現忿怒相,呈威猛摧伏之狀。據佛經載,此明王頭戴白馬頭,身赤肉色。以白蓮花為瓔珞,象徵其白淨大悲之心,指甲長利,雙牙上出,頭上毛髮如怒吼的獅子,表示勇猛精迸,摧伏邪魔。形象有三面八臂、四面三臂。四面八臂等多種。不論何種形象,必載馬頭。
馬頭尊者又作馬頭大士,梵名何耶揭梨婆,意為大力持。
人云師父領進門,
修行求道在各人,
逆水行舟毋疏忽,
功名事業可期成。
第111尊 明首尊者 第111尊 明首尊者總目錄
  明首尊者,佛陀弟子。為居於西南地方的菩薩。《佛說善薩本業經》卷一載 "西南無極,有寶林剎,佛名上精進,菩薩字明首。"
尊者曾隨佛陀學習佛法,誠心砥勵,他思維神異,智與佛同。通於大乘學說,熟諳一切佛法戒律。淵博的佛學理論如虛空一般廣大。隨緣向大眾宣講佛教教義,並可根據不同的風俗習慣隨機應變,循循順導,以濟度幽顯,度眾生於彼岸。尊者辯才深奧,變化莫測,可紓解民間怨恨,降伏世間魔障,折伏外道並使皈依佛法。勇於徒步周遊十方各地,邪教外道也無法阻礙。據《佛說濡首聯無上清淨分衛經》捲上載,尊者曾在舍衛國祗樹給孤園聽佛祖講法,並與佛祖的弟子大比丘五百人、菩薩千人共同研討佛學的真諦。
莫道人生多辛苦,
高山流水有知音,
心胸寬廣天地大,
極樂西方可成名。
第112尊 金首尊者 第112尊 金首尊者總目錄
  金首尊者即金頭仙人,梵名迦羅仙。約生於公元前六世紀。
  尊者面色皆黃赤,故又名黃赤色仙人。本為外道,在與佛教的理論爭議中被折服,皈依佛而獲得正果,後創"數論部",為數論外道之祖。生而自然具備法、智、離、欲、自在等四德,見此世間之盲暗、沉迷,遂起大悲心,先為婆羅門阿修利說二十五諦之義,次為般遮尸訶說法;所說之法達十萬偈,名為"僧法論"。現代學者認為迦毘羅仙是金胎神的人格化,歷史上並無其人。
  金首尊者,又作迦毘羅仙、劫比羅仙、迦毘梨仙、緊閉羅仙、迦夷羅仙、迦比羅仙。全稱迦毘羅大仙。意譯為黃頭仙、龜種仙、金頭仙、赤色仙等。
少小立志望遠行,
迢迢萬里盼音訊,
名山事業當有望,
鄉音一紙值千金,
第113尊 敬首尊者 第113尊 敬首尊者總目錄
  敬首尊者,十方十大菩薩之居於東方的菩薩。據《佛說菩薩本業經》載 "東方無極。有香林剎,佛名精進,菩薩字敬首"。
  尊者神通妙達,世間被澤其福德。他透徹地理解大小乘教義,並隨時宣講佛法,引導眾生脫離苦海,獲得解脫。
  尊者以天生的智慧與佛祖一樣的慈悲,用各種權便感化大眾,他對自己的誓願始終未曾動搖;使世間眾生免受火途、血途、刀途三之苦。他做了無數利益眾生途的事業,得到無尚極果。當前佛滅度後,他就可轉而成佛,居臨佛位。
種豆得豆瓜得瓜,
汗花多時換鮮花,
安逸賦閒無成事,
只留幻夢伴晚霞。
第114尊 眾首尊者 第114尊 眾首尊者總目錄
  眾首尊者即眾首佛。他是護持世間的大慈悲父,他智慧無量,神通廣大,可以降伏各種魔眾,使無量眾生步入正軌。《慈悲蓮場懺法》敦勸眾生時常念誦南無眾首佛名號可以趨吉避凶。
  眾生虔心歸命於尊者,並向其懺悔,可以盡皆化解無量罪過,無量福根盡皆生芽,往生淨土,生菩提心。
草船借箭賴東風,
謀事成事有天功,
機關處處有著落,
功敗垂成為放鬆。
第115尊 辨德尊者 第115尊 辨德尊者總目錄
  辨德尊者即樂獸乾闥婆。為四乾闥婆之一,歌喉優美,善長音樂,是主音樂的天神。
  尊者居處山林,受到獅、虎、狼、豹,牛、羊、雞、雀等各種鳥獸的愛慕,並使它們和睦相處。尊者出遊。身著青色野蠶絲織的衣服,用孔雀的翎毛作旗幟,諸獸簇擁,群鳥迴翔。當天神需要演奏樂曲時,不需使者通報,他便能得到感通,屆時,他率樂工共同升天演奏。天神便能聽到美妙的樂歌。尊者以演奏妙樂,娛樂諸佛,教化百姓。
自古人生是戰場,
你爭我奪劍弩張,
而今萬般可放下,
星輝月色任倘佯。
第116尊 羼提尊者 第116尊 羼提尊者總目錄
  羼提尊者即羼提菩薩,譯作忍辱。為佛陀於歷位修菩薩行,成滿忍辱行時佛陀於因位修菩薩行,成滿忍行時之名。《佛名經》卷十七在列舉應當禮敬的十方大善薩時,將他列在首位。
  尊者具大慈悲心腸,能忍一切苦難以感化眾生。據《賢愚經》卷二《羼提波梨品》載,過去久遠劫時,印度波羅捺國迦梨王割截羼提波梨之手、足、耳、鼻,流出的不是血,而是甘甜的乳汁,仙人忍辱而顏色不變,遂使迦梨王感化。《分別功德論》卷二贊日 "小乘之慈,慈猶肌膚;大士之慈,徹於骨髓。何以明之?若人割截菩薩手足,變成為乳者,即是慈證也。羼提比丘便是其事也。喻若母人生子,便有乳出。此慈念所感,自然民也□quot;
  羼提尊者又稱羼提仙人,意譯作忍辱仙。又作羼提波梨、羼提比丘。
刀劍雖硬折斷頭,
絲絃雖軟可纏繞,
性過耿直傷人面,
深知人生濟剛柔。
第117尊 悟達尊者 第117尊 悟達尊者總目錄
  悟達尊者,唐未高僧。眉州洪雅(四川射洪)人,俗姓陳。法名知玄,宇後覺。
  尊者自幼天資聰穎,五歲便能吟詩。七歲至寧夷寺聽法泰講《涅槃經》,在夢中受摩頂戒。十一歲出家,十四歲於蜀地大慈寺,奉丞相之命當眾升堂說法;聽者日計萬餘,莫不駭歡其慧,稱其為陳菩薩。後從辨貞律師受具足戒,復隨安國信法師學唯識,自研經籍百家之說。尊者嘗恨鄉音之不堪講經,因誦《大悲咒》,遂感神僧於夢中為其換舌,翌日,語音即變。及長,游履長長安。宣宗立,詔尊者於大內講經,並賜紫袈裟,署為三教首位。尊者曾於懿宗親臨法法席賜沈香為座時,因生歡喜心,遂招累世冤業於其膝上生人面瘡,後以迦諾迦尊者之助始濯除。後乞歸故寺,居鼓州丹景山。僖宗幸蜀時,賜號"悟達國師",成為佛教領袖。士大夫多喜與交遊,李商隱歸田後,與尊者共住最久。中和三年示寂,世壽七十三,僧臘五十四。著有《慈悲水懺法》三卷、《般若心經疏》、《金剛經疏》等二十餘卷二十萬言。三學洞貫,名益一時。弟子僧徹等為名貴一時的高僧。
火要空心人實心,
虛浮之人難親近,
雙手栽出長生果,
澆水澆汗澆真誠。
第118尊 法燈尊者 第118尊 法燈尊者總目錄
  法燈尊者即法燈菩薩。為娑訶立佛的現世化身,據載,有一處世界名叫德處,過去住著一尊佛,名叫娑訶立,法燈菩薩即是娑訶立的現世化身。
  佛教認為,佛法廣大,天上光明,可以普照萬物,譬之以燈,尊者的名號正表示著淵深精妙的法力道行就像一盞大放光明的智慧之燈,能照亮眾生走出迷途,通往極樂淨土。
針如穿梭線如飛,
辛勤勞作徒增悲,
粗茶淡飯空寂寞,
猶為他人縫嫁衣。
第119尊 離垢尊者 第119尊 離垢尊者總目錄
  離垢尊者為天神。
  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一載,尊者首次預示悉達多王子將成為佛陀。悉達多降生後數年,風調雨順,少有冰雹乾旱、狂風暴雨等災厄降臨。莊稼少種多收,果樹花滿果熟,山野草藥繁茂,百姓和睦,無有邊患。懷孕者得以平安分娩,少年沒有夭死,四時沒有流疫。舉國百姓都認為此乃悉達太子福德威力所至,於是禮請淨飯王及悉達太子一起蒞臨一座美麗的花園,供百姓贍禮。眾民獻上無數瓔珞、金銀、飯食和衣服,以示敬意。此時,尊者飛臨虛空,對大眾說道 "即使大地及其城邑都變成金子,也不能與悉達太子的一根毫毛相比;再珍貴的瓔珞在悉達太子面前也會失去光輝,因為太子將成為佛陀,他的功德無與量比,太子將成為佛陀□quot;尊者說完,便返回自己的天官。
剛刀易折綾易污,
盛名之下恐難副,
勸君從今改心性,
遠離塵囂讀詩書。
第120尊 境界尊者 第120尊 境界尊者總目錄
  境界尊者即具境界菩薩。
  據《奮迅王問經》卷下載,過去有一佛,名叫普無垢淨光明王,尊者向其請教奮迅法門。普無垢淨光明王佛向其演述奮迅法門時,眾生頓時當下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陀也在此時得奮迅法門,所謂奮迅,即獅子奮迅三味,這是一種比喻 獅子和諸根,身毛皆豎,現威怒哮吼之相,是為奮迅;佛開大慈之根門。奮大悲法界之身,現應機之威,正像獅子奮迅,所以叫獅子奮迅三昧。尊者具無上正等正覺,發大慈大悲之心,摧破眾生諸煩惱憂愁。
君乃南山不老松,
狂風暴雨推不動,
鐵打心腸磐石志,
待時而至運必通。
第121尊 馬勝尊者 第121尊 馬勝尊者總目錄
  馬勝尊者為舍利弗之師,為佛陀之嫡族。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為聲聞比丘中第一比丘。
  據載,悉達多太子離宮出走,立志尋求解脫。淨飯王勸阻無效,只得命馬手等五人相隨護侍,共同修煉。悉達太子先修苦行,後發現苦行無益於解脫,便放棄苦行。馬勝等先後離開太子,自尋解脫的方法。悉達在菩提樹下得佛果。佛祖身放神光,毫含玉彩,在鹿野園為馬勝等人說法,使他們成為最先皈依佛教的五比丘。舍利弗初從外道學法,然以未能究竟,迷於所安歸。後遇馬勝於王舍城乞食,舍利弗遙望尊者儀容,心生歡喜,乃近而問其所師之法,尊者告以佛陀所說 "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之理。舍利弗忽開心眼,隨至竹林精舍,聞佛說法,淨諸塵垢,得法眼淨。馬勝早期就跟隨佛祖,且勤學好問,佛學知識淵博,在民眾中廣泛傳播佛法,證得羅漢果位。
  馬勝,又作馬師,或作阿說示。梵名阿濕縛伐多。
時運如鳥有翅飛,
成敗關頭莫遲疑,
古雲打鐵應趁熱,
機會一去不復回。
第122尊 天王尊者 第122尊 天王尊者總目錄
  天王尊者即天王菩薩,具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五種神通。
  據《放光般若經》載,佛陀在羅閱衹耆崛山中說法,尊者道行廣大,已得他心通,可以毫無阻礙地知道他人之心念,所以能隨著眾生各自的意向而加以度脫。尊者在宣揚佛法時,和藹可親,態度謙遜,不說粗話。其說教如幻如夢,如響如亮,如影如化,如水如泡,如鏡如像,如熱如炎,如水中月,使眾生不知不覺中而得開悟,獲得解脫。
勉強之事不可為,
坐享其成惹是非,
大事抓緊小事放,
和氣生財總不虧。
第123尊 無勝尊者 第123尊 無勝尊者總目錄
  無勝尊者即無勝菩薩。
  據《佛說維摩詰經》捲上《佛國品第一》載,尊者曾在毘耶離庵羅樹園聽佛祖講經,當時他以是遠近聞名的大菩薩。他不僅自身受持佛法,而且於外教如堅固的城池,護持佛法。他的智慧和德行已完全可使佛法永遠流傳世間。他自身獲得了解脫,清淨安住而不受世污垢干擾,同時廣施慈悲,引導大眾獲得解脫,使大眾脫離生死輪迴的痛苦於畏懼。尊者是世間大眾親善的朋友,不需邀請也會前來相助,使你平安幸福。給予世間的恩惠猶如天降甘露。尊者為眾說法言微意妙,可斬斷眾人心中的邪念,引其歸於正途。他講法的聲音如雷如獅,令外道畏服。使域內百姓安居樂業,杜絕賭博、酗酒、偷盜、淫邪之事。尊者是清淨國土、利樂有情的羅漢。
高貴貧賤莫亂分,
羅漢面前無卑尊,
與人為善多積德,
子孫後代得餘蔭。
第124尊 自淨尊者 第124尊 自淨尊者總目錄
  自淨尊者即住於清淨心地之淨心菩薩。意為自性清淨、離一切之妄染與妄想。
  關於尊者地位,異說紛呈 如依《地持論》卷十淨心住相當於初地菩薩。依《金剛般若論》捲上,立信心、淨心、如來三地,淨心住為初地以上證得部分真如之理。依《往生論注》卷下。從初地至氣地已還,為未證淨心之菩薩。八地以上始為淨心菩薩。據《大智度論》,七地以下為肉身之分段身,八地以上則為法性生身之變易身,法性生身即安住於法性平等之理的淨心菩薩。
  尊者具大慈悲心,以普度眾生為己任,助眾生拂去塵埃,使自性清淨心豁然顯露,時常禮念諸佛和淨心等諸大菩薩,誠心懺悔,便可滅罪長福,往生極樂世界。
玉不雕琢不成器,
人不讀書無禮義,
開卷有益古名言,
勸君時時記心扉。
第125尊 不動尊者 第125尊 不動尊者總目錄
  不動尊者即不動菩薩。為密教五大明王、八大明王之主尊。位列現圖胎藏界曼荼羅持明院之最南端。密號常住金剛。
  尊者於大日華台雖久已成佛,而以三昧耶本誓之故,示現初發心時之形,為如來之僮僕,執作諸務,並侍奉真言行者。密教不動明王之童子形,勤行不懈,致使諸佛、諸天及梵世主盡皆歡喜,終獲果位。三昧耶形為利劍、□索,利劍表佛智,□索表煩惱業障,即以智劍摧斷種種纏縛而生大智之義。又此劍、索表定慧、理智,俱利迦羅龍王即位即為此耶之表象。此尊受如來之教命,示現忿怒之相,領眾多使者,常書夜擁護行者,令起菩提心,斷惡修善,具有令的得大智成佛之功能。又能入火生三昧,摧滅罪障,焚燒穢垢。以其菩提心寂定不動,故稱不動尊。
  不動尊者,又稱不動明王(音譯阿遮羅)、不動使者、無動使者、不動如來使、不動金剛明王、不動使者、無動尊、無動尊菩薩。此尊與第215尊火焰身尊者同尊,可互參
自身之明人皆有,
不實之情不可留,
返樸歸真屬大道,
莫教時人笑沐猴。
第126尊 休息尊者 第126尊 休息尊者總目錄
  休息尊者即多睡賢者。所謂休息、多睡,並不是說該尊者佛法懈怠,常入於睡夢之中,而是指該尊者善於調息,刻苦修習禪定,思維總是集於一處而不散亂,狀若睡眠,常若休息,因而得名。
  據《佛說無量清潔平等經》卷一載,佛陀佛陀在王舍城靈鷲山中說法,尊者曾恭聆法教。
欲速不達事可哀。
平心定性從頭來,
憑君能耐千般苦,
水到渠成樂悠哉。
第127尊 調達尊者 第127尊 調達尊者總目錄
  調達尊者即提婆達多。為斛飯王之子,阿難之兄,佛之從弟。尊者為佛世時犯五逆罪,破壞僧團,與佛陀敵對之惡比丘。幼時於釋尊、難陀共習諸藝。佛陀成道後,隨佛陀出家,於十二年間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後因未能得聖果,而漸生惡念,後至十力迦葉處習得神通力,率五百徒眾脫離僧團,自稱大師,倡導異說。曾以五百人投石器擊殺佛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時,放狂象欲以加害佛陀,欲取而代之,為教法之王,皆不成。其時,提婆之徒眾在舍利弗及目犍連等的勸諭下復歸佛陀之僧團,阿闍世王亦受佛陀教化而懺悔歸依。然提婆仍不捨惡念,在欲加害佛陀時反自破手指而命終。據載,提婆於命終後墮入地獄。據傳,玄奘曾於袛園精舍廢址之東,得見提婆生身墮於地獄之大坑。他在地獄中念"南無",聲稱佛號,經日不倦,功德圓滿,最終獲解脫。轉世為佛。調達,又作提婆達多,提婆達兜、地婆達多、調達。略稱提婆、達多。意譯作天授、天與。
三教九流都是人,
蟲鼠螻蟻都是命,
勸君常懷悲憫心,
樂施好善福臨門。
第128尊 普光尊者 第128尊 普光尊者總目錄
  普光尊者即普光菩薩。唐代僧,籍貫、世壽均不詳。
  尊者資性明敏,師事玄奘三藏於慈恩寺,精苦恪勤,聞少證多,玄奘默許之。人稱大乘光。自貞觀十九年(645),玄奘首創翻譯場,至麟德元年(664)終於玉華宮,凡二十載,譯經共七十五部一三三卷,多為普光筆受。永徽五年(654),玄奘譯出《俱舍論》,首先密授尊者。尊者因撰《俱舍論記》三十卷經詳解之,為俱舍論三大疏之一;後由弟子圓暉為之略作十卷,俱舍宗奉為要典。另著《俱舍論法宗原》一卷、《百法明門論疏》等。普光尊者之俱舍學實總集玄奘正傳者。
問君何因開口笑,
心境清平塵垢少,
沉浮寵辱皆忘卻,
我行我素樂悠悠。
第129尊 智積尊者 第129尊 智積尊者總目錄
  智積尊者原為王子。為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之子。
  在往昔三千塵點劫,有佛名"大通智勝佛"。據《法華經-化城喻品》載,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長子名智積,於東方世界成佛,稱阿□佛。初發慈悲心,即請大通智勝佛講解《法華經》。在大通智積佛修定期間,智積等十六王子相繼登上法座,為四部眾復講《法華經》。現世智積等已成佛,於十六王子一起教化本土百姓,使之信奉佛法。
  又據《吳中紀聞》所載,有一東晉僧,人稱"智積菩薩"。 東晉末年,尊者自西土來華,於江蘇蘇州開創靈巖寺,法譽甚隆。據傳有貧嫗持角黍獻於尊者,尊者受之,嫗因而得度。其後遂於尊者生日時,聚眾舉行角黍會。
做人最要通情理,
損人利己不可為,
心底無私天地大,
正直無私萬事利。
第130尊 寶幢尊者 第130尊 寶幢尊者總目錄
  寶幢尊者即寶幢菩薩。位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台八葉院之東方,密號福壽金剛、福聚金剛。寶幢者,乃尊者主菩提心之德,以寶幢表發菩提之德,以寶幢表發菩提之義,降伏四魔軍眾之標幟。據《勝天王般若波羅密多經》等在載,尊者曾是娑婆世界上方不動佛國金剛相佛前的菩薩。當佛陀在王捨大城說法時,尊者得金剛相佛准允,特來聆聽法教。尊者已通達甚深境界,雖現世間而不染世法。又《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密多菩薩經》教人念誦真言,以手灌頂,摒棄諸念,在觀想的佛母及諸佛菩薩中,寶幢菩薩即為其一。尊者形像為赤白色,即日出之色。偏袒右肩,左手向內,結跏趺於寶蓮花上。
  寶幢尊者又稱寶幢如來、寶幢佛、寶星佛。又有謂寶幢如來與金剛界阿□如來、阿彌陀經之西方寶相佛、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之西方寶幢如來同尊。
外魔易除心魔難,
克敵制勝破難關,
討得心清淡如水,
平步直上須彌山。
第131尊 善慧尊者 第131尊 善慧尊者總目錄
  善慧尊者即梁朝傅翕,南北朝時著名居士。號東陽鳥傷居士。南齊雙休鄉人,俗姓陳,名翕,自號當來解脫善慧大士,善慧大士,生於明帝建武四年(479)年。
  尊者舉家奉佛,妻號妙光。年二十遇嵩頭陀,結庵於松山之雙(木壽)樹間,晝耕夜讀,兼職習儒道諸之典籍。自稱苦行七年,通《首楞嚴經》,翕有神異,聞名四野。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受命講經於重雲殿。武帝親臨聽經,群臣離座恭迎,唯獨善慧安坐不動,眾人問他為何不起迎聖駕?回答說 "法地若動,一切不安。"為梁武帝所敬重。後梁陳遞嬗,戰亂四起,尊者在家廣集徒眾,講經不輟,常率弟子燃指焚臂以供佛。陳宣帝太建元年(569年)四月,集聚眾弟子,告誡他們勤修勿怠,趺坐而化。壽年七十三歲。嘗創輪藏,令轉之者得大利,後世作輪藏者安其父子三人像。
心誠則靈不為虛,
勸君到此展鬚眉,
事業功名能成就,
乘興而來乘興歸。
第132尊 善眼尊者 第132尊 善眼尊者總目錄
  善眼尊者即善眼菩薩。
  據《大寶積經》卷九十載,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向大比丘眾和諸菩薩說法,佛陀如龍象王顧視觀察,向諸菩薩曰 "善男子,汝等誰能於後未世護持正法,攝受如來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動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安住秘密種種方便成熟眾生?"尊者回答 "我能堪任,與諸眾生自性安樂。"佛教認為,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人所本有之心,自性清淨,故名自性清淨心,又名如來藏心、真心、菩提心。菩提心有時為外欲蒙蔽,如鏡為塵掩,不得顯露。尊者善於引導眾生擺脫慾望魔障的纏繞,明心見性,往生淨土。
勸君書卷常翻開,
人不向學不成材,
經論滿腹必有用,
運籌帷幄終可待。
第133尊 勇寶尊者 第133尊 勇寶尊者總目錄
  勇寶尊者即勇寶菩薩。尊者勇於獲得佛德、佛性,故稱勇寶。有作寶勇。
  據《佛說維摩詰經》捲上《佛國品》第一載,尊者視佛德、佛性為寶,發心勇猛,精進修習,已脫離了世俗的輪迴生死,安住清淨,永離蓋纏。深信佛法,如金剛一般堅固。演述佛法,言微意妙,能斷除眾生的一切邪見猶如獅子怒吼,一切外道悉被摧伏。尊者施予世間的恩惠猶如天降甘露,滋養萬物。猶如普照,宇內繁茂。他就像醫術精通的大醫王,治療眾生的病痛,解除眾生的痛苦。
山不在高水無深,
山水虎嘯又龍吟,
天生君才必有用,
待時而起上青雲。
第134尊 寶見尊者 第134尊 寶見尊者總目錄
  寶見尊者即寶見菩薩。
  據《維摩詰所說經》載,佛陀於毘耶離庵羅樹園舉行法會,尊者為參與法會者之一。尊者神通廣大,能摧伏妖魔,制服外道;他除去了世間一切嗜好,唯以功德智慧修持其心;他善於洞察眾生心意,明徹諸法妙義,引導眾生循循善誘,幫助眾生達到解脫;他的信仰如金剛,教化滋潤如甘露,聲音美妙如音樂。為了弘揚佛法,他有時又聲如獅子吼,有時聲如雷電鳴,震撼人心,促人開悟。尊者為人治療疾病,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運主靜時莫驚慌,
動則得咎更荒唐,
他方難求心中寶,
運來時至從天降。
第135尊 慧積尊者 第135尊 慧積尊者總目錄
  慧積尊者,即慧積菩薩。尊者智慧積聚,聰明絕頂,以智慧著稱。
  佛陀在世時,尊者經常參與講經法會。據《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十三載,尊者曾當場講出佛理的真諦,受到佛祖的讚揚。自身已獲解脫,清淨安住,同時大施慈悲,誓願引導眾生獲得解脫。尊者已神通具足,廣度眾生,名聞遐邇。尊者德行具備,有能力使佛法永遠流傳世間。他不需邀請便會相助眾生,引導大眾解脫世俗的纏繞,為他們除去煩惱與畏懼,使他們進入大乘佛海,取得佛寶真諦。他對世間的恩惠猶如天降甘露。
問君時運今何如,
功名利祿各參差,
浪子回頭金不換,
信有否去泰來時。
第136尊 慧持尊者 第136尊 慧持尊者總目錄
  慧持尊者(337--412),東晉人僧。俗姓賈,雁門樓煩(山西京縣)人。名僧廬山惠遠之弟。
  尊者少聰明,能通經史,有文才,年十八與兄同依止佛子道安出家。遍覽佛典三藏,並及外典。後與兄共入廬山。因故曾至京師建康(南京),主東安寺,頗見重於晉衛軍琅琊王司馬珣。時僧迦羅叉善誦四阿含,王乃請出中阿含,令師特為校文詳定。後還山,講說法華經、阿毘曇論。晉隆安三年(339),聞巴蜀有峨嵋之勝,意欲觀瞻,遂西行至成都,止成都龍淵精舍,大弘佛法,慕其德者,皆望風歸服。有升堂者,號"登龍門"。他講說經義,行持齋戒,老而彌野,對四川佛法之弘揚有重大貢獻。義熙八年示寂,世壽七址六。臨終時遺命弟子曰□quot;經言 '戒如平地,眾善由生。'汝行、住、坐、臥、宜其謹哉!"
車馬蕭蕭走輪台,
明主賢良重英才,
一朝伸展凌雲志,
金堂玉馬迎面來。
第137尊 寶勝尊者 第137尊 寶勝尊者總目錄
  寶勝尊者即寶勝菩薩。
  尊者具有普賢菩薩的一切功德。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載,尊者可以隨心所欲地來往於世界各地,並能變化出無數化身,同時在各地出現;他法眼清淨而無障礙,能看到世間一切。他利益眾生,普渡有情。慈悲之心如同無際的光芒,所照之處,悉皆清淨;他以自己的智慧獲得了無窮盡的神通力,隨時可以滿足眾生的心願,以各種化身解救世人的苦難。尊者已得佛教的真諦,自身法性淳厚,永遠脫離了世俗;依靠佛的功德,心地寂靜無垢,如天空一般虛淨無際。尊者供養過世間諸佛,發誓保護佛法,使佛教永遠流傳世間而不間斷,世世代代轉生在佛教流行的國土,尋求一切無量智慧。
大病初癒一無思,
歷盡磨難未心沮,
前度劉良奮臂起,
元氣須得本人扶。
第138尊 道仙尊者 第138尊 道仙尊者總目錄
  道仙尊者,又名僧仙,康居國人。
  尊者原為商人,性情貪婪,唯利是圖。一次,經商到達梓州新城郡牛頭山,聞禪師說法,內心豁然省悟。遂將兩船財貨沉於江中,於灌口竹林寺出家,並發誓"不得道者,終不出山。"他選擇人跡罕至之處修行,周圍只有學僧侶相伴。他修習禪定,一坐就是四五日,但一有客人到門,立刻便覺,起與共語。南梁始興王蕭鎮守四川,對道仙極為欽敬,天監十六年迎至青溪山,道仙準備終老於此。二十八年後下山弘法。據說,隋蜀王楊秀派人召見尊者,尊者不從,楊秀勃然大怒,親自率兵前去捉拿。尊者聽說,亦毫不畏懼,端坐念佛。楊秀和士兵無處躲藏,便向山禮拜,表示懺悔,於是天明雨霽,山路清潔。尊者為楊秀說法,並應邀至成都靜眾寺。開皇中歸青溪山,年百餘端坐圓寂。
君是彬彬讀書人,
不上文場上戰場,
英雄用武非其地,
改弦更張切莫忘。
第139尊 帝網尊者 第139尊 帝網尊者總目錄
  帝網尊者即帝網菩薩。
  據《佛說維摩詰經》捲上《佛國品》載,尊者曾在毘耶離祇羅樹園聆聽佛陀講經。他受持佛法,智慧與德行具足具備,有能力使佛法永遠流傳世間。尊者德高望重,如同雄師怒吼一樣名聞遠近十方。他廣施慈悲於世間,引導眾生脫離生死輪迴的痛苦,關閉一切通往罪惡的道路,轉而奔向極樂世界,他像一位精通醫求的大醫王,辯證施治,使大眾都斷絕煩惱而獲解脫。尊者對眾說法言微意妙,如同引導眾生在大乘佛海中自由航行。然而對於外道,他演說佛法如同無畏的雄師怒吼,如晴天霹靂,使外道震懾而歸依。尊者神通廣大,變化自如,如隨風幻化的浮雲,變幻莫測。
金銀珠寶人人愛,
種瓜種豆各應該,
坐享其成有殃禍,
不如清風兩袖來。
第140尊 明羅尊者 第140尊 明羅尊者總目錄
  明羅尊者即明網菩薩。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有其參加佛祖法會的記載。尊者能降伏眾魔制服外道,善於洞察眾生.心意,以其善巧方便因材施教,使眾生解入一切波羅蜜多理教法門,到達究竟最上彼岸。尊者心極平等,如地、火、風緣,虛空無邊。已修成金剛堅固不壞之身,有大光明,映蔽日月。尊者善於作獅子吼,宣講法音,盡力超度世人。
古今聖賢有遺文,
功名富貴似浮雲,
舞如戲文一場場,
鑼停鼓歇無蹤影。
第141尊 寶光尊者 第141尊 寶光尊者總目錄
  寶光尊者即寶光菩薩。具備普賢菩薩的一切品行與功德。佛光能引導眾生走出黑暗,謂之寶光。又據《法華文句》二曰 "寶光是寶意日天子,為觀世音菩薩應作。"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載,尊者已獲得佛法真諦,對於佛教的任何理論都已心領神會;他佛性深固,不受煩惱與憂愁的纏繞,已永離世俗世界。尊者神通自在,能隨心所欲地往來於世界各地;法眼清淨而無障礙,洞悉世間一切善惡諸事;能變化出無數化身,同時化現各地;不需邀請,就可以與眾百姓作朋友,並保護他們平安吉祥。尊者以自己的無窮智慧利益眾生,除滅民間疾苦,功績如空寂無邊的太空,又如陽光普照大地。尊者深信佛法,曾供養過世間所有的佛陀。他曾發下大誓願,要保護佛法,使佛法永遠流傳。
春蠶到死絲方盡,
一片堅貞動人心,
捨生取義君高尚,
留作圭臬照後昆。
第142尊 善調尊者 第142尊 善調尊者總目錄
  善調尊者即日藏菩薩。
  據《法苑珠林》卷五二九載,過去劫曾有五百人供養諸佛,學菩薩乘。後因親近惡知識做下惡業,遂墮入畜生道中淪為馬。尊者為了度脫他們,也現身於馬中,以喚起五百馬本有之道心。適值佛陀來此游化,一婆羅門請佛陀接受供養,佛陀為超度五百匹馬,遂至其家。婆羅門不肯供奉飲食,尊者便以馬聲為諸馬說法,讓他們分出自己所食麥的一半施與諸佛,他自己也分一半食麥供奉佛陀。如此三月,五百匹馬皆命終,往生兜率天上為天子。他們來到佛陀住所,聞聽妙法,皆成阿耨菩薩。佛陀預言,在未來世,此五百天子皆得為辟支佛。尊者功德無量,也將成為佛,號善調如來。
為人粗毫性純良,
勇志從佛賽金剛,
千魔萬劫心不動,
功德圓滿住西方。
第143尊 奮迅尊者 第143尊 奮迅尊者總目錄
  奮迅尊者即奮迅王菩薩。奮通急進曰奮迅,此喻獅子憤怒咆哮的威嚴形相。尊者怒時,大地要發生六種震動,地獄裡的眾生、外道會隨之獲得解脫。
  據《奮迅王問經》載,尊者曾請教佛陀,如何方能以無上的智慧遍知一切真諦?佛陀尊者必須做到四種奮迅 第一為戒奮迅,即嚴格遵循戒行,防止心身有所過失;第二為通奮迅,即經過禪定修練而獲得神通力,使身體變化自如毫無障礙;第三為智奮迅,即善於判斷事理的是非曲直;第四為慧奮迅,即心性無暗,通達事物的發展規律。祈求尊者,可使人現世平安,遠離一切災難,消除自身的惡習與過失,獲得正等正覺。犯有罪惡的人,沐浴潔身,衣著乾淨,跪在尊者前,口念尊者名號,罪過即可紓解滅除。
日如車輪月如鉤,
驕光淡暉照九洲,
心中纖塵留不得,
敗事十九是粗浮。
第144尊 修道尊者 第144尊 修道尊者總目錄
  修道尊者,稽諸史實,未必實有其人。道,即游履、通入之義;梵語修道之意又作有學道。於大乘唯識之中,初地之住心以後,至第十地最後修金剛無間道,稱為修道。
  佛教將修習菩薩乘的過程分為十地或十住,即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由第一發心住至第四生貴住名為"入聖胎",由第五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名為"長養聖胎",至第九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而出胎,既為菩薩,則智水灌頂,是為第十灌頂住。從第一至第十的整個過程稱為"修道"。尊者嚴格按此順序修道,終成菩薩。
心堅志毅性剛強,
摧枯拉朽無阻擋,
門前繁花行結果,
何苦奔波走異鄉。
第145尊 大相尊者 第145尊 大相尊者總目錄
  大相尊者為文殊菩薩的前世身。大相是尊者過去世的名號。原為外道的一名小童子,名叫"歡喜"。
  據《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載,在過去世,佛陀尚未獲得佛的果位。當時的世尊佛為眾徒授記,即預示將於何時何地成佛。某中尊者皈依佛教後功德圓滿,品性具足,獲菩薩果位,名號大相。其中有言尊者將在佛陀成佛時再次降臨世間,名號文殊菩薩。佛陀涅槃後,文殊菩薩(即大相菩薩的後世身)當獲得佛的果位,號"大莊嚴如來"。
君乃轉凡智多星,
凡事三思心有成,
金堂玉馬指是待,
人間滄桑何須問。
第146尊 善住尊者 第146尊 善住尊者總目錄
  善住尊者又稱善住天子。善住,指努力行善,住心於佛法的修行,不為塵世諸煩惱所影響。忉利天子,為忉利天諸天子之一。據《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載,善住天子與諸大天人、天女於園觀遊樂,是夜,空中有聲,謂善住天子七日後必死,將七返閻浮堤受生為畜生,復受地獄眾苦。天子聞之,大感驚怖,請示於帝釋天。帝釋天以天衣等廣為供養,至祇圓精舍求救於佛,佛乃為其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令善住天子誦之,以延壽轉難。他一心記誦,終成羅漢果。
莫歎虛度好年華,
浪子回頭金不換,
脫胎換骨有新貌,
極樂淨土到西天。
第147尊 持世尊者 第147尊 持世尊者總目錄
  持世尊者即持世菩薩。
  據《持世經》載,尊者曾與五百大比丘及諸大菩薩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聽佛陀講經。《持世經》,即佛尊者之請而說的大乘法門。尊者心性柔軟,有忍辱負重之德;持戒嚴禁,勤奮於佛學理論;精通禪定,心性沉寂如虛空。尊者以慈悲之心憐憫世間一切眾生,以利益三千大千世界為己願,斷除眾生的疑怨`恐怖與煩惱,為眾生指出光明之路,讓眾生脫離輪迴轉世之苦,避免轉生為牲畜、餓鬼及墮入地獄;引導眾生信奉佛法,本世平安吉祥,來世脫離生老病死之苦,轉生到極樂世界。持世菩薩一切護持佛法,讓佛教在世間大放光明。
腳踏金獅手執扇,
人間魔霧化輕煙,
安邦定國足可賴,
英名傳留萬千年。
第148尊 光英尊者 第148尊 光英尊者總目錄
  光英尊者,即光英菩薩。
  據《大寶積經》、《佛說純真陀羅尼所問如來三映經》等載,尊者之心如金剛一般堅固,無能斷截者,又如地水風火一般平等,既無所愛,亦無所憎,以一顆慈心濟度世人。尊者於諸佛法一切習,諸佛法欲具足。他能以自己的法力洞曉眾生的心思,隨人心所喜,以法教習。
  又,隋朝有光英比丘。曾師天台灌頂,住清國寺。優柔教儀,慎攝戒行,具醫王之德,能治流疫痼疾。據《幻士仁賢經》載,他曾作偈曰 "譬如彼幻士,仁賢現此化,一切世亦然,愚者不得解。"
尊者大號稱光英,
光澤普惠享英名,
知君性誠亦如此,
自古有志事竟成。
第149尊 權教尊者 第149尊 權教尊者總目錄
  權教尊者即權教菩薩,權,靈活方便之意。教,教法。
  尊者心性慈悲,憐憫眾生為痛苦所困惑,於是用權宜之法,解大眾一時之苦。世間芸芸眾生,都貪戀富貴利祿,陷入無窮的煩惱之中,很難解脫。有人心向佛教,然法性未堅,即便其行不違背佛教教義與戒律,但如此修行,必須恆沙河數般次的轉世才能悟得佛法的真諦。尊者心性慈悲,憐憫眾生的痛苦,採用權宜之法,紓解大眾的苦難。尊者救助眾生,猶如住宅不幸失火,全家老少被烈火圍困,生命危在頃刻,於此危機之時,尊者及時救眾人出火宅,脫離苦難。被救之人雖然不能獲得最終的解脫,但使他們暫時免受烈火燒灼,從無望中得生。眾生只要有一分遠離苦難的可能,尊者便要以十分的慈悲心,借用巧妙方法運載眾生遠離苦難。
菩薩從來最慈悲,
鐵石心腸奚可為?
