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製作說明【阿彌陀佛】 《禪宗典籍550種提要》【阿彌陀佛】2020.3.5總目錄
禪宗典籍550種提要
吳言生 編

  前言
  一、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放開一線,浪湧千江。然雖則西江十八灘之水,終歸乎曹溪一滴。
  二、筆者不揣譾陋,在浩瀚無涯的禪典中,擷取其精要者,輯成這部《禪宗典籍560種提要》。解題各辭目的內容,多取自《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佛光大辭典》《中國禪宗大全》等書,重要辭條均註明出處,不敢竄以己意。(以上各書簡稱《佛百》《佛光》《大全》)
  三、個別典籍,或因其對禪宗思想有影響之功(如《肇論》之類),或因其對禪宗史實有考鏡之效(如《佛祖歷代通載》之類),亦酌情收入。
  四、筆者計劃建設《禪宗典籍全文數據庫》,將遴選重要禪籍,建成電子數據庫。考慮到檢索原典重在時間性,故各種禪籍的次序,大體上依時代前後編排而成。
  五、然對依時間前後的原則,有時也靈活變通。如時代相近,而性質相同的典籍,為便於瞭解,則放在一起;甚或同一類書的註釋之作,亦酌情收於原書之後,而不復拘是否跨越朝代。
  六、因本目僅為初選,故對有些箋注著作,未能收入。正式收入這類著作時,總數當有相當數量的增長。
  七、《禪宗典籍全文數據庫》,將按「時代」、「主題」、「作者」、「體栽」等,或「史傳」、「宗義」、「語錄」、「清規」、「雜集」之類,建立智能化檢索程式,讀者可按照不同的需求進行方便的檢索。
  八、筆者輯此目錄,旨在為初學者示一方便。由於時間關係,僅為初擬目錄,未及細細推敲。編排上存在的不當之處,敬祈教內外博雅君子不吝教示。
  言生居士謹識 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於佛音閣
【阿彌陀佛】佛學系列詞典請到掌上百科論壇,或https://freemdict.com/,查看下載。
【阿彌陀佛】佛學系列詞典主要作品:
《佛光大辭典增訂本》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佛教大辞典(任继愈)》【图片版】
《佛教小辞典(杜继文)》【图片版】
《新编佛教辞典(陈兵)》【图片版】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藍吉富)》
《佛教小百科(中國佛教協會編)》
《中國百科全書佛教篇》
《釋氏要覽》
《三藏法數》
《一行佛學辭典(14本合輯)》
《一行佛學辭典簡編(9本合輯)》
《佛经解说辞典(刘保金)》【图片版】
《南山律學辭典》
《实用净土宗辞典(林克智)》【图片版】
《禪宗典籍550種提要》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
《因明辞典》【图片版】
《佛教人物傳總集》
《佛教難字字典》【图片版】
《俗語佛源》等等。

《一行佛學辭典簡編(9本合輯)》所收辭典:
台大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
續一切經音義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
翻梵語
佛光阿含藏
阿含辭典(莊春江)
法相辭典(朱芾煌)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說明:以上除了【图片版】外,其他均为文字版。 00 總目錄 00 總目錄
肇論  寶藏論  善慧大士語錄  心王銘  無心論  觀心論  二入四行論  少室六門集  第六門血脈論  絕觀論  信心銘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王梵志詩集  寒山詩  最上乘論  楞伽師資記  傳法寶紀  修禪要訣  大乘無生方便門  大乘五方便  真妄頌  大乘北宗論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  樂道歌  六祖壇經  曹溪大師別傳  永嘉證道歌  證道歌注  禪宗永嘉集  永嘉禪宗集注  神會禪話錄  神會和尚遺集  顯宗記  馬祖道一禪師廣錄  頓悟入道要門論  了元歌  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  溈山警策  溈山警策句釋記  溈山警策注  溈山警策指南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曹溪寶林傳  百丈叢林清規  百丈清規證義記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臨濟錄  趙州和尚語錄  興化存獎禪師語錄  四家語錄  原人論  禪源諸詮集都序  禪門師資承襲圖  龐居士語錄  船子和尚撥棹歌  北山錄  十玄談  洞山悟本大師語錄  洞山五位顯訣  寶鏡三昧歌  寶鏡三昧玄義  寶鏡三昧本義  寶鏡三昧原宗辨謬  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  雪峰義存禪師語錄  玄沙師備禪師廣錄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  宗門十規論  禪月集  五家語錄  祖堂集  宗鏡錄  萬善同歸集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注心賦  觀心玄樞  永明延壽禪淨四料簡  投子義青禪師語錄  空谷集  宗門摭英集  石霜楚圓禪師語錄  蒙山法語  祖庭事苑  禪林僧寶傳  補禪林僧寶傳  林間錄  石門文字禪  冷齋夜話  臨濟宗旨  僧寶正續傳  羅湖野錄  雲臥紀談  丹霞子淳禪師語錄  虛堂集  真歇清了禪師語錄  自得慧暉禪師語錄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  薦福承古語錄  法昌倚遇語錄  慧林宗本禪師別錄  吳山淨端禪師語錄  慈受懷深廣錄  入眾日用清規  人天寶鑒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  禪苑清規  楊岐方會和尚語錄  白雲守端禪師廣錄  黃龍慧南禪師語錄  黃龍四家語錄  晦堂祖心語錄  超宗慧方禪師語錄  死心悟新語錄  東坡禪喜集  保寧仁勇禪師語錄  五祖法演禪師語錄  慈明四家錄  明覺禪師語錄  雪竇頌古直注  雲庵克文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開福道寧禪師語錄  佛眼清遠禪師語錄  應庵曇華禪師語錄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  大慧普覺禪師年譜  宗門武庫  禪宗雜毒海  正法眼藏  率庵梵琮禪師語錄  十牛圖  鐔津文集  傳法正宗記  雪堂拾遺錄  普庵印肅禪師語錄  瞎堂慧遠禪師廣錄  傳法正宗論  傳法正宗定祖圖  虎丘紹隆禪師語錄  自得禪師語錄  松源崇岳禪師語錄  宏智正覺禪師廣錄  天童頌古直注  密庵和尚語錄  天童如淨禪師語錄  天童如淨禪師遺錄  虛堂和尚語錄  人天眼目  叢林公論  叢林盛事  北澗居簡禪師語錄  西山亮禪師語錄  大川普濟禪師語錄  偃溪廣聞禪師語錄  淮海原肇禪師語錄  介石智朋禪師語錄  初物大觀禪師語錄  元叟行端禪師語錄  癡絕道沖禪師語錄  柳塘外集  五家正宗贊  真心直說  雪庵從瑾禪師頌古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景德傳燈錄  傳燈玉英集  天聖廣燈錄  建中靖國續燈錄  聯燈會要  嘉泰普燈錄  五燈會元  五燈會元補遺  五燈會元續略  古尊宿語要  古尊宿語錄  續古尊宿語要  佛祖正法直傳  碧巖錄  擊節錄  從容錄  無門關  請益錄  無門慧開禪師語錄  禪苑蒙求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  通玄百問  青州百問  初學記  石田法薰禪師語錄  拈八方珠玉集  希叟紹曇禪師廣錄  枯崖和尚漫錄  大覺禪師語錄  西巖了慈祥師語錄  希叟紹曇禪師語錄  希叟紹曇禪師廣錄  兀庵普寧禪師語錄  無文道燦禪師語錄  虛舟普度禪師語錄  一山國師妙慈弘濟大師語錄  大光明藏  禪林寶訓  禪林寶訓音義  禪林寶訓合注  禪林寶訓順珠  禪林寶訓筆說  禪林寶訓拈頌  雪峰慧空禪師語錄  龍源介清禪師語錄  宗鑒法林  佛光國師語錄  長靈守卓禪師語錄  垂語百則  希叟紹曇禪師廣錄  清拙和尚禪居集  曹源道生禪師語錄  佛法大明錄  禪門諸祖師偈頌  橫川如珙禪師語錄  運庵普巖禪師語錄  元明慧性禪師語錄  石溪心月禪師語錄  石溪心月雜錄  雲谷祖慶禪師語錄  月江正印禪師語錄  古林清茂禪師語錄  破庵祖先禪師語錄  無准師範禪師語錄  無准師範禪師奏對語錄  斷橋妙倫禪師語錄  環溪惟一禪師語錄  雪巖祖欽禪師語錄  雪巖和尚語錄  劍關子益禪師語錄  絕岸可湘禪師語錄  因師集賢語錄  愚庵智及禪師語錄  南石文王+秀禪師語錄  江湖風月集  宗門千字文  禪宗決疑集  宗門統要續集  高峰原妙禪師語錄  高峰禪要  中峰和尚廣錄  中峰和尚雜錄  擬寒山詩  佛祖歷代通載  百丈清規  天如和尚語錄  竺仙和尚語錄  禪門寶藏錄  了庵和尚語錄  笑隱大訴禪師語錄  蒲室集  楚石梵琦禪師語錄  即休契了禪師拾遺集  了庵清欲禪師語錄  曇芳守忠禪語錄  穆庵文康禪師語錄  月澗文明禪師語錄  海印昭如禪師語錄  無見先睹禪師語錄  方山文寶禪師語錄  平石如砥禪師語錄  萬峰和尚語錄  樵隱悟逸禪師語錄  石屋清珙禪師語錄  千巖和尚語錄  了堂惟一禪師語錄  緇門警訓  禪林類聚  續傳燈錄  增集續傳燈錄  禪宗正脈  宗門玄鑒圖  宗門正燈錄  禪關策進  道余錄  二隱謐禪師語錄  石雨禪師法檀  密印禪師語錄  恕中無慍禪師語錄  無趣如空禪師語錄  元幻性沖禪師語錄  笑巖集  密雲禪師語錄  夔州臥龍字水禪師語錄  浮石禪師語錄  林野奇禪師語錄  費隱禪師語錄  古瓶山牧道者究心錄  古雪哲禪師語錄  朝宗忍禪師語錄  大方禪師語錄  天寧法舟濟禪師語錄  湛然圓澄禪師語錄  三宜盂禪師語錄  石雨禪師法檀  象田即念禪師語錄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  壽昌見如謐禪師語錄  廬山天然禪師語錄  千山剩人禪師語錄  丹霞淡歸禪師語錄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  法喜志  鐵蒺藜  正宗心印後續聯芳  吹萬廣真禪師語錄  五宗原  五宗辟  五宗救  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說  指月錄  續指月錄  竹窗隨筆  皇明名僧輯略  八十八祖道影傳贊  博山無異禪師廣錄  博山大師宗教答響  博山警語  千松筆記  雲門麥浪懷禪師宗門設難  紫柏尊者全集  憨山大師夢遊全集  宗門或問  古今禪藻集  教外別傳  黃檗無念禪師語錄  居士分燈錄  禪燈世譜  禪門拈頌集  呆庵莊禪師語錄  古庭禪師語錄輯略  密雲禪師語錄  慨古錄  濟宗頌語  佛祖綱目  吹萬禪師語錄  永覺和尚廣錄  洞上古轍  禪林疏語考證  費隱禪師語錄  五燈嚴統  五燈嚴統解惑篇  祖庭鉗錘錄  繼燈錄  建州弘釋錄  普照國師語錄  禪門鍛煉說  還山錄  聖箭堂述古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  佛祖三經指南  續燈存稿  鐵壁機禪師語錄  先覺宗乘  手+音黑豆集  秉拂語錄  黔南會燈錄  普陀列祖錄  五家宗旨纂要  元潔瑩禪師語錄  錦江禪燈  續燈正統  佛冤禪師語錄  宗統頌  天童弘覺文/心禪師語錄  法門鋤宄  佛祖宗派世譜  宗門拈古彙集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  南嶽單傳記  緇門世譜  御選語錄  御制揀魔辨異錄  禪海十珍  天童弘覺文/心禪師北遊集  祖燈大統  宗統編年  正源略集  佛祖正傳古今捷錄  徑石滴乳集  列祖提綱錄  鐵笛倒吹  五家參詳要路門  五燈全書  居士傳  諸家宗派  八指頭陀詩集  禪宗直指  佛祖正宗道影  萬法歸心錄  禪門日誦  宗范  鴛湖用禪師語錄  南嶽山茨際禪師語錄  萬如禪師語錄  雪竇石奇禪師語錄  牧雲和尚七會語錄  天岸升禪師語錄  破山禪師語錄  百癡禪師語錄  雲峨喜禪師語錄  斌雅禪師語錄  永濟融撣師語錄  伏師祗園禪師語錄  季總徹禪師語錄  二隱謐禪師語錄  芝嚴秀撣師語錄  懶石聆排師語錄  法璽印禪師語錄  南嶽繼起和尚語錄  昭覺丈雪醉祥師語錄  石霜爾瞻禪師語錄  山暉禪師語錄  雞肋集  法瀾澄禪師語錄  天王水鑒海和尚六會錄  天王水鑒海和尚五會錄  天王水鑒海和尚金粟語錄  介庵進禪師語錄  一初元禪師語錄  蓮月印正禪師語錄  月幢了禪師語錄  斷愚真智禪師語錄  達變權禪師語錄  方融如璽禪師語錄  不禪師師語錄  神鼎雲外澤語師語錄  檀溪梓舟禪師師語錄  虛舟行禪師師語錄  益州嵩山野竹禪師後錄  石磷宗禪撣師語錄  自閒禪祥師語錄  予暹禪師語錄  內紹禪師語錄  靈靈樹遠禪師雲巖集  雲腹智禪師語錄  雲叟住禪師語錄  東山破峰重禪師語錄  秀野林禪師語錄  綠蘿恆秀林禪師語錄  寂光豁禪師語錄  獨郎行日禪師語錄  石璞超質禪師語錄  奇然智禪師語錄  寶持總禪師語錄  靈瑞尼祖揆符禪師妙湛錄  靈瑞禪師巖華集  慧覺衣禪師語錄  華嚴聖可禪師語錄  廣福山勝覺寺密印禪師語錄  草堂耨雲實禪師語錄  佛冤禪師語錄  印心佛敏訥禪師語錄  憨休禪師敲空遺響  遠庵澧禪師語錄  古宿尊禪師語錄  神鼎一揆禪師語錄  洪山俞昭允汾禪師語錄  北京楚林禪師語錄  長目電禪師語錄  華嚴還初佛禪師語錄  荊南內護國寺啟真誠禪師語錄  終南山蟠龍子肅禪師語錄  鶴林天樹植禪師語錄  知空蘊禪師語錄  浦峰長明炅禪師語錄  浦峰法柱棟禪師語錄  翼庵禪師語錄  隱元禪師語錄  蓮峰禪師語錄  德風祥師般若語錄  山鐸真在禪師語錄  大悲妙雲禪師語錄  晦獄旭禪師語錄  華嚴不厭樂禪師語錄  鶴峰禪師語錄  林我禪師語錄  石關禪師語錄  即非禪師全錄  青城竹浪徹生禪師語錄  密行忍禪師語錄  盛京奉天般若古林禪師語錄  玉泉其白富禪師語錄  幻住明禪師語錄  純備德禪師語錄  參同一揆禪師語錄  靈隱文禪師語錄  東山梅溪度禪師語錄  靈機禪師語錄  祖亮啟祥師語錄  敏樹禪師語錄  赤松領禪師語錄  侶巖荷禪師語錄  淡崖超原禪師語錄  香巖洗心水禪師語錄  灤州萬善暉州昊禪師語錄  性空臻禪師語錄  何一自禪師語錄  溈山古梅冽禪師語錄  華嚴起宗真禪師語錄  子雍如禪師語錄  山西柏山楷禪師語錄  善一純律師語錄  善權位禪師語錄  空谷道澄禪師語錄  大博乾禪師語錄  盤山了宗禪師語錄  逕庭宗禪師語錄  天翼翔禪師語錄  雲山燕居申禪師語錄  昭覺竹峰續禪師語錄  雨山和尚語錄  大休珠禪師語錄  百愚樣師語錄  觀濤奇禪師語錄  文穆念禪師語錄  蔗庵范禪師語錄  長慶宗寶禪師語錄  元潔瑩禪師語錄  頻吉禪禪師語錄  寒松操禪師語錄  海幢阿字無禪師語錄  博山迸如瀚禪師語錄  角虎集  曹溪正宗源流頌  宗門寶積錄  三山來禪師語錄  高峰喬松億禪師語錄  萬峰童真禪師語錄  大笑崇禪師語錄  竺峰敏禪師語錄  翠崖必禪師語錄  斗南暐禪師語錄  山庵雜錄  祖庭指南  禪樂府  禪苑蒙求拾遺  洞上祖憲錄  禪宗全書  肇論 肇論總目錄
  中國佛教論書。1卷。後秦僧肇著。僧肇在世時曾撰佛教論文數篇,闡述般若義旨。南朝梁、陳之間,經人彙編成集,名曰《肇論》。
  內容:《肇論》取老莊之語命意遣詞,文筆優美,結構嚴整,深寓哲理。問世以來,義學沙門玩味品析,視為名作。
  1《宗本義》。其文體似名相通釋,與他篇相異,故近代有人視為偽托。但陳小招提寺慧達著《肇論序》曰:「通序長安釋僧肇法師所作《宗本》《物不遷》等四論。」則知在編集之時已加入此篇。其內容闡述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等名相雖異,義理實一的道理。認為只有把「性空」看作是「諸法實相」,才是「正觀」。
  2《物不遷論》。此論主要針對「生死交謝,寒暑迭遷,有物流動」的「常情」,即把萬物看作是遷徙變易,不斷變化的樸素實在的觀點而作。僧肇根據《般若波羅蜜多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大品)般若經》以及《大智度論》和《中論》有關「法無去來,無動轉者」的說法,認為事物本無「來」,亦無「去」,表面上看事物在運動,實際上並沒有運動。僧肇既反對萬物皆在運動的見解,又反對萬物都處靜止的說法,而主張「動靜未始異」,即動即靜,動靜一如。
  3《不真空論》。論題的含義是「諸法虛假,故日不真。虛假不真,所以是空」。此論主要針對般若學系中談「空」時的偏頗而作。「心無」義認為,空就是指內心不要為外物所迷惑,並不是說外物不存在;「即色」義認為,物的產生來源於內心有關物的意念,所以「雖色而非色」,物其實並非物,這就是空;「本無」義則「直好無之談」,認為「有」是從「無」產生的,從無到有,這就是空。僧肇破斥了三家的觀點,認為它們都沒有真正從有與無的關係上理解空的意義。說有並不是指有真實的物體存在,萬物都賴因緣條件產生,本身無自性,故只是「假名」而已;說無也不是指絕對虛無,一無所有,就好像幻化變現出來的人,並非這個人不存在,只是它不是真的人罷了。所以,他認為「萬物之自虛,不假虛而虛物」,並非離開具體的事物,另有一個無、一個空,然後憑借這個無、空去否定萬物。而是要領悟到「立處即真」,凡有物的地方就有空,空存在於萬物之中,與物相即而不相離,這才是般若學中的空義。
  4《般若無知論》。此論主要針對因以般若有知,而有所取著的觀點而作。除本論以外,還有《劉遺民書問》和僧肇《答劉遺民書》作為附錄。本論前部分標立宗旨,後部分用問答的方式,對論旨作深入的闡發。僧肇說:「取相故名知」,知是由相引起的,有生滅的相狀,才有通過「言象」得到的知。而般若所要認識的是反映事物本體、實質的「真諦」,「真諦自無相」,也就不可產生「知」。而且有所知,必然有所不知,只有無所知,才能無所不知。
  5《涅般無名論》。前為《表上秦主姚興》(亦稱《上秦王表》),後為本論。本論是為姚興而作,有九折十演。九折托為「有名曰」,包括核體、征出、搜玄、難差、責異、詰漸、譏動、窮原、考得。十演托為「無名曰」,包括開宗、位體、超境、妙存、辨差、會異、明漸、動寂、通古、考得。開宗為第一,核體為第一,「無名曰」一章與「有名曰」一章穿插排列,一問一答,鋪成全論。主要是說,涅般之道,寂寥虛曠、征妙無相,既不可能通過言象表達,也不可能由心感知。所以,「有餘涅般」和「無餘涅般」的稱謂和區別,「良是出處之異號,應物之假名耳」。近人對本論的真偽頗有爭議。有的從體裁、文筆、史實和思想諸方面分析,認為此篇非僧肇之作。有的則提出相反的論據,肯定它為僧肇真作。
  註疏:現存有晉惠達《肇論疏》2卷(原3卷);唐元康《肇論疏》3卷,惠澄《肇論疏》3卷;宋遵式《肇論疏科》1卷、《注肇論疏》6卷,曉月《夾科肇論序注》1卷,淨源《肇論中吳集解》3卷、《肇論集解令模鈔》2卷,悟初、道全集其師《夢廣和尚釋肇論》1卷;元文才《肇論新疏》3卷、《肇論新疏游刃》3卷;明德清《肇論略疏》6卷等。此外,據日本《東域傳燈錄》所載,尚有不詳作者的《肇論私記》1卷,東山矩《肇論略疏》1卷,惠澄《肇論鈔》1卷、《肇論文句圖》1卷,雲興《肇論略出要義兼注附並序》1卷。據高麗《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三所載,另有亡名或雲睿法師撰《肇論注》1卷,元康《肇論夾科》2卷,光瑤《肇論注》3卷,好直《肇論注》3卷,淨源《中吳集解科》1卷等。(陳士強)〔佛百〕 寶藏論 寶藏論總目錄
  一卷。相傳為後秦·僧肇(384~414)所撰。又作《晉僧肇法師寶藏論》。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五冊、《萬續藏》第九十六冊。全書分為三品,即
  (1)《廣照空有品》述眾生由真起妄之原,佛教離妄合真之道,以其妄空,故其真恆有。
  (2)《離微體淨品》述法身體絕名言,性相常住,非色非心謂之離,而色而心謂之微,離者涅般,微者般若。
  (3)《本際虛玄品》述一切眾生無礙涅般,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由無為生二有為,是為內外;從二有為乃生三界,通達真一,萬象非殊。
  此論頗為中唐以後之禪宗語錄所引用,華嚴宗自宗密之後之著述,亦常提及此論。然其是否果為僧肇著述,則頗可疑。因為劉宋·陸澄《法論目錄》《梁高僧傳》之《僧肇傳》等書,皆未嘗著錄此論,且書中行文,與《肇論》及僧肇所撰諸經論序之語句多不相似。此外,又引用實叉難陀譯於久視元年(700)之《入楞伽經》。且內容顯然受到牛頭法融《絕觀論》思想之影響。據此推論,本書疑係中唐以後禪家偽托之作。
  ◎附: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章(摘錄)
  現存有《寶藏論》者,謂為僧肇作。《釣錄》《長房錄》《內典錄》《隋志》《兩唐志》均未著錄。六朝章疏未言及。至《通志略》與《宋史》《藝文志》始列入,決為偽托。明·憨山大師雲,《傳燈錄》載肇在被殺時,乞七日假,著《寶藏論》。(《御選語錄》雲,典刑之人,無乞假著書之理。肇被殺事,實不確也。)現查《傳燈錄》無此語。(宋·曉月《肇論序注》雲,作《寶藏論》進上秦王,秦王答旨慇勤。是宋時人亦有不知肇被殺者。)但謂此論為僧肇所作,或本出於禪宗人之傳說。且查論中語句,頗多宗門所常用,殊不似僧肇口吻。禪宗著作,亦有援引此論者。明·弘治甲子所刊之《寶藏論》,載有《上都章敬寺懷暉》序文。(敘肇在義熙十年年三十一終於長安,未言其被殺。)按懷暉亦唐代禪宗名人之一。(元和十年逝世。)則此論之流行,與禪宗當有關係。又金·趙秉文《道德經集解》,引有所謂肇公之《老子注》,其中有「習學謂之聞,絕學謂之鄰」諸句。(禪宗書《碧巖錄》五引此諸語,則謂出於《寶藏論》。)實《寶藏論》中語。論中亦並頗有道教理論與名辭(如虛洞、太清、陰符等)。則似此論為中唐以後,妄人取當時流行禪宗及道教理論湊成。托名僧肇。而所謂肇公之《老子注》,同是偽書也。檢《寶藏論》雲,何謂五通?一曰道通,二曰神通,三曰依通,四曰報通,五曰妖通,云云。夫「通」者亦即「神通」之簡稱,五通者即謂五神通。(按《長阿含》《十上經》謂神足通、天耳通等為「六神通」,可以為證。《長阿含》譯時,僧肇曾參與,並為作序,現存。)今列「神通」為五通之一,肇公博學,曾助什翻譯,(《維摩經》《方便品》「遊戲神通」句下,肇注曰「經雲菩薩得五通,或具六通」云云。此為肇知「通」為「神通」之略稱之證。)必不能言論離奇至此。又作偽者似以「神通」者神仙之通,故列一「妖通」與之相對。可謂妖妄已極。《寶藏論》之為偽托,固可不俟再煩言取證而即決也。
  〔參考資料〕 塚本善隆《肇論研究》;鐮田茂雄《寶藏論□思想史的意義》(《宗教研究》雜誌一七一號)。〔佛百〕 善慧大士語錄 善慧大士語錄總目錄
  四卷。傅翕(497~569),南朝佛教界之神異人物。東陽郡烏傷縣(浙江省義烏縣)人。字玄風,號善慧。又稱傅大士、雙林大士、東陽大士或烏傷居士。其傳世著作有《心王銘》《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此或系後人托其名之偽作)、《語錄》四卷(即《傅大士集》或《善慧大士語錄》)、《還源詩》等。〔按:本書為樓穎編,宋樓炤刪定。〕
  ◎《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子部》(摘錄)《傅大士集》
  原書亦名《善慧大士語錄》。唐進士樓穎輯定為八卷,宋·紹興十三年浙東安撫使樓柏刪為四卷。傅翕東陽郡烏傷縣人,今浙江義烏縣也。生於齊·建武四年,卒於陳·大建元年,春秋七十有三。嘗作白書於梁武帝,自稱「當來解脫善慧大士」,言上中下善,教人捨身佈施、營齋修福。所有言句,皆以般若為宗。明心為趣,不以名相為拘。
  是集第一卷為本傳,第二卷為語錄,第三卷為詩偈,第四卷為附錄,凡徐陵《傅大士碑》文、《惠約傳》《嵩頭陀傳》《慧集傳》《慧和傳》五篇。然本傳所載諸人,如慧集之捨身、慧和之博瞻,皆不見於《高僧傳》遺身、義解諸科,可怪也。文中不無唐宋時人附會增益之處,然而自梁代以還,一轉前朝依語之風而依於義,下啟隋唐燦爛之輝光,寶志梁武暨大士之力也。其詩偈中有頌二首,其一曰: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其二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及《心王銘》《心王頌》,皆宗門提倡之極則,凡欲研明心性者,必玩味於斯篇乎。
  清世祖《御選語錄》,立見甚高,其《歷代禪師前集序》中,述傅公諸偈,以為可以接引物機,啟發疑情,然亦敗到得脫凡情執著見耳。樓穎事跡不傳,樓柏於《宋史》有傳。宋·李忠定公《梁溪集》中有《雙林善慧大士錄贊並序》,稱是右文殿修撰龍津居士羅公所芟除、潤色,不言卷數,豈宋世有兩本歟?