願君今生多積德,
子孫萬代有依歸。
第150尊 善思尊者 第150尊 善思尊者總目錄
  善思尊者即善思菩薩。
  據《大寶積經》卷一百二載,尊者曾參加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內舉行的法會。彌勒菩薩為轉輪王時,善思對其有啟迪之功;佛乞食毘耶雜城時,獻花禮佛,誓為菩提,佛為說法,證無生忍。據《大般若波羅蜜經》卷五百七十六載,尊者與龍吉祥菩薩在一起,龍吉祥端坐入定,尊者想讓他立即出家,便施法力讓三千大千世界諸山大地俱皆震動,而龍吉祥禪身心安寂,不為所動。後龍吉祥說 "善思當知,若諸身心有動轉者,見大地等亦有傾搖;諸世尊、不退菩薩及大獨覺大阿羅漢,身心安靜,遠離動搖,於諸法中不見不覺有動有轉有傾有搖□quot;尊者於是悟解妙法。
慷慨重義是俊英,
慳吝自利是小人,
一顆種子千隻果,
勸君此後發慈心。
第151尊 法眼尊者 第151尊 法眼尊者總目錄
  法眼尊者(885-958),即五代時南京清涼寺法眼文益禪師,為南禪法眼宗之開祖。俗性魯,餘杭人。法眼,指見佛法正理之慧眼。五眼之一,此眼能見一切法之實相,故能分明觀達緣生等差別法。又,智能照塵為法眼。
  尊者七歲於臨州崇壽院出家。先隨希覺和尚學律藏,後又學禪法久之不鍥。後偶遇羅漢桂琛於漳州,經點化而開伍,並嗣其法,創《宗門十規論》,為禪宗五家七宗之一。南唐國主李氏禮敬有加,並迎至金陵,住報恩院,事以師禮,並從之受戒,賜以「淨惠大師」之號,。並為建清涼迦藍。高麗、日本等國渡海來學者,相望於途。顯德五年秋,閏七月示寂,世壽七十四。入寂後,謚號「大法眼」。著有《宗門十規論》、《大法眼文益禪師語錄》各一卷行世。
莫辭萬苦與千辛,
朽木枯株休依憑,
性孤才異能結果,
山深林密少行人。
第152尊 梵勝尊者 第152尊 梵勝尊者總目錄
  梵勝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梵,梵天之意,譯作離欲、清淨。《智度論》卷十云 「梵名離欲清淨。」《玄應音義卷六》亦云 「梵言梵摩,此譯雲寂靜,或清淨,或淨結。」勝,即勝因。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
  尊者自幼出家,刻苦修習梵行。所謂「梵行」,據《法華嘉祥疏》卷七曰 「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名斷淫為梵行,別名斷淫為梵行。」梵勝尊者遠離情慾,成就具足清白之相,終成阿羅漢果。
人生道路本康莊,
唯有小人倍跳梁,
功成名就終有日,
甜酸苦辣味味嘗。
第153尊 光耀尊者 第153尊 光耀尊者總目錄
  光耀尊者,又稱光耀網菩薩,是北方佛土離暗冥世界的大菩薩。尊者認為世間萬物的生滅,如同看魔術師演戲法,如夢如幻。
  眾生見世界千變萬化,各種雜念由此而生。若幻師停止變幻,世間萬物瞬間靜止不動,眾生七情六慾也就煙消雲散。人的一生就如一場大夢,夢中見到若干景象,醒後一切都無影無蹤。他認為,佛祖已為眾生指出了即時解脫之途,即 不留戀世間,解脫有情。解脫後能知堅守,不再被有情所惑,則會獲得正果。據《大哀經》卷一載,尊者在離暗冥世界與眾菩薩講法論道,忽然消失在大眾之間,頃刻間飛臨佛祖居地,將珠寶編製的瓔珞覆蓋在佛祖身上,以頭觸地,向佛敬禮,然後頌讚佛的功德。
君本謫星多藝才,
時運享通春風來,
青春年華當珍惜,
好看繁花似錦開。
第154尊 直意尊者 第154尊 直意尊者總目錄
  直意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尊者秉性耿直,出家後凡事皆以直心行之。直心,即正直而無諂曲之心,乃是修習佛法的根本。《維摩經·佛國品》云 「直心是菩薩淨土。」《維摩經·菩薩品》又云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尊者以誠實無曲之直心處世待人,終證阿羅漢果。
心寬體胖性逍遙,
未知人間有憂愁,
吾人學得三分像,
花香鳥語慰寂寥。
第155尊 摩帝尊者 第155尊 摩帝尊者總目錄
  摩帝尊者,即摩帝菩薩。
  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載,尊者曾與大慧菩薩游訪參拜世間諸佛時,佛陀與諸佛聚會於南海濱楞伽山頂,二菩薩來到此山,佛陀與諸佛為二菩薩灌頂加持,並為他們講解佛法。尊者善長修定,息慮凝心,身心寂靜,從中增長神通、智慧與方法。世間諸佛功德無量,然而普渡眾生的方法各異。尊者對諸佛救護眾生的方法一一牢記。世間有情眾生貧富不均,貴賤不等,老幼有別,尊者平等對待眾生,遍於世間,對有難者個各各予以護持。
  摩帝又作摩地、摩提,意譯為慧。
大道羊腸各萬千,
興亡成敗各因緣,
三岔路口當抉擇,
青山綠水莫留連。
第156尊 慧寬尊者 第156尊 慧寬尊者總目錄
  慧寬尊者,唐代高僧。慧寬,一作惠寬。四川錦竹人,俗姓楊。尊者幼時即穎悟不凡,卓而超群,頗具神異。他和別人在一起作禪論道,沒有人能聽懂他的話,但將他的話問有學問的禪師,禪師卻大受安誇獎,謂為深通神佛之奧意。長大後出家為僧,拜胤法師為師,在山中靜修三十年。永徽四年,在成都靜慧寺圓寂,世壽七十。
身心康健神無恙,
家運興隆人運昌,
清淨無爭正福份,
平安自享壽綿長。
第157尊 無勝尊者 第157尊 無勝尊者總目錄
  無勝尊者,為佛陀前世身。
  相傳,佛陀生母摩耶夫人在藍毘尼園生下他後七天便去世了,他由姨母波闍提夫人撫養長大。其父希望他能繼承王位,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和煩惱時時困擾著他,始萌出家修行、尋求解脫之念。出家後,他遍尋名師,但毫無所得,於是開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涯,希望通過肉體的自虐而達到解脫。也未達到預期的目的。於是他決定放棄苦行,來到伽耶,在菩提樹下,向東敷草設座靜思。經過七晝夜的闡思靜慮,終於徹悟人生安無盡苦惱的根源和解脫輪迴的方法,獲得無上大覺而成佛。之後,他到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初轉法輪」,向曾經隨侍的五比丘宣說自己悟證的道理。此後,他在印度北部恆河流域一帶的說法,得到了摩揭陀國王、拘薩國國王等的支持及資助,使佛教有了很大的發展。佛陀一生傳教幾十年,八十歲時,在拘尸那迦城的婆羅雙樹下去世。相傳他的舍利被分作八份分別起塔供養。
  佛教徒為了紀念教祖佛陀,造了許多佛像供奉禮拜。釋迦佛的尊像有坐像、立像和臥像等,分別表示釋迦遊行說法、濟度眾生及離開人世的情形。
心直口快性和順,
心寬體胖無纖塵,
心安理得修道法,
心身如一享太平。
第158尊 曇摩尊者 第158尊 曇摩尊者總目錄
  曇摩尊者,即曇摩菩薩。曇摩,保持自性而不改變之意。《成唯識論述記》卷一載 「法謂軌持,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住持,不捨自相。」
  據《法苑珠林·敬法篇聽法部》,往日舍衛國須達長者家內有二隻鸚鵡,解人語,曾聽阿難說若苦集滅道四諦法,歡喜持誦,夜宿為野狐所食,緣此善根,轉身為人,一為曇摩,一為修曇摩。又據<<無極寶三昧經>>捲上載,佛陀在羅閱祇竹園中舉行法會,尊者曾請教佛理 「菩薩已得寶如來三昧,自在所為,眾慧已具,便得三寶。」佛陀對他說 「已得陀羅尼門,譬如持弓弩布矢,在欲所射,無所不到;菩薩持一慧已具入萬億慧已具靡所不至如是也。」尊者聞佛陀妙解,於佛法已然有了很深的理悟。
  曇摩,又作達摩,意譯法。
白鶴沖天雲裡飛,
久離家園何時歸,
他鄉縱有千般好,
不如鄉梓憶兒時。
第159尊 歡喜尊者 第159尊 歡喜尊者總目錄
  歡喜尊者,為佛陀堂弟阿難陀,又為提婆達多之弟又作阿難,意為喜慶,佛十大弟子之一。
  尊者於佛陀證道回鄉下時隨從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中了阿難作為常隨侍者。此後一直侍從二十五年。阿難博聞強記,凡佛所說,他都能準確記憶。曾勸請釋尊接納婦女為僧團成員,始具佛教僧團中始有僧尼二眾。佛教第一次結集時,他誦出經文,人稱 「多聞第一」。佛陀圓寂後,他發奮修行,證得阿羅漢果,並與摩訶葉一起領導了佛教僧團的活動。他寂於摩竭陀國與毘捨離國交界處的恆河邊。舍利由兩國分別建塔供奉。
  在中國佛教寺院中,阿難與摩訶迦葉總是侍立在釋迦佛的兩邊,成為一佛而二脅侍的格局。
含辛茹苦不計年,
修成正果住西天,
你我虔誠從傚法,
名利雙收福壽全。
第160尊 遊戲尊者 第160尊 遊戲尊者總目錄
  遊戲尊者,即遊戲大菩薩。
  據《佛華嚴如來德智不思》載,尊者曾到摩竭陀國法阿蘭那菩提道場聽佛陀說法。他有大平等大慈悲心,希望一切眾生皆能發心證覺菩提。他已得神通自在,善主在入、出世間中無邊法行,幫助眾生求得解脫。
時漲時落錢塘潮,
時盛時衰命蹊蹺,
半生蹉跎渾忘卻,
春風化雨在今朝。
第161尊 道世尊者 第161尊 道世尊者總目錄
  道世尊者,唐代僧人。俗性韓,字玄惲,因避太宗諱,以字行事。京兆(西安)人。
  尊者十二歲入青龍寺出家,深研律學,博聞強記,尤善辭章。顯慶年間入玄奘譯場。後被皇太子詔住京師西明寺。尊者學識博洽,與道宣一起弘傳律宗,移風化俗,嚴持淨戒,勤於著述,編成《法苑珠林》百二十卷,還著有《諸經要集》《信福論》《四分律討要》六卷《四分律尼鈔》五卷《金剛經集注》二十卷等。後寂於弘道元年,世壽不詳。
行事處世有妙方,
開口一笑煩惱光,
莫看落拓羅漢樣,
萬點機杼腹中藏。
第162尊 明照尊者 第162尊 明照尊者總目錄
  明照尊者,即《佛名經》所載之照明菩薩。佛法如燈,可以照明黑暗,引導眾生走向光明佛土,故名。
  尊者已離一切蓋障,得無量明,其心猶如純淨的月輪,以智慧之光照耀眾生,使眾生悟解自性清淨。尊者具最勝智,智慧普遍,猶如虛空,眾生蒙受其慈心護愛。據《佛名經》載,時常憶念諸佛及照明等大菩薩名號,至心歸命,所犯罪過可以一概消除,生往極樂世界,享受無上樂果。
沉沉黑夜燈燭明,
照亮世界照亮心,
常存濟世利人志,
南山東海福壽臻。
第163尊 普等尊者 第163尊 普等尊者總目錄
  普等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普為普遍,等為齊等。普等,意謂尊者於眾生無所差別,同等看待。
  尊者於修禪定見長於諸羅漢。他常在禪定中普見世間諸佛,親耳聆聽其教導,從而悟到世間的一切苦難皆源於貪慾,只有排除七情六慾,永遠脫離世俗的纏繞,才能使自己身心安往,靜若虛空。他於禪定中獲得諸佛的智慧,無量的智慧生出無量的方法,無量的方法使他獲得最終的解脫。他聆聽諸佛的教誨,從而心中生起如同諸佛一樣慈悲心性,他不辭辛苦為眾說法,發下誓願普渡眾生,關閉一切通往罪惡的門戶,避免墮入苦難的地獄,.引導大眾脫離苦海,升入淨土。
堪笑世人多憂煩,
柴米油鹽存心間,
願君拋開繁冗事,
隨我清淨住林巒。
第164尊 慧作尊者 第164尊 慧作尊者總目錄
  慧作尊者,佛在世時的一位明士。
  據《佛說成具光明定義意經》載,尊者曾赴迦毘羅衛國聽佛說法。佛陀住在迦維羅衛國精舍,一天早上預知有人請教佛法精要,便命阿難請明士、除惡眾。無著、履跡四類人來,慧作即前來聽講的諸明士中的一員。尊者按照佛祖教導,恪守戒律,心清口淨,其淨如花如月,明亮香醇。他破除了貪、瞋、癡三毒,清除了誑、諂、瞋、惱、恨、害六惑,屏棄了色、受、想、行、識五蘊魔,成阿羅漢果。
心高氣傲不勝才,
君本星宿下凡來,
人間流戲有時盡,
衣錦還鄉何悠哉。
第165尊 助歡尊者 第165尊 助歡尊者總目錄
  助歡尊者,因誓願佛祖安樂而得名。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佛祖的宗旨與行事,是為了濟世度人至西方安樂世界、佛國淨土,因此佛家助人為樂。佛身即是法身,法身即是法自身。這裡的自身,不是世俗的自身,而是充斥佛法佛性的自身。佛陀弟子的法身是從所造就的無量功德中生出,是從修習禪定及誦念真言中生出、從心性慈悲施捨濟度中生出,從三十七助菩提法中生出。當修行者功德日益深厚圓滿時,法身便逐漸代替了世俗的自身,成為充斥佛法的自身。尊者已是功德圓滿、佛性深厚,自身充斥佛法佛性,他仍然不間斷地施恩於大眾,清淨佛.土,以便使佛身歡樂。所謂佛身歡樂,就是宏揚佛法、利益眾生。
拆壁補壁事荒唐,
碌碌奔波為那樁,
前世己余功得份,
家道小康不須忙。
第166尊 難勝尊者 第166尊 難勝尊者總目錄
  難勝尊者即難勝菩薩。意為慈悲,據說尊者常懷慈悲之心,故以「慈」氏為始。原名阿逸多,意譯無能勝。印度人,唐末來中國,從事佛經翻譯。
  據載,尊者生於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於佛陀為同時代人。後隨佛陀出家,修習佛法,成為佛弟子。在佛陀入滅之前先行去世。據說佛陀曾預言,他離開此世間後,將上生兜率天宮,在那裡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佛滅度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時,才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據《彌勒下生成佛經》載,到那時,娑婆世界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尊者將托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尊者繼釋迦成佛後,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廣度眾生。尊者學識廣博為同行所重,後不知所終。彌勒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的一尊佛,。西秦時已有繪製的彌勒像。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所作。菩薩形的彌勒像是身穿菩薩裝,表示彌勒在兜率無宮等待下生的情景。如來形的彌勒像表現了彌勒下生成佛後的形象。五代以後,民間還有笑口彌勒像。
孔明諸葛住襄陽,
誰知臥龍林間藏,
一朝三顧計天下,
騰雲駕霧掀長江。
第167尊 善德尊者 第167尊 善德尊者總目錄
  善德尊者,佛陀在世時的居士。
  尊者未曾出家,然而持戒嚴謹,能斷除一切煩惱,清除世俗私慾,視榮辱如浮雲,視財產如流水。不僅自己喜聽佛祖講法,而且聽後隨即向他人傳播。他從佛法中攝取到無窮的智慧,專心致力於傳播和護衛大乘佛教,濟度未度者,解救未解脫者。據《大般涅槃經》卷一載,二月十五日佛祖在雙林將要涅槃時,眉宇間放出道道光芒,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得知佛祖即將滅度,皆放聲悲號,槌胸頓足憂傷之情頓時使山搖地動,河海湧波。這時,尊者及眾弟子圍繞佛祖,以頭觸地,向佛致禮,勸請佛祖留住世間,暫莫涅槃。佛祖鑒知尊者在未來世將獲得佛的果味,能使佛法流傳世間。佛祖知後繼有人,便安然入滅,生往天國。
欲靠冰山冰己融,
欲靠雪山雪己崩,
千辛萬苦成家業,
一朝亡滅成幻夢。
第168尊 寶涯尊者 第168尊 寶涯尊者總目錄
  寶涯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寶涯,即寶海,功德之寶珠,甚多無數,不可測量,故以海喻之言其如浩淼大海之無涯際也。《淨土論偈曰》 「功德大寶海。」
  佛教謂世間和佛國中間有一大海,佛法為渡海的寶筏。尊者虔心向佛,廣行善事舉凡施捨、齋僧、修橋、補路、恤貧、撫孤等等無不為之,平生善行無數,功德有如大海。同時,他還精研佛理,修習禪定,勇猛精進,證得阿羅漢果。
早春三月杜鵑花,
綜紛爛漫滿山崖,
功名事業亦如此,
花團錦簇令人誇。
第169尊 觀身尊者 第169尊 觀身尊者總目錄
  觀身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尊者天資聰穎,悟性超群;文墨書簡,過目不忘,世間諸業,欲學無難。皈依佛祖出家為僧後,情思仍難以與世俗割斷,常常被煩惱憂愁困擾。如同生活在密林之中,遮天蔽日,昏昏暗暗,自身聰慧的天性無法呈露。出家日久,仍不得佛教的要領。於是獨居反省,尋找無法解脫的原因,發現非智力不及,也非信仰不誠,而在於沒能徹底割斷於與世俗無明的重重聯繫,自身仍處在生死輪迴的大海之中。於是痛下決心,誓願割斷一切塵障,排除自我,從而感覺到天淨、地淨,自身六根亦清淨,終於求得佛教真諦,成就阿羅漢果。
日有所思夜難眠,
碾轉周折受磨煎,
勸君拋棄心頭事,
昂首邁步新洞天。
第170尊 華王尊者 第170尊 華王尊者總目錄
  華王尊者,即華王菩薩。為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據《佛名經》卷二十一載,比丘和眾生犯罪,要至咩聲叫喚地獄受苦,「其地獄中猛火熾盛,煙焰俱發,罪人入中受苦萬端……馬頭羅剎捉鐵棒望頭而椎,罪人叫喚咩聲而走,獄卒夜叉競共打之,走藏無地,走到東門則閉,南、西、北門亦復如此。一日一夜受罪苦痛,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念誦諸佛名號而思維讚歎者,能得現世安穩,遠離諸難,消滅諸罪,於來世得無上菩提。有罪過者可清洗罪過,免墮地獄。
長夜漫漫風兼雨,
大海行船如何去,
但求明燈一亮盞,
照見彼岸得依歸。
第171尊 德首尊者 第171尊 德首尊者總目錄
  德首尊者,即德首菩薩。是十方諸大菩薩之一。據《佛說菩薩本業經》載 「東北無極,有清蓮剎,佛名悲精進,菩薩字德首。」德首菩薩神通妙達,聲名遠聞十方,精通大、小乘,訓導大眾皈依佛法時方法巧妙,且循序漸進。傳說唐代大詩人李白降生人世,童年時頑皮貪玩,尊者為教導李白,曾化作一婦人在溪邊磨一根粗大的鐵杵,李白好奇地問磨這樣的鐵杵做什麼?婦人回答說要磨成一根繡花針。以此啟發詩人李白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從此悟出凡是必須持之以恆的道理。念誦包括尊者在內的諸佛名號而思維讚歎者,能得現世安穩,遠離諸難,消滅諸罪,於來世得無上菩提。
黑夜沉沉意珊珊,
旅人遠去久未還,
青鳥紅鯉傳信字,
故園親友長相盼。
第172尊 喜見尊者 第172尊 喜見尊者總目錄
  喜見尊者,全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即藥王菩薩之前身。據隋代嘉祥疏《法華經》載 「藥王者,過去世以藥救病,因以為名。」
  據《觀藥王藥上兩菩薩經》載,尊者本名星宿光,於藥王菩薩是一對兄弟,因在過去世以草藥供養比丘,被稱為藥王。《佛說月上女經》載,他曾參加佛陀於毘離國大樹林中草茅精舍舉行的法會。蒙佛陀授記,在佛陀將來修成佛道。另據《妙法蓮華經》的《藥王菩薩本事品》載,尊者曾以香油塗身,燃臂供佛,燃臂之時光明遍照恆河沙世界。為護持《法華經》的諸大菩薩之一。
  尊者形象,據《法華荼羅威儀形色法經》載,頂戴寶冠,身批天衣及各種美妙花8839,紺發垂耳,以瓔珞、環釧為飾,以細錦為腰巾、赤綾為帶,相好莊嚴,身光遍耀。左手定拳著膝,右手慧雲上日,結跏坐於寶蓮上。有時與藥上菩薩一起,取代文殊和普賢,被作為釋迦佛的左右脅侍。
人生伴侶欲何求,
夫妻恩愛到白頭,
桂子蘭孫登科早,
天倫和樂度春秋。
第173尊 善宿尊者 第173尊 善宿尊者總目錄
  善宿尊者,《佛名經》將其列為十方諸大菩薩之一。善宿,止宿於善之義。新譯作長養。
  善宿以世間無盡的痛苦,勸導眾生皈依三寶。世間諸人都未解脫生死輪迴,一劫之中每個人生生死死轉生無數次,一個人的遺骨堆在一起,如同王舍城毘富羅山一樣高,一人一劫中吸吮母親的乳汁,聚在一起多如四海之水;身體流出的水比四海之水還要多;臨終時親屬痛苦哭泣,眼淚聚在一起四個大海也難以容納。輪迴眾生如同關在獄中不能逃脫,如同激流大河無人拯救。什麼原因使眾生不能脫離苦海呢?根源在於世俗的情愛,有愛則生,愛盡則死,如此輪迴,往復無窮。出家之法,每半月集終僧說戒經,使比丘住於淨戒中,能長養善法。尊者能如此力行,證得果味。念誦包括尊者在內有諸佛名號而思維讚歎者,能得現世安穩,遠離諸難,消滅諸罪,於來世得無上菩提。
塵囂嘈雜喧難耐,
我性孤潔住山崖,
豈同牡丹共芍葯,
暖房溫室次第開。
第174尊 善意尊者 第174尊 善意尊者總目錄
  善意尊者,梵名彌栗頭支多那。
  善意,謂尊者於濟世度人中殫精竭慮、無私奉獻。據傳說,由天帝釋所遣,以保護並接受男子女人三婦之三十六善神之第十八,主瘋毒。此或受道教思想之影響而致。據《佛說灌頂神咒經》載,凡歸依佛、法、僧之人,只要書寫三十六部神王之名號隨身攜帶,可以獲得神王及其眷屬的庇護。尊者主疫毒,只要將其名號帶在身上,可以防止各種毒疫侵襲。
人生歡少苦惱多,
對酒當歌意如何,
推心置腹誰領會,
壯盛年華盡蹉跎。
第175尊 愛光尊者 第175尊 愛光尊者總目錄
  愛光尊者,光明如來之子。光,指佛光。愛光即愛化之意。
  尊者祖父名愛敬,祖母名意樂,居住琉璃光城。其父出家為僧,功德無量,潛心修行,得道成佛,號即光明如來。光明如來,神通廣大,法力無邊,遍身發光,照耀三千三百二十里,光明照耀之處,眾生平安,嘉禾繁衍。光明如來設壇講經,第一次以大會收八十六億弟子,第三次講經收八十七億弟子。據《賢劫經》卷八記載,光明佛的弟子都獲得正果,光明佛在世時眾生安樂無比,普通百姓的壽命在一萬歲以上。尊者受其父光明如來的影響,也出家為僧,尊奉三寶,積公德而獲得羅漢果位。
拱手頂禮智慧僧,
保君平安壽延長,
多種慈悲結福天,
來生定生兜率天。
第176尊 華光尊者 第176尊 華光尊者總目錄
  華光尊者,即花光幢菩薩。
  據《無量義經·德品行》載,尊者曾參加佛陀舉行的法會。尊者淡泊無慾,其心神寂常在三昧,得大智慧通達諸法,開涅槃門扇解脫風,他是中眾生的良師益友,懷著大慈大悲的救苦救難之心,諄諄善誘,滋潤著眾生有的善根,使其生芽結果。他就像一艘慈船,運載眾生度生死河,到涅槃岸。他又是大醫王,精通藥性,善辯病因,隨病授藥,藥到病除,能使盲者生明,聾者生聰,劓者生鼻,啞者出聲,身體一切毀缺,皆能復原具足。
自古樂極定生悲,
好事難全令心灰,
生死關頭喝一聲,
謙虛謹慎好自為。
第177尊 善見尊者 第177尊 善見尊者總目錄
  善見尊者,名阿闍多,意譯善見,即善見菩薩。為五十三善知識之第十一。古印度摩揭陀國國王。
  據《涅槃經》載,在他降生前其父請相師為之占卜,說他將來必害父母。於是在他降生後,即被由窗口拋下,然大難不死,僅傷其一指。年齡日增,結交邪惡少年,惡跡昭然。後囚禁父母,繼承王位,率兵征討鄰國,塗炭生靈,而受到天懲,致遍體生瘡,久治不愈。後延請名醫時縛迦醫治,時縛迦將他介紹給佛陀。佛陀為他講經。尊者皈依佛法,懺悔前罪,並廣泛提倡佛教,其中著名的有五十三位善知識,尊者即為其一。佛陀滅度後,他成為護法王,協助傢迦葉完成了第一次結集。他命終後,因生前的罪惡,墮入賓吒罪地獄;後由於後半生的功德,剎那間從地獄升入上方佛土。未來劫彌勒佛出世時,他當復來世間,名不動菩薩。他最終將獲得佛的果位。
歡歌一麴酒一樽,
人生得意跳龍門,
今科榜首得鰲頭,
他年衣錦謝雙親。
第178尊 善根尊者 第178尊 善根尊者總目錄
  善根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佛教以身、口、意三業之善,牢固而不可拔動,謂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謂之根。《維摩詰經·菩薩行品》曰 「不惜軀命,種諸善根。」注引鳩摩羅什語曰 「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具體來說,有三善根,《十注毘婆沙論》卷一曰 「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一切善法皆從此三生。」《智度論》卷三十亦謂 「一切諸善法皆從三善法增長。」修行者必須重視身口義三業的造作,平時種諸善根,到時就能取得諸善果。尊者刻苦修行,不惜軀命,種諸善根,勇猛精進,成阿羅漢果。
黃粱美夢到蘇州,
風花雪月易到頭,
不如站穩腳下路,
雙手勤奮寫春秋。
第179尊 德頂尊者 第179尊 德頂尊者總目錄
  德頂尊者,即德頂菩薩。
  《佛名經》將其列為十方諸大菩薩之一尊者教導眾生脫離世俗,皈依佛法。世俗眾生,輪迴往復,痛苦無窮。降生苦,患病苦,臨終亦苦。死後,墮入地獄,受刀林之苦;轉生餓鬼,受飢餓之苦;轉入畜道,化生虎豹豺狼,受殘食之苦。要想擺脫諸苦,跳出生死輪迴的循環,獲得正果,升往機樂淨土,只有皈依佛教。念誦包括尊者在內的諸佛名號而思維讚歎者,能得現世安穩,遠離諸難,消滅諸罪,於來世得無上菩提。
莫歎年逝華發生,
命主富貴好因緣,
而今登上天堂路,
層層高台入雲天。
第180尊 妙臂尊者 第180尊 妙臂尊者總目錄
  妙臂尊者,即妙臂菩薩。居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虛空藏菩薩之左第二位。密號悉地金剛。主虛空藏吉祥之德。所謂虛空藏,是指空慧之庫藏猶如虛空,也指色藏一切功德如虛空。
  《大集經》卷十四《虛空藏品》記佛陀解釋虛空藏之含義云 「譬如大富長者,多諸民眾,無量庫藏財寶充滿,能行佈施,心無慳吝。若行施時,貧窮往者,隨意所須,開大寶藏,悉能給與,彼諸眾生者得適意。長者施已,心喜無悔。」尊者即協助虛空藏菩薩「於虛空中,隨眾生所須,若法施,若財施,盡量施與,盡令歡喜」。妙臂,梵語蘇婆呼的意譯。蘇婆呼,又作蘇波胡。
幸運生在王候家,
自幻富饒見繁華,
豐衣足食無多慮,
美景良辰度年華。
第181尊 龍猛尊者 第181尊 龍猛尊者總目錄
  龍猛尊者即龍樹菩薩。又稱為「現相羅漢」。因系樹下所生,以龍成道,號稱龍樹。約生於公元四世紀末,南印度婆羅門種姓。為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之創始人,人稱顯密八宗之祖師。後被禪宗尊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四祖。
  尊者自幼穎悟,天文、地理、圖緯秘藏,無不通曉。曾與契友三人修得隱身之術,至王宮侵凌女眷。事情敗露後,三友人均為王所斬,僅他一人得以倖免。尊者由此而悟愛慾乃眾苦之本,即入山詣佛塔。出家後,廣習三藏,但未能利。後生邪慢之心,大龍菩薩憫之,將他引入龍宮,授以無量之大乘經典,尊者方體得教理。曾前往南天竺王教化信奉婆羅門者。此後大力弘法,樹立大乘教學之體系,使大乘般若性學說廣為傳佈全印度。晚年住於南印度之黑峰山,門弟子有提婆等。據《龍樹菩薩傳》載,有一小乘法師,以嫉恨之故,不願師久住於世,尊者知曉後,即入靜室,行蟬蛻而去。尊者造論甚豐,如《中論頌》、《十二門論》等,有「千部論王」之譽。後世尊師為中觀派之祖。
  龍猛。音譯那伽阿周陀那,又稱龍勝。
色非色空也非空,
塵凡事業不雷同,
打點精神向前邁,
平安富貴盡此中。
第182尊 弗沙尊者 第182尊 弗沙尊者總目錄
  弗沙尊者即弗沙佛。本為二十八宿之一,意譯為鬼宿、熾盛宿。尊者出生時,正值弗沙星座,故名。
  據《俱舍論》卷十八載,佛陀於過去世三阿僧祗劫修行成滿後,更勇精進修行百劫相好業之際,適逢底沙佛坐於寶龕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異於常,遂專誠瞻仰,翹足而立,經七日七夜而不倦怠,淨心以妙伽他贊彼佛 「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由此,乃超越九劫,而以九十一劫成正覺。
  尊者於密教之曼荼羅中,稱為「增益」。其形象,左手豎掌,拇指、食指二指彎曲持蓮,蓮上有珠,右手隱而不見,。
  弗沙,又作勃沙、富沙、補沙、底沙、底砂、帝沙、提沙。《俱舍論》卷十八 「過去有佛,號曰底沙,或曰補沙。彼佛有二菩薩弟子勤修梵行,一名佛陀,二名梅怛儷藥。」
得天獨厚君之命,
空前絕後君之才,
英雄用武得其地,
名山事業常縈懷。
第183尊 德光尊者 第183尊 德光尊者總目錄
  德光尊者,北印度缽伐多國人。原為古印度約六世紀時之王子。據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載,尊者與護法論師等同為十大論師之一。
  尊者相貌端正,威儀絕妙,出生七天,即知佛法。據《大唐西域記》卷四載,尊者英傑而弘敏,博物強記。住於中印度秣底補羅國之僧伽藍,除習大乘,未窮其玄奧,因覽《毘婆沙論》,心生欽羨,乃捨大乘而學小乘,後造論數十部以破大乘;又俗書數十餘部,斥先進先哲之典論。尊者於佛經研究雖久,卻疑情未除。其時,有提婆犀那羅漢,常往來於兜率天,師亦願見彌勒請益決疑,遂與羅漢同至天宮謁彌勒,然僅行長揖而不禮拜。羅漢言 「慈氏菩薩次紹佛位,何乃自高,敢不致敬?方欲受業,如何不屈?」尊者對曰 「尊者此言誠為指誨,然我具戒比丘、出家弟子;慈氏菩薩受天福樂非出家之侶,而欲作禮,恐非所宜。」因此往來三反,不得請疑。後師欲重求觀禮,然因我慢心終不可得,後入山林修發通定,又因我慢未除,不得正道果。後尊者精進不息,終成正果,有《辯真論》等著論百餘部,今《大藏經》保存了七部。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載,其弟子密多斯那曾教唐玄奘。
君乃池中一臥龍,
池面清冷雪冰封,
陽春三月將至矣,
呼嘯騰躍入雲中。
第184尊 散結尊者2 第184尊 散結尊者2總目錄
  散結,佛陀在世時的明土。散結,消除煩惱、與人慰藉之意。
  據<<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載,佛在迦毘羅衛國精舍時,有一天預知尊者等將來禮拜,於是廣開法筵,讓阿難邀請明士、除無上大法。尊者即為當時聽經者之一。尊者破除了三毒五魔,擺脫了眾煩惱,修成殊妙之行,心清口淨,淨如月花,證得阿羅漢果。
日月星辰共三光,
照耀清暉總安祥,
條條大路由你走,
功名事業皆通暢。
第185尊 淨正尊者 第185尊 淨正尊者總目錄
  淨正尊者,即唐代禪宗高僧懷海(720-814)。俗姓王(一說姓黃),祖籍福州長樂。是我國禪宗叢林清規的制度者。
  尊者從潮陽西山(廣東潮字)慧照禪師落髮,依衡山法朝律師
  受具足戒。後至廬江(安徽)浮槎寺閱藏。於大歷初年(766),聞馬祖道一禪師在南康(位於江西)豎立南禪法幢。師遂前往投其座下。據《百丈懷海禪師語錄》載,以「百丈野鴨」的公案而開悟,得馬祖大機大用。馬祖寂後,受眾之請,於江西百丈山自立禪院,門徒雲集。其最大貢獻,在於綜合大小乘律,為禪宗首創法制,即著名的「百丈清規」,並親率眾弟子共同遵行。尊者至晚年猶勤勞不息,叢林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佳話。以其後半身皆住於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稱百丈禪師。門下龍象雲集,其中黃檗希運門下出臨濟義玄,開臨濟宗。溈山靈佑門下開山仰山慧寂,創溈仰宗。元和元年示寂,謚「大智禪師」後又多次追諡「覺照禪師」、 「弘宗妙行禪師」。塔名 「大勝寶輪」。
  現存語錄有《百丈懷海禪師語要》二卷、《百丈懷海禪師語錄》一卷、《百丈懷海禪師廣錄》一卷,為禪宗語錄之較古者。
布下地網與天羅,
立志掃淨賊與魔,
疾惡如仇君性烈,
丈夫意氣不消磨。
第186尊 善觀尊者 第186尊 善觀尊者總目錄
  善觀尊者,即善觀菩薩。
  據《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他曾參加佛陀在毘捨離城奈氏樹園舉行的法會。他已獲致總持,即持善法不使滅,持惡法不使起;已入禪定三昧,做到定、受、調直定。所謂定即,正心行處,息慮疑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所謂受,即正所觀之法;所謂調直定,即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他不僅自身解脫,還普濟世人,「周流五趣觀察訓導,以佛弘智覆蓋眾生,隨其根源而救濟之。」在一次法會上,尊者曾解釋菩薩慧,曰 「一切公想,覺無色想,於中淨身口意,是為菩薩會。」
今君入我此門中,
如坐蓮花對春風,
不是因緣不見面,
賜你名利盡享通。
第187尊 大力尊者 第187尊 大力尊者總目錄
  大力尊者,又稱大力王、大力金剛,為八大天神之一。
  據《指本行集經》卷二十九載,佛陀在菩提樹下入定,即將悟道時,驚動了諸凶神惡鬼,它們害怕一旦太子得道,將不能為所欲為,於是群起而攻之。惡鬼口吐長舌,圓瞪雙目,搖頭晃腦逞威;黑身羅剎女手執髑髏,施幻術誘惑;惡魔雙眼噴火焚燒;諸鬼化作虎豹豺狼,狂聲怒吼;魔王波旬手執利劍恐嚇,。佛陀已具相當神力,諸魔色雖然咄咄逼人,卻不能近身;此時,尊者等八大天神唯恐佛陀有失,各各呈現十六種化身,驅趕魔鬼,保護佛陀。後尊者成為護法金剛,保護佛法。
莫怨身世莫怨人,
行事粗浮少慇勤,
空擲年華如流水,
淒風苦雨夜深沉。
第188尊 電光尊者 第188尊 電光尊者總目錄
  電光尊者,即電光菩薩。
  尊者常參加佛陀舉行的法會,聆聽體證佛理的妙旨。據《大方等大集經》卷九載,佛陀講到 「正法」之事,在座的諸大菩薩同聲對佛陀說 「世尊,我等當共同護持正法,受持廣說。」佛陀問 「善男子,汝今去何如法而護持正法?」尊者答云 「世尊,若隨他心不能護法,我隨自意故能護法。」可見,尊者以明心見性,自心不為外物所役,得大自在,亦即心離煩惱之束縛,通達無礙,由體起用,化諸眾生。
江山易改性難移,
勸君行事莫遲疑,
曇花乍開又要謝,
看花勿誤好時機。
第189尊 寶杖尊者 第189尊 寶杖尊者總目錄
  寶杖尊者,即寶杖菩薩。
  據《佛說維摩詰經》捲上《佛國品》載,尊者曾在毘耶離衹羅樹園聆聽佛祖講經。尊者智慧與德行具足,可以隨諸佛旋轉法輪永不停息,讓佛法永駐世間,引導眾生脫離生死輪迴的痛苦與恐懼,關閉通往一切罪惡的道路,轉而走向極樂世界。世間眾生形形色色,各有所好,尊者善於用各種巧妙的方法導引愛好不同的眾生走向理想的淨土。尊者對世間做出了無盡的功德,所到之處,如同光明驅散黑暗,如同甘露滋潤禾苗。尊者以佛法為兵杖,護持佛教教義,震懾外道,使之皈依佛教。
人世淪桑見陵谷,
唯歎人心常不足,
知足長樂能解味,
生生但得佛光沐。
第190尊 善星尊者 第190尊 善星尊者總目錄
  善星尊者,即善星比丘。乃佛陀為太子時所生之子。《法華玄贊》卷一末 「又經云 『佛有三子,一、善星,二、優摩耶,三、羅□。』故《涅槃》云 『善星比丘,菩薩在家之子。』」
  據《大方廣三戒經》、《大盤涅槃經》等載,尊者曾隨侍佛陀尼二十年,曾讀誦十二部經。出家後,斷欲界之煩惱,發得第四禪定。後因親近惡友,認為無涅槃之法,起否定因果之邪念,且對佛陀起噁心。一次,佛祖住在王舍城,於初夜為天帝釋闡說佛法精要。根據當時的習俗,弟子應服侍師父睡下後才能休息。尊者見佛祖久說不倦,心生惱恨。他想起王舍城中,若有小孩啼哭不止,父母便嚇唬說 「再哭就把你交給薄拘羅鬼。」於是,對佛祖進行恫嚇 「快回禪堂去,薄拘羅鬼來了!」受到佛祖的叱責。於是四禪退失,其後,佛祖經常為善星專門說法,但他仍噁心不改,遂以生身墮入阿鼻無間地獄。故稱閹提(即不成佛之意)比丘,又稱四禪比丘。經地獄之苦,遂改惡從善,勤修梵行,證得阿羅漢果。
  善星,又作善宿,音譯須那呵多、須那剎多羅。
身世清貴可成材,
無奈性劣智己開,
阿鼻地獄悔己晚,
亭台樓閣長青苔。
第191尊 羅旬尊者 第191尊 羅旬尊者總目錄
  羅旬尊者俗稱薄命比丘。
  羅旬,又作羅旬喻。為佛陀的聲聞弟子。
  羅旬生來命薄,他出生時,相師說他無相,故不為父母所愛。十二時即被逐出家門,以乞食為生,佛使阿難勸其出家。
  出家時。佛以手摩其頂,頭髮即墮。袈裟著身,佛為立名羅旬。出家為比丘,不但自己遭殃,而且牽連累眾僧,化來的齋飯不翼而飛,枉受飢渴之苦。佛祖查尋原由,將眾僧分作兩批同時供食,其中一部飲食瞬進間消失;未得飲食者再分兩批同時供飲食,如此展轉.最終只剩二人,放到羅旬缽內的飲食轉瞬即逝。後受佛祖福力加持,食物不再消失。波斯匿王聞聽此事,特遣使者送米為羅旬設福。後精進不息,諸事如意,終成羅漢果位。
性本平易倍可親,
時中俊彥人中英,
好事可成千千萬,
處處有路逢貴人。
第192尊 慈地尊者 第192尊 慈地尊者總目錄
  慈地尊者,即慈地比丘。原為六群比丘中第一惡者,於生生中與摩羅子常為怨惡。
  據《四分律》、《摩訶祗律》等載,茲地比丘不遵戒律,尤好誹謗他人。沓婆摩羅子是佛 陀大弟子之一。佛陀稱讚他說 「我弟子中分僧臥具者沓婆摩羅子最為第一。」當時分配僧人臥具的辦法是「隨上座次第,隨應得處與」,即僧人的地位身份越高。得到的房屋用具越好。一天,慈地比丘來到羅閱城中,因他地位較低,分得房屋和臥具都很差,他便對沓婆摩羅子心生憤恨。他指使其妹慈比丘尼在佛陀舉行的法會上誣稱杳婆摩羅子姦污了她。被佛陀識破。佛陀吒責了慈地比丘的罪過,並對他耐心教育,慈地比丘終於改惡從善,誠心修行,修成阿羅漢果。
江南三月好春光,
建功立業須趁早,
莫待花枝吹落盡,
臨風空歎風月老。
第193尊 慶友尊者 第193尊 慶友尊者總目錄
  慶友尊者,即難提密多羅。慶友為其意譯。蘇軾認為慶友應是十八羅漢中之第十七降龍羅漢。
  尊者佛滅後八百年時,尊者降世於師子國(今斯里蘭卡),是當時著名高僧。古印度有惡魔波旬、他煽動那竭國人四出殺害和尚,盡毀佛寺佛塔,將所有佛經劫到那竭國,把他收藏龍宮裡。後由慶友尊者降服了龍王,取回佛經,因此從們稱他為降龍羅漢,慶友圓寂時,將十六大阿羅漢的法名和住址告訴了身邊的弟子,其弟子將他臨終前的述說撰文成書。即著名的《法住記》。唐代高僧玄奘大師譯成漢文之後,十六羅漢的名稱於是廣為流行。唐代以後,漢地佛教界為表彰慶友的功德,將他列為第十七羅漢,位列玄奘之前。
  志磐在其所著《佛祖統計》卷三十三中提出。慶友是《法住記》作者,不應在住世之列。十八羅漢之第十七應是伽葉尊者。清朝乾隆年間,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認為第十七位應是降龍羅漢即嘎沙鴉巴尊者(伽葉尊者)。降龍的傳說源於中國北宋以後。由此皇帝御定之後,迦葉即降龍羅漢就是以皇帝欽定的為準了。
身世清貴性高潔,
意志強毅勝鋼鐵,
大道康莊任君行,
賞盡人間好風光。
第194尊 世友尊者 第194尊 世友尊者總目錄
  世友尊者,說一切有部之初祖,與法救世主、妙音、覺天等被譽為婆沙四評家和婆沙四大論師。約一、二世紀時北印度犍陀羅國人。
  據載,迦膩色迦王在迦濕彌羅舉行第四次結集時,尊者任五百聖賢之指導者,與脅尊者同被尊為上座,編集《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總結說一切有部學說。又著有《異部中輪論》一卷,敘小乘之二十部。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二載,尊者出生於伽多衍尼之子之後、脅比丘等之前。《惟日雜難經》稱尊者已證阿羅漢果並預言當來成佛。《師子月佛本生經》更載,尊者將次於彌勒成佛,號師子如來。
  世龍,又作天友。音譯婆須彌多、和須彌多、伐蘇蜜多羅。其它稱世友者尚有數人。如《俱舍論光記》卷一、《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說之《品類足論》與《界身足論》作者世友,於《俱舍論光記》卷五、《成業論》所說之經部異師世友,及《慈恩傳》卷二所載玄奘西遊時。於迦濕彌羅國宣揚有都宗義之世友等。
時運兼隹命清貴,
不信人間有是非,
功成名就如反掌,
欲赴廣寒折桂枝。
第195尊 滿宿尊者 第195尊 滿宿尊者總目錄
  滿宿尊者,六群比丘之第六位。原為外道信徒目犍連的弟子,後隨師一起皈依佛教。
  佛在世時,有馬師、迦留陀等惡比丘六人,結黨多作非威儀之事,被稱作六群比丘。滿宿位居第六。佛法的很多戒律,都是因滿宿等而制定的。據《增一阿含經》載,一日夜間眾比丘聚集在佛祖周圍聽經,然佛祖沉默不語、眾人不解其意,目連入三昧定,觀尋事情根源。發現是滿宿、馬師二人又違戒律,目犍連只得讓二人離開講經堂。後在眾人的勸導下,滿宿改惡從善。對目犍連格外尊重。佛祖涅槃前,尊者與馬師二人憤目犍連為外道杖殺,動用大力士神力、將諸外道盡皆殺之。由於這一過失,轉生於龍。尊者誠心歸佛,潛心修行,多行善事,得羅漢果。
自幻立志欲成名,
奇才異稟超常人,
風月拋於歧途上,
而今努力重耕耘。
第196尊 闡陀尊者 第196尊 闡陀尊者總目錄
  闡陀尊者,乃淨飯王之僕役,為佛陀出家時隨從之馭馬者。曾被稱為惡口闡陀。
  佛離家出走時,尊者為其御馬。以太子意堅不返、遂持太子剃脫之鬚髮,寶冠、明珠還宮。佛陀征道歸域時;隨佛陀出家為比丘。但惡口之性不改,犯罪亦不悔過,與諸比丘不和,被稱為惡口闡陀。又稱惡口車匿.佛陀臨欲涅槃時。阿難請示佛陀。如何與闡陀等惡行比丘相處。佛陀敕阿難以默擯之法治之,謂 「我滅度後,若彼闡怒不順威儀。不受教誡,汝等當共行梵檀罰,敕諸比丘。不得與語,亦勿往返教授從事。」此即後世佛弟子與不受教誡者相處之道。佛陀入滅後,弟子依法治之,尊者始悔悟,後隨阿難學道,而證阿羅漢果。
  闡陀尊者又作車匿、闡那、闡鐸迦、闡陀迦、闡特、闡怒、羼陀、車那。意譯欲作、應作、樂作、覆藏。
性本孤獨苦無依,
千辛萬苦眉不低,
苦盡甘來今日事,
再上蟾宮折桂枝。
第197尊 月淨尊者 第197尊 月淨尊者總目錄
  月淨尊者。南竺香至國王的長子。
  尊音之父香至王崇奉佛教,經常邀請佛教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進宮講說佛法。尊者
  亦崇敬佛法,當時雖未出家。但居家持戒,誦經修禪。從不間斷。後月淨、菩提多羅等三兄弟都出家為僧,菩提多羅成為佛教第二十八祖.尊者獲羅漢果位。
遠看長江白漫漫,
前波後浪過重山,
心不猶豫志不敢,
匯入東海擁波瀾。
第198尊 大天尊者 第198尊 大天尊者總目錄
  大天尊者,大眾部之始祖。音譯作摩訶提婆。生於佛滅後百餘年,乃中印度祩葂羅國商人子。
  相傳出家前造三逆罪。後懺悔而入佛門,住於雉國寺。尊者具大神力。闊達多智。曾至華氏城傳道,阿育王皈依之。亦是被派遣至摩婆慢陀羅國之唯一傳道師,曾於彼國講天使經,四萬人因此得道。提倡五種新說(即大天五事),於小乘部中初創異見,更稱為大眾部,造成大眾上座二部之分化。阿育王贊成大眾部,故當時上座部多逃往迦濕彌羅。不久,尊者命終,王持殊性之葬具荼毘而火不燃。復依一占相師之言,灑以狗糞,火炎忽發,須臾即燒成灰燼、繼而暴風至,飄散無遣。
一輪紅日出東方,
天地萬物沐光芒,
康莊前程君得意,
加鞭快馬蹄飛揚。
第199尊 淨藏尊者 第199尊 淨藏尊者總目錄
  淨藏尊者,傳說為往昔時代光明莊嚴國國王妙莊嚴之長子。
  據說,妙莊嚴夫婦信奉婆羅門外道,門外道,詆毀佛教。時雷音宿王華智佛想引導妙莊嚴夫婦皈依佛教,遂遺夙信佛法之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轉生到妙莊嚴王家為其子。長子名淨藏.次子名淨眼(參見本書之第200尊)他們明瞭通達三十七品助道法,並長期修煉菩薩淨三昧、淨色三昧,因此得無限神通力。他們憐父王之邪見,躍上虛空,為之演種種奇瑞,身高數十丈,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勸說妙莊嚴王皈依佛教。使妙莊嚴王翻心至佛所,得法華利益。並率夫人淨德及群臣子民,皈依佛教。
命遠坎坷厲崎嶇,
苦盡甘來水到渠,
乘風破浪帆高舉,
天開地朗沐清暉。
第200尊 淨眼尊者 第200尊 淨眼尊者總目錄
  乘味尊者即乘味禪尊者。唐代高僧,荊州人。乘味,圓通方便之義。
  尊者博學多聞。精研佛典,德行高淳。為了深究佛學真諦,與同州禪僧法振禪師、梁州禪僧乘如禪師一起,由海路前往印度。在折返途中,圓寂於瞻波。能按眾生之差別,不生搬硬套佛法佛理,靈活方便地啟迪,使眾生能達到覺悟境界,從而獲致證果。
江畔草地鋪綠茵,
江中白浪捲銀鱗,
人生得意心歡暢,
黃鶴樓頭聽歌聲。
第201尊 波羅密尊者 第201尊 波羅密尊者總目錄
  波羅密尊者,即濟度羅漢。中天竺人,剎帝利種姓。
  尊者十歲出家,學大乘教法,又學律藏,博通戒綱、心樂、禪思。十二年間刻苦攻讀,手不釋卷。學成後游印度各大名寺,尋訪名師,他佛學精博,志在傳教,親率僧俗十人前來中國。路經突厥北面汗呆護衙帳,為可汗說法,深得可汗崇敬,並被挽留。唐武德九年(626),高平王使喚突厥,將其迎入長安,受到唐高宗的接見。高宗病逝後,太子繼位,命尊者居興善寺,主持翻譯佛經,譯出《大莊嚴經》三十五卷。貞觀六年(632)冬,唐太宗敕命將所譯佛經繕寫十部,頒賜全國大寺,使之流傳海內。次年,尊者於勝光圓寂,眾弟子收其舍利,建塔於勝光寺供養。據《法華經方便品》,尊者救度群迷,化導眾生證入覺悟之境界。
  波羅密,又作波羅密多羅、波頗、波羅頗、迦羅密多羅,意譯明知識、光智、究竟、到彼岸,度無極,指覺悟的境界。
少年得志望遠行,
時光不負有心人,
欣逢英明盛時代,
千年古木再逢春。
第202尊 俱那含尊者 第202尊 俱那含尊者總目錄
  俱那含尊者,賢劫中之第二佛過去佛,過去七佛中第五佛俱那含牟尼如來。
  尊者與人壽三萬歲時出生於清淨域。據《長阿含經》載,尊者曾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三萬弟子參加。
  俱那含,又作拘那含、拘那牟尼、迦諾迦牟尼、羯諾迦牟尼,意譯曰金寂、金仙人。
遠交華蓋欲何為,
龍海鶴雲馬騰飛,
披荊斬棘創新路,
春花秋月共爭暉。
第203尊 三昧聲尊者 第203尊 三昧聲尊者總目錄
  三昧聲尊者,大梵天的變化身。梵名摩訶婆羅賀摩,意為清淨、離欲。為佛陀的護法天神。與濕婆、毘濕奴原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創造神,合稱為三大神, 主宰三千大千世界,是世間眾生的創世神。
  據傳,佛陀在靈山會上,尊者以金色波羅花獻佛,並以身為床坐,請佛為眾生說法。時佛陀登座拈花示眾。大眾皆惘然不知所措。唯大伽葉破顏微笑,於是他得佛印心,傳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之正眼法藏。此即禪宗「拈花微笑」、以心傳心的由來。尊者既是創造之神,同時卻又是毀滅之神。能使世間安穩,萬物興盛;也可使世間災難叢生,眾生苦惱。他誠心誠意崇奉佛法,每當一代新佛出世,他首請轉法輪。在佛陀出世後,他創造出古梵文教誨大眾,功德無量,終成正果。
  佛教有三界之說,其中欲界為具有食、色之欲的眾生所居。欲界之上為色界,為己離食、色之欲的眾生所居。色界眾生為諸天眾,又可分為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等。尊者即為初禪諸天之王,故又稱「大梵天王」。傳說,尊者口中生婆羅門,兩臂生剎帝利,兩腿生毘捨,兩腳跟生首陀羅,四種姓制方才形成。
  在佛教藝術中,常以人間帝王的形象出現,常和帝釋天一起隨侍於佛陀左右。
莫學山野魯莽夫,
有勇無謀事難圖,
平心靜氣增定力,
平坦大道為君鋪。
第204尊 菩薩聲尊者 第204尊 菩薩聲尊者總目錄
  菩薩聲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菩薩,梵文菩提薩埵的略稱,意譯曰覺有情、道眾生、道心眾生。即追求成就佛果的大乘修行者。《翻譯名義集》卷一引僧肇釋 「菩提,佛道名薩埵,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又引法藏釋 「菩提,此謂之覺,薩埵,此曰眾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
尊者修持大乘六度,精進勇猛求大菩提,用諸佛道成就眾生。
淪海桑田又陵谷,
春風盡唱無生曲,
手持蓮花放眼望,
青山處處有新綠。