  〔參考資料〕《雙林寺善慧大士語錄》;《續高僧傳》卷二十五;《辯正論》卷三;《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釋門正統》;《佛祖統紀》卷二十二;《神僧傳》卷四;《釋氏稽古略》卷二;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上卷。〔佛百〕 心王銘 心王銘總目錄
  一卷。梁·傅翕撰。全稱《傅大士心王銘》,亦稱《心王論》。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景德傳燈錄》卷三十。系詠心性之根本的宗教哲理詩。全書由四言八十六句三四四字的韻文構成,內容述說「心即是佛」之玄理,以明「心外無佛」之義,為禪宗「韻體書」之嚆矢。又因風韻高雅、文義幽妙,古來即受珍視。
  文中「是心是佛,是佛是心」或「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之要旨,乃出自舊譯《華嚴經》卷十「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之經句。又,「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之句,可視為《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中「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出入」之原形。而「水中鹽味,色裡膠清」之句,為禪家之常用語。
  本書之註釋有智見《心王銘記》、宜然《雙林傅大士心王銘玄譚》、辯和《心王銘夜話》、本光瞎道《心王銘參注》及《心王銘鑽燧》各一卷。
  又,本書除收於《景德傳燈錄》卷三十外,亦見於《五燈會元》卷二、《佛祖歷代通載》卷九、《釋氏稽古略》卷二等,而《宗鏡錄》卷二十二標為「心王論雲」之文,係引用最初的二十二句。
  ◎附:《傅大士心王銘》(摘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三十)
  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心戒傳經。水中鹽味,色裡膠清。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心,識心見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律淨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雖空,貪嗔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羅蜜。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非佛莫測,無所堪任。執空滯寂,於此漂沈。諸佛菩薩,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無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無體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離空,能凡能聖。是故相勸,好自防慎。剎那造作,還復漂沉。清淨心智,如世黃金。般若法藏,並在身心。無為法寶,非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有緣遇者,非去來今。
  〔參考資料〕 《五燈全書》卷三;《先覺宗乘》卷一;《居士傳》卷七;《居士分燈錄》捲上;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境野黃洋《支那佛教精史》;鈴木大拙《禪思想史研究》三。〔佛百〕 無心論 無心論總目錄
  全一卷。撰者、刊行年代均不詳。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系以十一項問答,闡論無心之旨;以為能悟「無心」者,即了脫一切煩惱、了悟生死涅般。本論之敦煌古寫本,現今藏於大英博物館,編號史坦因第五六一九號,標題之下有「釋菩提達磨製」六字。或謂本論純屬他人偽作,因其文內有我國固有術語「太上」二字(大八五·一二七○上):「問曰:「何名為太上?」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窮高之妙理,故雲太上也。」」不似來自異邦之達磨所說者。或以本論之思想內容與形式,酷似牛頭法融所撰之絕觀論,而疑係法融之作。〔佛光〕 觀心論 觀心論總目錄
  一卷。又作《破相論》。收在《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相傳為菩提達磨之語錄,但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一百記載(大正54·932a)「觀心論,大通神秀作。」因此另有唐·神秀撰之說。全書采問答之形式,闡述觀心之法。內容述說三毒六賊、三界六趣之苦及其原因,勸說實踐解脫修行,主張六波羅蜜、三聚淨戒、念佛等修行,及洗浴眾僧、造塔伽藍等功德,皆可攝收於「攝心內照」之觀心法,亦即以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本書為《禪門撮要》捲上《觀心論》《少室六門集》之第二門《破相論》的異本。寫本有敦煌本S.2595、S.5532、P.2460、P.2657、P.3777、P.4646,以及龍谷本七種、金澤文庫本二種。
  〔參考資料〕 (一)楊曾文《禪宗文獻研究在日本》(《世界佛學名著譯叢》{28});鈴木大拙《少室逸書解說附錄》。(二)周叔迦《最上雲音室讀書記》。〔佛百〕 二入四行論 二入四行論總目錄
  一卷。禪宗初祖菩提達磨的語錄。為研究中國初期禪宗的重要資料。此論在近代才被發現,故仍無定本。目前所能知道的版本,有
  (1)朝鮮本《菩提達磨四行論》二種,即明·天順八年(1464)及李氏朝鮮隆熙二年(1908)所刊行的二種版本,後者收在《禪門撮要》中。
  (2)北京圖書館藏敦煌寫本,宿九九號。
  (3)倫敦大英博物館藏敦煌寫本,S.2715號及3375號。
  (4)法國國民圖書館藏敦煌寫本,P.3018號及4634慌。
  其中,北京圖書館藏的敦煌寫本與倫敦博物館藏的敦煌寫本S.2715號,已由鈴木大拙對照朝鮮本加以校訂,收錄在《禪思想史研究》中。S.3375號及P.3018、4634號等三本,都只是中間部份的斷片,為近年所發現。
  上述敦煌寫本,均缺少卷首部份,所以無法確知本來的題名。收錄在《楞伽師資記》及《景德傳燈錄》中的本書,其卷首部分雖題有「菩提達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弟子曇林序」,但卻從未被認定為達磨所說。直到近年,由於敦煌寫本的出現,才受到新的評價。再加上水野弘元《菩提達磨的二入四行說與金剛三昧經》的論文發表後,其資料價值才得到肯定,被認為是道宣《續高僧傳》中達磨及慧可傳的直接資料。於是,前面所說的敦煌寫本等,包括雜錄部等,統稱為《二入四行論》,成為今日所知之菩提達磨的唯一語錄。
  ◎附:《菩提達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摘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三十)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為理入。
  行入者,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之行。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也。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捨諸有,息想無求。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也。
  四、稱法行,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云「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余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參考資料〕 楊曾文《禪宗文獻研究在日本》;柳田聖山《達磨□語錄》;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關口真大《達磨□研究》。〔佛百〕 少室六門集 少室六門集總目錄
  一卷。梁·菩提達磨撰,編者不詳。又作《小室六門》。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萬續藏》第一一三冊。
  內容分為六門,即:
  (1)心經頌:是就玄奘所譯《般若心經》,逐句附上五言八句的頌,共三十七偈;疑係後人偽托,非達磨親撰。
  (2)破相論:相當於《觀心論》。相傳為北宗神秀所作。
  (3)二種入:又稱二入四行觀或四行觀。本篇相當於《景德傳燈錄》卷三十所收的《菩提達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前有弟子曇琳序,為傳達磨禪法最確實者,是《續高僧傳》《達磨傳》及《楞伽師資記》的取材所在。
  (4)安心法門:本篇已收入《宗鏡錄》卷九十七、《正法眼藏》《大慧宗杲》卷二(上);另有敦煌出土的異本,然增減甚多。
  (5)悟性論:此論之名目亦見於圓珍的「請來目錄」中。
  (6)血脈論:紹興二十三(1153)年,曾由任哲付序別行。
  本書版本有日本鐮倉末期五山版、正保四年(清順治四年,1647)本、寬文七年(康熙六年,1667)本和延寶三年(康熙十四年)鰲頭本。其中,五山版是日本最早的版本,為鐮倉末期至南北朝初期刊行的覆刻宋版。〔佛百〕 第六門血脈論 第六門血脈論總目錄
  一卷。俗稱《達磨血脈論》。傳說為達磨所撰的《少室六門》中的第六門。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禪宗全書》一○一冊(補遺)。內容以見性思想為主,闡述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之要義。有人認為該書並非達磨所作,應是與《寶林傳》同時或稍後時期,假借達磨之名而撰述的。關於作者,有說應屬馬祖系傳人,有說是牛頭系弟子。
  〔參考資料〕 《禪門撮要》捲上。〔佛百〕 絕觀論 絕觀論總目錄
  敦煌出土的佛典之一。一卷。又名《三藏法師菩提達磨絕觀論》《入理緣門》《菩提心境相融一含論》。收在《禪宗全書》第三十六冊。全書內容系採取師(名為入理)徒(號為緣門)問答的形式,站在絕觀的立場,闡明禪的觀行。其思想類似《寶藏論》。
  關於本書的作者,眾說紛紜。日本學者久野芳隆與關口真大據《宗鏡錄》卷九、卷三十、卷七十九、卷九十七,《祖堂集》卷三以及《圓覺經大疏抄》卷十一等所引,撰文論證此書為唐代牛頭法融(594~657)的著作;關口《達磨大師的研究》中對此又詳加論證。此外,柳田聖山在《初期禪宗史書的研究》書中,指出敦煌本《絕觀論》當為法融承達磨《二入四行論》之意而撰。又,本書的寫本現有六種,即日本積翠軒本、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的四種寫本(編號為P.2045、P.2732、P.2074、P.2885)、北京本閏字八四。〔佛百〕 信心銘 信心銘總目錄
  一卷。相傳為隋·僧璨(?~606)所作。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景德傳燈錄》卷三十、《禪宗全書》第九十四冊。全文由四言韻文所成,計一四六句五八四字。始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終於「言語道斷,非去來今」。內容主要在歌誦超越一切對立與差別、平等一味之絕對世界,並闡明信心不二的禪思想。由文中包含有受老莊思想及僧肇思想影響的萬物一體觀,及受華嚴學影響的一多相即思想,因此被視為以中國化思想解說禪法真髓的重要著作,與牛頭法融《心銘》之思想相近,對後世禪思想之形成極具影響力。
  關於作者,《百丈廣錄》謂傳說三祖僧璨所作。然僧璨之事跡不詳,且《歷代法寶記》與《寶林傳》中亦未述及僧璨造《信心銘》;五代之永明延壽(904~975)則依當時江東所傳,謂此書作者為牛頭法融。如《宗鏡錄》雲(大正48·496b)「融大師信心銘雲欲得心淨,無心用功。」
  本書自古廣受禪家重視。註疏有宋·清了《信心銘拈古》、元·明本《信心銘辟義解》、明·道霈《信心銘看話》,日本有瑩山紹瑾《信心銘拈提》、茂本無文《信心銘講義》、堀口周道《信心銘夜塘水講義》、近重真澄《信心銘評》等。〔佛百〕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總目錄
  禪宗四祖道信(580~651)撰,原書已佚,僅由楞伽師資記道信條之記載,而知道信曾著有本書。又據同書道信條所用之資料,若推測其書曾大量摘錄本書內容,則依其所述,道信於本書主張以坐禪觀心為主之五種禪要,即:知心體、知心用、常覺不停、常觀身空寂、守一不移等。〔佛光〕 王梵志詩集 王梵志詩集總目錄
  全一卷。唐代王梵志撰。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內容系以通俗之語句,闡示現實生活中所反映之佛教無常、因果等義理。由於說理平易,極受一般道俗所喜愛,教界亦常援引其詩文為弘法之教材。
  王梵志之詩在唐宋時代十分盛行,與寒山、拾得等師之作品同受重視,蘇東坡、黃庭堅等文人,亦撰文品評之。惟宋代以後其詩作漸散逸,及至近代始於敦煌陸續發掘其詩作之寫本,如史坦因第五一六號、伯希和第二一二五號等。又蘇聯列寧格勒本第一四五六號卷尾載有,沙門法忍於大歷六年(771)抄寫梵志詩一一○首之語句。
  現今所知王梵志之生平十分簡略。據桂苑叢談、太平廣記卷八十二等載,王梵志由隋代衛州黎陽(今河南常縣)之王德祖撫養成人,因梵志幼時於林檎樹樹癭中為德祖發現,故沿用德祖之姓氏、籍貫。又德祖以此幼兒出自林檎樹,故取名梵天;後改稱梵志,或系受佛教熏習,及時人喜以佛典名相為字號之社會風尚所影響。〔白話文學史(胡適)、王梵志出生時代的新觀察(潘重規)、王梵志詩校輯序(任半塘)〔佛光〕 寒山詩 寒山詩總目錄
  凡三卷。唐代國清寺道翹編。集錄寒山之詩頌三百餘首,概為五言律詩。其詩清奇雅致,一洗六朝艷麗綺靡文風之流弊,而專注於心靈與智慧之活潑展現,風格獨具。附錄豐干詩、拾得詩,三詩合稱三隱集。卷首有台州刺史閭丘胤序。本書之異本有宋淳熙十六年(1189)禹穴沙門志南輯本,及明代計益軒刻本。〔佛光〕 最上乘論 最上乘論總目錄
  一卷。唐·弘忍述。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萬續藏》第一一○冊、《禪宗全書》第三十六冊。又名《蘄州忍和上導凡趣聖悟解脫宗修心要論》《修心要論》《一乘顯自心論》。
  本書主要是繼承、發展四祖道信所主張的「守一」禪法,強調修持佛法以「守心」為要。全書采問答的形式揭示行聖道了悟真實宗教的修心要訣,可說是東山法門的綱要書。有多種版本,如明·隆慶四年(1570)朝鮮安心寺刊行本,李氏朝鮮·隆熙元年(1907)及二年朝鮮刊行「禪門撮要」本,以及日本·正德六年(1716)本、寶歷十三年(1763)本四種。以「最上乘論」為名;冠有「蘄州忍和上」撰者名的敦煌寫本則有S.2669、S.3558、S.4064、P.3434、P.3559、P.3777、龍谷本及歐登柏格本1277等八種。另外又有題名「一乘顯自心論」的北京本(宇四)。
  ◎附:印順《修心要論》(摘錄自《中國禪宗史》第二章第三節)
  敦煌本《導凡趣聖悟解脫宗(或作「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一卷,有好幾個本子。伯希和本三五五九號,題「蘄州忍和上」。《續藏》與《大正藏》本,題為《最上乘論》,也作「第五祖弘忍大師述」。這部論是被傳說為與弘忍有關的。《宗鏡錄》卷九十七說(大正48·940a):「五祖忍大師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正與論文相合。但《楞伽師資記》說(大正85·1289b):「忍大師蕭然靜(原作「淨」)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於人。在人間有禪法一本,雲是忍禪師說者,謬言也。」
  淨覺(是弘忍再傳)不承認忍禪師說,也許就是這部論。近人發現《楞伽師資記》慧可所說部分,與這部論的一部分相近。(中略)
  《楞伽師資記》中傳為慧可所說部分,一定是先出的,為《修心要論》所依據。如《修心要論》,就是「略說修道明心要法」的簡稱。在傳為慧可所說中,全文是次第連貫的。而在《修心要論》中,雖先後的次第相合,卻分散的編在各處。又如對論文字語言為道與靜坐,舉燈喻來說明,出於《大智度論》(大正25·180c),而《修心要論》卻改為「無明心中學」、「無為心中學」,多一層禪語的色彩。傳為慧可所說的「略說修道明心要法」實是達摩「理入」說——「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的說明。理入的「凝住壁觀」、「堅住不移」,就是「(或作「凝」)然守心」,及《修心要論》的「守本真心」了。《修心要論》及附記中說:「上來集此論者,直以信心,依文取義作如是說,實非了了證知。」「導凡趣聖心決,初菩提達摩以此傳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大師弘忍,弘忍傳法如,法如傳弟子道秀等。是道信,有杜正倫作碑文。此文,忍師弟子取所聞(而)傳。」
  全文明明不是弘忍所說的,也不會是慧可。從「忍師弟子取所聞傳」而論,傳為慧可所說的,倒可能是弘忍所說;再由弘忍後人,擴充改貶而成。這部《修心要論》,代表東山門下觀心的一流。
  《修心要論》的主題,是:「夫修道之體,自識當身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勝念十方諸佛。」
  修道,要自識本來清淨的心性(與「智敏禪師訓曰:學道之法……先知心之根源」相幌)。勸人「努力會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自然與佛平等不二」。論中極力讚歎「守本真心」說:「此守心者,乃是涅般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
  全文的重點,就是「守一」、「守本真心」、「守本淨心」。《修心要論》及其前身——《略說修道明心要法》,沒有說「念佛」、「看淨」,在「東山法門」中,代表《楞伽》舊傳而著重於「觀心」的。《略說修道明心要法》曾說到:「若了心源清淨,(中略)解斯舉一千從。」這與《入道安心要方便》所引智敏禪師說:「先知心之根源。(中略)一解千從,一迷萬惑」相合。《入道安心要方便》引智敏禪失說,《觀無量壽經》說,略舉「五事」、「傳大師獨舉守一不移」;「守一不移」就是「守本真心」的依據。《修心要論》的「觀心」說,近於「雜錄部分」的第二段說。《修心要論》的初學觀心方便,「依《無量壽觀經》:端坐正身,閉目合口,心(前)平觀(或作「視」),隨意遠近,作一日想守之」。與傳為神秀所說的:「若初心人攀緣多,且向心中看一字」相近。論中有一段觀心方便,所說極分明,說到「懲(應作「征」)意看心」,最足以代表「看心」派的修法。如說:
  「會是信心具足,志(原作「至」)願成就,緩緩靜心,更重教汝:好自閑靜身心,一切無所攀緣,端坐正身,令氣息調。征其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好好如如,穩看熟視(或作「看」),則了(原誤作「乃」)見此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焰,業業(或作「曄曄」)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穩看熟視,即反覆銷融,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障惑。此識滅已,其心虛凝,澹泊皎潔,吾更不能說其形狀。」
  從道信到弘忍而樹立起來的東山法門,大海一樣的兼收並蓄,決不是但以「守本真心」為法門的。應從《入道安心要方便》——「主體部分」到「雜錄部分」;《略說修道明心要法》到《修心要論》;更應從東山門下的不同禪門去理會出來。在禪門方便上(大禪師能以多種方便教人),可以看出:舊傳與新說的融合而又各有所重。「楞伽諸佛心」與「文殊說般若一行三昧」相統一,成立「念佛心是佛」。「即心是佛」、「心淨成佛」,成為雙峰與東山法門的標幟。在方便上,著重於《文殊說般若經》的,是「念佛」的、「看淨」(空無一物)的。著重於《楞伽經》的,是「看心」的。從《略說修道明心要法》,到《修心要論》,代表《楞伽》舊傳的特質。這可說是弘忍所傳,也不妨說慧可說的。「看心」、「看淨」二大流,還不能包括慧能的禪門,慧能是專重「文殊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的一流。
  〔參考資料〕《宋高僧傳》卷八;《敦煌劫余錄》卷十三;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捲上。〔佛百〕 楞伽師資記 楞伽師資記總目錄
  一卷。唐·淨覺撰。又稱《楞伽師資血脈記》,收在《大正藏》第八十五冊。作者淨覺,為唐中宗韋後之弟,玄賾之弟子。
  本書之原本為敦煌寫本,分別藏在大英博物館與巴黎國立圖書館。民國十五年頃,為胡適在歐洲所發現。其在禪宗史料上之重要性,亦經胡氏揭出。其後,韓國金九經氏據胡氏本,加以校寫印行。胡氏並在該書前撰《楞伽師資序》一文。
  本書作者之師玄賾,原撰有《楞伽人法志》一文,該文內容頗有為本書所承襲者。例如本書內之弘忍、神秀傳記,即皆采自《人法志》者。
  我國禪宗,初期原有南宗北宗之分。各宗往往有各宗之歷史。而各宗門下所撰之史書,往往以自己所從出之系統為正統。本書即為站在北宗立場所撰之初期禪宗傳承史。由於初期宗師們的傳法,特重《楞伽經》,所以書名為《楞伽師資記》。
  本書之敘述次序如下:第一,求那跋陀羅,為《楞伽經》之翻譯者。(《歷代法寶記》對此書之奉求那為初祖,甚不以為然。)第二,菩提達摩。第三,惠可。第四,粲禪師。第五,道信。第六,弘忍。第七,神秀、賾、安等三位禪師。第八,神秀門下之普寂、敬賢、義福、惠福等師。本書分別敘述此上諸師之事跡及學說大要。由於作者系弘忍之再傳弟子,其輩份與慧能門下之神會一輩相等,因此其所見聞與記載,頗具史料價值。
  此書之最大特色之一,在於其所敘弘忍之付法一事,與通俗所習知者(即《壇經》等南宗禪所傳者)大異。本書以為,弘忍門下有十大弟子,即神秀、智詵、惠藏、玄約、老安、法如、惠能、智德、義方、玄賾等十人。其中,神秀、玄賾二人最為弘忍所重視。至於惠能的地位,則並不特別突出。
  本書以《楞伽經》譯者求那跋陀羅為楞伽師資之初祖,並以《楞伽經》為達摩以下迄神秀、普寂等人弘法之主要依據。由此可見初期禪宗與《楞伽經》關係之密切。胡適嘗撰《楞伽宗考》一長文,以為從達摩到神秀,都是楞伽宗系統。至於慧能、神會一系,則以《金剛經》取代《楞伽經》。胡氏此一論斷,即系以本書為重要論斷依據。
  本書所述諸祖之學說,對後代研究禪宗思想史者,裨益甚大。譬如所錄之慧可學說,及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一長文,尤為研究初期禪宗思想史之重要資料。而所述弘忍事跡,也是研究東山法門等初期禪宗史者所不宜忽略的。
  〔參考資料〕 胡適《楞伽師資記序》(《胡適禪學案》);陳士強《佛典精解》《宗系部》第四門;矢吹慶輝《鳴沙餘韻解說》;河原壽雄(等)編《敦煌佛典只禪》。〔佛百〕 傳法寶紀 傳法寶紀總目錄
  一卷。唐·杜娩撰。為中國初期禪宗史傳之一。所記述的人物,依次為菩提達磨、惠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神秀。
  此書有敦煌寫本三種(伯希和第二六三四、三八五八、三五五九),為法國國民圖書館所藏。第一種收錄在《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及日人矢吹慶輝之《鳴沙餘韻》中,但除保存撰者自序、目錄及《菩提達磨章》之部份,余皆亡佚。第二種僅存《道信章》之後部至《法如章》之前部,凡二十五行,余並亡佚。第三種為全本,收於日人神田喜一郎之《敦煌秘籍留真》,及其論文《關於傳法寶紀完帙》之中(積翠先生華甲壽記念論纂》),後來收錄為白石虎月《續禪宗編年史》的附錄。
  ◎附:陳士強《傳法寶紀鉤沉》(摘錄自《法音》雜誌第五十九期)
  《傳法寶紀》,一卷。唐京兆(長安)杜娩(字方明)撰。有敦煌寫本三種,現藏於法國國民圖書館。第一種保存了杜娩為《傳法寶紀》作的序言、目錄及《菩提達摩(亦作「磨」)章》的部份,其餘的並皆亡佚。此為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的本子;第二種僅存《道信章》的後部份至《法如章》的前部份,凡二十五行,余並亡佚。第三種為全本。由日本學者神田喜一郎在1936年發現,1943年在《續禪宗編年史》上作「附錄」發表,後由柳田聖山校訂、註釋,編入《初期禪宗史書的研究》(法藏館1966年版)和《初期的禪史1》(1975年版)。今據柳田聖山校刊本,即《傳法寶紀》全本解說。引用時,若文字與《大正藏》本相同,則注《大正藏》的頁碼。
  《傳法寶紀》全本未署撰時。日本一些學者認為此書撰於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在《楞伽師資記》之前。但從兩書對唐睿宗李旦的不同稱謂來辨別,《傳法寶紀》實撰於《楞伽師資記》之後。因為《楞伽師資記》稱李旦為「太上皇」,說明淨覺撰書時,李旦已讓位於唐玄宗,而他本人尚活著。而《傳法寶紀》《神秀章》之末則說,神秀死後,建塔安葬,「睿宗復出錢三十萬修崇焉」,既稱李旦的廟號「睿宗」,說明杜娩撰書時,李旦已死。故李旦的卒年──開元四年(716)可以看作是《傳法寶紀》撰時的上限;再從《傳法寶紀》的行文來看,語氣平和,雖然推尊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但並無一詞貶黜以慧能為代表的南宗,這表明當時還沒有發生慧能的弟子神會與北宗崇遠法師在滑台大雲寺無遮大會上,就宗旨的是非、法嗣的正旁所展開的公開辯論。因此,《傳法寶紀》撰時的下限,又可定為開元二十二年(734)大雲寺無遮大會之前。大致撰於開元四年(716)至開元二十二年(734)之間。
  《傳法寶紀》書首有作者自序,書末有《論》和《大通神秀和上塔文》。《序》云:「我真實法身,法佛所得,離諸化佛言說傳乎文字者,則此真如門,乃以證心自覺而相傳耳。是故論(指《大乘起信論》)雲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中略)自達摩之後,師資開道皆善以方便,例於心,隨所發言,略無系說。今人間或有文字稱《達摩論》者,蓋以當時學人隨自得語,以為真論,書而寶之,亦多謬也。若夫超悟相承者,既得之於心,則無所容聲矣,何言語文字措其間哉!(中略)斯道微密,罕得其門,雖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而真善知識何可觀止?今此至人無引,未易能名,將以後之發蒙或因景慕,是故今修略紀,自達摩後相承傳法者,著之於次,以為《傳法寶紀》一卷。」(《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傳法寶紀》是一部記述禪宗北宗(神秀派)傳法世系的著作。北宗自神秀以下僅四傳(普寂、義福等為一傳;惟政、猛禪師等為二傳;定心、志真等為三傳;照禪師為四傳,此據《景德傳燈錄》卷四),法脈遂絕,自此以後,天下禪宗皆出於南宗。《傳法寶紀》便是北宗一派僅存的珍貴史書。
  《傳法寶紀》所記述的人物依次是東魏嵩山少林寺釋菩提達摩;北齊嵩山少林寺釋惠可;隋(皖)公山釋僧璨;唐雙峰山東山寺釋道信;唐雙峰山東山寺釋弘忍;唐嵩山少林寺釋法如;唐當陽玉泉寺釋神秀。
  上述七人中,雖然除法如一人以外,其餘六人也見載於《楞伽師資記》,但《傳法寶紀》所記敘的許多關於人物的行跡始末及傳說故事,往往為前書所未備。茲舉《傳法寶紀》全本中有而《大正藏》本闕、《楞伽師資記》中亦無的重大記載如下
  (1)全本說,菩提達摩是「大婆羅門種,南天竺國王第三子」,「為我震旦國人故,航海而至嵩山」。從而否定了最早是從《壇經》(敦煌本)提出來的關於菩提達摩見過梁武帝,並與他就「造寺、佈施、供養,有何功德」等展開的對話的說法。
  (2)全本說,道育、惠可師事達摩六年,志取通悟,「大師當時從容謂曰爾能為法捨身命不?惠可因斷其臂,以驗誠懇。」作者在此文之後加小注說「案余傳(指《續高僧傳》)被賊斫臂,蓋是一時謬傳耳。」遂將惠可的「被賊斫臂」改成「求法斷臂」。
  (3)全本在達摩以《楞伽經》授惠可,「學徒有未了者,乃手傳數遍雲作未來因也」之後,加小注說「案余傳有言壁觀及四行者,蓋是當時權化,一隅之說。x跡之流,或所採摭,非至論也。」公開批評由達摩的弟子曇林記錄而成的達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論》為「非至論」。
  (4)全本在達摩初到嵩山,「時罕有知者」,唯道育、惠可兩人奉師,「其後門庭日廣,時名望僧深相忌嫉,久不得志,乃因食致毒。」之後附小注說「此惡人名字,世亦共聞,無彰人過,故所宜隱。」這為後來的《歷代法寶記》《寶林傳》《景德傳燈錄》等明確肯定投毒者是菩提流支、慧光設下了伏筆。
  (5)全本只說北魏使者宋雲從西域回國,在蔥嶺遇見達摩西歸,達摩對他說「汝國君今日死。」「門人聞之發視,乃見空棺焉。」沒有說達摩是手提一履回國,另一隻履仍留在棺內的,與《神會錄》《歷代法寶記》《寶林傳》《景德傳燈錄》中的說法相異。
  (6)全本只說惠可在「後魏·天平中,游鄴衛,多所化度。僧有深忌者,又默鴆之。惠可知便受食,毒不能害。」沒有《續高僧傳》《神會錄》中關於惠可被人誣陷,遭官府酷打,幾至於死的情節。
  (7)全本說,道信「河內人,俗姓司馬氏。七歲出家,其師被粗x,信密齋六年,師竟不知。開皇中,往(皖)公山歸璨禪師,精勤備滿,照無不至。經八九年,璨往羅浮,信求隨去。璨曰汝住,當大弘益。遂遊方施化,所在為寶。至大業度人,配住吉州寺。(中略)武德七年,至蘄州雙峰山,周覽林壑,遂為終焉之地。居三十年,宣明大法。歸者荊州法顯、常州善伏,皆北面受法。(中略)每勸諸門人曰努力勤坐,坐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饑瘡,即閉門坐,莫讀經,莫共人語。」永徽二年(651)命弟子於山側造龕,龕成坐化(當在九月),「春秋七十二」。此中關於道信的籍貫「河內」,他自開皇以來的經歷,教導門人的言論,均為明藏本《續高僧傳》卷二十六《道信傳》所不載(麗藏本中無《道信傳》)。
  (8)全本首次記述,弘忍「童真出家,年十二事信(道信)禪師,性木訥沉厚,同學頗輕戲之,終默無所對。常勤作役,以體下人。」「上元二年(675)八月」卒,「春秋七十四」。而《楞伽師資記》雖然也說弘忍卒時「春秋七十四」,但它卻認為弘忍的卒年是在「鹹亨五年(674)二月」。後代的一些史書,如《歷代法寶記》《宋高僧傳》等雖然在月份上也有說「二月」、「十月」的,但一致採用「上元二年」之說。
  (9)全本寫道:「釋法如,上黨人,俗姓王氏。幼隨舅任灃陽,因事青布明為師。年十九出家,博窮經論,遊方求道。聞雙峰山忍禪師開佛知見,遽往師之。精澄十六年,法界圓照。(中略)既而密付法印,隨方行道。屬高宗升遐度人,僧眾共薦與官名。往嵩山少林寺,數年人尚未惻(測)。(中略)垂拱中,都城名德惠端禪師等人鹹就少林寺,累請開法,辭不獲免,乃祖范師資,發大方便,令心直至。」「永昌元年(689)八月」卒,「春秋五十二」。這些事跡雖然本於《唐中岳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收入《金石續編》卷六),但將它們編入禪宗史書的則是首次。
  (10)全本說,神秀「大梁人,姓李氏。(中略)年十三,屬隋季王世充擾亂,河南、山東饑疫,因至滎陽義倉請糧。遇善知識出家,便游東吳。轉至閩,游羅浮、東、蒙、台、廬,諸名山嘉遁無不畢造。學究精博,采易道,味黃老及諸經傳,自三古微賾,靡不洞習。二十受具戒,而銳志律儀,漸修定惠。至年四十六,往東山歸忍禪師,一見重之,開指累年。道入真境,自所證莫有知者。後隨遷適,潛為白衣,或在荊州天居寺十餘年,時人不能測。儀鳳中,荊楚大德數十人,共舉度住當陽玉泉寺。(中略)久視中,則天發中使奉迎洛陽。(中略)王公以下,歙然歸向。」這些記載皆可補《楞伽師資記》《宋高僧傳》等的闕失。
  在北宗傳承方面,《傳法寶紀》的新奇之處在於提出了弘忍──法如──神秀的師資授受說,說達摩傳惠可,「惠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法如,法如及乎大通(指神秀)」,但杜娩並沒有提出絲毫的事實根據,而且從現存的所有禪宗史書也找不到同樣的記載。因此,杜娩所編的法如傳神秀的法系說是有疑問的。
  〔參考資料〕楊曾文《傳法寶紀》(《敦煌新本六祖壇經》附編);柳田聖山《初期□禪史》第一冊;河原壽雄(等)編《敦煌佛典□禪》。〔佛百〕 修禪要訣 修禪要訣總目錄
  一卷。北天竺僧佛陀波利(覺愛)略說,唐·明恂隨錄,慧智傳譯。收在《萬續藏》第一一○冊。系以問答體的形式,記載佛陀波利於唐高宗儀鳳二年(677)所說的禪法要義。內容包括結跏趺坐的坐法、禪與戒、四威儀與修禪、小乘、外道之修禪與大乘止觀之差別、入證的頓漸、定之諸相,及魔事的遣除等。並謂行者如能發起慈悲心、永捨報怨之念、此心恆持非求非不求,則可以進入無相等觀。
  ◎附《修禪要訣》(摘錄)
  問:比見學禪者,多有失心,令既已無所復用,因廢萬行,虛度一生。下情以此,但欲余修,且不修禪,得不?
  答曰:不也。禪是六度之第五,亦是三學中定學,安得不修?亦既有人因食噎死,豈即不食耶!其失心者,只是不善方法耳。若解方便,千萬無失。幸勿疑怖,決定須修。北天竺有一僧,每習多聞而不學定。彼時讀誦經,忽有天來掩其口,而語曰汝聞思足矣!何不習禪以之驗之?縱修余行而不學定者,於佛法中未為全得。
  問:性多散亂者,學定何由可得?
  答:獼猴尚能坐禪,況乃人而不得也?學定難者,只為前生未曾習耳。今復不學,於未來何可得?豈令彌歷長久而不得耶,更期何時?經曰聞思尚如門外,禪行始似入門。修禪下至一念,福尚無量,豈一生殊可不學也?未能全學者,幸可兼修。講說之人雖復廣議禪法,且如說食而未入口。至於禪行,始如飽美食也。昔有國王,聞禪之益,雖理國務,兼複習禪。況出家之人,落發屏緣,息心無事,而不少學,豈是人哉?
  問:學禪但唯坐耶?
  答:是何言也?有待之身,要須四威儀中易脫而互修,寧得唯坐。唯坐多招魔事。
  問:此方相傳為右手等多動,坐者要令左壓右。今乃與彼碩反,未審何故耶?
  答:西方諸佛從佛以來,相承坐法皆如是也,並是印法。此方擅改,吾所未詳。
  問:坐禪時倚物,身或俯仰等,任性坐得不?
  答:必須正身端坐。身若倚曲即生病痛。
  問:謹聞坐矣!行法云何?
  答:行即經行也。宜依平坦之地,自二十步以來,四十五步以上,於中經行。經行時,覆左手,以大指屈著掌中,以余四指把大指作拳然。覆右手,把左手腕。即端坐少時,攝心令住。謂住鼻端等也。乃行。行勿太急太緩,行只接心。行至界畔,即逐日回身,還向來處。住立少時,如前復行。行時即開目,住即輒閉。如是久行,稍倦,即休經行。唯在晝夜不行也。
  問:多人同處經行得不?
  答:稍須相離,令近不得。
  問:行審其如是,往哲寧悉不言?幸乞指事委陳,庶令自我作古。
  答:烏萇國有佛經行處,及彌勒菩薩經行處。並雕石以為界畔,今猶宛然,見者皆遙禮無敢踐其所。菩薩行處,人或入中,然欲度其修短,或延或促,竟無有能定其步數。諸國屢亦有斯跡耳。經行之事,蓋是尋常。今古顯然,無宜致惑,吁哉小事,此地猶迷。
  問:繞塔行道與經行何別?
  答:經行者,直往直來,豈同旋繞耶!又塔是多人往來處,不可於中經行。
  問:此方有逆日行道,稱為右旋者,未知是不?
  答:西方旋塔並逐日轉,曾無逆行(此條相乘而起非此正宗)。
  問:謹聞行矣!住法云何?
  答:住即端身攝心正立也。兩手一如行時,如是久立,稍覺勞倦,或雙足如離地之狀,覺如是等,即宜且休,住余坐等。
  問:諸威儀中所有軌則並是印法耶?
  答:如上習禪行住坐臥、屈申進止、手足左右等,一一皆是印法。
  問:如上威儀修禪之法依何乘耶?
  答:依摩訶衍。
  問:用四威儀修禪之法,小乘外道豈可無乎?
  答:此之禪法小乘始無,外道寧有耶?邪宗本期受苦,翹足倒懸。正法為遣勞疲,威儀易脫。小乘進或可分有,外道全無。
  問:外道及與三乘皆有禪定,息心遣境未審何殊?
  答:外道執我以習禪,小乘計法而修定,大乘止觀人法雙除,此其別也。
  問:將欲學禪,以何方便為先?
  答:先起大慈悲心,永捨報怨之念,方得習禪。貪嗔設起,速還除懺,如杖擊水,暫開還合也。惡念相續,不可學禪。
  問:創初學禪即觀無相得不?
  答:須以方便漸次而入,吾未見頓現無相者。
  問:漸次云何?
  答:如是間學者,令心先住長安一城之中,但勿令出外。如是漸住一寺、一房,乃至鼻端,心若不住,還攝令住。
  問:鼻端云何?
  答:想於鼻端如一滴垂露,住心觀此。
  問:此想成已,復何所觀?
  答:次想臍中如沙裡細泉。此想若成,或見光明及腹中諸事。次觀頂上狀如甕口,直下貫身,徹於下地中也。既此想已,次觀頂上想。已觀頂上,去頂四指,令心住此。從是以後身漸自在,次乃得入無相等觀。從淺至深,狀若登梯之漸也。
  問:亦有從想鼻端超越,即得無相觀不?
  答:譬似有人於沙土中本求銅鐵,因或得金,此亦然也。從緣鼻端或入頂想,或入火光定,或得無相等,如是超次中間不定。
  問:經雲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或雲心依境界,是動非禪。若緣鼻端等,豈非有住耶?
  答:鼻等想成輒便捨之,更觀余相才得尋捨,何成住耶?
  問:緣鼻端等積想乃成,久積想心,其必難捨,寧輒捨鼻,次得緣臍?
  答:本作要期,得而不住,及想成已,自有厭心,厭心既生,捨之甚易。
  問:如聖教說初入道者,先教五停心等。今何不爾?
  答:五停心及鼻端等各是一途,吾所稟承,但依此也。
  問:有聖教雲若不先學多聞,不許修定。其少聞者得修禪不?
  答:如吾和上懶黎相承一途,直爾學禪,無問多聞少聞也。先多聞者最為第一,或多聞者倒益浮散,固有順定多聞及不順者也。
  問:聞思修慧次第相生,多聞聞慧既無禪定,修慧寧起?
  答:設使有人一字不識,但解禪法亦是多聞,非要廣尋文句等也。周利般陀誦箕忘帚,成大羅漢,此豈多聞耶?且成斯證,未必一切皆然。
  問:其有持戒及破戒者,並得學禪不?
  答:無問持戒破戒,並得學禪,先淨持戒,尤是第一。
  問:聖教雲尸羅清淨、三昧現前,破戒之人何得修定?
  答:(中略)小乘犯重即便永棄,何得修禪。尸羅不淨、定不現前者,據此說也。若大乘中但能息心,即真懺悔。真懺悔故,障滅戒生,故得禪定。示有先入方等懺悔,得滅罪相,更修戒品,方始習禪者也。
  問:以何法修令心速定?
  答:速求定者反是懈怠,慎勿求速。但能離念,息諸攀緣,非求非不求得定。若不得但勿計念者,是大精進也。烏萇國有一僧,久坐不能得定,遂廢業。忽有天化為人,來其前,磨一鐵錘。僧問:何用?答曰:欲以作針。僧曰:何由可成?天曰:不休即成。僧遂體悟,還複習禪。因得道果,後復住滅定。住滅定故,迄今猶在。但以離念為勤,得定何慮不速乎!
  問:定中有何相耶?
  答:定相極多,且舉三五。或頭似丈夫之狀,或覺身上多諸垢穢膩,此等是有障之相,即宜改易威儀,或且休止。或覺身上如蟲蟻行,或復如雲及白疊等,從背上起,並勿怪亦勿手觸,或如滴油從頭面下,或見所坐處明,此等並是定前相也。或久坐立身有勞倦,傍聞彈指聲或觸門等聲者,即直出定或寢息等,此是諸天善神善知人勞倦來相警耳。或覺身有輕舉而亦樂者,是神足前相;或輕舉而苦者,是風大增也。或身上有處熱者,是火光定相;或見一室明者,是初禪之前相。或聞奇妙香氣,世間無比者,此是定成之相。如是等類不可具述,但覺如是違順等相,皆勿取相以生憂喜,但緣本境安靜其心。
  問:坐禪者既不用違強,身心若覺如上蟲蟻行等,抑情不觸豈不違強耶?
  答:未得定時,不用違強,漸既在定,違強無失。
  問:將從定出時節等云何?
  答:初學定者先作要期,或若干時,或鳴鐘,或一時一更等當須出定。如是期已,然後入禪必須然也。其有入定或經劫數,或一二七日等者,並隨其心,有此修短耳。欲出定時先從心動,心動已即氣脈漸通,然後徐徐動身而起。故經雲世尊從禪安詳而起。
  問:若有魔事云何遣除?
  答:但解四威儀中易脫而修,即無魔事,慎勿勉強,以自生苦。道從樂生,不同外道受諸苦法。解此消息,魔事自除。猶不除者,即宜捨置。或讀誦經論,乃至入諸市肆遊目放心,魔事必遣。但有禪病,宜依經教以禪法治,非但針藥等所能療耳。
  問:坐禪有預防魔事法不?
  答:凡欲學禪先起悲願,我今修定,必取菩提,廣利群物,唯願三寶諸天神等,宜■其身使無災障。每斯誓已,然後習禪。然於禪堂內四壁邊上,多畫聖僧形像,並作跏趺坐禪定狀。其聖僧像稍宜大作,仍以花香供養。近下復畫諸凡僧像,稍宜小作,大小如人,亦作禪狀。然後於中學禪,可得預防魔事。
  問:佛堂中坐禪得不?
  答:坐禪宜於靜室、樹下、塚間及露坐等,不須在於佛堂中也。
  問:多人同處坐禪得不?
  答曰:得。然各面他背坐,不得相向,若有多人,夜中燃一燈燭,人少不須用。
  問:學禪者一切時常攝念耶?
  答:除大小便,余時常須攝心。
  問:定心名止,止中即有觀不?
  答:但只勿學臨時自當知。
  問:坐禪人兼得持經、講說等不?
  答:力所堪者皆得兼修。然諸業中禪業最勝,是以西方上房上供先給禪師,經律等師與其中下。
  問:有禪業者,命終之際能排惡趣不?