第205尊 吉祥咒尊者 第205尊 吉祥咒尊者總目錄
  吉祥咒尊者,稽諸史實,未必實有其人。吉祥咒,吉祥能持、邪惡不侵之義,故名。
  尊者以救護眾生苦難為自己的誓願。尊者能在危難之時保護一切眾生,夜間,如果眾生遇到夜叉、羅剎、狂顛、厭蠱、□枳尼、王賊水火等鬼怪為害,尊者便會前來保護眾生。人行路受強盜攔截,或受深山中惡禽獸襲擊,或路途艱險,途中饑饉,以及在大江河湖海中航行遇難,尊者也會前來救護。若受狂風暴雨之災,霹靂雷電之害,天空星變,日蝕月蝕,人生疾病,尊者也會前來救助。他能保護眾生,並使信眾變得聰慧無比,智能超人。
冰山易倒權威傾,
堅貞不移是君心,
孜孜以求心頭願,
左右逢源事可成。
第206尊 缽多羅尊者 第206尊 缽多羅尊者總目錄
  缽多羅尊者,印度僧人。
  五代十國時期,尊者於前蜀光天元年(即後梁貞明四年,公元918)自印度摩加陀國來到四川,自言行程九萬九千三百八十里,時年二百七十歲。按,中印僧人交流往來從長安西行,出敦煌,經今新疆及中亞等地到中國,即多走西北路線。而尊者卻從印度跨越古代所謂西南夷地區崇山峻嶺到達中國,為經此路線到達中國的第一位印度高僧。
  缽多羅、又作缽怛羅、波多羅、缽和羅等。
命中當有不須求,
命中當無不可求,
逆天行事遭天罰,
一石祿米減八斗。
第207尊 無邊身尊者 第207尊 無邊身尊者總目錄
  無邊身尊者,即無邊身菩薩,居於意樂美音世界。
  據《大般涅槃經》卷一載,尊者身軀龐大無比,每一毫毛孔裡生出一朵蓮花,每一蓮花上有八萬八千城,裝飾著七種寶物。城內街道寬闊,兩旁種植七行多羅寶樹,花果茂盛,微風吹來,發出如天仙演奏的音樂。城內河中妙水盈滿,清淨香潔,水中有七寶船,眾生在河中嬉戲、浴身。城中住宅如花園般美麗,宅內花香水淨。城中各居住著八萬四千個國王,周圍又有無數臣民,豐衣足食,安樂吉祥。尊者威德無量,外道不敢歁凌眾生。每當他出行時,大地都會發生六種震動;當他與其它眾菩薩同堂而居時,其它眾菩薩便會闇然無光,神通力消滅。(五百羅漢)
性格粗放世少有,
天生其材屠龍手,
遭時不用心理安,
舉杯暫飲三杯酒。
第208尊 賢劫首尊者 第208尊 賢劫首尊者總目錄
  賢劫首尊者,即賢劫菩薩
  據說佛陀在一次法會上念誦了過去無數諸佛念誦過的咒語(即「善治七十二種病憂惱陀羅尼」、又稱「拔五種陰無明根本陀羅尼」),並命尊者和彌勒菩薩在末來向大眾宣說此咒。可以使眾生永不犯諸惡,除盡一切煩惱。咒文如下 「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迦,南無摩訶梨尊者毘闍羅闍、藹咄陀達陀、娑滿馱、跋闍羅翅、陀羅崛□誓□、遮利遮利、摩訶遮利吁摩利吁摩勒翅悉耽鞞閭鞞、阿閻鞞利究(匊/匊)翅薩婆羅尼翅阿扇提摩俱梨應詣吁彌吁彌吁摩吁摩婆禍呵。」
心浮意亂誰作主,
揮擲千金如糞土,
等閒莫如黃梁夢,
夢中舒恬醒時苦。
第209尊 金剛味尊者 第209尊 金剛味尊者總目錄
  金剛味尊者。即金威力菩薩。是佛教的保護神。居於妙高山頂三十三天帝釋宮中的最勝樓閣。
  據《佛說境界攝真言經》載,尊者己具備佛的種種智能,威力最強,為諸金剛中威力最強勁者,被喻為最勝上味。能證入一切如來觀察智大瑜珈,具無量神通,能隨心所欲,變化自如。尊者能隨眾生所願,巧妙地施展神通使其各遂其願。同時他又嫉惡如仇,憑借自己的無量神通降伏世間惡魔及外道,為保護佛法而建立了無量功德。
堪羨此君機運好,
看花正逢春光早,
萬紫千紅撲面來,
盛年功成展懷抱。
第210尊 乘味尊者 第210尊 乘味尊者總目錄
  乘味尊者即乘味禪尊者。唐代高僧,荊州人。乘味,圓通方便之義。
  尊者博學多聞。精研佛典,德行高淳。為了深究佛學真諦,與同州禪僧法振禪師、梁州禪僧乘如禪師一起,由海路前往印度。在折返途中,圓寂於瞻波。能按眾生之差別,不生搬硬套佛法佛理,靈活方便地啟迪,使眾生能達到覺悟境界,從而獲致證果。
羅漢金剛足生機,
平生萬事無相違,
春風滿懷誰可比,
星辰日月共此輝。
第211尊 婆私吒尊者 第211尊 婆私吒尊者總目錄
  婆私吒尊者,為佛陀弟子。為虛空藏院千手觀音之左脅侍者,乃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於密教中,位於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之東方。
  尊者生於婆羅門種族。傳說為印度吠陀時代《梨俱吠陀》第七卷讚歌之作者。原為邪見外道,自命不凡。執一切覺、草木有命之邪說。據《大智度論》卷三載,得罪後全身陷沒地中。據《大方等陀羅尼經》卷一謂,尊者從地獄出,位列佛陀法會,受佛陀教化。後改惡從善,歸依佛法,證阿羅漢果。
  婆私吒,又作婆悉吒、婆四吒、縛斯仙、婆斯仙、婆藪仙人。略作婆私、婆吒。意為最勝、無上。系七大仙、十大仙之一。又據《雜阿含經》卷四十四、《毘婆子沙論》卷一二六載。有婆羅門女名婆四吒,因喪失六子而神智狂亂,祼露形體奔竄於路上,與世尊相遇後,神智隨即清醒,進而聽聞四尊說法,乃證果位,二者或為同一人。
蟲蟻求食苦爭兢,
世人求財苦經營,
清貧自有清貧富,
山高路險不堪行。
第212尊 心平等尊者 第212尊 心平等尊者總目錄
  心平等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心平等,指證諸法平等之理,於一切眾生,不起怨親等差別之見。
  佛教認為,人在懺悔時應起七種心 一、生大慚愧心;二、恐怖心;三、厭離心;四、發菩提心;五、冤親平等心;六、念報佛恩心;七、觀罪性空心。所謂冤親平等心,即於一切眾生,無冤無親,同起慈悲無彼我之相,平等救度。尊者遵循佛祖教導,對待冤賊仇敵和父母親屬一視同仁,發大慈悲心,普度眾生。因此他的佛性修習己達心性完全平等的境界。
敲鑼打鼓齊登聲,
一齣戲文劉關張,
忠貞仁義千年史,
留君一一細思量。
第213尊 不可比尊者 第213尊 不可比尊者總目錄
  不可比尊者,據《佛名經》載,己獲佛的果位。不可比,指佛的德行是不可比的。
  尊者遍行世間,廣說佛法,勸導眾生棄惡從善。他告誡眾生不要離開善良的朋友,遠離諸佛和諸大菩薩;邪惡的勢力猶如魚釣上的餌料,引人誤入魔途如蛾赴火。今世多行善事,轉生會有好的報應,否則就會沉入無邊苦海,為羅剎鬼所吞食。天資聰穎者也要行為謹慎,否則只會自尋煩惱;若一心追求自身的利益,聰慧的心靈就會被烏雲所遮蓋。眾生若自身即將獲得解脫時,仍要具有佛一樣慈悲的心性,救助那些處於痛苦之中的人們,不可有片刻的猶豫。眾生遇見不可比尊者可獲得極大力量和無邊的幸福。
命主富貴勝王候,
天下萬事皆可求,
一心保得身安健,
清風明月游九洲。
第214尊 樂覆藏尊者 第214尊 樂覆藏尊者總目錄
  樂覆藏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佛教認為,修行佛法之人,入諸禪定,一心清淨,萬慮俱止,可使身心愉悅,獲得出家樂、遠離樂、寂靜樂、菩提樂、涅槃樂等五樂。世間眾生多惑業煩惱,出家達道,可永斷此苦;遠離欲界之愛慾煩惱,可生禪定之樂;澄心寂靜,可發深妙之樂;成無上道,可於法界得自在之法樂;離生死之苦。可入於無餘涅槃,獲究竟寂滅之樂尊者出家修習禪定,經歷了自初禪以至涅槃的過程,體驗了每個禪定階段的妙樂。
問君何必苦營求,
逆理違情志難酬,
功名利祿淡忘卻,
七里灘頭垂魚鉤。
第215尊 火焰身尊者 第215尊 火焰身尊者總目錄
  火焰身尊者,即火焰身菩薩。密號常住金剛。為佛教五大明王之主尊。
  尊者能自出猛火,降伏異端,在佛教密教中,大日如來是一切諸佛的總體,不動明王是一切諸佛的教令輪身。不動明王奉行大日如來的教令,表示出忿怒形相,他能念動真言,施展神通力。顯現出種種變化身,降伏世間的一切惡魔,收服世間的一切外道,不動明王在密宗中極受推重,享受多數的祭祀,祈禱他降伏罪惡,保護佛教普降愛敬,鉤如亡魂。
  尊者保護佛法,功德具足,雖然早在大日如來蓮花台前已經成佛,但他要作大日如來的童僕,供大日如來役使,所以又稱之為不動使者。
  尊者名不動明王,又作不動使者。此尊與第125尊不動尊者同尊,可互參。
君子仁義沖九雲,
丈夫能屈又能伸,
莫歎楚囚時運蹇,
至今逢人說韓信。
第216尊 頗多墮尊者 第216尊 頗多墮尊者總目錄
  頗多墮尊者,全稱賓頭盧頗羅墮,據《妙法蓮花經·序品》載,日月燈明佛之俗姓即為頗羅墮。賓頭盧突羅闍原為拘捨城優填王的大臣。《法住記》所列十六羅漢之第一尊。
  據《賓頭盧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載,他本是跋蹉國拘捨彌城優陀延王宰相之子,自幼聰明博聞,出家學道,修得羅漢果位,尊者以神通見長,據《十誦律》等載,佛陀在王舍城時,樹提居士將一木缽高高懸起,並聲言若有沙門能不用梯杖取下此缽,缽便歸其所有。尊者即入於禪定,借神通力騰空而起取下木缽,佛因他在未受戒人眾面前妄自顯弄神通,不准他入於涅槃,命他率一千阿羅漢常住西瞿陀尼洲,為眾生廣植福田。
  相傳東晉高僧道安夢見尊者,因不得入涅槃,住在西域,願相助弘傳佛法,請以飯食供養。因此在佛教寺院中,常將尊者之像供奉在食堂中,稱之為聖僧。蘇東坡有贊曰 「白□在膝,貝多在中,目視超然,忘經與人,面顱百皺,不受刀箭,無心掃除,留此殘雪。」
  頗多墮,又作頗羅吒。印度古代婆羅門六姓之一,或婆羅門十八姓之一。意譯利根仙人,辯才、滿、滿正。
忠耿何故受誣蔑,
平心靜氣細思量,
莫道人世不相識,
牆裡開花牆外香。
第217尊 斷煩惱尊者 第217尊 斷煩惱尊者總目錄
  斷煩惱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佛教認為,世間眾生之苦,皆源於煩惱。由煩惱而做出諸多惡業,前世惡業之因,報為今生之苦,世世轉生皆苦。尊者善於斷除眾生的煩惱,他告誡大眾 煩惱切斷了眾生的慧根,是一切眾生的怨敵。世人由於愚癡貪味,做出許多惡事,其後果如同激流的江河將眾生漂入生死大海不能得救,繫於生死地獄不能逃脫。尊者勸導眾生皈依佛法,增益佛性,可使心性清淨煩惱不生,洗滌掉往世造就的無量惡業,增益善心,永獲解脫。世間煩惱眾生祈禱尊者,可清除煩惱,心靜情寂,視名譽財利如浮雲,一生安樂自得。
人生難得是糊塗,
榮辱浮沉心何苦,
人心不故尋常事,
平安之外非所圖。
第218尊 薄俱羅尊者 第218尊 薄俱羅尊者總目錄
  薄俱羅尊者,因像貌端正、身材偉岸而名。修行八十年未曾病,從未服過一粒藥,壽命極長,又被稱作「長壽第一」。
  據說,尊者因將一枚呵梨勒果藥佈施,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受天人福樂,他最喜兀,修道八十年,從不為人說法。阿難問他 「你為什么不為人說法呢?是不是因為沒有辯才,缺乏智能?」他說 「我既不乏辯才,也不乏智能,只是喜歡安靜,不喜熱鬧,才不說法。」故又被稱為 省事第一「。他自出家修道後,從不偃臥而眠,始終結跏趺坐,未曾倚樹。
  薄俱羅,又作薄拘羅、薄羅婆拘羅、縛矩羅、波鳩蠡。意譯曰善容,偉形。
歲月如流浪淘沙,
遊子緣何不還家,
家園親友翹首望,
清歌曼舞憶繁華。
第219尊 利婆多尊者 第219尊 利婆多尊者總目錄
  利婆多尊者,《首楞嚴經》稱他為「坐禪第一」。
  尊者原為一老鬼,因與一少鬼吃一死人而發生爭吵,後為一僧人點化,得羅漢果位。據《智度論》載,有一個匆匆趕路的人,夜間未能投宿客點,借住在一所外教的神廟裡。有一老鬼扛著一具死尸也來到此廟,想吃掉充飢,隨同進來一位小鬼,打算奪走死尸吃掉,雙方爭執不下,就請行路人為他們作證,行路人暗想,我說實話亦死,說假話亦死,寧肯說實話去死也不說假話死。於是,他作證屍體是老鬼扛來的。少鬼大怒,當即把行路人吃掉,只剩下頭和兩手兩足。老鬼認為行路人為自己喪生,心生慚愧。便把少鬼吃剩下的頭和手足換在自己身上。天亮後,老鬼來到一座佛教的寺院門前,向寺僧詢問 這頭和手腳是我自己的呢,還是別人的呢?寺僧詢問了事情的經過,對他說 世上萬物多是水、土、風、火四大組成,這個頭及手腳與身體有什么區別呢?老鬼感悟到佛理深奧,無所不包,遂入寺為僧,發願行善,饒益有情。
  利婆多,又稱離婆多,假合和。此尊可與第275尊互參。
高高山上一株槐,
香飄十里伴雲彩,
憑君樹下翹足望,
所思伊人來未來。
第220尊 護妙法尊者 第220尊 護妙法尊者總目錄
  護妙法尊者,即慧遠(523-592)隋代僧,俗姓李,敦煌(甘肅)人。
  尊者十三歲隨沙門僧思出家,後博覽大小乘經典,習《四分律》,後專事法上,盡學余部。未久,攜學侶遷回高都(山西晉城)清化寺,四眾合建講堂。後值北周武帝滅佛,敕命廢經毀像,並令沙門還俗。眾皆莫敢抗諫,尊者獨挺出與帝辯駁帝卒滅佛法。尊者乃隱汲郡西山,誦《法華》《維摩》等經,以期遺法之不墮。
  隋立,尊者於洛邑大開法門,遠近望風來歸,為文帝所重。曾數度應召親臨御席,後居興善寺。未久又另移居淨影寺,專事講學,故又有「淨影寺慧遠」、「淨影」之稱,以別於廬山慧遠。開皇七年(587)敕為大德,十二年入寂,世壽七十。尊者屬地論宗南道派,晚年又就曇遷稟受攝大乘論,博綜當代諸學,亦精通文理,世稱釋義高祖。著有《一切經音義》、《大乘義章》、《大涅槃經義論》、《十地經論疏》等二十部余卷,被視為佛經註釋家泰斗。
  護妙法尊者,又稱隋遠、小遠、大遠、北遠。
朝陽一出驅雲霧,
精神抖抖擂戰鼓,
而今邁步從頭起,
英雄披掛上征途。
第221尊 最勝意尊者 第221尊 最勝意尊者總目錄
  最勝意尊者,即最勝意菩薩。尊者的誓願為最勝、最樂、最善、最高妙,故名最勝意。
  不僅身心清靜,功德圓滿,而且還常住世間,廣化眾生,多行善事。增益佛性。他心懷慈悲,助救眾生脫離苦難從未間歇,勸導眾生滅除罪惡,引導眾生排除修行道上的障礙。他勸導世間帝王及權貴要多行善事,因為生死輪迴注定其終有尊極福盡之時。如果今世作惡多端,來世可能轉生牛背上的咀蟲;如果治國懈怠無功,猶抱石沉淵,求得出頭之日實在困難。尊者勸說世間平民百姓多行善事,種下的罪惡終會在輪迴轉世中受到報應。
良辰美景千載逢,
欣歎命運奪天工,
不是功名唾手得,
今生前世積陰德。
第222尊 須彌燈尊者 第222尊 須彌燈尊者總目錄
  須彌燈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須彌,山名,譯作妙高山、妙光山。須彌燈是須彌山王者的名號,居東方三十六恆沙國須彌相世界。
  據《阿彌陀經疏》云 「須彌燈者,須彌雲妙高,妙則三智圓融,高則超過因位,燈則喻三智遍照也。」所謂須彌,即聲聞緣覺之智、菩薩之智、佛智「三智圓融」。「三智圓明」。兼容相含,普照眾生。又據《阿彌陀經義疏》云 「須彌燈者,山燈,即喻法、報二身、無量精進,從行為名,方便度眾生,未嘗暫懈。」法身亦即佛身,報身指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尊者先天者有如來藏,以自己的法力精勤不懈地普度眾生通往佛土,遂證得阿羅漢果。
欣逢盛世國太平,
國泰民安萬人慶,
英雄事業正當時,
勸君毅然揚帆行。
第223尊 設特伽尊者 第223尊 設特伽尊者總目錄
  設特伽尊者,即摩訶目犍連,簡稱目犍連、目連,佛祖十大弟子之一。能神足輕舉,飛行十方,人稱「神通第一。」
  傳說,其父為古印度摩竭國有一富翁,名富相,十分敬重僧尼。但其母青提夫人卻視僧尼為仇人,死後墮入阿鼻地獄。尊者在舍利弗帶動下,投奔佛祖,修得羅漢果位後,在阿鼻地獄,見她日日遭受銼腰錐背、刀刺火燒諸種苦刑,形容憔悴,切骨痛心,乞來飯食喂哺,未及到口,即變成灰炭,目連求救於佛陀,佛陀授意目連在七月十五日延請十方僧眾廣設盂蘭盆會,超度眾餓鬼,使其母脫離地獄。現今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寺廟中都要舉行誦經法會,僧尼誦經,施放焰口,救拔孤魂,即源於此,尊者後為婆羅門外道棍擊而死。
含苦茹辛不計年,
淒風苦雨黃梅天,
雷霆響過天晴後,
時來運轉猛加鞭。
第224尊 彌沙塞尊者 第224尊 彌沙塞尊者總目錄
  彌沙塞尊者,為優波鞠多的五個弟子之一,創化地部。
  據《玄應音義》卷二十三,「此羅漢在俗為王國師,匡為土境,故名化地;今人佛法,佛法如地,又匡化之。故以名也」。又據《拾毘尼義鈔》載,尊者總是身穿一件青色袈裟,他對佛教經義精研覃思,理解深妙,「禪思入微,究暢玄旨」。
  彌沙塞,又作彌沙翼,彌喜捨娑柯,意譯化一、化地、不著有無觀。
江上舟楫如穿梭,
白帆揚處盡魚歌,
一份辛勞一份果,
勤儉人家喜事多。
第225尊 善圓滿尊者 第225尊 善圓滿尊者總目錄
  善圓滿尊者,佛祖著名的聲聞弟子。原為古印度輸波羅伽國最富有的商人。
  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經》卷四載,古印度輸波羅伽國有富貴長者名自在,有四子。幼子名圓滿,見其史出海經商,也蒙發出海之念。父以其年幼,讓他在城內經營店舖。尊者不欺不誑,生意興隆,獲利頗豐。自在死後,尊者未分得遺產,艱苦度日。一天偶然得到一根牛頭檀香木,為輸波羅伽國王出四億兩黃金購買以治熱病,圓滿用三億兩買進一批貨物,轉手獲得比原價高三倍的利潤;又六次出海,次次安全返回,增殖財富不可勝計,成為全國最富有的商人。一日,尊者聞喬答摩王子捐棄王位,出家為僧修得正果,便親往給孤獨園聽佛陀說法,在佛法啟示之下,毅然捨棄家產,剃度為僧,做出種種功德。
悠悠萬里是長江,
風帆習習穿梭忙,
不畏三峽峻與險,
高歌猛進向東方。
第226尊 波頭摩尊者 第226尊 波頭摩尊者總目錄
  波頭摩尊者,即波頭摩菩薩。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十七云 「波頭摩者,此雲亦蓮花,身心如蓮花,淨無塵垢。」可見,尊者在無數動中供養無數諸佛,勤修不懈,身心俱淨,已成正果。他還具大慈悲心腸,希望眾生皆得度脫。《菩薩瓔珞經》卷十四曾載,佛陀成佛後在法樂講堂,尊者曾到法樂講堂勸請佛陀說法以度眾生,其言如下 「沉翳生死,流轉五道,唯願世尊開甘露門,久饑虛者得蒙濟度。」
為賞美景上高台,
滿天雲霧頓時開,
江山如畫心性爽,
天貢其利人盡才。
第227尊 智慧燈尊者 第227尊 智慧燈尊者總目錄
  智能燈尊者,即智能燈佛。智能能破愚疾之暗,故譬之以燈。
  佛陀佛得道前,曾經有過相當多次數的轉生,次次轉生,都積有功德,最後所積功德無量,才恆得正道,獲得佛果。佛陀的前世身曾轉生在一個名叫善化幢燈的世界。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十二載,善化幢燈世界有六千萬億眾生,諸佛相繼在此世界出世,教化諸多的百姓。當時,尊者恭敬地供養諸佛,智能燈佛是那時的第十尊佛。智能燈及其它諸佛受到佛陀前世身的供養,都對他予以加持,佛陀的前世身從智能燈佛處得到了智能和力量,在修佛的道路上又有所成就。
萬事怕易不怕難,
關公斬將過五關,
刀劈斧砍心不動,
神威蓋世力攏山。
第228尊 旃檀藏尊者 第228尊 旃檀藏尊者總目錄
  旃檀藏尊者,即旃檀藏菩薩。旃檀是一種樹,能發同濃郁的香味。
  尊者身散異香,具大功德。據《菩薩瓔珞經》卷四十載,尊者曾於佛陀剛成佛時,在法樂講堂勸請佛陀講法傳道,以使眾生脫離苦厄,說 「五濁鼎沸世,不識真正法,慧日既以降,惟願除暗冥。」可見旃檀藏菩薩對人世間的污濁丑之事早已心懷憂慮,他希望憑借佛法的威力予以掃除,就像太陽升起,黑暗消失,世間一片光明祥和。
意志堅韌耐辛苦,
慘淡經營有其圖,
天道酬勤非虛語,
成功事業作楷模。
第229尊 迦難留尊者 第229尊 迦難留尊者總目錄
  迦難留尊者,稽諸史實,未必實有其人。迦,釋意為業作,指芸芸眾生耕種收穫,繁衍不息於世間。
  尊者出家之初辛勤修練,俗心漸遠,佛心日進,已領悟到清淨空寂,無憂悉無煩惱的樂趣。偶爾回首世間,眾生雖有貧乏之困,病老之苦,離別之思,然而鄰里之間亦有人情交際,家庭之中妻子兒女亦有天倫之樂,不免有思塵還俗之想。尊者心寂清靜,冷眼旁觀,三千大千世界,無非生老病死,往復輪迴,苦不堪言。世人雖有種種樂趣,然而凡夫俗子舉足動步無非是罪,難免後世轉為畜生、餓鬼,或墮入地獄,受盡無邊之苦。要想獲得永遠的解脫,唯有參習佛法,升往清淨佛國。尊者盡心修道,因而獲羅漢果位。尊者也因其本生的行德而獲「迦難留」法號。
  迦難留,似為中文「家難留」的諧音。
男兒有志不戀家,
人生戰場度年華,
待得耕耘收穫後,
後庭再賞芍葯花。
第230尊 香焰幢尊者 第230尊 香焰幢尊者總目錄
  香焰幢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幢是一根頂頭裝飾著各種顏色絲帛的竿柱,常立於佛前,用以表麾眾生,制伏諸魔。香焰是溝通信徒與佛聯繫之物,香焰幢是佛的象徵。
  據《最勝王經》卷六云 「見彼香煙,一剎那頃,變成香蓋。」香焰幢與此相類,由供佛之香之煙結成幢形。香焰幢尊者崇佛之心極堅極誠,每日於佛前禮拜懺悔,燃香致敬,誠心所感,香煙相結相聚,作一煙幢。
寶塔托在手中央,
一點靈犀照佛光,
知君根性本貴純,
福祿壽禧萬年長。
第231尊 阿濕卑尊者 第231尊 阿濕卑尊者總目錄
  阿濕卑尊者,佛陀的聲聞弟子。
  據《大寶積經》卷九十九載,佛祖在王舍城外的耆闍崛山崗中修行時,尊者與迦葉等諸大聲聞弟子曾入城化緣,來到王宮時,阿闍世王親自超迎、行禮、讓座。而無畏德公主則不起迎、不行禮、不讓座,默然坐在原地,受到父王的質問。而無畏德公主則不起迎、不行禮、不讓座,默然坐在原地,受到父王的質問。無畏德公主反問道 大王看到小國的諸侯起迎嗎?獅子獸王見到一群小獸起迎嗎?大海的龍王見到河湖的龍王起迎嗎?阿闍世王雖然心中不平,但是無言以對。尊者等發現無畏德聰慧而有辯才,便為講說佛法,使公主頓然開悟。同佛陀與彌勒菩薩鑒知此事,施神通力加持,使喚無畏德當時獲得菩薩果位,並由女身轉為男子,稱為無畏德菩薩。
獵獵戰旗迎西風,
青春年華建奇功,
莫待落花流水去,
一聲歡喜一聲空。
第232尊 摩尼寶尊者 第232尊 摩尼寶尊者總目錄
  摩尼寶尊者,即摩尼寶瓔珞菩薩。在梵文中,摩尼的意思就是珠、寶、離垢、如意。於密教,則指體達「阿字本不生,妙理之慧,此慧遠離動轉,猶如堅固不壞之金剛。
  據《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七載,尊者為「等覺中一人」。所謂「等覺」是大乘階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為菩薩之極位,將得妙覺之佛果,功德智能與佛相等。尊者佛性清淨,光明無暇,「不為垢穢所染」;所謂如意,據《仁王經良賁疏》卷下,尊者功德圓滿,已達「隨意所求皆滿足」即隨心所欲的境界。尊者以除世間污穢、脫眾生苦難為己任。「摩尼珠,投之濁水,水即不清。」
  摩尼寶尊者,又名金剛慧菩薩。金剛慧,指通達實相之理而破除諸相之智。《維摩經》關子中《不二品》 「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維摩經注》卷八 「什曰 『金剛置地下至地際,然後乃止也。』肇曰 『金剛慧,實相之慧也。』」
萬里出征為封候,
贏得白髮淚空流,
早知異鄉無消息,
莫作遠方浪子游。
第233尊 福德首尊者 第233尊 福德首尊者總目錄
  福德首尊者,為佛祖的前世身。
  據《大寶積經》載,佛祖曾向眾弟子述說自己歷世轉生的功德,意在激勵弟子們競相效仿,不懈努力。佛祖回憶說,自己曾轉生為國王,名「福德」,福德王在位時勵精圖治,因而感動了天地,全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無饑寒之憂。然而尊者依然擔心百姓受饑寒疾病之苦,在全國城鄉設有糧食與醫藥救濟處,以備食不果腹者或患有疾病者之需。尊者的作法,後為元世祖忽必烈效仿,在元大都廣做慈善事業,皇宮每天向窮人施捨食品。
人生猶如一局棋,
楚河漢界分營壘,
力掃千軍唱凱歌,
春風得意捧花歸。
第234尊 利婆彌尊者 第234尊 利婆彌尊者總目錄
  利婆彌尊者,又作香樟婆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的弟子。
  據《摩訶僧祗律》載,佛陀涅槃後,徒眾準備結集法藏,大迦葉曾派尊者到三十三天邀請柬提那比丘前來參加佛典結集之會。結果柬揭那聽說佛陀涅槃,決心以身故隨侍,亦人涅槃。他回來後,曾參加佛教經典的第一次結集。
水往低流人往高,
風雲變幻出英豪,
不用文壇赴戰場,
金戈鐵馬舞兵刀。
第235尊 捨遮獨尊者 第235尊 捨遮獨尊者總目錄
  捨遮獨尊者,生於無佛之世。
  尊者不能聆聽佛陀的教誨。然而生來喜歡寂寞清靜,厭惡世俗煩惱。於是獨居靜養,自悟佛性,久經修習,心性豁然如大日光明遍照,悟到佛法的究竟,最終修得智能圓滿、功德圓滿,通曉佛法本意,永離生死輪迴。
日出東方一點紅,
萬物沐浴陽光中,
廣施恩德人生喜,
願君耀祖又光宗。
第236尊 斷業尊者 第236尊 斷業尊者總目錄
  斷業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業,意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動。
  佛教有身口意三業。《大毘婆沙論》卷一百一十三云 「若自性者,應唯一業,所謂語業,語即業故;若所依者,應一切業皆名身業,以三業皆依身業故;若等起者,應一切業皆名意業,以三業絲質是意等起故。」三業善惡,有不同的果報。《成實論》卷七謂 「業報三種,善、不善無記;從善、不唾報、無記不生。」又謂 「善得愛報,不善得不愛報,無記不報。」
  佛教主張斷除一切業障,才能解脫生死之苦海,到達清淨的佛土。尊者能像利劍一樣,斬斷一切世俗情絲,刻苦修習佛法,已出離因果報應,不墮輪迴。最終取得羅漢果位。
世事清明時太平,
英雄用武逢知音,
車船大路皆通達,
憑君加鞭滿帆行。
第237尊 歡喜智尊者 第237尊 歡喜智尊者總目錄
  歡喜智尊者,即阿難婆伽。為三阿難(阿難陀、阿難跋陀和阿難婆伽)之一。阿難意為歡喜。
  尊者通曉受持大乘佛教教義,遵循大乘佛教的理論修習佛性,度化眾生。他佛學理論淵博,從中博得了無窮的智能和神通。同時具備大乘佛教所共有的慈悲心性,隨時隨地地向大眾宣講大乘教義,普度眾生,渡眾生至清淨彼岸。
世事無益是空歎,
前途重重有難關,
憑君施展回天手,
災厄可再不可三。
第238尊 乾陀羅尊者 第238尊 乾陀羅尊者總目錄
  干陀羅尊者,西域人。
  尊者不遠萬里來到洛陽,後至洛陽東南之山修立寺廟,被推為寺主。風操卓然,善法術。一次對同住僧眾說 「洛陽東南有盤鴟山,山中原有古寺,今故基尚存,可以修立寺院。」眾僧不信,但承受他入山,果然找到一處舊寺石基,遂修立寺廟於其上,推他為寺主。新寺距洛陽一百餘里,他總是每天清晨就來到洛陽城中,薄暮方回。有一位自認為行走迅速的僧人奔走如飛,仍趕不上他。犍陀勒讓他拽著自己的衣角,該僧只覺得耳邊風聲颯颯,須臾至寺,卻毫無疲倦的感覺。
  干陀羅,又作犍陀勒、干陀羅。
遠看天地白茫茫,
近看阡路各成行,
農田耕耘雖辛苦,
豐衣足食定安康。
第239尊 莎伽陀尊者 第239尊 莎伽陀尊者總目錄
  莎伽陀尊者,佛陀聲聞弟子。佛祖曾為其授記,預言其未來世當得佛位,佛號「普明」。莎伽陀,譯作善來。尊者以之為名,有勸迎眾生皈依之義。
  據《妙法蓮華經》卷四載,佛祖曾為他等諸羅漢授記,未來世當得佛位,佛號為「普明」。他等人聽了佛的點化深受啟發,認為自己本來智能短淺,經佛的教化之後已大有長進,但是自己尚未察覺。他當時興趣例作為比喻 一位長者去看望朋友,恰逢朋友醉臥不醒,長者將珍寶繫在朋友的衣服上就離開了;朋友酒醒後腹內無食,到處乞討,討到一點吃的便覺滿足,當朋友再次遇到長者時,才知道自己是腰纏萬貫的大富翁。莎伽陀感謝佛祖給予自己的智能,這些智能足以使他脫離煩惱,獲得正覺,無需到處乞求獲得解脫的方法。
車輪滾滾向前奔,
載盡東西南北人,
為名為利為平安,
費盡心機苦經營,
第240尊 須彌望尊者 第240尊 須彌望尊者總目錄
  須彌望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須彌望,即望須彌也。須彌,山名。天帝釋所居,四寶所成。
  須彌是著名的神山,意譯妙高。佛教傳說,須彌山是人類所住世界的中心,日月環繞此山回族出沒。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山頂上為帝釋天,四面山腰為四天王天,周圍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鐵圍山所圍繞的威海,威海四周即四大部洲。為了表示佛陀至尊至上的地位,佛教將佛製成須彌山形狀,名須彌座,也中須彌壇。須彌望尊者乃是虔誠的佛家弟子,他努力修行,心想須彌,眼望須彌,最後得以證阿羅漢果,因名須彌望。
一輪紅日漸向西,
雙鶴悠悠天際飛,
問君可曾得音訊,
白髮高堂盼子歸。
第241尊 持善法尊者 第241尊 持善法尊者總目錄
  持善法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善法,為佛教修行之大法。
  佛教分五戒十善與三學六度,其中五戒為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為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即所謂不犯十惡,謂之十善。五戒十善之法,為在家修行的居士所受持的善法。三學為 戒學、定學、慧學,戒學以防人生惡業,定學使人性靜心澄,慧學使人觀達真理辨是非。六度為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能。度,即渡。度,即渡。六度可使凡俗渡生死苦海,至清靜樂土。三學六度為出家僧尼受持的善法。尊者嚴格按照善法要求,居俗受持五戒十善,出家受持三學六度,循序漸進,堅持修行,終於脫離垢染,證得正果。此尊與第308尊同尊,可互參。
山高自有虎豹嘯,
林深自有鷹梟叫,
十個指頭各長短,
逢人遇事且寬饒。
第242尊 提多迦尊者 第242尊 提多迦尊者總目錄
  提多迦尊者,摩伽陀國(一說摩突羅國)人,其姓未詳,初名為香眾。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五祖。
  據《景德傳燈錄》等書載,尊者出生時,其父夢一金色太陽從屋頂穿出,照耀大地。依《阿育王傳》卷六載,尊者從優波鞠多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於初日即得須陀洹果,第一羯磨時得斯陀含果,第二羯磨時得阿那含果,第三羯磨時證得阿羅漢果,後得優婆鞠多付法。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五載,尊者具大神通、大威力,說法不倦,後行化至中印度,付法於彌遮迦說偈曰 「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說完偈語,他踴身上虛空,作十八變,人火光三味自焚其身,而入涅槃。彌遮迦和八千比丘悲感,乃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供奉之。
  提多迦,又作提知迦、地底迦。意譯作有愧。
堂前一燕翩翩飛,
簷外一燕殷殷隨,
夫妻恩愛常欣樂,
百年偕老永不違。
第243尊 水潮聲尊者 第243尊 水潮聲尊者總目錄
  水潮聲尊者,即一切海潮聲菩薩。《楞嚴經》把佛聲音譬如海潮。海潮無念,不違其時,與大慈大悲佛之聲音應時適機而說法相似。
  世間的江河湖海,其名雖異,然潮音相同。世間諸佛的名稱不同,所講的經卷有異,但都是為了大眾獲得解脫。尊者學習世間諸佛的修身養性方法,傾聽世間諸佛講解經卷,親身故經受諸佛的教誨。由於尊者廣學諸佛之法,因此他脫離世俗蓋障,心性清淨如明月,通達佛性。佛興慈悲,哀憫眾生,發海潮音。尊者哀憐眾生,能應眾生的需要,應時而至,幫助他們脫離生死苦海。
曾經繁華溫柔鄉,
重新披掛上戰場,
寶刀不老猶殺敵,
英雄美名傳四方。
第244尊 智慧海尊者 第244尊 智慧海尊者總目錄
  智能海尊者,即智能菩薩。《無量壽經》說 「如來智能海,深廣無涯底。」尊者以之命名,說明他智能超群。所謂智能,即「於法觀達」、「無境不照」的精神狀態。
  智能海比喻尊者智能如大海般瀚無際,涵容一切。據《新年華嚴經論》卷十七載,尊者「以智能成滿,方能隨俗善人生死」,也就是說,他並不以自己得道為滿足,而是以慈悲為懷,教化眾生,積大功德,因而獲得幸福的佛果。「入於一切眾生生死之地,同一切眾生之利而教化之,令信順入正法。」又據《大方廣佛華嚴經願行觀門骨目》捲上載,佛陀佛身故放光明,普照十方,十方大菩薩各說偈語,尊者偈曰 「此人無慧眼,不能得見佛,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嘍蟻奔波終日忙,
所為何事向何方,
事多思忖目的明,
終生成就必可望。
第245尊 眾具德尊者 第245尊 眾具德尊者總目錄
  眾具德尊者,即隋朝著名,僧人信行(540-594)。魏郡(河南安陽)人,俗姓王。又稱三階禪尊者,為三階教之祖。
  尊者少蘊悲懷,慧悟奇拔。四歲出家,博涉群經,潔身自愛,備愛尊敬,後蒙隋文帝召請,位於長安。認為佛陀之時代為正法時代;其次,正受教法之時代為像法時代;即今(隋)正值佛教衰微之時,故經典與特定之佛皆無濟於事,乃倡三階新義,稱第三階佛教,解行頗異前人。又謂當世之人成就我見、邊見,或偏學一乘、三乘,或偏念彌陀、法華,愛此僧彼,故提倡「普真普正宗」。即法不分大小,人不辨凡聖,普信普歸。捨棄具足戒,與民眾同勞動、共修行,故產生一日一食之嚴格規律。隋初,被召入長安,居真寂寺。躬自勞役,乞食度日。因其人格高潔,教義簡明,海內英傑也前來拜訪,故信徒雲集,其教大行於世。人稱「四依菩薩」。至唐朝,其弟子信義設立一庶民金庫,稱無盡藏院,以利濟民眾。然於隋開皇二十年(600)至唐開元十三年(725)間,此派系四度遭到禁令與壓迫,安史亂後,乃見銷歇。尊者於開皇十四年正月入寂,享年五十五。撰有《對根起行雜錄》《三階位別集錄》等書三十五部。後隨三階教的禁遏而湮沒。今僅存者為《三階佛法》四卷一書,其餘對根起行法等數書則僅餘斷片殘篇。
市廛囂喧煩惱多,
宦海浮沉意消磨,
急流勇退歸林下,
青山綠水伴樵歌。
第246尊 不思議尊者 第246尊 不思議尊者總目錄
  不思議尊者,即不思議菩薩。
  據《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載,在佛陀於毘捨離城奈氏樹園舉行的法會上,他曾闡釋自己對菩薩慧的理解 「無為不離有為,有為不離無為,解知有為無為悉無所有,於中淨身口意,是謂菩薩慧。」又據《大寶積經》佛說決定毘尼經《大方便佛報恩經》等書載,當佛陀向眾菩薩詢問何人「能於眾末世擅改持正法」時,他說「我能堪任愍念,成就餓鬼眾生,令得解脫。」他還曾向佛祖發誓,在佛祖涅槃後,「護持正法,於十方界廣泛流佈,使喚不斷絕。」佛陀曾親口告訴大眾說,以他為首的七十個大菩薩已歷經無數劫,供養過無數佛,常修梵行,心不疲倦,善擅改佛法的大菩薩。他們以慈修身,不捨大悲。眾生臨死時若稱尊者之名,虔心皈依,死後便可往生佛國淨土。
淡淡雲霧淡淡天,
為人真誠固美德,
不識廬山真顏目,
再三謹慎辨忠奸。
第247尊 彌遮仙尊者 第247尊 彌遮仙尊者總目錄
  彌遮仙尊者,即彌遮迦。中印度人,八千仙人的導首。為西無二十八祖中之第六組。
  據載,尊者曾是天上的仙人,由阿彌陀向他傳授仙法,因而仙術超群。他博聞多達,有大辯材。率有大仙八千,後逢付法藏第五祖提多迦尊者,遂與諸仙共發菩提心,成為提多迦之弟子。提多迦入滅時,以法藏付囑。並囑他廣傳正法,引導眾生脫離六道輪迴。後游化北印度,得婆須蜜付囑大法,入於尊者子奮迅三昧,身躍虛空,復歸本座而自焚化。眾人收其舍利,建塔供養。
君本文曲下凡塵,
落筆成章驚鬼神,
筆耕墨耘縱辛苦,
春秋大著待斯人。
第248尊 尼陀迦尊者 第248尊 尼陀迦尊者總目錄
  尼陀迦尊者,據《賢愚經·尼揭下度緣品》載,原為除糞人,譯作因緣,屬於地位低賤的首陀羅種姓。佛陀不分貴賤,以平等心對待眾生,將他度之。尊者虔誠歸信,恪遵戒律,精勤修行,終證阿羅漢果。
  尼陀迦尊者,又作尼馱迦、尼陀、尼提。
一山望見一山高,
奔波跋涉盡徒勞,
勸君春耕夏復種,
莫把青春歲月拋。
第249尊 首正念尊者 第249尊 首正念尊者總目錄
  首正念尊者
  首正唸書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正念,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一。正念是謂集中思想觀唸書於修習佛法中去,不令離散和邪念滋生。
  尊者皈依佛法,修煉佛性追求思維境界的清淨。心性稍有馳散,偏離其如,即收心斂意,回歸法性。久而久之,將心身與法性融為一體,使法性成為自身天然之性。無論遊巡於有情世間,還是身居寺院清淨剎土,其佛性都不改變,群垢不能染,眾苦不能惱,外道不能歁,磨滅不能損,種種干擾猶如浮雲,自身的佛性則如明月,他以朗朗明光施惠於天下眾生。
丈夫剛強尚毅立,
臨危不懼御強敵,
不學野雞窩囊樣,
藏頭露尾終何益。
第250尊 淨菩提尊者 第250尊 淨菩提尊者總目錄
  淨菩提尊者,即唐代禪僧淨覺(683-750?)。俗姓韋,為唐中宗庶人之弟。心體無污染稱為淨,對境不迷稱為覺。佛,意為覺;佛之體清淨本然,故一般以淨覺為佛之異稱。又作盧舍那、淨滿。
  尊者於太行山剃髮受具足戒,居某禪師之舊蘭若,猛虎舐足、毒蛇熏體、或山神獻果、天女散花,亦未嘗喜怖。曾師事北宗禪之始祖神秀。神秀寂後,聞東京有玄賾者,即承受從要受指導,律儀周密,深解經典。爾後於太行山靈泉谷撰《楞嚴師資記》,復往長安大安國寺。入寂後,荼毘於少陵原赤谷蘭若。王維撰有《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淨覺尊者塔銘》,收於《全唐文》卷三二七。尊者致力於闡明北宗禪之祖統,著有《注般若心經》,入室弟子逾七十名。
  尊者諸惡滅盡,居於淨土,眾德悉備,功德圓滿,有極高的思維認識能力,能破除眾生的憂惱,使大眾皆受用廣大法樂。
人生所貴有追求,
光宗耀祖身封候,
精誠豎毅有希望,
青山不老水長流。
第251尊 梵音天尊者 第251尊 梵音天尊者總目錄
  梵音天尊者,為佛陀的侍者。梵音,又作梵聲。佛菩薩之音聲。即佛報得清淨微妙之音聲,亦即具四辯八音之妙音。
  尊者為印度的創世神,梵天生於金胎梵卵,卵殼分成兩半,一半化為天,一半化為地。他創造了(三千大千世界)眾生,魔鬼與災難。佛陀從兜率天降生人世時,梵天是釋迦的侍者,手持白拂在前引導。佛祖成道後,成為佛陀的弟子。施捨出自己的宮殿,請佛祖在殿內為諸天神說法,他自己則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大梵天能發出五種聲音,聲音曲折微妙,清淨悅耳,作這樣的聲音誦經,宣揚無上正法,使聞者歡喜,易於從中領會佛教清淨奧妙的道理。據傳,佛教法會開始時,眾生詠頌如來妙色金身,讚歎佛祖的大德。使眾生聽後心神寂靜,肅然起敬,這一儀式是由大梵天延續而來的。
  大梵天王,又稱梵王,名為尸棄或世王。
黃河鯉魚過龍門,
人逢喜事有精神,
光宗耀祖身富貴,
子孝孫賢得功名。
第252尊 因地果尊者 第252尊 因地果尊者總目錄
  因地果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因地,為果地之對稱。地者,位地、階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階位,與「因位」同義。是指修行佛道之位;果地,則指成佛之位。
  《楞嚴經》卷五云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又同書卷四云 「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尊者發心與成佛同在一處,這說明他本具慧眼,誠心修習大乘之行,兢兢業業,一刻也不鬆懈,終於修習到了菩薩果位。
樹上螳臂捕小蟲,
黃雀在後不放鬆,
挾彈小兒正瞄準,
人生角色略雷同。
第253尊 覺性解尊者 第253尊 覺性解尊者總目錄
  覺性解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覺有二義 一為覺悟之覺,二為覺察之覺。覺是佛教中最高的思維與認識能力。佛祖悟得世間大道,為眾生指明了解脫的方法,故被稱為「覺王」、「覺皇」。他根識清淨,見聞佛法,便理解其中的道理,洞開真智,了達通悟,並能勤行精進,遠離一切迷妄,自始自終,堅持不懈,達到了既能覺己又能覺人的地步。證得羅漢果位。
濃霧敞天雲繞山,
對面相逢不相見,
不知深淺莫下水,
漩渦激浪莫留連。
第254尊 精進山尊者 第254尊 精進山尊者總目錄
  精進山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慈恩上生經疏》卷下曰 「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趨求曰進,故名。精進,謂勇猛勤勉地修持諸善法,即於修善斷惡、去除轉淨之修行過程中不懈怠的努力上進。
  尊者勇猛精進,自強不息,從不懈怠,艱苦修習佛法,就像登山一樣。終證得阿羅漢果。
粗菜淡飯可飽溫,
七尺荒土足安身,
生來死去赤條條,
何必貪婪苦鑽營。
第255尊 無量光尊者 第255尊 無量光尊者總目錄
  無量光尊者,即甘露光菩薩,密號大明金剛,離染金剛,賢劫十六尊之一。無量光,稱讚阿彌陀佛光明之十二種名稱之一謂佛光不可勝數。
  尊者精通顯教教義,熟悉各種戒律;同時通達密宗各種教法,能解釋秘密真言的含義,隨心所欲進入各級禪定。他善於摧破一切外道,邪見與魔鬼。
為貪溫馨過驕陽,
飛蛾撲火把命喪,
金銀財寶誰不愛,
是福是禍且思量。
第256尊 不動義尊者 第256尊 不動義尊者總目錄
  不動義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不動義,性虛空十義之一,謂真如體性,常住而不變不動之意。
  《摩訶止觀》卷二上曰 「對境覺知,異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籌量,名為意。」意,即是心在對事物直觀感知的基礎上的思考。不動意,即意不動,即入於禪定,心如止水。這裡意仍指意力,即求不覺之意志、毅力,《無量壽經》淨影疏云 「求佛之心,名為意力。」
  尊者求佛之心堅固不動,以禪定為修行途徑,常使意志定於一處,任何外物皆不能動。
早知世事多艱難,
東奔西撲無休閒,
歲月如流鬢將白,
不知吃碗安分飯。
第257尊 修善業尊者 第257尊 修善業尊者總目錄
  修善業尊者,佛陀前世身。名善事,為寶鏡王長子。
  據《賢愚經》卷九載,往昔古世有一寶鏡王,王有二子,長子名善事,次子名惡事。二人奉王命一起入海求寶,在回歸的路上,被其弟惡事貪圖財利而將雙目刺瞎。然積有歷代善行功德,盲目不治而愈。空手返回國內,寶鏡王聞知大怒,決意懲治惡事。尊者寬大為懷,再三請求下父王赦免了惡事的罪過。尊者後轉生為佛陀,其弟後轉生為提婆達多。佛陀滅度後升往忉利天,提婆達多因不修善業,墜入地獄。
青春年少足恩愛,
男癡女戀盡歡諧,
玉環飛燕成糞土,
子建中郎安在哉。
第258尊 阿逸多尊者 第258尊 阿逸多尊者總目錄
  阿逸多尊者,為佛陀弟子之一。
  尊者為國王時,曾為女色財氣所迷,國家大亂,因而被殺,墮入地獄。在地獄中他深刻反思、潛心修練,終於往生兜率天。他修慈最勝,慈曰與樂,遵奉阿逸多尊者可以獲得精神上的安樂。《中阿含》卷十三《說本經》及《賢愚經》卷十二載,尊者阿夷哆,於未來久無人壽為八萬歲時,願成轉輪王,名號為螺。阿氏多比丘於有而起意樂,起勝解,起欣慕,起希望,起尋求,故佛呵斥之。慈氏菩薩於有不起意樂乃至尋求,於利樂諸有情事起意樂乃至尋求,故佛讚歎之。此等皆說阿逸多與彌勒實為兩人,同為佛陀時代受佛教化之弟子。
  阿逸多,又作阿氏多,阿恃多、阿嗜多、阿夷哆、意譯無勝、無三毒。依《法華經》卷六《隨喜功德品》、《平等覺經》卷四等載,以阿逸多即為彌勒。
座座高山聳入雲,
畏者卻步勇者登,
山頂原有別洞天,
草肥水美倍風性。
第259尊 孫陀羅尊者 第259尊 孫陀羅尊者總目錄
  孫陀羅尊者,又名孫陀利,生於舍衛城外一村落。
  尊者降生人世時,室內有泉水湧出,清香甘美,有珍寶隨水流出。尊者容貌端正,殊似天仙,令觀者驚歎。波斯匿王以此事為奇異,將他帶到迦蘭陀竹林拜見佛祖。尊者見佛祖光明似日。伏身便拜,聽了佛祖講解四諦法,心開意解,當即出家為僧,精進勤學,證得羅漢果位,佛祖對波期匿王說 過去世有一萬八千比丘在山林中修行,一長者將眾僧邀至家中,先備香水供眾僧沐浴,又將珍寶放在水盆中施級眾僧。長者今世轉生為孫陀羅,而且容貌端正,心性靈慧,得道迅速。
羅卜大蒜小白菜,
各人自有各人愛,
求同存異相安好,
有生豐富又多彩。
第260尊 聖峰慧尊者 第260尊 聖峰慧尊者總目錄
  聖峰慧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聖慧,即佛陀的智慧。
  尊者以修「定」而得 「慧」。他以佛祖之智慧往來於眾生間,關心眾生疾苦,幫助他們求得精神上的永遠解脫。
丈夫能屈又能伸,
千魔萬劫不消沉,
英雄自當脫穎出,
六國掛印是蘇秦。
第261尊 曼殊行尊者 第261尊 曼殊行尊者總目錄
  曼殊行尊者,即文殊菩薩當世身。曼殊,又作滿濡、曼乳。譯作妙。系曼殊室利之略稱。亦即《維摩經》所謂之文殊尊者利。曼殊室利,意即妙德、妙吉祥,為四大菩薩之一。曼殊室利菩薩於佛陀入滅後在印度出世,宣揚大乘教義,於密教胎藏界示現童子形。
  據《文殊室利般涅槃經》載,文殊生於古印度舍衛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據說他出生時家中出現許多瑞兆,故名。後隨釋迦佛出家。釋迦滅度後,他來到雲山,為五佰仙人解釋十二部經。最後又回到出生地,在尼拘樹下結跏趺坐,入於涅槃。又據《文殊尊者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佛陀曾告訴金剛密跡主菩薩,在贍部洲東北方有一個叫「大振那」的國家,國中有一座大山,山有五峰,稱為五頂山。佛陀去世以後,文殊菩薩將以童子形遊行於此,在山中居住,為眾生宣說佛法。中國佛教認為山西五台山就是佛經中所說的「大振那」國的五頂山,因此以五台山為文殊菩薩說法道場而成了佛教的聖地。尊者為眾菩薩之首,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因此常稱他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經常協同釋迦宣講佛法。在《維摩詰經》中,他又代表釋迦佛,率領弟子們前探望病中的維摩詰,並與維摩詰反覆討論大乘佛教教義,宣說大乘佛法玄理。
長江大河流東方,
萬里關山路漫長,
有志不怕茹辛苦,
洶湧澎湃匯汪洋。
第262尊 阿利多尊者 第262尊 阿利多尊者總目錄
  阿利多尊者,古獅子國僧人。
  尊者初為宮廷大臣,曾赴印度迎請阿育王之女僧伽密多,為師子國女佛教徒授戒。後來皈依佛門,以摩陀為師,學習律藏,被指定為獅子國佛教僧團領袖。據《十誦律》卷十五載,當佛陀率領徒眾在舍衛園時,尊者心生惡邪之見,云「我如是知佛法義,作障道法不以障道。」佛聞知後,召集眾比丘,教誡其不得謗佛,仍不悔改。佛便令作羯磨擯懲治他。後回心向善,精勤修行,持戒甚嚴。《摩訶僧祗律》卷二十一載,佛曾發出「自今日後不聽白衣家內非親裡比丘尼邊自手取食」之戒。尊者嚴格遵守,儘管他身上生瘡,一般人家不讓他進門,也不施於食物,他寧願挨餓也不到慈善的比丘尼處乞食。佛對他大加讚賞,並特地更改戒律,准許生有惡疾、一般人家不願接待的比丘到自己不沾親帶故的比丘處乞食。
  阿利多,又作阿利吒、阿栗吒等。
勸君行止多謹慎,
未知深淺莫亂行,
乍晴乍雨夏初日,
易翻易覆小人心。
第263尊 法輪山尊者 第263尊 法輪山尊者總目錄
  法輪山尊者,法輪菩薩。為十方諸大菩薩之一。法輪,指佛教之教法。
  佛之法輪所到之處,眾生皈依,煩惱驅除,功高如山。尊者即有如是功德,尊者功德巍巍如高山,智慧深遠如大海,他具有無量的威力,能顯現出各種神通變化。他的恩德普照十方無量百千諸佛世界,一切大威德神、諸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人類及非人類,都領受他的恩澤。據《大寶積經》卷一百三《菩薩身行品》五載,迦葉尊者向佛陀請示說 十方諸大菩薩功德無量,弟子們都想一睹菩薩的尊容,然而他們各在一方,很難相遇,願佛滿足眾弟子的願望。於是佛陀傳示普賢菩薩,傳招十方諸大菩薩前來,各自顯現在本土時的身相。尊者應佛陀之召,在眾生面前現示法身,其身高大如須彌山,身體大放光明照亮世界,迦葉等觀看者無不讚歎。
丈夫意屬國與家,
文功武業度年華,
功高蓋世將定論,
指點江山美如畫。
第264尊 眾和合尊者 第264尊 眾和合尊者總目錄
  眾和合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比丘三人以上,集同處、持同戒、行同道、此名眾合和,也作和合僧。
  佛教重視破和眾為逆重罪之一。具體說來。和合分為「理合」與「事和」兩種,事和,又可分為六種,謂「六和敬」 一身和敬,同禮拜等之身業也;二口和敬,同讚詠等之口業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業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見和敬,同空等之見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眾和合尊者善於與同道和合相處,並促使眾僧聚居一起修持佛法,相互促進,同證道果。
回雁峰頭大雁回,
遠方遊子尚未歸,
他鄉縱有千般好,
未有家園水土美。
第265尊 法無住尊者 第265尊 法無住尊者總目錄
  法無住尊者,即唐代高僧曇晟。俗姓王,生於唐代宗建中三年(782年)。法無自性,隨緣而起。因緣而化。無住,萬有之本,不生搬硬套之意。
  尊者善於因材施教,使眾生都能體會佛法的光澤,高興進入法門。少時出家於今湖南石門縣,拜百丈師為師,法號曇晟。參禪二十年,乃不悟禪理。百丈圓寂後,師事藥山。藥山問曇晟 百丈大師講些什麼法?他答道 一日眾弟子在講經堂上站定,百丈手杖柱地,一語不發。站了一個時辰,將眾人遣散。眾弟子將要出門時,百丈又將大家召回來,問這是什麼禪?眾弟子不知其意。藥山聞言大喜,曰 「今天通過你而瞭解到尊者兄百丈的禪法。」曇晟聽完藥山的話,頓悟禪機,伏身便拜,感謝恩師點化。藥山圓寂,曇晟繼承衣缽,住譚州(今長沙)雲巖寺,納徒講禪。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圓寂,唐武宗賜謚號為「無住大尊者」,塔名「淨勝」。曇晟傳洞山良價,良價傳曹山本寂,是為曹洞宗,尊者乃曹洞宗先祖。
君是高山一棵松,
時迎東西南北風,
風雨狂暴松愈挺,
鋼筋鐵骨傲群松。
第266尊 天鼓聲尊者 第266尊 天鼓聲尊者總目錄
  天鼓聲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天鼓,指置於忉利天善法堂之大鼓,此鼓由天之業報生得,不擊而能自出妙音,是佛法的象徵。
  因天鼓音聲無主無作,無起無滅,能利益無量眾生,故用此比喻佛之說法。據《法華義疏》卷一載,賊來賊去之際,天鼓皆鳴,而諸天心勇,修羅懼怖;眾生煩惱之應來應去,佛皆說法,而弟子心勇,諸魔懼怖。天鼓無心能為四事,如來雖說,亦復無心,故以天鼓喻顯佛之音聲說法。尊者己具深厚德行法力,他說法時,眾生如聞天鼓妙音,煩惱消退,如明鏡之台,塵埃悉除。
龍潛深潭幾何年,
不同世事多變遷,
一朝春雷乍響起,
駕霧騰雲沖九天。
第267尊 如意輪尊者 第267尊 如意輪尊者總目錄
  如意輪尊者,即如意輪菩薩。以其手分別持如意寶珠和寶輪,故名如意輪,密號為持寶金剛。
  其形相一般為六臂像,至於手持寶物及印相,則依經軌的不同而有多種差異。據《如意輪瑜珈念誦法》載,尊者具六臂,全身金色。頭上結寶頂髻,戴莊嚴冠,以示莊嚴,冠有化阿彌陀佛,住天說法相。右邊第一手作思惟相,表示愍念眾生;第二手持如意寶珠,表示能滿足眾生的願望;第三手持念珠,表示渡一切眾生苦。左邊第一手按明山,意為成就眾生信心無動搖;第二手持蓮花。以蓮花喻潔淨,表示能淨各種不合佛法之事;第三手持寶輪,表示能弘揚佛法,順轉無上法輪,使佛法永住世間,故又名如意輪。六臂表示能游於六道,以大悲心解除六道眾生各種苦惱。這是普通常見的形象。另外還有手作說法印,或持鉤杖等多種。
  如意輪尊者,又稱如意輪觀音,為密宗所傳六觀音之一。
本生殷謹種福田,
功成名就在中年,
德澤蔭及子孫和,
身心安泰壽綿延。
第268尊 首光焰尊者 第268尊 首光焰尊者總目錄
  首光焰尊者,即光焰幢菩薩。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十載,尊者曾參加佛陀在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的法會。尊者所行無礙,遍訪一切諸佛世界,供養一切諸佛,脫離一切煩惱蓋障,得大智慧他的德行萬丈光明,照亮了眾生的心田,使眾生俱解脫。
人生第一在糊塗,
雞毛蒜皮休錙銖,
省得一份閒心在,
如雲在天任卷舒。
第269尊 無比較尊者 第269尊 無比較尊者總目錄
  無比較尊者,獲菩薩果位。居於古印度東方妙真珠國。
  據《佛說稱讚如來功德神品名經》載,妙真珠國的現地世佛正啟迪知如來已經授記,當正遍辭呈滅度後,由尊者居臨佛位,號稱「毫相殊勝猶如初日燈光月焰波頭摩花身故爭如金滿虛空界光明廣大無礙莊嚴圓光十方普照一切無不明瞭幢相旗王正啟迪知如來。」善男信女誦念此佛名號,行禮參拜,意敬心誠,反省自己的罪惡與過失,發誓改過自新,重罪可獲免除,後世尊榮,六根圓滿,品行端正,受到眾人的尊敬。若想結交善良的朋友、不做惡而增殖財產、業績昭昭而獲得榮位,祈求此佛,也能得到心滿意足的報答。
君看田頭老黃年,
戴軛牽韁無怨尤,
春耕夏種復秋收,
英雄美名久傳留。
第270尊 多伽樓尊者 第270尊 多伽樓尊者總目錄
  多伽樓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為香名,香乃佛使,能將信徒之心通達於佛。
  《最勝王經》卷七云 「零凌香多揭羅」。《玄座音義》卷一云 「多伽羅香,雲根香。」又捲二十曰 「多迦婁香,又作多伽樓,譯曰木香相也,一作不沒香。」尊者誠心向佛,勤修不懈,達到很高的境界,因而身故放異香。
  多伽樓,又作多揭羅、多伽留、多伽婁等。譯作木竿相、凌零竿、雲根香、不沒香。
最怕沿著軌道走,
亦步亦趨無自由,
一旦衝出樊籠外,
天高地闊任邀游。
第271尊 利婆多尊者 第271尊 利婆多尊者總目錄
  利婆多尊者,佛祖的聲聞弟子。天上的室星。其父母年老無子祈星宿礙而得,故以星名。
  尊者因一天夜間見兩惡鬼爭食屍體而悟世事皆空之理,認為人不可貪戀暫時的逸樂,而應追求永恆的真理。他出家為僧後,曾長期跟承受佛陀學習佛法。在諸弟子中,尊者從禪入定,心不錯亂,被稱作「坐禪第一」。據《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經》卷第四載,尊者善於降伏惡魔,收服外道,保護佛法不受破壞。
  利婆多,又作利婆多、離越多、離婆多,意譯「室星」,是北方的星宿。
禽獸無識猶知母,
事關大義莫糊塗,
修身齊家再治國,
英雄事業展宏圖。
第272尊 普賢行尊者 第272尊 普賢行尊者總目錄
  普賢行尊者意為以普賢菩薩之德行為修習目標。為以普賢為人格蕩型所立之阿羅漢。稽諸史實,未必實有其人。普賢菩薩,又作遍吉菩薩。以尊者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純一妙善,故稱普賢。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文殊菩薩為釋迦如來之脅士。
  普賢主一切三昧,乘白象持右側。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四川峨眉山為其說法之道場。《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十,說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承受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願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然此十大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標誌,故亦稱普賢之願海。有以普賢延命菩薩為本尊之修法,稱為普賢延命法。尊者以普賢菩薩為榜樣,濟度眾生,使人人得解脫。他「賢善愛眼視眾生,願與普賢尊無異。」
  在密教中,普賢與金剛薩埵同體,列於金胎兩部曼荼羅中,為賢動十六尊之一,安置於北方四菩薩之最下位,密號普攝金剛。胎藏界曼荼羅中,位列中台八葉院之東南隅,密號真如金剛。
丈夫意志莫徘徊,
休貪兒女情與愛,
功名事業成就後,
繁花美果紛自來。
第273尊 持三昧尊者 第273尊 持三昧尊者總目錄
  持三昧尊者,即三昧藏菩薩。
  持三昧,善心定於一處而不動。
  三昧是佛教修煉心身故的方法,是一切禪定的總稱,修行三昧可以獲得無窮的智慧與神通。據《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一載,三昧藏菩薩堅持楞嚴諸三昧門,通曉無染著陀羅尼真言,由此覺悟到化學的真諦。他堅持修禪,書局獲知極高的智慧和神通,他智慧深遠,能洞悉事物的原委,預示事物的未來。他脫離了世俗,永遠沒有煩惱的困擾。他由諸原三昧門獲得神通,可以隨心所欲地遍游十方世界,來往於法界無邊剎海,以大慈大悲濟度一切有情脫離苦海,功德無量。尊者智慧廣大猶如無際的虛空,悟性深湛猶如莫測的大海,心性安穩不動猶如須彌山,清潔無染猶如白蓮花,內外清淨如摩尼寶,光明熾盛如同真金。
莫歎命運久沉淪,
半生道路多泥濘,
而今皇恩正賜福,
騰達飛黃上青雲,
第274尊 威德聲尊者 第274尊 威德聲尊者總目錄
  威德聲尊者,即大威德王菩薩。
  密教五大明王之一,配於西方,是西方阿彌陀佛的忿怒身。其梵名閻曼德迦,別稱降焰魔尊、六足金剛等。
  據說此王有大威德力,能斷除一切魔障,摧伏一切惡龍。眾生若一心憶念阿彌陀佛,祈求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便會派遣大威德王菩薩等二十五位大菩薩前去保護,使人不受惡神不斷發展鬼打擾,心離煩亂,專心致志修習禪定,發菩提心。
  其形象,常見的有三面六臂、六面六臂六足等多種。據《大神驗念誦法》等載,尊者身故坐青色水牛,通身青黑,手持弓、箭、劍、戟、索、棒等兵器,以髑髏為瓔珞,以虎皮為裙。其身長大,遍身火焰。面上三目,赤眼暴惡,豎發如火焰。不著冠繒。當前一面大笑,牙齒暴出,左右各一面,頂上有三面。六足著環,膝脛皆露,狀極可畏。
站在小站望火車,
車輪滾滾人喧嘩,
呼嘯一聲車過去,
我自空歎逝年華。
第275尊 利婆多尊者 第275尊 利婆多尊者總目錄
  利婆多尊者,古印度拘尸那揭羅國長老,以遵循佛祖教誨聞名於世。
  尊者為佛滅後百年的印度名僧,持戒嚴謹,德高望重。時毘耶離國比丘跋耆等違背佛祖制定的戒律,擅自製定「十事證言」,認為 凡屬習慣的行為不算違背佛祖制定的戒律、可以隨意吃鹽、可以隨時接受施主的食物,為治病可以飲酒,可以接受金、銀、寶物等佈施。有的出家人竟然手持金缽,沿街挨戶乞錢,多少不限。尊者堅決反對破壞戒律的行為,曾與上座部長老耶捨陀、三菩伽、沙羅等組織了佛教史上第二結集。與會者共計七百人,認定跋耆比丘的十事證言為非法,維護了佛祖在世時制定的戒律。此尊可與第219尊互參。
借酒澆愁愁更愁,
抽刀斷水水更流,
一旦流斷愁絕處,
揚眉吐氣占鰲頭。
第276尊 名無盡尊者 第276尊 名無盡尊者總目錄
  名無盡尊者,稽諸史實,實無有其人。據《大乘義章》卷二 「表詮諸法,說之為名。」無盡,即無相,《大日經疏》卷十四曰 「無盡者,即是無相別名。」故名無盡即指所有可以因其名而想其狀者絲質為無相,亦即「諸法皆空」也,正如《維摩經》淨影疏云 「諸法悉空,名為無相。」
  佛教教人視一切諸相若有若無,遷流不常。尊者恪守佛教教導,棄掉世俗十相,據《涅槃經》卷三十云 「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尊者書局達到無相境界,成阿羅漢果。
鳥在籠中貌循循,
一朝沖天備精神,
人不得意休煩急,
久雨之後必天晴。
第277尊 阿那悉尊者 第277尊 阿那悉尊者總目錄
  阿那悉尊者,為佛家弟子。
  尊者以善長修煉著稱。他認為,呼吸是一切修煉的基礎。人在一生中無時無刻不在呼吸。一個新年的生命降生人世,首先要呼吸;呼吸停止,標誌著生命結束。他認為,只有控制自身故的呼吸,才能控制生命進一步修煉其它功法。尊者體會到,調息有輕有重,有冷有暖,有粗有細,有滑有澀。調整全身毛孔及臟器,可以使喚呼吸暫時停頓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通過調息,可使喚體內清涼,滅除熱惱,洶湧的盡情可以平靜下來,不間斷地調息,而且步步深入,可使身心清淨、捨棄貪慾,增長智慧,健康身體。
勸君樂觀莫悲歎,
人生自古多艱難,
苦盡甘來終有日,
功成名就錦衣還。
第278尊 普勝山尊者 第278尊 普勝山尊者總目錄
  普勝山尊者,即宋朝名僧普勝法尊者。俗姓張,祖籍深州陸澤。
  據《宋高僧傳》卷二十八載,尊者幼年時即不苟言笑,淡薄俗世之情。二十歲時,出家於五台山華嚴寺,拜超化大師為師。當有人問他為何不在家鄉出家而不遠千里到五台山時,他回答說 「附神驥可以日千里矣。」這表達了他探求佛法究竟的高遠志向。後來,他聽說崇法大師在洛陽宣講唯識論,便前往從學。尊者深具慧根,諸經註疏過止便識,融會貫通。宋太祖曾賜法號「宣教」,並賜紫衣。年六十三歲時,在淨土院圓寂,門人與信徒收舍利葬於龍門山寶應西阜,並建塔旌表。
時光流水浪淘沙,
披荊斬棘為載花,
汗澆泥土休訕笑,
碩果豐盈莫驚詫。
第279尊 辨才王尊者 第279尊 辨才王尊者總目錄
  辨才王尊者,即樂音乾闥婆王,四乾闥婆之一,是主管音樂的神。居住於十寶山中。
  尊者聰明而有辯才,能發美音而歌唱。尊者及其下屬千餘人,皆善長演奏樂器,歌聲優美,居住在十寶山中。常於山中施魔幻術,在空中變化出海市蜃樓。當忉利天諸神演奏音樂時,尊者便有所感地率下屬上天奏樂,演奏完畢,降歸十寶山。佛祖得道後,尊者以音樂讚頌佛陀的功德。據《智度論》卷十載,尊者在佛前彈琴,其音美妙而震驚宇宙,宇宙大地為之震動,佛祖的大弟子迦葉在座位上都不得安穩。
年光似水時如梭,
莫歎歲月成蹉跎,
時令不到花不發,
金秋季節有碩果。
第280尊 行化國尊者 第280尊 行化國尊者總目錄
  行化國尊者,古印度僧人。行化國,指專行教化的佛國。
  古代印度分為許多小國,在佛教盛行之初,這些國家的宗教信仰尚不一致,崇奉佛法者有之,尊信外道者有之,排斥佛教者亦有之。佛以教化眾生為本,不分貴賤、不分畛域,皆予教化。尊者秉乘教旨,不畏艱難,親率領弟子周遊印度許多小國,弘傳佛法,濟度眾生。在他的感召下,許多國王放棄外道信仰而皈依佛法。
問君何事多憂愁,
自歎壯志樂不酬,
佳運將至揚帆起,
指點江山萬里游。
第281尊 聲龍種尊者 第281尊 聲龍種尊者總目錄
  聲龍種尊者,為文殊師利的過去身。因其以聲音教化眾生,故名聲龍種。
  據《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載,在過去久遠世,南方有佛土名平等國,其中有佛名為龍種上如來,又名大身佛、神仙佛,即尊者。龍種上如來壽命有四百四十萬歲,由聲而說教,即通過講解佛經而教化眾生。當時天上人間無數神仙百姓由於龍種上如來的說教而脫離苦海,升入極樂世界。
雄心壯志人人有,
千山萬水憑君走,
英豪俊傑具慧眼,
康莊大道早籌謀。
第282尊 誓南山尊者 第282尊 誓南山尊者總目錄
  誓南山尊者,即唐代律僧道宣(596-667)。為南山律宗之祖。浙江吳興(一說江蘇潤丹徒)人,俗姓錢,字法遍。
  尊者十六歲出家,告後隨日嚴寺慧(君頁)、大禪定寺智首學律。後住於終南山仿掌谷(長安之南),研究、弘傳四分律,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律宗的始祖,人稱四分律祖。曾至各地講說律學,亦參與玄奘之譯場。嚴守戒品,深好禪那。歷住崇義寺、豐德寺、淨業寺。顯慶三年(658),奉敕任長安西明寺首座。龍朔二年(662),高宗敕令僧尼須禮拜君親,尊者與玄奘等上書力爭,此事乃止。乾封二年二月,於淨業寺創立戒壇,諸方前來求戒者二十餘人,為後世建築戒壇之法式。於是年二月入寂,世壽七十二,法臘五十二,謚號「澄照」。
  尊者生平獎掖後,不遺餘力,德行淳厚,為緇素所共仰,一生收有弟子千餘人。著述宏富。所著之《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羯磨疏》、《戒本疏》、《拾毘尼義鈔》、《比丘尼義鈔》稱為律學五大部。誓南山尊者,又稱南山律師、南山大師。
揚子江上帆穿梭,
獨立江頭沉呤多,
我今看君沖水出,
不是蒼龍不揚波。
第283尊 富伽耶尊者 第283尊 富伽耶尊者總目錄
  富伽耶尊者,稽諸史實,未必實有其人。富伽耶,舊譯作人,或作眾生,新譯作數取趣。指輪迴轉生之主體而言。數取趣,意為數度往返五趣輪迴者,乃外道十六辭呈見之一。即「我」之異名。或單指人之意而言。
  佛教主張無我說,故不承認有生死主體之起初補生氣勃勃伽羅(勝義之補特伽羅),但為解說權變之故,而將人假名為補特伽羅(世俗之補特伽羅)。然部派佛教中,犢子部、正量部、經量部等,卻承認補特伽羅為實有。尊者擅長順各人情趣,採取不同方法宣講佛法,教化眾生獲得解脫。他特別指出不能為佈施而佈施,而要通過佈施消除吝嗇之心,利益他人。
  富伽耶,又作補特伽羅、富特伽羅、弗伽羅、福伽羅。譯為人、眾生、數取趣、眾數者。
前人載樹後人涼,
前人載果後人嘗,
耕耘收穫無須計,
成敗得失自思量。
第284尊 行傳法尊者 第284尊 行傳法尊者總目錄
  行傳法尊者,為佛陀在世時之僧。
  佛祖創立佛教後,為使信奉婆羅門教的人改信佛教,信徒們不避寒暑,東奔西走,弘揚佛法,濟度眾生,謂之行化。尊者即為其中之一。他曾自朝至暮地奔往來於各地,克服種種困難,為弘傳佛法,濟度眾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成功失敗緊相連,
星月軌道無更變,
以君多才兼多藝,
人生有苦也有甜。
第285尊 香金手尊者 第285尊 香金手尊者總目錄
  香金手尊者,即寶手菩薩。位居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九尊中之第六位。
  尊者以淨菩提心之如意寶珠成滿世間之悉地,猶如意珠在手,能滿足一切所願,故稱寶手菩薩,密號滿足金剛。他的一隻手清香四溢,聞者可以消除煩惱,心生快樂;另一隻手能生出無數珍寶金銀,用以救濟貧苦而獲得溫飽,所以稱香手菩薩。他不需邀請,便能主動前來施慈悲於眾生。
  其形象為左手按腰持蓮花,花上有三股金剛杵。杵上並有寶珠焰,右手舒掌托寶珠當胸,半跏趺坐於赤蓮花上。
千重奔波為求財,
千金耗盡為消災,
收支盈虧恰相抵,
勞碌艱辛為何來。
第286尊 摩拿羅尊者 第286尊 摩拿羅尊者總目錄
  摩拿羅尊者,古印度那揭下國常自在王之次子。被禪宗尊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二十二祖。
  據《景德傳燈錄》等載,尊者三十歲時,隨名僧婆蘇槃豆出家,被付正法眼藏。行化舒心法至西印度時,曾使喚國王得度皈依佛法。一日,在國王行走的路上出現一座小塔,高一尺四寸,其色青玄,四面皆有圖像;前面圖像描繪尸毘王割股救鴿,後面描繪慈力王剜身故燃燈,左面描繪薩太子投崖飼虎,右面描繪月光王捐捨寶首。國琴瑟想把塔迎到宮中供養,但多少人也舉不起來,於是大會國中梵行、禪觀、咒術三類人眾,結果盡皆不識。時摩拿羅亦到會,他知道這是當年阿育王所造諸塔中的一座,遂為國王演說塔之所因。國王遂傳位太子,出家修行,是為得度比丘。後尊者又至月支國,繼續弘法,付法藏於鶴勒那,說偈曰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說畢,伽跌而坐,入於涅槃,鶴勒那與月氏國王起塔供奉。
大智若愚類賢聖,
教人莫可測淺深,
神龍見首不見尾,
深沉含蓄好秉性。
第287尊 光普現尊者 第287尊 光普現尊者總目錄
  光普現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佛稱大日如來,大日能照耀四面八方。光普現尊者,功德無量。能佛光普照十方世界,不僅人間眾生受其恩澤,六道畜性,地獄餓鬼以及魔鬼外道亦攝於他的威德,改惡從善,得到解脫。
君之才秉異常人,
鶴立雞群最英俊,
努力奮發休懈怠,
功名事業皆有成。
第288尊 慧依王尊者 第288尊 慧依王尊者總目錄
  慧依王尊者,即慧王菩薩。
  據《賢劫經》卷一載,佛陀在衹樹給孤獨園住滿三年後,外出遊化,至維耶離。其時,尊者正專心修行。聞佛祖至,前往迎接,並為佛陀及隨行人員安排場地,敷設座位。尊者已具足五通,成就三昧,勇猛精進,破除眾魔,心地慈善,廣佈佛法,功德果滿。
世人趨利重錢財,
錙銖心計實可哀,
詩書禮義常修習,
天堂福門為君開。
第289尊 降魔軍尊者 第289尊 降魔軍尊者總目錄
  降魔軍尊者,名大樂金剛。又名大樂不空菩薩,因其能降伏魔軍,所以又號稱降魔軍尊者。
  尊者善長坐禪入定,於禪定中悟到佛學的真諦而獲得最上大樂,獲得了最上大樂後,就可以領會到諸佛的無上智慧;擁有了諸佛的無上智慧,則有降伏一切魔軍的神通力。他降伏了一切魔軍,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中建立了最高的成就,饒益一切有情眾生。尊者以自證而得大樂,化他而得大喜,不間斷地利益眾生而稱不空。
諸葛草船借東風,
運交華蓋事事通,
登科及第必有望,
從政經商皆成功。
第290尊 首焰光尊者 第290尊 首焰光尊者總目錄
  自焰光尊者,即大焰光菩薩。屬上首菩薩。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載,尊者常親近佛陀,參加佛陀的法會,聆聽參悟佛陀演示的無上妙法。他心性清淨,常向大眾宣講佛法,得如大海般之智慧。他無所依止,可以隨諸眾生心之所樂,呈現相應之色身,幫助眾生離諸塵障。他已得無量光明,形成光網,照耀世界。眾生沐浴其光焰,煩惱盡除,如同月輪一樣明淨。
黃鶴樓下是長江,
滾滾東流日夜忙,
知君時運如長江,
洶湧浩蕩到汪洋。
第291尊 持大醫尊者 第291尊 持大醫尊者總目錄
  持大醫尊者,譯作壽命童子。古印度摩揭陀國頻毘沙羅王的諸庶子,王舍城著名的醫生。與佛陀為同時代人。
  在王舍城東北角的庵婆羅園中修建起寺院,請佛祖和他的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在寺中居住,並提供日用衣食。當時,摩揭陀國國王阿闍世王不信佛法,由於他囚禁父母、欺凌弱小鄰國,罪惡深重,遍體生瘡,痛苦難忍,遍請名醫而不能治癒。後延請尊者為其治病。七月十五日夜間,尊者引導王在月光下去見佛祖,得其點化而開悟,遂懺悔前罪,皈依依教,疾病痊癒。並保護佛教的發展,為佛陀的事業作出無量功德。佛教以救大眾於苦難為大醫,他既能醫治人的身病,又醫治大眾的心疾,可謂醫中之大醫。
  持大醫尊者名時縛迦、又作耆婆;意譯 童子、能活、更活。
江城歌舞景昇平,
人壽年豐普天慶,
個人享達何須說,
家運正同國運興。
第292尊 藏律行尊者 第292尊 藏律行尊者總目錄
  藏律行尊者,即懷素(634—707)。唐代律僧。京兆(陝西西安)人。俗姓范。
  尊者「獨好毘尼(律),兼善俱舍(藏)」自幼聰敏,器度寬大。十二歲禮玄奘出家,專承經論。受戒後,從道宣習《四分律行事鈔》。其後,轉入法礪之弟子道成門下,學《四分律疏》。慨歎古人之義未能飛盡善,乃另辟新徑,獨抒己見,在此基礎上撰述《四分律開宗記》二十卷,糾彈古疏之過,總結為十六失,而別立一家之說,時人號稱「新疏」,以別於法礪之《四分律疏》。自是,尊者所立之新說,乃稱東塔律宗,而與法礪、道宣之律學並稱三大宗。他的學說盛行於四及西北一帶,門人甚眾。初住長安弘濟寺,上元三年(656),奉詔住西太原寺,敷席弘闡,學眾雲集。後於景龍元年入寂,世壽七十四。著有《俱舍論疏》、《遺教經疏》、《四分比丘戒本疏》、《僧羯縻》等數種。
花團景簇好年華,
時來運轉莫驚訝,
許你前程鵬萬里,
功果報償無毫差。
第293尊 德自在尊者 第293尊 德自在尊者總目錄
  德自在尊者,即大自大天。為古印度的生殖神。梵名為摩訶首羅。摩訶意為「大」,首羅意為「自在」。其本然的形象為無頭無足,無臂無手,無眼耳鼻舌,渾然一體的術狀物,即男根。後演繹為世界的創造者,居於色界之頂,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以為護世八方天和十二之一,守護在東北方。
  尊者原是婆羅門教主神之一的濕婆神。在古代印度神話中,他是毀滅之神,又是苦行和舞蹈之神。瓶者心情愉快則眾生安樂,嗔怒則眾苦惱,他是佛教的保護神。每當新佛出世,他作引導。佛陀得道後,他讓出自己宮殿,請佛陀說法。據說他有極大的力量,頭上生有三眼,其中第三隻眼能噴出神火燒燬一切,還可主宰人間的一切悲喜榮樂。他的形象,據說有五頭,在眼、四手,分別持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器物。渾身塗灰,頸上繞蛇,乘坐一條大白牛。佛教中有「自在天外道」或「塗灰外道」,即以此尊為崇拜對象。《續高僧傳·玄奘傳》及《西域記·健馱陀國》等有載。
留於子孫金萬銖,
未如留傳一車書,
書源學海無窮盡,
黃金再多亦無用。
第294尊 服龍王尊者 第294尊 服龍王尊者總目錄
  服龍王尊者,即降龍大尊者。名李誠惠。蔪州(一說蔚州靈丘山)人。
  據說,他的父母己到壯年尚未生子,便到五台山向文殊菩薩祈請,果然懷孕生下尊者。尊者風骨爽秀,聰明超群,幼年即到五台山真容院,拜法順為尊者,年二十正式受戒出家。東台東南一百餘里有一處龍宮池,尊者曾經在池邊結廬修道,畜一龍於淨瓶中,不幸逃入東台之龍宮,隱於巨石之穴。尊者見一道白氣從水中蒸騰而上,遂大聲喝吒,龍懼而出。後唐莊宗欽仰大尊者高行,特遣使賜紫衣,並授予 「傳法大尊者」稱號。敕書中有云 「泛慈舟而拯溺,持慧炬以引迷。五百龍神,皆降懿德;一萬聖眾,盡繼玄蹤。」同光三年,大尊者枕手圓寂,享年五十。朝遷賜溢號曰 「法雨大尊者」,塔號曰「慈悲喜捨雲之塔」。
日日月月似年年,
翹痛雙腳望穿眼,
否去泰來意中事,
因君前世植慧根。
第295尊 闍夜多尊者 第295尊 闍夜多尊者總目錄
  闍夜多尊者,禪宗推其為西天第二十祖。中於竺人。
  尊者父母素信三宣洩,然坎坷多疾,遂生不平之疑。後於中天竺遇鳩摩羅多,釋以因果罪福之說,尊者頓釋前疑,承言領旨,萌發窒礙慧,遂出家受具足戒。並嗣其法。他勸人純心為善,國中之人師從其化導,功德無量,俱稱為善對大士。後至王舍城敷揚頓教,。臨入滅時,仁心法於婆修盤頭(世親)。付法偈曰 「言下合無生,同於法輪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付法之後,奄然歸宗,世壽不祥。
  有趣的是,四川新都寶光寺內的羅漢堂內,將此尊塑造成清代康熙皇帝的形貌 頭戴風帽,肩披錦氅,身著龍袍,安然而坐。據說康熙在游鎮江金山寺時,曾賦詩一首 「朕本西文一衲子,然何落到帝王家。」有人更說他是羅漢轉世。故爾有此作略。傳說因康熙出過天花。所以這位闍夜多尊者的臉上也有一臉的麻子。但皇帝長麻子也不同凡人,塑偈上的麻子被描繪成五個一團,組成一個「梅花」圖案。
梔子有苦也有甜,
失敗成功總相連,
前生修此羅漢果,
子孫昌盛壽綿延。
第296尊 秦摩利尊者 第296尊 秦摩利尊者總目錄
  秦摩利尊者,即鳩摩利。據《大方廣佛華嚴經隨收演義抄》卷十五載,尊者為迦維羅衛國人,乃佛陀之叔父甘露飯王后裔。
  尊者從孫覺賢三歲喪父,八歲喪母,為外氏收養。尊者聞覺賢陪敏異常,乃度其出家為僧。覺賢刻苦修行博學多聞,以禪律馳名。後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傳法譯經。
問君此行欲何圖,
手腳疲累身心苦,
不求宮廷得顯赫,
但給後人作楷模。
第297尊 義法勝尊者 第297尊 義法勝尊者總目錄
  義法勝尊者,即中印度高僧曇柯迦羅。
  尊者原名為著名學者,天性聰敏,悟性過人,過目不忘。能解四吠陀,自謂天下文理悉在心腹之中。能觀察風雲星宿而知天變,占圖讖變化而知人事。
  所《阿毘曇心經》載,二十五歲時,偶爾拜訪一座寺院,在寺中偶爾看到《法勝論》,讀後不解其義,向一僧人請教方悟解其理,於是認識到佛理深邃,非世俗及外道諸書所能比及。乍此摒棄世樂,出家精進,誦大小乘經典及諸部律藏。曹魏黃初三年(222)至許昌(一說嘉平二年至洛陽)。嘉平二年(250),於洛陽白馬寺譯出僧禰律戒本一關羽並請梵僧制定羯磨法,傳授戒律,為我國授戒度僧之始,其後不知所終。
  義法勝,又作曇摩迦羅、曇摩柯羅、曇柯羅,意譯法時。
長江無風起浪波,
三峽無風起漩渦,
人生正同行船路,
渦深浪激小心過。
第298尊 施婆羅尊者 第298尊 施婆羅尊者總目錄
  施婆羅尊者,佛陀姑姑之子,即佛陀錶弟。
  按,佛陀之祖父師子頰王生有四子(淨飯王、白飯王、斛飯王、甘露飯王)一女(甘露味)。佛陀為淨飯王之子,施婆羅為甘露味之子,後出家為佛陀弟子。尊者本性慷慨,好施捨,供養佛陀及眾僧人。據《大智度論》關羽二十四載,「好施如施跋(婆)羅」。
花繁似錦草如煙,
三月煦陽暖人心,
春風浩蕩滋萬里,
事就人康應慶幸。
第299尊 闡提魔尊者 第299尊 闡提魔尊者總目錄
  闡提魔尊者,《涅槃經》云 「闡提,屠家之子,常修惡業,以見我故,即便捨離,如闡提比丘。
  尊者原是以殺牲為業的惡人,後遇佛祖,聆其教化,始改惡從善。獲得證果。
萬里奔波為封候,
浪跡天涯遍九州,
一旦航船靠港岸,
且喜高爽時清秋。
第300尊 王住道尊者 第300尊 王住道尊者總目錄
  王住道尊者,即得度。本為西印度國王。
  一日在他常走的路上現出一座小塔,青玄色,高一尺四寸,四面皆有圖像,分別繪的是尸毘王割股救鴿、慈力王剜身燃燈、薩埵太子投崖飼虎、月光王捐捨寶首。國王欲將小塔請入宮中供奉,但眾人皆舉它不動,於是大會國中梵行、禪術等三種修行者,可誰也說不清塔的來歷。後遇著名僧人摩拿多認出此乃往昔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中的一座,便為國王演說此塔之因,還告訴國王說 「今之出現,王福力所至孝也。「尊者聽完,乃說 」至聖難逢,世樂非久。「於是傳位於太子出家為僧,僅七日便證得阿羅漢果。摩拿羅讓他常住本國廣度眾生。
陽剛豪氣丈夫概,
兒女情長示應該,
烈火鍛出剛刀利,
水性常惹滅頂災。
第301尊 無垢行尊者 第301尊 無垢行尊者總目錄
  無垢行尊者,佛陀時代之婆子羅門僧、兄弟五人,排行第二。摰,又作無漏,指離煩惱之清淨。
  尊者曾與兄弟四人入山學道,獲得五神通,其最小之弟名為弗那,以耕種為業,見佛陀乞食,即施以白淨飯滿缽;一日弗那至田中,見所生苗稼均變成數尺高之金禾,收割己盡,還生如初,國王聞之,亦前往割禾,然亦不得盡。此後聞言而往取者,均不能割盡。尊者等四人得知,遂欲以歡喜團供養佛陀,願求生天。於是各持歡喜團,往詣佛所,大兄取一團置於缽中,佛告以「諸行無常」;尊者復以團置於缽中,佛謂「是生滅法」;第三亦如法置於缽中,佛告以「生滅滅己」;第四亦置團於缽,佛謂「寂滅為樂」;兄弟四人遂各參此偈,得阿那含,後皆超佛所,出家為僧。得阿羅漢道。據傳,尊者曾於佛陀講經時主動地擔當護持佛法,利益眾生的責任。佛陀講經時,問諸菩薩道 「我涅槃後,誰能護持正法,教化大眾,利益眾生?」無垢菩薩道 「我堪任此職,護持佛法,利益眾生」。尊者能入智慧方便三昧,示現種種神通變化,滿足眾生欲樂。增益佛法。羅漢果。
白雲高山兩偎依,
江山萬里沐朝暉,
因君苦厄今消盡,
如日中升此其時。
第302尊 阿波羅尊者 第302尊 阿波羅尊者總目錄
  阿波羅尊者,佛陀弟子
  據《大威德陀羅尼經》卷八載,佛陀在祗樹完給孤獨園準備講陀羅尼法,告訴阿難 「有陀羅尼法本,過去諸佛己曾顯示略廣解釋。為諸侍者及眾生受安樂故,憐憫世間諸天人等廣利益故,我今亦欲說此陀羅尼。」話音剛落,尊者即從座位上站起來,表示不滿 「世尊,莫作是說,言正見非正見也。」正說著,舌頭墮落在地,身體亦入阿鼻地獄中。尊者心中畏怖,深切懺悔不信佛法的罪過,悉心向善,脫離苦海,證得阿羅漢果。
勸君快馬再加鞭,
憤發珍重好華年,
寒窗十載今分曉,
一朝月宮捧玉蟾。
第303尊 聲皈依尊者 第303尊 聲皈依尊者總目錄
  聲皈依尊者,佛的聲聞弟子因聽佛宣講佛法,故號聲皈依。以別於不需要尊者教,自行覺悟的弟子。
  《華嚴經》認為,佛有十身,即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世間眾生佛性深淺不同,因緣善惡不同,求道情起亦不同。佛祖根據種種不同而現化身相,導化眾生領悟佛法。尊者耳根最利,聽佛宣講佛法,善於領會要旨,體悟佛法真諦,脫離世俗。永入涅槃。
臨別握手兩依依,
猶如孤鳥失伴飛,
朝東朝西君自快,
勇猛前進莫遲疑。
第304尊 禪定果尊者 第304尊 禪定果尊者總目錄
  禪定果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禪定,一心考物,妄念不生為禪『一境靜靜念,坐見本性為定。禪定是修習佛法的一種方法。參禪為出家人的必修課,一心參坷以萬緣俱息,求得永遠的寂靜,獲得永恆的解脫。
  據《頓悟入道要門論》捲上曰 「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衰、毀、譽、稱、饑、苦、樂,是名八風。苦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月燈三昧經》卷七謂,修習禪定則萬緣俱息,定性現前,可獲十種利益,即安住儀式、行慈境界、無煩惱,守護諸根、無食喜樂、遠離愛慾、修禪不空、解脫魔□、安住佛境、解脫成熟。尊者循序漸進,通過堅持不懈地修習禪定而成正果。
身世飄零莫悲歎,
自古英雄多磨難,
容易熬得天光曉,
插翅猛虎下高山。
第305尊 不退法尊者 第305尊 不退法尊者總目錄
  不退法尊者,即《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經》所說之不退法阿羅漢。不退法,即不退相,乃九無學(無需再學)之一,亦稱二十七聖賢之一。指最上利根,所得功德不退失之無學聖者。
  獲得羅漢果位的僧人,由於佛性深淺不同,而分為不退法羅漢、思法辦漢、護法羅漢、安住法羅漢、堪達法羅漢、不動法羅漢,其中,退法羅漢,一旦得羅漢果,遇遙惡緣,便失去果位;不動羅漢,根性堅固,不可退轉,而且能以自身的佛性與智慧降伏外道,宏揚佛法。尊者生來利根(根機敏慧之意),所習功德悉無遺失,學而不忘,人稱無需再學之聖者。他己本性堅固,清淨常住,救護眾生,功德顯著。
一杯黃土萬事空,
追名逐利建偉功,
休怨造化心殘忍,
月自常西水自東。
第306尊 僧伽耶尊者 第306尊 僧伽耶尊者總目錄
  僧伽耶尊者,即僧伽陀。唐代西域僧。蔥嶺北何國(一說碎葉)人。
  尊者熟諳三藏,精通佛理。唐龍朔初年至西涼府。又遊歷江淮之地,居止玗楚龍興寺,後於泗州臨淮縣(安徽省)信義坊得金像一尊,上有古香積之銘記及普照王佛之銘,遂建臨淮寺。尊者屢次顯現神異,有繪畫才能。嘗現十一面觀音形,人益信重,世稱觀音大士化身。中宗景龍二年於內道場被中宗召問法要,被尊為國師。未久,即住京師薦福寺,因治眾病、祈雨有驗,蒙賜 普光王寺「之額於臨淮寺。景龍四年終於薦福寺。世壽八十三。中宗深為哀悼,送其遺骸還本處。弟子惠儼、木叉等為之建塔院。懿宗二年賜號」證聖大尊者「。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敕賜」普照明覺大尊者「之謚號。
莫作三春爛漫花,
年華似水易消流,
功名事業須開拓,
人道勤奮得天酬。
第307尊 達摩真尊者 第307尊 達摩真尊者總目錄
  達摩真尊者,即菩提達摩(?——535)中國禪宗之初祖,西天第二十八祖。原屬南天竺剎帝利種姓,意譯作道法。南天竺香至國(或作婆羅門國、波斯國)國王之第三子。
  尊者從般若多羅學道,與佛大先並稱為門下二甘露門,四十年之後受衣缽。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尊者泛海之廣州番禺,武帝遣使迎至建業,然與武帝語不相契,遂渡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九年。時人不解其意,稱壁觀婆羅門。時神光於伊洛披覽群書,慕尊者高風,斷臂求法,尊者感其精誠,遂傳官心法門,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經九載,欲歸西文,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楞伽經》四卷。未久入寂。葬於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雲度蔥嶺時,適逢達磨攜只履歸西文。一生頗富傳奇性。於梁大通二年(528)示寂。梁帝尊稱為「聖胄大師」唐代宗賜「圓覺大師」之謚號,塔名空觀。
  達摩,又稱菩提達磨、菩提達摩、菩提達磨多羅、達磨多羅、菩提多羅。通稱達磨。此尊與第352尊修無德尊者同尊,可互參。
男貪癡戀女貪愛,
世事悠悠己千載,
為人但有豪氣在,
等閒視之運自來。
第308尊 持善法尊者 第308尊 持善法尊者總目錄
  持善法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佛教分善法為兩種 一為世間之善法即五戒十善,二為出世間即出家人之善法,指三學與六度。尊者由淺入深,堅持不懈,不論在家或出家都嚴格遵守善法規條,修心養性,積功累德,終證阿羅漢果。此尊與第241尊同尊。
天地沉寂夜末央,
江山萬里作戰場,
金戈鐵馬硝煙後,
始信英雄好兒郎。
第309尊 受勝果尊者 第309尊 受勝果尊者總目錄
  受聖果尊者,即佛果克勤禪師(1063——1135),宋代臨濟宗僧。四川崇寧人,俗姓駱,字無著,賜號「圓悟」。
  尊者生於書香之家,博學能文,幼時於妙寂院依自省出家。受具足戒後,於成都依圓明學習經論。後至五祖山修謁五祖法演,蒙其印證,盡領其佛法奧意。與佛鑒慧勤、佛眼清遠,被譽為叢林三傑,世有「演門二勤一遠」之稱。政和初年至荊州,當世名士張無盡禮謁之。與之談論華嚴要旨及禪門宗趣。復受澧州刺史之請,住夾山靈泉禪院。後因樞密鄧子常之奏請,敕賜紫報及「佛果禪尊者」之號。政和末年,奉詔移住金陵蔣山,大振宗風。後居於金山,高宗幸揚州時,詔其入對,賜號「圓悟」,世稱「圓悟克勤」。後歸成都昭覺寺,紹興五年示寂,世壽七十三,謚號「真覺禪尊者」。其靈骨葬於昭覺寺,至今尚在。大慧宗杲、虎丘紹隆為其禪門龍象。曾於夾山之碧巖,集雪竇重顯之頌古百則,編成《碧巖錄》十卷,世稱「禪門第一書」,該書原為其弟子宗杲視為秘傳不授之書,以火焚燬,後世重刊。此外有《圓悟佛果禪尊者語錄》二十卷。
日如流水月如梭,
等閒光陰易消磨,
年華富盛創成就,
休等頭白淚滂沱。
第310尊 心勝修尊者 第310尊 心勝修尊者總目錄
  心勝修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心勝修,即修勝心,亦即修殊勝之行之心也。《無量壽經》有「等心、勝心、深心」之說,《淨影疏》云 「所(能)行務上,名為勝心」。修習佛法,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地,才能保證修煉取得良好的效果。
  尊者志趣高遠,始終把著眼點放在追求佛果的崇高地位。又艱苦修行,兢兢業業,堅持不懈,終證阿羅漢果。
才藝英發並世無,
清明世代展宏圖,
文治武功如反掌,
看君堅毅有也無。
第311尊 會法藏尊者 第311尊 會法藏尊者總目錄
  會法藏尊者,為阿彌陀佛的前世身。又稱法藏比丘。原是一位國王,捐棄王位,出家為僧,法號法藏。法,謂法性;藏,為含藏,指佛陀所說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義,故稱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說之聖教、經典等;經典含藏眾多之法門,故有此稱。
  據《無量壽經》捲上載,過去久遠劫前,世自在王如來之時,有一國王聽聞佛說法後,即發無上正直道意,乃棄王位出家,號曰法藏,其高才勇哲,超異於世,未久即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他發誓要拔眾生於生死苦海,選擇了西方安樂佛果,並發四十八願,大地震動,天花飄落,法藏立刻證果,號稱阿彌陀佛。以其所聞教法護持不失,聚集眾多,故《無量壽經》譯作「法藏」,即法的積聚之義。唐代所譯之《大寶積經》卷十七無量壽如來譯作「法處」,宋代所譯之《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譯作「作法」,《大智度論》則譯作「法積」。
  法藏,音譯曇摩迦、曇摩迦留。意譯作法寶處、法處、法積、作法。
不到天竺心不回,
未取聖經身不歸,
男兒立志成大事,
因循苟且品自低。
第312尊 常歡喜尊者 第312尊 常歡喜尊者總目錄
  常歡喜尊者,即常歡喜菩薩。
  據《大方廣如來藏經》載,尊者曾參加過佛陀舉行的法會。他恭敬供奉過無數佛,得有大神通力,無所畏懼。他能轉不退法輪,總持空藏法門,不捨志意,行不色想,深具濟世度人之心。眾生有禮敬稱呼其名者,皆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轉。
樹要風骨人要信,
造物鍾愛在真誠,
義薄雲天真豪傑,
忠孝禮義值千金。
第313尊 威儀多尊者 第313尊 威儀多尊者總目錄
  威儀多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威儀,指坐、作、進、退有威德,有儀軌。一行、二住、三坐、四臥四者各有儀則,不損威德,乃佛徒具足眾戒者應遵守的生活準則。
  諸佛、菩薩及比丘僧眾,坐作進退各有規度,稱之為儀。坐作進退容儀可觀,稱之為威,謹守威儀規度,可以禁除貪、瞋、癡三毒,使心身清淨,永無煩惱。他規度具足,慎行無誤。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能忍行坐苦,非時不臥,非時不住。無論是坐於床、地,或者坐臥於枯草干葉之上,心中常念供養佛法僧寶,調協心思,排除世俗惡業的干擾,安住於佛性之中。此外,他尚有細行威儀三千,菩薩威儀八萬四千。舉手投足,無不循規合度,慎行無誤,因而證得果位。
千江萬河向東流,
天涯流子盡望鄉,
不是故園休停歇,
慇勤孝奉雙高堂。
第314尊 頭陀信尊者 第314尊 頭陀信尊者總目錄
  頭陀信尊者,或即唐代鎮州龍興寺釋頭陀。陀,意為抖擻,抖擻能去塵垢,修習此行能捨貪著。頭陀信即實行頭陀修行方法。
  據《宋高僧傳》卷三十《唐鎮州龍興寺頭陀傳》載,尊者出生於貧窮之家,父母以開磨坊為生。頭陀幼年器度溫潤,有長者的規儀。其父讓他守磨,到夜深時分,頭陀看到驢、牛己很疲憊,便放開驢、牛去吃草、飲水,自己代替驢、牛推磨,父母知道此事,為之罷業。頭陀請示出家為僧,父母答應了他的要求。尊者曾修習十二頭陀行,極為艱苦,被褥三十年不曾更換,身上披著破破爛爛的糞掃衣。隨時按照佛法檢查自己的言行,隨時驅除塵障,住心於佛性的修養因而獲得證果。他深受信奉佛教者的敬重,卻不受人供施,號為「抖擻上人」。
人生在世欲何求,
溫暖平安第一要,
風流狂蕩值幾許,
空落白髮老翁羞。
第315尊 議洗腸尊者 第315尊 議洗腸尊者總目錄
  議洗腸尊者,天竺人。晉時來洛陽。
  尊者以洗腸滌胃為喻,教誨眾生懺悔罪惡,清淨心性而獲安樂。現種種神異。以弘寺法。其右乳邊有一肉孔。時常以棉絮塞之,拔除其絮,一室光明如晝。遇朔望日,至水邊引腸胃滌之,復納之入腹內,後世常有人謂信佛曰洗腸。中士稱之為「洗腸羅漢」。他告誡眾生,要經常觀想十方聖賢利益眾生的功業,對照聖賢而懺悔自己,舒立心肝,洗滌腸胃,可滅一切罪、一切障。
牛馬無知總糊塗,
日夜鞭轡何辛苦,
眾生有情皆性命,
為免輪迴當先悟。
第316尊 德淨悟尊者 第316尊 德淨悟尊者總目錄
  德淨悟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德淨悟,指德行清淨無暇。
  尊者深植慧根,崇信佛法,廣做善行,培德因本。出家之後,修習禪定,得清淨之覺悟,開起初知見,證菩提正道。又憫唸書眾生之迷途誤,心體為塵垢所蒙蔽,四處遊走,為眾說法,力圖使眾生知見自性清淨,悟解佛法妙諦,脫苦海而得自在,往生淨土。
十八女兒一枝花,
二十少年好年華,
青春易逝無消息,
大江東去浪淘沙。
第317尊 無垢藏尊者 第317尊 無垢藏尊者總目錄
  無垢藏尊者,即虛空藏菩薩的化身。梵名阿迦捨櫱婆,一作虛空孕。因其包藏一切功德如虛空,故名。虛空藏德布五方,每方各有一化身,尊者居於北方。系密教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之主尊,現圖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之釋迦右方脅侍、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密號如意金剛。
  尊者在諸大菩薩中,應天之明星,尊者擁有無量寶藏,但沒有慳吝之心,隨眾所求而佈施,利樂眾生。億得佛的神通,力圖使眾生脫離苦海,於虛空中得自在。隨眾所需,或法施,或財施,皆令歡喜。尊者住於東方大莊嚴世界(一說住於西方一切香集依世界)。又,密宗有五大虛空藏菩薩之說,以虛空藏菩薩所具之五德分身,配置於東、南、西、北、中五方。其形象為白玉色,左手按拳,右手持蓮。蓮上有寶珠,趺座於蓮台上。
  無垢藏尊者作為賢劫十六尊者之一,又名金剛幢,或金幢。
林中樵韻魚中歌,
逍遙自在樂呵呵,
勸君溫飽且知足,
莫戀榮華是非多。
第318尊 降伏魔尊者 第318尊 降伏魔尊者總目錄
  降伏魔尊者,即降伏菩薩。《佛名經》卷九將其列為上首菩薩。據載,佛陀向大弟子舍利弗列舉了應當禮敬歸命的諸佛國世界,其中提到「南無風愛世界觀世音如來國土,降伏魔菩薩、山王菩薩以為上首」。魔,即魔障。諸如生、老、病、死,七情六慾都是見道的魔障。魔障還包括那些專門破壞人所行之善事,甚至要傷害人們生命的外魔等等。
  尊者為諸魔的剋星。「能令諸魔發菩提心而為承事」,不僅使邪魔難以侵凌,而且能使諸魔棄惡從善。
勤謹謙恭少是非,
沉毅剛強意可慰,
剛柔得濟總成事,
令君腠達乘雲飛。
第319尊 阿僧伽尊者 第319尊 阿僧伽尊者總目錄
  阿僧伽,為無著菩薩之梵名。無礙之意。又稱無礙障。北印度犍陀羅國普魯夏普拉人。為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珈行派創始人之一。於佛滅度後一千年出現於世。
  第三20尊 金富樂尊者
  金富樂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金富樂,比喻俗人得金。欣喜倍常。出家之人得佛果猶若世俗之人得金。故名。
  世俗之人以富為樂,於是拚命追求財富、貪求財寶。佛教則以之為外欲而加以排斥摒棄。「財欲」被列為「五欲」之一。《智度論》卷十七云 「哀哉眾生,常為五欲煩惱而求之不己。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灸疥。五欲無益,如狗咬炬。五欲增爭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抗炬。五欲害人,劭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尊者金錢財富如糞土,而一心向佛。出家修行,以金剛心斷絕煩惱,得寂靜之樂。