  答:如極邊險不持弓矢,逢賊必危。身亦如是。既處無常,不預修禪,臨終必亂心,捨命多生惡趣。定心自在,臨終無顛倒。無顛倒故,隨心受生善所。即此生中尚期果證,何況臨終不排惡趣乎。亦有一生學禪而不能得,臨欲捨命而始得者。其人死之後,顏色不變,身體柔軟,是其相也。禪師屢雲,聞思學者適猶習於良方。至於修慧,始如服於妙藥,雖有多聞施戒等行猶不安,禪者尚未得名修道人也。又雲,禪定者乃陶冶粗鄙,澡練神明味道之輩,特宜存習。但恂暫逢玄匠,略問如前,迫以短時不遑周詳,備更詳金牒參而用焉。〔佛百〕 大乘無生方便門 大乘無生方便門總目錄
  全書一卷。撰者不詳。系斯坦因搜集的敦煌古寫本,編號S.2503。收在《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禪宗全書》第三十六冊。為北宗禪綱要書,論述入道的五門,即「第一總彰佛體、第二開智慧門、第三顯示不思議法、第四明諸法正性、第五自然無礙解脫道」。卷首首先闡明四弘誓願、勸請、懺悔等獨特的授戒作法。接著分述五門要義,但第四門明諸法正性,只有前面部分,以下及第五門皆殘缺不全。
  根據學者的研究,敦煌寫本中屬於《大乘無生方便門》的異本有三。其一是P.2270號寫本,即《大乘五方便(北宗)》。二者之前文不同,但五門中的第一門總彰佛體以下至第三門大略一致。又,《大乘五方便》具備第四門以下的內容,可補足《大乘無生方便門》的闕損部分。其二是抄於S.735號寫本背面的另一寫本,其前文的首部不全;與《大乘五方便》相比,二者至第三門為止大略一致,第四、第五門則互有出入。其三是《大正藏》第八十五冊所收《贊禪門詩》一文,即S.2503號寫本,其內容相當於《大乘五方便》第一門的一部分及第二門以下的一部分。
  又,唐·宗密在《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下)認為北宗禪的大意是「拂塵看淨,方便通經」,並以《大乘五方便》等之大意,作為它的文證。由此推知,《大乘五方便》或《大乘無生方便門》等之原作可能是中唐時候的作品。
  〔參考資料〕 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佛百〕 大乘五方便 大乘五方便總目錄
  全書一卷。撰者不祥。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編號為P2270的寫本,標題下有「北宗」二字的細注,卷末則寫「亦名北宗五方便門(五更轉頌)三界寺道真。」敦煌古寫本有S735、S1002、S2503、S7961、S2058、P2270、2836、生字24等八種異本。本書系北宗禪之綱要書。全書依據《大乘起信論》《維摩經》《法華經》《思益經》《華嚴經》等佛經,以問答形式,分佛性、智慧、不思議法、正性、無異五門,詳述北宗禪之要諦。收入《大正藏》八十五冊。〔大全〕 真妄頌 真妄頌總目錄
  唐中宗時,復禮請問諸方學僧,有關真如與無明之關係所作的五言十句之詩頌。即(萬續15·319上)
  「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
  從真有妄生,此妄安可止?
  無初即無末,有終應有始。
  無始而有終,長懷懵茲理。
  願為開秘密,祈之出生死。」
  此中,前四句意在說真如法性本來清淨,無明妄念由何而起,若自真如而生,則無明亦與真如同無終了之時,然而無明斷盡則終歸真如,此令人無法理解。後六句意在說明無始則無末,反之,有終必有始,若說無始而有終,此一疑問終究不得解決,學者須開顯密意,指示可免於生死之途徑云云。
  此偈文主要提出無明(妄)無始而有終之疑問,在理論上當作何解釋。南宋以前的歷代學僧多盡力解答此疑問,散見於諸書的有法相家的安國寺利涉,華嚴家的清涼寺澄觀,禪家的章敬寺懷暉、德洪(覺范),天台家的知禮、如杲、可度等。略如下列
  (1)利涉。宗密《圓覺經略疏鈔》卷七列舉利涉之所答雲(萬續15·319上):
  「真法性本淨,妄復何當起,妄不從真生,無妄何可止,既許無初末,寧容責終始,無始亦無終,誰當懵茲理,胡不趣無生,乃雲祈之出生死。」
  宗密對於利涉所答不以為然。他說(萬續15·319上):「此答都不識問意,復禮豈不知真性本無生滅邪,意問緣生染法從何而起,起既無始,斷何有終。」
  (2)懷暉。上引宗密之所撰書,舉出懷暉的頌文雲(萬續15·319上):
  「法性非垢淨,真妄非如理,去妄欲求真,茲妄安可止,無物本自無,強無無不已,無始見有終,見終非無始,諸法無自性,無性無生死。」然宗密亦謂此說亦未能切中要旨。
  (3)澄觀。出自《華嚴經大疏鈔》卷三十四(下),文雲(萬續10·368下):「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則止,能迷非所迷,安得全相似,由來未曾悟,故說妄無始,知妄本自真,方是恆常理,分別心未亡,何由出生死。」
  (4)德洪。德洪的答頌載錄於《林間錄》捲上(萬續148·593下):「真法本無性,隨緣染淨起,不了號無明,了之即佛智,無明全妄情,知覺全真理,當念絕古今,底處尋終始,本自離言詮,分別即生死。」
  (5)知禮。知禮未另作答頌,但於《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四解釋清泰之十問時,曾論及此事。
  (6)可度。可度之說收錄於《指要鈔詳解》《染淨不二門》。
  (7)如杲。《佛祖統紀》卷十一記載如杲的答頌,即(大正49·213b):「真不守自性,照分能所起,隨緣染淨熏,復性方可止,真妄一體即,故說無終始,迷悟自情分,始終宛然理,達此真妄源,誰復受生死。」此乃祖述知禮之說。
  簡言之,禪家與天台家均視真妄一體而無始終,法相家與華嚴家依「法性真如本來清淨」之理,以論無明妄法之有無、始終。前者屬於實相論的解釋,後者為緣起論的說明。〔佛百〕 大乘北宗論 大乘北宗論總目錄
  全一卷。略稱北宗論。為唐代流行之北宗禪籍。作者不詳。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另有大英博物館所藏敦煌本(史坦因第二五八一號)。本書標題之下有『大乘心』三個小字,內文篇幅極短,全論僅四六九字,系以偈頌之形式,從北宗之立場來論述大乘心及生死與涅般之對立。例如(大八五·一二八一下):『我尚不起大乘心,何況聲聞心?(中略)我尚不起涅般心,何況生死心?』又本書『忘心』之主張,尤受注目。〔佛光〕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總目錄
  全一卷。略稱頓悟真宗論。唐代慧光集釋。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內容以問答體論述真性之開顯及生死透脫之道,為唐代盛行之禪宗典籍。本書久已失傳,今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出土本(伯希和第二一六二號)。〔佛光〕 樂道歌 樂道歌總目錄
  一篇。唐·關南道吾撰。收於《景德傳燈錄》(《大正藏》第五十一冊)卷三十。系由二三二字所構成之詩歌。撰者道吾,為襄州關南道常法嗣。師平時喜好披役執簡,擊鼓吹笛,此樂道歌即最能表現其面貌者。歌詞如下所列:
  樂道山僧縱性多,天回地轉任從他,閒臥孤峰無伴侶,獨唱無生一曲歌。
  無生歌,出世樂,堪笑時人和不著,暢情樂道過殘生,張三李四渾忘卻。
  大丈夫,須氣概,莫順人情無妨礙。汝言順即是菩提,我謂從來自相背。
  有時憨,有時癡,非我途中爭得知,特達一生常任運,野客無鄉可得歸。
  今日山僧只遮是,元本山僧更若為,探祖機,空王子,體似浮雲沒隈倚。
  自古長披一衲衣。曾經幾度遭寒暑,不是真,不是偽,打鼓樂神施拜跪。
  明明一道漢江雲,青山綠水不相似,稟性成,無揩改,結角羅紋不相礙。
  或運慈悲喜捨心,或即逢人以棒貽,慈悲恩愛落牽纏,棒打教伊破恩愛。
  報乎月下旅中人,若有恩情吾為改。〔佛百〕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總目錄
  中國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彙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版本:大致可分五種類型。1敦煌手抄本。不分品目,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經尾題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一卷」。一般以此本為最古。後稱此本為敦煌本。2惠昕本(興聖寺本)。書前有惠昕序,系根據繁本《壇經》刪定而成。後傳入日本,又有金山天寧寺本及大乘寺本,題作《韶州曹溪山六祖大師壇經》,卷數品門均同,文字稍異書前無惠昕序,有北宋政和六年(1116)比丘存中的序文。3高麗傳本。題作《六祖法寶壇經》,疑即德異刊本(1290),元延釣三年(1316)、明萬曆二年(1574)重刊,光緒九年(1883)再刊。前有德異《略序》,記述六祖身世,正文分十品。明正統本及曹溪原本,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正文前之《略序》、各品題名均與高麗傳本同。4流通本。題作《六祖法寶壇經》,前有德異序,《略序》改作《六祖大師緣起外紀》,亦分十品,次第略有更動。與此本體例相同者有真樸重梓本(前有明成化七年御制序、宋郎簡序、重刻凡例、六祖大師緣起外紀,題下有「賜紫當山主法第三十七世孫真樸重梓」)及金陵刻經處本(1929年刻)等。5明南藏本。前有宋契嵩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贊》。題下有「風幡報恩光孝禪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寶編;僧錄司右闡教兼鐘山靈谷禪寺住持淨戒重校」。不分品、卷。萬曆四十八年趙琦美所刻房山石經本與此同一體例,但題下重校人改為「明周至住山比丘圓載、西吳學人真程同校」。
  內容: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跡和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由於歷代輾轉傳抄,因而版本較多,體例互異,內容詳略不同。據流通較廣的金陵刻經處本,其品目為自序、般若、決疑、定慧、妙行、懺悔、機緣、頓漸、護法、付囑等十品。其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一思想與《涅般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其誘導禪者修禪的實踐方法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即「於諸境上心不染」;無相為體,即「於相而離相」,以把握諸法的體性;無住為本,即「於諸法上念念不住」,無所繫縛。又主張頓悟說,認為「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萬法盡在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同時也強調:「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迷聞經累劫,悟在剎那間」。指出「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壇經》還發揮唯心淨土思想。認為「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同時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壇經》的思想對禪宗的發展起重要作用。中國佛教教著作尊稱為「經」的,僅此一部。
  研究概況:千餘年來,《壇經》被公認為惠能所說、法海所記。20世紀初,於敦煌文獻中發現了惠能的《壇經》及其弟子神會的語錄,《壇經》研究有新的發展。1930年以來,胡適據敦煌文獻,先後發表《荷澤大師神會傳》《壇經考之一——跋曹溪大師別傳》《壇經考之二——記北宋本的六祖壇經》,認為《壇經》的作者不是惠能而是神會。1935年日本宇井伯壽著《第二禪宗史研究》,不同意胡適之說。1964年日本關口真大撰《禪宗思想史》,認為《壇經》代表了社會的思想。1967年日本柳田聖山作《初期禪宗史書之研究》,更認為《壇經》中「無相戒」、「般若三昧」、「七佛二十九祖說」等,是牛頭宗六祖慧忠所說,鶴林法海所記,神會晚年把經引入自宗,由門下完成。1971年在台灣的印順著《中國禪宗史》及《神會與壇經》,反駁了胡適的主張。近年來,中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壇經》的基本內容代表了惠能思想,同時其中也有後人增益的成分。註釋有丁福保《六祖壇經箋注》以及港台學人的一些著作。(淨慧)〔中百〕 曹溪大師別傳 曹溪大師別傳總目錄
  全一卷。撰者不詳,日本臨濟宗僧漢興祖芳(1722~1806)校訂。日本寶歷十二年(1762)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四六冊。內容包括六祖慧能之傳記、傳法宗旨、高宗等帝之敕書、曹溪山寶林寺之由來、六祖之六種靈瑞異聞等。推測本傳成於唐德宗建中年間(780~783)。日僧最澄獲德宗貞元十九年(803)之寫本,藏於比睿山,一度流落市井。後又歸比睿山,曾被指定為日本國寶。胡適於所撰『壇經考之一』,舉出本傳之八項訛誤。〔佛光〕 永嘉證道歌 永嘉證道歌總目錄
  一卷。唐·玄覺撰。略稱《證道歌》。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全書以一八一四字(二四七句)的長詩,敘述永嘉玄覺參謁慧能之後的大悟心境。
  此歌之撰述年代,並沒有確切的說明。依文中「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看來,當系撰於參悟六祖之後。至於參謁的年代,依《宗統編年》卷十所述,約在唐神宗神龍元年(705)。又就玄覺的示寂年月來加以推論,亦可見一些端倪。關於玄覺的示寂年月有種種異說:
  (1)《釋氏通鑒》卷八、《佛祖統紀》卷十謂唐睿宗先天元年(712)。
  (2)《宋高僧傳》卷八、《五燈會元》卷二、《景德傳燈錄》卷五等謂先天二年(713)或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此說獲得公認。
  (3)《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十五、《佛祖綱目》卷三十謂開元二年十月。如依先天二年(即唐玄宗開元元年)十月十七日的說法,則玄覺乃於四十九歲示寂。由此推論,玄覺參謁慧能時,當為四十一歲。故此書當系玄覺晚年的作品。
  玄覺為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字明道,號真覺,謚號「無相大師」,世稱「永嘉大師」。依宋·大慧宗杲《普說》卷二、宋·慧洪覺范《冷齋夜話》與彥琪《證道歌話》的自序等所述,《證道歌》曾以《震旦聖者大乘決疑經》的名稱傳至印度。然此說法真偽不明。
  此歌扼要地顯示出佛性(本源自性天真佛)的消息。詩中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認為證悟天真佛的道人了知不除妄、不求真的真諦。因為一切法,空而無相。無相,就是天真佛的真實相。真俗二諦相互融即,故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本書之韻文極為流暢,易使人在朗朗吟誦間即悟得佛法大意。古來與《參同契》《寶鏡三昧》《信心銘》等並為禪林所重視。注書頗多。宋·彥琪、知訥、永盛、法泉等人曾先後作《證道歌注》。日本方面,連山交易、石門興干、萬回一線、僧英了諦等亦曾分別為此書作注。此外,敦煌出土的禪籍中,《禪門秘要決》一書的內容與本書相當,可視為本書的異本。〔佛百〕 證道歌注 證道歌注總目錄
  為永嘉證道歌之註釋書。(一)全一卷。宋代僧梵天彥琪撰,門人慧光編。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一一冊。書中將證道歌逐句詳加闡述,以指點初學者入於參禪悟道之門徑。(二)全一卷。宋代僧妙空知訥撰,門人德最編。約刊行於高宗紹興十六年(1146)。收於《萬續藏》第一一四冊。知訥認為佛法雖非由涉獵文字語言而得,然鈍根末學者仍須借語文之詮釋,以參佛法之旨要,故撰此書。 (三)全一卷。又作證道歌注頌。元代僧竺原永盛撰,德弘編。順帝至正元年(1341)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一四冊。永盛於每句下作短評,合數句而加以註釋論述,其後附頌。(四)全一卷。日僧連山交易撰。〔佛光〕 禪宗永嘉集 禪宗永嘉集總目錄
  一卷。唐·永嘉玄覺撰,慶州刺史魏靜編。又稱《玄覺永嘉集》《永嘉禪宗集》,略稱《永嘉集》。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禪宗全書》第三十八冊。
  永嘉玄覺,俗姓戴,浙江永嘉人。幼年出家,精天台止觀之學,後至曹溪參六祖慧能,一夕即悟,世稱「一宿覺」。翌日即歸溫州宣揚禪風。本書即玄覺改宗禪門後所撰。書中以天台止觀遮照之旨解釋禪宗之禪,並記述修禪之要諦與用心。計分十篇,依序為慕道志儀、戒憍奢意、淨修三業、奢摩他頌、毘婆舍那頌、優畢叉頌、三乘漸次、事理不二、勸友人書、發願文。前三為序分,次五為正宗分,後二為流通分。卷首附有魏靜所撰之《序》。
  按,吳越王錢弘俶曾披閱此書,遇書中「然三藏之佛望六根清淨位,有齊有劣,同除四住,此處為齊。」等句,讀之不解,問於韶國師。國師指為天台教語。又就教於螺溪義寂。寂告以天台教典因唐末五代之兵亂而湮滅,今盛行於高麗。錢弘俶遂向高麗求取。因此,高麗僧諦觀攜來天台教典,我國天台教乃因而復興。由此可知,本書不僅為台禪融合之初作,亦為天台學復興之發端。
  本書之註釋書有宋·行靖《禪宗永嘉集注》二卷、明·傳燈《永嘉禪宗集注》二卷(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一冊、《禪宗全書》第三十八冊)、高麗·己和《永嘉集諺解》二卷。〔佛百〕 永嘉禪宗集注 永嘉禪宗集注總目錄
  凡二卷。明代僧無盡傳燈重編並註釋,熹宗天啟二年(1622)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一一冊。唐慶州刺史魏靜曾編集永嘉集,揭示永嘉玄覺之修禪要義及悟道歷程,然傳燈以為永嘉集之內容雜亂,迭有訛謬,與永嘉玄覺之本意相去甚遠,故將原有之十項目(慕道志儀、戒心喬奢意、淨修三業、奢摩他頌、毘婆舍那頌、優畢叉頌、三乘漸次、理事不二、勸友人書、發願文)更改次序與內容為:歸敬三寶、發宏誓願、親近師友、衣食誡警、淨修三業、三乘漸次、事理不二、簡示偏圓、正修止觀、觀心十門。又詳予註釋,並附錄宋僧行靖所撰永嘉集注之註釋,以闡明玄覺大師之止觀觀心宗旨。〔佛光〕 神會禪話錄 神會禪話錄總目錄
  荷澤宗的基本理論,具見於神會所著的《顯宗記》和《傳燈錄》卷二十八所保存的《荷澤神會語錄》,以及敦煌出土的《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顯宗記》的思想內容,大體和《法寶壇經》的定慧第四品相同。而近代敦煌出土的《頓悟無生般若頌》的寫本,其文字和《顯宗記》又幾乎一致。敦煌本的《般若頌》尚無西天二十八祖之說,而《顯宗記》卻多了「自世尊滅後,西天二十八祖共傳無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二十三字。因此敦煌本當是早出的寫本,初題《頓悟無生般若頌》,後來改稱《顯宗記》。
  《頓悟無生般若頌》雖無二十八祖的記載,卻有「傳衣」之說,和《顯宗記》所記一樣。所謂「衣為法信,法是衣宗,衣法相傳,更無別付。非衣不弘於法,非法不受於衣」。可見傳衣之說似乎是從神會倡始。
  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記述荷澤一宗的教義說(大正48·402c):「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無始迷之,故妄執身心為我,起貪□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中略)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
  因此神會的禪也稱為「無念禪」,謂「不作意即是無念」(《神會語錄》第一殘卷《與拓跋開府書》)。又說:「法無去來,前後際斷,故知無念為最上乘。」(《傳燈錄》卷二十八《神會語錄》)神會雖說無念,但據宗密所傳,荷澤是主張「知之一字」為「眾妙之門」的。可見他最重知見解脫。南北二宗的根本不同是:北宗重行、南宗重知。北宗重在由定發慧,而南宗重在以慧攝定。神會答王維說:「慧澄禪師要先修定,得定以後發慧。會則不然。」他又引《涅般經》的「定多慧少,增長無明;慧多定少,增長邪見」的說法而主張定慧同等(《神會語錄》第一殘卷)。 (林子青)
  ◎附一:呂諫《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九講(摘錄)
  荷澤的思想除了在《定是非論》中有所表現外,敦煌卷子裡還存有《南陽和尚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殘卷(『直了性』形容頓教,『壇語』是設壇授戒時所說的話)。此外還有劉主簿輯的《南陽和尚問答》(殘卷)以及一向流行的《顯宗記》,此書在敦煌卷子中題為《頓悟無生般若頌》。這些作品經胡適與日人鈴木大拙分別輯印為《神會語錄》出版了。另外還有些零星的語錄,見於《景德傳燈錄》中。從上述這些資料可以看出神會思想的一個全貌。不過,由於神會的用意在攻擊北宗,有些說法不免有些偏頗。
  總的說來,神會的思想還是出於慧能的。他對北宗批評提出兩大綱領是:「傳承是傍,法門是漸。」以此為定是非的標準。當時之所以提出傳承問題來,是有些原因的。北方雖然大行神秀之說,但神秀死後,下一代中間又分出許多別支。其中嵩山的普寂勢力特大,嵩山又是北方禪的最大據點,從前達摩和佛陀扇多都在這□住過,普寂居此,也就自然形成了領導北方禪的地位。當時他曾有兩種重要舉動:第一,豎立碑銘以決定北方禪家自達摩以來的傳承,準備把神秀定為六祖,普寂本人為七祖。同時,由於法如也在嵩山傳過禪,普寂原想在他門下學禪,後來因為法如死了才跟了神秀,有此一段因緣,自然不好把法如抹煞,於是把法如同神秀並列為第六祖。第二,修訂《法寶記》(屬於宗譜性質,敦煌卷子中題為《傳法寶記》),把他們決定的歷代傳承記於文字。但是,除嵩山外,山東的東嶽降魔藏法師也在宣傳神秀的禪法,崇遠就是這一系的,所以也應該有其傳承。神秀門下出名人物本有二十多人,又各有弟子,合計有一百多人,都在傳禪法,傳承就顯得十分紊亂了。他們這種內部矛盾,事實上只是為了爭取地盤獲得利養的一種競爭。神會有鑒於此,就選擇當時北宗勢力薄弱的滑台作了『傳承是傍』的攻擊,要將他們的傳承加以推翻。他認為北宗這種混亂情況,是對傳授禪法有很大的損害。 (中略)
  但是怎樣才能做到「直了見性」呢?神會提出了「無念為宗」的主張,即以「無念」為法門。「無念」之說來源於《起信論》。《起信論》中有一段,要求心體離念,也即無念:「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能隨順入真如門。」這□說的「念」是指「妄念」。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由生滅門入真如門,與真如相契了。神會採取這一說法,認為要達到「直了見性」,應從「無念」入手。北宗稍後一些的文獻裹也講心體離念,但只是作為一種方便提出的。並且他們所說的心體離念是指不起念,根本在消滅念。而神會認為「妄念本空,不待消滅」。這是南宗不同於北宗的一點。其次,所謂無念是指無妄念,不是一切念都無。正念是真如之用,就不可無。如果否認了正念,即墮入斷滅頑空。這是南宗不同於北宗的又一點。由此有「定慧一體,平等雙修」之說。神會認為由「無念」可以達到「定慧一體,平等雙修」,最後的結論為「見即是性」。直了見性的「性」,並不是離見之外另有一法,性的發露(顯現)就是見,但不是妄念。正如抵本來就是能照,所以照即是鏡。照與鏡是一回事,見與性也是一回事。由此就提出頓悟的說法:頓悟是一下子發露出性來。雖然「見即頓悟」,但是頓悟之後仍然「不廢漸修」。為甚麼呢?「如人生子,百體具備,乳養漸大」。嬰兒可以一下子生出來,可是壯大還有待漸漸的乳養。北宗只講漸修,其結果就只能是漸悟。這就是南北宗在漸頓問題上的區別。
  神會的議論中還提到「一行三昧」,這本是東山法門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是在解釋上神會與神秀不同,神會是聯繫到《金剛經》來講的。原來的「一行三昧」是以法界做境界,「法界」的異門有「實際」、「如如」等,這些異門的說法出自《勝天王般若》。可是神會由此聯繫到《金剛經》的最後總結的一個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頌前,秦譯本說(其他譯本沒有):「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神會就根據這句話,認為「如如」就是「不取相」、「無念」,「無念」即是般若,從這個無念般若入手就可以達到「一行三昧」。因為「一行三昧」是以法界作所緣的境,而法界的異門就是「如如」。
  由於神會把「無念法門」與「一行三昧」聯繫起來,又用《金剛經》來解釋「無念」,所以他十分推崇《金剛經》。這部經本身就反覆地強調受持讀誦可以得到種種功德,經神會再一提倡,它的身價倍增,以後甚至說,自達摩以來遞為心要的不是《楞伽》而是《金剛》,這與王維《碑銘》所說就發生矛盾了。 (中略)
  ◎附二:楊曾文〈禪宗文獻研究在日本〉(摘錄自《世界佛學名著譯叢》{28})
  從敦煌遺書中發現的神會遺著,便是神會當時與北宗爭論和從事傳教的記錄。在研究和整理神會遺著方面,胡適曾作出很大的貢獻。他在這個過程中與日本學者有密切的交往和合作,故下面也順便介紹。
  (一)《神會語錄》一卷 有三種寫本:
  (1)P.3047,缺首尾,1926年由胡適發現,校訂本發表在《神會和尚遺著》(1930年亞東圖書館)卷一。記神會從開元(713~741)初年住在南陽開元寺至開元二十年(732)於滑台批判北宗之前,與教徒之間關於禪法、修行的問答。此殘篇由五十問答組成。
  (2)石井弁所藏敦煌本《神會錄》。首部缺,大部存,尾部有從達摩至慧能的六代相承略傳及〈大乘頓教頌並序〉,最後題記中有『唐·貞元八年歲在末,沙門寶珠共判官趙看琳於北庭奉張大夫處分,令勘訖。其年冬十月二十二日記。』1932年石井弁將此本影印,題為《敦煌出土神會錄》,附鈴木大拙所著《敦煌出土神會錄解說》的小冊子。1934年鈴木與公田連太郎重加校訂,題為《敦煌出土荷澤神會禪師語錄》,由森江書店出版。
  (3)S.6557。1957年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漢學家矢入義高在審核斯坦因文書的微縮膠卷時發現此寫本,內容和文章與石井本相近,尾部殘缺,僅有石井本的三分之一。矢入寫信告訴胡適。胡適即用上述二本進行校訂,1960年發表於台灣《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篇第四種《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冊,後又收入1968年出版的《胡適校敦煌唐寫本神會和尚遺集》附錄之中。此寫本卷首有『唐山主簿劉澄』的序,題目為《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此與日本圓仁《入唐新求聖教目錄》中的《南陽和尚回答雜征義》一卷,劉澄集一致,咸認是三種寫本中的最早的本子。
  1968年鈴木出版《禪思想研究第三》,在其〈研究文獻〉中發表《神會錄》石井本與胡適的對刊本。□摩書房《禪的語錄》之五,將是由筱原壽雄譯注的《神會語錄》。
  (二)《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一卷。寫本有:P.3047、3488、2045。胡適把第一寫本校訂編入《神會和尚遺集》卷二,作為《神會語錄第二殘卷》;第二寫本編入該書卷三,作為《第三殘卷》。第三寫本由鈴木大拙發現,內容包括第二寫本的全部,又有此論最後部分及造論者的駢文論贊和韻文頌讚,最後有『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一卷』一行。胡適將三本重加校訂,分為上下兩卷,1958年發表於台灣《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二十九本《慶祝趙元任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後收入新版《神會和尚遺集》附錄之中。此論由神會弟子獨孤沛集錄,記載神會在開元二十年(732)於滑台大雲寺批判北宗,與北宗僧人崇遠(山東遠)辯論情形。論前有獨孤沛加的序。
  (三)《南陽和上頓教解說禪門直了性壇語》一卷。寫本有:北寒81,S.2492、6977,P.2045。鈴木大拙1934年在北京圖書館發現第一種寫本,後分別在《少室遺書》及此書《解說》中發表了其影印本及分為三十九章的校印本,又作了介紹,認為此書思想接近神會。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P.2045寫本題目完整,胡適以此為底本,用鈴木本校勘,與新校本《南宗定是非論》同時發表,在他死後被編入新版《胡適校唐寫本神會和尚遺集》附錄之中。鈴木大拙《禪思想研究第三》的〈研究文獻〉中收有他重新校訂的本子。此為神會在開元六年(718)以後,在南陽龍興寺所舉行的授戒會上宣講佛法的記錄。
  此外,敦煌本中發現的神會遺著尚有《頓悟無生般若頌》(S.296、468即《荷澤大師顯宗記》,見胡適《神會和尚遺集》卷四、矢吹慶輝《鳴沙餘韻》)、《南陽和上南宗定是非五更轉》(北露6、鹹18、P.2045,新版《神會和尚遺集》附錄),都是宣傳神會禪派主張的歌詞。
  神會遺著的主要內容是:宣傳慧能上承從達摩以來五祖傳襲的袈裟為「法信」,主張「頓悟解脫」、「只顯頓門」,又說「以無念為宗,無住為本」,認為無念即是正定,見無念和空無所有為慧,定慧雙修,不一不異。提倡《金剛般若經》,謂般若「攝一切法」。批評以神秀、普寂為首的北宗主漸,說他們的『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的禪法是「愚人法」,不是「頓悟」法門;又說他們沒有得到達摩傳法袈裟,因此不是正統。神會在滑台宣言:「為天下學道者辨其是非,為天下學道者定其宗旨。」這些著作主要就是為此目的而撰述的。後世宗密以繼承神會自許,其《禪門師資承襲圖》貶稱北宗「師承是傍,法門是漸」,正是承此而來。
  〔參考資料〕印順《中國禪宗史》;《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禪宗思想與歷史》(《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52});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鈴木哲雄《唐五代禪宗史》;山崎宏《隋唐佛教史□研究》。 〔佛百〕 神會和尚遺集 神會和尚遺集總目錄
  全一冊。全稱胡適校敦煌唐寫本神會和尚遺集。民國十九年(1930),上海亞東圖書館刊行。內分四卷,另有跋四首、神會傳一篇,及附錄一卷(即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之神會語錄三則)。系胡適自敦煌稿卷中發掘有關神會和尚之各種資料,加以並比校勘,另又與其他傳世之典籍如景德傳燈錄、高僧傳等,相互補訂,並附有對神會思想、行止與著作之論述,及其作品之勘誤。所收錄之敦煌寫本包括:神會語錄第一殘卷(伯希和第三○四七號前半)、神會語錄第二殘卷(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伯希和第三○四七號後半)、神會語錄第三殘卷(伯希和第三四八八號)頓悟無生般若頌殘卷(史坦因第四六八號)。一九四九年,法國學者葛內特(Jacques M. Gernet)出版本書之法譯本,訂正本書六十餘處,並附有對全書語句之典據,及人名、地名等之考證。
  民國五十七年,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重新刊行胡適校敦煌唐寫本神會和尚遺集一冊,系增輯十九年版以後有關之原始資料及研究論文兩篇:「新校定的敦煌寫本神會和尚遺著兩種」、「神會和尚語錄的第三個敦煌寫本:『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劉澄集』」。
  新校敦煌本之原始資料有: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伯希和第二○四五號之第二件)、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伯希和第二○四五號之第一件)、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史坦因第六五五七號),以及五章「五更轉」等。
  兩篇論文之要點:(一)「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一篇,系胡適以日人鈴木大拙於國立北平圖書館發現之「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敦煌本,與伯希和第二○四五號第二件,互相校對而定之稿,為神會闡論「無念」禪旨之語,胡適並以壇語與六祖壇經之文字思想十分接近,而主張壇經出自神會之手。(二)「壇語」之後的「南宗定邪正五更轉」歌五章,及五言律詩一首,胡適認為是神會之作,故附錄之。 (三)又以鈴木大拙所攝之伯希和第二○四五號照片,與「十九年版」內之伯希和第三○四七號、三四八八號兩種抄本合併,補全「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一卷,指出此論系神會為南宗爭取禪門正統地位而作,因而考訂此論發表於開元二十年(732)滑台大雲寺之無遮大會,且此論在當時流傳極廣。(四)復以日人矢吹慶輝所輯「鳴沙餘韻」內影印之史坦因第二九六號,與已有之史坦因第四六八號,補全「頓悟無生般若頌」(又稱「荷澤大師顯宗記」)。(五)又由於日人入矢義高發現史坦因第六五五七號,即與原有之伯希和第三○四七號合併,完成「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一卷(又稱「南宗荷澤禪師問答雜征」),並假設此卷即「荷澤和尚禪要」一卷。〔佛光〕 顯宗記 顯宗記總目錄
  一卷。唐·荷澤神會著。全稱《荷澤大師顯宗記》。收在《景德傳燈錄》卷三十、《全唐文》卷九一六。據傳本書是作者在天寶四年(745),於滑台為北宗禪者攻擊時所著,主要敘述南宗頓悟之旨,並論述傳衣在禪宗傳承中的重要性。
  全篇為六六○字之短文(參見附錄一),內容大體以《金剛般若經》之「般若空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立足點,並承繼後秦·僧肇之《般若無知論》《涅般無名論》,以及六祖慧能《法寶壇經》中《定慧第四》之思想。
  在敦煌所發現之禪籍中有《頓悟無生般若頌》一文,為本篇之異本,胡適所編《神會和尚遺集》卷四中對該文曾有介紹。
  ◎附一:《景德傳燈錄》卷三十《荷澤大師顯宗記》
  無念為宗,無作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實相無生豈色心而能見。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無住而住常住涅般,無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求本無念。菩提無得淨五眼而了三身,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是知即定無定,即慧無慧,即行無行。
  性等虛空體同法界,六度自茲圓滿,道品於是無虧,是知我法體空,有無雙泯。心本無作,道常無念,無念無思、無求無得、不彼不此、不去不來,體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力,富有七珍,入不二門,獲一乘理,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剛慧。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訶般若,真空即清淨涅般。
  般若是涅般之因,涅般是般若之果,般若無見能見涅般,涅般無生能生般若,涅般般若名異體同,隨義立名,故雲法無定相。涅般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般,故號如來知見。知即知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知見分明,不一不異,故能動寂常妙,理事皆如如,即處處能通達,即理事無礙。
  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識不生即如如之力。心如境謝,境滅心空,心境雙亡,體用不異。真如性淨,慧鑒無窮,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見聞覺知而常空寂。空即無相,寂即無生。不被善惡所拘,不被靜亂所攝,不厭生死,不樂涅般,無不能無,有不能有,行住坐臥,心不動搖。一切時中獲無所得,三世諸佛教旨如斯,即菩薩慈悲,遞相傳受。
  自世尊滅後,西天二十八祖共傳無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至於達磨,屆此為初,遞代相承,於今不絕。所傳秘教要藉得人,如王髻珠終不妄與。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行解相應方能建立。衣為法信,法是衣宗,唯指衣法相傳更無別法,內傳心印印契本心;外傳袈裟將表宗旨。非衣不傳於法,非法不受於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無生之法,無生即無虛妄,乃是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脫。
  ◎附二:胡適《新校定的敦煌寫本神會和尚遺著兩種》(摘錄自《胡適禪學案》第二部)
  《頓悟無心般若頌》,又叫作《荷澤大師顯宗記》,現存三本:
  (甲)《景德傳燈錄》卷三十收的《荷澤大師顯宗記》。《全唐文》所收《神會顯宗記》即是根據《傳燈錄》。
  (乙)矢吹慶輝影印倫敦英國博物院藏的敦煌寫本《頓悟無生般若頌》,原編號Stein296。收在矢吹慶輝編的《鳴沙餘韻》的第七十八版。《鳴沙餘韻》是矢吹博士影印的二百三十件倫敦英國博物院藏的敦煌寫本佛教「珍篇佚書」,昭和五年(民國十九年,1930)十月出版。
  此本有頭而無尾,殘存二十行,首題「頓悟無生般若頌」。
  (丙)胡適校寫倫敦英國博物院藏的敦煌寫本《頓悟無生般若頌》,原編號Stein468,收在《神會和尚遺集》卷四,民國十九年(1930)四月出版。
  此本有尾而無頭,殘存三十一行,尾題「頓悟無生般若訟(頌)一卷」。我在民國十五年(1926)在倫敦發見此殘葉,偶然認得其中「所(傳)秘教,意在得人,如王系(髻)珠,終不妄與」一句話,好像是我讀過的《荷澤大師顯宗記》的文字。後來翻檢《景德傳燈錄》卷三十收的《顯宗記》,與敦煌殘葉對照,我才考定這幾葉《頓悟無生般若頌》是神會的《顯宗記》的最古本的後半篇。(看《神會和尚遺集》)
  我當時鈔了這殘卷,後來用《顯宗記》補了殘缺的前面二百三十三字,又詳記後半篇敦煌本與《傳燈錄》本的異同,寫作《神會遺集》的第四卷。我當時沒有夢想到《頓悟無生般若頌》的前半篇也在英國博物院裡,被編作Stein296號,在前一年(1925)已被日本的矢吹慶輝博士照了相片帶回東京去了。
  昭和五年(1930)矢吹先生印行他的《鳴沙餘韻》,只有圖版一百零四幅,而沒有解說。目錄裡並沒有記出那寥寥二十行的《頓悟無生般若頌》。
  兩年之後(民國二十一年,昭和七年,1932),矢吹博士寫他的《鳴沙餘韻解說》時,他已讀了我的《神會和尚遺集》,已見了我校寫的《頓悟無生般若頌》和我的短跋了。所以他在《解說》(第二部)裡,特別提到那寫在「無心論一卷」之後的《頓悟無生般若頌》二十行,還引我的短跋,說此頌即是神會的《顯宗記》,說此頌無「西天二十八祖」的話而有「傳衣」之說,故我推測「似此頌真出於神會之手」,可能是《顯宗記》的原本。
  但矢吹博士當時不曾仔細分析我用《顯宗記》補了二百三十三字的此頌全文,他沒有注意到我的校補本只有後面的三百十二字是倫敦鈔來的敦煌寫本。他誤把那補全的五百多字都看作倫敦的Stein468號了,所以他說:「斯坦因所搜集的寫本題作「頓悟無生般若頌」的,至少有兩本(一)第二九六號,鈔在《無心論》之後;(二)第四六八號,首有闕,尾題「頓x無生般若訟一卷」。兩相對比,異句異字不少,而(一)相當於(二)的首部。」
  他又說:「對照(一)、(二),(二)比(一)增出頗多,故近於《顯宗記》。若(二)為(一)之原形,(一)更可認為(二)的稿本。……」
  我在今年十一月中,才得讀矢吹先生的《解說》。我試把他的圖版第七十八版的二十行《頓悟無生般若頌》校寫出來,方才發現他在三十三年前照相的二十行正是我在三十二年前校寫的三十一行的前半篇。這五十一行,原是一篇鈔在六葉粗紙上,每葉折成兩半。前面的兩葉半編作Stein296號,被矢吹慶輝先生照了相片,影印在《鳴沙餘韻》裡了。後面的三葉半脫落了,被編作Stein468號,被我鈔寫了,校印在《神會和尚遺集》第四卷裡,矢吹本末句到「用而」兩字為止,胡適本開頭是「不有」二字,合起來正是「用而不有」一句!這兩個殘本合併起來正是一篇完整的《頓悟無生般若頌》!
  矢吹先生說的「(一)相當於(二)的首部」,本來不錯,他又說「兩相對比,異句異字不少」,「(二)比(一)增出頗多」,那就大錯了。(一)(即乙)與(二)(即丙)是一篇的前後兩半,故沒有異句異字可以互校。
  〔參考資料〕《禪籍志》捲上;印順《中國禪宗史》第七章;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上卷;鈴木大拙《禪思想史研究》二。〔佛百〕 馬祖道一禪師廣錄 馬祖道一禪師廣錄總目錄
  全一卷。收於《萬續藏》第一一九冊四家語錄卷一。收錄馬祖略傳、與懷讓之磨磚機緣語要,以及與西堂智藏、百丈懷海、南泉普願、大珠慧海等諸人之機緣對話、示眾語等。揭示「平常心是道」之旨,平常心即系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聖之心。
  另有馬祖道一禪師語錄一卷,又稱大寂禪師語錄、馬祖語錄,收於《萬續藏》第一一八冊古尊宿語錄卷一。系自廣錄中輯錄馬祖之行業、機緣語要等而成。〔佛光〕 頓悟入道要門論 頓悟入道要門論總目錄
  一卷。唐·大珠慧海撰。系大珠慧海禪師的語錄,主要在闡述頓悟入道的要旨。收在《萬續藏》第一一○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九冊。明·洪武七年(1374),妙x在本書之後,加上《諸方門人參問語錄》一卷,而成上、下二卷,並於文後加上《初祖達磨大師安心法門》為附錄,題名《頓悟要門》刊行流通。然《安心法門》與慧海並無直接的關係。《參問語錄》亦非慧海所撰,乃系不知名者自《景德傳燈錄》中,選出與慧海有關的記錄,再加以組織而成。故僅《頓悟入道要門論》為慧海的直接撰述。民國六年(1917),長沙刻經處印行的《大珠慧海禪師語錄》之上卷即為本論,下卷為《參問語錄》。《萬續藏》現行的版本亦分配為上、下兩卷,而別立標題。
  依上述可知,本書與後世的語錄大不相同,乃慧海親自執筆的論書。就禪的文獻形式而言,本書屬古型的著作。相傳慧海在江西馬祖道一(709~788)門下,經六年修行而大悟。本書即依其本身體驗而簡述之頓悟入道要旨。全書筆法平易,首以「問欲修何法即得解脫?答惟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進而解釋「頓悟」,謂「頓」即頓除妄念,「悟」即悟無所得。次謂為臻此境,須以心為根本,故修根本為大事,而修根本之法在於禪定。其次,再廣述頓悟要門之宗旨。又,本書所引用的經典,以《維摩經》為最多,其次為《金剛經》。此外,《涅般經》《華嚴經》《法華經》《起信論》亦曾廣被引用。〔佛百〕 了元歌 了元歌總目錄
  書名。一篇。唐·福先仁儉撰。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一冊。又稱《騰騰和尚了元歌》。撰者仁儉嗣法於五祖弘忍的弟子嵩岳慧安。此歌系由六言二十二句一三二字所構成,內容略云「修道道無可修,問法法無可問,迷人不了色空,悟者本無逆順,(中略)今日任運騰騰,拚騰騰任運,心中了了總知,且作佯癡縛鈍。」主要歌頌無為自然、騰騰任運之大道,因此世人又稱仁儉為騰騰和尚。〔佛百〕 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 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總目錄
  一卷。全稱《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又作《大圓禪師語錄》。唐溈山靈佑撰,明語風圓信、郭凝之編。輯錄溈山的行實、示眾、法門論究等,以及與百丈懷海、司馬頭陀、鄧隱峰、靈巖、道吾、德山、石霜、仰山、香嚴等人的宗乘對話,共60條,並略記靈佑的示寂。收入《大正藏》。〔禪宗辭典〕 溈山警策 溈山警策總目錄
  一卷。全稱《溈山大圓禪師警策》。唐溈山靈佑撰,為靈佑的語錄。靈佑鑒於當時修行者金生懈怠,威儀不守,遂作本書警策衲僧歸入正道。本書由散文、韻語組成。初以散文詳述警策意旨,分五節:一、示身之大患;二、懲出家之流弊;三、明出家之正目;四、示入道之由徑;五結勸叮嚀。接著用韻語,四言三十六句,文簡而意切。禪宗將本書與《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合稱「佛祖三經」,為初學者必讀之書。註釋書有宋代守遂的《溈山警策注》一卷、明代道沛的《溈山警策指南》一卷、弘讚的《溈山警策句釋記》二卷、大香的《溈山警策句釋句注》一卷。收入《大正藏》。〔禪宗辭典〕 溈山警策句釋記 溈山警策句釋記總目錄
  明弘贊在牛+參注,門人比丘開言+迥□□記,本書對《溈山警策》加以分科並注記,以使學人易於瞭解《溈山警策》之大綱及深義。全書主要分「釋題目」與「釋本文」二部分。「釋本文」由長行及重頌組成。長行部分又細分為教誡、示法二部分。教誡共九項。內容是業因苦果、生老病死、生滅時速、遠俗入道、名利失道、啟示三學,不修學道、業果時熟、策勵勸道。示法又分三項。第一道行,內有立法、懲誡、求道、擇友、結誨、潛修。第二禪教,內有禪學之示法與贊勉、教理之示教與誡勉。第三結勸,內有啟發、示教勸勉、顯示因果、自行化他等。重頌部分則分為第一頌標題,第二頌教誡十一項(幻色、時節、生滅、流轉、愛取有、虛生空老、無明惑、慨時命速、現因後果、因果所由、循環不息)第三頌示法七項(依師、擇法、了妄、歸真、相忘、寂教、只泯)。為《溈山警策》重要註釋書之一。收入《續藏經》第二編乙第十六套。〔大全〕 溈山警策注 溈山警策注總目錄
  宋守遂撰。一卷。為《溈山警策》最早之註釋書。收入《續藏經》第二編乙第十六套。〔另有明大香撰之《溈山警策注》一卷,亦為《溈山警策》之重要註釋書。收入《續藏經》第二編乙第十九套。〔大全〕 溈山警策指南 溈山警策指南總目錄
  明為霖道沛述。共一卷。此書性質近於《溈山警策句釋記》,亦為指導學人學習《溈山警策》之入門書,但分科較《溈山警策句釋記》簡單。收入《大正藏》。〔大全〕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總目錄
  一卷。唐仰山慧寂撰,明語風圓信、郭凝之編。內容初記慧寂之行實,次述慧寂與溈山、龐居士、三聖、乳源、百丈、黃檗、南泉等人的問答機語,及其上堂示眾等法語,約70條。最後則略記慧寂之入寂。收入大正藏。〔按:慧寂語錄早有成稿,始終無人整理,直至圓信等人編輯《五家語錄》時,始將其餘稿集錄。〕〔佛百〕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總目錄
  一卷。唐·裴休編。又作《黃檗禪師傳心法要》《黃檗傳心法要》《斷際禪師傳心法要》《斷際心要》。系集錄唐·黃檗希運禪師於洪州鐘陵龍興寺說法之要旨,於大中十一年(857)付序成書。卷首有裴休所作之序文,其次收錄黃檗希運禪師前後三次之說法、答弟子問之六段說法、簡短之上堂語及三段問答等。
  此外,裴休所集希運禪師之語錄,除本書外,尚有《黃檗山斷際禪師宛陵錄》一卷,系由裴休與黃檗之問答十五段,及上堂語一段所組成,內容為對在家居士所闡示之禪門要諦,其中包含頗為高深之教理與思想,故被視為是理解黃檗禪風之重要資料。其與《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合稱為《傳心法要》,一併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佛百〕 曹溪寶林傳 曹溪寶林傳總目錄
  十卷(現存本七卷,闕卷七、卷八、卷十)。唐·智炬撰(或作慧炬、惠炬、法炬;一說靈澈撰,或說為智炬與勝持合編而成)。全稱《大唐韶州雙峰山曹溪寶林傳》,又作《雙峰山曹侯溪寶林傳》或《寶林傳》。收在《中華大藏經》(台灣版)第一輯精裝第三十八冊(《宋藏遺珍》)、《禪宗全書》第一冊。為南宗禪較早出現的史書。
  全書先述及釋迦牟尼佛之生平、弘法大略,繼而敘述第一祖大迦葉、二祖阿難、三祖商那和修、四祖優婆ju多,以迄二十八祖達摩、二十九祖慧可、三十祖僧璨等人之傳略及傳法事跡。綜觀全書,雖無較具特色之史料價值,然禪宗祖統之說,系以此為主要根據。後世《祖堂集》《景德傳燈錄》等書之「西天二十八祖說」即受此書影響。其對中國佛教史之影響,不可謂不大。而天台宗人所撰之佛教史籍(如《釋門正統》《佛祖統紀》),對此書則頗多譏斥,且謂本書「詭說百端,以惑無識」。又,近代學者胡適推插蝴書內容系集錄《四十二章經》《五庚》《聖胄集》《付法藏傳》《師資血脈傳》等書而成。
  ◎附: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五《寶林傳》(摘錄)
  始吾讀《釋門正統》《佛祖統紀》等天台宗撰述,數攻擊此書(《寶林傳》),求之久而未獲。1933年,日本發現一寫本,僅存第六卷,以為奇寶,先在《東方學報》發表,復由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珂羅板印行。1934年,吾人亦在山西趙城縣廣勝寺,發現卷子刻本一部,存一、二、三、四、五、八等六卷,為金初民間刻本,在宋則為紹興間也。1935年收入《宋藏遺珍》,改為方冊本,影印以行。(中略)
  《至元法寶勘同錄》著錄九卷,當即此本。蓋原缺第二、第十兩卷,第二卷以《聖胄集》補之,仍缺第十卷也。
  數十年來,若敦煌、若海外、若地下、若古寺院,遺珍迭出,學者眼福,百倍前人。惟《寶林傳》原書並不佳,不過取其為古本而已。《傳法正宗記》雖采此書,然《正宗論》捲上亦謂:「其文字鄙俗,序致煩亂,不類學者著書,或錯誤差舛,殆不可按,是必所承西僧,泛傳不審,而傳之者又不能裁之」云云。
  今觀其書,即以年代一節論,舛誤者十之八九,蓋依據一俗陋年表所為,而《景德錄》仍之,如一祖至十三祖各章是。有經《景德錄》改正者,如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二祖各章是。有《景德錄》改而仍誤者,如二十一、二十四祖各章是。此《正宗記》所以遇有年代處,則盡刪削之,知其不足取信也。
  其卷八載「達摩以梁武帝大同二年丙辰十二月五日丁未終於洛州禹門,二十八日庚午,昭明太子奉敕撰祭文,時魏·太和十九年十二月」雲。按梁·大同二年,不當魏·太和十九年。梁·大同二年十二月丁卯朔,其五日非丁未,二十八日亦非庚午。據《梁書》卷八,昭明太子以中大通三年辛亥四月薨,年三十一。大同二年,昭明卒已五年矣,何能為達摩撰祭文,此真可為噴飯者也。同卷又有二十九祖(即東土二祖)可大師碑,題唐內供奉沙門法琳撰,法琳見《續高僧傳》卷二十四,又有唐·彥琪撰《法琳別傳》。法琳未聞掌內殿道場,何雲內供奉。據贊寧《僧史略》,內供奉授僧,始自唐肅宗,唐初何能有內供奉沙門,此謬之顯然者。且法琳著述存於今者,尚有《破邪論》《辯正論》等,其風格絕與可大師碑文不類。
  碑又有「東山之法,於是流焉」之句。因東土四祖信與五祖忍,並曾住蘄州東山寺,後人始目其法為東山法門。四祖卒於永徽二年,五祖卒於高宗上元二年,琳先以貞觀十四年卒,何能於二祖碑預有東山法門之語,此皆不足信者也。
  惟其書撰自中唐,傳世已古。1935年河北省磁縣出土之元和十二年李朝正重建梁武帝達摩碑,其文即出於此。又其所載師子以後世系,與今本《壇經》全同,皆足資考證,正不必以其鄙俚而廢之也。
  1929年,胡適撰《荷澤大師神會傳》,1934年記北宋本《六祖壇經》,均謂「今本壇經所載師子以後世系,為契嵩和尚所改。」並謂「今本景德錄,亦依契嵩說追改,非景德錄原本」云云。時《寶林傳》尚未復出,故推論如此,其實今本《壇經》與《寶林傳》同,其說遠在中唐,為《景德錄》《正宗記》等所依據,不自契嵩始也。至謂今本《景德錄》為依嵩說所追改,亦非,因《景德錄》後尚有《天聖廣燈錄》,所載亦與《寶林傳》同,能改《景德錄》,未必能改《天聖錄》,更未必能改《寶林傳》也。〔佛百〕 百丈叢林清規 百丈叢林清規總目錄
  唐·百丈懷海(720~814)著。為別於元·東陽德x奉勒重編的《敕修百丈清規》,故後世又名之為《百丈古清規》或《古清規》。
  按懷海為馬祖道一的弟子,曾於江西百丈山大智壽聖禪寺舉揚禪風,鑒於當時未有叢林規章制度,乃糅合大、小乘戒律,制定禪門儀規。此即本書之由來。然其原本於唐、宋間散佚。至元代,德x奉勒重編《敕修百丈清規》,惟內容與原本相去甚遠,欲窺知原本的體制大要,可據下列資料略知一二《宋高僧傳》卷十《懷海傳》《景德傳燈錄》卷六所附《禪門規式》《禪苑清規》卷十《百丈規繩頌》《敕修百丈清規》所附楊億《古清規序》等書。〔佛百〕 百丈清規證義記 百丈清規證義記總目錄
  九卷。清·源供儀潤述,妙永校,清·道光三年(1823)序刊,全名為《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一冊、《禪宗全書》第八十一冊。系杭州(浙江省)真寂寺的源供儀潤為《敕修百丈清規》所作的註解。儀潤在凡例中謂「證義之作,或隨文釋題,或即事顯理,或補其要義,或推廣衍說」,由此可見該書之特質。卷首收錄楊億的原序、儀潤的自序、其他序跋等五篇,以及目錄、凡例、五重玄義,卷末則附載地輿總目,以便知曉地名的異同。〔佛百〕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總目錄
  全一卷。全稱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又作斷際禪師宛陵錄。唐代裴休編。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內容輯錄黃檗希運禪師住於安徽宣州宛陵時,與裴休等人之宗乘機緣對話。希運以『禪』乃生死大事,不能等閒視之;並強調公案對於頓悟之重要性,顯示自其開始,禪林已將公案作為參禪之特殊法門。〔佛光〕 臨濟錄 臨濟錄總目錄
  一卷。唐·三聖慧然集。又稱《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臨濟慧照禪師語錄》《臨濟義玄禪師語錄》《慧照禪師語錄》《林濟錄》。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九冊。本書系三聖慧然彙集其師臨濟義玄(?~866)之一代言教編錄而成。全書內容分為語錄、勘辨、行錄等三部份。語錄部份收錄三玄三要、四料揀、四賓主、三句等話則;勘辨部份收錄歷參諸方時所商量之語要;行錄收載其行狀及記傳。
  根據近代學者的研究,《臨濟錄》之原型,當系收錄在宋版《天聖廣燈錄》卷十、卷十一的《臨濟語錄》,據說此一版本保持圓覺宗演重新開雕以前之《四家語錄》之體裁。
  古來本書即廣行於禪林之間,特受臨濟學徒之重視。註疏有《梅庵鈔》一卷(周九)、《夾山鈔》六卷(夾山)等。
  〔參考資料〕鈴木大拙《臨濟□基本思想》;古田紹欽《臨濟錄□思想》;陸川推雲《臨濟錄詳解》;柳田聖山《訓注臨濟錄》。〔佛百〕 趙州和尚語錄 趙州和尚語錄總目錄
  三卷。唐·趙州從諗述,文遠記。收在《萬續藏》第一一八冊《古尊宿語錄》卷十三、卷十四,《嘉興藏》(新文豐版)第二十四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九冊。又名《趙州從諗禪師語錄》《真際大師語錄》。
  趙州從諗(778~897),曹州郝鄉(一作青州臨淄)人,南泉普願禪師法嗣、南嶽下四世。六十一歲發心,嗣南泉,歷參黃檗、寶壽、鹽官、夾山等,後住趙州(廣東省)觀音院達四十年,舉揚恬淡的禪風。唐·乾寧四年(897)十一月二日示寂,世壽一二○,人稱趙州古佛。本書主要收錄其上堂、示眾、問答、對機、勘辨、偈頌等法語。
  現行最古刊本,為宋·棲賢澄諟重詳定,紹興(1131~1162)年間刊行者。後由僧挺守頤重刻,收錄《古尊宿語錄》中;明末,湛然圓澄弟子明聲再重刻(即《中華藏》所收者),二者內容無異,僅編次稍有異動。《古尊宿語錄》中《趙州和尚語錄》分兩卷刊載,卷十三收禪師行狀及上堂示眾語要;卷十四收「語錄之餘」,除上堂示眾語要外,另收十二時歌及偈頌真贊七首。《中華藏》所收者分三卷,卷首有湛然圓澄的重刻序,趙王與師作真贊、哭趙州和尚二首,以及助刻姓氏錄。上中下三卷內容則與前述相同,只是禪師行狀收在卷末。
  除上述刊本外,清世宗所編《御選語錄》卷五收有本語錄的精華。日本則流傳元和、寬永(1615~1643)年間刊行、三卷一冊的古活字本,以及慶安二年(1649)的刊本。
  ◎附:阿部正雄著·王雷泉譯《禪與西方思想》第一編(摘錄)
  (前略)鈴木認為趙州與臨濟一樣強調覺悟到「人」的必要性,儘管趙州並沒有像臨濟那樣明確使用「人」一詞。鈴木用《趙州錄》中的下述問答說明了這一點:
  「(僧問趙州):『如何是學人自己?』師云:『吃粥了也未?』云:『吃粥也。』師云:『洗缽盂去。』」
  趙州此處的教誨並非指飯後去洗缽盂,而是指去醒悟在這吃與洗中的「自我」。鈴木對這段問答解釋說「吃是一種行為,洗也是一種行為,但禪宗所要求的卻是行為者自身是正在進行吃和洗那個行為的吃者和洗者;而除非是從存在上或經驗上去把握住這個人,我們就不能談論這正在做的行為。覺察到這行為的是誰?把對這種行為的覺察傳達給你的又是誰?把這一切不僅告知你自己,也告訴所有其他人的你又是誰?「我」、「你」、「她」或「它」——所有這些都是代表在它後面某某的代詞。那麼,(在它後面)的某某又是誰呢?」
  我們還可以從下述問答中看到,趙州清楚地領會了和臨濟同樣的禪的核心。「師問新到僧:『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喫茶去。』又問另一僧:『曾到此間麼?』僧曰:『不曾到。』師曰:『喫茶去。』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雲喫茶去,不曾到也雲喫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喫茶去。』」
  我認為可以正確地說,趙州的「喫茶去」與臨濟的「看看」或「道道」一樣,都是力圖使別人覺悟到他的真「我」──也就是「人」。
  曾有人說趙州,「他的禪閃爍在嘴唇上」,因為他的話像寶石一樣熠熠閃光。因臨濟和德山分別被認為使用喝和棒的方法,故趙州的這一特點常與他們的峻烈態度形成對照。鈴木對趙州禪的讚賞,可以說部分靠趙州語言技巧的個人魅力。但對鈴木來說,他對趙州禪的評價當然超越了任何這樣的個人偏愛。其理由可見諸他文章中的下述話「應該說,最顯示趙州禪特色的在於他教導「為救度一切眾生而承受無窮惡欲帶來的痛苦。」當然,其他禪師亦說過同樣的話,因為他們不宣稱這一點就不可能是禪師。但在趙州禪中,這種強調尤為突出。」
  在這一點上,鈴木引述了關於趙州的下述問答「有婆子問(趙州):『婆是五障之身。如何免得?』師云:『願一切人生天,願我這婆婆永沈苦海。』」
  趙州的最後一句話的直譯是「願這婆婆永沈苦海」,指的是問答的對方。表面上趙州的回答雖然無情,其實這樣說法是力圖斬斷她對解脫「五障」的執著而解救這婆子。趙州的看來粗暴的回答實源於趙州與婆子同一不二,並願意比別人承受更大的苦難,或代受苦難的大悲。我認為正是在強調趙州與婆子同一的這一意義上,鈴木把這段話譯成「願我這婆婆永沈苦海。」
  另一段關於趙州的問答如下:
  「有人問:『你這樣一位聖人,死後會到何處去?』禪師趙州曰:『老僧在汝眾人之前入地獄!』問者震怵,曰:『這如何可能?』禪師毫不遲疑地曰:『我若不入,阿誰等著救度汝等眾人?』」
  關於第一個問答,鈴木說「這表達了本願或代受苦難的思想。」關於第二個問答,他評論道:「這確實是一句刺人的話,但從趙州的禪觀點來看,他是完全正確的。此處他毫無利己的動機。他的整個生命就是為了奉獻給他人。若不為此,他不會這般毫無隱諱地直接道破。耶穌說:「我就是道。」他召喚別人通過他而得救。趙州的精神與基督的相同。他們都沒有傲慢的自我中心精神。他們只是質樸地、全心全意地表達了同一個愛的精神。」
  在鈴木看來,禪者似乎有過重大智(pra-jn~a^)而忽視大悲(ka^runa^)的傾向。但鈴木強調,「禪宗如此行種種方便(upa^ya,為解脫而實行的權宜之計),自然出於業響隨聲的大悲。」正確的說法是,智與悲在禪宗中是一體不二的。鈴木說「維摩詰『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的話,表達了宗教體驗的精髓。沒有這一精髓,就沒有宗教,沒有佛教,當然也沒有禪宗。必須說,趙州禪以一種最徹底的方式,完美地表達了這種洞見。」
  只有在一個人的大智植根於大悲而大悲植根於大智中時,他才能當之無愧地稱作「無位真人」。為證明趙州已清楚地認識到這一觀點,鈴木引述了另一段問答:「有人問趙州:『佛是覺者,我們眾人的導師。他自然免去一切煩惱,是不?』趙州曰:『不,他有最大的煩惱。』『這如何可能?』趙州曰:『他的大煩惱就是要救度一切眾生!』」
  根據這一觀點,尤其在其晚年,鈴木強調在淨土真宗和禪宗間有著密切關係。當然,他強調的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思想和禪對真「人」的證悟的根本一致性。
  鈴木經常在其文章和講演中,帶著真誠的同情心,引述趙州的石橋故事:「一日有僧訪趙州,問:『久響趙州石橋。到來只見略約。』師曰:『汝只見略約,且不見石橋。』曰:『如何是石橋?』師曰:『度驢度馬。』」
  鈴木對這個故事的評論完美地表達了他對禪對真正的人生道路的看法:
  「趙州的橋正如恆河沙子,儘管受萬千畜生踐踏,難以置信地受它們染污,恆河沙子卻從不抱怨。萬千畜生的腳印轉眼就被抹平,它們遺下的污物亦被全部吸收乾淨,留下那沙子依然乾淨如初。故對趙州石橋來說不僅驢馬從上面經過,而且現在包括重型卡車和火車的種種運輸工具,它都願永遠荷載它們。即使它們濫用它,它也依然悠然自得,全不為任何騷亂所動。「第四步」的禪者正像這橋一樣。他不會在左臉被打後再轉過右臉去讓人打,但他會為人類同胞們的福祉默默地工作著。」
  〔參考資料〕秋月龍眠《趙州錄》(《禪□語錄》{11})。〔佛百〕 興化存獎禪師語錄 興化存獎禪師語錄總目錄
  全一卷。又作興化語錄、廣濟大師語錄。唐末臨濟宗僧興化存獎撰,明永樂初年(1403?)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一八冊古尊宿語錄卷五。輯錄存獎與其師義玄之機緣問答、與後唐莊宗之應酬語、興化寺開堂示眾法語等,並於卷末附錄其校勘之臨濟慧照禪師塔記。〔佛光〕 四家語錄 四家語錄總目錄
  書名。六卷。編者不詳。乃彙集禪宗馬祖道一以下百丈懷海、黃檗希運、臨濟義玄等四禪師之語錄而成。又稱《馬祖百丈黃檗臨濟四家錄》。收在《禪宗全書》第三十九冊。在《萬續藏》之中,前五卷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九冊《禪宗語錄別集部》。卷六收在《萬續藏》第一一八冊《古尊宿語錄》卷四、卷五。
  卷一收馬祖道一《江西馬祖道一禪師語錄》,又稱《馬祖道一禪師廣錄》,一卷。開頭揭載道一的傳記履歷,其次揭載示眾語錄約三十條。此示眾語要含有與西堂智藏、百丈懷海、南泉普願、大珠慧海、泐潭法會、泐潭惟建、石鞏慧藏、麻谷寶徹、大梅法常、汾州無業、鄧隱峰、石臼和尚、亮座主、洪州水老、龐蘊、藥山惟儼、潭州慧朗等人的應答機鋒語。乃極珍貴之作品。收錄於《古尊宿語錄》卷一的《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即自此廣錄抄出。
  卷二收錄懷海《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語錄》,又稱《百丈懷海禪師語錄》,一卷。開頭揭載懷海之傳記履歷,其次揭載與馬祖道一、黃檗希運、溈山靈釣、靈巖曇晟等的問答,及上堂語等二十餘條語要。《古尊宿語錄》卷一亦收此語錄。
  卷三收錄懷海《百丈廣錄》,又稱《百丈懷海禪師廣錄》,一卷。內容集錄大約二十條之問答。雖引用《報恩》《涅般》《迦葉》《寶積》《法華》等經,及僧肇三祖、法界觀、志公、西國高祖、此土初祖、曹溪慧能等人之語句,但與其他語錄一樣,皆未列出對話者之名。
  卷四收錄希運《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又稱《斷際心要》或《傳法心要》,一卷。此卷為唐·斐休所集。乃斐休居士集錄黃檗希運之說法而成。
  卷五收錄希運《黃檗山斷際禪師宛陵錄》附《斐相國傳心偈》,又稱《斷際禪師宛陵錄》《黃檗希運禪師宛陵錄》《宛陵錄》,一卷。內容以與斐休之問答為主,另含若干有關南泉普願、仰山慧寂、溈山靈釣等人之語要,共約四十條。其中並援用《法華經》之語,卷末附《斐相國傳心偈》。
  卷六收錄義玄《鎮州臨濟惠照禪師語錄》,一卷。卷首揭載慧照之傳記履歷,其次收錄與溈山靈佑、仰山慧寂、鎮州普化、河陽木塔長老、德山宣鑒、麻谷寶徹、杏山鑒洪、趙州從諗等人之問答,及示眾、上堂語要等約六十條。
  以上四家語錄,除《萬續藏》及《禪宗全書》收錄外,《大正藏》僅收黃檗之二書(第四十八冊)及臨濟錄(第四十七冊)。內容及次序亦略有差異。〔佛百〕 原人論 原人論總目錄
  《原人論》,一稱《華嚴原人論》,一卷,唐·宗密撰。此論依《華嚴》的宗旨,推究人的本源。卷首有宗密的自序,總敘造論的本意及全論的大旨,認為萬物都有本源,人為最靈,更應知自身所從來,但儒、道二家只知近的是祖、父傳體相續受身,遠的是混沌一氣分為陰陽而有三才、萬物;又佛教中也有說是前生造業受報得到人身乃至業、惑展轉以及阿賴耶識為身的本源,這都只是權教之說,未明實義。今依內外教理,推窮萬法,從淺至深,會偏令圓,所以叫作原人。論文共四篇第一斥迷執,非難儒、道二教的「萬物皆從虛無大道而生(或是自然生,或從元氣生)」說。第二斥偏淺,非難佛教中的人天教的「業為身本」說,和聲聞乘教的「色、心二法及貪、嗔、癡為根身、器界之本」說,以及大乘法相教的「唯識所變,識為身本」說,大乘破相教的「身元是空,空即是本」說。第三直顯真源,依一乘顯性教──即《華嚴經》,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此本覺真心即是宇宙萬法的本源,所以一切有情本來是佛。第四會通本末,把以前所非難的儒、道二教、人天教、聲聞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會歸一源,認為都是一乘顯性教的方便說。
  此論的卷首,除自序外,有裴休《序》,作於唐武宗會昌元年(841)。註疏有宗密的自注及宋·淨源的《華嚴原人論發微錄》三卷,元·圓覺的《華嚴原人論解》三卷,明·楊嘉祚刪合的《華嚴原人論合解》二卷等,現均存。(黃懺華)
  ◎附:錢穆《讀宗密「原人論」》(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今當特一提出者,則為宗密之《原人論》。此書可謂近似一純粹哲學性的論著,專意討論人類原始,而思辨所及,亦可謂其乃偏涉在宇宙論方面,而明白指出其絕對唯心論之主張。雖其大義亦一本佛學與禪宗,然論其趨勢所歸,則顯已有自宗教折入於哲學之傾向,而求其血脈淵源,則不得不謂其乃出於神會。今即就宗密此書,亦可證禪宗一脈,自達摩迄於慧能,此下五家分宗,其精神意態顯不與自神會以至宗密者相似。此亦沿禪宗思想者不可不注意之一點。而自另一面言之,則宗密《原人論》所主張之絕對唯心,自哲學意味方面言,亦不得謂其於禪宗諸祖師遠自達摩以下,一脈所悟,無所闡發。然而自慧能以下禪宗諸祖師,終於宗密此書,頗少稱道。蓋禪宗諸祖師,幾乎無不從其日常修行上啟悟,而宗密之書,則顯從文字言說之思辨上得來,此與壇經傳宗不立文字直指本心之大統,不得謂無違背,其書中所持之絕對唯心論,亦只可謂其是一種哲學思辨,與禪宗諸祖師頓然之悟,其間亦有大相逕庭之分別;惟此書通論全部佛說,又兼及於中國儒道兩家與佛法之異同,實已遠啟此下宋代理學諸儒之所探討。雖宋代理學家亦絕少稱引此書,而此書在唐宋之際中國思想史上,要當有其一加注意之價值也。(中略)
  宗密之論,實從神會悟入,惟其間有大可申論者。禪宗諸祖師,乃莫不於日常人生中真修實悟而來。日常人生,人各相異,則所修所悟,宜可有別。而神會則從言說文字知解上用力,故見其若為攝諸異而成一同。然修悟是實,知解則虛,修悟是主而知解乃附而從之。知解僅堪為修行作說明,非知解能獨立自有所成就,此層不可不辨。惟此以論佛教全體,宗密所斥之前四部,其實亦皆因緣時會,方便立說,所說雖各不同,而同為有一段真境界與真嚮往,即其真精神所在,此其所以能成為一宗教而持續向前也。逮其最後,文字言說愈繁,思辨愈細愈密,在哲學意義上看,亦是一種進步,然不免要逐漸脫離其宗教重修行之原始真境界,而轉用其精神於經典書本上,則其嚮往亦自不能無歧。今論釋迦之真精神,端在其月夜之離家出走,亦在其雪山之六年修行,又在其迦耶山菩提樹下之晏坐。當其時,又何嘗有所謂佛法中後起之所謂真源與了義。厥後小乘大乘,相宗空宗,紛然迭起,議論日繁,知解日歧,甚至啟近代佛家究是宗教抑是哲學之爭辯。竊恐哲學最多亦僅可闡述佛家之了義,而未必能實得佛家之真源。達摩精神,在其遠來中國,在其嵩山少林寺之面壁。慧能精神,在其辭母親去黃梅的一段路上,在其在東山寺後院碓坊八月之破柴踏碓,在其在四會獵人隊中之一段時間。凡佛家見精神處,都必在其行為上,而不在其理論上。方釋迦之月夜離家,慧能之辭母遠行,何嘗有佛法中所謂了義者存其心中。
  若論真源,則惟在其日常之自修自悟。悟所修,修所悟。此即所謂法無漸頓,定慧體一。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亦曰「所謂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庚禪,此性是禪之本源。」又曰「佛說頓教漸教,禪開頓門漸門。二教二門,各相符契。」
  此等語亦皆透切扼要。但宗密又曰:「今講者偏彰漸義,禪者偏播頓宗。禪講相逢,胡越之隔。宗密不知夙生何作,熏得此心,自未解脫,欲解他縛,為法忘於軀命,憫人切於神情。每歎人與法差,法為人病。故別撰經律論疏,大開戒定慧門。顯頓悟資於漸修,證師說符於佛意。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而難尋。泛學雖多,秉志者少,況跡涉名相,誰辨金瑜。徒自疲勞,未見機感。」