輕裘寶馬上高台,
金殿銀閣為君開,
終生富貴享不盡,
只為前生積德來。
第320尊 金富樂尊者 第320尊 金富樂尊者總目錄
  金富樂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金富樂,比喻俗人得金。欣喜倍常。出家之人得佛果猶若世俗之人得金。故名。
  世俗之人以富為樂,於是拚命追求財富、貪求財寶。佛教則以之為外欲而加以排斥摒棄。「財欲」被列為「五欲」之一。《智度論》卷十七云 「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己。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灸疥。五欲無益,如狗咬炬。五欲增爭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抗炬。五欲害人,劭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尊者金錢財富如糞土,而一心向佛。出家修行,以金剛心斷絕煩惱,得寂靜之樂。
人生得意沐春風,
千意萬念皆暢通,
信箋摘得真如果,
福蔭後代慰祖宗。
第321尊 頓悟尊者 第321尊 頓悟尊者總目錄
  頓悟尊者,即南北朝名僧道生(355——434)又稱竺道生。東晉時之《涅槃經》學者。巨鹿(今河北平鄉)人,寓居彭城(今江蘇銅山),俗姓魏,又稱直往菩薩。
  尊者從竺法汰出家,故以竺姓。十五歲,即登講座,宿學名士亦莫能抗禦。二十歲,受具足戒,講演之聲譽遍於天下。初住建業龍光寺,後入廬山幽棲七年,師事慧遠,博研經論,復至長安受鳩摩羅什之教,時稱羅什門下四傑之一,義熙五年(409)歸復建業,主張「闡提成佛」,「頓悟成佛」說,教界為之嘩然,其他之涅槃學者亦排斥之。遂再度棲隱廬山,他曾似頑石為徒,宣講自己的學說,群石肯首歡躍。「道生說法,頑石點頭」之典故即出之於此。直至曇無讖之《大般涅槃經》流傳至建業,眾人始歎尊者之卓識。著有《二諦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等。此外,提倡四種法輪說,予後世之影響極大。,宋元嘉十一年入寂,世壽八十。弟子僧瑾,道猷等繼續倡導頓悟之義。
春臨大地百花香,
騎馬踏青且信韁,
順應自然總得福,
歡欣恬靜祿壽長。
第322尊 周陀婆尊者 第322尊 周陀婆尊者總目錄
  周陀婆尊者,古印度僧人,或即十六羅漢之注荼半托迦。
  據說,其母本為富貴長者之女,與家奴私通而有孕,遂逃他國。在途中臨產生下二子。大的叫「半托迦」,意即「大路邊生」。小的叫注荼半托迦,意即「小路邊生」。尊者或即後生者,故名小路。愚鈍無比,歸依佛法,出家為僧後,刻苦修行,終成阿羅漢果
  周陀婆,又作周陀,漢譯為不樂、小路。亦譯作蛇奴。《嘉祥法華義疏》卷九曰 「周陀者,翻而不樂,又雲小路。」《法華玄贊》卷八曰 「周陀,此雲蛇奴。」此尊可與第77尊周利盤特、第498尊注荼迦尊者同尊,可互參。
積善人家喜慶多,
居家在路無坎坷,
家運蓬勃如春荀,
賢孫壽子早登科。
第323尊 住世間尊者 第323尊 住世間尊者總目錄
  住世間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尊者己經歷了無量數劫的修行,具有了成佛的品行與功德。本可以升往天界佛國樂土,然而甘願長住世間,教化眾生,使十方世界皈依三寶。尊者具有四身 圓鏡智品顯現法身,以饒益佛界眾生;平等智品顯現報身,以顯益尚在世間修行的弟子;成事智品顯現化身,以救護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間六道及一切有情,使之脫離苦海,轉生淨土;觀察智品則應機說法,根據眾生賢愚情趣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方法教說導化。
時之不來常悲歎,
時之來矣且心寬,
人生百態盡如此,
難跳悲歡離合關。
第324尊 燈導首尊者 第324尊 燈導首尊者總目錄
  燈導首尊者,即導首菩薩。《佛名經》所列應當禮敬歸命的十方諸大菩薩之一。佛法如燈,導引眾生不至於迷航,故以為名。
  佛教認為人生在凡夫地,總有無量罪過,若不及早懺悔,死後就會墮入地獄,受種種苦,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若能及早回頭,皈依佛法,受持並念誦導首菩薩名號,誠心悔過,則可滅罪增福,往生淨土。尊者熟諳佛法,自性清淨。能以佛法導引迷茫眾生脫離苦海,超生佛土,猶如破除迷霧的指路明燈。自性潔淨之眾生,若能受持並讚歎尊者,可得現世安穩,於未來世則可得無上菩提。
時來長安一枝花,
運去洛陽邵陵瓜,
莫歎時運如轉燭,
天公造化總不差。
第325尊 甘露法尊者 第325尊 甘露法尊者總目錄
  甘露法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甘露,譬喻如來之教法,如來清淨,長養眾生身心,譬如甘露之德。《法華經·藥草喻品》 「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隱眾生,故現於世。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十地經論》卷二 「如病思良藥,如眾依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甘露可滋潤乾涸的田野,使作物生長;如來之教法如甘露,可使人離煩惑見道。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 「世尊我今身有調牛良田,除去株杌,唯悕如來甘露法雨。」
  尊者為求解脫,曾釀造甘露不死之藥,飲後身輕不老。雖長生不死,但仍為世間煩惱所困憂,遂繼續尋找獲得永恆解脫之道。後皈依佛教,勤修佛法,悟得證果。視佛法為甘露法,勝過一切外道邪說,其功效非仙藥所能比擬。尊者遵從佛祖教導,不辭勞苦,廣宣佛法,降甘露法雨以普救眾生,功德圓滿,終獲證果。
節儉人家有餘慶,
謙恭君子有嘉名,
船到橋頭自然直,
綠水長流山常青。
第326尊 自在王尊者 第326尊 自在王尊者總目錄
  自在王尊者,即自在王菩薩。
  據《維摩詰所說經》載,尊者曾參加佛陀的毘耶離庵羅樹園和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舉行的法會。《自在王菩薩經》載,尊者曾向佛陀請教如何能得大自在 「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大乘法中得自在行,而能為人演說此法,以自在力,摧伏諸魔增上慢者及諸外道有所見得諸貪著者,令住大乘,具足大願,成就戒行,得阿耨三藐三菩提?」佛陀為之說法,他歡喜受持,經過長期刻苦的修行,大智本行悉皆成就,了達諸法深妙之義,聲名高遠逾於須彌,深信堅固猶如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為大醫王,善療諸病。
天地造物本愛才,
君有夙根早培栽,
他年自結甸甸果,
天堂有門為君開。
第327尊 須達那尊者 第327尊 須達那尊者總目錄
  須達那尊者,佛祖的前世身,轉生為濕波國太子。
  尊者自幼施善,修佛教佈施行,曾將國家所有珍寶,包括國寶大白象施於敵國。其父將他流放國外,以使其改過。見眾生能藏痛苦,將所有財產,連同自己的孩子也一起施捨給窮因贏弱之人。天神為考查其是否真正樂施好善,化身為一婆羅門僧,將其妻子討走,他亦毫不後悔。天神行七步後又將妻子還給他,幫他成就善良的願望。父王聞知,將他接回本國,並贖回他的兩個女兒,使其全家團聚。敵國國王聞知,亦回心向善,送回白象,兩國和好,從此百姓吉祥安樂。
英雄氣魄君子量,
丈夫膽力何雄壯,
成事在天謀在人,
不枉人世走一趟。
第328尊 超法雨尊者 第328尊 超法雨尊者總目錄
  超法雨尊者,即法雨菩薩,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潤眾生,令由迷妄而至證悟,猶如雨之普澤草木,使其生長,而至開花結果,故以雨譬喻之。北本《涅槃經》卷二 「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
  據《佛說決定總持經》載,尊者曾參加佛陀在羅閱祗耆崛山中舉行的法會。他智慧通達,攬攝法藏,洞察眾生心意,善於因勢利導,指迷解惑,如細雨滋潤眾生心田。《法華經·普門品》曰 「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人事多為情事牽,
情事復被人事牽,
若將萬般都放下,
逍遙自在度年華。
第329尊 德妙法尊者 第329尊 德妙法尊者總目錄
  德妙法尊者,即三國名僧康僧會。康居國(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人。德謂德行或功德,妙法謂佛法。德妙法意謂德行增長,功德圓滿,妙塵可得。
  祖居印度,隨父航海貿易,移居交趾(越南中北部)。父母早亡,矢志學佛。尊者出家以後,不為俗情所擾,刻苦修行精通三藏,天文讖緯、占卜諸法,無不知曉。尊者堅持不懈,因而獲得證果。赤烏十年(247),至東吳都城建業(南京),弘揚佛法。吳主孫權喜道術,與他交談後深廳佛法之精妙,乃創立建初寺,命其於寺中譯經傳法,此乃江南佛寺之始,他於寺中譯出《六度集經》《雜譬喻經》,又註釋了《安般守意經》《法鏡經》《道樹經》等,還初步將梵語介紹到漢地,晉太康元年(280)示寂。他是早期較系統地在漢地傳播佛法的著名僧人。
莫歎人心多不古,
畜禽無父唯知母,
詩書禮義值千金,
天地萬物人楷模。
第330尊 士應真尊者 第330尊 士應真尊者總目錄
  士應真尊者,即羅摩阿羅漢。應真,阿羅漢之舊譯,《出三藏記》卷一曰 「舊經無著果,亦應真,亦應儀,新經阿羅漢。」即應受人天供養之真人。
  據載,尊者原為憍薩羅國國王達薩拉塔之長子,為遵守父王之諾言,放逐南印度森林中十四年,隨行之妃子私多為魔王所劫掠,因而此起戰爭。後得猴神哈奴曼之幫助,夫妻團聚,返憍薩羅國為王,後皈依佛法,十分虔誠,廣植福田,終證阿羅漢果。
  尊者還系古印度文學作品大敘事詩《羅摩耶那》之主角。印度人視尊者為民族英雄,據傳為毘濕奴神之第七次化身,因受諸神之托,乃誕生地界以降伏惡鬼。為廣受膜拜之人格化神。印度教中有一羅摩派,認為只要對羅摩有絕對歸依之熱誠,必定能得解脫。
日如車輪月如鉤,
中天曾耀雲海浮,
人生自有常軌在,
違情逆理徒遺羞。
第331尊 堅固心尊者 第331尊 堅固心尊者總目錄
  堅固心尊者,或即堅固意菩薩,音譯涅裡荼地也捨也,系密教胎藏界地藏院之第八尊,介於除蓋障菩薩與持地菩薩之間。堅固心,指崇信佛法而不動搖。
  尊者尊重諸佛,愛樂佛法,通曉經論,遭受逼迫而忍辱屈辱,能不惱不瞋。是佛教普通僧眾的功德海,偷生通往清淨樂世的引路人。無論在何時何處,尊者都能用智慧去開悟眾生。看到孤兒,心中便生慈悲心;看到外道,便為他們誤入歧途而悲哀;看到他人享有榮譽而高興則心生歡喜。在永無盡頭的修行中。不知疲倦,奮勇精進。尊者利益眾生逾越其他諸尊,故密號超越金剛。
  其形像,身呈肉色,右手持開敷蓮花,花上有火焰乘載羯磨金剛。左手握拳向上置膝上,坐於赤蓮花上,表示內證堅固不壞。三昧耶形為蓮上十字金剛。
  堅固心尊者又作堅固惠菩薩、堅固菩薩、堅固深心菩薩、堅意菩薩。
天庭浩浩地暝暝,
時也命也有神靈,
人情天理休違逆,
可保心安事又成。
第332尊 聲響應尊者 第332尊 聲響應尊者總目錄
  聲響應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佛祖之聲,有如空谷回音,綿延盤旋,經久不息,可發聵振聾。使人豁然頓悟。
  佛教為了使眾生了悟萬法皆空,以「十緣生句」作為比喻,其第六曰「響」,即空谷回聲。人立於谷底。大吼一聲,便會有許多吼聲從四面響起,這些回聲似乎真實,其實究竟本無所有,正如鏡影水月、夢中幻象、海市蜃樓一般,他因聽到空谷回音而豁然頓悟,證成正果,他佛學高深,以此譬喻眾生,希望眾生俱獲解脫,析理透闢,聲如龍鐘,扣人心弦,眾生聽了,無不歸依。
中華大地分九州,
人生萬姓分九流,
工農商學各安位,
天下太平度春秋。
第333尊 應赴供尊者 第333尊 應赴供尊者總目錄
  應赴供尊者,或即佛祖。應供,音譯阿羅漢、阿羅訶。為佛十號之一。又作應真、應。指斷盡一切煩惱智德圓滿,應受人天供養、尊敬者,亦即應受人天以種種香、花、瓔珞、幢幡、伎樂等供養者。《禪苑清規》卷八 「僧為佛子,應供無殊,天上人間,鹹所恭敬。」應供者即佛。應赴供,指即將成佛。
  尊者使未度者度,未解者解,未安者安,未涅槃者涅槃。他平常不動,只要舉足動步則使眾生受益。南行七步,作眾生最上福田;西行七步,使眾生長壽不老;北行七步,使眾生離生死輪迴;東行七步,願導化眾生住佛入道,斷滅煩惱魔;上行七步,使世間不為不淨物所染污;下行七步,使法雨滅地獄猛火,令眾生安穩歡樂。
日月星辰共三光,
照臨大地亮堂堂,
心地磊落無塵染,
前途光明未可量。
第334尊 劫塵空尊者 第334尊 劫塵空尊者總目錄
  劫塵空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空為佛教理論的核心。塵劫,又稱塵點劫,分為「三千塵點劫」和「五百塵點劫」兩種,均表示極為漫長的時間。塵劫空,指世上一切究竟本無所有。
  尊者了悟世界之究竟空相,因此不爭不求。在極為漫長的時間裡,虔心供養一切諸佛,一心修行得大自在,心無所住,神通廣大,超然解脫。
事無可為不可為,
立志堅定山可摧,
縱歷千難和萬險,
三藏西天取經回。
第335尊 光明燈尊者 第335尊 光明燈尊者總目錄
  光明燈尊者,即光明燈菩薩,佛法如燈,照引眾生,使眾生由迷途向樂土。
  尊者生於無佛之世。據載,尊者曾與文殊菩薩等恭敬禮拜世間諸佛,七日中遍游十方世間,唯見佛陀的分身佛,不見他佛,於是返回天界如來外。佛陀對眾人說 「過去佛已經滅度,未來佛尚未降生,現在我己不住世間。就靠眾菩薩去教化眾生。佛陀告誡他們 要勤修佛法,堅固佛心,使自己獲得無上的智慧,並廣為眾生說法。並提醒他等大菩薩,現在無佛住於世間,不要放逸佛法,退轉佛心,而使佛法泯滅。尊者遵照佛陀教導,在無佛的世間廣說佛法,勸導眾生堅固佛心,禮敬佛、法、僧,其言如天燈照亮世界。
大智若愚保身心,
恃才狂傲禍臨身,
時人不審此中意,
爭爭逐逐為虛名。
第336尊 執寶炬尊者 第336尊 執寶炬尊者總目錄
  執寶炬尊者,即執寶炬菩薩。據《注維摩詰經》卷一載 尊者「執慧寶炬,除眾暗冥。「寶炬象徵絕大智慧,能照亮眾生心智,除去眾生幽冥。
  尊者以大慈悲普覆十方一切世界,心意廣闊深遠。他佛性清淨,安住不動如須彌,無所染著如蓮花,內外清淨如摩尼寶,光明熾盛如熔真金。他熱心助人,以火炬般光芒萬丈的智慧,引導眾生走向極樂淨土。
君子重義不重財,
小人見錢眼便開,
勢利小人交不得,
未償其欲受其災。
第337尊 功德相尊者 第337尊 功德相尊者總目錄
  功德相尊者,即功德相菩薩。功德相,又稱功德相嚴。以正觀心性,具一切莊嚴法身而得名,居於西方阿彌陀佛國。
  據《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卷二載,他曾為眾講說十妙行。所謂十妙行,即 具福弘廣,普慈眾生;蔭覆一切,如母視子;積德行善,不計功勞;精勤修習,捨慧化人;行十善行,轉教倫;持戒淨潔,猶如明珠;身品意業,以慈為本;所作事業,拯濟為先;為眾說法,微妙方便;常游諸國,為大國師。尊者的講說成為欲求菩薩果位僧眾的行為軌範。
螻蟻尚知惜生命,
凡夫如何不貪生,
懸崖之下少駐足,
是非之地莫亂行。
第338尊 忍心生尊者 第338尊 忍心生尊者總目錄
  忍心生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忍在佛教中,一指忍耐違逆之境不起瞋心,一指安住於道而不動心。忍心,指在修行中要具備忍耐的心性,頂住自身內在情慾和外界物慾的影響,使佛性種子生根開花,順利成長。
  尊者身處佛法遭排擠壓抑之世,對佛法信心堅定,對眾生之歧視不瞋不怒,寬以待人。深信佛教一定會重新受到人們的崇信,在其人格的感召下,佛教逐漸贏得廣泛的信從。
忠貞善良莫奸詐,
不栽荊棘多栽花,
方便與人得方便,
安樂身心富足家。
第339尊 阿氏多尊者 第339尊 阿氏多尊者總目錄
  阿氏多尊者,又作阿資答、呵逸多等。在《法住記》的十六羅漢中位列十五,住鷲峰山。西藏所傳為十六羅漢之第二尊,住於優尸羅山。
  尊者本為佛的一名侍者。佛陀涅槃前,眾生挽留佛陀暫住世間,心想得到他護持,免受苦難。佛陀見此,派十六羅漢不入涅槃,永住世間,濟度眾生。尊者與其眷屬一千五百阿羅漢共住於鷲峰山,護持正法,饒益有情。世間眾生如有災難,可誠心發願,設四方施捨大會,以衣食、藥品、施捨眾僧,尊者等十六大羅漢可令施主得無上報果。
  五代禪月大師貫休所畫尊者像,為雙手抱右膝,開口仰視,齒牙畢顯,脫落數枚。清乾隆稱其為「心是菩薩,貌是鬼王」。蘇東坡贊曰 「勞我者晰,休我者黔。如晏如岳,鮮不僻淫。是哀駘它,澹台滅明,名妍於心,得法眼正」。
為人忠誠是本份,
奸詐小人休親近,
勤儉得保身安樂,
奢惰必至家貧困。
第340尊 白香象尊者 第340尊 白香象尊者總目錄
  白香象尊者,即白香象菩薩。因身發異香而得名。據《維摩經義疏》卷一 「白香象,其香最勝,大士(即菩薩)身香亦如是也。」白象,指全身潔白之象。以像有大威力而性情柔順,故菩薩入母胎時,或乘六牙白象,或作白象形,表示菩薩性善柔和而有大勢;且白象之六牙表示六度,四足表示四如意。
  尊者前世為一白象,因在兩國間的戰爭中,勸說國王休兵息戰,免除百姓痛苦,得以轉世為人。經常參加佛陀的法會。為《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所列舉的世人「皆應憶念」的諸在大菩薩之一。身發異香,護持眾生,宣講佛法聲如雷鳴,直入眾生之心,清除諸中蓋障;如樂音、似甘露,滋潤眾生,催引眾生心中之法芽。
人生有甜也有苦,
事業或成或全無,
各安其位多努力,
命自己立信也失。
第341尊 識自在尊者 第341尊 識自在尊者總目錄
  識自在尊者,即大白觀自在菩薩。
  出家人祝禱尊者,可預示未來前程。據《金剛頂瑜珈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規經》卷下載,僧眾修煉瑜珈真言,在入睡前用衣服將頭蓋住,右側而臥,排除雜念,用右手向右旋轉摩擦面部,同時誦念大白真言二十一遍,唯獨觀想大白觀自在菩薩,入睡後便可進入夢鄉,預見前任吉祥或障礙,若夢見老者、國王、白衣少女、鮮花、水果等,預示前途吉祥。反之,若夢見屠夫、醜女等,則預示前途障礙重重。
你做工來我做田,
信馬由韁聽自然,
豐衣足食得其所,
君子蕩蕩無尤怨。
第342尊 讚歎願尊者 第342尊 讚歎願尊者總目錄
  讚歎願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美其功德為贊,贊之不足又稱揚之為歎。讚歎,即稱美其德。《文句》卷二云 「發言稱美,名讚歎。」《行事鈔》下三亦云 「美其功德曰贊,贊文不足,又稱揚之為歎。」佛教認為讚歎諸佛是修行的重要法門。
  據說昔時佛陀與彌勒同修菩薩行,同見弗沙佛入火定而大放光明,佛陀便翹一足,以偈贊佛七日,因而比彌勒超九劫而成佛。尊者發下誓願,修持「讚歎供養正行」,一心讚歎供養彌陀佛,因而獲羅漢果。
任享富貴與榮華,
持盈保盛莫自誇,
河水東流又西轉,
千年鐵樹也開花。
第343尊 定拂羅尊者 第343尊 定拂羅尊者總目錄
  定拂羅尊者,即弗若多羅(功德華)。罽賓國(今喀布爾河下游及克什米爾一帶)人。
  據梁《高僧傳》卷一載,尊者少年出家為僧,通曉三藏,尤精《十誦律》,以持戒清嚴見稱於世。時人認為他己獲菩提涅槃真正聖果。後秦弘治初年來中國,時帝姚興待以上賓之禮。姚興國師鳩摩羅什因其戒范謹嚴,也對他極為崇敬。此時佛法雖己傳入漢地,然律藏尚未見傳播。知尊者精通律藏,後秦君臣僧俗對他更加敬慕。弘治六年(404)十月,集聚僧徒數百人,在長安寺譯經,請尊者誦出《十誦律》梵文,由羅什漢譯。惜此經譯出三分之二,尊者圓寂,大業未成而巨匠殞,僧俗大眾,悲痛逾常。拂羅東來,使佛教律藏得以流傳中原。
君本多才性敏聰,
錦心慧手奪天工,
持此保得常安樂,
銘謝造物賜神通。
第344尊 聲引眾尊者 第344尊 聲引眾尊者總目錄
  聲引眾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天台維摩經疏》卷二云 「菩薩觀眾生眼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即聲為佛事」。
  尊者勤於修行,精研佛法。自己己得神悟,又慈悲為懷,冀救眾生於苦海,遂以聲說法,以其音聲作為感召眾生皈依佛法的手段,使眾生懺悔罪業,修持善行,往生樂土。
清風習習迎面來,
晚霞當天呈異彩,
暮年光景令人美,
安康寧靜信悠哉。
第335尊 離淨悟尊者 第335尊 離淨悟尊者總目錄
  離淨悟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佛之語曰淨語;離謂分離辨析,離淨語並非遠離淨語,而是能分析穢惡,張揚淨語。
  據《大集經》卷十載;「須彌可說口吹動,不可說佛有二語,實語、真語及淨語。」佛語真實無誑,即淨語;尊者生於無佛之世,無法聆聽佛音,學法無師,問疑無友。但前世身生於有佛世界,宿業所至,喜聞佛法,勤於思維,雖未得果位,然佛性亦相當充盈。轉生今世,尊者生性寂靜,仍能分辨香花與毒草,不為世俗塵障所侵蝕,點滴修持,終於豁然開朗,喜獲羅漢果位。
憑君多才復多藝,
世上萬事皆可為,
慇勤祝願鞭快馬,
萬里鵬程早展翅。
第346尊 鳩捨尊者 第346尊 鳩捨尊者總目錄
  鳩捨尊者,即鳩捨菩薩。《佛名經》將他列為應當禮敬的十方菩薩之一。
  據《十住毘婆沙論》卷五載,眾生若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受持並誦念諸大菩薩,其中包括鳩捨菩薩。佛教認為,眾生不論貴賤貧富,生在凡夫地,都有無量罪過。如或因宿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維,或借外境起於染著,等等,皆可墜入十惡境地,因此,眾生應向鳩捨菩薩等禮敬懺悔,虔誠皈依,則可滅無量罪,長無量福。
不貪富貴不會窮,
不慕虛名人敬重,
立志純樸任自然,
做個快活逍遙翁。
第347尊 郁多羅尊者 第347尊 郁多羅尊者總目錄
  郁多羅尊者,佛陀之前世身。
  尊者為在無數劫以前波羅捺國五百仙人之師,因憐憫眾生多苦多難,遂發願求正道。曾自剝身皮為紙,拆除身骨為筆,用血和墨,以換取婆羅門的頌偈。婆羅門偈曰 「常當攝身行,而不殺盜淫。不兩舌惡口,妄言及綺語。心不貪著欲,無瞋恚毒想,捨離諸邪見,是為菩薩行」。他得偈後,傳授給國民,教給他們誦讀,並照此修行。國內由此少憂愁而多歡樂。
少小立志欲雄飛,
青春求學不知疲,
年富力壯展宏圖,
功成名就光門楣。
第348尊 福業除尊者 第348尊 福業除尊者總目錄
  福業除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福業善業的別稱,非福業之對稱(即欲界之不善業)
  多行善可得福,與其相對者為
  據《增一阿含經》福德有三 一施福業,施於貧窮之人,可獲世出世之福利;二平等福業,以平等之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可成世出世之福利;三思維福業,以智慧思維觀察出離之法,為出世福善之業。勤修福業,可得福報,享人天樂果。尊者由修福業開始,又超越福業修不動業,即色界、無色界之善業,最後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導引眾生皆入淨土。
人生道路多坎坷,
丈夫意氣易消磨,
欲得心動意不動,
全神修練羅漢果。
第349尊 羅餘習尊者 第349尊 羅餘習尊者總目錄
  羅餘習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羅為梵天五十字門之一,有「火」義。餘習,殘餘惡習。
  尊者善長滅除佛教高僧的世俗余垢,佛教視貪、瞋、癡為世俗三毒,貪毒使人引取無厭,瞋毒使人易起憤怒,癡毒使人心性暗鈍。諸佛修習既久,心性清淨,世俗三毒己永盡無餘。有些高僧、羅漢,雖然己經斷除煩惱,但是仍然殘存世俗的某些垢染,猶如器皿中的香料,香料取走後香氣猶存,又如灶中的柴草,煙火雖熄而炭灰不盡。諸聖者亦有餘習,如舍利弗有瞋恚餘習,畢陵迦蹉有慢之餘習。尊者能以智慧之火,除高僧、羅漢餘習之暗,資生佛性之明,使僧俗大眾身心清淨,增益佛性。
車如流水馬如龍,
人生得意似春風,
功莫沉醉不清醒,
懵然墮入陷阱中。
第350尊 大藥尊尊者 第350尊 大藥尊尊者總目錄
  大藥尊尊者,即大藥王菩薩,也稱大藥王子。
  據《十住毘婆沙論》卷五載 「眾生憶念大藥等諸大菩薩名號,可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據《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云 」尊者本為外道,在過去七佛之第一佛毘婆尸佛時植有善根,尊者心向佛法,常思考「識」的意義,可惜始終不能決了。尊者仰望佛法如饑似渴,常恐佛陀入於涅槃而自己未聞佛法,愚昧無知,不識善惡,迷惑轉輪轉生死若干趣。在一次法會上尊者向佛陀請教,被決疑網,得以解脫。據雲尊者能「救眾生之病源,治無明之痼疾。」
入奢容易入儉難,
人生處處有難關,
真是英雄不皺眉,
氣閏世兮力拔山。
第351尊 勝解空尊者 第351尊 勝解空尊者總目錄
  勝解空尊者,宋代僧可觀(1092--1182)。江蘇華亭人。俗姓戚(一說傅),法號解空,字宜翁,號竹庵。為天台宗巨匠智禮之四世傳人。解空,本指悟解諸法之空相。勝解空即善於講說佛法理體之空相。
  尊者十六歲受俱足戒,學天台,初依止南屏精微,後聞車溪擇卿禪師聲震江浙,負笈從之,得其法。南宋建炎初,住持嘉禾壽聖寺,紹興年間(1131--1162)轉住當湖德藏寺。講經餘暇,則補注《楞伽經》。其後移住祥符寺,因染疾退隱至當湖南林之竹庵。乾道七年(1171),應丞相魏把之請,住持北禪天台寺,淳熙七年(1180),受魏憲王請,為南湖延壽寺之主,未久,又歸隱當湖之竹庵,淳熙九年示寂,享年九十一。生前,大慧宗杲曾由徑山前來與言談終日,譽之以「教誨老龍」。
  著名法嗣有北峰宗印、智行守(日文)、神辯請一等人。著有《楞伽說題集解補注》四卷、《蘭盆補注》二卷、《山家義苑》二卷、《竹庵草錄》一卷等。
落花有意應無意,
流水無情似有情,
台上戲文一出出,
顛倒台下幾多人。
第352尊 修無德尊者 第352尊 修無德尊者總目錄
  修無德尊者,即當後被推為禪宗初祖的菩提達摩。無德,即無功德。
  據《五燈會元》卷一載,梁武帝曾問修廟興寺的功德,尊者答稱 「無甚功德」。尊者生當佛法熾盛時,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但眾生只知建寺塑像齋僧,以求消災免禍,卻不知探求佛法精義,求得精神上的解脫。於是心生憫念,便以修無功德之理教導眾生,認為識得自性即是佛,菩提路本在心中。
  此尊與第307尊達摩真尊者同尊,可互參。
有心栽花花不活,
無意插柳柳成蔭,
恩怨得失休計較,
是非功過聽後人。
第353尊 喜無著尊者 第353尊 喜無著尊者總目錄
  喜無著尊者,即唐末高僧文喜,賜號「無著」。嘉禾人,俗姓朱。
  尊者七歲出家,初學《四分律》,後遍訪名山大剎。宣宗初,往五台禮文殊。遇一老翁牽牛而行,迎尊者入寺,翁縱牛升堂。翁曰「近由何處來?」尊者曰 「南方」。翁曰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尊者曰 「末法比丘奉戒律不少。」翁曰 「有幾何?」尊者曰 「或三百,或五百。」卻問 「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翁曰 「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尊者曰 「有幾何?」翁曰 「前三三,後三三。」翁呼童子均提出茶。拈起玻璃盞問曰 「南方還有這個否?」尊者曰 「無」。翁曰 「尋常得甚麼喫茶?」尊者無對。辭別時,翁令童子相送。尊者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幾許,童子呼「三德!」尊者應諾。童曰 「是幾許?」尊者曰 「是為何處?」童曰 此金剛窟般若寺,尊者憬然悟彼翁是文殊。懿宗鹹通三年,尊者至洪州觀音院,參仰山寂禪師,頓悟心要。光化三年示寂,圓寂時對眾弟子說「三界心習即是涅槃。」言畢,端坐而化,世壽八十。
皎皎有如雲中月,
殷殷更似腔中血,
月冷血熱無相關,
千尤萬怨休言說。
第354尊 月蓋尊尊者 第354尊 月蓋尊尊者總目錄
  月蓋尊尊者,印度毘離捨國人。
  據《維摩經·香積佛品》、《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等載,尊者曾入維摩方丈,聽不二法門。有一年,毘離捨國發生了瘟疫,有五個夜叉專門吸人精氣。他率領五百長者拜見釋尊,釋尊叫他們禮拜西方三聖。尊者乃請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西方三聖,救除國內六大惡疫,觀世音菩薩為宣說消伏毒害陀羅尼神咒。瘟疫頓除,夜叉匿跡。禪宗之山門閣上,於觀音右邊常安置尊者之像。
芥茉種子植地下,
長出巨木聳入雲,
撒下點點苦汗水,
結出碩果沉殷殷。
第355尊 旃檀羅尊者 第355尊 旃檀羅尊者總目錄
  旃檀羅尊者,前世曾為國王。
  遠古時有一國王名旃檀羅,發誓要滅絕釋迦族的男女。據《仁王經疏》捲上載,當時在深山中居住一位仙人,眼觀天下事,見釋族男孩藏在仙府,旃檀羅得知此事後,趁仙人不在府中之時,將男孩偷出,用太陽光煎煮,男孩即將命終時,仙人又將他救走,用神通把他藏在甘蔗田的牛糞裡,由此釋迦族得以嗣繼。旃檀羅王作惡多端,其後代被罰作賤民,身穿垢衣,面目污穢,出行時手執標幟,以自示不潔,佛陀成道後,他的轉世身痛改前非,歸依佛法,廣行善事。佛陀見此大為歡喜,不計家仇,為其說法,終獲羅漢果位。
暮時擂鼓晨時鐘,
縹渺虛無若夢中,
古佛青燈長作伴,
世上豈有色與空。
第356尊 心定論尊者 第356尊 心定論尊者總目錄
  心定論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定,指「止心於一境,不使散動」。論為三藏之一。
  尊者精研佛典中佛祖與弟子有關佛法的問答,從而獲得重要啟發。消除亂心,據《智度論》卷二六 「亂心中不能得見實事,如水波蕩是指不得見面,如風中燈,不能得點。」增益佛法,獲得心定。尊者勤行修習禪定而得定心,定心湛然如止水。此後,更加堅固信心,勇猛精進,終獲證果。
金絲籠鳥食黃粟,
卻聞夜夜啼如哭,
林中群鳥覓食難,
啁啾歡躍自撲撲。
第357尊 庵羅滿尊者 第357尊 庵羅滿尊者總目錄
  庵羅滿尊者,為庵羅樹花生出之女,「庵羅」為印度的一種果樹,又稱庵摩羅,庵摩洛迦。
  尊者在嫁給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后,生子耆婆。耆婆成人後成為王舍城著名醫生,皈依佛教,醫術高明,且佛理淵博,以行醫勸說眾生信奉正法,庵羅樹女在其影響下也信奉佛教,曾將庵羅樹園施與佛祖及其弟子在園內居住、講法傳道,此成為佛教初期活動的重要場所。隨後,頻婆娑羅王也皈依佛教,尊者功行無量圓滿,遂轉化為男人身。
那怕前途盡難關,
打點心思再登攀,
水流東海莫回頭,
丈夫有淚不輕彈。
第358尊 頂生尊尊者 第358尊 頂生尊尊者總目錄
  頂生尊尊者,即頂生菩薩,為眾生應當禮拜歸命的大菩薩之一。
  眾生在凡夫地,不論貴賤,或以往世之因,或由今世之業,皆有無量罪過。應於每日初分、日中分、日後分、初夜、中夜、後夜六時,敬禮懺悔。右膝觸地,偏袒右肩,合掌並一心默念尊者名號,可行解脫。
皓月當空眾星捧,
萬條溪流匯江洪,
繁花一枝意未足,
春在千紅萬紫中。
第359尊 薩和壇尊者 第359尊 薩和壇尊者總目錄
  薩和壇尊者,即薩和壇菩薩,屬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世間眾生,若犯有無量罪惡,按佛教的說法,來世或墮入地獄,受地獄猛火的薰烤;或轉生畜生,相互之間血肉殘食;或轉生餓鬼,受百年飢渴之苦。此種人若能受持讀誦尊者名號而思維讚歎,並發願改過自新,則可消除罪業,免受諸苦的折磨與煎熬。善良眾生若能受持讀誦尊者名號並思維讚歎,則遠離諸苦,不僅可得現世安穩,於未來世亦可得無上菩提。
幻海慈航帆欲張,
梵末法螺吭震天,
眾生大苦憑誰度,
邁前一步是船舷。
第360尊 直福德尊者 第360尊 直福德尊者總目錄
  直福德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直,據《注維摩詰經》引僧肇語曰 「直心者,謂質直無諂,此心乃是萬行之本。」謂正直無諂曲之心,為萬行之本。福德,謂一切所得之善行。或謂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
  尊者以直髮心之始,成就一切善行,因而得福利之果報,享受人天供應之樂。尊者在四川新都寶光寺羅漢堂內,被朔成為乾隆皇帝的金身戎裝相。
沉學黑夜行路難,
暗中摸索多溝坎,
立功立言先立志,
心中自有燈一盞。
第361尊 須那剎尊者 第361尊 須那剎尊者總目錄
  須那剎尊者,佛祖聲聞弟子。
  尊者初入佛門時不守戒律。據《大智度論》卷一百載,「佛有惡弟子,須那剎多羅。」佛祖在白善山時,一日,尊者向佛祖請教拉弓箭的方法,佛祖認為弓箭有傷眾生身命,且尊者佛性淺薄,遂拒絕了他的要求。他大為不滿,宣稱不是佛祖的弟子。在佛祖講經時曾反披袈裟,兩手高舉恐嚇佛祖,並高呼 「我是天地大神,我今降臨世間,你快快迴避!」後被降伏。受佛祖感化,改惡從善,皈依佛法,成為佛祖的侍者。佛祖有一四天王山中自然生成石缽,為希世之寶。尊者出於對佛祖的尊敬,終日手持石缽侍立佛側,而不覺其重,終獲羅漢果位。
人言似劍心似鉤,
九流三教難應酬,
謙恭慎謹持操守,
是非之地不須留。
第362尊 喜見尊尊者 第362尊 喜見尊尊者總目錄
  喜見尊尊者,即一切眾生喜見菩薩。
  據《妙法蓮花經》卷六說 在過去世中,有一佛,名叫日月淨明德如來佛。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因聽此佛法《法華經》而修習苦行。滿二千歲後,得現一切色身三昧。他對自己修行的成果非常高興,便想報答日月淨明德佛,於是踴身於虛空,雨曼陀羅等各種香花。但感以法力供養不如以身供養,便服食各種香料,滿二千歲後,以香油塗身,再裹上天寶衣,衣上復塗香料,發神通力使自燃。頓時,光明遍照八十億恆河世界,身火一直燃燒一千二百年才熄滅。尊者命終,轉生於淨德王家中,前識未泯,又上虛空到日月淨明德佛所,日月淨明德佛將歸於涅槃,便以佛法相付。尊者在佛涅槃後將舍利裝入十一萬四千寶瓶,起建十一萬四千塔供奉,又自燃兩臂在各處塔前供養。他對大眾說 「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話音剛落,兩臂果然恢復如故。
黑夜沉沉謹慎行,
當心地下有陷阱,
是非之地留不得,
走穿黑夜即天明。
第363尊 韋藍王尊者 第363尊 韋藍王尊者總目錄
  韋藍王尊者,即韋藍王菩薩。屬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尊者具有清淨天眼,能遍觀世間善惡諸事,勸導眾生滅惡,有過必改,才能得到如來無上妙法。告誡眾生交友要慎重,若自身清潔,遭逢惡友,也會造下無數的罪業,墮入地獄。只有身不行惡事,口不出惡言,心不思惡念才能走正道,得正果,偶而做了惡事,切不可隱瞞,應該受持尊者名號並思維讚歎,誠心悔過,向尊者發誓改過自新,以往罪業則可獲消除。
世人多為情所苦,
漢水長江本異途,
若欲解得逍遙樂,
揚子江頭問漁夫。
第364尊 提婆長尊者 第364尊 提婆長尊者總目錄
  韋藍王尊者,即韋藍王菩薩。屬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尊者具有清淨天眼,能遍觀世間善惡諸事,勸導眾生滅惡,有過必改,才能得到如來無上妙法。告誡眾生交友要慎重,若自身清潔,遭逢惡友,也會造下無數的罪業,墮入地獄。只有身不行惡事,口不出惡言,心不思惡念才能走正道,得正果,偶而做了惡事,切不可隱瞞,應該受持尊者名號並思維讚歎,誠心悔過,向尊者發誓改過自新,以往罪業則可獲消除。
三國鼎立蜀吳魏,
一代天驕沉沙去,
鑒古知今智者有,
狂傲驕奢非可取。
第365尊 成大利尊者 第365尊 成大利尊者總目錄
   即成利菩薩。成大利,意即成佛。
  《十住毘婆沙論》載,尊者在過去時代,曾降伏一切惡魔怨鬼,以無邊智慧利益眾生,眾生都誠心供養,向其行頭面觸地禮,在現在世,仍然憐憫眾生,常轉無上法輪,與眾樂、拔眾苦,功德圓滿本可獲金身佛果,但懷著慈航普度的心懷,仍願長住世間,度眾生出苦海,升入淨土。
菊花妖艷梅花香,
秋菊冬梅各擅場,
他山之石可攻玉,
謙虛謹慎集眾長。
第366尊 法首尊者 第366尊 法首尊者總目錄
  法首尊者,即法首菩薩,是金剛佛國一乘度佛前的上首弟子,為眾生應當禮敬的大菩薩之一。
  據《佛說正恭敬經》載,尊者曾參加佛祖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舉行的法會。據《菩薩瓔珞本業經》捲上載,尊者為娑婆世界西北無極遠處的金剛佛國世界一乘度佛前的上首弟子。《十住毘婆沙論》卷五載,眾生禮敬尊者等大菩薩,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壯志豪氣莫消磨,
休怕路途艱險多,
忍得十年寒窗苦,
一朝登科中頭科。
第367尊 蘇頻陀尊者 第367尊 蘇頻陀尊者總目錄
  蘇頻陀尊者,蘇頻陀是佛祖的最後一位弟子。《法住記》所列十六羅漢中的第四位。他為紀念佛陀,曾特製一塔,隨身攜帶,故又被稱為「托塔羅漢」。
  據說尊者率領七百阿羅漢,住在北俱盧洲,護持佛法,饒益有情。
  其像有多種,敦煌千佛洞第七十六窟之壁書所繪者,為趺坐於巖上,右手屈食、中二指,左手持水瓶,置於胸前。畫之左上部題有「北俱盧洲第四尊者蘇頻陀大阿羅漢」。唐代禪月大師貫休所畫尊者像,結跏趺坐於石上,著通肩法衣,右手握拳,左手按於膝上。蘇東坡贊曰 「聘耳垂肩,綺眉覆觀。佛在世時,見此耆年。開口誦經,四十餘齒,時聞雷雹,出一彈指。」
  在《阿羅漢具德經》中,蘇頻陀又被譯為「輸毘多」。
樹有蔭涼靠人栽,
想償美果莫慵怠,
世上成就從勤奮,
點點滴滴聚起來。
第368尊 眾德首尊者 第368尊 眾德首尊者總目錄
  眾德首尊者,即功德首菩薩。
  尊者以功德智慧修煉其心,深心佛法堅固,猶若金剛,聲名逾於須彌,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深入緣起斷諸邪見。尊者佛法精通圓融,辯才無礙,並說佛法音聲如雷震獅吼,因其震撼,眾生心中魔障如瓦解冰消,菩提心豁然呈露,故深得眾生受戴。
身如寄塵生如夢,
歲月如梭倏忽飛,
風花雪月成空幻,
少壯惰懶老來悲。
第369尊 金剛藏尊者 第369尊 金剛藏尊者總目錄
  金剛藏尊者,為獲等覺階位的菩薩。金剛藏,又譯稱金剛胎。據《十地經論》卷一 「何故名金剛藏》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名金剛藏。是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諸余養根所不能壞,故名金剛藏。」密教賢劫十六尊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微細會、供養會等外院方壇北方四尊中第三位。密號持教金剛,立驗金剛。
  形像為身呈青白色,左手握拳,右手持青蓮花,花是有獨股杵;印相為外縛拳立於火輪,或外縛五股印。
  尊者之名常出現於諸大乘經典中,《華嚴經》第六會十地品,特舉為上首。因現忿怒身,或持金剛杵以伏惡魔,故亦稱金剛藏王。尊者於《大日經》卷一《具緣品》等經籍中,皆名為金剛薩埵;於《文殊寶藏陀羅尼經》中,指文殊菩薩;於《理趣釋》卷下,又指虛空藏於《略出念誦經》卷三,為金剛寶、金剛利之異名。
路遙方知馬力足,
日久始識人真心,
世間是非緣何起,
人心隔肚莫輕信。
第370尊 瞿伽離尊者 第370尊 瞿伽離尊者總目錄
  瞿伽離尊者,佛祖之從弟。斛飯王之子提婆達多的弟子。
  根據佛教傳說,一天夜晚,舍利弗與目連二人途中遇雨;借宿於一陶工家,次日早晨,有一女人沐浴,為尊者所見,便誣陷舍利弗、目連二人德行不淨。佛陀聞知非常生氣,多次加以申斥,尊者不改。遂罰其生瘡而死,墮入阿鼻地獄。後悔過自新,轉生世間,勤修佛法,得羅漢果位。
  瞿伽離,又作俱伽俱,仇伽梨、瞿波離、瞿和離等,意譯曰惡時者、牛守。
千年古樹靠深根,
壯志赴義不留連,
前途叢有千般險,
快馬猶自再加鞭。
第371尊 日照明尊者 第371尊 日照明尊者總目錄
  日照明尊者,唐代中天竺高僧日照(613--687)。音譯地婆訶羅。
  尊者廣通三藏,兼善五明,嚴守戒行而神機朗逸,曾住於摩訶菩提及那爛陀寺。高宗儀風(676--678)初年隨玄奘法師至唐,高宗迎請住錫長安魏國西寺,介紹印度中觀派之新學說,就鳩摩羅什以來之三論而言,稱新三論,並與大德道成律師、薄塵法師等十位名僧譯經,時賢首法師,亦曾親自來協助日照校勘。至武后垂拱年間,共譯出《華嚴經入法界品》、《佛頂最勝陀羅尼經》、《大乘顯識經》等十八部,三十四卷。垂拱三年十二月於東都洛陽太原寺入寂,享年七十五。弟子建塔供養,塔旁建寺,後經武三思奏請,賜寺額名「香山寺」。
意志堅定莫遲疑,
萬事可成當雄飛,
今日寒窗影孤獨,
明朝雁塔姓名題。
第372尊 無垢藏尊者 第372尊 無垢藏尊者總目錄
  無垢藏尊者,即無垢藏菩薩,為普花如來前的上首菩薩。當佛祖在耆闍崛山中說法時,他率九萬二千諸菩薩前往聽法。他對佛祖極為尊敬,先頭面禮足,並傳七寶葉蓮花獻給佛祖,還轉達普花如來對佛祖的問候,並升虛空,結跏趺坐,專心聽講。
  據《大寶積經》卷二十九載,有一佛國世界名遍清淨行世界,其佛各為普花如來,無垢藏是普花如來佛前上首菩薩。當佛陀佛在王舍城耆闍崛中說法時,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佛土世界,普花如來便令無垢藏菩薩率領九萬二千諸菩薩眾前來聽法。無垢藏到達後,先頭面禮足,向佛陀佛致敬,然後將普花如來命他轉送的七寶千葉蓮花轉呈佛陀,並轉達普花如來對佛陀的問候,語畢,即升虛空結跏趺坐,專心聽講。另據《生經》卷三載,佛陀在摩竭陀國菩提樹下初成道時,無垢藏亦曾從遍清淨行世界來會此所。
心急喝杯茉莉茶,
千難萬險莫驚怕,
風暴過去天晴朗,
好看滿園盡開花。
第373尊 除疑網尊者 第373尊 除疑網尊者總目錄
  除疑網尊者,即除疑菩薩。世上眾生疑惑交織有如密網,從諸佛法可除疑網。
  據《十住婆沙論》卷五載,尊者己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轉法輪、雨法雨、擊法鼓、吹法螺,廣佈佛法於世間,濟度眾苦,利樂有情。勸導眾生要孝順父母。勿傷人,勿歁人,勿擾人,不盜竊佛塔、寺院。尊者能用佛法解除眾生疑惑,皈依佛法,引導他們走上佛國清淨樂土。
人靠裝飾馬靠鞍,
世人難不重衣冠,
君有超才人不識,
待時而至且耐煩。
第374尊 無量明尊者 第374尊 無量明尊者總目錄
  無量明尊者,即無量明菩薩。為妙禪佛土世界無相音佛前的上首菩薩,無量明即無限光明之意,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據《華手經》卷四載,在破疑佛居住的疑悔世界和無邊功德成就佛居信的德住世界之間,有一處佛土世界,名叫妙禪,尊者為無相音佛前的上首菩薩。尊者具有絕大智慧,其光明掩蓋日月,遍照人間,使眾生走出幽冥,走入佛國清淨樂土。
遠看群山綠濛濛,
近看草木倍蔥蘢,
相近相交待日久,
日久知心情愈濃。
第375尊 除眾憂尊者 第375尊 除眾憂尊者總目錄
  除眾憂尊者,即除一切憂冥菩薩,密號大救金剛,居胎藏界曼陀羅地藏院最上端。
  尊者能除一切眾生的憂惱與冥想,佛教認為世間充滿種種憂惱通苦,生老病死為苦,愛別離為苦,身心五陰盛亦苦,諸苦生眾憂,眾憂而不能自拔。尊者憐憫眾生,通過廣佈佛法,使眾生產生智慧,智慧生而眾苦滅。
  除一切憂冥菩薩,又名除一切憂惱菩薩。
居家度日欠計量,
寅時必食卯時糧,
細水長流多節儉,
萬事安順保小康。
第376尊 無垢德尊者 第376尊 無垢德尊者總目錄
  除眾憂尊者,即除一切憂冥菩薩,密號大救金剛,居胎藏界曼陀羅地藏院最上端。
  尊者能除一切眾生的憂惱與冥想,佛教認為世間充滿種種憂惱通苦,生老病死為苦,愛別離為苦,身心五陰盛亦苦,諸苦生眾憂,眾憂而不能自拔。尊者憐憫眾生,通過廣佈佛法,使眾生產生智慧,智慧生而眾苦滅。
  除一切憂冥菩薩,又名除一切憂惱菩薩。
浮躁偏激多誤事,
沉穩謹慎事可全,
腳印深沉步步走,
甘蔗越吃越香甜。
第377尊 光明網尊者 第377尊 光明網尊者總目錄
  光明網尊者,即光明網菩薩,為護念佛行之二十五菩薩之一。
  佛教認為,對於具有邪見之人而言,佛法猶如光明網,能令其棄暗投明。據載,彌勒佛曾發下誓願,普度眾生升往極樂淨土。若世間眾生能口念彌勒佛號,而且專心觀想,思維不亂,口心一致,便能感受到彌勒佛大悲願的回應,念佛者的心意與大悲願的回應力相感應,就能進入念佛三昧。天下善良的人修持此法,可免除禍災,升住極樂淨土;天下的惡人修煉此法,可改邪歸正,久而久之也可升往極樂淨土。尊者智慧如明,具有極大的威德,能禁止凶神惡鬼擾亂修行者的心念,使他們日夜安穩修習功德。當修練者功德圓滿時,尊者便與彌勒佛一起前來迎接,使之轉生極樂世界。
讀書萬卷如有神,
無如江山萬里行,
為人應有多見識,
井中之蛙寡知聞。
第378尊 修善行尊者 第378尊 修善行尊者總目錄
  修善行尊者,即修行菩薩。據《佛遺教經論疏節要》云:「修行菩薩,住堪忍地中,能忍種種諸苦惱故。」堪忍地,菩薩十地中初地之別名。《玄義》卷四上曰:「上持佛法,下荷眾生,名堪忍地。」
  尊者智慧寬廣,崇信佛法,住於堪忍地中,善於忍受種種苦惱。《南本涅槃經》卷十一曰:「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己,則能堪忍貪慾恚癡,亦能堪忍寒忍寒熱飢渴,蚊虻蚤虱,暴風惡觸,種種疾疫,撾打楚撻,身心苦惱,一切能忍,是故名為住堪忍地。」尊者為了升入清淨樂土,幫助眾生解脫,忍受種種苦惱。
人不如故衣要新,
新衣著體添精神,
路遙方能知馬力,
舊友深交得知心。
第379尊 坐清涼尊者 第379尊 坐清涼尊者總目錄
  坐清涼尊者,即澄觀(738-839)唐代僧,俗姓夏候,字大休,華嚴宗四祖。號清涼國師、華嚴菩薩、華嚴疏主。祖籍越州山陰(浙江紹興人)。
  尊者十一歲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十四歲得度。成年後啟蒙游南北名寺,通各派學說。尤重法藏之華嚴教法。貞元十五年(一說十一年)德宗聖誕,召入內殿,闡揚華嚴宗旨,德宗讚他「言雅而簡,辭典豐富,能以聖法,清涼聯心」。因此賜號「清涼國師」。尊者曾立十願以自勵,依此賜號而稱「清涼十願」。順宗即位,亦禮之為國師,朝野悉慕高風。憲宗元和五年(810),答憲宗之問,述華嚴法界之義,以深愜帝旨,加號「僧統清涼國尊者」。任僧統,領管全國佛教。開成四年示寂,世壽一0二(一說元和中示寂,壽七十餘),葬於終南山石室,相國裴體撰碑文。尊者身歷九朝,先後為七帝講經,弟子有密宗、僧叡、法印、寂光,得法者凡百餘人。著作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隨疏演義鈔》九十卷、《華嚴綱要》三卷、《五蘊觀》、《三聖圓融觀門》等三十多種。