  讀此可知宗密心意之誠,其不失為一宗教信徒處在此。其謂頓悟資於漸修,師說符於佛意,則其意實欲重挽禪門之新宗,返之佛法之舊教。再泯教與宗而為一,惟一切經典文字,三乘萬法,則必以禪宗之直提心性為其真源了義而已。其《禪源諸詮集都序》有曰:「有禪師問曰:淨名已呵宴坐,荷澤每斥凝心,曹溪見人結跏,曾自將杖打起,今聞汝(宗密)每因教誡,即勸坐禪。禪庵羅列,遍於巖壑。乘宗越祖,吾竊短焉。」是宗密不僅推崇祖師新禪,實亦遵奉如來舊禪。其論漸修,不僅偏向經典講解,實亦兼重佛門修持。在其思想義理之探尋方面,顯已轉入哲學家道路,然其制心修行方面,則依然仍是一宗教家精神。在理論上極推神會,而在修行上,即神會亦不惜背棄。此誠宗密一特出處。其所欲包羅融會者太廣,則宜其所主張從事之未能即收宏效矣!此在宗密亦自知之,而仍不改其途轍,此即宗密一番宗教精神之最好表現也。故宗密雖極尊神會,而於神秀亦不深斥。
  〔參考資料〕 冉雲華《宗密》;柳田聖山《原人論》。〔佛百〕 禪源諸詮集都序 禪源諸詮集都序總目錄
  四卷。唐·圭峰宗密撰。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一冊。系宗密對禪宗諸家學說的總論,亦為其所編集《禪藏》的序文。原書卷上之一雲(大正48·399a)「禪源諸詮集者,寫錄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為一藏,以貽後代,故都題此名也。」其《禪藏》早已佚失,今僅存此一總序。
  此序是由於作者有感於禪宗與教下之衝突而作,因此,其中心目標乃在解說禪教之一致。在此書中,宗密即本此調和禪、教的立場,而將禪門與教下諸宗作一比勘與融通。他將禪門分為三宗,即息妄修心宗、泯絕無寄宗、直顯心性宗;又將教門分為三類,即密意依性說相教、密意破相顯性教、顯示真心即性教。然後將宗門與教下相應之系統互相配屬,略如下表:
  ┌人天因果教(人天教)
  ┌密意依性說相教┼說斷惑滅苦樂教(小乘教)
  │
  └將識破境教(唯識教)──息妄修心宗┐
  教┼密意破相顯性教(三論宗)────────泯絕無寄宗┼禪
  即性教(實大乘教)───────真顯心性宗┘
  上表中,教門某宗之與禪門某宗相聯屬者,即謂該一教門所說與該禪門之所行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亦即該教門所說可視為該禪門之修持依據。由此可知,此處宗密之學說,實為佛教思想史上之調和論者。
  宗密在此書中所述之佛教形上學,多以《大乘起信論》為依據。此書卷下之二附有佛教形上學之圖表,即依《起信論》所說而繪。
  此外,此書在敘述禪門三宗時,將歷史上之各家禪學都分別判入該三宗之內,例如將北宗神秀判入「息妄修心宗」,將荷澤神會一系與懷讓及其弟子道一(馬祖)所傳判入「直顯心性宗」。本書並且述及各宗之思想大略。因此,對研究禪宗史或禪宗思想史者而言,本書甚具參考價值。
  〔參考資料〕高峰了州《華嚴論集》;鐮田茂雄《宗密教學□思想史的研究》。〔佛百〕 禪門師資承襲圖 禪門師資承襲圖總目錄
  一卷。唐·裴休問,宗密答。全名為《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收在《萬續藏》第一一○冊、《禪宗全書》第一冊。乃宗密為答相國裴休之問所作之一篇長文。卷首有裴休短簡雲(萬續110·866上):「禪法大行,宗徒各異。互相詆髒,莫肯會同。(中略)伏望(中略)列北宗南宗,南宗中荷澤宗、洪州、牛頭等宗,具言其淺深頓漸、得失之要,便為終身龜鏡也。」
  此文大抵在敘述上述諸宗之傳承大略及所傳法門之大意。此諸宗之所指,即:
  (1)牛頭宗指四祖門下傍出之法融禪師,在牛頭山別建一宗,故名。此宗僅傳六代。
  (2)北宗指神秀及其弟子普寂之系統。
  (3)南宗指曹溪慧能之所傳。
  (4)荷澤宗指神會一系。
  (5)洪州宗指六祖門下南嶽懷讓之弟子馬祖道一之所傳。道一在洪州開元寺弘傳懷讓之禪法,故名。
  此文除略述上列諸宗之傳承系統外,並敘述其宗風而加以評判。作者評北宗云「悟既未徹,修豈稱真。」對洪州、牛頭二宗亦未有佳評。然對荷澤宗則大為推許。直以荷澤為慧能之真正傳法之人。並許其為第七祖。並云「荷澤宗者,全是曹溪之法,無別教旨。」「北宗但是漸修,全無頓悟。無頓悟故,修亦非真。荷澤則必先頓悟,依悟而修。」
  此書附有達摩以下之諸祖傳承圖,以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神會(七祖)、磁州智如(神會弟子)、益州南印(智如傳人)為正統,而以其餘諸師為傍出之法系。
  〔參考資料〕 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三);鐮田茂雄《宗密教學□思想史的研究》。〔佛百〕 龐居士語錄 龐居士語錄總目錄
  龐蘊,中唐時代的禪門居士。與梁代之傅大士並稱為「東土維摩」。居士名蘊,字道玄,又稱龐居士。生於衡州衡陽縣(湖南省衡陽縣治),初志於儒,貞元(785~804)初年,曾謁石頭希遷,豁然有省。後又與丹霞天然相偕往受科舉之選,而投宿於漢南旅舍。時,聞江西馬祖之道名,乃悟選官不如選佛,遂直奔洪州,隨馬祖參禪而契悟。丹霞後嗣法石頭,剃髮出家,龐蘊則終生不變儒形,在家而舉揚方外之風。居士與馬祖初相見時,嘗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馬祖答「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豁然大悟,復呈一偈「十方同一會,各各學無為,此是選佛處,心空及第歸」。其一生,常以偈闡明禪旨,所寫詩偈多達三百餘篇。《萬續藏》第一二○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九冊)收有《龐居士語錄》三卷。上卷收錄居士與馬祖、石頭、藥山、齊峰、丹霞、百靈、普濟等人之問答機緣;中、下二卷則收詩偈百餘首。
  〔參考資料〕《祖堂集》卷十五;《景德傳燈錄》卷八;《聯燈會要》卷六;《五燈會元》卷三;《居士》卷十七;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上卷。〔佛百〕 船子和尚撥棹歌 船子和尚撥棹歌總目錄
  《船子和尚撥棹歌》二卷,唐代僧人德誠撰。德誠,約九世紀上半葉在世,四川遂寧人,得法於藥山惟儼禪師,隱居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吳江畔,以小舟渡人,因號船子和尚,傳法給夾山善會後,當即入水而逝。本書收錄德誠漁父歌詞三十九首,吟詠漁人生活,寓以佛法禪理。附有歷代僧俗和詠若干首。有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收入《上海文獻叢書》。〔禪宗語言和文獻〕 北山錄 北山錄總目錄
  十卷。唐·梓州慧義寺沙門神清撰,北宋·慧寶注。又稱《北山語錄》《參玄語錄》《北山參玄語錄》。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二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九冊。作者神清所住慧義寺位於長平山之北,故稱「北山」;又本書博綜儒釋道三教玄旨,故稱「參玄」。
  依《宋高僧傳》卷六《神清傳》載,釋神清,俗姓章,綿州昌明人。年十三,受學於綿州開元寺辯智法師。當時敕令嚴峻,出家者限唸經千紙,方許落髮。清即誦《法華》《維摩》《楞伽》《佛頂》等經。年十七,即講《法華經》。元和年中,示寂於慧義寺。師平昔好為著述,三教俱曉。前後撰《法華玄箋》十卷、《北山參玄語錄》十卷等書,凡百餘卷。其中,《北山錄》博該三教,最為後世僧俗所愛讀。
  本書系作者站在佛徒立場所寫的論文集,計分十六篇。始於「天地始」,迄於「外信」。所論涉及佛教之世界觀、釋迦之生平、佛教三藏之大略,以及佛教與外學外教之關係等。其中較具史料價值者,略如下列
  (1)卷三《合霸王》篇,除歷敘佛教與印度阿懶世、阿育王等之關係外,並論及魏晉南北朝佛教與帝王之關係。
  (2)卷四《宗師議》,論述佛教義學與禪法之各傳承系統。
  (3)卷六《譏異說》,以義學沙門立場明白指斥南宗禪之後學。謂彼等忽視戒律,誤傳宗祖傳承系統。作者並且對宗門祖師「以心印心」之事,頗不以為然。其文云「其傳法賢聖,間以聲聞,如迦葉等。雖則回心,尚為小智,豈能傳佛心印乎?(中略)然今諸門皆禪,而惡乎知佛,禪獨乃一家耶?」對於神清這種看法,契嵩在《傳法正宗記》卷二曾對其譏斥禪者之論加以反駁。
  (4)卷八《住持行》一文內,曾述及自姚秦迄唐代之僧官設置大略。
  又,本書傳本極少。《大正藏》所收者,為民國十年影印出版的宋刊殘本。母本於民國初年始告發現。
  ◎附: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五(摘錄)1921年景印宋刻本。《唐書》《藝文志》作《參元語錄》,《宋志》作《北山參元語錄》,焦告《國史經籍志》《參元語錄》與《北山語錄》重出,《季滄葦書目》作《宋遼北山錄》,則因卷首有沈遼序而誤也。
  神清,《宋僧傳》六有傳,梓州慧義寺沙門,元和中卒。傳稱其「好為著述,(中略)都計百餘軸,並行於代。就中語錄,博該三教,最為南北鴻儒名僧高士之所披玩焉。寺居嘀城之北,長平山陰,故雲北山;統三教玄旨,實而為錄,故雲參玄」雲。以是知唐、宋志所著錄者即此書也。
  是書為理論體,頗似周秦諸子。以三字或二字為題,如《天地始》《聖人生》《異學》《外信》等,凡十六篇。會萃孔、老、莊、列、荀、楊、班、馬之言,而折衷以釋氏。書甚古雅,惟因其中有關涉禪宗世系之說,頗為禪者所攻擊。契嵩《鐔津集》有《評北山清公書》,即指此。
  此書未經入藏,傳本甚少。民國初年,發見兩殘本一存一至三、七至十卷,為項氏天籟閣入藏,西蜀草玄亭沙門慧寶注,前有錢唐沈遼序,後有殿中丞致仕丘浚後序,皆熙寧元年(1068)撰。一存一至六卷,為華亭朱氏文石山房舊藏,附《註解隨函》二卷,儀封縣平城村比丘德圭撰。同人乃聚貲合兩本影印行世,其原本後歸南海潘氏寶禮堂。
  慧寶注,卷三末有開寶六年事,卷十有宋太宗登極時事,則北宋初人。德圭注頗糾寶注之失,第四篇引《傳燈錄》,第七篇引《僧史略》,則又在贊寧《僧史》《景德傳燈》之後矣。書有差誤,注輒為糾正,而不改原文;注有差誤,《註解隨函》亦正之,而原文不動,最為合法。惟《隨函》卷末有刻主題名一葉,稱「宣授講主心印,廣福大師全吉祥,謹施長財,陸續重刊」云云。字體圓柔,不似本書之方勁,乃知為元初重刻宋本。茍無此葉,則全書均可充宋本矣。僧稱吉祥,惟元有之,詳《十駕齋養新錄》九。
  神清為義學僧徒,博極群書,對禪宗時致不滿,卷六《譏異說》篇尤甚,謂「付法傳止有二十四人,其師子後舍那婆斯等四人,並余家之曲說也,又第二十九名達麼多羅,非菩提達磨也。」以是頗為禪者所詬病。
  明教嵩撰《傳法正宗論》四篇,即為對神清而發,《正宗記》卷二末,《評北山清公書》云「唐高僧神清,不喜禪者,自尊其宗,乃著書而抑之。(中略)固哉清也,徒肆己所愛惡,而不知大屈先聖,(中略)雖能編連萬世事,亦何益乎!書曰「記誦之學,不足為人師」,清之謂歟也。」嵩雖掊擊清書,然與嵩並世之台宗僧徒,亦對嵩書還擊,勝負未分也。清攻擊禪者,謂師子後舍那婆斯等四人,並余家曲說,未明指何書,慧寶注以為指《寶林傳》,德圭注又謂舍那婆斯名誤,應雲婆捨斯多。此皆知有《寶林傳》,而不知《寶林傳》之外,尚有諸書,如《歷代法寶記》之屬也。作舍那婆斯者,乃諸書根據《達摩多羅禪經》及《出三藏記》薩婆多部目錄而來,非誤也。《寶林傳》以達磨為二十八代,今清書謂達磨多羅為二十九代,是《歷代法寶記》之說,非《寶林傳》之說也。慧寶以甲作乙,德圭又以不誤為誤,非敦煌發見《歷代法寶記》,趙城發見《寶林傳》,吾人又何從而正之,則新史料之發見,不可不刻刻留心也。〔佛百〕 十玄談 十玄談總目錄
  全一卷。唐代同安常察禪師撰。收於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九、聯燈會要卷三十。凡分十玄:心印、祖意、玄機、塵異、佛教、還鄉曲、破還鄉曲、回機、轉位、正位前,各付以七言律之頌。自心印至佛教五首,乃敘述宗門之要旨;自還鄉曲至正位前五首,指示學人履踐之要路。然依景德傳燈錄版本之差異(祖庭事苑、宋版、高麗版、天寧寺版、元版、明版),十玄之名稱略有不同。如宋版無「祖意」、「轉位」,元版名「佛教」為「演教」等。本書之註釋,有朝鮮雪岑之十玄談注、指月慧印之十玄談假名注等。〔佛光〕 洞山悟本大師語錄 洞山悟本大師語錄總目錄
  一卷。唐·洞山良價撰。又名《洞山良價禪師語錄》,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冊、《萬續藏》第一一九冊。為曹洞宗開祖洞山良價的語錄。
  內容包含上堂、示眾、舉古、問答等一二○則,及《寶鏡三昧歌》《玄中銘》《新豐吟》《綱要頌》《功勳五位頌》等十一種歌頌。註釋本則有斧山玄x的《聞解》、廓堂祖宗的《蒙解》、全苗月湛的《辯誤》等。
  〔參考資料〕 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第三冊。〔佛百〕 洞山五位顯訣 洞山五位顯訣總目錄
  全一篇。唐代洞山良價作,宋代慧霞編。系述說正中偏之五位。全文內容如下(大四七·五四一下):「正位卻偏,就偏辨得、是圓兩意。偏位雖偏,亦圓兩意,緣中辨得,是有語中無語。或有正位中來者,是無語中有語。或有偏位中來者,是有語中無語。或有相兼帶來者,這裡不說有語無語,這裡直須正面而去,這裡不得不圓轉,事須圓轉。然在途之語總是病,夫當人先須辨得語句,正面而去,有語是恁麼來,無語是恁麼去。作家中不無言語,不涉有語無語,這個喚作兼帶語,兼帶語全無的的也。他智上座臨遷化時,向人道:「雲巖不知有,我悔當時不向伊說。雖然如此,且不違於藥山蔡子。」看他智上座,合作麼生老婆也!南泉曰:「異類中行,且密贄黎不知有。」」其中,最初之一百五十一字,乃說明正中偏之五位,其他如「智上座」以下,則是論師承之部分。全文收在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卷下。本篇之註疏較重要者有曹山本寂之諫、五位顯訣元字腳(洞水)、五位顯訣耕雲注種月捃[手+鹿]槁(傑堂能勝等)、五位顯訣參注(本光瞎堂)。〔佛光〕 寶鏡三昧歌 寶鏡三昧歌總目錄
  全一卷。又作洞山良價禪師寶鏡三昧、寶鏡三昧。唐代曹洞宗祖洞山良價(807~869)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與大正藏第四十八冊(人天眼目卷三)。〔佛光〕
  本篇系詠敘曹洞正偏回互之玄旨。然偏正回互之說實淵源於石頭希遷所撰之參同契。其後,石頭傳藥山,藥山傳雲巖,雲巖傳洞山,至洞山始集五位說之大成。故本歌與參同契同為曹洞宗之宗典而備受重視。全篇由四言九十四句、三七六字所組成。〔佛光〕
  其註解書有:(一)寶鏡三昧玄義一卷,附錄於重編曹洞五位顯訣卷下。宋代雲外雲岫(1242~1324)著。雲岫將寶鏡三昧歌詳予註釋,以闡明其原義。(二)寶鏡三昧本義一卷,清代行策著。以寶鏡三昧、偏正回互、三疊分卦、五變成位、二喻顯法、六爻攝義等六種圖說,揭示重離六爻、偏正回互之精義;又詳解五位說,並駁覺范、永覺之見解。(三)寶鏡三昧原宗辨謬說一卷,清代雲淙淨訥著。淨訥論述寶鏡三昧本義,並論及:(1)力說雲巖之重離六爻、偏正回互,(2)以洞山良價之正偏為根本而建五位功勳, (3)以曹山本寂之功勳為根本,而立五位君臣,(4)以石霜之正偏功勳君臣之制為根本而立五位王子等,以彰顯寶鏡三昧歌之原旨,而辯駁覺范、大慧等人之說。上記三書皆收於《萬續藏》第一一一冊。其他尚有日僧指月慧印所撰之寶鏡三昧不能語、面山瑞芳之寶鏡三昧吹唱等。〔佛光〕 寶鏡三昧玄義 寶鏡三昧玄義總目錄
  一卷。宋雲外雲岫撰。雲岫將《寶鏡本昧歌》詳加註釋,以闡明其微妙原義。附錄於《重編曹洞五位顯該訣》卷下。收入《續藏經》。〔禪宗辭典〕 寶鏡三昧本義 寶鏡三昧本義總目錄
  一卷。清行策撰。以寶鏡三昧、偏正回互、三疊分卦、五變成位、一喻顯法、六爻攝義等六種圖說,揭示重離六爻、偏正回互之精義,又詳解五位說。收入《續藏經》。〔禪宗辭典〕 寶鏡三昧原宗辨謬 寶鏡三昧原宗辨謬總目錄
  一卷。清雲淙淨訥撰。淨訥論述寶鏡三昧本義,解說雲巖之重離六爻、偏正回互,闡釋洞山良價的正偏為根本而立五位功勳,曹山本寂的功勳為根本而立五位君臣,石霜的正偏功勳、君臣之制為根本而立五位王子,以彰顯《寶鏡三昧歌》的原旨。收入《續藏經》。〔禪宗辭典〕 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 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總目錄
  全一卷。唐代僧曹山本寂(840~901)撰,日僧指月慧印(1689~1764)校訂。又稱曹山大師語錄、曹山本寂禪師語錄、曹山元證禪師語錄、曹山錄。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輯錄本寂之行業、問答、示眾語要,並收錄慧印之法嗣瞎道本光重編之解釋洞山五位顯訣、逐位頌並注別揀、五位旨訣、四種異類、三然燈等。大正藏第四十七冊於本語錄之後,又收錄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二卷;捲上系明代郭凝之所編,內容即「五家語錄」所收之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卷下則系日僧宜默玄契所編有關曹山之拾遺錄。〔收入大正藏第47冊〕
  歷年來,曹山語錄迭有刊行,版本互異,故《萬續藏》第一一九冊收錄之曹山語錄,與大正藏所收者略有出入。〔佛光〕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總目錄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二卷,唐本寂述,明代郭凝之編集,日僧人宜默玄契補編。本寂(840—901),俗姓黃,福建莆田人,是洞山良價禪師的高足,住撫州(今江西省內)曹山等處,法會興盛,與其師共創曹洞宗。本書卷上為郭凝之編集,記載本寂示眾、垂語、問答等語錄,卷首、卷末記禪師生平略歷。卷下為玄契補編,補錄本寂上堂問答、舉古代語以及《解釋洞山五位顯訣》《註釋洞山五位頌》等。此書系五家宗主語錄之一,是研究曹洞思想的極重要文獻。收入《大正藏》四十七冊。〔禪宗語言和文獻〕 雪峰義存禪師語錄 雪峰義存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二卷。唐代僧雪峰義存(822~908)撰,明代林弘衍編,崇禎十二年(1639)刊行。又作雪峰禪師語錄、真覺禪師語錄、雪峰真覺禪師語錄。收於躥續藏第一一九冊。編錄上堂示眾語、機緣問答、偈頌、規則、遺誡等,卷末附錄雪峰真覺大師年譜、雪峰崇聖禪寺碑記文、雪峰禪寺二十四景詩,以及孫覺、方山慧真諸人之序、跋等。〔佛光〕 玄沙師備禪師廣錄 玄沙師備禪師廣錄總目錄
  凡三卷。詳稱福州玄沙宗一大師廣錄。又作玄沙廣錄。唐代玄沙師備(835~908)撰,智嚴編。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六冊。內容編集上堂語、頌、上堂示眾、方丈錄、佛心印錄等,卷末附林澄所撰之「唐福州安國禪院先開山宗一大師碑文並序」。
  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刊行林弘衍所編之《玄沙師備禪師語錄》三卷,又稱《福州玄沙宗一禪師語錄》《玄沙語錄》《玄沙大師語錄》,亦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六冊。集錄廣錄所未收之上堂、拈香、垂示等之語要,包括玄沙之略傳、綱宗三句、玄沙對古則公案之拈評等。〔佛光〕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總目錄
  一卷。唐·法眼文益撰。又名《法眼文益禪師語錄》《大智藏大導師語錄》。收錄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內容收載法眼文益之略傳及其在崇壽院、報恩禪院、清涼禪院等三座道場所開示的開堂、上堂、示眾、問答、機緣、舉古、代古、偈頌等法語。文益之提撕極為懇切,完全不行棒喝。在《祖庭事苑》卷六中有此語錄的語句解釋,由此可推測出,此書在宋代業已記錄、歸納整理完成。現存本是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逕山之雪嶠圓信及郭凝之編纂的《五家語錄》中的第五卷(末卷)。〔佛百〕 宗門十規論 宗門十規論總目錄
  一卷。五代僧法眼文益撰。收在《萬續藏》第一一○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二冊。書中揭舉五代禪家的十項流弊,以矯時弊。所謂十弊,即
  (1)自己心地未明,妄為人師謂當時禪人多所慢易,怠於參求,不擇宗匠,急務住持,濫稱知識,唯貴虛名。
  (2)黨護門風,不通議論謂當時禪人各護德山、臨濟、溈仰、曹洞、雪峰、雲門,各黨其祖,不原真際,矛盾相攻,不辨緇白。
  (3)舉令提綱,不知血脈謂舉唱宗乘,猥竊人言,不分真偽,玷瀆古人,埋沒宗旨。
  (4)對答不觀時節,兼無宗眼謂當時宗師不辨邪正,不觀時節,濫施棒喝,誑謔群小,欺昧聖賢。
  (5)理事相違,不分觸淨謂理事不相資,或有事無理、或有理無事、妄作談論不分觸淨,餚訛不辨。
  (6)不經淘汰,臆斷古今言句謂當時禪人結交知識朋友,不經淘汰,又妄臆斷古今,無異於不學劍而強舞太阿。
  (7)記持露布,臨時不解妙用謂以承言滯句,鼓吻搖唇為妙解。
  (8)不通教典,亂有引證謂不明佛意,不識義理,專守門風妄加引證,故自取譏誚。
  (9)不關聲律,不達理道,好作歌頌謂當時宗匠以歌誦為等閒,任情直吐,多類野歌。
  (10)護己之短,好爭勝負謂當時禪人多竊位任住持而以為已得最上乘超世間法。於是護己短、毀人長,破佛禁戒,棄僧威儀,口談解脫因,心弄鬼神事。
  ◎附:法眼文益《宗門十規論》(摘錄自《禪宗全書》第三十二冊)
  宗門十規論自敘
  文益幼脫繁籠,長聞法要,歷參知識垂三十年。而況祖派瀚漫,南方最盛,於焉達者,罕得其人。然雖理在頓明,事須漸證。門庭建化固有多方,接物利生其歸一揆。苟或未經教論,難破識情。驅正見於邪途,汨異端於大義,誤斯後進,枉入輪迴。文益中測頗深,力排匪逮,拒轍之心,徒壯x河之智。無堪於無言中,強顯其言;向無法中,強存其法。宗門指病,簡辯十條,用詮諸妄之言,以救一時之弊,謹敘。
  第一,自己心地未明妄為人師
  論曰:心地法門者,參學之根本也。心地者何耶?如來大覺性也。由無始來,一念顛倒,認物為己。貪慾熾盛,流浪生死。覺照昏蒙,無明蓋覆。業輪推轉,不得自由,一失人身,長劫難返。所以諸佛出世,方便門多。滯句尋言,還落斷常。祖師哀憫,心印單傳。俾不歷階級,頓超凡聖,只令自悟,永斷疑根。
  近代之人,多所慢易。叢林雖入,懶慕參求。縱成留心,不擇宗匠。邪師過謬,同失指歸。未了根塵,輒有邪解,入他魔界,全喪正因!但知急務住持,濫稱知識。且貴虛名在世,寧論襲惡於身?不惟聾瞽後人,抑亦凋弊風教!登法王高廣之坐,寧臥鐵床受純陀最後之饈。乍飲銅汁,大須戰慄,無宜自安。謗大乘愆,非小罪報!
  第二,黨護門風、不通議論
  論曰:祖師西來,非為有法可傳,以至於此。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豈有門風可尚者哉!然後代宗師,建化有殊,遂相沿革。且如能、秀二師,元同一祖,見解差別故,世謂之南宗北宗。能既往矣,故有思、讓二師紹化。思出遷師,讓出馬祖;復有江西、石頭之號。從二枝下,各分派列,皆鎮一方,源流濫觴,不可殫紀。逮其德山、臨濟、溈仰、曹洞、雪峰、雲門等,各有門庭施設,高下品提。至於相繼子孫,護宗黨祖,不原真際,竟出多岐,矛盾相攻,緇白不辨。
  嗚呼!不知大道無方,法流同味。向虛空而布彩,於鐵石以投針。角爭鬥為神通,騁唇舌作三昧。是非鋒起,人我山高。忿怒即是修羅,見解終成外道。倘不遇於良友,難可拔於迷津。雖是善因,而招惡果。
  第三,舉令提綱、不知血脈
  論曰:夫欲舉唱宗乘、提綱法要,若不知於血脈,皆是妄稱異端。其間有先唱後提、抑揚教法、頓挫機鋒、祖令當施、生殺在手;或壁立千仞、水洩不通;或暫許放行、隨波逐浪。如王按劍,貴得自由。作用在於臨時,縱奪猶於管帶。波騰嶽立,電轉風馳;大象王游,真師子吼。多見不量己力,剽竊人言,但知放而不知收,雖有生而且無殺。奴郎不辨,真偽不分。玷瀆古人,埋沒宗旨。人人向意根下卜度,個個於陰界裡推求。既懵於觸目菩提,只成得相似般若。於無住本建立法幢,代佛宣揚豈同容易!不見雲門大師道盡大唐國內覓一個舉話人也難得。又不見黃檗和尚道馬大師出八十餘員善知識,問著個個阿碌碌地,惟有廬山和尚較些子。是知當此位次,若會舉令提綱,便是十成宗匠。何以知之?不見古人道從苗辨地,因話識人。直饒瞬目揚眉,早是一時驗了,況為模範,得不慎歟?
  第四,對答不觀時節、兼無宗眼
  論曰:凡為宗師,先辨邪正。邪正既辨,更要時節分明,又須語帶宗眼,機鋒酬對,各不相辜。然雖句裡無私,亦假言中辨的。曹洞則敲唱為用,臨濟則互換為機,韶陽則涵蓋截流,溈仰則方圓默契。如谷應韻,似關合符;雖差別於規儀,且無礙於融會。
  近代宗師失據,學者無稽。用人我以爭鋒,取生滅為所得。接物之心安在,破邪之智蔑聞。棒喝亂施,自雲曾參德山臨濟;圓相互出,惟言深達溈山仰山。對答既不辨綱宗作用,又焉知要眼?誑謔群小,欺昧聖賢,誠取笑於旁觀,兼招尤於現報!所以一宿覺雲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似此之輩,不可殫論。但脫師承,都乏己見,無本可據,業識茫茫,惟可哀憐,難以為報。
  第五,理事相違、不分觸淨論曰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事依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資,還同目足。若有事而無理,則滯泥不通;若有理而無事,則汗漫無歸。欲其不二,貴在圓融。且如曹洞家風,則有偏有正、有明有暗;臨濟有主有賓、有體有用,然建化之不類,且血脈而相通,無一不該,舉動皆集。又如法界觀,具談理事,斷自色空。海性無邊,攝在一毫之上;須彌至大,藏歸一芥之中。故非聖量使然,真猷合爾。又非神通變現,誕生推稱。不著他求,盡由心造。佛即眾生,具平等故。苟或不知其旨,妄有談論,致令觸淨不分,啄訛不辨。偏正滯於回互,體用混於自然,謂之一法不明,纖塵翳目。自病未能剿絕,他疾安可醫治?大須審詳,固非小事。
  第六,不經淘汰、臆斷古今言句
  論曰:夫為參學之人,既入叢林,須擇善知識,次親朋友。知識要其指路,朋友貴其切磋。只欲自了其身,則何以啟進後學?振揚宗教、接物利生,其意安在?看他先德,梯航山海,不避死生;為一兩轉之因緣,有纖瑕之疑事,須憑抉擇,貴要分明。作親偽之箴規,為人天之眼目,然後高提宗印,大播真風;徵引先代是非,鞭撻未了公案。如不經淘汰,臆斷古今,則何異未學劍而強舞太阿,不習坎而妄憑深涉,得無傷手陷足之患耶?
  夫善取有,如鵝王擇乳;不善依,若靈龜矯蹤。況其間有逆順之機,回互之語;出其生而卻就死地,將其生而翻寄偏門。非可肆其狂心,輒使測他聖意!況一字法門之要,有萬端建化之方,得不慎諸,以防來者。
  第七,記持露布、臨時不解妙用
  論曰:學般若人,不無師法。既得師法,要在大用現前,方有少分親切。若但專守師門,記持露布,皆非穎悟,盡屬見知。所以古人道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超於師,方揚師教。六祖又謂明上座雲吾與汝言,皆非密事,密在汝邊!又巖頭謂雪峰雲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是知言語棒喝,非假師承;妙用縱橫,豈求他合?貶之則珠金喪彩,賞之則瓦礫增輝。可行即行,理事俱修;當用即用,毫釐不差。真丈夫材,非兒女事。切忌承言滯句,便當宗風;鼓吻搖唇,以為妙解。況此不假筌蹄,得入思慮能知。智出於廣漠之鄉,神會於不測之境。龍象蹴踏,非驢所堪。
  第八,不通教典、亂有引證
  論曰:凡欲舉揚宗乘,援引教法,須是先明佛意,次契祖心,然後可舉而行,較量疏密。倘或不識義理,只當專守門風,如輒妄有引證,自取譏誚。且如修多秘藏,儘是指蹤;圓頓上乘,悉同標目。假使解得百千三昧、沙數法門,只益自勞,非干他事!況復會權歸實,攝裔還源,於其淨界中,不受一塵。況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不免據情結款,就體解紛,與我祖宗全無交涉。
  頗有橫經大士,博古真流,誇舌辯如利鋒,騁學富如□積 。到此須教寂默,語路難伸。從來記憶言辭,儘是數他珍寶。始信此門奇特,乃是教外別傳。後進之徒,莫自埋沒,遭他哂笑,有辱宗風。勿謂不假熏修,便乃得少為足,末既不曉,本何明哉?
  第九,不關聲律、不達理道、好作歌頌
  論曰:宗門歌頌,格式多般,或短或長,或今或古。假聲色而顯用,或托事以伸機,或順理以談真,或逆事而矯俗。雖則趨向有異,其奈發興有殊。總揚一大事之因緣,共贊諸佛之三昧。激昂後學,諷刺先賢,皆主意在文,焉可妄述?
  稍睹諸方宗匠,參學上流,以歌頌為等閒,將製作為末事。任情直吐,多類於野談;率意便成,絕肖於俗語。自謂不拘粗曠,匪擇穢孱;擬他出俗之辭,標歸第一之義。識者覽之嗤笑,愚者信之流傳。使名理而浸消,累教門之愈薄。不見華嚴萬偈、祖頌千篇,俱爛漫而有文,悉精純而靡雜,豈同猥俗,兼糅戲諧!在後世以作經,在群口而為實,亦須稽古,乃要合宜。苟或乏於天資,當自甘於木訥,胡必強攀英俊,希慕賢明;呈丑拙以亂風,織弊訛而貽戚?無惑妄誕,以滋後羞!
  第十,護己之短、好爭勝負
  論曰:且如天下叢林至盛,禪社極多,聚眾不下半千,無法況無一二!其間或有抱道之士,潔行之人,肯暫徇於眾情,勉力紹於祖席。會十方之兄弟,建一處之道場。朝請暮參,匪憚勞苦。且欲續佛慧命,引道初機,非為治激聲名,貪婪利養。如鐘待扣,遇病與醫。澍法雨則大小無偏,振法雷則遠近鹹應。其榮枯自異,動蟄差乖。固非選擇之情,行取捨之法。蓋有望風承嗣,竊位住持,便為我已得最上乘超世間法,護己之短,毀人之長;誑惑於廛蠶,咀嚼於屠販。聲張事勢,矜托辯才。以訐露為慈悲,以佚濫為德行。破佛禁戒,棄僧威儀;返凌鑠於二乘,倒排斥於三學。況不撿於大節,自許是其達人?
  然當像季之時,魔強法弱,假如來之法服,盜國王之恩威。口談解脫之因,心弄鬼神之事。既無愧恥,寧避罪愆?今乃歷敘此徒,須警來者。遇般若之緣非小,擇師資之道尤難。能自保任,終成大器。強施瞑眩,甘受謗嫌。同道之人,幸宜助發。〔佛百〕 禪月集 禪月集總目錄
  二十五卷,補遺一卷。唐·德隱貫休(禪月大師)述,其弟子曇域編。原為三十卷之詩文彙編,然文集五卷已佚,剩餘之二十五卷為詩集。補遺一卷,乃明代毛晉所撰。內容包括樂府古題雜言一卷、古風雜言古意五卷、五言律詩十二卷、七言律詩及七言絕句六卷、七言律詩一卷。此詩集與《寒山詩》同為禪門中之廣受傳誦者。《唐三高僧詩集》中也曾加收載。此外,台灣明文版《禪門逸書》初編亦收有此集。
  作者貫休,自七歲從安和寺圓直出家後,即以詩文名噪當世,亦精書法。其後入蜀,甚受蜀王之禮遇。
  〔參考資料〕明復《禪月集解題》(明文版《禪門逸書》)初編。〔佛百〕 五家語錄 五家語錄總目錄
  五卷。明·郭凝之編。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九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九冊。崇禎三年(1630)成立,康熙四年(1665)刊。又作《五宗錄》。系輯錄中國禪宗五家諸祖師的語錄七部而成。此七部語錄亦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冊。茲列之如下
  (1)《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一卷,唐·慧然集錄。
  (2)《潭州溈山靈釣禪師語錄》一卷,明·郭凝之編集。
  (3)《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一卷,明·郭凝之編集。
  (4)《瑞州洞山良價禪師語錄》一卷,明·郭凝之編集。
  (5)《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一卷,明·郭凝之編集。
  (6)《雲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由明·郭凝之門人守堅集錄而成。
  (7)《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一卷,明·郭凝之編集。
  此《五家語錄》,卷首載有明·漢月法藏的五家語錄序、五宗源流圖;卷末則收錄崇禎三年冬日語風圓信的五家語錄序、崇禎五年正月密雲圓悟的五家語錄序。又,本書也編入《嘉興續藏經》第五十八函(新文豐版第二十三冊),但古來傳本甚少。其中,臨濟、雲門二語錄以外的五本語錄,皆是第一次編集而成,頗值得注意。
  〔參考資料〕《佛典疏錄目錄》卷下;宇井伯壽《第二禪宗史研究》。〔佛百〕 祖堂集 祖堂集總目錄
  二十卷。五代南唐泉州招慶寺靜、筠二禪僧編。收在《禪宗全書》第一冊。全書內容記述自迦葉以至唐末、五代共二五六位禪宗祖師的主要事跡及問答語句,而以南宗禪雪峰系為基本線索。
  本書卷一載毘婆尸佛迄釋迦佛等七佛,及大迦葉至羅侯羅等十六祖;卷二載十七祖僧伽難提迄三十三祖慧能;卷三載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旁出法系,及六祖慧能門下荷澤、行思、懷讓等人;卷四以下至卷末,則敘述六祖門下行思、懷讓等人所傳之各系諸師傳記。其特色及始用價值,茲舉數例如次
  (1)對所紀傳者有三種稱呼。其一為「佛」,如毘婆尸佛等七佛;其二為「尊者」,即印度諸祖,如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等;其三為「和尚」,即中國諸僧(含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磨),如慧能和尚、牛頭和尚等。
  (2)所載之六祖法脈甚詳,其成書又在《景德傳燈錄》之前,故對研究南宗禪歷史者,頗具史料價值。
  (3)內含有不少海東(朝鮮半島)名僧傳記,可作為研究朝鮮佛教史的輔助史料。
  本書成書於南唐·保大十年(952),是早於《景德傳燈錄》半個多世紀完成的禪宗史書,在史料等方面有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學者柳田聖山認為,《祖堂集》的開版經過至今尚有許多不明之處,但其於近代的再發現,對研究初期禪宗史則是僅次於敦煌文獻的寶貴史料。
  按本書成書後,流傳不久,即告失傳。諸大藏經亦未收錄此書。直至西元1912年,日本學者關野貞、小野玄妙等人對韓國南部慶尚道陝川郡伽耶山海印寺所藏高麗版大藏經版本進行調查時,始自其藏外版中發現高麗·高宗三十二年(1245)開雕的《祖堂集》二十卷的完整版本。二次大戰後,日本花園大學複印《祖堂集》的普及本。1972年,柳田聖山又在日本出版該書之影印本。近年來,本書甚受學界重視,日本學者穴山孝道、橫井聖山等人皆著有專文研究此書,法國漢學家戴密微亦撰有《考究祖堂集源流》一文。
  〔參考資料〕柳田聖山《祖堂集索引》;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大屋德城《朝鮮海印寺經版考》;石井修道《宋代禪宗史□研究》。〔佛百〕 宗鏡錄 宗鏡錄總目錄
  一百卷。五代吳越國延壽(904~975)集。延壽是法眼文益的嫡孫,法眼在《宗門十規論》裡鼓勵參禪的人研究教典,又有頌云「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鬧,欲免心中鬧,但知看古教。」都是針對當時的禪師們輕視義學落於空疏的流弊而發,延壽編集《宗鏡錄》的動機,當然淵源於此。《宗鏡錄》卷四十三云:「近代相承,不看古教,唯專己見,不合圓詮。」又捲六十一云「今時學者,全寡見聞,恃我解而不近明師,執己見而罔披寶藏。故茲遍錄,以示後賢,莫踵前非,免有所悔。」延壽在這兩段文裡,發揮了法眼的觀點,把編集《宗鏡錄》的原因,說得非常明白。
  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及《淨慈寺志》卷八所說,延壽得法於法眼的大弟子德韶之後,於後周太祖廣順二年(952)住持奉化雪竇寺,其時,「學侶臻湊」,從他參學的人很多,因此《雪竇寺志》上有在雪竇寺寫成《宗鏡錄》初稿的傳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吳越國忠懿王請延壽住持杭州北山的靈隱寺,明年,又請住持南山的永明寺(即淨慈寺),從他參學的人更多。宋·慧洪(1071~1128)《林間錄》卷下云「予嘗游東吳,寓於西湖淨慈寺,寺之寢堂東西廡建兩閣甚崇麗,寺有老衲為予言,永明和尚以賢首、慈恩、天台三宗互相冰炭,不達大全,心館其徒之精法義者於兩閣,博閱義海,更相質難,和尚則以心宗之衡准平之。又集大乘經論六十部,西天此土賢聖之言三百家證成唯心之旨,為書一百卷傳於世,名曰宗鏡錄。」考《淨慈寺志》,《林間錄》所說的「寢堂」,原名演法堂,建於顯德元年(954),凡五楹,因為延壽在此堂內集成《宗鏡錄》的定稿,改名為宗鏡堂。
  《宗鏡錄》集成之後,據宋·元釣年間(1086~1093)楊傑《宗鏡錄》序說「吳越忠懿王寶之,秘於教藏。」宋代曇秀的《人天寶鑒》上也說「禪師既寂,叢林多不知(宗鏡錄)名,熙寧中(1060~1077)圓照禪師始出之,(中略)於是衲子爭傳誦之。」圓照的提倡,引起社會上的注意,元豐年間(1078~1085)皇弟魏端獻王乃鏤板分送當時有名的叢林。不過在其後的元釣年間(1086~1093),《宗鏡錄》經過法湧、永樂、法真等人的「校讀」,並刻新板流佈,面目可能和魏端獻王所刻的不同。明代的蜀益(1599~1655)在《靈峰宗論》卷七校定《宗鏡錄》跋裡說「永明大師(中略)輯為《宗鏡錄》百卷,(中略)未百年,法湧諸公擅加增益,於是支離雜說,刺人眼目,致袁中郎輩反疑永明道眼未明,亦可悲矣。(中略)予閱此錄已經三遍,竊有未安,知過在法湧,決不在永明也。癸巳新秋,刪其蕪穢,存厥珍寶,卷仍有百,問答仍有三百四十餘段,一一標其起盡,庶幾後賢覽者,不致望洋之歎,泣歧之苦矣。」魏端獻王的原刻本,楊傑《宗鏡錄》序上說「四方學者罕遇其本」,可見早已絕版,而蜀益用以校定的《宗鏡錄》則是根據法湧的新本,那末現今流傳的《宗鏡錄》是法湧等人「擅加增益」的本子,而不是延壽的定本。不過法湧等人並沒有把《宗鏡錄》修改得面目全非,蜀益說「雖被法湧雜糅,然具眼者觀之,金沙可立辨也。」
  《宗鏡錄》全書約共八十餘萬字,分為三章,第一卷前半為標宗章,自第一卷後半至第九十三卷為問答章,第九十四捲至第一百卷為引證章。標宗章「立正宗明為歸趣」,問答章「申問答用去疑情」,引證章「引真詮成其圓信」。所謂正宗,即「舉一心為宗」,此一心宗,「照萬法如鏡」,又編聯古制的深義,撮略寶藏的圓詮,故稱曰錄。《宗鏡錄》的名義如此,讀者就不難想見它的內容。
  《宗鏡錄》全書在詮釋「一心」處,引用《華嚴經》及賢首宗的理論最多。賢首宗興起在天台宗和慈恩宗之後,法藏、澄觀極意談「圓」,圓融無礙的說教,和禪宗門下經常提舉的「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互相呼應,有時禪家宗旨得到《華嚴》義理的引證而愈益顯豁,所以禪宗五家宗派最後一宗的開山祖師法眼重視華嚴,法眼的嫡孫延壽著《宗鏡錄》而廣引賢首宗義,乃是佛教發展史上必然會出現的現象。不過,《宗鏡錄》畢竟是藉教明宗而不是混宗於教的著作,因此在九十九卷的問答章裡,雖然羅列了天台、賢首、慈恩的教義,而只是一味會通,藉以證明心宗的深妙,並沒有料簡異同,解決教理上的問題,這是《宗鏡錄》的一大特點。
  據蜀益的研究,本錄問答章分為三百四十多段,每一段又包含若干問題,大約在第四十六卷以前,所有回答,多明法性,第四十七卷以後,多明法相。不過也並非嚴格區分,因為在第四十六卷以前,也有談到法相的問題,第四十七卷以後,也有談到法性的問題的。此外,前後問題以及所闡釋引證的,重複的地方很多,卷第一百云「今聞宗鏡卷卷之中,文文之內,重重唱道,一一標宗,長菩提根,成於法樂。(中略)請不生怠,厭於頻聞。」從這裡更加可以知道,延壽編集《宗鏡錄》只是藉教明宗,成其對於宗的「圓信」,而並非有意於解決教乘的紛爭。
  引證章引證了大乘經一二○種,諸祖語一二○種,賢聖集六十種,共三百種。其中保存了一些寶貴的文獻。例如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的兩段法語,都未見於《景德傳燈錄》《古尊宿語錄》等書,此外在問答章裡所引用的《中論玄樞》《唯識義鏡》等書,現在皆已失傳,幸賴《宗鏡錄》保存了一點資料,還能從而想見原書的大概。
  《宗鏡錄》在禪師們輕視義學的流弊發展到相當嚴重的時候編集成書,在當時對於佛教界的教育意義很大。所以宋代元釣年間寶覺禪師說:「吾恨見此書晚。平生所未見之文,功力所不及之義,備聚其中。」(《人天寶鑒》)他非但手不釋卷,孜孜研究,還撮錄玄要,成為《冥樞會要》三卷,刻板流通。後來又有祖心增輯為《宗鏡廣樞》十卷(《淨慈寺志》)。不過《宗鏡錄》的卷帙太多,對於一般佛教徒的參考來說,是有所不便的。所以清世宗(雍正)在《宗鏡錄》後序裡說「此書歷宋、元、明以迄於今,宗門古德,不乏具眼,而從未見有稱道讚揚,標為第一希有者,亦可異矣。」說《宗鏡錄》成書以後,從未有人稱道讚揚是不合事實的,但閱讀它的人不多則是實在情形。即如雍正用「上諭」推重《宗鏡錄》說「朕謂達摩西來以後,宗門中述佛妙心,續紹佛命,廣濟含生,利益無盡者,未有若禪師此書者也。」又「錄其綱骨,刊十存二」,編為《宗鏡大綱》一書,以政治力量,廣為傳佈,也並沒有達到「凡有心者,皆入此宗」的目的。推究它的原因,一是禪宗發展到清初,已成強弩之末,提不起來了。另一還是《宗鏡錄》本身不便於一般佛教徒的參考之故。
  《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云:「高麗國王覽師(延壽)言教,遣使繼書敘弟子禮,奉金縷袈裟紫晶數珠金澡罐等。彼國僧三十六人,親承印記,歸國各化一方。」這是《宗鏡錄》的影響遠及於朝鮮佛教界的記載。(巨贊)
  ◎附: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九講(摘錄)
  當時一般禪師通行的風氣是把「玄學(禪)正格」看成是「一切無著,放曠任緣」,認為以此態度,由「無作無修」而達到「自然會通」。延壽出自法眼一系,不滿於這種一般的看法,以為這樣就會流於空疏。如果對教漠不關心,只憑己見,即有成績也不能超出「守愚」「暗證」的範圍,見聞淺陋,未免「貽誤後學」。由於延壽當時居於新寺,又得吳越王的信任,有相當的聲望,所以他就召集了慈恩、賢首、天台這三家佛教的人,「分居博覽,互相質疑」,最後由他的禪家的說法作為評判的標準加以評定「以心宗之衡准平之」,把諸家之說統一起來。這樣,他不僅統一了各家對教不同的說法,而且統一了禪與教,由此所得的結論,構成了《宗鏡錄》一百卷。
  這裡所說作為「准衡」的「心宗」,亦即是禪法,這是統一的中心。當時所說的禪,除禪宗之禪而外,還有其他各派所講的止觀也包括在內,但延壽是以達摩禪為準。又所說的教,當時雖有三家,但他也尊賢首為首,這是法眼宗的門風「禪尊達摩,教尊賢首。」這也就是延壽的禪教統一。這些都沒有超出宗密所說的範圍,宗密就是把教定於《華嚴》,禪定於禪宗的。在宗密的《都序》中,講到《禪源諸詮集》的編纂方法時,說此集有各家的種種異說,總計也有百卷,可見內容與規模都和《宗鏡錄》差不多。
  關於《宗鏡錄》的體裁,根據他的自序來看「今詳祖佛大意,經論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問答,廣引證之。」那就是三個步驟先搞通宗旨之所在,次假設問答把道理說透,最後廣泛引據證成。為什麼叫做《宗鏡錄》呢?「舉一心為宗,照萬物如鏡」,心即是宗,能照為鏡,二者聯繫起來叫做「宗鏡」。以此作為整個線索,「遍聯古制之深義,攝略寶藏之圓詮,同此顯揚,稱之曰錄」。這就是把經論的主要思想貫穿起來,掌握圓滿的解釋,加以宣揚。此書的份量是「分為百卷,大約三章,先立正宗(標宗),以為歸趨;次申問答,用去疑情;後引真詮(引證),成其圓信」。這就是《宗鏡錄》結構三章的內容。
  由延壽的《自序》可見,他寫作的目的就在於使禪教統一。他所說的「一心為宗」的心就是自性清淨心,並由編纂經論語錄予以證明。
  從他所搜集的資料看,有關問答、辨別,共分三四○段──本來祖佛所說都不出唯心的範圍,搜集這方面的材料並不困難。全書引證的資料,約有三百種,屬於經的一二○部,屬於語錄的亦一二○部,其它論著六十部,總起來數量不算太多,但在當時(五代末年)義學不甚發達的情況下,還能搜集到這樣多的典籍也就算很難得了。
  《宗鏡錄》編成後,吳越王就收藏起來未予流通,直到延壽死後近百年,於宋仁宗元豐年間(1078~1085),才有木刻本流行。以後還出現新刻的改訂本,就不免蕪雜紊亂,後來還是收入到大藏經裡。到了明末刻「方冊藏」,智旭(蜀益)發現改訂不妥當,便加以刪訂,略為清晰,到清末還一再有節本出現。
  就佛家義學方面來看,賢首、天台、慈恩等宗經過會昌破佛以後,即顯得十分微弱,只能抱殘守缺,到五代,就更為衰落,其中尤以天台為嚴重。(中略)因此,在延壽主持下,三家學者所商討到的不同議論,其水平是不夠理想的,不過在當時已是難能可貴的了。由此編成的《宗鏡錄》雖受到限制,仍能夠保存一些材料下來,特別是關於法相、唯識一方面的。因為慈恩宗一開始即未得著發展,幸而通過《宗鏡錄》的流傳,直到明末,義學見解已很淺陋了,但還能大談相宗,這就全靠《宗鏡錄》中保存的材料。此錄對後世的影響,於此也可見一斑。〔佛百〕 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總目錄
  三卷(或六卷)。永明延壽著,神宗熙寧五年(1072)序刊,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作者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延壽禪師,為天台德韶法嗣,法眼宗三祖,學德兼備,著有《宗鏡錄》《唯心訣》等書。本書內容,主要係引用經論,以闡述眾善皆歸實相之旨。作者站在禪教一致的立場,設立頓悟漸習的次第法門,以問答體的形式,將諸宗之教義體系化。卷下(第一一二條)嘗敘述全書概要雲(大正48·992a):
  「問:此集所陳,有何名目?答:若問假名,數乃恆沙,今略而言之,總名萬善同歸。別開十義,一名理事無閡,二名權實雙行,三名二諦並陳,四名性相融即,五名體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異一際,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無差。」
  捲上首先總述「理事相即、萬行由心」等義,接著設三十三條問答詳加解說;卷中則先略示波羅蜜等實踐行法,再以二十七條問答說明;卷下開頭先敘述妙行圓修之旨趣,然後列舉五十四條問答論述其義。全書以理事無閡為根本思想,而強調禪淨合行。後世禪淨合一的思想,可說發端於此。
  ◎附:雍正《御制妙圓正修智覺永明壽禪師萬善同歸集序》(摘錄自《萬善同歸集》)
  朕嘗謂,佛法分大小乘,乃是接引邊事。其實小乘步步皆是大乘,大乘的的不離小乘。不明大乘,則小乘原非究竟,如彼淨空,橫生雲翳。不履小乘,則亦未曾究竟大乘,如人說食,終不充飢。
  蓋有以無故有,無以有故無。禪宗者,得無所得故,是為實有;教乘者,得有所得故,是為實無。實際理地,徹底本無,涅般妙心,恆沙顯有。有無不可隔別,宗教自必同途。迷者迷有亦迷無,達者達無即達有。非證明顯有之一心,何由履踐本無之萬善?非履踐本無之萬善,又何由圓滿顯有之一心?乃從上古德,惟以一音,演唱宗旨,直指向上。其於教乘,惟恐學者執著和合諸相,不能了證自心,多置之不論。而專切教乘者,著相執滯,逐業隨塵,以諸法為實有,正如迷頭認影,執指為月。所以同為學佛之徒,而參禪之與持教,若道不同不相為謀者。禪宗雖高出一籌,若不能究竟,翻成墮空。蓋住相遺性,固積諸雜染,而同於具縛之凡夫。離相求心,亦沈於偏空,而難免化城之中止。依古宗徒,皆以教乘譬楊葉之止啼,而以性宗為教外之別旨,話成兩橛。朕不謂然。但朕雖具是見,而歷代宗師,未有闡揚是說者。無征不信,亦不敢自以為是。
  近閱古錐言句,至永彼覺大師,觀其《唯心訣》《心賦》《宗鏡錄》諸書,其於宗旨,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至高至明,至廣至大,超出歷代諸古德之上,因加封號為「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其唱導之地,在杭之淨慈,特x地方有司,訪其有無支派,擇人承接,修葺塔院,莊嚴法相,令僧徒朝夕禮拜供養。誠以六祖以後永庚古今第一大善知識也。乃閱至所作《萬善同歸集》,與朕所見,千百年前,若合符節。他善知識,便作是說。朕亦懷疑,不敢深信。今永明乃從來善知識中,尤為出類拔萃者,其語既與朕心默相孚契,朕可自信所見不謬,而宗教之果為一貫矣。
  夫空有齊觀,性行不二,小善根力,並是菩提資糧;大地山河,悉建真空寶剎。是書也,得其妙用,自必心法雙忘;涉其藩籬,亦可智愚同濟。心通上諦,入教海而數沙;足躡虛無,依宗幢而進步。從此入者,不落空亡,到彼岸者,仍然如是。誠得千佛諸祖之心,誠為應化含識之母。實惟渡河之大象,實乃如來之嫡宗歟。
  朕既錄其要語,與《宗鏡錄》等書,選入禪師語錄,同諸大善知識言句並為刊布。又重刊此集,頒示天下叢林古剎、常住道場,欲使出家學佛者依此修行,張六波羅蜜之智帆,渡一大乘教之覺海。具足空華萬善,剎剎塵塵;往來隨喜真如,層層級級。飲功德水,而一一同味,截旃檀根,而寸寸皆香。薰己他薰,利他自利。遍虛空而無盡,當來世而無窮,無始無終,不休不息。此則朕與永明所為弘正道,而報佛恩者也。
  夫達摩心傳,本無一字,而永明《心賦》,乃有萬言。不立一字,該三藏而無遺;演至萬言,覓一字不可得。故雲假以詞句,助顯真心;雖掛文言,妙旨斯在。觀此萬言之頭頭是道,可知萬善之法法隨根。何妨藻采繽紛,清辭絡繹。多聞逾於海藏,語妙比於天花。寧非高建法幢,即是深提寶印。曾何絲毫之障礙,轉增無量之光明。在言詮而亦然,豈行果之不爾?爰附刊於此集之後,俾學者合而觀之,如寶珠網之重重交映焉。是為序。〔佛百〕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總目錄
  永明延壽闡明唯心思想的著作。一卷。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延壽禪師,臨安府餘杭人。初參雪峰法嗣翠巖令參;後嗣天台德韶之法,成為法眼宗三祖。廣順二年(952)入雪竇山資聖寺,後因吳越忠懿王之請住靈隱寺,旋移永明寺。時人尊為慈氏(彌勒)下生。謚號「智覺禪師」。高麗王敬慕其德學,曾遣三十六名僧侶前來習學。宋代衰頹的法眼宗,乃因此而弘揚於高麗,發展成朝鮮禪淨宗。
  本書主要在強調,千途異說終歸一法,萬法唯歸一心,並明示觀心的重要。其中列舉一二○種邪宗見解,說明唯有經由觀心才能解惑而照破千年之暗。也就是說能觀徹此一真心,便可達到「取捨俱喪、是非頓融、眾翳成消、豁然清淨」的不思議解脫境界。
  書後另附有《定慧相資歌》《警世》及《宗鏡錄序》。〔佛百〕 注心賦 注心賦總目錄
  四卷。永明延壽述。明·崇禎七年(1634)刊行。又名《心賦注》。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一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九冊。
  永明延壽,字仲玄,賜號「智覺禪師」,天台德韶法嗣、大鑒下十二世、法眼三世。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住永明寺,達十五年;開寶八年(975)示寂。本書是師於永明寺時之著述,主要依據《楞伽經》中「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一語,以賦絕待靈知之一心,並引用諸經論自作註釋。
  在本書中,師謂此心繫「覺王同稟,祖胤親傳,大開真俗之本,獨標天地之先,常為諸佛之師,能含眾妙。恆作群賢之母,可謂幽玄。靈性有珠,該通匪一。千途盡向於眾生,萬象皆從於此出。」「可謂履道之通衢,悟宗之真訣。」闡明統合一代時教應歸入此一心。書中註釋部份所引用之經論頗多,有《楞嚴》《淨名》《金剛》《圓覺》《涅般》《法華》《華嚴》等諸大乘經;《大智度論》《肇論》《釋摩訶衍論》《起信論》《唯識論疏》等諸論,以及《高僧傳》《永嘉集》《信心銘》《證道歌》等書。卷末另附有《音釋》一卷。〔佛百〕 觀心玄樞 觀心玄樞總目錄
  全一卷。宋代僧永明延壽(904~975)著。收於《萬續藏》第一一四冊。系延壽由禪宗之立場論述佛教之觀心玄旨,謂吾人若欲脫境縛、息分別、具足行施與持戒等之六波羅蜜、護持正法、明法相、了四諦、明三藏、降四魔、辨淨染等,皆須由觀心之法而得成就;若不觀心,則一切錯亂顛倒,如九十六種外道。卷末附四六俳偶之偈,抒發願生唯心淨土之念。本書繼承天台等觀心繫之思想,援引諸經典中有關觀心之文,闡明「心即大乘」、「心即佛性」、「心攝諸教」等觀心之要義。〔佛光〕 永明延壽禪淨四料簡 永明延壽禪淨四料簡總目錄
  略稱「禪淨四料簡」。五代宋初僧永明延壽撰。系敘述禪淨雙修之要義的偈文。永明延壽,浙江餘杭王氏子,曾參謁法眼嫡嗣德韶,有所契悟,又於國清寺修法華懺,乃決心不唯耽修禪定,且誓力誦經萬善。師見當時禪宗徒眾唯執理迷事,而講教家執事迷理,兩者皆墮於偏見。乃為說明理無礙,空有相成之義趣。極力唱說理事合一,禪淨雙修之要義。
  本偈文即延壽主張參禪念佛兼修的作品之一,其文曰: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清僧濟能編《角虎集》一書,謂延壽四料簡之文,出自《宗鏡錄》。然《宗鏡錄》中,似未載此文。該文究出自延壽之何等著作,仍待考。
  ◎附:虛雲《禪宗與淨土》(摘錄)
  「四料簡」一出,禪淨二宗頓起鬥爭。淨土宗徒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單修禪宗,生死不了;單修淨土「萬修萬人去」。又參禪又念佛,「猶如戴角虎」。「無禪無淨土」,是世間惡人。淨土宗徒,以此批評禪宗,至今鬧不清,屢說參禪之弊。又引證「戒禪師後身為蘇子瞻,青草堂後身為曾魯公,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南庵主後身為陳忠肅,知藏某後身為張文定,嚴首座後身為王龜齡。其次則乘禪師為韓氏子,敬寺僧為岐夫子。又其次善□為董司戶女,海印為朱防禦女。又甚而雁蕩僧為秦氏子檜,居權要,造諸惡事,此數公者,向使精求淨土,則焉有此。(中略)為常人,為女人,為惡人,則展轉下劣。即為諸名臣,亦非計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云云。
  我認為修行人後身「展轉下劣」,在人不在法。唐僖宗時,「穎州官妓口作蓮花香。蜀僧曰此女前為尼,誦《法華》二十年」。誦《法華經》而轉世為妓,不可謂《法華》誤之,猶參禪人後身「為常人,為女人,為惡人」,亦不可謂參禪誤之。觀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難道觀音應身也是「展轉下劣」麼?阿彌陀佛化身為永明禪師,永明禪師後身為善繼禪師,善繼禪師後身為無相居士宋濂。善繼在蘇州閶門外半塘壽聖寺,血書《華嚴經》一部,他的弘法事業比永明禪師退半了。宋濂為臣,不得善終,則又不如善繼禪師,難道可以說阿彌陀佛也「展轉下劣」麼?  