一草一木乃盆景,
千枝萬樹始成林,
孤膽英雄多凶險,
眾志成誠岳家軍。
第380尊 無憂眼尊者 第380尊 無憂眼尊者總目錄
  無憂眼尊者,即阿育王。意譯無憂王。又有天愛喜喜見王之稱。生於佛陀入滅後百年左右。
  尊者為中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第三世王,約生於公元前三世紀,統一印度,為保護佛教最有力之統治者。王幼時生性狂暴,不得其父寵愛,於父王崩後,殺諸兄弟登王位,後仍狂暴殺戮百姓,廣造牢獄,殘害無辜百姓,因而有「旃陀(暴惡)之稱。後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見殺戮之悲慘,乃大為激動,放棄用兵統一全國之途徑,幡然悔悟皈依佛教立佛教為國教,在國內建八萬四千僧伽藍,造八萬四千佛塔,即位十七年於首都華氏城舉行第三次佛典結集,經目犍連子帝須為上座,參與者有長老一千人,經九個月遂競其功。繼之派遣末闡提往諸國,從事傳道工作。功德無量,故其後半生有「達磨(正法)阿育王」之稱。
斑鳩代孵喜鵲蛋,
瘦貓嚇破肥鼠膽,
萬物相生又相剋,
各入輪迴復循環。
第381尊 去蓋障尊者 第381尊 去蓋障尊者總目錄
  去蓋障尊者,全名為除一切蓋障,即除一切蓋障菩薩。居胎藏界曼陀羅十三大院之第八位。
  尊者初入佛門,住修淨菩提法門,然而不能耐受長時間靜修的勤勞辛苦。後悟得除一切蓋障三昧,從此不畏勞苦,堅持修練,終於見法明道,具五神通力,口念真言,可開發眾生的善性和智慧,清除眾生垢染,最終獲得清淨因緣,尊者具大慈大悲之心,為大眾拔除障門,滿足眾生之願,使眾生身心安穩而無畏懼。
  去蓋障尊者,又稱除蓋障菩薩,去蓋障菩薩。
天空飄過一流星,
淡淡銀河漾碧痕,
星珠早書凋謝去,
猶留光芒暖人心。
第382尊 自明尊尊者 第382尊 自明尊尊者總目錄
  自明尊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明,為智慧之別名,《佛地論》卷一曰 「有義明者以慧為性,慧能破暗故說為明,有義無礙善根為性,翻無明故。」
  又《大乘義章》卷十四曰 「知法顯了知名為明。」自明即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佛之一切種智,或雲自然智、無師智。
  尊者解脫眾生於苦海,主要是他善於激發眾生所具的潛在智慧與能力,使其明心見性,脫離垢染,進入清淨的佛國樂土。
千里之行腳下起,
參天大樹靠種子,
凡事落在細微處,
眼高手低不可取。
第383尊 和倫調尊者 第383尊 和倫調尊者總目錄
  和倫調尊者,即和倫調菩薩。
  自眾無數劫以來,尊者便己開始學佛求道,在往昔世,釋尊曾向他學習般舟三昧。他己具備了佛的功德,但發下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即只有當天下眾生都獲得解脫之後,他才成佛。而今,尊者住於世間,眾生若遇有急難,只要呼喚其名,就能遇難成祥、轉危為安。經常供養,參拜尊者,死後可被迎往極樂國土,轉生於蓮花花瓣之中。
  和倫調尊者,又鍛造和倫調菩薩。
青山座座聳雲天,
高高山上有真仙,
世人但覺神仙好,
勤修苦練幾多年。
第384尊 淨除垢尊者 第384尊 淨除垢尊者總目錄
  淨除垢尊者,即淨三垢菩薩。稽諸史實,實無其人。三垢,又作三毒、三根,即貪、瞋、癡,為一切煩惱之根源。貪,指對自己喜歡的事物生貪慾之心;瞋,指對自己不的事物生恚怒之心;癡,指看不清事物本質的迷暗之心。
  據《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下載,尊者曾和諸大菩薩、比丘一起點化阿闍世王,使之開悟。尊者經過長期修行清除了貪、瞋、癡三毒後,拔除了煩惱之根,並「廣濟眾厄難」,幫助眾生脫離苦海。
有書方為真富貴,
無知乃是大貧窮,
庸人僥倖得好運,
花開不過百日紅。
第385尊 去諸業尊者 第385尊 去諸業尊者總目錄
  去諸業尊者,又名除業菩薩,為釋迦如來五佛頂之一。
  據《尊勝佛頂修瑜珈法儀規》卷下載,佛陀慈悲無量,憐憫眾生遍墮惡趣之苦,便入除障三摩地,佛入定後,從其頭頂顯示出輪王形象,此輪王即尊者,頂背祥光輝曜赫奕,照映世間。尊者出現時,十方世界發生六種震動,一切地獄六道眾生,或即將墮入地獄的罪人,都被救助而獲得解脫,升往十方清淨樂土。尊者能清除一切惡道和一切有情的生死苦惱,參拜尊者,可免除今世及前世一切惡業。(五百羅漢)
  去諸業尊者,又名推碎菩薩,尊勝菩薩,除障佛頂菩薩。
青蛇行路彎彎轉,
鳥龜賽跑慢慢爬,
人各有性莫強求,
勤謹立命保身家。
第386尊 慈仁尊尊者 第386尊 慈仁尊尊者總目錄
  慈仁尊尊者,即慈仁菩薩。
  據《菩薩瓔珞經》卷十四載,當佛陀在摩揭陀國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成道後,在法樂講堂舉行法會。十方諸菩薩均從各佛國世界來到佛陀身邊,勸請佛陀解救眾生之苦難,尊者曾參加佛陀的法會並在法會上讚頌佛陀 「諸法其深奧,如空無端緒,達本無諸道,故號人中尊。」
欲學跑步先學走,
欲學做事先做人,
高高山上一竿竹,
青竹正直又虛心。
第387尊 無盡慈尊者 第387尊 無盡慈尊者總目錄
  無盡慈尊者,即彌勒菩薩。名阿逸多,意譯慈氏。
  尊者生於南天竺婆羅門種族,多年跟隨佛祖學習佛法,探討解救眾生的方法。曾問為何有人奉佛而不能解脫,釋尊解釋說 有人自稱信奉佛教但對佛法心存疑惑,不能真正獲得佛的智慧。他們相信禍福報應,卻不禮敬佛,不聽佛經,不參拜諸菩薩及聲聞聖眾,所以不得解脫。若堅信佛法,明瞭佛智,參拜諸佛菩薩,一心利益眾生,來世就會轉生到七寶蓮花花瓣中,身放光明,脫離苦海,尊者銘記佛祖的教誨,滅度後住兜率天宮內院,四千年後降生人間,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為大眾說法三次,普化一切人、天、謂之龍華會。
欲知禮義多讀書,
欲食五穀多種田,
勤學明禮人高尚,
勤勞祛病雙延年。
第388尊 颯陀怒尊者 第388尊 颯陀怒尊者總目錄
  颯陀怒尊者,即賢護菩薩。賢護,為八大菩薩之一,十六大菩薩之一。繫在家菩薩。密教列為賢劫十六尊之一,置於金剛界曼荼羯磨會等輪壇外西方第二位。密號巧護金剛,離垢金剛。又指胎藏界曼荼羅除蓋障院九尊之一第四位,利除怪菩薩,密號巧濟金剛。
  據《大寶積經》卷一0九載,尊者原為王舍城中最大富商之子,其所受之諸樂、果報,為忉利帝天王所不及。他的前世行善,今世得快樂之果報,其快樂的程度雖忉利天和天帝釋也趕不上。據《八吉禪神咒經》載,若有急疾,呼賢護等八人名字,即得解脫。命終時,此八人飛往迎之。又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所載,跋陀婆羅入浴室而悟水因,證得無所有,基於此說,禪宗遂於浴室安置賢護尊者。
  颯陀怒尊者,一作颯陀婆羅,音譯跋奈羅波羅菩薩、跋陀波羅菩薩,拔陀和菩薩,又稱賢護長者,賢護勝上童真、善守菩薩、賢守菩薩。因善護眾生之佛知見,故又稱巧護金剛,又以如來金剛之智慧善於除卻眾生之疑悔,故又稱疑悔菩薩;而以如來一實之慧光,巧於救濟處黑暗中之眾生,故又稱巧濟金剛。
東海普陀四峨眉,
王台山高九華低,
聖山寶寺皆朝遍,
盡沐佛恩運和熙。
第389尊 那羅達尊者 第389尊 那羅達尊者總目錄
  那羅達尊者,原為南天竺一神仙阿私陀的童子。
  佛陀降生前,尊者為南天竺在增長林中修練仙道之神仙阿私陀的侍從童子,侍立仙人身後持塵拂為仙人驅逐蚊虻。仙人法力威猛,具五神通力。據《佛本行經》卷九載,一日,尊者遙望淨飯王宮祥光映照,便帶領那羅達去察看究竟,師徒二人來到淨飯王宮,得知淨飯王喜得貴子。王請全城相師為太子看相,眾相師都說太子相貌端好,必當大貴。阿私陀仙人也親自趕來,預卜未來太子將成為當世之佛。便辭別淨飯王,攜那羅達飛回增長林。於是叫尊者出家為僧,學習佛法。終獲羅漢果位而獲得解脫。
牛不喝水莫按頭,
事難順遂莫強求,
萬般皆有因緣在,
逆天悖理必招憂。
第390尊 行願持尊者 第390尊 行願持尊者總目錄
  行願持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行願,行願勝義菩提心。龍樹之菩提心論,分別菩提心之相為行願、勝義、三摩地三種。第一起利益一切眾生而使成佛之願謂之行願菩提心。論曰 「行願者,謂修習之人,常懷如是心。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觀十方含識猶如己身。」身之行與心之願,相資而成大事。《青龍疏》下曰 「由行與願互相依持。此二俱修,不偏起故。」行與願互相依持,俱修而不偏起。有願而無行,猶如欲度彼岸,不肯備於船筏。
  尊者立下拯救天下眾生的宏願,又堅定施行,故得以證阿羅漢果。
千里關山度若飛,
壯士此去欲不回,
鍘腸鐵血男兒事,
馬革裹尸英烈歸。
第391尊 天眼尊尊者 第391尊 天眼尊尊者總目錄
  天眼尊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天眼,五眼之一,為天趣之眼。《智度論》五曰 「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種。一者從報得,二者從修得。」天眼明,阿羅漢所得三明之一。較天眼通之更為明瞭者,天眼通凡聖皆能得之,天眼明非聖者不能得。
  尊者眼睛可以觀察無限遠和無限近、每限小和無限大,看到每個的心性善心,看到人的前生的善惡,預示來生的去處。並可根據每人的善惡,指出消除罪惡,求得解脫的方法。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載,天眼尊己獲得果位,他饒益眾生,為大眾演講佛法,以求使世間有情永出惡趣,捨離諸苦。凡是尊者到過的國土,五穀豐登、萬民歡樂,天地鬼神都感受到他的恩澤,禮敬天眼尊者可以得到他的庇佑,獲得解脫的方法。
月朗星稀不夜天,
珠光寶黛照華筵,
歌舞吹彈意無足,
富貴安康樂晚年。
第392尊 無盡智尊者 第392尊 無盡智尊者總目錄
  無盡智尊者,即無盡智菩薩。
  據《佛說大般泥洹經》卷一載,佛陀在尸那迦城熙連河邊堅固林雙樹間即將涅槃時,尊者極度悲痛,急忙趕到。佛陀安慰他不要悲痛,並演說無上妙法,尊者恭敬聆聽。曾在無數劫中修習淨戒,興隆三寶,轉正法輪,成大莊嚴,行處堅固,一切功德悉皆成就。他慈悲為懷,隨順世間,勸導眾生勿依仗權勢胡作非為;勿亂交壞人;勿虐待父母;勿貪飲無度等,否則,將受地獄之苦。可使未度者度,未脫者脫。
多行善事積功德,
壯盛年華莫枉過,
日積月聚得福報,
莫待臨時念彌陀。
第393尊 遍具足尊者 第393尊 遍具足尊者總目錄
  遍具足尊者,即遍濟世間眾生之具足阿羅漢。
  據《佛名經》卷第十四載,尊者功德圓滿,慈悲眾生,願天下人都能升極樂土,特別是殘疾人,能得到康復。令盲者得視,聾者得聽,□者能言,饑貧者豐衣足食,無一人受饑寒之苦。尊者願人生形貌端麗,妙像莊嚴,為人所喜;願人與人之間慈悲相面,佛眼相看。快樂吉祥,善良的人祝禱尊者,可實現自己的願望,尊者還勸導眾生不要依仗權勢和財富胡作非為;不要遺忘父母的養育之恩和不敬父母;不要貪杯而飲酒無度。犯有以上罪過的人若能誠心祈禱尊者,則可消除罪業,免受地獄之苦。
勸君行事多謹慎,
凡事三思而後行,
乍晴乍暖春夏日,
風雲不測小人心。
第394尊 寶蓋尊尊者 第394尊 寶蓋尊尊者總目錄
  寶蓋尊尊者,原為摩揭陀國王舍城之居士。寶蓋,系傘之美稱,即指七寶嚴飾之天蓋,於佛菩薩或戒尊者等之高座上,作為莊嚴具。又如經幢,石塔之頂上,有雕刻精細如傘狀之蓋,亦稱寶蓋。
  摩揭陀乃佛陀證道、弘道之地,也是佛教的傳播中心。尊者曾是親近三寶,接受五戒的優婆塞(即在家居士)。他尊信佛教常到佛陀居住處聆聽教義。據《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載,尊者曾參加佛陀在該城耆闍崛山中舉行的法會。舍衛國波斯匿王曾向他請教問題。曾參加佛教的第一次結集,尊者嚴守戒律,修行不懈,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男兒流血不流淚,
行事果決性剛毅,
不作溫柔鄉中物,
寧可馬革裹尸回。
第395尊 神通化尊者 第395尊 神通化尊者總目錄
  神通化尊者,法號不祥。
  尊者因為善於運用神通宣揚佛法,教化眾生,故名。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二載,他曾在于闐國(今新疆和闐)時,國王不信佛法,他運用神通力,全身大放光明,使國王油然生欽敬之心,邀至宮內居住。安於樹林中修行的清幽寂靜,婉言拒絕。於是,出資為他在林中修建塔寺。國王喜獲舍利數百粒,歎不能敬置塔下。尊者再用神通力,右手托塔,放置舍利。畢又將寶塔徐徐放回原位,塔身安好如初,觀者無不驚歎稱奇,於是舉國皈依佛教,佛教於是在闐逐漸興盛。
為人性格要堅強,
千錘百煉成金剛,
功成名就終有日,
家增富貴族增光。
第396尊 思善識尊者 第396尊 思善識尊者總目錄
  思善識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善識,即善知識,據《法華文句》卷四 「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又《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曰 」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為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善於觀察別人的品德與能力,幫助別人走向正道的人。
  善識尊者在修習佛道的過程中,時刻思念欲得善知識之助,以盡快發無上正等正覺,終獲羅漢果位。
溪水清淺嘩嘩響,
湖水深沉泛幽光,
奸詐小人性寡默,
開朗君子性坦蕩。
第397尊 喜信靜尊者 第397尊 喜信靜尊者總目錄
  喜信靜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尊者信奉信、靜二字,並以此規範自身、教化眾人,故號稱喜信靜,由信奉佛法,而依法修行。由修行而得靜心,以絕除煩亂,不生憤勃、不報他怨,不起瞋心。對佛法的誠心,猶如在水中安放「信珠」,可澄清垢染,去除心中世俗的污濁。初入三寶之人,要以信為本,信乃一切功德之母,信心堅定,則無寶不取,至心靜不亂,則智慧中生,可永除心中的憂煩。
盈虛禍福是前緣,
今生修好修來生,
山陰路上風光好,
左右逢源萬事全。
第398尊 摩訶男尊者 第398尊 摩訶男尊者總目錄
  摩訶男尊者,佛陀叔父斛飯王之長子,故又稱拘利太子。摩訶男為其尊稱,為佛陀最初所度的五比丘之一。
  佛陀出家時,其父淨飯王於族中挑選五人,隨同出家,在外修行。尊者即為其一。佛陀成道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彼即為最初聞法得道弟子之一,後並護持佛陀之化導。《增一阿含經》卷三弟子品贊其 「速成神通,中不有悔,所為摩訶男比丘是。」
  摩訶男,在《中本起經》作摩男拘利,《佛所行贊經》中作十力迦葉。又稱摩訶南、摩訶那摩。意譯為大號、大名。又據《大智度論》卷三等載,又有一摩訶男,為甘露飯王之子,又稱釋種摩訶男、摩呵南、釋摩男。《中阿經·苦陰經》乃其請佛所說。當舍衛城之流離王討伐迦毘羅衛城釋迦族時,為救釋種族,自願捨命於水中。又有謂此人與五比丘中之摩訶男同一人者。
十年寒窗讀詩文,
一朝登榜上龍庭,
盡展平生壯懷抱,
富貴興盛及子孫。
第399尊 無量光尊者 第399尊 無量光尊者總目錄
  無量光尊者,梵語為阿彌陀佛。又稱為「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等,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往昔為國王,為佛法所吸引,放棄王位,出家為僧。法名法藏,在修行成佛前,曾發下四十八願,其中一個願就是說,將來他成佛後,凡信奉他並持誦他的名號的人,命終之時,佛就前往,接引其人往生自己的國土,即西方極樂世界。尊者即後來的阿彌陀佛。由於前世功德和今生所發四十八誓願,即刻成佛,佛國名安樂,佛名無量光。在西方十萬里外,國內沒有高下,貴賤,人人平等,安享和平。
  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載,在極樂淨土中,尊者高坐於蓮如上。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分侍左右。構成 「西方三聖」的組像。單尊的阿彌陀佛像(所謂「橫三世」,或稱為「三方佛」)被安置於佛陀之右,結跏趺坐於蓮台。我國很早就有阿彌陀佛信仰。
大路寬闊通四方,
小路曲折漫又長,
大路小路都要走,
人生並不總康莊。
第400尊 金光慧尊者 第400尊 金光慧尊者總目錄
  金光慧尊者,即金光炎菩薩,為應當禮敬的十方大菩薩之一。
  尊者身放金光,象徵無上智慧佛教認為,眾生生在凡夫地,或因業力,或因內心生邪、或染著外境,不論貴賤,均罪業無量。故須誠心懺悔,以滅罪修福。否則,業所至時,雖盡全力亦無以逃避。等到地獄惡相盡現眼前,若再懺悔,就為時己晚。尊者以其智慧之光洞察眾生心田。有罪之眾生只要虔誠歸信佛法,真心懺悔舊業,改過自新,則可增益佛法,來罪獲福,自性潔淨之眾生,若能愛撫並念誦尊者名號,則可得現世安穩,未來世亦可獲無上菩提
桃花鮮艷杏花柔,
牡丹芍葯盡妖驍,
人生美景享不盡,
春色滿園百花驕。
第401尊 伏龍施尊者 第401尊 伏龍施尊者總目錄
  伏龍施尊者,名迦毘摩羅,古印度華氏國人,被禪宗尊為西天十三祖。
  尊者初學外道,為馬鳴大師收服,皈依佛教,曾為龍樹菩薩授具足戒,並傳法龍樹,據傳,率弟子到他在迦毘摩羅城北一石窟中修煉時,為一在窟內盤據己有千年的巨蟒所纏繞。尊者為其講授《三歸依經》,蟒蛇受感化,變成一老叟歸服尊者,洞窟北方十里有株萬年大樹,樹蔭下居棲著五百條大龍,大樹王名叫「龍樹」,龍樹常為眾龍講經說法,他來訪龍樹,當龍樹確認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佛學淵博的長者後,便率五百大龍歸附於他。他為龍樹及眾龍受具足戒,使用神通圖例們解脫畜道,升入人道,然後將法藏傳授給龍樹,法畢化火焚身而滅度,龍樹收舍利建塔供奉,龍樹成為西天十四祖。
吉人自有華蓋運,
欲求諸事盡遂心,
莫畏眼前風和雨,
風雨過後更天青。
第402尊 幻化空尊者 第402尊 幻化空尊者總目錄
  幻化空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幻,即化,指幻人之化作,《演秘鈔》卷四云「幻者,化也,無而忽有之謂也。」
  佛教認為,眾生所以不能解脫,皆因不能悟「空」之理,視假有為真有。尊者等諸菩薩借幻化之虛假無實以點化眾生,使眾生不再執著於無實無幻之自身及俗世之事物。《圓覺經》曰 「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
一個籬笆三個樁,
一個好漢三個幫,
眾人拾柴火焰高,
擒住蛟龍打虎狼。
第403尊 金剛明尊者 第403尊 金剛明尊者總目錄
  金剛明尊者,為未來世之依佛,原為婆羅門梵志第七十一子。
  據《悲華經》卷五載,婆羅門梵志有七十九個兒子,全部皈依佛教,出家為僧,成為佛陀的聲聞弟子,此七十九弟子苦學勤修,且功德具足,都將獲得佛的果位,佛祖為授記當於未來世成佛。在未來世,經過無數恆河沙數劫之後,有一劫名「優缽羅花」劫。其中有一「願受世界」,婆羅門梵志的兒子們將在此世界逐一成佛,其中第七十一劫子成佛,佛號金剛光明,稱金剛明佛。在他所住的願愛世界將有無數弟子,將信奉三寶,眾生清淨心胸無穢,內外和順,無有病痛與煩惱,願愛世界的四周不間斷地飄落下優缽羅花的花瓣,花香微妙,充斥四野,眾生聞到此花的香氣,通身清淨,心胸無穢,內外舒適和順,所有的病痛都會痊癒,一切眾生都不受恐怖與煩惱的困擾。
大江滾滾流淘沙,
淘盡石礫浮盡渣,
自古英雄多磨劫,
百煉成鋼出精華。
第404尊 蓮花淨尊者 第404尊 蓮花淨尊者總目錄
  蓮花淨尊者,即蓮花淨菩薩。
  據《大寶積經》卷一一七載,尊者曾參加佛陀在王舍城靈鷲山的法會,他在無數劫中修習道業,拋棄世財,離棄外道,成就諸行。據《超日月三昧經》卷下載,他曾向佛陀請教:「何為菩薩得至郊行?」佛陀告訴他說:「不為愛慾所點污,斯則清淨;心常光潔不協恚毒,斯則清淨;於三界塵無所染礙,斯陀含則清淨,不繞滅度不忍生死,其則清淨;不計終始了出入無為,斯則清淨;常行大慈不捨大哀,斯則清淨,無大道想,無小道求,斯則清淨。」尊者歡喜受持佛陀教誨,他面相莊嚴,辯才無礙,常為眾生講法,功勳卓著,聲徹十方。尊者堅信佛法,摒棄一切塵念,毫不動搖,始終襟懷坦白,一塵不染,聖德無量,心如虛空般明淨,善於發現一切眾生之疾病,應病與藥,皆令痊癒。
天公造君本多才,
多才多藝多文彩,
濟世利人無珍惜,
感謝萬物肯青睞。
第405尊 拘那意尊者 第405尊 拘那意尊者總目錄
  拘那意尊者,名拘那羅,以其敬佛之意倍於常人,故稱拘那意。
  尊者為阿育王之子,他不僅自己篤信佛教,還影響其父亦禮敬佛祖,佈施僧眾。阿育王初不奉佛,且廣建牢獄,殺民無數,後皈依佛教捨黃金十萬兩佈施眾生,以香湯千翁灌溉菩提樹(佛祖曾在此樹下悟得證道)。尊者則向眾人舉起二指,意思是自己將用二倍於父王的財物供養眾僧。阿育王見狀,將黃金增加到三十萬兩,香湯增加到一千翁。尊者又舉起四個手指。阿育王聞群贊尊者之德,大喜,宣佈將所有財物佈施眾僧,並與夫人、王子、大臣等全部皈依佛門,後獲羅漢果位。
行事處世多謹慎,
輕薄浮躁不可行,
施之君子損己德,
施之小人傷己身。
第406尊 賢首尊者 第406尊 賢首尊者總目錄
  賢首尊者,即唐代僧人賢首,華嚴宗實際創始人,為華嚴宗三祖,本為康居國人,本名法藏,其父僑居唐都長安,以唐為姓。
  尊者十六歲時,到四明山阿育王塔燒煉一指以表虔敬,並發誓研習華嚴經義,十七歲入太白山求法,先後於太原寺,雲華寺講《華嚴經》,曾參加玄奘譯場,後因見解不同而退出。武則天時期。曾入宮為武后講解《華嚴經》,時為譯場主持人,與人合譯出《華嚴經》等。武則天賜以「賢首」之名,因而時人又稱他為「賢首國師」。尊者以《華嚴經》為理論根據而立華嚴宗,被尊為華嚴宗第三祖。華嚴宗亦因他而被稱為「賢首宗」。尊者歷任五帝(武則天、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門師,聲望顯赫。
人貴謹慎多自愛,
不是知心口莫開,
自古禍從口中出,
飛蛾撲火惹禍災。
第407尊 利亙羅尊者 第407尊 利亙羅尊者總目錄
  利亙羅尊者,生於滅佛時代。
  當時,外道魔王轉生人間為王,滅毀佛典,拆毀寺院,夷平化塔,強令僧尼還俗。尊者堅信佛法不會因此而滅,終會戰勝邪惡,重放光明,曾將佛經,佛像妥善封存於寶山洞穴,或掘地埋藏,從而保護了大批佛教文物典籍,後來護法勝王轉生世間,戰勝了外道魔教王,遂重新取出所藏經書。流傳十方,此時尊者己寂。
生老病死尋常事,
莫因生死心悲苦,
要想跳屆輪迴外,
積善修德造蔭福。
第408尊 調定藏尊者 第408尊 調定藏尊者總目錄
  調定藏尊者,即調定藏菩薩,為十方諸菩薩之一。
  據載,佛陀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遂捨棄人世生活出家修道,在摩揭陀國尼連禪河附近樹林中苦行六年,毫無所得。便放棄苦行,到菩提樹下靜坐,得無上正等正覺。佛祖成道後,尊者曾離開所居佛國世界,來到佛祖前聆聽法教。尊者久習佛行,己獲菩薩果位,一切功德悉皆成就。
人無遠慮必近憂,
凡事未雨先綢繆,
待得狂風暴雨至,
高枕無憂任逍遙。
第409尊 無垢稱尊者 第409尊 無垢稱尊者總目錄
  無垢稱尊者,梵名維摩詰,又名「毘摩羅潔」,舊譯淨名,新譯無垢,意為以潔淨、無染污而著稱的人,為佛在世時毘耶離城的居士。
  據《維摩詰經》載,尊者為佛經中著名的居士,原為古印度毘捨離的富翁,因精通大乘義理,所以能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辯才無礙,委身於俗,輔助佛祖教化。曾對文殊尊者利及舍利弗等講述大乘奧理,有《維摩詰經》傳於世。其子寶積,亦得道。佛教著名典故「文殊問疾」的主人翁。據說有一次維摩詰居士「示現」病相,佛陀派文殊師利菩薩帶領舍利弗等弟子前去問候。尊者與文殊菩薩反覆討論大乘佛教奧義,尊者深邃思想和口若懸河的辯才,令文殊菩薩十方讚歎使舍利弗等眾弟子備加崇敬。
  在中國,維摩詰在士大夫中間有很大影響,在佛教的繪畫、雕塑、文學等作品中,也是一個熱門的題材。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北宋李分麟所作《維摩演教圖》,是有關維摩題材藝術作品中的名作。
草在古下彎彎長,
鳥在籠中怯怯啼,
人本萬靈非草木,
天性自然莫相違。
第410尊 天音聲尊者 第410尊 天音聲尊者總目錄
  天音聲尊者,即天音聲菩薩。
  據《諸法無行經》載,尊者曾參加佛陀在王舍城耆崛山中舉行的法會。在佛祖的啟示下,對佛法的理解日益深刻,神通愈加廣大。為了紹隆佛教,他還為眾生闡釋佛法大義,其音聲清越久遠,猶如來自天上。
謙益滿損自古同,
高山大樹易招風,
大智若愚隱形跡,
身家平安耀祖宗。
第411尊 大威光尊者 第411尊 大威光尊者總目錄
  大威光尊者,即大威光菩薩
  往昔,有國王名喜見善慧,有五百兒子,長子名大威光,往世修有無量功德。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一載,一日,被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諸佛子眉間所放「發起一切善根音」光所照。據傳,為此光照者,即可開悟,永離一切苦難與恐怖,而獲得佛的智慧。尊者即時證得十種法門,獲菩薩果位,後升往須彌山寂靜寶宮,充任離垢福德幢大天王,時時聆聽佛祖講解佛法。
狐狸常誇最機智,
但見獵人賣狐皮,
人算難以比天算,
安分守己最相宜。
第412尊 自在主尊者 第412尊 自在主尊者總目錄
  自在主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據《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五十七云 「自在主,寄饒益行,初依教趣求,國曰名聞者,能持淨戒,生死愛河不飄溺故,又無量福河常流住故。童子自在主者,三業無非,六根離過,故得自在,則戒為主矣,戒淨無染故雲童子。」
  尊者遵循佛祖教誨堅持淨戒,因而心離煩惱進退無滯,通在無礙,得大自在。
有才有運富貴多,
無才無運受剪磨,
無才有運平平過,
有才無運徒奈何。
第413尊 明世界尊者 第413尊 明世界尊者總目錄
  明世界尊者,即唐代高僧玄奘,俗姓陳,祖籍河南偃師。
  尊者精通經論,嫻熟儒道百家典籍。遊歷蜀、隴、荊、趙,訪問名僧,恭聞妙說。曾遍游五大天竺學習取經,受到戒日王崇敬,帶回佛經六百五十部。回國後,又受到唐太宗的敬重,賜號「三藏法尊者。」
江河有岸海有邊,
學海書林難窮源,
深入智慧何其樂,
唯歎人生壽有限。
第414尊 最上尊尊者 第414尊 最上尊尊者總目錄
  最上尊尊者,即最上菩薩。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載 佛陀在摩揭陀國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果時,尊者從自己所在的佛國趕來禮拜致敬。尊者己具如佛陀般之神通,雖入世間,心常寂靜,具一切智、大悲心,降伏魔、安眾生。
山中道路萬千條,
彎彎曲曲無盡頭,
最寬最亮憑君選,
桃源仙境盡錦繡。
第415尊 金剛尊尊者 第415尊 金剛尊尊者總目錄
  金剛尊尊者,即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一起,為佛陀的脅侍菩薩,駕白象居右,主一切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象徵真理。今四川峨嵋山即其道場。梵名為「三曼多跋陀羅」即普遍賢善的意思。
  據《妙法蓮華經·普賢勸發品》載,當佛入滅後,若有誦讀《法華經》,尊者「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而《華嚴經》則說,有善財童子發大心,一心求菩薩道,後來在文殊菩薩的啟發下,南行參訪名大善知識,最後來到普賢菩薩處,普賢為他講述「禮敬諸佛」、「廣修供養」、「懺悔業障」、「常隨佛學」,等十大行願,因此普賢又被稱為「十大願主」(或十大願王)。隨著《法華經》和《華嚴經》的流行,對普賢菩薩的信奉在中國也非常興盛。
  在佛教寺院中,普賢像大多頭戴寶冠,身穿菩薩裝,坐於一六牙白象上,據說尊者有延命益壽之德,因而又有祈求延命的普賢延命菩薩像。晉代慧持和尚由廬山入蜀,修建普賢寺,是為峨嵋山供奉普賢菩薩之始。
綠水青山何其多,
聽罷漁淫聽樵歌,
城市囂喧留不得,
耳目身心受折磨。
第416尊 蠲慢意尊者 第416尊 蠲慢意尊者總目錄
  蠲慢意尊者,即蠲慢意菩薩。
  據《寶女所問經》載,佛陀游於如來寶淨高座,升菩薩宮講說無量頌時,尊者不禮敬佛。後捐棄慢意,堅信佛法修行,獲得很大法力,可在須臾之間遊行遍無數佛國,供養事奉十方諸佛,尊者探求佛法奧意,具有絕大智慧,因材施教,精勤不息地救度眾生。
鳥在林中自由飛,
鳥在籠中唯悲啼,
聽其自然由其性,
生而為囚最可悲。
第417尊 眾無比尊者 第417尊 眾無比尊者總目錄
  眾無比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眾無比,佛陀對阿難的稱呼。佛又與文殊言 「阿難事我二十餘年,具足八種不思議,因之在佛弟子中被稱為『多聞第一』,此謂之眾比皇。
  尊者如阿難一樣,具無上法力,因偶聽高僧講法而歸依三寶(歸依有佛、以佛為師,歸依法、以法為樂,歸依僧、以僧為友)。初持五戒(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進而修行具足戒(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捨墜、九十單提、四提經、一百眾學、七滅等)。又由持戒入修禪定,在修禪中悟出無量智慧,斷除一切困惑,終獲羅漢果位。
船在海中靠燈塔,
人心如燈照航行,
心術不正路難走,
忠貞耿直路光明。
第418尊 超絕倫尊者 第418尊 超絕倫尊者總目錄
  超絕倫尊者,即超倫菩薩
  尊者己歷無數劫,在無數諸佛之所勤修梵行,獲得廣大無邊之神通,深廣難測之智慧。他悲憫眾生而常住世間,令其平安;他心恆寂靜,住於菩薩無住解脫。據《大言廣佛華嚴經》等載,當佛陀在摩揭陀國菩提道聲始正覺時,他自遠方的佛國世界趕來,以示對佛陀的祝賀和禮敬。
人食五穀煙火氣,
錢財用物皆所需,
君子愛財取於道,
小人貪婪施詭計。
第419尊 月菩提尊者 第419尊 月菩提尊者總目錄
  月菩提尊者,即月覺菩薩。《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十載 當佛陀成道時,大地震動,世間眾生驚恐不安,此時,他及世間各處菩薩,由地中湧出,安慰眾生。心懷慈悲,為世間眾生說法。心懷慈悲眾生說法。尊者具備普賢的德行,智慧大如虛空,光如日月照遍大地。在其勸導下,眾生漸離妄想,斷除苦難,走向極樂淨土。
乍晴乍雨山頭雲,
時翻時覆小人心,
欲得心雲不反覆,
千錘百煉出真誠。
第420尊 持世界尊者 第420尊 持世界尊者總目錄
  持世界尊者,即持世界菩薩。
  尊者在無數劫中自行不懈,於佛法無有疑滯。他不以自身解脫為滿足,發誓永住世間,救度眾生。為眾生演說諸法,使眾生對諸法性悉皆了知。他神通廣大,得巧方便無盡智慧總是隨著眾生的心願所至而加以教誨,使眾生不知不覺而離諸受染,恢復自性清淨之心。
山上梯田一層層,
山下村落冒炊煙,
君看如此田完樂,
逍遙自在最悠然。
第421尊 定花至尊者 第421尊 定花至尊者總目錄
  持世界尊者,即持世界菩薩。
  尊者在無數劫中自行不懈,於佛法無有疑滯。他不以自身解脫為滿足,發誓永住世間,救度眾生。為眾生演說諸法,使眾生對諸法性悉皆了知。他神通廣大,得巧方便無盡智慧總是隨著眾生的心願所至而加以教誨,使眾生不知不覺而離諸受染,恢復自性清淨之心。
山高路險有人走,
海闊水深有船行,
千難萬阻無須怕,
黑夜過去是天明。
第422尊 無邊身尊者 第422尊 無邊身尊者總目錄
  無邊身尊者,即無邊身菩薩,隨彌陀來迎之二十五菩薩之一。無邊身,指身軀廣大無邊際,比喻尊者智慧神通、法力、慈悲心等。
  《往生要集》所引之《十往生經》載,彌陀來迎時,隨著來之諸菩薩中共有二十五位,無邊身菩薩即為其中之一。他能保護虔誠念佛之人,使惡鬼惡神不敢擾亂,日夜常得安穩。又《慈悲道場懺法》中將其與觀世音菩薩共列為「世間大慈悲父」,勸告眾生至禮歸依,以獲福佑。
江南三月好風光,
桃紅杏白齊芬芳,
春風得意馬蹄疾,
功名及第好兒郎。
第423尊 最勝幢尊者。 第423尊 最勝幢尊者。總目錄
  最勝幢尊者,佛在世時之僧。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載,佛陀成道不久,在普光明殿為眾菩薩說法。尊者向佛陀請教;何時才能達到普賢菩薩的誓願與德行,修成諸大三昧,能自如地出入諸三昧,不停頓地算帳變化、施展神通。佛陀說 普賢菩薩功德無量,他的願行對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大菩薩都有借鑒作用,而且他的神通變化高於一切菩薩之上,隨心所欲、神變自如,令人不可思議。並普賢菩薩為大眾說法。普賢菩薩說法,尊者受益非淺。願行清淨,無可退轉,能於三昧中自在解脫,變化自如,從而獲得了最勝菩提道。尊者能以願力利益一切眾生,為佛的事業護持三寶,從不大厭倦。
苦難本是三味火,
重鑄人性無差錯,
火中煉出真菩薩,
火中煉出羅剎魔。
第424尊 棄惡法尊者 第424尊 棄惡法尊者總目錄
  棄惡法尊者,即棄惡菩薩。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棄惡,捨欲蜀五蓋等一切諸惡,為禪、禪那的意譯之一。
  據《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捲上載,尊者親眼目睹佛陀的無邊法力。曾向佛陀請教菩薩行法,佛陀為其祥加解說。他於當下頓悟,欣悅踴躍,身體也升上虛空離地七仞。佛陀預言,尊者以後六百二十萬劫,當成為佛,佛號「寂化音如來」,所住世界名「安穩」。《持心梵天所問經》卷二載尊者之言,曰 「假使菩薩適能等立於佛土者,則能蠲除一切眾惡,斯則名曰菩薩也。」
少年立志是英豪,
建功立業須及早,
壯盛年華多成就,
高車駟馬著紅袍。
第425尊 無礙行尊者 第425尊 無礙行尊者總目錄
  無礙行尊者,即無礙行菩薩。無礙,謂自在通達而無障礙,自在涉入而無礙,目在融通而為一體。如燈光互相涉入。有心無礙、色無礙、解無礙、辯無礙等的區別。無礙行,即算帳自在,隨心所欲,做任何事均無障礙,以德行立名。
  據載,尊者普通緝佛祖在普光明殿為眾菩薩舉行的法會,眾菩薩想達到普賢菩薩的願行及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能力。當時普賢菩薩也來聽佛祖講法,為滿足眾願,佛祖請普賢講解了自己的誓願及諸大三昧的修煉方法。無礙菩薩及其他眾菩薩從中受益非淺,皆得清淨無礙。以本願力利益眾生而不知疲倦。尊者具四種智 法無礙,教法得當;義無礙,釋義準確;辭無礙,即文字無礙;樂說無礙,尊者生歡樂聽講。尊者以無礙行之於世,利益眾生,功德無量。
  又,一唐代僧亦名無礙,俗姓陳,生於成都。
火之猛烈可焚身,
炎之柔弱能滅頂,
無偏無頗守中庸,
天下無事保太平。
第426尊 普莊嚴尊者 第426尊 普莊嚴尊者總目錄
  即《華嚴經》中以四勝身成佛之童子,系過去愛見善慧王之第二子,釋迦牟尼佛之前身,以三身中解行生之勝身,於解行生之終心入果海,究竟成佛。據《大方廣華嚴經》卷四十載,曾到佛陀在尼連禪河菩提樹靜坐之所禮拜。其時他己入灌頂之位,具菩薩行。等於法界無量無邊,獲諸菩薩普見三昧,大悲安穩一切眾生,神通自在同於如來,智慧深入演真實義,具一切智降伏眾魔,雖入世間心洹寂靜。
  普莊嚴童子,新譯作大威光太子。
普莊嚴尊者,即普莊嚴菩薩。
三十灑東又河西,
歲月斗換復星移,
休歎命運太無情,
行將登科及第歸。
第427尊 無盡慈尊者 第427尊 無盡慈尊者總目錄
  無盡慈尊者,即大慈觀音菩薩。六觀音之一。為胎藏界右方蓮花部之部主。
  據說,尊者與大勢至一起,是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因他以慈悲為本願,所以常到我們這個世界來度眾生。南海的普陀洛伽山林木郁茂,地草柔軟,處處是流泉浴池,是尊者說法的道場,相傳五代時有日本僧人慧萼,曾在五台山請得一尊觀音菩薩像,準備帶往日本。在途經舟山群島一小島附近時,為大風所阻,終未成行。他認為是觀音不肯東渡日本。後來當地居民在島上潮音洞前紫竹林邊建寺供奉觀音像,並取名為「不肯去觀音院」。後來,佛教信眾以此島為觀音菩薩的說法道場,並稱此地為普陀山。由此,普陀山逐漸發展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為觀音菩薩誕辰、成道、出家的紀念日。據說祈求尊者可脫離飢渴之苦,將轉生餓鬼者,祈求大慈菩薩,來世可避免轉生成餓鬼。
  無盡慈尊者,又名聖觀音菩薩、正觀音菩薩。
謙虛謹慎為求和,
讀盡天下萬卷書,
更有遺賢可就教,
三人同行有我師。
第428尊 常悲憫尊者 第428尊 常悲憫尊者總目錄
  常悲憫尊者,即常悲菩薩,生於無佛之時,乃大品《般若經》二十七所說之菩薩,因此菩薩為利益眾生,積難苦之行以求般若波羅蜜,而被列為般若守護十六善神之一。
  常以勇猛心,修般若波羅蜜之行。據《道行般若經》卷九《薩陀波倫菩薩品》載,尊者於夢中聞東方有般若波羅蜜之大法,為求法乃向東行,途經魔所樂國,為供養其尊者乃賣身,遂過二萬里到達犍陀越國,見曇無竭菩薩而得其法。尊者誠心格天,思睹佛聞法而不得,便日日悲泣流淚,諸佛特為現身,加以安慰指導,常悲遂悟,後在無數佛勤修梵文,成滿大願。
  常悲菩薩,音譯薩陀波倫菩薩,又作普慈菩薩、常啼菩薩。
常歎淪海成桑田,
人間情事多變遷,
攀桂采芹正其時,
富貴榮華壽錦延。
第429尊 大塵障尊者 第429尊 大塵障尊者總目錄
  大塵障尊者,據《佛說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載,尊者名號為 「虛空功德清淨微塵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華波頭摩琉璃光寶體香最上香供養訖種種莊嚴頂髻無量出無邊月光明願力莊嚴變化莊嚴法界出生無障礙王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為印度東方極其遙遠的居住在「解脫世界主」,己獲佛的果位。
  尊者能隨心所欲來往佛國,為眾生說法。即使犯有重大罪惡,只要誦念尊者名號一遍,誠心悔過,並向尊者行一跪拜禮,罪業即可消除。青白之人誠心拜禮,即可獲幸福吉祥。
平時積德多行善,
莫到臨時亂燒香,
心誠則靈佛庇佑,
諸事順遂得安康。
第430尊 光焰明尊者 第430尊 光焰明尊者總目錄
  光焰明尊者,即光焰明菩薩。光焰,又作光背、後光、光。指佛,菩薩像背後之光相,象徵佛、菩薩之智慧可分為頭光和舉身光兩種。頭光,本指發眉間之白毫光,故又稱眉間光;舉身光,又作身光。即佛像全身之光相。此象徵該菩薩的神威,如光明照耀世界。
  《贊阿彌陀佛偈》曰 「一蒙光焰罪垢除。」《無量壽經》捲上亦曰 「無量光焰,照耀無餘。」光焰明尊者之德行法力正與阿彌陀佛相類。據《大方廣佛華嚴經》載,佛陀在摩揭陀國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證得正覺時,尊者曾趕到佛陀身邊恭致敬禮。
丈夫意氣沖九天,
堅毅頑強勝黃金,
神威自可排山海,
狹路相逢勇者勝。
第431尊 智眼明尊者 第431尊 智眼明尊者總目錄
  智眼明尊者,獲菩薩果位。所謂智眼,即智慧眼,為十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智眼、明眼、出生死眼、無礙眼、普眼)之一。
  尊者身具五智,己看破紅塵。脫離世俗,而通達一切佛法;能回憶往世的事而不忘失,並從中汲取經驗,利益眾生,能規範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佛教戒律,並成為弟子的榜樣;尋訪世間的修煉方法,學習所有高僧大德的好經驗,以便修身益智;為利益眾生、弘揚佛法所做的一切事,無不隨心如意,尊者有著如明眼視,物悉皆明瞭的智慧,不為世俗所惑。
大江滾滾向東流,
波浪唼喋拍江堤,
如怨如訴對君說,
遠方流子早回歸。
第432尊 堅固行尊者 第432尊 堅固行尊者總目錄
  堅固行尊者,即堅固行菩薩。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堅,如樹之根株不能拔;固,從他物而不變原態。堅固即指心念不變不動。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載,佛陀在摩揭陀國菩提道場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尊者特意趕到道場禮敬,聞佛陀演說無上妙法。據《堅固經》尊者曾於佛在那爛陀城之時,三次乞請於佛,期佛能敕諸弟子為不信佛之婆羅門長者子,居士示現神足,顯上人法,令此等人信服,佛則告示 「我但教弟子,於空閒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蓋,若有過失當自發露。」並解說為何不令弟子顯現神足,上人法之原因,尊者憑借對佛法的堅定信仰,成就菩薩果位,智慧深廣,神通無窮,可以降伏眾魔,度脫眾生。
山中溪水彎彎流,
瀏亮清徹無纖垢,
願君心田如溪水,
光明磊落無憂愁。
第433尊 澍雲雨尊者 第433尊 澍雲雨尊者總目錄
  澍雲雨尊者,以擅長施雲布雨而得名。
  若世間遇到旱魔風妖出來做惡,眾生便可誠意祈禱尊者。尊者應眾人之請,凌空乘虛而來,念動真言,降伏旱魔,驅走風妖,即時普降甘霖,拯救枯萎的禾苗,成就眾生免受饑寒之苦。又能施雲布雨,用佛法澆灌眾生苦惱的心田,啟迪眾生的智慧進入不二法門。其功德無量,故獲羅漢果位。
人間最美是蘇杭,
山清水秀如仙鄉,
莫道天堂無緣份,
與君福運正相當。
第434尊 不動羅尊者 第434尊 不動羅尊者總目錄
  不動羅尊者,即不動菩薩。
  據《大寶積經》卷十九載,從佛陀居住的娑婆世界向東,過一千世界,有一處佛剎,名叫妙喜。廣月如來曾現身妙喜世界說法。尊者曾在廣月如來座前發誓 「世尊我從今日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尊者以無諂、無誑、實語、不異語、求一切智,乃至證得無上菩提而成為菩薩,號為不動。《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捲上所載偈語中讚頌此尊者曰 「不動菩薩二禪王,得變易身常自在,能於百萬微塵剎,隨其形類化眾生,悉世三世無量劫,於第一義而不動」。
青燈古佛沐恩光,
晨鐘暮鼓韻味長,
六根清淨終求得,
超拔輪迴可商量。
第435尊 普光明焰尊者 第435尊 普光明焰尊者總目錄
  普光明焰尊者,即普光明菩薩。
  尊者善修一切禪定,神通廣大,他以無邊神通,降伏諸魔,利益眾生,功德無量。據《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載,尊者修禪入定,發動神通力,可以使十方世界感到震動。
虎狼吃肉羊吃草,
馬奔大路蛇彎繞,
天地萬物各安分,
勤修終能入正道。
第436尊 心觀淨尊者 第436尊 心觀淨尊者總目錄
  心觀淨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眾生本有之心,自性清淨,離一切妄染,故名自性清淨心。
  佛教認為,眾生本有之心,自性清淨,離一切之妄染,故名自性清淨心,也叫如來藏心、真心,實即眾生所具之菩提心。尊者自性清淨心明淨如月,並時時觀持,不使染心垢。《菩提心論》曰 「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又《大日經》曰 「心無畏故,能究竟淨菩提心。」尊者己解脫一切障礙而禪定得自在,證得阿羅漢果。
玉不雕琢不成材,
花不修飾不精彩,
人於萬生稱魁首,
不讀詩書不自愛。
第437尊 那羅德尊者 第437尊 那羅德尊者總目錄
  那羅德尊者,即那羅達菩薩。《般若三昧經》所揭護持正法、擁護眾生之八大菩薩(飆陀和、羅憐那竭、橋日兜、那羅達、須深、摩訶須薩和、因坻達、和倫調)之一
  據《觀虛空藏菩薩經》載,世間有八尊大菩薩,自無數以來不辭辛苦,學佛求道,本己功德圓滿,修行成佛,但是卻都不取佛位,誓願常住世間,維護眾生,將天下眾生皆度出苦海後方得佛位,尊者為八菩薩之第四位。若有人患疾病,遭遇危難,只要呼喚尊者之名便可逢凶化吉,遇難成祥。經常供養參禮,可得現世福報,命終後轉生極樂世界。
自古精誠石為開,
心不虔誠莫進來,
佛祖龕前心香點,
長保平安少禍災。
第438尊 師子尊尊者 第438尊 師子尊尊者總目錄
  師子尊尊者,即師子(?-259)為中天竺人,屬婆羅門種姓,禪宗尊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二十四祖。
  尊者少依婆羅僧出家習定,後遇鶴勒那,見尊者子有慧根,便付與正眼藏,令其化行四方,由佛教第二十三祖鶴勒那大士付與正法眼藏。得法後,遊方至罽賓國,教化波利迦,達磨達等人,並傳法於婆捨斯多,命其往南天竺教化,遂獨留罽賓,時遇當地迫害佛教被惡王所殺,寂年為魏高貴鄉公甘露四年,並於其遇害之事,有「君王臂落」的典故。該國國王彌羅掘蔑視佛法,一日對尊者謂 「離生死否?……既離生死,可施我頭。」尊者對曰 「身非我有,何吝於頭?」王聞言即揮刀砍下尊者之頭,刀落之處噴出白乳數尺,而於其時,王之手臂亦自然斷落;此系因罽賓國王輕視佛法,又罔顧尊者之自覺功德力,乃於現前受此果報。迦葉、阿難嫡嫡付法相傳之法系亦由此而斷絕。
  師子,又稱師子比丘、師子菩提。此尊與第079尊同尊,可互參。
莫歎造物總相虧,
種瓜種豆有定規,
苦盡甜來無差錯,
從今邁步上天梯。
第439尊 法上尊尊者 第439尊 法上尊尊者總目錄
  法上尊尊者,即法上菩薩。法上,法上部之簡稱,為佛教小乘十八部之一。十八部為小乘佛教所分之流派,法上尊當為佛教小乘十八部之一法上部之主,法上部是專為求阿羅漢果眾生而施教化的法門。
  在印度東方極遙遠的地方有一世界名普光明,吉祥王佛教化此土。此世界內有一法上大菩薩,另有六十三億菩薩為法上菩薩的眷屬。尊者為眾說法時,先騰身升上虛空,變化身形,高有七多羅樹,然後自隱其身,講解陀羅尼金剛真言等菩薩法門。一日,忽見西方光芒四射,並時時傳來鐘磬之聲。尊者詢問此主何瑞兆。吉祥王佛說;西方有一娑婆世界,佛陀佛教化此土眾生,此佛功德無量,法力無邊,而今他全身放此光芒,同時發出鐘磬之聲,意在召集三千大千世界諸菩薩前去聽經,你等速速前往。據《大寶積經》卷五十八載,尊者聞言,率領六十三億菩薩凌空飛向西方,行列中萬樂齊奏,鮮花飄舞,種種寶幢幡蓋無限莊嚴,頃刻間飛臨娑婆世界,率眾菩薩圍坐於佛陀蓮花寶座前,聆聽釋迦佛講經。
事有可為不可為,
十字路口休遲疑,
人心各有鏡一面,
騙我騙他莫騙自。
第440尊 精進辨尊者 第440尊 精進辨尊者總目錄
  精進,謂勇猛勤策進修諸善法,亦即依佛教教義,於修善斷惡,去染污淨之修行過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進。精進辨尊者,為聞一切度王如來無所著最正覺佛說法之兩比丘之一。
  據《六度集經》卷六載,在過去時,有一切度王如來無所著最正覺佛,為諸天、人講說經法。尊者專心聽講,聞法歡喜,應時即得阿惟越致(不退轉)。而另一比丘德樂正卻睡眠難醒,毫無所得。尊者數次勸說德樂正不能只是睡眠,要努力修行均無效果。尊者便顯神通化作蜜蜂王,在其眼前飛來飛去,又鑽入其腋下,螫其胸腹,德樂正大痛而醒。蜜蜂王落在泉中花上,德樂正怕再來螫,不敢再睡。尊者乘機因勢利導,為其說法,終使其開悟。
遠看人物更崇高,
遠看山峰愈渺小,
人與山峰豈能比,
只因雲遮霽繚繞。
第441尊 樂說果尊者 第441尊 樂說果尊者總目錄
  樂說果尊者,即大樂說菩薩。
  據《經律異相》卷六載,一日,佛陀將講法,忽從地中湧出一座七寶塔,立地頂天,尊者請教為何因緣。佛祖說 往昔古世,東方有一佛國名寶淨,其佛號稱多寶。此涅槃前發下誓願,今後若有講《法華經》處,我塔當前往聽經。尊者聞言大喜,其時釋尊身放白光,以右手指點塔門,塔門頓開,多寶佛己出涅槃定,佛陀遂於多寶佛坐在同一獅子座上,以神通力接尊者及其他諸菩薩於空中,宣講《妙法蓮華經》。是首次聆聽《妙法蓮華經》的眾菩薩之一。
千人自有千人面,
萬人更有萬人心,
凡人只能面對面,
聖賢方能心對心。
第442尊 觀無邊尊者 第442尊 觀無邊尊者總目錄
  觀無邊尊者,即無邊菩薩,為《佛名經》所列應當禮敬的十方諸大菩薩之一。觀《摩訶止觀》卷五曰 「法界洞朗,鹹皆大明,名之為觀」。即達觀真理;無邊,即世界無邊,眾生無邊,心性差別無邊。
  尊者以澄明的心性智慧遍觀無邊世界,無邊眾生及眾生的無邊行差別。因材施教,對症下藥,皆使解脫。《佛名經》認為,向此菩薩禮敬可以滅罪增福。
要想乘涼多栽樹,
要想吃果常護花,
夜梟專遞不瑞信,
春燕只巢吉祥家。
第443尊 師子翻尊者 第443尊 師子翻尊者總目錄
  師子翻尊者,又作師子無畏觀音、馬頭觀音。為教化六道之六種觀世音菩薩(大悲、大慈、尊者子無畏、大光普照、天人丈夫、大梵深遠)之一。八大明王之一,即密教胎藏界三部明王中,蓮花部之忿怒持明王。位於胎藏現圖曼荼羅觀音院第一行第七位。
  尊者與摩尼教訶止觀所說六觀音之尊者子無畏觀音相配,乃畜生道教主。以觀音為自性身,現大忿怒形置馬頭於頂,為觀自在菩薩變化身之一。以慈悲心重,故摧滅諸魔障,以大威輪日照破眾生之暗螟,噉食眾生之無明煩惱。其形象有三面八臂、四面八臂、三面二臂,一面四臂等多種。眾生如本世不修功德,來世轉入六道之中,尊者如獅子威猛無畏,可破除畜道惑業之苦,救眾生離畜道,翻轉入人道。
  在北京碧雲寺,此尊被塑造成一幅帝王的戎裝像;頂盔貫甲,罩袍登靴。原因是此羅漢堂建於乾隆年間,此尊羅漢也就被好事者塑造成乾隆的造像。
  師子翻,音譯阿耶揭唎婆、何耶揭唎婆。又作馬頭大士、馬頭明王、馬頭金剛明王、俗稱馬頭尊,密號為噉食金剛、迅速金剛。
冬去春來時節移,
萬物復甦陽光輝,
人生至此中光運,
努力奮發大有為。
第444尊 破邪見尊者 第444尊 破邪見尊者總目錄
  破邪見尊者,即破邪見菩薩。《佛名經》稱其為應當禮敬的菩薩。所為邪見,相對於正見而言,指邪之又邪的謬見。
  外道邪見認為,世上沒有因果輪迴,所以為惡不懼,為善不喜。尊者認為,對此等謬見必須予以徹底破除。尊者有興善去惡、護持世間的法力功德。能幫助眾生清除邪見。
春臨大地暖氣回,
萬木初更露生機,
欣欣向榮盡美景,
華蓋高運伴君飛。
第445尊 無憂德尊者 第445尊 無憂德尊者總目錄
  無憂德尊者。為佛祖的分身佛。據《三十五佛名禮懺文》載,為常住十方一切世界三十五佛之第二十二佛。名無憂吉祥佛,即無憂德佛。
  佛祖說法時,會身放金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道道金光化作朵朵金色蓮花,蓮花上各坐一分身佛,分居各地教化眾生。據《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所引《寶月童子所問經》載,東方有無憂世界,佛名善德如來,南方有歡喜世界,佛名栴檀德;西方有善解世界,佛名無量明;北方有不可動世界,佛名寶施;西北有眾音世界,佛名華德;東北有安隱世界,佛名三乘行;下方有廣大世界,佛名明德;上方有眾月世界,佛名廣眾德。尊者居最南的離一切憂世界。在此世界之眾生,只要想到他,即可無憂。
明眸皓齒歌妙曼,
麗質清姿舞翩躚,
人生得意須歡樂,
無須憂慮久纏綿。
第446尊 行無邊尊者 第446尊 行無邊尊者總目錄
  行無邊尊者,即無邊行菩薩。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無邊行,即無盡行,菩薩十行之一,意即隨眾生之機類而現其身,三世平等通達十方,利他之行無盡也。《佛名經》中將他列為應當禮敬的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學海無涯,佛法無邊,修習不止,始能有成。尊者專以救度眾生為己任,隨眾生之機類而現其身,通達十方,以救度眾生為己任。眾生向他懺悔可以滅無量罪,長無量福。
誰賞孤梅雪中開,
鶴立雞群實可哀,
自古槍打出頭鳥,
平凡本分福自來。
第447尊 慧金剛尊者 第447尊 慧金剛尊者總目錄
  慧金剛尊者,即金剛慧菩薩。金剛慧,是通達實相之理而破除諸相之智。《維摩經·不二品》 「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維摩經注》卷八 「什曰 金剛置地下至地際,然後乃止;實相慧要盡法性,然後乃至也。」於密教,則指體達「阿字本不生」妙理之慧,此慧遠離動轉,猶如堅固不壞之金剛。
  尊者法力無邊,變化無窮,可以凌空飛行,變化自如。可作世間法王,以通達的神通,無邊的智慧教化眾生,為高僧灌頂授職。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載,尊者具十種不盡法,(諸佛出現智無盡;眾生變化智無盡;深入法界智無盡;善攝菩薩智無盡;菩薩不退智無盡;善觀一切法義智無盡;善持心力智無盡;住廣大菩薩心智無盡;住一切佛法一切智願力智無盡)。尊者供養諸佛、受持佛法、度救眾生,是功德極大的菩薩。
君子坦蕩展懷抱,
小人奸詐腹藏刀,
坦蕩君子常親近,
奸詐小人莫相交。
第448尊 義成就尊者 第448尊 義成就尊者總目錄
  義成就尊者,即一切義成就菩薩,為佛陀之幼名,此指菩薩己得到佛陀般的智慧與神通。《佛名經》將其列為眾生應當禮敬、懺悔的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一切義成就,本指佛陀經三無數劫修行,坐於色究竟天金剛座而證無上菩提,住於空觀而作佛果圓滿之思。然猶未見自心之本性,所以遍空之諸佛皆來會集。驚覺之使自禪定起,授互相之觀門,使得五智圓滿之佛果,受持並念誦尊者名號,可使眾生獲得覺悟,得現世安穩,於未來世則可獲無上菩提。
  義成就尊者,又作成就一切義菩薩。
一花繁茂不是春,
一木蔥蘢不是林,
一人孤獨影作伴,
一佛說法誰聽經。
第449尊 善住義尊者 第449尊 善住義尊者總目錄
  善住義尊者,原為忉利天諸天之子。善住,本為安定,安住之意。如常念「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者,由於此陀羅尼具有大威神力之故,能成就殊勝功德;並使聞此陀羅尼之眾生,常獲安樂,遠離諸惡趣。
  善住天子,據《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載,善住天子不敬佛法。曾於諸大天人、天女園觀遊樂,是夜,空中有聲,謂善住天子七日後必死,將返閻浮提受生為畜生,復受地獄之苦。天子聞之,心懷惶恐,遂救助於佛陀,佛祖為之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真言」,令善住天子誦之,以延壽轉難。從此,善住誠心禮佛,多做善事,終獲羅漢果位。
衣冠楚楚貌岸然,
口如蜜糖腹如劍,
衣貌取人必有錯,
受人陷害受人騙。
第450尊 信澄尊者 第450尊 信澄尊者總目錄
  信澄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俱舍論》卷四曰 「信者全心澄清。」《頌疏》卷四曰 「信者,澄淨也。如水精珠能澄濁水,心有信珠全心淨。」信為奉持佛法的基礎。《華嚴經》卷六曰 「信為道無功德因,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信是證果的前提。
  尊者於佛、法、僧三寶皆堅信不疑,內心澄淨如水,除了對佛法的信仰尊崇外,別無其他任何思考,專一修習禪定,證得阿羅漢果。
金錢儘是身外物,
唯有情義永長存,
重義輕財是君子,
見利忘義是小人。
第451尊 行敬端尊者 第451尊 行敬端尊者總目錄
  行敬端尊者,又名敬端行,原為富貴明士。
  尊者不以官貴自居,捨棄世俗富貴,追求佛教真諦,時時處處約束自己,遠離衣食慾樂之物。飲食不求甘美,只需果腹;穿著不追求衣容冠幘的華麗,只需整潔;夫妻不貪慾,只求和睦;耳不聽六患五蔽的誘惑,心中沒有對財寶的貪求,唯遵佛教戒律。據《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載,佛祖住於迦維羅衛國精舍時,曾招來尊者等天下明士八十億萬二千人。佛祖施神力,諸明士皆身坐蓮花座升於虛空,聽佛說法。從此絕棄世俗,清除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位。
文章翰墨傳家永,
雄才偉略繼世長,
好運開拓終須至,
承前啟後家道昌。
第452尊 德普洽尊者 第452尊 德普洽尊者總目錄
  德普洽尊者,明士。據《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載,佛陀住於迦維羅衛國精舍時,一天早晨預知將有人前來請教佛法精要,遂命阿難邀請尊者等諸明士、除惡眾、無著、履跡四類人眾前來聽法。他堅定不移遵行眾戒,己破貪、瞋、癡、三毒,誑、諂、嬌、惱、恨、害六惑,色、受、想、行、識五蘊。心清口淨,如月之明,如花之香,終證得阿羅漢果
林生水土萬物盛,
名傳邦梓百世昌,
問君此去路何遠,
騰達飛黃衝霄漢。
第453尊 師子作尊者 第453尊 師子作尊者總目錄
  師子作尊者,即師子作菩薩。
  據《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一載,尊者久植德本,曾游訪十方世界大菩薩及一切諸佛,誓願圓滿,通達一切禪定及陀羅尼真言;大慈大悲饒益眾生,願作眾生的朋友,導化眾生到達智慧的彼岸;紹隆三寶,使佛法永不斷絕。只有功德無量的菩薩才能具備如來十力(即知覺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禪三昧智力,知八解脫三昧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他己然具備。
克紹箕裘名永耀,
榮祖耀祖譽長存,
繁花時節流上苑,
芳香四溢盡繽紛。
第454尊 行忍慈尊者 第454尊 行忍慈尊者總目錄
  行忍慈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忍,《瑜珈論》曰 「云何旬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故名忍。」《唯識論》卷九曰 「忍,以無瞋精進審慧及彼所起三業處性。」《大乘義章》卷九曰 「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即忍耐違逆之境而不起瞋心,安住於法而不動心。慈,《智度論》卷二十七曰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行忍慈,即修忍慈之行者。
  尊者於修行中處逆境而不憤懣,始終抱著大慈大悲的胸懷,度己度人,堅持不懈,因而道行深厚,忍、慈兼備,功德圓滿,終得羅漢果位。
陞遷浮沉非關意,
鑒古知今乃英豪,
千錘百煉真金出,
而今好唱步步高。
第455尊 無相空尊者 第455尊 無相空尊者總目錄
  無相空尊者,唐代名僧。新羅國(朝鮮)王子,俗姓金,法號無相,又稱金和尚。
  尊者少年出家為僧,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來中國,遊行巡訪,徒步入蜀,拜資州德純寺處寂為師,習得黃梅禪法。後潛入資州深山中修頭陀行。結束頭陀行後,於成都淨眾寺講說佛法,歷時二十餘年,蜀中百姓敬之若聖,天寶末年,玄宗避亂入蜀,曾召見尊者,禮遇隆重,賞賜豐厚,非常人所能比擬。天應元年(762)五月圓寂,世壽七十九
姚黃魏紫同慶瑞,
金鳳靈凰合歡喧,
昨意春風休沉醉,
耀祖光宗萬期年。
第456尊 勇精進尊者 第456尊 勇精進尊者總目錄
  勇精進尊者,即勇猛精進菩薩。為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三昧耶會、微細會、供養會、降三世羯磨會等務處院方壇南方四尊中第二位之菩薩。勇猛精進謂菩薩發勇猛心,精進修習一切善法,化導眾生而無有退轉
  據《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卷一載,尊者曾從遠方特地趕到王舍城鷲峰山聆聽佛陀演說妙法。他在無數劫中勤修苦行,積集菩提道行,心胸廣闊無邊。己修成金剛不壞之身,演說佛法如獅子吼,震憾眾生心靈,他身放光明,映蔽日月,眾生在其引導下,盡皆走上解脫之路。
  勇精進尊者,又作大精進菩薩,勇猛菩薩。密號不退金剛。其形象,身呈肉色,左手作拳,置於腰際,右手執獨鈷戟,趺坐蓮花座上。
施惠乃稱濟群業,
樂顏正當利眾心,
積德行善福報長,
千年百代得恩蔭。
第457尊 勝清淨尊者 第457尊 勝清淨尊者總目錄
  勝清淨尊者,佛名。
  據云 違反戒律的修行者,無論出家或在家,應燒名香、供清水、合掌長跪,身穿潔淨衣服,心懷慚愧。猶如病者求取良醫,連續七天參禮勝清淨佛,罪惡便可消除。據《觀虛空藏菩薩》載,犯戒律者還可以祈禱大虛空藏菩薩,誠心懺悔,虛空藏菩薩頭頂上的如意寶珠內便呈現出勝清淨佛的莊嚴相,觸犯戒律者的罪惡同樣可以獲得豁免。
黑夜沉學路不明,
謹慎小心慢慢行,
長夜過去東天曉,
旭日輝煌耀前程。
第458尊 有性空尊者 第458尊 有性空尊者總目錄
  有性空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有性,指具有出離解脫之佛性;無出離解脫之佛性,惟樂欲生殆,不欣求出離,稱為無性。無性即指「一闡提」。空,指理體之空寂,或指因緣所生之法究竟而無實體。
  尊者自性本來清淨,天生具有向佛求道之心,出家之後,又極刻苦,使本來清淨之心更為純潔,最終識得三空(我空、法空、我法俱空),得解脫門,證得阿羅漢果。
誰人背後無人說,
誰人背後不說人,
真能做到心口一,
天下太平事安寧。
第459尊 淨那羅尊者 第459尊 淨那羅尊者總目錄
  淨那羅尊者,古印度室羅伐悉底國人。
  尊者少時不幸身患癭疾。度日如年,獨居陋室之中,得不至應有的照顧。據《大毘婆沙論》載,佛祖聞知,親自探視。尊者即言自己「身患癭疾,懶得去看病,故長久不愈。因為性情懶惰,所以歧視,沒人與我同住,更沒人照顧我。」佛陀安慰他說 「善男子,今天我來照顧你。」尊者用手撫摸患處,癭病即除,還替他沐浴更衣,鼓勵他斷續努力。此後,尊者精神振奮,努力學佛,終獲證果。
莫待病重祈安康,
莫待事急燒高香,
未雨綢繆當常事,
身安事遂路康莊。
第460尊 法自在尊者 第460尊 法自在尊者總目錄
  法自在尊者,即法自在菩薩。法自,謂菩薩示現無量無邊之法門。
  據《維摩詰所說經》、《說無垢經》載,尊者曾對「入不二法門」進行闡釋。云 「生來不二,法本不生,今則不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尊者精通佛法奧義,極有辯才,並熱心向大眾弘傳佛法,度無量眾生。據《十住生經》、《觀念法門》等載,尊者是眾生專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願生極樂世界之時,阿彌陀佛所派遣的二十五位保護神之一。
功勳蓋世本英豪,
向所躍馬揮戰刀,
雲風吒叱破敵膽,
而今擺酒論功高。
第461尊 師子頰尊者 第461尊 師子頰尊者總目錄
  師子頰尊者,即師子頰王。師子頰,為北印度迦毘羅衛國之王,乃佛陀之祖父。
  尊者原為古印度迦毘羅衛國國王,勤於政事,愛護臣民、城內大治,人民幸福,他生有四子一女,其長子即佛陀之父淨飯王,繼承王位,其他三子分封各處,分別稱白飯王、斛飯王、甘露飯王。淨飯王生子名喬達·悉達多,即今之佛祖。
群星捧月照雲天,
百鳥朝風舞翩躚,
功名蓋世占關魁,
安樂富貴壽永年。
第462尊 大賢光尊者 第462尊 大賢光尊者總目錄
  大賢光尊者,即賢光菩薩,賢劫十六尊之西方四尊之一賢護,密號護巧金剛、離垢金剛。居西方阿彌陀世界,為阿彌陀佛前之智慧弟子。
  據《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載,阿彌陀佛世界叢林茂盛,鮮花盛開,音樂優雅,大地皆為黃金,七寶蓮花從地中自然湧出,是西方樂土。眾生只要時常念阿彌陀佛名號,臨終時,阿彌陀佛會率領賢光等菩薩來到此人住所,顯現其身,使人心生歡喜,功德培增,升往淨土。
  賢護,音譯跋捺羅播邏,又稱賢護光、主宰。
世上奇事無不有,
羊頭狗肉盜虛名,
煉就大聖金晴眼,
識微洞幽保身心。
第463尊 摩訶羅尊者 第463尊 摩訶羅尊者總目錄
  摩訶羅尊者,稽諸史實,未必實無其人。
  有論者據《毘奈耶離雜事》載云 「忽見一摩訶羅比丘,以衣覆頭,樹下便利。」以其為經典依據,其實未必。依其意,尊者摩訶羅為一老比丘,性情憨厚,不拘小節,為童蒙所喜愛。
  摩訶羅,譯作無知,愚鈍,或譯作老。
寒梅清放有高節,
青竹蔥茂乃直身,
莫學增頭鳳尾草,
隨風搖擺無定心。
第464尊 音調敏尊者 第464尊 音調敏尊者總目錄
  音調敏尊者,或即普調敏。
  佛於娑婆國土以音聲作佛事。而僧眾都是以演說佛法來教化眾生的。因為此土之人耳根利,故雲。據《佛說成具光明意經》載,佛陀行化暫止於迦維羅衛國精舍,一天早晨,他預知有人要來請教佛法妙義,便命阿難把尊者等諸明士、除惡眾、無著、履跡四類人請來聽法。尊者佛法嫻熟,德行崇高,聲音敏銳明白,眾生樂於聆聽,受益匪淺。尊者破除了三毒六惑五蘊,修成殊勝之行,證得阿羅漢果。
千年靈龜萬年鶴,
修行得道見神功,
福如東海長流水,
壽比南山不老松。
第465尊 師子臆尊者 第465尊 師子臆尊者總目錄
  師子臆尊者,即師子胸臆,摩喉羅迦王之一。
  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載,佛祖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講法,四方大眾前來聽經,其中有 比丘數十萬,菩薩八萬四千;欲天子六萬;色界天子無數;諸大龍王四萬八千;藥叉神五萬八千;乾闥婆王八萬九吉;阿修羅王一千億;迦樓羅王五億;緊那羅王九億;轉輪聖王一萬億;大國王十六人;諸國百姓不可勝數。此外,還有無數諸外道,無數餓鬼,無數禽獸王,及十方閻魔羅王。尊者為摩喉羅伽王九萬八千大眾之一。佛祖坐在蓮花師子座上為眾講法,尊者及其他弟子法耳恭聽。尊者神通善巧,有數十萬弟子為眷屬,能夠教化諸眾生永遠斷離性愛,盡享無量清淨樂趣。
慶雲景星長輝耀,
松齡鶴壽永郁森,
勤勉善德持以恆,
福報及己並後身。
第466尊 壞魔軍尊者 第466尊 壞魔軍尊者總目錄
  壞魔軍尊者,即壞魔菩薩。稽諸史實,實無其人。魔軍,即惡魔之軍兵,此指一切有礙佛道的惡事。為眾生應當禮敬的菩薩之一。
  尊者通過長期修行,「修定智慧力,摧破汝魔軍」。即己得大智慧力,其功德己可破一切魔軍,令眾生不為諸魔所侵擾。
風雲歲月多英豪,
是真是假見分曉,
匹夫但有粗蠻勇,
真勇殺敵不用刀。
第467尊 分別身尊者 第467尊 分別身尊者總目錄
  分別身尊者,為佛祖的分身佛。分身,指分身化現,或指變化身。諸佛、菩薩由於慈悲,用種種方便法門,化身至各處依眾生之要機而廣為化導眾生;故分身乃是為教化、攝取眾生而起,稱為分身攝化。
  佛為攝取十方有緣之眾生,起大慈悲,以方便示現種種身,是即分身如來。又觀世音菩薩分三十三身,地藏菩薩現六道身等,皆以慈悲權化而垂無窮之應益。佛祖有無數分身,分別住持三千大千世界教化人生。一日,佛祖叫弟子目連去須彌山頂,鳴金召集各處分身。寶鐘響時,釋尊身放光明,大地震動,諸分身佛雲集一處。
  又據《法苑珠林》卷十二載,佛祖與諸分身佛合掌向一寶塔行禮,觀門自開,普賢菩薩吹響佛祖的黃金螺號,使塔內入於滅定的六比丘出定。比丘對眾佛說 「拘留佛涅槃前將經、像存於此塔,令我等看管。」拘留佛當時預言,釋迦佛出世時佛法大興,釋迦涅槃後當結集三藏。現請諸佛各取一本,帶回本土。佛祖涅槃後,迦葉結集三藏,將拘留佛存放的佛經聚於一處,又匯入釋尊諸法,使之流傳世間。
諸葛孔明計謀高,
草船借箭破魏營,
君亦借得東風便,
穩坐高台鉤金鰲。
第468尊 淨解脫尊者 第468尊 淨解脫尊者總目錄
  淨解脫尊者,即淨解菩薩。解脫《唯識述記》卷一曰 「解謂離縛,脫謂自在。」即圓寂,功德圓滿,無任何羈累,臆三界之苦果。
  佛教認為,人性本清淨,只為諸煩惱所惑,自性不能顯露,必須將各種惑障剷除,才能得解脫自在。尊者己達此德。據《維摩詰經》卷下載,當維摩詰向諸位菩薩問他們所樂不二法門時,尊者回答說 「此有數,此無數為二,若離一切數,則道與空等,意都己解無所著者,是二不法。」
庭中月桂樹一株,
性誠質樸渾如玉,
有朝一日春雷響,
一鳴驚人天下知。
第469尊 質直行尊者 第469尊 質直行尊者總目錄
  質直行尊者,古西域屈支國國王之弟。質直,指正直之心。佛道在悟達諸法實相,故質直心為修行者必具之心行。據《維摩經·佛國品》載,直心乃菩薩之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此謂直心者質直無諂,此心乃是萬行之本。《法華經·壽量品》 「眾生既信伏,質正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
  尊者為屈支王之同母弟。屈支王崇信佛教,欲遠遊印度觀禮佛教聖跡,遂將政事委予尊者。尊者受命後,為防心生異意,自我閹割,將陽器密封於金匣內,並交國王隨身帶走。後有人誣陷他不軌,他即請國王開視金匣查驗,疑惑頓釋。後救贖五百公牛,由於慈善感應,漸漸恢復男子特徵。尊者行樸意直,受到上至國王、大臣,下至國民的敬仰,獲羅漢果位。
大江滾滾流向東,
世事紛繁出英雄,
長歌一曲天未曉,
且待春雷與秋風。
第470尊 智仁慈尊者 第470尊 智仁慈尊者總目錄
  智仁慈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智,《大乘義章》卷九曰 「於境決斷,說之為智。」為於事理能決斷;仁謂愛人;慈悲喜捨,《智度論》卷二十七曰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與樂為慈,與人為樂的意思。三者都是佛教的重要訓條。
  尊者俱備智、仁、慈三種德行,心己證悟,得大智慧永享法界之怡樂,並憑藉所得智慧濟助眾生開悟,走向淨土。
山花爛漫杜鵑啼,
春風蕩漾心中醉,
溫柔鄉中休久待,
打點行裝及時歸。
第471尊 具足儀尊者 第471尊 具足儀尊者總目錄
  具足儀尊者,即羅□羅,佛祖的親子並十大弟子之一。《法住記》列為十六羅漢之第十一,與阿羅漢眾一千一百名住在畢利(風)瞿州,守護佛法,教化眾生。
  尊者以能忍辱而著名。據《羅雲忍辱經》說,尊者在舍衛國時,曾經被一些輕薄者打得頭破血流,但他以慈心能忍,而受到佛的讚揚。據說尊者在母腹六年方生,因其長期為母胎覆障而得名。又說因他誕生之時,,適逢月亮被障蔽而得名。尊者十五歲時出家,持密戒行,通曉佛教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一切戒律,而且一絲不苟實行,人稱「密行第一」。佛祖曾預言他將成佛,為「蹈七寶花如來」。相傳其剛出家時,心性粗狂,調皮頑劣,經常戲弄別人,後來受到佛陀的嚴厲呵責,並嚴加管束,才逐步改過自新。勤於修行,嚴守戒律,終獲阿羅漢果。
  五代禪月大師貫休所畫尊者像,雙目圓睜,趺坐石上,右手上舉,當胸戟指,左手按左膝。蘇東坡贊曰 「面門月圓,瞳子電爛。示和猛容,作威喜觀。龍象之勢,魚鳥所驚。以是幻身,為護法城。」
  羅□羅,又作羅漢羅、羅怙羅、羅雲等。意為「覆障」、「障月」、「執日」等。
人生坎坷等輕塵,
歲時日月洗霜鬢,
恩怨榮辱全忘卻,
夕陽照壁飴弄孫。
第472尊 如意雜尊者 第472尊 如意雜尊者總目錄
  如意雜尊者,梵名末奴曷剌他,北印度著名佛教論師。世親菩薩之師。
  據《大唐西域記》卷二「健馱羅國」條載,尊者為北印度健馱羅國人,於佛陀涅槃後一千年出世。少好學,有辯才,聲譽遠播,道俗歸仰。嘗於健馱羅國造《婆沙論》。如意居住在舍衛國弘揚佛法,國王超日王「朋附外道,說火煙之義,不許引證」,如意「恥見眾辱,斷舌而死」,臨終之際示意弟子世親 「黨援之眾無競大義,群迷之中無辨正論」。
  末奴曷剌他,又作摩()羅他,末奴曷利他,意作如意或心願。
月在中天照群山,
隱約朦朧愈好看,
深淺遠近全不知,
夢醒天明五更寒。
第473尊 大熾妙尊者 第473尊 大熾妙尊者總目錄
  大熾妙尊者,即焰識藏菩薩。
  金輪佛頂尊之毛孔,放熾盛之光明,眾生頂禮膜拜,歸順參習,妙不可言。尊者以其智慧昭昭,如火焰而得名。他深心清淨,功德無量,恭敬供養諸佛,向諸佛廣學佛法。諸佛對他多方加持,據《十住經》卷一載,受佛的旨意,金剛藏菩薩向尊者等眾菩薩傳授了菩薩十地法(喜地、淨地、明地、焰地、難勝地、現前地、深遠地、不支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尊者受持後,心生歡喜,信愛奉行。此後佛性有加,善根日漸深厚,終獲果位。
建勳立業勤為本,
清心潔品廉作銘,
無私奉公循大法,
常作世間平安身。
第474尊 劫賓那尊者 第474尊 劫賓那尊者總目錄
  劫賓那尊者,精通天文曆數,能智星宿。本為印度金地國王之三子,睿智聰穎,強健勇猛,威震印度。後欲征伐中印度,以神通力方便度化,去其憍慢,以法化導。遂捨俗出家,精進修行,得阿羅漢果。尊者於往昔迦葉佛時為一比丘,勸化大眾,修復佛塔,並立下誓願:「當來之世,富貴長壽,值佛出世,聞法獲證,行報無遺,皆令果成。」故凡虔誠供養尊者,能捨慳貪漏習,以有限的世間財物,換得無量的功德法財,生生世世富貴安穩,受人愛敬。
立志虔誠意力強,
風雲吒叱稱豪強,
奇勳大業若等閒,
看乘高駟上高堂。
第475尊 普焰光尊者 第475尊 普焰光尊者總目錄
  普焰光尊者,又稱焰光菩薩。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十載,尊者曾在室羅伐國逝多森給孤獨園聽佛祖講經。己具備了普賢菩薩的行願,能凌空來往於各佛國,供養禮敬諸佛,親聆其教誨。曾觀禮諸佛成道的現場,從中領悟佛教的真諦,在諸佛的指引下。刻苦修行,具備神通變化,智慧無量,如同巨大火炬光焰四射,曾照法海,他辨才雄說,令外道折服,萬眾皈依。
龍騰鳳翔百業盛,
芝幽蘭芳千秋隆,
榮華富貴並皆有,
人間第一不老翁。
第476尊 高逸行尊者 第476尊 高逸行尊者總目錄
  高逸行尊者,即高逸菩薩。居十地中之第七地。
  據《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載,佛陀在迦維羅衛國精舍,一日早晨預知有人將要前來向他請教無上妙法,便讓阿難遍請尊者等諸明士、除惡眾、無著、履跡等四類人前來聽法。尊者原為迦維羅衛城的一位明士,遵守戒律,破除了五蘊三毒六惑,口淨心清,明心見性,獲羅漢果。尊者恪守戒律,破三毒五魔六惑,口淨心清,明心見性,獲得阿羅漢果。
莫歎文章不值錢,
儒冠誤身乃偶然,
千秋功罪休評說,
但求心安意舒恰。
第477尊 得佛智尊者 第477尊 得佛智尊者總目錄
  得佛智尊者,即宋代名僧端裕(1085-1152)祖籍會稽(江蘇吳縣)俗姓錢。
  尊者十四歲出家,拜臨安(杭州)淨慈寺名僧師一為師,之後就教於當時的名僧清遠、守卓、景祥等,最後投到圓悟克勤門下,經其點化,學識大進,心智豁然,得無礙佛智,演說種種經典能隨意發揮且符合經義,深受克勤器重,受命管理寺中教務。他離開克勤,前往丹霞山廣濟寺居座講法,一鳴驚天下,受到四方僧俗的敬仰。之後,他講法於虎丘、徑山寺、萬壽寺,靈隱寺。紹興十八年(1150),南宋高宗曾賜給他金蘭衣一領,賜號「佛智大尊者」。紹興二十年十月圓寂,謚號「大悟」。
春秋歲月滴漏長,
兒孫滿堂樂安康,
夕暉桑榆景正好,
梁鴻依然攜孟光。
第478尊 寂靜行尊者 第478尊 寂靜行尊者總目錄
  寂靜行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寂靜行,謂聲聞緣覺求涅槃寂靜之行法。《華嚴經探玄記》卷五 「寂靜行有三義 一以彼二乘修離生死雜行故;二令修證人入空寂靜行故;三無餘涅槃名寂靜,修彼名行。離煩惱曰寂,絕苦患曰靜,寂靜有身寂靜和心寂靜之分。」
  尊者不僅修習到身之寂靜,且己達到了心之寂靜的境界。
成名立業非易事,
龍騰駒躍意自高。
鋼筋鐵臂同高舉,
顛倒眾生是英豪。
第479尊 悟真常尊者 第479尊 悟真常尊者總目錄
  悟真常尊者,唐代新羅國(朝鮮)人。法號悟真。
  尊者少年時即來中國研習佛學。長居於長安大寺,以學密宗及諸尊持念教法為主,學識廣博,為當時名僧之一。後為求佛法真諦,於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前往中天竺,求得珍本《大毘廬遮那經》及《梵夾余經》,于歸國途中圓寂於西藏地區,他勤學不倦,常求不捨的品德,受到廣大僧俗的仰慕。
菜枝長生金鍘粒,
利源時湧夜光珠,
嘻笑人間人不識,
謂我俗子與凡夫。
第480尊 破冤賊尊者 第480尊 破冤賊尊者總目錄
  破冤賊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冤,指怨家;親,指親人。
  佛教主張,信奉佛法者,應心地慈悲,冤親平等。若氣量狹小,對恩怨斤斤計較,乃心中之迷障,為佛法之大賊。尊者氣度宏大,破除了恩怨計較之障賊,發大慈悲心,即便是原來的冤家對頭,也和親朋好友一視同仁,悉於度脫,因而證得正果。
禍福安危自前生,
德善兼修非枉然,
發致珠光豐百代,
泉湧金波裕萬年。
第481尊 滅惡趣尊者 第481尊 滅惡趣尊者總目錄
  滅惡趣尊者,即滅惡趣菩薩、除障金剛。賢劫十六尊之東方四尊之一。居胎藏界第九院除蓋障金剛院之第二位。又為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東面第三位,密號於胎藏界為除障金剛,金剛界稱普救金剛、智滿金剛。
  尊者以能捨一切惡趣,故名。世間眾生若不奉佛法,或信奉佛教而功德不足,依然不能獲得解脫,仍要輪迴生死,由於因業不同,所以緣果各異,後世可能入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或墮入地獄,稱為三惡趣。尊者以破滅三惡趣為本誓。己轉生三惡趣(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者,尊者能拔救其脫離苦難。
  其形象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身呈白黃色,左手屈至胸前,手掌上仰,拇指、中指相捻。余指伸直,右手向外垂,五指微屈,趺從於赤蓮上;於金剛界曼荼羅,左拳覆於腰上,右手執蓮花,花上有一梵篋。依《大日經·密印品》載,此尊真言為 「歸命阿弊達羅寧,薩垂馱敦」,意即引舉一切眾生界出於惡趣。
  滅惡趣尊者,又作破惡起始菩薩、捨惡道菩薩、除惡趣菩薩,音譯薩縛幡野惹河,又稱能捨一切惡趣、滅惡趣、除惡、破惡趣、正流轉
統籌計謀財生發,
貫通洲海貿興通,
仕途學途俱定宜,
商賈興家如乘風。
第482尊 性海通尊者 第482尊 性海通尊者總目錄
  性海通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性海,又稱果海,指如來之法身,真如之理性,深廣如海。
  尊者經過長期禪定修行悟得真如之理,具備如來之法身。「廓群疑於性海,啟妙覺於迷津」。破了貪、瞋、癡等俗世種種煩惱之根源,他還努力為眾生指點迷津,破眾生心中之魔亂迷惑。
厚敦持家業有道,
謙恭繼祖品無虛,
欲問今生來世事,
教取月中攀金桂。
第483尊 法通尊者 第483尊 法通尊者總目錄
  法通尊者,隋唐之際名僧,俗姓關,紫金縣人。系南屏興教法尊者第四代傳人。法通,通達一切法之事理而無所不知之義。
  尊者少小離俗為僧。初入寺院,體弱多病,弱不禁風,乃祝禱觀世音菩薩,除病劫疾,體健力強。祝禱果然靈驗,成人後力大無窮,能負重五百斤健走如飛。隋代西域進貢一名大力士,相樸角力,朝野無人能勝,隋帝命法通與力士較量,法通說 「出家人慈悲為懷,不屑做此」與力士相見後,二人握手,力士力不能勝,痛疼呼號,甘敗下風。時名壯士皆稱尊者為「天力士」。他雖以大力聞名,然為人慈善,從不以力欺人,受到眾人的尊敬。唐武德年間(619-626)圓寂,尊者經過長期修行,己悟真如之理性,具備如來立法身,得阿羅漢果。
榮華自古非易事,
蹇愁歷來亦平常,
勤修苦煉出逆境,
長保順遂得安康。
第484尊 敏不息尊者 第484尊 敏不息尊者總目錄
  敏不息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敏,即智。
尊者機根聰明鋒利,又勤於修習,己獲佛的智慧,有如江水川流不息,既斷煩惱,達於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異之相,憐憫眾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樂,便隨其意而拔苦與樂,永不止息,永不懈怠。
滿願吉祥緣長在,
堂正如意心恬然,
榮辱沉浮無須計,
逍遙自在享天年。
第485尊 攝眾心尊者 第485尊 攝眾心尊者總目錄
  攝眾心尊者,即迦葉摩騰,又稱攝摩騰,中天竺人。
  漢明帝永平十年(67),明帝一日夜夢金人,次日問臣下,臣下對稱西方有聖人臨世。於是萌生西去求佛之念,遂派遣郎中蔡(心音)、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尋訪佛法。恰逢摩騰東來,於是漢明帝特邀至洛陽,為建立白馬寺。此為佛教史上著名的「漢明帝感夢求法」之故事。,尊者居此譯出《四十二章經》一種,為中原漢地佛教傳播的開始,此後,中國民眾信仰佛教,皈依三寶,誠心歸佛。通曉大小乘經典,威儀具足,常游各地教化眾生。
火烈煉就達摩志,
林幽囚卻羅剎心,
心定自然得正果,
佛光高照人上人。
第486尊 導大眾尊者 第486尊 導大眾尊者總目錄
  導大眾尊者。即導師菩薩,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導師,即導大眾於佛道之人。《十住斷結經》云 「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華首經》云 「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佛報恩經》云 「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經,使得無為常樂故。」
  尊者即諸經論中通常列舉之十六位求正道之居士菩薩(即賢護、賓積、星德、帝天、水天、善力、大意、殊勝意、增意、善發意、不虛見、不休息、不少意、導師、日藏、持地等菩薩。)之一。尊者憫念眾生之在生死海中沉浮,便為說示開導,希望眾生都走上尋求菩提之路。他曾說 「若於墜邪道眾生等,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就是菩薩。」據《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四載尊者之言曰 「若菩薩於墮邪道諸眾生等,生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故名菩薩。」
鵬程萬里衝霄漢,
薇馨千家吐清芬,
萬卷詩書萬里路,
如識法藏聆梵音。
第487尊 常隱行尊者 第487尊 常隱行尊者總目錄
  常隱行尊者,即隱身菩薩。
  據《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尊者利根儀軌經》卷一載,尊者掌握了一切真言妙句及秘密灌頂印壇儀軌,能隱蔽身形,不令人見;能凌空飛行,入地潛行。毫無障礙;能降伏一切惡鬼凶神,令其不能侵擾眾生。祈禱尊者,可以增益智慧。使少年聰明、中年康健、老年長壽,息災免禍,眾生圓滿。
世塵路遠行修達,
源外燈高照長春,
淨土西方長企望,
後來居上有繼承。
第488尊 菩薩慈尊者 第488尊 菩薩慈尊者總目錄
  菩薩慈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指尊者如菩薩那樣具有慈悲救世之心,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意為無上道,薩埵,意為大心,合之為無上道之大心。菩薩,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特別指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
  尊者「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不僅自身獲無上正等正覺,而且以慈悲心利益眾生。終獲羅漢果位。
國傑英豪出群倫,
鈴鐸響遍萬里程,
福至財源必興旺,
來日可望更飛騰。
第489尊 拔眾苦尊者 第489尊 拔眾苦尊者總目錄
  拔眾苦尊者,即救脫菩薩。《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卷一列為八大菩薩之第四。
  尊者以救人病苦,脫離災難而得名。據《灌頂經》載,他曾授予眾生解除現世苦難的方法。如,若人患病,可在寺院燃燈祈禱,同時在寺院樹立繼命神幡,主人受持八禁(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樂、不妄語、不飲酒、不坐高廣床、不著華衣、不自歌舞作樂、過午不食)七日,並延請僧眾於六時誦經,病即痊癒。
  其形象,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七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載,身呈紅色,坐蓮花座,右手持妙法藏供養、左拳按胯。又修藥尊者儀軌佈壇法載,救脫菩薩身呈白色,二手為金剛掌印,按於兩胯,呈微慢之相而坐。
國中孟償今何在,
強業陶朱復再生,
慷慨重義情無價,
振光鄉邦有功名。
第490尊 尋聲應尊者 第490尊 尋聲應尊者總目錄
  尋聲應尊者,即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之一。
  據佛教傳說,尊者為大慈大悲的菩薩,能現三十三種化身,救十二種大難。降生日為農曆二月十九,成道日為農曆六月十九,涅槃日為九月十九。善男信女有難,只要一心稱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尋聲」往救,應急解脫。相傳浙江普陀山為其顯靈說法的道場。
  尋聲應(即觀世音),亦譯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
艷壓群芳稱俊傑,
林聳霄漢認首株,
自古英雄馳疆場,
神威虎膽敵萬夫。
第491尊 數劫定尊者 第491尊 數劫定尊者總目錄
  數劫定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數劫定,是佛事修習的三大要素,意思是只有長期有修習禪定,才能達到圓滿的智慧。
  尊者修習禪法,心思集於一境而不散亂,遠離世俗的垢染與遮避,且得益於諸聖賢的加持,因而摧破無明愚癡,大放智慧光明,尊者智慧廣大如大海盡匯江河之水,如須彌山高居群山之上,如火炬朗照昏昏永夜。尊者以無窮的智慧破除邪惡,散冥暗,導化眾生,普濟天下,因而得到證果的。
燦爛星輝照清徹,
澄明天碧露翠微,
六根清淨靠修習,
隨緣而定無心機。
第492尊 注法水尊者 第492尊 注法水尊者總目錄
  注法水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據《無量壽經》載,「法譬如水,能洗垢穢」。妙法能洗煩惱之垢塵,故譬之以水。
  尊者是一位道行淵深,慈悲為懷的高僧,為眾生演說無上妙法,使佛法妙理如同雨水滋潤眾生乾枯的心田。以「慈悲清涼法水」「澍諸塵垢。」但若有人闍心自高,則法水不入,也就是說,眾生也必須虔心向佛,才能得法水之滋潤。
疾蹄歡馳破空闊,
昂首高嘯動天地,
豹威矎膽動心魄,
端的天神觀人間。
第493尊 得定通尊者 第493尊 得定通尊者總目錄
  得定通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得定,指三昧三解脫門,即空、無相、無作。
  尊者以修習「空」、「無相」、「無作」三種三昧,斷除了苦的因業,既無苦因,則無苦果,於俗塵諸業中無所造作,便消除了憂煩的困憂;遠離色、聲、香、味、觸等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修此三昧,身不染俗塵可達到諸蘊盡、三火息、無眾患、脫眾災;於世間的利祿沉浮淡漠無緣。尊者修習三昧己通達無礙,出入自如,達到了無餘涅槃的功德,獲得了完全的解脫。
春蘭秋菊貯溫房,
末如深山百合香,
珍性自然休矯飾,
消災卻病壽綿長。
第494尊 慧廣增尊者 第494尊 慧廣增尊者總目錄
  慧廣增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慧,據《俱舍論》卷四 「慧謂於法能簡擇。」指分別事理、決斷疑念之精神作用。信佛與修習佛法能啟迪人們的智慧。
  《智度論》卷十一 「一切眾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聞,於十六分中,猶尚不及一」。據說,舍利弗「身子久成佛,號金龍陀,跡助釋迦為右面智慧弟子」。因不忍眼見佛陀入滅,遂先入涅槃。尊者如舍利弗一樣堅信佛法,刻苦修行,智慧通達,得大自在,為眾生拔苦與樂。
494-1.jpg 
天機縝密莫輕窺,
勤修自可得機宜,
仙堂路遠終須到,
莫爭到早或到遲。
第495尊 六根淨尊者 第495尊 六根淨尊者總目錄
  六根淨尊者,又名毀根。獲菩薩果位。六根淨,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淨無雜,亦即指我人身心充滿種種功德而清淨之意。今一般所用「六根清淨」一語,蓋襲用自佛教經典。
  佛教認為,五根(眼、耳、鼻、舌、身)為世間四大所有,眾生通過六根可以見色、聞聲、嗅香、別昧、知法。六根如果被世俗所困擾,則追逐虛榮、貪圖財利,終身被憂煩貪慾所纏繞。若六根清淨,則眼觀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上至天神菩薩諸佛,下至阿鼻地獄;亦見一切眾生因果報因轉生輪迴之苦。遠離世俗,嚮往淨土,求得解脫。毀根,意即毀除世俗之六根,使之清淨而無污染。尊者消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無始以來之罪垢,並以無量功德莊嚴之。他視眾生如赤子,願眾生不造惡業,獲得解脫。據《十住德結經》卷九載有,尊者願護持一切眾生,導引他們度至清淨彼岸。
生如夢幻夢如生,
亦夢亦生如神仙,
此境如何能長達,
勤修苦煉莫計年。
第496尊 拔度羅尊者 第496尊 拔度羅尊者總目錄
  拔度羅尊者,意譯為賢者,本為佛的一位侍者。十六羅漢之第六尊,因出生於跋陀羅樹下,故名,又因他曾由印度到爪哇島傳播佛教,因此又被稱為「過江羅漢」,住耽沒羅洲。
  據說,佛陀涅槃前,曾令他永住世間,濟度眾生,他為救助眾生,常到眾生中間活動。據《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善男女發殷淨心,為四方僧設大施會,或設五年無遮施會,或延請僧眾至自己家中設大福會,或前往寺院佈施,這將給施主帶來極大福報。據《楞嚴經》,尊者主管洗浴之事,所以近世禪林浴室常供他像。他會裝扮成普通人模樣,前來接受供施,並給施主以極大的福報。
  拔度羅,又作跋陀羅。
麒麟昂首向西方,
西路迢遙復漫長,
披荊斬棘朝前走,
千山萬水不思量。
第497尊 思薩埵尊者 第497尊 思薩埵尊者總目錄
  思薩埵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薩埵,王子名,為佛祖前世身。《成唯識論述記》卷一稱薩埵為有情,即為情意之義;《佛地經論》卷二則作勇猛之義。另有心力、有、有相、含識、眾生等諸義。薩埵亦指菩薩,即菩提薩埵之略稱。於密宗,則指金剛薩埵。此外,印度數論派以薩埵乃至自性所具三德之一。
  尊者以造作自心成佛性而獲正果。佛祖成佛前曾轉生無數世,世世造功德,最終才悟得正果。佛祖前世轉生為王子,名薩埵,心性慈悲。他曾在深山林中見一母虎產七子而無奶,虎子七日未食,飢渴待斃。王子見狀心生悲愴,決心以身飼虎,委身臥於虎旁,母虎畏懼他的慈悲威力,退縮而不敢食,他登上高山,投身而下,被山神接住,未曾傷損,他用竹刺穿頸脈,血盡而亡。此時大地發生六種震動,天花飄落。餓虎見其己亡,舐血食肉,母子得救。尊者以薩埵王子慈悲為榜樣,利益眾生,功德圓滿,獲羅漢果位。
  薩埵,又作薩多婆、薩和薩、薩婆薩埵、索埵,含有存在、生、實、直、美、善、賢等義蘊。
世間萬物皆有情,
無有高卑貴踐分,
度人濟世真事業,
且敲鑼鈸說分明。
第498尊 注荼迦尊者 第498尊 注荼迦尊者總目錄
  注荼迦尊者,住持軸山中,十六羅漢中之看門羅漢。《法住記》,將尊者列於十六羅漢之第十六位,西藏所傳者,則列尊者於第十一位。
  尊者本為舍衛城婆羅門之子,半託迦(十六羅漢第十位)之弟。稟性魯鈍,凡學習之教法,通過即忘,故時人稱之為「愚路」。其後,佛陀教示簡短之「拂塵除垢」一語,令其其拂拭諸比丘之鞋履時反覆念誦,逐漸除業障,某日忽然開悟而證得阿羅漢果。證悟後,具大神通,能示現各種形象,嘗現大神力為六群比丘說法。至後世,一般咸信他與其一千六百阿羅漢眷屬共住於持軸山,護持正法,饒益有情。他到人家化緣,常用拳頭拍門以驚動屋內人出來佈施。後來,佛祖賜他一根錫杖,教他化緣時在人家門前搖動,人家聽到這聲音果然開門佈施,這錫杖後來成為和尚的禪杖。
  貫休大師所畫之尊者,側坐於古樹窩中。左手提起,手指稍屈,右手執扇放右腿上。眉骨突出,額頭隆起。蘇東坡贊曰 「以口說法,法不可說。以手雲人,手去法滅,生滅之中,自然真常,是故我法,不離色聲。」
  注荼迦,又作周利槃特,周離般他伽、拘利槃特、租查巴納塔嘎等。意為「小路」、「小路邊生」、「蛇奴」等。此尊可與第77尊周利盤特尊者、第322尊周陀婆尊者同尊,可互參。
空即是色色即空,
真旨端坐蓮花中,
人心能如蓮花美,
何悉修行不成功?