  禪宗的泰首座刻香坐脫,九峰不許。而紙衣道者能去能來,曹山亦不許。淨土行人亦常以此批判禪宗的不對,沒有審察到這種批判原出於九峰和曹山,這正是禪宗善知識的正知正見,應當因此注意禪宗,何反以之低估禪宗呢?我們現在誰能坐脫立亡,我們連泰首座、紙衣道者都不如,而敢輕視禪宗麼!我認為宗下有淺深,顯教密教有頓漸邪正,念佛也一樣,禪之深淺,區別起來就多了,外道、凡夫、小乘、中乘、大乘,都各有各的禪。中國禪宗的禪是上上乘禪,不同以上所舉的禪,但末世行人參禪,確實有走錯路的,無怪永明「四料簡」中所責。
  惟我平常留心典章,從未見到「四料簡」載在永明何種著作中,但天下流傳已久,不敢說他是偽托的。他所訶責「有禪無淨土」,難道禪淨是二嗎?念佛人心淨佛土淨,即見自性彌陀,這淨土與禪是不二的。但今人卻必限於念佛為淨,參禪為禪。昔日我佛逾城出家,「入檀特山修道,始於阿藍迦藍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捨。復至郁頭藍弗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捨。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於六年,(中略)八日明星出時,廓然大悟,成等正覺。乃歎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其時那裡來的禪和淨呢!以後說法四十九年,都未究竟。至拈花微笑,付法迦葉,亦未說出禪字。禪是最上一乘法,猶如純奶,賣奶的人,日日加了些水,以至全無奶性。學佛法的人,也如純奶滲了水,永明看到便對滲了水的禪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並不是說純奶的禪「蹉路」。
  永明禪師上智者巖,作禪淨二鬮,冥心精禱得淨鬮,乃至七度。若禪是不好的,他決不作此鬮。若淨是他本心所好的,則他必不至拈至七度乃決。且永明禪師出身禪宗,是法眼宗第三代,那裡會自抑己宗,說禪不好的道理。參禪的方法,要看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其目的只求明心見性。後人參禪違此方法,得些清淨境界,通身輕飄飄的,一下子就開靜,自以為有工夫了,其實滯於陰境,卻不知一念緣起無生,怎能向百尺竿頭進步。永明因此說,「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倒不如念佛老實可靠。但他也不是說光念佛就能「萬修萬人去」,要有淨土,才能去見彌陀。若以「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為可靠,這又打錯妄想了。
  《楞嚴經》阿難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豈釋迦佛威神不可恃,不能惠我三昧,而彌陀佛威神卻可恃,卻能惠我三昧耶!念佛決定比妄想三毒五欲等事好,如做好夢,醒來精神愉快,做惡夢醒來情思抑塞,所以瞎打妄想,不如一心念佛,如能法法皆通,則是最高尚的修行。「有禪有淨土」如虎本有威,再加二角,更加威猛,為師作佛,理所當然。至於無善根者,不信禪亦不信淨,糊里糊塗,則「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了。
  我平生沒有勸過一個人不要念佛,只不滿別人勸人不要參禪。每念《楞嚴》所指「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而痛心,故把「四料簡」的意旨略加辯說,希望一切行人,不要再於「四料簡」中偏執不通,對禪淨二法妄分高下,就不辜負永明禪師了。
  〔參考資料〕《虛雲和尚年譜》;望月信亨著·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佛百〕 投子義青禪師語錄 投子義青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二卷。又作舒州投子青禪師語錄、投子青和尚錄、妙續大師語錄。宋代投子義青禪師撰,自覺重編。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四冊。編集白雲山海會禪院語錄、投子山勝因禪院語錄、師答同霖十問、五位頌並序、五位偏正謠、四賓主、偈、頌古公案一百則等。
  《萬續藏》第一二四冊另收有道楷所編之舒州投子山妙續大師語錄一卷,亦作投子義青禪師語錄。僅集錄上堂示眾語要二十五條,及丹霞子淳所撰之義青略傳一篇。〔佛光〕 空谷集 空谷集總目錄
  全稱《林泉老人評唱投子青和尚頌古空谷集》。宋投子義青頌古,元從倫評唱。六卷。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二十二套。 宗門摭英集 宗門摭英集總目錄
  凡三卷。宋景釣五年(1038),越州超化禪院住持惟簡集錄。皇釣年間,於杭州刻印,其後且傳入高麗,並於高宗四十一年(1254),由高麗大藏都監加以重刊。然其後數百年間,本書及其刻印之板木均佚失不存,致使後世不知有此書之名。直至一九八一年七月,韓國學者趙明基於漢城之舊書店發現本書板木之複寫本,而引起學術界之注意。
  上卷五十三塊板木中,已佚失二塊,現存部分僅載有一八○人之傳,其末附錄溈山警策;中卷五十二塊板木,載列一三七人之傳;下卷四十八塊板木,錄有一○七人之傳。著者歷訪各方宗匠,遍覽群籍,而以寶林傳、傳燈、廣燈二錄,及傳燈玉英集等為底本,並采錄其他僧傳中所遺闕者集成本書,為我國禪宗史上之重要資料,尤以書中所錄之池川甘芝行者、濟上座、池州嵇山章、潭州報慈匡化、韶州雲門山應悟、眉州福化堯、廬山上化城惠鑒、洪州百丈山常等八師之記傳,不見於其餘任何僧傳,更是本書珍貴之處。〔佛光〕 石霜楚圓禪師語錄 石霜楚圓禪師語錄總目錄
  一卷。宋·石霜楚圓撰,黃龍慧南重編。又名《慈明和尚五會語錄》《慈明和尚語錄》。收在《萬續藏》第一二○冊、《禪宗全書》第四十冊。
  作者楚圓(986~1039)為汾陽善昭之法嗣,歷住南源山廣利禪院、潭州道吾山、石霜山崇勝禪院、南嶽山福嚴禪院、潭州興化禪院。本書即收錄楚圓在上述五寺中所開示的法語及偈頌等。偈頌之中,除臨濟宗之三決三句、三玄三要外,亦有曹洞五位之頌。卷首收有章悰「慈明四家錄並序」、本延「慈明禪師五會住持語錄並序」。〔佛百〕 蒙山法語 蒙山法語總目錄
  宋皖山正凝、蒙山德異共撰。一卷。全書共十一篇。為:皖山正凝禪師示蒙山法語、東山崇藏主送子行腳法語、蒙山和尚示眾、古譚和尚法語、普濟尊者示覺悟禪人、蒙山和尚示古原上人、蒙山和尚示覺圓上人、蒙山和尚示惟正上人、蒙山和尚示聰上人、蒙山和尚無字十節目,休休庵主坐禪文,收入《禪門撮要》上。〔大全〕 祖庭事苑 祖庭事苑總目錄
  八卷。北宋·睦庵善卿所編的佛學辭典。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三冊、《禪宗全書》第八十四冊。內容系對雲門文偃、雪竇重顯等師之語錄所作的註釋。凡其書中之難解語句,包括佛教或世典之故事、成語、名數、人名、俚語、方言等,凡二千四百餘項,皆加以詮解。其著作緣由,如卷首法英之序雲(萬續113·1上):「其間援引釋教之因緣,儒書之事跡,往往不知其源流,而妄為臆說。豈特取笑識者,其誤累後學為不淺鮮。卿因獵涉眾經,遍詢知識,或聞一緣得一事,則錄之於心,編之於簡。而又求諸古錄,以較其是非,念茲在茲,僅二十載總得二千四百餘目。此雖深違達磨西來傳心之意,庶幾通明之士推一而適萬,會事以歸真,而事苑之作豈曰小補。」〔佛百〕 禪林僧寶傳 禪林僧寶傳總目錄
  三十卷。宋·慧洪(德洪)撰。略稱《僧寶傳》。收在《萬續藏》第一三七冊、《禪宗全書》第四冊。系一兼載僧傳與語錄之禪宗史傳類典籍。
  慧洪,又名德洪,字覺范,自號寂音尊者。為宋徽宗(政和)時名僧。頗為丞相張商英所賞識。著有《林間錄》《石門文字禪》等十餘書。此書卷首有宣和六年長沙侯延慶序,載其撰述緣起甚詳,其文云:
  「覺范謂余曰自達摩之來,六傳至大鑒。鑒之後,析為二宗。其一為石頭。雲門、曹洞、法眼宗之。其一為馬祖。臨濟、溈仰宗之。是為五家宗派。嘉釣中,達觀曇穎禪師嘗為之傳,載其機緣語句而略其始終行事之跡。德洪以謂(中略)既載其言,則入道之緣、臨終之效,有不可唐捐者。遂盡掇遺編,別記苴以諸方宿納之傳。又自嘉釣至政和,取雲門、臨濟兩家之裔,嶄然絕出者合八十有一人,各為傳而系之以贊。分為三十卷。」
  此書雖為三十卷,但每卷份量甚少。一卷所述,至多僅六人,少則僅一人而已。全書所載,計含唐懿宗鹹通年間之曹山本寂、雲門文偃、清涼文益……至宋徽宗政和年間之黃龍惟清為止。共含八十一位禪宗名師。《萬續藏》本,書末附有舟峰庵沙門慶老所撰之《補禪林僧寶傳》數則,含法演、悟新、懷志等三師。
  慧洪此書問世後,頗受譏刺。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祖□《僧寶正續傳》、惠彬《叢林公論》等書對之皆有微詞。大抵皆譏其書之浮誇失實。近人陳援庵亦曾指摘其書之舛誤(《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六)。然亦有推崇其書者,清僧自融、性磊師徒即是。
  自融師徒頗推贊慧洪之書,因此合撰《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十五卷,仿慧洪書之體例而賡續之。起自宋·建炎年間,迄乎明末,共錄九十餘位禪林大德。
  ◎附:陳垣《禪林僧寶傳》(摘錄自《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六)
  《僧寶傳》之體制及得失
  《僧寶傳》為傳記體,然與以前僧傳不同,以前僧傳,統括十科,此則專群禪者。又與《燈錄》不同,《燈錄》詳載語言,此則兼載行事。然同載行事,其文體又有不同,一則類聚眾文,裁剪而成傳,其作用為物理的;一則櫧化眾說,陶鑄以成文,其作用為化學的。二者優劣,誠未易言,然洪則主張後說者也。
  《文字禪》二十五有《題修僧史》一首云「僧史自惠皎、道宣、贊寧而下,皆與《史記》《兩漢》《南北史》《唐傳》大異,其文雜煩重,如戶婚斗訟按檢,昔嘗憎之,欲整齊使成一體之文,依仿史傳,立以贊詞,使學者臨傳致贊詞,見古人妙處,不亦佳乎!於是仍其所科,促十四卷為十二卷。」
  所謂僧史,未指何書,以卷數推之,當為《皎傳》。十四卷促為十二卷,所促幾何,何必多此一舉。且一代有一代之文體,若以宋人之文,施之六朝,是猶飾古人以今服,豈非滑稽之甚。幸而其書不傳,即傳亦未必足觀也。惟撰近代僧傳則不然,盡可以近代文體行之,《僧寶傳》其嘗試成功者也。
  《文字禪》二十六有《僧寶傳》題詞十二首,皆洪書成時,諸禪人鈔寫誦讀,請洪題記者也。其第一首有曰「禪者精於道,身世兩忘,未嘗從事翰墨,故唐宋僧史,皆出於講師之手。道宣精於律,而文詞非其所長,作禪者傳,如戶婚按檢;贊寧博於學,然其識暗,又聚眾碣之文為傳,故其書非一體,予甚悼惜之。」
  所謂一體者,即櫧眾說以成文,此文家之法也;所謂聚眾碣之文為傳者,此史家之法也。二者不同道,洪既以文家之法成書,故其書琅琅可誦。
  其第三首有曰:「予初游吳,讀贊寧僧史,怪不作雲門傳,有耆年曰嘗聞吳中老師言,尚及見寧,以雲門非講學,故刪之。又游曹山拜澄源塔,得斷碣,曰「耽章號本寂禪師」。於是喟然念雲門不得作傳,曹山名亦失真,始有撰敘之意。」
  今《僧寶傳》既托始於曹山、雲門,運用其嶄新史料,凡得八十一人。然曹山名耽章,前此未聞,後亦無人信用,此與皇甫謐謂漢高父名執嘉,王符謂漢高父名煓,同其不易取信也。至《宋僧傳》之不立雲門傳,自是採訪未周,與講學不講學何涉。且《宋僧傳》六百餘人,講學者有幾,此真不值一駁者,而洪公然著之書,無怪識者之譏評矣。
  祖□《僧寶正續傳》末,附代古塔主《與洪覺范書》,有曰「嘗聞足下有撰次僧史之志,某喜為之折屐。及足下成書,獲閱之,方一過目,爛然華麗,及再三伸捲,考核事實,則知足下樹志淺矣。夫文所以紀實也,苟忽事實,而高下其心,唯騁歆艷之文,此楊子所謂從而□其硌帨,君子所不取也。」
  淳熙末,者庵惠彬撰《叢林公論》,亦數攻擊此書,以為「傳多浮誇,贊多臆說」。《漁隱叢話後集》三十七亦云「《僧寶傳》,洪覺范所撰,但欲馳騁其文,往往多失事實。至於作贊,又雜以詩句,此豈史法示褒貶之意乎。」當時緇素對《僧寶傳》之批評如此,其書之內容可知。
  明初恕中無慍撰《山庵雜錄》上云:「覺范《僧寶傳》,始名《百禪師傳》,大慧初見讀之,為剔出一十九人焚之。厥後覺范致書黃檗知和尚云「宗杲竊見吾《百禪師傳》,輒焚去一十九人,不知何意。」覺范雖一時不悅,彼十九人者,終不以預卷」雲。
  杲少洪十八歲,於法系視洪為從祖,竟貿然焚其初成之史稿,不知師子兒果有是事否,又不知其何所見而為此也。今此八十一人中,除未詳所屬者數人外,屬青原者十一人,曹洞十人,臨濟十七人,雲門、黃龍各十五人,法眼五人,溈仰一人,楊岐四人,足見當日雲門、臨濟之盛。洪,黃龍下二世,杲,楊岐下四世也。惟《晁志》衢本袁本均作八十七人,《通考》引《晁志》亦然,知是晁氏原稿錯誤,非後人傳寫之■矣。
  〔參考資料〕《石門文字禪》卷二十三;《佛祖統紀》卷四十六;林傳芳《中國佛教史籍要說》;阿部肇一《中國禪宗史□研究》。〔佛百〕 補禪林僧寶傳 補禪林僧寶傳總目錄
  宋舟峰慶志撰。一卷。此書旨在補《禪林僧寶傳》之不足,全書僅補三篇傳記,即五祖法演、雲巖悟新、石頭懷志三位禪師的傳記。常與前書一併刊行。 林間錄 林間錄總目錄
  凡二卷。宋代覺范慧洪(1071~1128)撰。全稱石門洪覺范林間錄。收於《萬續藏》第一四八冊。本書為寂音尊者覺范慧洪禪師之語錄。內容系慧洪與林間勝士抵掌清談有關尊宿之高行、叢林中各種遺訓、諸佛菩薩之微旨及賢士大夫之餘論等之語要共三百餘篇。為參禪學道之指南,共三,古來即於禪林中廣為流傳。
  此外,慧洪另著有林間後錄一卷,又作林間錄後集、新編林間後錄。系其所撰之石門文字禪卷十七至卷二十之贊、銘並序等,亦收於《萬續藏》第一四八冊。〔禪籍志卷下〕 石門文字禪 石門文字禪總目錄
  書名。三十卷。宋·覺慈編。系宋代名僧慧洪的詩文集。略稱《文字禪》,又稱《筠溪集》。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刊本,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刊。現收於《大藏經補編》第二十一冊(依民國十年常州天寧寺刻本),《禪宗全書》第九十五冊。
  釋惠洪,江西瑞州人,俗姓喻。字覺范;又名德洪、寂音尊者。初隨三峰祉、宣秘律師等學俱舍、唯識。後隨臨濟宗黃龍派真淨克文修行。嘗住瑞州清涼寺,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遭惡僧誣告而前後入獄四次。幸得宰相張商英、太尉郭天民之助,始得平反冤獄。其後住湘西明白庵,專念著述。建炎二年(1128)五月示寂,世壽五十八,法臘三十九。謚號「寶覺圓明」。另著有《林閒錄》《林閒錄後錄》《禪林僧寶傳》《寂音尊者智證傳》《冷齋夜話》等書。
  《石門文字禪》一書輯錄惠洪詩文詞疏及記銘等各種文字,在我國佛教文學史上,或宋代佛教研究上,均是不可忽略的著作。所謂「石門」「筠溪」者,系作者曾卓錫於江西筠溪石門寺之故。
  本書各卷內容為卷一以下八卷收古詩四百餘首;卷九收排律及五言律詩;卷十以下四卷收七言律詩四百餘首;卷十四以下三卷收五言、六言及七言絕句;十七卷收偈;卷十八以下三卷輯錄贊、銘、詞及賦;卷二十一以下四卷收載記、序及記語;卷二十五以下到卷二十八,分別輯錄題、跋、疏;卷二十九編錄書及塔銘;卷三十除收載雲庵真淨、泐潭准、花藥英禪師行狀,以及十世觀音應身僧寬公、鐘山道林直覺大師傳外,另收有祭文二十四種。
  〔參考資料〕《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十七;《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九;《釋氏稽古略》卷四;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佛百〕 冷齋夜話 冷齋夜話總目錄
  《冷齋夜話》十卷,宋慧洪撰。雜記禪林遺聞佚事,內容多涉禪詩,反映佛、禪與詩歌的密切聯繫,文筆簡潔清新。有中華書局點校本。〔禪宗語言和文獻〕 臨濟宗旨 臨濟宗旨總目錄
  全一卷。宋僧慧洪(1071~1128)著。收於《萬續藏》第一一一冊。慧洪援引古德、尊宿之提唱,闡論三玄三要、十智同真、四賓主等法要,以導引學人悟得臨濟宗之特殊宗旨。〔佛光〕 僧寶正續傳 僧寶正續傳總目錄
  凡七卷。宋代僧石室祖□著。收於《萬續藏》第一三七冊。系宋代禪林之名僧傳。祖□輯錄羅漢系南、圓通道日/文、兜率惠照、黃龍道震、德山木上座、臨濟金剛王等,計三十人之傳及宗乘語要,並於每一傳之後附贊語一篇。卷末附錄『代古塔主與洪覺范書』,舉出覺范所著僧寶傳之三失,加以詰難。〔佛光〕 羅湖野錄 羅湖野錄總目錄
  二卷。南宋·仲溫曉瑩撰。收在《萬續藏》第一四二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二冊。作者仲溫曉瑩系大慧宗杲之法嗣,壯年遊歷叢林,悟禪門大事,晚年歸憩江西臨川之羅湖,結湖隱堂,杜絕人事。本書即其隱居羅湖時所撰,故書名有「羅湖」二字。本書卷首之序雲(萬續142·961上):
  「愚以倦游歸憩羅湖之上,杜門卻掃,不與世接,因追繹疇昔出處叢林,其所聞見前言往行不為不多,或得於尊宿提唱、朋友談說,或得於斷碑殘碣、蠹簡陳編,歲月浸久,慮其湮墜故,不復料揀銓次,但以所得先後會粹成編,命曰羅湖野錄。」
  此書實即筆記體之佛門見聞錄。由於作者之撰述態度,尚稱樸實,故頗具史料價值,其書亦因而成為南宋以來修僧史者之重要史料。
  〔參考資料〕《禪籍志》卷下;《大明高僧傳》卷八;《續傳燈錄》卷三十二;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六;陳士強《佛典精解》(八)。〔佛百〕 雲臥紀談 雲臥紀談總目錄
  凡二卷。又稱感山雲臥紀譚。宋代僧仲溫曉瑩著。收於《萬續藏》第一四八冊。系紹興年間(1131~1162),曉瑩於豐城曲江感山之雲臥庵閒居中,隨筆記錄諸方尊宿之遺言逸跡、士大夫之嘉言懿行;凡可資修行警策、學人龜鑒者悉皆收錄,自富弼頌書、秀紫芝文、東山吉,至蘇軾衲衣、無著道閒、佛慧北邙行,政書記詩等,約九十餘項,卷末並附雲臥庵主書,記述其師大慧宗杲與學人之機緣問答。〔佛光〕 丹霞子淳禪師語錄 丹霞子淳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二卷。全稱隨州大洪山淳禪師語錄。又作妙續大師語錄。宋代曹洞宗僧丹霞子淳(1064~1117)撰,慶預校勘。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四冊。原卷已散逸,現存本為子淳之遠裔良機,收錄子淳十三代法孫大容梵清所謄寫之「師住大洪語錄一卷」,為捲上,包括上堂法語、真贊等。又增輯若幹上堂法語、舉古,以及以青原、藥山、道吾、雲巖、洞山、曹山、玄沙、投子、道楷等禪林宗師之機緣語句所作之頌古,而成卷下。〔佛光〕 虛堂集 虛堂集總目錄
  凡六卷。全稱林泉老人評唱丹霞淳禪師頌古虛堂集。又作虛堂錄。宋代僧丹霞子淳撰,林泉從倫評唱,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四冊。系從倫摘取『丹霞子淳禪師語錄』卷下之頌古百則,重新編纂,加入示眾、著語、評唱等,以表達其宗乘見解,堪為學人參學悟道之指南。內容包括青原x級、石頭曹溪、藥山坐次、船子夾山、天寧夜半、天寧上堂、保壽上堂、三界唯心等公案古則。〔佛光〕 真歇清了禪師語錄 真歇清了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真歇清了撰,德初等編。二卷。上卷為《長蘆了和尚劫外錄》,又名《真歇和尚劫外錄》。主要輯錄上堂語、法要、機緣、偈頌、頌古、塔銘等;下卷為《真歇和尚拈古》,輯錄清了禪師據二祖僧璨《信心銘》所作之拈古。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九套。〔大全〕 自得慧暉禪師語錄 自得慧暉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自得慧暉撰,了廣編。六卷。又稱《靈竺淨慈自得禪師錄》。主要輯錄上黨治、小參、示眾、機緣問答等。卷末附洪恭所撰塔銘。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九套。〔大全〕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總目錄
  三卷。唐·雲門文偃撰,守堅編。宋·熙寧九年(1076)序刊。又稱《雲門錄》《雲門廣錄》。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內容分三卷。上卷為對機三二○則、十二時歌、偈頌,中卷為室中語要一八五則、垂示代語二九○則,下卷為勘辨一六五則、遊方遺錄三十一則、遺表、遺誡、行錄、請疏。卷首有熙寧九年蘇澥之序,卷末附德山緣密《頌雲門三句語》。此外,明·郭凝之所編之《五家語錄》中,亦有《雲門匡真禪師語錄》(《禪宗全書》第三十九冊),內容之編次與此書不同。〔佛百〕 薦福承古語錄 薦福承古語錄總目錄
  宋薦福承古撰,文智編。又名《古禪師語錄》,共一卷。宋紹聖四年(1097)序刊。承古禪師,自稱是雲門文偃的法嗣,因棲止於雲居弘覺禪師塔所,故世人稱其為古塔主。曾於景綁四年,應范仲淹之請住薦福所說的上堂語要、小參及偈頌。卷首收有靈源惟清、大慧宗杲的兩篇序。卷末附有選自《五燈嚴統》第十五卷的《承古傳》及《石門文字禪》二十六卷的《題古塔主論三玄三要法門》《題古塔主兩種自己》,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甲第三十一套。〔大全〕 法昌倚遇語錄 法昌倚遇語錄總目錄
  宋法昌倚遇撰,宗密錄。全書一卷。宋崇寧四年(1105)序刊。倚遇為北禪智賢禪師法嗣。本書主要輯錄倚遇禪師住法昌禪院的開堂語要、上堂小參語、勘辨及偈頌。並附徐俯居士的序文及靈源惟清禪師的跋文。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甲第三十一套。〔大全〕 慧林宗本禪師別錄 慧林宗本禪師別錄總目錄
  宋慧林宗本撰,無際大師慧辯錄。全書一卷。又名《東京大相國寺慧林禪院第一代圓照禪師別錄並靈巖偈頌》。本書收錄其上堂法語及靈巖山居頌二十首。卷末附錄自《普燈錄》《會元》《僧寶傳》三書采錄的五篇法要。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甲第三十一套。〔大全〕 吳山淨端禪師語錄 吳山淨端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明表淨端撰,師皎重編。全書二卷。明萬曆二十年(1592)刊行。又名《湖州吳山端禪師語錄》。主要輯錄淨端住長興壽聖寺、西余大覺寺、靈山孝感院的上堂語及豐年詞、打睡說、山居詩、十二時歌、漁父詩、贊淨土等。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三十一套。〔大全〕 慈受懷深廣錄 慈受懷深廣錄總目錄
  宋慈受懷深撰,善清等編,紹興五年(1135)序刊。又名《慈受深和尚廣錄》。主要輯錄懷深於資福、焦山、慧林三禪寺的上堂語、偈頌、擬塞山詩、慧林禪寺升堂頌古等。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甲第三十一套。〔大全〕 入眾日用清規 入眾日用清規總目錄
  禪宗清規。一卷。宋·無量宗壽著。又作《入眾日用》《無量壽禪師日用小清規》《日用清規》《日用小清規》。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一冊。
  無量宗壽得悟於慶元府(浙江寧波府)育王秀巖師瑞,繼南嶽下十八世法燈。師於南宋寧宗嘉定二年(1209)佛誕日,在千龜峰(江西廣信府)首座寮,依據百丈懷海的《百丈清規》,向入眾學人闡說禪林規矩,即成此書。師曾自述其著述動機,雲(萬續111·943上)「究己拋,了生達死,世間法即是出世間法,行腳人可貽未行腳人,庶幾不負出家身心,亦抑同報佛祖恩德。」
  全書內容包括:起床、洗面、著袈裟、展缽、吃食、看經、入廁、入浴、臥床以及寮中堂中的各種進退作法等。〔佛百〕 人天寶鑒 人天寶鑒總目錄
  書名。一卷。宋·四明沙門曇秀編。收在《萬續藏》第一四八冊。紹定年間(1228~1233),曇秀編集先德古尊之嘉言善行,采其足以激勵學者志氣,有裨於學道問心、修行龜鑒者,凡數百條,以筆記體裁印行於世,庶使後人知先輩典型。其采摭範圍,不擇真俗,廣涉儒釋道三教,凡足以闡示人天眼目者悉予斟錄,並明記出處。自古稱之為禪門七部書之一,叢林學侶,盛樂閱讀。
  曇秀,為黃龍慧南法嗣,嘗住四明(浙江)及虔州(江西)廉泉院,操履嚴潔,道望高一世。各僧傳只略錄其問答,惜不知其行事之詳。
  ◎附:曇秀《人天寶鑒序》
  竊聞先德有善不能昭昭於世者,後學之過也。如三教古德於佛法中有一言一行,雖載之碑傳實錄及諸遺編,而散在四方不能周知遍覽,於是潛德或幾無聞。愚嘗出處叢林,或得之尊宿提倡,或訪求采摭,凡可以激發志氣、垂鑒於世者,輒隨而錄之,總數百段目,曰人天寶鑒。不復銓柬人品,條次先後,擬大慧正法眼藏之類,且昔之禪者未始不以教律為務,宗教律者未始不以禪為務,至於儒老家學者,亦未始不相得而徹證之。非如今日,專一門擅一美互相詆訾,如水火不相入。噫!古者之行,非難行也,人自菲薄以謂古人不可及爾,殊不知古人猶今之人也。能自奮志於其間,則與古人何別?今刊其書、廣其說,欲示後世學者,知有前輩典刑,鹹至於道而已,高明wu誚焉。〔佛百〕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總目錄
  三卷。宋·汾陽善昭撰,石霜楚圓編。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又作《汾陽善昭禪師語錄》《汾陽無德和尚語錄》《無德和尚語錄》《汾陽錄》。建中靖國元年(1101)附跋重刊。現存本系至大三年(1310)的重刊本。
  撰者善昭(947~1024),為首山省念禪師法嗣,南嶽下九世。曾住汾陽(山西省汾州)太子院,舉揚臨濟宗風。天聖二年示寂,謚號「無德禪師」。
  本書卷首有楊億的原序及重刊序文五篇。捲上收錄師於汾州太子院之開堂語,及上堂、小參、晚參、勘辨等語。卷中收錄頌古與代別,系禪門公案集的濫觴。卷下收錄參學儀、行腳歌、玩珠歌、佛道訣等數十篇歌頌。卷末附有守中和尚的跋文。
  〔參考資料〕《傳燈錄》卷十三;《天聖廣燈錄》卷十六。〔佛百〕 禪苑清規 禪苑清規總目錄
  十卷。宋·長蘆宗賾撰。完成於崇寧二年(1103)。又稱《崇寧清規》《重刻補注禪苑清規》《禪規》。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一冊、《禪宗全書》第八十一冊。是現存叢林清規類書中最古的一部。
  有關禪剎之組織規程及僧眾日常生活之規定,稱為清規。清規之最早著述,系唐·百丈懷海所撰之《百丈古清規》,然至北宋時代,此一古清規已經散逸,禪林規則頗為紊亂,宗賾為復興《百丈清規》之精神,遂搜集殘存於諸山之行法偈頌,撰成本書。此後,有南宋·虞翔再刻之《重刻補注禪苑清規》。元朝至元四年(1338)東陽德x,又將惟勉《叢林校定清規總要》二卷、一鹹《禪林備用清規》二書,取來與本清規對校,刪蕪糾誤而集成現行之《百丈清規》。故本清規可稱為後代著述清規之依準。
  現行本《禪苑清規》之內容如次
  卷一:受戒,護戒,辦道具,裝包,旦過,掛搭,赴粥飯,赴茶湯,請因緣,入室。
  卷二:上堂,念誦,小參,結夏,解夏,冬年人事,巡寮,迎接,請知事。
  卷三:監院,維那,典座,直歲,下知事,請頭首,首座,書狀,藏主。
  卷四:知客,庫頭,浴主,街坊水頭炭頭華嚴頭,磨頭園頭莊主廨院主,延壽堂主淨頭,殿主鐘頭,聖僧侍者爐頭直堂,寮主寮首座,堂頭侍者。
  卷五:化主,下頭首,堂頭煎點,僧堂內煎點,知事頭首煎點,入寮臘次煎點,眾中特為煎點,眾中特為尊長煎點。
  卷六:法眷及入室弟子特為堂頭煎點,通眾煎點燒香法,置食特為,謝茶,看藏經,中筵齋,出入,警眾,馳書,發書,受書,將息參堂。
  卷七:大小便利,亡僧,請立僧,請尊宿,尊宿受疏,尊宿入院,尊宿住持,尊宿遷化,退院。
  卷八:龜鏡文,坐禪儀,自警文,一百二十問,誡沙彌。
  卷九:沙彌受戒文,訓童行。
  卷十:勸檀信,齋僧儀,百丈規繩頌。〔佛百〕 楊岐方會和尚語錄 楊岐方會和尚語錄總目錄
  一卷。宋·楊岐方會述,保寧仁勇、白雲守端等編。又稱《楊岐錄》《楊岐會和尚語錄》《楊岐會禪師語錄》。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冊。此書為臨濟宗楊岐派祖方會之語錄,內容計收袁州楊岐山普通禪院會和尚語錄、後住潭州雲蓋山海會寺語錄、潭州道吾真禪師語要、勘辨、偈頌等。卷末附文政和尚於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所撰之《潭州雲蓋山會和尚語錄序》,及宋哲宗於元佑三年(1088)所題之語《題楊岐會老語錄》。
  此外,另有《楊岐方會和尚後錄》一卷,亦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內容同於《續古尊宿語要》所收《楊岐語要》。〔佛百〕 白雲守端禪師廣錄 白雲守端禪師廣錄總目錄
  凡四卷。又作白雲守端和尚廣錄。宋代僧白雲守端(1025~ 1072)撰,處凝等編。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冊。本書系守端之弟子編集守端於其所建江州(江西)之圓通崇勝禪院、承天禪院及舒州(安徽)法華山證道禪院、龍門山乾明禪院、興化禪院、白雲山海會禪院等六處之語錄,以及祖堂綱紀序、偈頌、頌古一一○則等。〔佛光〕 黃龍慧南禪師語錄 黃龍慧南禪師語錄總目錄
  一卷。宋·黃龍慧南撰,九頂惠泉編集。又作《普覺禪師語錄》《黃龍錄》。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禪宗全書》第四十一冊。系集錄黃龍派宗祖黃龍慧南之語要、偈頌等而成。
  本書卷首載有錢密撰於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三月五日之「黃龍四家語錄序」(《大正藏》所收無此序)。其次收有黃龍初住於同安崇勝禪院之上堂語十一條、遷住歸宗寺語錄十三條、筠州黃檗山法語十四條、黃龍山語錄十四條及偈頌四十首。卷末另附《黃龍慧南禪師語錄續補》,系日本京都建仁寺兩足院之高峰東晙所輯。內容取自《續燈錄》《無示介諶禪師語錄》等書中集錄慧南之上堂示眾法語五十餘條,及搜集《嘉泰普燈錄》《五燈會元》《林間錄》《雲臥紀譚》等書,共含偈頌十二首。
  編者惠泉為黃龍四世之法孫,除編集本書外,復將黃龍慧南、晦堂祖心、死心悟新、超宗慧方等四家語錄匯為一編,名為《黃龍四家語錄》,該書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冊。〔佛百〕 黃龍四家語錄 黃龍四家語錄總目錄
  凡四卷。黃龍第四世慧泉編,仲介重編。紹興十一年序刊。收於躥續藏第一二○冊禪宗語錄通集部。彙集黃龍慧南禪師語錄、寶覺祖心禪師語錄、死心悟新禪師語錄、超宗慧方禪師語錄等四師之語錄。 晦堂祖心語錄 晦堂祖心語錄總目錄
  又名《黃龍晦堂心和尚語錄》《黃龍庵主語錄》《寶覺祖心禪師語錄》。宋晦堂祖心撰,子和錄,仲介重編。元末年(1078)序刊。收錄祖心上堂語、室中重問代答、偈頌等。見《黃龍四家語錄》(二)。 超宗慧方禪師語錄 超宗慧方禪師語錄總目錄
  又名《禾山超宗方禪師語錄》《超宗方禪師語錄》。宋超宗慧方述。紹興十一年(1141)年序刊。主要輯錄其上堂語、偈頌等。見《黃龍四家語錄》(四)。 死心悟新語錄 死心悟新語錄總目錄
  全一卷。宋代僧死心悟新(1044~1115)撰,紹興十一年(1141)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冊黃龍四家錄第三。內容編錄師初住雲巖之開堂語錄、住翠巖之廣化法語、再住雲巖之語錄,及住黃龍之語錄、小參示眾、偈頌等。 東坡禪喜集 東坡禪喜集總目錄
  凡九卷。略作禪喜集。宋代蘇軾著,徐長孺編,神宗萬曆十八年(1590),陳繼儒、陸樹聲作序,並付唐文獻之跋而刊行之。內容包括卷一頌、卷二贊,卷三偈、卷四銘、卷五記、卷六書、跋、卷七序、傳、文疏、卷八禪喜紀事、卷九佛印問答、語錄等。〔佛光〕 保寧仁勇禪師語錄 保寧仁勇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保寧仁勇撰。道勝、圓淨編。一卷。又名《保寧勇禪師語錄》《金陵保寧禪院勇禪師語錄》。主要收錄上堂、示眾、問答等九十餘篇及偈頌二首。卷首收有宋元末年(1078)楊傑的序文。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二十五套。〔大全〕 五祖法演禪師語錄 五祖法演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五祖法演語,才良等編。四卷。淳熙五年(1178)年被收入於《古尊宿語要》,後收入於《古尊宿語錄》卷十九至二十二。卷十九為《袁州楊岐山普通院會和尚語錄》和《後住潭州雲蓋山海會寺語錄》,卷二十為《演和尚初住四面目語錄》《次住太平語錄》(參學清遠集)、《次住海會語錄》(參學景純集);卷二十一為《白雲山海會演和尚語錄》;卷二十二為《黃梅東山演和尚語錄》。四卷主要輯錄法演一生上堂機語和偈頌。〔佛百〕 慈明四家錄 慈明四家錄總目錄
  凡四卷。正堂辨編。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立序。彙集慈明楚圓之慈明圓禪師語錄、楊岐方會之楊岐會禪師語錄、白雲守端之白雲端禪師語錄、五祖法演之五祖演禪師語錄等四師之語錄。惜該書已散軼,今除白雲守端之語錄外,其餘皆收入古尊宿語錄。〔佛光〕 明覺禪師語錄 明覺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六卷。宋代僧雪竇重顯(980~1052)撰,惟蓋竺等編。又作雪竇明覺禪師語錄。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內容包括:卷一之蘇州洞庭翠峰禪寺、明州雪竇山資聖禪寺之上堂語、小參等;卷二之舉古、勘辯、歌頌等;卷三之拈古百則;卷四之瀑泉集,集有上堂示眾、真贊等;卷五、卷六之祖英集,系重顯之詩文集。〔佛百〕 雪竇頌古直注 雪竇頌古直注總目錄
  凡二卷。全稱□絕老人天奇直注雪竇顯和尚頌古。明代僧天奇本瑞注,道霖性福編。收於《萬續藏》第一一七冊。系本瑞將雪竇頌古百則附註,自梁武帝問達磨大師「如何是聖諦第一義」,至僧問巴陵「如何是吹毛劍」,一一加以闡論,以引領學人直指靈機,通達本妙。〔佛光〕 雲庵克文禪師語錄 雲庵克文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六卷。又作雲庵真淨禪師語錄、真淨大師語錄。宋代真淨克文(1025~1102)撰,法深、福深編錄。有兩種,分別收於《萬續藏》第一一八冊古尊宿語錄卷四十二至卷四十五及第一二○冊。然兩書所收互有出入,收於一一八冊者較為完備,內容系集錄真淨住筠州聖壽、洞山、金陵報寧、廬山歸宗、寶峰禪院等處之語錄、偈頌,並附錄王安石之請疏、蘇轍之序等;收於一二○冊者則系請疏、雲庵真淨和尚行狀、祭文、真贊、手帖、跋等,可視為前者之補遺。〔佛光〕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總目錄
  二十卷。宋·圜悟克勤撰,虎丘紹隆等編。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禪宗全書》第四十一冊。
  圜悟克勤,俗姓駱,字無著,號佛果,北宋·嘉釣八年(1063)生,彭州崇寧(四川省崇寧縣)人,為臨濟宗楊岐派僧。嘗住澧州(湖南省澧縣)夾山寺、東京(河南省開封縣)天寧寺等剎,獲賜號「圜悟禪師」。有弟子大慧宗杲、虎丘紹隆等人。著作則有《碧巖錄》十卷、《佛果擊節錄》二卷、《圜悟心要》二卷等。
  本書卷首載耿延禧、張浚之序,卷一至卷八收成都府崇寧萬壽禪寺等諸會的上堂語,卷八至卷十二收小參,卷十三收小參、普說,卷十四至卷十六收法語,卷十六至卷十八收書、拈古,卷十八、卷十九收頌古,卷二十收偈頌、真贊、雜著、佛事。〔佛百〕 開福道寧禪師語錄 開福道寧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二卷。宋代僧開福道寧〔五祖演法嗣〕撰,月庵善果編。全稱潭州開福禪寺第十九代寧和尚語錄。又稱潭州開福報慈禪寺道寧師語錄、開福寧和尚語錄。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冊。輯錄開堂晉院拈香法語、上堂、小參、垂示、偈頌、遺誡等,並於卷首、卷末附錄序、疏等文。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重刊。〔佛光〕 佛眼清遠禪師語錄 佛眼清遠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佛眼清遠撰。八卷。收於《古尊宿語錄》卷二十七至三十四。清遠是宋代楊岐派禪師,嗣法法演,與佛果克勤、佛鑒慧勤,同為法演高足,世稱之為「三佛」。清遠與注重評說參究公案而著《碧巖錄》的克勤不同,他重實參實悟。李彌遜《佛眼禪師塔銘》說他「不以見聞言辭辯博為事,使人洞真源,履實際。」他主張「就已知歸」,「履踐修行」,「須是當人自作活計,莫聽他人說」,「意在自明」,「只要諸人自契。」這些思想在當時影響亦甚大,受到叢林重視。《古尊宿語錄》收錄清遠語錄達八卷之多,即可說明其影響之深遠。〔大全〕 應庵曇華禪師語錄 應庵曇華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十卷。又作應庵和尚語錄。宋代應庵曇華撰,守詮等編,孝宗乾道二年(1166)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冊。內容包括卷一至卷六之住妙嚴禪院、住天童山景德禪寺第十四會之語錄,卷七至卷九之法語、書,卷十之頌古、真贊、偈頌、佛事等,卷末附錄塔銘、祭文、松源和尚普說等。〔佛光〕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代臨濟宗禪僧大慧宗杲(1089~1163)的語錄。弟子雪峰蘊聞輯錄。又稱《大慧語錄》《大慧錄》。凡三十卷。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奉旨刊行並入藏。現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嘉興藏》(新文豐版)第一冊。
  宗杲,是圓悟克勤的法嗣,屬臨濟宗楊岐派下;宋孝宗執以師禮,並賜號「大慧禪師」,卒謚「普覺禪師」。他在南宋時代鼓吹公案禪(看話禪),與提倡默照禪的宏智正覺並稱。宗杲曾大肆攻擊默照禪。他在世時,法席之盛冠於天下,號稱「臨濟再興」。為宋代看話禪的代表人物。
  全書凡三十卷。卷一至卷九為宗杲歷住各寺時的語錄,其中,卷六附有張浚所撰的《大慧普覺禪師塔銘》。
  卷十為《頌古》,卷十一為《偈頌》,卷十二《贊佛祖》《自讚》,均為宗杲所作的短偈。
  卷十三至卷十八為《普說》,其內容為宗杲對宋代各派禪匠之宗旨的說明,是瞭解宋代禪宗諸家宗旨的指南。此普說部份,另有單行本行世,俗稱《大慧普說》。
  卷十九至卷二十四為《法語》,是宗杲對僧俗弟子的開示,而由弟子私下寫錄的。
  卷二十五至卷三十為《書》,搜錄宗杲對門下縉紳居士所提問題的書信回答,其中頗具宗門要旨。〔佛百〕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總目錄
  凡五卷。南宋慧然、蘊聞、道先等編。略稱大慧普說。乃編錄大慧普覺禪師宗杲普說宋代諸禪匠之宗旨而成。首卷載諸人之問話,二至四卷詳記臨濟禪風,末附湯丞相請大慧禪師升座疏語及大慧普覺禪師法語,第五卷系淨智居士黃文昌重編。此書刊行於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即宗杲示寂後二十七年,為研究臨濟禪機之絕佳資料。〔佛光〕 大慧普覺禪師年譜 大慧普覺禪師年譜總目錄
  宋代臨濟宗禪僧大慧宗杲(1089~1163)之年譜。全書一卷。宋·祖詠編。又稱《大慧禪師年譜》。淳熙十年(1183)序刊。開禧元年(1205)宗演校訂。收在《嘉興藏》(新文豐版)第一冊。
  大慧宗杲於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示寂後,祖詠依編年體詳述宗杲一生之行履而成此書。淳熙十年請張掄撰序並刊行,然其中頗有脫誤,宗杲弟子遁庵宗演遂在同門雲臥曉瑩的幫助下,依據他們親侍宗杲的見聞,對此譜校訂刪增了六十餘處,於開禧元年完成。〔佛百〕 宗門武庫 宗門武庫總目錄
  一卷。大慧宗杲(1089~1163)說,弟子道謙編。又稱《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大慧宗門武庫》《大慧武庫》《雜毒海》。系禪宗古德言行錄的纂輯。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二冊。就內容而言,本書是古代公案的選輯,收載洞山廣道、慈明楚圓、湛堂文准等禪門緇素數十人的機緣語,共一一四條。由於本書頗能顯示臨濟家風,故古來即為臨濟宗人所喜誦讀。
  在有些刊本中,本書常與《雪堂行和尚拾遺錄》合刊。該書為雪堂道行(1089~1151)編撰的公案選輯。雪堂道行是佛眼清遠的法嗣,與大慧宗杲同為臨濟楊岐派下的大德。
  關於此書之編輯過程,宋·曉瑩所撰之《雲臥紀譚》卷下(萬續148·46下)曾有詳細記載。茲錄其文如次:
  「今略敘武庫之權輿,乃紹興十年春,信無言數輩在徑山,以前後聞老師(宗杲)語古道今,聚而成編。福清真兄戲以晉書杜預傳中武庫二字為名。(中略)(次年五日,宗杲被秦檜定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流放衡陽)由是山頭識者莫不以武庫二字為憂,故千僧閣首座江州能兄揭榜子於閣門曰:近見兄弟錄得老師尋常說話,編成冊子,題名武庫,恐於老師有所不便,可改為雜錄則無害焉。其後又偽作李參政漢老跋,而以紹興辛酉上元日書於小溪草堂之上。其實老師則不知有武庫。及於紹興庚午在衡陽見一道者寫冊,取而讀,則曰其間亦有是我說話,何得名為武庫?遂曰今後得暇說百件,與叢林結緣,而易其名。未幾移梅陽。至癸酉夏,宏首座以前語伸請,於是閒坐間有說,則宏錄之。自大呂申公執政,至保寧勇禪師四明人,乃五十五段而罷興。時福州禮兄亦與編次。宏遂以老師洋嶼寮榜其門有兄弟參禪不得,多是雜毒入心之語,取稟而立為雜毒海。宏之親錄,為德侍者收;禮之親錄,在愚(曉瑩)處。」
  〔參考資料〕陳士強《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燕語》(《法音》雜誌第六十四期)。〔佛百〕 禪宗雜毒海 禪宗雜毒海總目錄
  二卷。又名《大慧禪師禪宗雜毒海》《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宋·法宏、道謙等編錄,紹興元年(1131)刊行。收在《萬續藏》第一一四冊、《禪宗全書》第九十三冊。
  宋代看話禪名師大慧宗杲遷化後,最庵道印將參禪居士追憶記、方外道友贊、佛祖贊等,以及法宏、道謙所編之大慧在洋嶼庵所提唱之先德機緣法句與對參學者之開示,輯錄成冊,而成此書。書名中之「雜毒海」三字,系自大慧所述「參禪不得,多是雜毒入心」之句而來。
  明·洪武初年,龍山仲猷祖闡(號歸庵)鑒於此錄頗多■舛,故刪其繁冗,摭其精要,並廣搜諸師之偈頌,分類增編為十卷本。內容包括佛誕、成道、初祖、眾贊等三十餘項,七三二首。
  清·順治十一年(1654),南澗行悅復增補為八百七十餘首。康熙五十三年(1714)六月,臨濟宗僧迦陵性音將十卷本重編為八卷本。內容依次為佛贊(收諸尊宿之佛祖贊、自讚等)、雜贊(收禮祖像、禮祖塔、示徒、贈別等)、投機(收諸尊宿之投機偈、留贈之偈頌等)、鈔化(收依托事物提撕宗乘的偈贊)、雜偈、道號、山居等,並附有普明之牧牛十頌、梁山之牧牛十頌。〔佛百〕 正法眼藏 正法眼藏總目錄
  書名。六卷。南宋·大慧宗杲撰。收在《萬續藏》第一一八冊、《禪宗全書》第八十七冊。全書由各派祖師上堂示眾之語句六六一則所成,並加評唱與著語。最後附錄大慧示眾一段。一般認為本書乃紹興十一年(1141)大慧閒居於衡陽(湖南省)時編集所成。六年後由弟子沖密慧然加以抄錄,尋被刊行。明代重刊時,於卷首附錄《大慧書》中的《答張子韶侍郎書》,另有圓澄撰《重刻正法眼藏序》、李日華作《題刻大慧禪師正法眼藏》。本書對於《宗門聯燈會要》頗有影響。
  〔參考資料〕《禪籍志》捲上。〔佛百〕 率庵梵琮禪師語錄 率庵梵琮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率庵梵琮撰,了見等編。又名《率庵和尚語錄》《雲居率庵和尚語錄》。收錄師住延勝、真如等禪寺的上堂語、小參、頌古、佛祖贊、歌偈等。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二十六套。 十牛圖 十牛圖總目錄
  宋代廓庵師遠撰繪(一說清居禪師作)。此十圖以牧牛為主題,並各附自序及偈頌,以闡示修禪之方法與順序。十牛圖頌(全稱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圖頌並序),一卷,收於《萬續藏》第一一三冊。所謂『十牛』,即:(一)尋牛,喻吾人放失本具圓成之心牛,尋於得失是非之中。(二)見跡,喻依經解義,閱教知蹤,漸見心牛之跡。(三)見牛,喻依聞法修學之功,發見本具之心牛。(四)得牛,喻雖得心牛,猶存煩惱習氣,恐再放心,遂加修練。(五)牧牛,圖示持牛之鼻索而牧之,得純和之相。即示身不離修練之意,喻悟後之調心。(六)騎牛歸家,喻脫離情識妄想之羈絆,騎本具之心牛,歸還自己本來之家鄉。(七)忘牛存人,喻若歸本覺無為之家鄉,無須再修練,則無事安閒。(八)人牛俱忘,喻凡情脫落而全界無物,凡聖共泯,生佛俱空,故圖以空白表之。(九)返本還源,以水綠山青,不留一塵一埃之圖,喻自己之本心本來清淨,無煩惱、妄念,當體即諸法實相。(十)入廛垂手,繪濟度眾生而垂慈悲手,入市井之塵境相,以喻不偏居於向上,更能向下入利他之境。十牛圖與信心銘、證道歌、坐禪儀合印,稱四部錄。
  尋牛頌:
  茫茫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力盡神疲無所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見跡頌:
  水邊林下跡偏多,芳草離披見也麼? 縱是深山更深處,遼天鼻孔怎藏他?