第499尊 缽利羅尊者 第499尊 缽利羅尊者總目錄
  缽利羅尊者,唐代印度高僧(671?-741),音譯跋日羅菩提。為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國密教初祖。譯作金剛智。金剛智,指本堅固不壞之智體,能破除煩惱習氣,猶如金剛之摧毀諸物。
  據說尊者是很久以前東方世界阿比羅提國的教主。曾侍奉大日如來,後受大日如來感化,修行成佛,在東方建立善快淨土。尊者出身南印度婆羅門(另說為中印度王子)。十歲出家於那爛陀寺,二十歲受具足戒,精通三藏。三十一歲從南印度龍智學習密教。繼善無畏東來之後三年,於唐開元七年(719),攜弟子不空由海中經錫蘭、蘇門答臘至廣州,建立大曼荼羅灌頂道場,化度四眾。八年,入洛陽、長安,從事密教經典之翻譯,並傳授灌頂之秘法。譯有《金剛頂經》、《瑜珈念誦法》、《觀自在瑜珈法》等八部十一卷。與善無畏、不空並稱「開元三大士」。開元二十一年示寂於洛陽薦福寺,本擬歸返印度,然因病示寂於洛陽廣福寺,葬於龍門。世壽七十一。謚號「大弘教三藏」。門弟子有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
  密教認為,尊者為金剛界五智如來中的東方如來。阿□佛又名阿□鞞、阿□婆佛。意為不動、無動或無忿怒、無瞋恚等。
爵碩勳偉品亦高,
駒騰驪躍沖雲霄,
華冠著頂無須羨,
少年得志披紅袍。
第500尊 願事眾尊者 第500尊 願事眾尊者總目錄
  願事眾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願,據《止觀》卷七下 「發願者,誓也。如許人物,若不分券,物則不定,施眾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無誓願,如牛無御,不知所趣。願來持行,將至行在。」即誓願。眾,指一切眾生。
  尊者己歷無數劫,曾在無數佛前勤於修行功德圓滿。但他發下誓願,永不脫離世間,與眾生在一起,解脫他們的苦難以走向通往佛國淨土之路。
生來有心濟群倫,
鋼筋鐵骨花重任,
勤修苦習非為己,
高舉法輪照乾坤。 阿若憍陳如尊者 @@@LINK=第1尊 阿若憍陳如尊者 阿泥樓尊者 @@@LINK=第2尊 阿泥樓尊者 有賢無垢尊者 @@@LINK=第3尊 有賢無垢尊者 須跋陀羅尊者 @@@LINK=第4尊 須跋陀羅尊者 迦留陀夷尊者 @@@LINK=第5尊 迦留陀夷尊者 聞聲得果尊者 @@@LINK=第6尊 聞聲得果尊者 旃檀藏王尊者 @@@LINK=第7尊 旃檀藏王尊者 施幢無垢尊者 @@@LINK=第8尊 施幢無垢尊者 憍梵波提尊者 @@@LINK=第9尊 憍梵波提尊者 因陀得慧尊者 @@@LINK=第10尊 因陀得慧尊者 迦那行那尊者 @@@LINK=第11尊 迦那行那尊者 婆蘇槃豆尊者 @@@LINK=第12尊 婆蘇槃豆尊者 法界四樂尊者 @@@LINK=第13尊 法界四樂尊者 優樓頻螺尊者 @@@LINK=第14尊 優樓頻螺尊者 佛陀密多尊者 @@@LINK=第15尊 佛陀密多尊者 那提迦葉尊者 @@@LINK=第16尊 那提迦葉尊者 那延羅目尊者 @@@LINK=第17尊 那延羅目尊者 佛陀難提尊者 @@@LINK=第18尊 佛陀難提尊者 末田底迦尊者 @@@LINK=第19尊 末田底迦尊者 難陀多化尊者 @@@LINK=第20尊 難陀多化尊者 優婆鞠多尊者 @@@LINK=第21尊 優婆鞠多尊者 僧迦耶捨尊者 @@@LINK=第22尊 僧迦耶捨尊者 教說常住尊者 @@@LINK=第23尊 教說常住尊者 商那和修尊者 @@@LINK=第24尊 商那和修尊者 達摩波羅尊者 @@@LINK=第25尊 達摩波羅尊者 伽那迦葉尊者 @@@LINK=第26尊 伽那迦葉尊者 定果德業尊者 @@@LINK=第27尊 定果德業尊者 莊嚴無憂尊者 @@@LINK=第28尊 莊嚴無憂尊者 憶持因緣尊者 @@@LINK=第29尊 憶持因緣尊者 迦那提婆尊者 @@@LINK=第30尊 迦那提婆尊者 破邪神通尊者 @@@LINK=第31尊 破邪神通尊者 堅持三字尊者 @@@LINK=第32尊 堅持三字尊者 阿㝹樓馱尊者 @@@LINK=第33尊 阿㝹樓馱尊者 鳩摩羅多尊者 @@@LINK=第34尊 鳩摩羅多尊者 毒龍皈依尊者 @@@LINK=第35尊 毒龍皈依尊者 同聲稽首尊者 @@@LINK=第36尊 同聲稽首尊者 毘羅胝子尊著 @@@LINK=第37尊 毘羅胝子尊著 伐蘇蜜多尊者 @@@LINK=第38尊 伐蘇蜜多尊者 闍提首那尊者 @@@LINK=第39尊 闍提首那尊者 僧法耶捨尊者 @@@LINK=第40尊 僧法耶捨尊者 悲察世間尊者 @@@LINK=第41尊 悲察世間尊者 獻花授記尊者 @@@LINK=第42尊 獻花授記尊者 眼光定力尊者 @@@LINK=第43尊 眼光定力尊者 伽耶舍那尊者 @@@LINK=第44尊 伽耶舍那尊者 莎底比丘尊者 @@@LINK=第45尊 莎底比丘尊者 波闍提婆尊者 @@@LINK=第46尊 波闍提婆尊者 解空無垢尊者 @@@LINK=第47尊 解空無垢尊者 伏陀蜜多尊者 @@@LINK=第48尊 伏陀蜜多尊者 富那夜捨尊者 @@@LINK=第49尊 富那夜捨尊者 伽耶天眼尊者 @@@LINK=第50尊 伽耶天眼尊者 不著世間尊者 @@@LINK=第51尊 不著世間尊者 解空第一尊者 @@@LINK=第52尊 解空第一尊者 羅度無盡尊者 @@@LINK=第53尊 羅度無盡尊者 金剛破魔尊者 @@@LINK=第54尊 金剛破魔尊者 願護世間尊者 @@@LINK=第55尊 願護世間尊者 無憂禪定尊者 @@@LINK=第56尊 無憂禪定尊者 無作慧善尊者 @@@LINK=第57尊 無作慧善尊者 十劫慧善尊者 @@@LINK=第58尊 十劫慧善尊者 旃檀德香尊者 @@@LINK=第59尊 旃檀德香尊者 金山覺意尊者 @@@LINK=第60尊 金山覺意尊者 無業宿盡尊者 @@@LINK=第61尊 無業宿盡尊者 摩訶剎利尊者 @@@LINK=第62尊 摩訶剎利尊者 無量本行尊者 @@@LINK=第63尊 無量本行尊者 一念解空尊者 @@@LINK=第64尊 一念解空尊者 觀身無常尊者 @@@LINK=第65尊 觀身無常尊者 千劫悲願尊者 @@@LINK=第66尊 千劫悲願尊者 瞿羅那含尊者 @@@LINK=第67尊 瞿羅那含尊者 解空定空尊者 @@@LINK=第68尊 解空定空尊者 成就因緣尊者 @@@LINK=第69尊 成就因緣尊者 堅通精進尊者 @@@LINK=第70尊 堅通精進尊者 薩陀波侖尊者 @@@LINK=第71尊 薩陀波侖尊者 乾陀訶利尊者 @@@LINK=第72尊 乾陀訶利尊者 解空自在尊者 @@@LINK=第73尊 解空自在尊者 摩訶注那尊者 @@@LINK=第74尊 摩訶注那尊者 見人飛騰尊者 @@@LINK=第75尊 見人飛騰尊者 不空不有尊者 @@@LINK=第76尊 不空不有尊者 周利盤特尊者 @@@LINK=第77尊 周利盤特尊者 瞿沙比丘尊者 @@@LINK=第78尊 瞿沙比丘尊者 師子比丘尊者 @@@LINK=第79尊 師子比丘尊者 修行不著尊者 @@@LINK=第80尊 修行不著尊者 畢陵伽蹉尊者 @@@LINK=第81尊 畢陵伽蹉尊者 摩利不動尊者 @@@LINK=第82尊 摩利不動尊者 三昧甘露尊者 @@@LINK=第83尊 三昧甘露尊者 解空無名尊者 @@@LINK=第84尊 解空無名尊者 七佛難提尊者 @@@LINK=第85尊 七佛難提尊者 金剛精進尊者 @@@LINK=第86尊 金剛精進尊者 方便法藏尊者 @@@LINK=第87尊 方便法藏尊者 觀行月輪尊者 @@@LINK=第88尊 觀行月輪尊者 阿那邠提尊者 @@@LINK=第89尊 阿那邠提尊者 指塵三昧尊者 @@@LINK=第90尊 指塵三昧尊者 摩訶俱絺尊者 @@@LINK=第91尊 摩訶俱絺尊者 辟支轉智尊者 @@@LINK=第92尊 辟支轉智尊者 山頂龍眾尊者 @@@LINK=第93尊 山頂龍眾尊者 羅網思惟尊者 @@@LINK=第94尊 羅網思惟尊者 劫賓覆藏尊者 @@@LINK=第95尊 劫賓覆藏尊者 神通億具尊者 @@@LINK=第96尊 神通億具尊者 具壽具提尊者 @@@LINK=第97尊 具壽具提尊者 法王菩提尊者 @@@LINK=第98尊 法王菩提尊者 法藏永劫尊者 @@@LINK=第99尊 法藏永劫尊者 善注尊者 @@@LINK=第100尊 善注尊者 除憂尊者 @@@LINK=第101尊 除憂尊者 大忍尊者 @@@LINK=第102尊 大忍尊者 無憂自在尊者 @@@LINK=第103尊 無憂自在尊者 妙懼尊者 @@@LINK=第104尊 妙懼尊者 嚴土尊者 @@@LINK=第105尊 嚴土尊者 金髻尊者 @@@LINK=第106尊 金髻尊者 雷德尊者 @@@LINK=第107尊 雷德尊者 雷音尊者 @@@LINK=第108尊 雷音尊者 香象尊者 @@@LINK=第109尊 香象尊者 馬頭尊者 @@@LINK=第110尊 馬頭尊者 明首尊者 @@@LINK=第111尊 明首尊者 金首尊者 @@@LINK=第112尊 金首尊者 敬首尊者 @@@LINK=第113尊 敬首尊者 眾首尊者 @@@LINK=第114尊 眾首尊者 辨德尊者 @@@LINK=第115尊 辨德尊者 羼提尊者 @@@LINK=第116尊 羼提尊者 悟達尊者 @@@LINK=第117尊 悟達尊者 法燈尊者 @@@LINK=第118尊 法燈尊者 離垢尊者 @@@LINK=第119尊 離垢尊者 境界尊者 @@@LINK=第120尊 境界尊者 馬勝尊者 @@@LINK=第121尊 馬勝尊者 天王尊者 @@@LINK=第122尊 天王尊者 無勝尊者 @@@LINK=第123尊 無勝尊者 自淨尊者 @@@LINK=第124尊 自淨尊者 不動尊者 @@@LINK=第125尊 不動尊者 休息尊者 @@@LINK=第126尊 休息尊者 調達尊者 @@@LINK=第127尊 調達尊者 普光尊者 @@@LINK=第128尊 普光尊者 智積尊者 @@@LINK=第129尊 智積尊者 寶幢尊者 @@@LINK=第130尊 寶幢尊者 善慧尊者 @@@LINK=第131尊 善慧尊者 善眼尊者 @@@LINK=第132尊 善眼尊者 勇寶尊者 @@@LINK=第133尊 勇寶尊者 寶見尊者 @@@LINK=第134尊 寶見尊者 慧積尊者 @@@LINK=第135尊 慧積尊者 慧持尊者 @@@LINK=第136尊 慧持尊者 寶勝尊者 @@@LINK=第137尊 寶勝尊者 道仙尊者 @@@LINK=第138尊 道仙尊者 帝網尊者 @@@LINK=第139尊 帝網尊者 明羅尊者 @@@LINK=第140尊 明羅尊者 寶光尊者 @@@LINK=第141尊 寶光尊者 善調尊者 @@@LINK=第142尊 善調尊者 奮迅尊者 @@@LINK=第143尊 奮迅尊者 修道尊者 @@@LINK=第144尊 修道尊者 大相尊者 @@@LINK=第145尊 大相尊者 善住尊者 @@@LINK=第146尊 善住尊者 持世尊者 @@@LINK=第147尊 持世尊者 光英尊者 @@@LINK=第148尊 光英尊者 權教尊者 @@@LINK=第149尊 權教尊者 善思尊者 @@@LINK=第150尊 善思尊者 法眼尊者 @@@LINK=第151尊 法眼尊者 梵勝尊者 @@@LINK=第152尊 梵勝尊者 光耀尊者 @@@LINK=第153尊 光耀尊者 直意尊者 @@@LINK=第154尊 直意尊者 摩帝尊者 @@@LINK=第155尊 摩帝尊者 慧寬尊者 @@@LINK=第156尊 慧寬尊者 無勝尊者 @@@LINK=第157尊 無勝尊者 曇摩尊者 @@@LINK=第158尊 曇摩尊者 歡喜尊者 @@@LINK=第159尊 歡喜尊者 遊戲尊者 @@@LINK=第160尊 遊戲尊者 道世尊者 @@@LINK=第161尊 道世尊者 明照尊者 @@@LINK=第162尊 明照尊者 普等尊者 @@@LINK=第163尊 普等尊者 慧作尊者 @@@LINK=第164尊 慧作尊者 助歡尊者 @@@LINK=第165尊 助歡尊者 難勝尊者 @@@LINK=第166尊 難勝尊者 善德尊者 @@@LINK=第167尊 善德尊者 寶涯尊者 @@@LINK=第168尊 寶涯尊者 觀身尊者 @@@LINK=第169尊 觀身尊者 華王尊者 @@@LINK=第170尊 華王尊者 德首尊者 @@@LINK=第171尊 德首尊者 喜見尊者 @@@LINK=第172尊 喜見尊者 善宿尊者 @@@LINK=第173尊 善宿尊者 善意尊者 @@@LINK=第174尊 善意尊者 愛光尊者 @@@LINK=第175尊 愛光尊者 華光尊者 @@@LINK=第176尊 華光尊者 善見尊者 @@@LINK=第177尊 善見尊者 善根尊者 @@@LINK=第178尊 善根尊者 德頂尊者 @@@LINK=第179尊 德頂尊者 妙臂尊者 @@@LINK=第180尊 妙臂尊者 龍猛尊者 @@@LINK=第181尊 龍猛尊者 弗沙尊者 @@@LINK=第182尊 弗沙尊者 德光尊者 @@@LINK=第183尊 德光尊者 散結尊者2 @@@LINK=第184尊 散結尊者2 淨正尊者 @@@LINK=第185尊 淨正尊者 善觀尊者 @@@LINK=第186尊 善觀尊者 大力尊者 @@@LINK=第187尊 大力尊者 電光尊者 @@@LINK=第188尊 電光尊者 寶杖尊者 @@@LINK=第189尊 寶杖尊者 善星尊者 @@@LINK=第190尊 善星尊者 羅旬尊者 @@@LINK=第191尊 羅旬尊者 慈地尊者 @@@LINK=第192尊 慈地尊者 慶友尊者 @@@LINK=第193尊 慶友尊者 世友尊者 @@@LINK=第194尊 世友尊者 滿宿尊者 @@@LINK=第195尊 滿宿尊者 闡陀尊者 @@@LINK=第196尊 闡陀尊者 月淨尊者 @@@LINK=第197尊 月淨尊者 大天尊者 @@@LINK=第198尊 大天尊者 淨藏尊者 @@@LINK=第199尊 淨藏尊者 淨眼尊者 @@@LINK=第200尊 淨眼尊者 波羅密尊者 @@@LINK=第201尊 波羅密尊者 俱那含尊者 @@@LINK=第202尊 俱那含尊者 三昧聲尊者 @@@LINK=第203尊 三昧聲尊者 菩薩聲尊者 @@@LINK=第204尊 菩薩聲尊者 吉祥咒尊者 @@@LINK=第205尊 吉祥咒尊者 缽多羅尊者 @@@LINK=第206尊 缽多羅尊者 無邊身尊者 @@@LINK=第207尊 無邊身尊者 賢劫首尊者 @@@LINK=第208尊 賢劫首尊者 金剛味尊者 @@@LINK=第209尊 金剛味尊者 乘味尊者 @@@LINK=第210尊 乘味尊者 婆私吒尊者 @@@LINK=第211尊 婆私吒尊者 心平等尊者 @@@LINK=第212尊 心平等尊者 不可比尊者 @@@LINK=第213尊 不可比尊者 樂覆藏尊者 @@@LINK=第214尊 樂覆藏尊者 火焰身尊者 @@@LINK=第215尊 火焰身尊者 頗多墮尊者 @@@LINK=第216尊 頗多墮尊者 斷煩惱尊者 @@@LINK=第217尊 斷煩惱尊者 薄俱羅尊者 @@@LINK=第218尊 薄俱羅尊者 利婆多尊者 @@@LINK=第219尊 利婆多尊者 護妙法尊者 @@@LINK=第220尊 護妙法尊者 最勝意尊者 @@@LINK=第221尊 最勝意尊者 須彌燈尊者 @@@LINK=第222尊 須彌燈尊者 設特伽尊者 @@@LINK=第223尊 設特伽尊者 彌沙塞尊者 @@@LINK=第224尊 彌沙塞尊者 善圓滿尊者 @@@LINK=第225尊 善圓滿尊者 波頭摩尊者 @@@LINK=第226尊 波頭摩尊者 智慧燈尊者 @@@LINK=第227尊 智慧燈尊者 旃檀藏尊者 @@@LINK=第228尊 旃檀藏尊者 迦難留尊者 @@@LINK=第229尊 迦難留尊者 香焰幢尊者 @@@LINK=第230尊 香焰幢尊者 阿濕卑尊者 @@@LINK=第231尊 阿濕卑尊者 摩尼寶尊者 @@@LINK=第232尊 摩尼寶尊者 福德首尊者 @@@LINK=第233尊 福德首尊者 利婆彌尊者 @@@LINK=第234尊 利婆彌尊者 捨遮獨尊者 @@@LINK=第235尊 捨遮獨尊者 斷業尊者 @@@LINK=第236尊 斷業尊者 歡喜智尊者 @@@LINK=第237尊 歡喜智尊者 乾陀羅尊者 @@@LINK=第238尊 乾陀羅尊者 莎伽陀尊者 @@@LINK=第239尊 莎伽陀尊者 須彌望尊者 @@@LINK=第240尊 須彌望尊者 持善法尊者 @@@LINK=第241尊 持善法尊者 提多迦尊者 @@@LINK=第242尊 提多迦尊者 水潮聲尊者 @@@LINK=第243尊 水潮聲尊者 智慧海尊者 @@@LINK=第244尊 智慧海尊者 眾具德尊者 @@@LINK=第245尊 眾具德尊者 不思議尊者 @@@LINK=第246尊 不思議尊者 彌遮仙尊者 @@@LINK=第247尊 彌遮仙尊者 尼陀迦尊者 @@@LINK=第248尊 尼陀迦尊者 首正念尊者 @@@LINK=第249尊 首正念尊者 淨菩提尊者 @@@LINK=第250尊 淨菩提尊者 梵音天尊者 @@@LINK=第251尊 梵音天尊者 因地果尊者 @@@LINK=第252尊 因地果尊者 覺性解尊者 @@@LINK=第253尊 覺性解尊者 精進山尊者 @@@LINK=第254尊 精進山尊者 無量光尊者 @@@LINK=第255尊 無量光尊者 不動義尊者 @@@LINK=第256尊 不動義尊者 修善業尊者 @@@LINK=第257尊 修善業尊者 阿逸多尊者 @@@LINK=第258尊 阿逸多尊者 孫陀羅尊者 @@@LINK=第259尊 孫陀羅尊者 聖峰慧尊者 @@@LINK=第260尊 聖峰慧尊者 曼殊行尊者 @@@LINK=第261尊 曼殊行尊者 阿利多尊者 @@@LINK=第262尊 阿利多尊者 法輪山尊者 @@@LINK=第263尊 法輪山尊者 眾和合尊者 @@@LINK=第264尊 眾和合尊者 法無住尊者 @@@LINK=第265尊 法無住尊者 天鼓聲尊者 @@@LINK=第266尊 天鼓聲尊者 如意輪尊者 @@@LINK=第267尊 如意輪尊者 首光焰尊者 @@@LINK=第268尊 首光焰尊者 無比較尊者 @@@LINK=第269尊 無比較尊者 多伽樓尊者 @@@LINK=第270尊 多伽樓尊者 利婆多尊者 @@@LINK=第271尊 利婆多尊者 普賢行尊者 @@@LINK=第272尊 普賢行尊者 持三昧尊者 @@@LINK=第273尊 持三昧尊者 威德聲尊者 @@@LINK=第274尊 威德聲尊者 利婆多尊者 @@@LINK=第275尊 利婆多尊者 名無盡尊者 @@@LINK=第276尊 名無盡尊者 阿那悉尊者 @@@LINK=第277尊 阿那悉尊者 普勝山尊者 @@@LINK=第278尊 普勝山尊者 辨才王尊者 @@@LINK=第279尊 辨才王尊者 行化國尊者 @@@LINK=第280尊 行化國尊者 聲龍種尊者 @@@LINK=第281尊 聲龍種尊者 誓南山尊者 @@@LINK=第282尊 誓南山尊者 富伽耶尊者 @@@LINK=第283尊 富伽耶尊者 行傳法尊者 @@@LINK=第284尊 行傳法尊者 香金手尊者 @@@LINK=第285尊 香金手尊者 摩拿羅尊者 @@@LINK=第286尊 摩拿羅尊者 光普現尊者 @@@LINK=第287尊 光普現尊者 慧依王尊者 @@@LINK=第288尊 慧依王尊者 降魔軍尊者 @@@LINK=第289尊 降魔軍尊者 首焰光尊者 @@@LINK=第290尊 首焰光尊者 持大醫尊者 @@@LINK=第291尊 持大醫尊者 藏律行尊者 @@@LINK=第292尊 藏律行尊者 德自在尊者 @@@LINK=第293尊 德自在尊者 服龍王尊者 @@@LINK=第294尊 服龍王尊者 闍夜多尊者 @@@LINK=第295尊 闍夜多尊者 秦摩利尊者 @@@LINK=第296尊 秦摩利尊者 義法勝尊者 @@@LINK=第297尊 義法勝尊者 施婆羅尊者 @@@LINK=第298尊 施婆羅尊者 闡提魔尊者 @@@LINK=第299尊 闡提魔尊者 王住道尊者 @@@LINK=第300尊 王住道尊者 無垢行尊者 @@@LINK=第301尊 無垢行尊者 阿波羅尊者 @@@LINK=第302尊 阿波羅尊者 聲皈依尊者 @@@LINK=第303尊 聲皈依尊者 禪定果尊者 @@@LINK=第304尊 禪定果尊者 不退法尊者 @@@LINK=第305尊 不退法尊者 僧伽耶尊者 @@@LINK=第306尊 僧伽耶尊者 達摩真尊者 @@@LINK=第307尊 達摩真尊者 持善法尊者 @@@LINK=第308尊 持善法尊者 受勝果尊者 @@@LINK=第309尊 受勝果尊者 心勝修尊者 @@@LINK=第310尊 心勝修尊者 會法藏尊者 @@@LINK=第311尊 會法藏尊者 常歡喜尊者 @@@LINK=第312尊 常歡喜尊者 威儀多尊者 @@@LINK=第313尊 威儀多尊者 頭陀信尊者 @@@LINK=第314尊 頭陀信尊者 議洗腸尊者 @@@LINK=第315尊 議洗腸尊者 德淨悟尊者 @@@LINK=第316尊 德淨悟尊者 無垢藏尊者 @@@LINK=第317尊 無垢藏尊者 降伏魔尊者 @@@LINK=第318尊 降伏魔尊者 阿僧伽尊者 @@@LINK=第319尊 阿僧伽尊者 金富樂尊者 @@@LINK=第320尊 金富樂尊者 頓悟尊者 @@@LINK=第321尊 頓悟尊者 周陀婆尊者 @@@LINK=第322尊 周陀婆尊者 住世間尊者 @@@LINK=第323尊 住世間尊者 燈導首尊者 @@@LINK=第324尊 燈導首尊者 甘露法尊者 @@@LINK=第325尊 甘露法尊者 自在王尊者 @@@LINK=第326尊 自在王尊者 須達那尊者 @@@LINK=第327尊 須達那尊者 超法雨尊者 @@@LINK=第328尊 超法雨尊者 德妙法尊者 @@@LINK=第329尊 德妙法尊者 士應真尊者 @@@LINK=第330尊 士應真尊者 堅固心尊者 @@@LINK=第331尊 堅固心尊者 聲響應尊者 @@@LINK=第332尊 聲響應尊者 應赴供尊者 @@@LINK=第333尊 應赴供尊者 劫塵空尊者 @@@LINK=第334尊 劫塵空尊者 光明燈尊者 @@@LINK=第335尊 光明燈尊者 執寶炬尊者 @@@LINK=第336尊 執寶炬尊者 功德相尊者 @@@LINK=第337尊 功德相尊者 忍心生尊者 @@@LINK=第338尊 忍心生尊者 阿氏多尊者 @@@LINK=第339尊 阿氏多尊者 白香象尊者 @@@LINK=第340尊 白香象尊者 識自在尊者 @@@LINK=第341尊 識自在尊者 讚歎願尊者 @@@LINK=第342尊 讚歎願尊者 定拂羅尊者 @@@LINK=第343尊 定拂羅尊者 聲引眾尊者 @@@LINK=第344尊 聲引眾尊者 離淨悟尊者 @@@LINK=第335尊 離淨悟尊者 鳩捨尊者 @@@LINK=第346尊 鳩捨尊者 郁多羅尊者 @@@LINK=第347尊 郁多羅尊者 福業除尊者 @@@LINK=第348尊 福業除尊者 羅餘習尊者 @@@LINK=第349尊 羅餘習尊者 大藥尊尊者 @@@LINK=第350尊 大藥尊尊者 勝解空尊者 @@@LINK=第351尊 勝解空尊者 修無德尊者 @@@LINK=第352尊 修無德尊者 喜無著尊者 @@@LINK=第353尊 喜無著尊者 月蓋尊尊者 @@@LINK=第354尊 月蓋尊尊者 旃檀羅尊者 @@@LINK=第355尊 旃檀羅尊者 心定論尊者 @@@LINK=第356尊 心定論尊者 庵羅滿尊者 @@@LINK=第357尊 庵羅滿尊者 頂生尊尊者 @@@LINK=第358尊 頂生尊尊者 薩和壇尊者 @@@LINK=第359尊 薩和壇尊者 直福德尊者 @@@LINK=第360尊 直福德尊者 須那剎尊者 @@@LINK=第361尊 須那剎尊者 喜見尊尊者 @@@LINK=第362尊 喜見尊尊者 韋藍王尊者 @@@LINK=第363尊 韋藍王尊者 提婆長尊者 @@@LINK=第364尊 提婆長尊者 成大利尊者 @@@LINK=第365尊 成大利尊者 法首尊者 @@@LINK=第366尊 法首尊者 蘇頻陀尊者 @@@LINK=第367尊 蘇頻陀尊者 眾德首尊者 @@@LINK=第368尊 眾德首尊者 金剛藏尊者 @@@LINK=第369尊 金剛藏尊者 瞿伽離尊者 @@@LINK=第370尊 瞿伽離尊者 日照明尊者 @@@LINK=第371尊 日照明尊者 無垢藏尊者 @@@LINK=第372尊 無垢藏尊者 除疑網尊者 @@@LINK=第373尊 除疑網尊者 無量明尊者 @@@LINK=第374尊 無量明尊者 除眾憂尊者 @@@LINK=第375尊 除眾憂尊者 無垢德尊者 @@@LINK=第376尊 無垢德尊者 光明網尊者 @@@LINK=第377尊 光明網尊者 修善行尊者 @@@LINK=第378尊 修善行尊者 坐清涼尊者 @@@LINK=第379尊 坐清涼尊者 無憂眼尊者 @@@LINK=第380尊 無憂眼尊者 去蓋障尊者 @@@LINK=第381尊 去蓋障尊者 自明尊尊者 @@@LINK=第382尊 自明尊尊者 和倫調尊者 @@@LINK=第383尊 和倫調尊者 淨除垢尊者 @@@LINK=第384尊 淨除垢尊者 去諸業尊者 @@@LINK=第385尊 去諸業尊者 慈仁尊尊者 @@@LINK=第386尊 慈仁尊尊者 無盡慈尊者 @@@LINK=第387尊 無盡慈尊者 颯陀怒尊者 @@@LINK=第388尊 颯陀怒尊者 那羅達尊者 @@@LINK=第389尊 那羅達尊者 行願持尊者 @@@LINK=第390尊 行願持尊者 天眼尊尊者 @@@LINK=第391尊 天眼尊尊者 無盡智尊者 @@@LINK=第392尊 無盡智尊者 遍具足尊者 @@@LINK=第393尊 遍具足尊者 寶蓋尊尊者 @@@LINK=第394尊 寶蓋尊尊者 神通化尊者 @@@LINK=第395尊 神通化尊者 思善識尊者 @@@LINK=第396尊 思善識尊者 喜信靜尊者 @@@LINK=第397尊 喜信靜尊者 摩訶男尊者 @@@LINK=第398尊 摩訶男尊者 無量光尊者 @@@LINK=第399尊 無量光尊者 金光慧尊者 @@@LINK=第400尊 金光慧尊者 伏龍施尊者 @@@LINK=第401尊 伏龍施尊者 幻化空尊者 @@@LINK=第402尊 幻化空尊者 金剛明尊者 @@@LINK=第403尊 金剛明尊者 蓮花淨尊者 @@@LINK=第404尊 蓮花淨尊者 拘那意尊者 @@@LINK=第405尊 拘那意尊者 賢首尊者 @@@LINK=第406尊 賢首尊者 利亙羅尊者 @@@LINK=第407尊 利亙羅尊者 調定藏尊者 @@@LINK=第408尊 調定藏尊者 無垢稱尊者 @@@LINK=第409尊 無垢稱尊者 天音聲尊者 @@@LINK=第410尊 天音聲尊者 大威光尊者 @@@LINK=第411尊 大威光尊者 自在主尊者 @@@LINK=第412尊 自在主尊者 明世界尊者 @@@LINK=第413尊 明世界尊者 最上尊尊者 @@@LINK=第414尊 最上尊尊者 金剛尊尊者 @@@LINK=第415尊 金剛尊尊者 蠲慢意尊者 @@@LINK=第416尊 蠲慢意尊者 眾無比尊者 @@@LINK=第417尊 眾無比尊者 超絕倫尊者 @@@LINK=第418尊 超絕倫尊者 月菩提尊者 @@@LINK=第419尊 月菩提尊者 持世界尊者 @@@LINK=第420尊 持世界尊者 定花至尊者 @@@LINK=第421尊 定花至尊者 無邊身尊者 @@@LINK=第422尊 無邊身尊者 最勝幢尊者。 @@@LINK=第423尊 最勝幢尊者。 棄惡法尊者 @@@LINK=第424尊 棄惡法尊者 無礙行尊者 @@@LINK=第425尊 無礙行尊者 普莊嚴尊者 @@@LINK=第426尊 普莊嚴尊者 無盡慈尊者 @@@LINK=第427尊 無盡慈尊者 常悲憫尊者 @@@LINK=第428尊 常悲憫尊者 大塵障尊者 @@@LINK=第429尊 大塵障尊者 光焰明尊者 @@@LINK=第430尊 光焰明尊者 智眼明尊者 @@@LINK=第431尊 智眼明尊者 堅固行尊者 @@@LINK=第432尊 堅固行尊者 澍雲雨尊者 @@@LINK=第433尊 澍雲雨尊者 不動羅尊者 @@@LINK=第434尊 不動羅尊者 普光明焰尊者 @@@LINK=第435尊 普光明焰尊者 心觀淨尊者 @@@LINK=第436尊 心觀淨尊者 那羅德尊者 @@@LINK=第437尊 那羅德尊者 師子尊尊者 @@@LINK=第438尊 師子尊尊者 法上尊尊者 @@@LINK=第439尊 法上尊尊者 精進辨尊者 @@@LINK=第440尊 精進辨尊者 樂說果尊者 @@@LINK=第441尊 樂說果尊者 觀無邊尊者 @@@LINK=第442尊 觀無邊尊者 師子翻尊者 @@@LINK=第443尊 師子翻尊者 破邪見尊者 @@@LINK=第444尊 破邪見尊者 無憂德尊者 @@@LINK=第445尊 無憂德尊者 行無邊尊者 @@@LINK=第446尊 行無邊尊者 慧金剛尊者 @@@LINK=第447尊 慧金剛尊者 義成就尊者 @@@LINK=第448尊 義成就尊者 善住義尊者 @@@LINK=第449尊 善住義尊者 信澄尊者 @@@LINK=第450尊 信澄尊者 行敬端尊者 @@@LINK=第451尊 行敬端尊者 德普洽尊者 @@@LINK=第452尊 德普洽尊者 師子作尊者 @@@LINK=第453尊 師子作尊者 行忍慈尊者 @@@LINK=第454尊 行忍慈尊者 無相空尊者 @@@LINK=第455尊 無相空尊者 勇精進尊者 @@@LINK=第456尊 勇精進尊者 勝清淨尊者 @@@LINK=第457尊 勝清淨尊者 有性空尊者 @@@LINK=第458尊 有性空尊者 淨那羅尊者 @@@LINK=第459尊 淨那羅尊者 法自在尊者 @@@LINK=第460尊 法自在尊者 師子頰尊者 @@@LINK=第461尊 師子頰尊者 大賢光尊者 @@@LINK=第462尊 大賢光尊者 摩訶羅尊者 @@@LINK=第463尊 摩訶羅尊者 音調敏尊者 @@@LINK=第464尊 音調敏尊者 師子臆尊者 @@@LINK=第465尊 師子臆尊者 壞魔軍尊者 @@@LINK=第466尊 壞魔軍尊者 分別身尊者 @@@LINK=第467尊 分別身尊者 淨解脫尊者 @@@LINK=第468尊 淨解脫尊者 質直行尊者 @@@LINK=第469尊 質直行尊者 智仁慈尊者 @@@LINK=第470尊 智仁慈尊者 具足儀尊者 @@@LINK=第471尊 具足儀尊者 如意雜尊者 @@@LINK=第472尊 如意雜尊者 大熾妙尊者 @@@LINK=第473尊 大熾妙尊者 劫賓那尊者 @@@LINK=第474尊 劫賓那尊者 普焰光尊者 @@@LINK=第475尊 普焰光尊者 高逸行尊者 @@@LINK=第476尊 高逸行尊者 得佛智尊者 @@@LINK=第477尊 得佛智尊者 寂靜行尊者 @@@LINK=第478尊 寂靜行尊者 悟真常尊者 @@@LINK=第479尊 悟真常尊者 破冤賊尊者 @@@LINK=第480尊 破冤賊尊者 滅惡趣尊者 @@@LINK=第481尊 滅惡趣尊者 性海通尊者 @@@LINK=第482尊 性海通尊者 法通尊者 @@@LINK=第483尊 法通尊者 敏不息尊者 @@@LINK=第484尊 敏不息尊者 攝眾心尊者 @@@LINK=第485尊 攝眾心尊者 導大眾尊者 @@@LINK=第486尊 導大眾尊者 常隱行尊者 @@@LINK=第487尊 常隱行尊者 菩薩慈尊者 @@@LINK=第488尊 菩薩慈尊者 拔眾苦尊者 @@@LINK=第489尊 拔眾苦尊者 尋聲應尊者 @@@LINK=第490尊 尋聲應尊者 數劫定尊者 @@@LINK=第491尊 數劫定尊者 注法水尊者 @@@LINK=第492尊 注法水尊者 得定通尊者 @@@LINK=第493尊 得定通尊者 慧廣增尊者 @@@LINK=第494尊 慧廣增尊者 六根淨尊者 @@@LINK=第495尊 六根淨尊者 拔度羅尊者 @@@LINK=第496尊 拔度羅尊者 思薩埵尊者 @@@LINK=第497尊 思薩埵尊者 注荼迦尊者 @@@LINK=第498尊 注荼迦尊者 缽利羅尊者 @@@LINK=第499尊 缽利羅尊者 願事眾尊者 @@@LINK=第500尊 願事眾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