  見牛頌:
  黃鸚枝上一聲聲,日暖風和岸柳青;只此更無迴避處,森森頭角畫難成。
  得牛頌:
  竭盡精神獲得渠,心強力壯卒難除;有時才到高原上,又入煙雲深處居。
  牧牛頌:
  鞭索時時不離身,恐伊縱步入埃塵;相將牧得純和也,鞭鎖無拘自逐人。
  騎牛歸家頌:
  騎牛迤邐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忘牛存人頌:
  騎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閒;紅日三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人牛俱忘頌: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遼闊信難通;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返本還源頌: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入廛垂手頌:
  露胸跣足入廛來,抹土塗灰笑滿腮;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佛光〕 鐔津文集 鐔津文集總目錄
  凡十九卷。宋代契嵩(1007~1072)著。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為明教大師契嵩之文集。鐔津(廣西籐縣)為契嵩之生地,故本書名為「鐔津文集」。契嵩屬於禪宗雲門宗,博通儒佛,對於當時儒家之排佛論力加反駁,而倡儒佛一致論。
  卷一至卷三為輔教篇。卷四為皇極論與中庸解。卷五至卷七為論原四十篇,系以佛教之立場論儒家禮樂、四端、仁孝等。卷八為雜著六篇與書狀。卷九、卷十收錄仁宗皇帝之書狀。卷十一收錄六祖法寶記敘等序文二十三篇。卷十二題為志記銘碑。卷十三收錄碑記銘表辭等七篇與述題書贊傳評等十二篇。卷十四至卷十六題為非韓,反駁韓愈等人之排佛論。卷十七、卷十八為古律詩一二九首。卷十九收錄石門惠洪禮嵩禪師塔詩等諸師之詩文。契嵩儒佛一致之思想影響宋代以後之佛教甚巨。〔大明三藏聖教目錄〕〔佛光〕 傳法正宗記 傳法正宗記總目錄
  九卷。宋·佛日契嵩撰。略稱《正宗記》,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書中記述禪宗傳法的次第,為南宗禪盛行後的禪宗史籍。全書內容卷一為教祖釋迦傳略;卷二至卷六敘述第一祖摩訶迦葉至第三十三祖大鑒慧能的傳記,並以此一傳承為正統;卷七、卷八為慧能門下一三○四人之略傳;卷九收錄慧能以前各旁系二○五人之事跡。
  本書於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起稿,嘉釣六年(1061)完成,由觀察使李公奏進朝廷,翌年三月,與契嵩先前所撰之《輔教編》三卷共同入藏。又,著者另著有《傳法正宗定祖圖》一卷及《傳法正宗論》二卷。《定祖圖》圖示《正宗記》所載三十三祖及宗證諸師,且附其略傳;《傳法正宗論》分四篇,依準《達磨多羅禪經》等書,否定《付法藏因緣傳》之二十四祖說,而詳論二十八祖之別傳次第。此二者附於本書之後,合為一部十二卷,稱為《嘉釣集》。
  ◎附: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五(摘錄)
  《傳法正宗記》十卷、《正宗論》二卷,宋·釋契嵩撰。宋、元、明、清藏著錄。嵩所撰尚有《輔教編》三卷,晁氏及《宋志》、明、清藏皆著錄;又有《鐔津集》十九卷,明北藏著錄,前三卷即《輔教編》重出,蓋萬歷時續入藏者,姊南藏及清藏無《鐔津集》。
  《鐔津集》,《四庫》別集類五作二十二卷,蓋由弘治本出,即今《四部叢刊》三編所影印者是也。與藏本分卷不同,而內容次第無異;蓋同出於永樂本。惟《四庫提要》謂王士肚《居易錄》十七載《鐔津集》十五卷,當另一本。
  《鐔津集》卷首有陳舜俞撰《明教大師行業記》,言:「嵩所著書,自《定祖圖》而下,謂之《嘉釣集》。」今卷末附錄諸師著述,有惠洪《禮嵩禪師塔詩》,見《石門文字禪》五,而《文字禪》十九有《嵩禪師贊》,附錄卻未收。附錄又有無名序一篇,永樂、弘治兩次刊本,均疑為著《湘山野錄》之瑩道溫作,而不知即《文字禪》二十三之《嘉釣集序》,亦可見明代僧徒之陋也。
  契嵩生平
  契嵩字仲靈,籐州鐔津人,今廣西梧州籐縣,熙寧五年卒,明教其賜號也。行跡具陳舜俞撰《行業記》及《禪林僧寶傳》二十七。
  《東坡志林》三言:「契嵩禪師常嗔,人未見其笑;海月慧辯師常笑,人未見其怒。予在遵,親見二人,皆趺坐而化,嵩既荼毘,火不能壞者五;海月比葬,面目如生,且微笑,乃知二人以嗔喜作佛事」雲。
  海月慧辯,與辯才元淨皆天台宗,明智祖韶弟子。海月熙寧六年卒,辯才元釣六年卒,其塔銘皆蘇子由撰,見《欒城後集》二十四。《東坡後集》十六有《祭龍井辯才》文,曰:「嗚呼!孔老異門,儒釋分宮,又於其間,禪律相攻。我初適吳,尚見五公,講有辯臻,禪有璉嵩,後二十年,獨余此翁,今又往矣,後生誰宗!」
  此翁謂辯才,辯、臻則海月慧辯與南屏梵臻也。臻亦天台宗,四忠禮弟子,視慧辯為侄。釋可觀《竹庵草錄》《諸宗立祖》條言「昔日南屏臻老,曾與嵩仲靈往復辯正」,即其人。蓋與嵩異派相攻者也,而東坡則並交之。
  璉者,大覺懷璉,與嵩皆雲門四世孫,所謂同高祖昆弟也,《禪林僧寶傳》十八有傳,元釣五年卒。北宋雲門之盛,璉與嵩皆其中健將。是時天台與雲門旗鼓相當,工力悉敵,復有士大夫周旋其間,故特形其盛。天台派《佛祖統紀》十五嘗論之,曰「智者之為道也,廣大悉備;為其徒者自尊信之,未足以信於人,惟名儒士夫信而學焉,斯其道為可信也。智者之世,有徐陵、柳顧言,荊溪之世,有梁肅、李華,明智之時,有晁以道、陳瑩中。是數君子,不特知道,又能立言以贊之,故智者之道愈光也。」
  此明智名中立,與祖韶同賜號,而後卒五十餘年,亦得士夫之信仰者也。然吾以為豈獨士夫贊之能致其光大,士夫毀之亦能致其光大也,特患人置之不論不議之條耳。何以言之?晁以道嘗言之矣,《景迂集》十四曰「予嘗怪韓文公、歐陽公力排浮圖,而其門多浮圖之雄,如澄觀、契嵩輩,雖自能傳於後世,而士大夫今喜稱道之者,實二公之力為多也。往年孤山智圓,凜然有名當世,讀書甚博,性曉文章經緯,師法韓文公,常責其學者不如丑有功於孔氏;近則嵩力辯歐陽之謗,有古義士之風。是二人者,忘其仇而慕其善,又一反也。」
  此所謂相反而實相成也。孤山智圓為台宗之山外派,台宗有山家、山外之分,將另論之。智圓著書滿家,其文集名《閒居編》,取法乎韓,契嵩著書名非韓,而文實學韓。《鐔津集》十有《上歐陽侍郎書》,曰「今天下之士,指閣下之門猶龍門,而閣下之門難升,又過於李膺。若某者,山林幽鄙之人,無狀以書奏天子,因而得幸下風,不即斥去,引之與語,溫然,乃以讀書為文見問,此特大君子與人為善,誘之欲其至之耳。」
  嵩固非韓者也,何其聲之似韓也。然惟其似韓,故當時禪講雖不相能,嵩與辯又嗔喜不同道,而辯竟有求嵩之事,是亦學韓之力也。《鐔津集》十五有《慈雲式公行業曲記》,式公者遵式,天台大師,慧辯之祖,而彼明智韶之父也。其文曰「蒙識韶公幾三十年,晚山中與其游益親。韶公耆年淳重,名德之師也。嘗以大法師實錄命余筆削,始以敝文不敢當,及蒙奏書還,而韶公已物故,方感概,今辯師益以錄見托,願成就其師之意。辯師端審善繼,又明智之賢弟子也,會余避言山中,囑之愈勤,顧重違其師之命,姑按韶公實錄而論次之,命曰《曲記》,蓋曲細而記其事也。」一行業記耳,何人不可為,而必有待於嵩者,以其聲之似韓也。智圓而在,或無所求於嵩,嵩卒後一年辯卒,嵩而在,辯塔銘亦或無所求於子由也。因論嵩生平,而連類及之如此。
  《正宗記》之內容及得失
  《正宗記》為傳記體,其書在《景德》《天聖》二錄之後。於唐以來禪宗二十八祖世系,宗《寶林傳》,而求古籍以證明之,解釋之。嘉釣六年進之朝。
  卷一為《始祖釋迦如來表》。名為表,實非旁行斜上之體也,蓋一世譜而已。
  卷二至卷六為迦葉至東土六祖大鑒止。
  卷七、卷八為《正宗分家略傳》。記大鑒以下至十二世,凡一三○四人,其有行跡可紀者,以見於《景德》《天聖》二錄及《宋高僧傳》,故略其行事,只敘其世次。嵩為大鑒十一世,然卷八記雲門之嗣,至嵩本師洞山曉聰而止,不及本身,亦猶《景德錄》道原之意也。
  卷九為《旁出略傳》。敘六祖以前旁支世系,凡二○五人。又《宗證略傳》十人,皆本書所據各說之譯者著者,不分緇素,故裴休、劉煦在焉,以曾采裴撰《圭峰傳法碑》及《舊唐書》《神秀傳》也。
  卷十為《傳法正宗定祖圖》。繪三十三祖傳法故事,今藏本則有說無圖矣。
  《正宗論》二卷,四篇,則闡明達摩之法,的有師承,以破神清《北山錄》及《付法藏傳》之說,曰「後魏毀教時,僧曇曜於倉皇中,單錄諸祖名目,亡於山野,會文成帝復教,前後更三十年。當孝文帝之世,曇曜進為僧統,乃出其所錄,諸沙門因之為書,命曰《付法藏傳》,其所差逸不備,蓋自曇曜逃難致然也。」
  其重要之根據,則在《出三藏記》之《薩婆多部師承目錄》及《達摩多羅禪經》。然二書只有達摩多羅,無菩提達摩,故《景德錄》於菩提達摩下曰「本名菩提多羅」,《正宗記》改曰「初名菩提多羅,亦號達摩多羅」。又於《定祖圖》菩提達摩下注云「其名稱呼不同,如達摩多羅,凡三四說。」其所以必須如此解釋者,蓋就已成之說而彌縫之、補救之,以求合於古籍,亦煞費苦心矣。
  其必不可掩飾,如《寶林傳》所紀年代,十誤八九,《景德錄》改而仍誤,《正宗記》則一概芟夷之,曰「《寶林》《傳燈》二書,皆書天竺諸祖入滅之時,以合華夏周秦之歲甲。然周自宣王以前,未始有年,又支竺相遠,數萬餘裡,其中渺茫隔越,吾恐以重譯比較,未易得其實,輒略其年數甲子,而存其帝代焉。」
  此亦堅壁清野之法,欲使人無所借口也。然因史學常識不豐富,每以不誤為誤。如卷五《達摩傳》注云「《傳燈錄》諸書舊說,並雲達摩來梁在普通八年,今按史書,普通只七年,惟今王佑《長歷》甲子數或有八歲,可疑」云云。不知普通八年三月十一日,始改元大通,明著梁史。《長歷》列有八年,有何可疑,輕於立論,未免為識者所笑耳。
  年歷之外,《寶林傳》所載文獻多不足據,如梁武帝撰《達摩碑》及昭明太子撰《達摩祭文》等,《景德錄》均削而不載,蓋其慎也,而《正宗記》反采之。當《寶林傳》未復出時,吾不知其所本,今二文均見《寶林傳》八,乃知《正宗記》實本於此也。
  《寶林傳》又有二十九祖可大師碑,題唐內供奉沙門法琳撰,中有「東山之法,於是流焉」之句,以內供奉授僧及稱禪宗為東山法門事皆在法琳以後,此碑之偽顯然。《正宗記》采其中之傳說可也,據此碑以攻《唐僧傳》不可也。今《正宗記》六《可大師傳》後,評《唐僧傳》云「《唐僧傳》謂可遭賊斷臂,與予書曷其異乎!余考法琳碑,師乃雪立數宵,斷臂無顧,投地碎身,營求開示。然為《唐傳》者,與琳同時,琳之說與禪者書合,而宣反之,豈非其采聽之未至乎,故其書不足為詳」雲。此可見嵩於史料真偽之鑒定法,殊未注意也。
  然嵩不特攻《唐傳》,且並攻贊寧。《正宗論》四云「初宣律師以達摩預之習禪高僧,降之已甚,復不列其承法師宗,蒙嘗患其不公。贊寧僧錄,繼宣為傳,論習禪科,尊達摩之宗,及考寧所撰《鷲峰聖賢錄》,蓋亦傍乎《寶林》《付法藏》二傳,非有異聞,其所斷浮泛,終不能深推大經大論,而驗實佛意,使後世學者益以相疑,是亦二古之短也。」
  嵩蓋工於為文,疏於考史,又往往為感情所蔽,於偽史料既不能割愛,於前輩復肆意譏評。《四庫》《鐔津集提要》謂其恃氣求勝,東坡謂其常嗔,未見其笑,蓋天生性格使然,無足怪矣。
  《正宗記》板本
  《正宗記》吾所見嘉興藏本、頻伽藏本、揚州磚橋刻經處本,《定祖圖》皆無圖,惟磧砂藏本,圖繪甚精。其卷首記云「平江路磧砂延聖寺大藏經局,今依福州開元禪寺校定元本《傳法正宗記》一十二卷,重新刊板流通。其明教大師所上之書,及入藏扎子,舊本皆在帙尾,今列於首,庶期展卷,備悉所從。延釣二年乙卯五月日,住持傳法比丘清表題。」
  所謂福州開元寺本,即南宋·隆興二年甲申所刊者也,今藏本皆由隆興福州本出。據宋濂《宋學士全集》卷三十,有《傳法正宗記序》,云「唐興,曹溪大弘達摩之道,傳佈益眾,義學者忌之,而神清為甚,乃據《付法藏傳》所列,謂師子遭難,絕嗣不傳。猶以為未足,誣迦葉為小智,不足承佛心印,指禪經實後來傅會,難以取征。而好議論之徒,紛紛起矣。宋·明教大師契嵩讀而痛之,博采《出三藏記》,洎諸家記載,為《傳法正宗記》,以辟義學者之妄。其衛道之嚴,凜凜乎不可犯也。」是為洪武甬東本,吾未之見,僅介宋序如上。
  〔參考資料〕《鐔津明教大師行業記》;《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九;《釋氏稽古略》卷四;《續傳燈錄》卷五;《禪籍志》捲上。〔佛百〕 雪堂拾遺錄 雪堂拾遺錄總目錄
  全一卷。宋代僧雪堂道行〔嗣龍門遠〕編。詳稱雪堂行和尚拾遺錄。又作禪門拾遺錄、雪堂行拾遺錄、雪堂道行禪師拾遺錄。收於《萬續藏》第一四二冊。輯錄黃龍悟新、翠巖圓璣、黃龍恭、文殊宣能、白楊法順、張無盡、黃山谷等禪林緇素,計三十餘人之機緣語要。內容與宗門武庫屬於同一類型。〔佛光〕 普庵印肅禪師語錄 普庵印肅禪師語錄總目錄
  又名《普庵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實錄》。宋普庵印肅撰。明永樂二一年(1423)序刊。三卷。主要輯錄其上堂語、小參、示眾法語、文疏、歌頌、贊等。一卷首附有明成祖的實錄、年譜、悟道因緣、塔銘、御制序等。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二十五套。〔大全〕 瞎堂慧遠禪師廣錄 瞎堂慧遠禪師廣錄總目錄
  宋瞎堂慧遠撰,齊己、如本、祖淳、法慧編。宋淳熙四年(1177)序刊。又名《瞎堂禪師語錄》《靈隱佛海禪師語錄》《佛海瞎堂禪師廣錄》《佛海禪師廣錄》。四卷。主要收錄其上堂、小參、示眾法語等。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二十五套。〔大全〕 傳法正宗論 傳法正宗論總目錄
  凡二卷。宋代明教大師契嵩(1007~1072)著。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系由傳法史考訂禪門祖師之正脈法統,並論述師徒面授、付法相承之問題,為傳法正宗記之姊妹篇。契嵩認同出三藏記集、達磨多羅禪經等諸說,而非議付法藏因緣傳之說,以闡明自釋尊至達磨二十八祖嫡傳法系之正統性,並答辯禪門「以心傳心」、「教證一如」等問難。〔佛光〕 傳法正宗定祖圖 傳法正宗定祖圖總目錄
  宋釋契嵩撰。一卷。為圖文相配的圖集。繪三十三祖的傳法故事。今只有磧砂藏有圖,其它嘉興本、頻伽藏本均有文無圖。〔大全〕 虎丘紹隆禪師語錄 虎丘紹隆禪師語錄總目錄
  全一卷。又作虎丘隆和尚語錄。宋代臨濟宗僧虎丘紹隆(1077?~1136)撰,嗣端等編。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冊。輯錄和州開聖禪院語、宣州彰教禪院語、平江府虎丘雲巖禪寺語、初祖贊、宋臨濟正傳虎丘隆和尚塔銘等。〔佛光〕 自得禪師語錄 自得禪師語錄總目錄
  六卷。宋·自得慧暉撰,簪溪老人了廣編。又稱《淨慈自得禪師語錄》,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四冊、《禪宗全書》第四十二冊。
  師俗姓王,紹聖四年(1097)生,金州安城人。七歲依理性寺法恩禪師。十一歲出家,十六歲,法恩遷化,遂往雪峰依契禪師。後至天童山,隨侍宏智正覺禪師,為其法嗣。帝賜號自得禪師。淳熙十年(1183)示寂,年八十七。
  此書系師上堂、小參之語要。卷首有東谷妙光禪師及四十八章圖。卷一至卷三收上堂、小參機語,並附錄石霜明總的下語寄言,卷四收闡揚師之宗乘的示眾語要,卷五收師與諸尊宿的參問答語,卷六收從育王萬庵和尚至明州太守釣普居士的下火,卷末附弟子石窗法恭禪師撰於紹興二十九年(1159)的塔銘。〔佛百〕 松源崇岳禪師語錄 松源崇岳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二卷。宋代僧松源崇岳(1132~1202)撰,善開等編。寧宗嘉泰三年(1203)刊行。又作松源和尚語錄、松源語錄、松源禪師語錄。收於《萬續藏》第一二一冊。內容包括澄照禪院語、報恩光孝禪寺語、實際禪院語、薦福禪院語等八會之語錄,以及秉拂普說、法語、頌古、贊佛祖、偈頌等,卷末附錄陸游所撰之塔銘一篇。〔佛光〕 宏智正覺禪師廣錄 宏智正覺禪師廣錄總目錄
  九卷。宋·宏智正覺撰,侍者宗法、宗榮、法澄、宗信、嗣宗、集成等編,日本·天桂傳尊再編。別稱《宏智禪師廣錄》《宏智正覺禪師廣錄》《天童覺和尚語錄》《普照覺和尚語錄》《宏智廣錄》《宏智錄》等。寶永五年(1708)刊行。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禪宗全書》第四十四冊。為宋代提倡默照禪之宏智正覺之語錄。
  本書系改編自日本大分縣泉福寺所藏的六卷本《宏智禪師語錄》(宋·紹興二十七年刊行),為宋代默照禪之弘揚者宏智正覺一生語錄之集大成者。卷首載宋·紹興二年(1132)退晦居士范宗尹的《天童覺和尚語錄序》;卷一收泗州(安徽省)大聖普照禪寺上堂語錄、舒州(河南省)太平興國禪院語錄、江州(江西省)廬山圓通崇勝禪院語錄、能仁禪寺語錄、真州(江蘇省)長蘆崇福禪院語錄;卷二收頌古、嗣宗之頌古拈古序;卷三收拈古、薌林居士向子治之後序;卷四收上堂、示眾;卷五收小參、憑溫舒之小參語錄序;卷六收法語;卷七收真贊、下火;卷八收偈頌、箴銘、僧堂記;卷九收真贊;卷末附錄紹興二十七年(1157)宏智之自序、幹道二年(1166)王伯庠之《敕謚宏智禪師行業記》等。
  本書之中心思想雖在於鼓吹默照禪,但其卷一及卷五仍收錄有關雲門、臨濟、曹洞、法眼、溈仰等五家宗風之資料。此外,各卷皆曾以單行本行世。其中以《宏智頌古》(爾後元·萬松行秀增加示眾、著語、評唱,改名《從容錄》行世)、偈頌及箴銘的別行本《宏智禪師偈頌斷璧》、小參的別行本《天童小參錄》最為著名。(卷五之小參最為人所知,該卷即別稱《天童小參錄》者)日本·寬政三年(1791),洞水月湛又改進本書之不備,擬恢復宋版原型而再版《冠注宏智禪師語錄》六卷。註釋書有面山瑞方《宏智禪師廣錄聞解》一卷、斧山玄x《宏智禪師廣錄事考》九卷等。
  宏智正覺之著述,以單行本傳於後世者,另有《宏智覺禪師語錄》(四卷本,清·康熙十一年刊),收其在明州天童景德禪寺之語錄及拈古、頌古等文。此外,《廣錄》卷八所收之《坐禪箴》,為九十八字之短文,內容扼要論述坐禪要義,頗為日本曹洞宗開祖道元所推崇。該文在日本禪宗佛教界,亦頗為人所知。有萬仞道坦、無隱道費等人之注本行世。〔佛百〕 天童頌古直注 天童頌古直注總目錄
  詳稱《煢絕老人天奇直注天童覺和尚頌古》。天童正覺頌古,本端直注,性福編集。對天童正覺百篇頌古詩分句加以註釋、解說或評析。收入《續藏經》第二編乙第二十三套。〔大全〕 密庵和尚語錄 密庵和尚語錄總目錄
  一卷。又作《密庵鹹傑禪師語錄》《密庵錄》。宋密庵鹹傑撰,松源崇岳、笑庵了悟等編。收錄乾明禪院、太平興國禪院寺、華藏禪寺、天童景德寺等七會語錄,以及小參、普說、頌選、偈頌、法語、塔銘等。卷首有張鎡序。於淳熙十五年(1188年)刊行。收入《大正藏》。〔佛百〕 天童如淨禪師語錄 天童如淨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天童如淨撰,文素等編。二卷。南宋紹定二年(1229)序刊。又名《如淨禪師語錄》。上卷收錄清涼語錄、淨慈語錄、瑞巖語錄、再住淨慈語錄;下卷收錄小參、普說、法語、頌古、贊佛祖、小佛事、偈頌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九套。〔大全〕 天童如淨禪師遺錄 天童如淨禪師遺錄總目錄
  宋天童如淨撰,義遠編。又名《如淨禪師續語錄》。此書為《如淨禪師語錄》之補遺。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九套。〔大全〕 虛堂和尚語錄 虛堂和尚語錄總目錄
  十卷。又稱《虛堂智愚禪師語錄》《虛堂禪師語錄》《虛堂錄》。宋虛堂智愚撰。為臨宗的重要語錄。集錄虛堂智愚的法語、偈頌、詩文。前七卷是虛堂在世時,由其門人刊行。後三卷則為妙源輯集,於宋鹹淳五年(1269)年刊行。 人天眼目 人天眼目總目錄
  禪宗典籍。六卷。宋·晦巖智昭編。淳熙十五年(1188)刊行。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二冊。系臨濟宗楊歧派大慧下四世晦巖,費時二十年所收集之中國禪宗五家宗旨的綱要書。內容包含五家各派。首先記載宗祖略傳,再列舉該派重要祖師之語句、偈頌、機關、宗綱,並收集先德對此所作之拈提與偈頌,以助讀者理解。
  晦巖之後,物初大觀於寶釣六年(1258)重修此書。元·延釣四年(1317),撫州天峰致釣又加以校修,依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之順序重新刊行。上列諸刊本皆為三卷本。日本方面,乾元元年(1302)所開版的五山版,與南北朝及室町時期之五山版亦為三卷本。然明·洪武元年(1368)於朝鮮刊行者則為六卷本,五家順序改為臨濟、雲門、曹洞、溈仰、法眼;並於卷五、卷六增添收錄補遺事項與考證禪宗史上問題的宗門雜錄、龍潭考。明·萬曆十四年(1586)所刊行的明續藏本,與此同本。
  本書註釋書頗多,有《人天眼目批嚶集》《人天眼目不二鈔》《人天眼目抄》《重修人天眼目集綱領》《人天眼目金鉅》《人天眼目臆說》《人天眼目春堂解》等。〔佛百〕 叢林公論 叢林公論總目錄
  全一卷。南宋者庵惠彬撰,宗慧作序,宋淳熙十六年(1189)刊定。收於《萬續藏》第一一三冊。系評論古今禪林之文事,乃有關釋儒之隨筆論集,凡七十餘項,一萬餘言。禪籍志卷下謂本書之內容研究精密,識見高明,論點公允,且其序文亦堪稱絕唱,唯書中所舉先儒文詞之得失,頗有不當之論。〔佛光〕 叢林盛事 叢林盛事總目錄
  凡二卷。宋代僧古月道融撰,寧宗慶元五年(1199)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四八冊。本書系道融為有見賢思齊、衛宗弘法志向之學人所作;輯錄其平日於叢林之所見所聞,及有關古今諸禪師、居士之嘉言善行。內容包括程大卿參黃龍、佛印解東坡玉帶、寶峰祥叉手、普慈聞、最庵印、滎陽郡王等,計一四一項。有註釋書叢林盛事別考一卷,其作者不詳。〔佛光〕 北澗居簡禪師語錄 北澗居簡禪師語錄總目錄
  一卷。宋·北澗居簡撰,其法嗣物初大觀編。又稱《北澗和尚語錄》《北澗語錄》。宋·淳釣十二年(1252)序刊,收在《萬續藏》第一二一冊、《禪宗全書》第四十六冊。
  作者北澗居簡,為南嶽下十七世佛照德光法嗣,歷住台州(浙江省)般若院、湖州(浙江省)鐵觀音寺、安吉州(浙江省)圓覺寺、平江府(江蘇省)慧日寺等十一處道場。
  本書內容,主要收錄居簡禪師歷住諸剎的語要。包括上堂、小參、秉拂、告香、普說、法語、頌古、偈頌、贊、小佛事等,卷首有劉震孫、石溪心月、大川普濟所撰序文。版本除宋刊本外,另有許多日本刊本。日本·應安七年(明·洪武七年,1374)所刊行的《北澗全集》則包括語錄、外集、詩集、文集等。此外,僅以詩集、文集單行的《北澗詩集》及《北澗集》二書,在台灣版之《禪門逸書》中皆曾收錄。〔佛百〕 西山亮禪師語錄 西山亮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西山亮撰,侍者覺心、志清共編。又名《西山和尚語錄》。一卷。主要輯錄其住建康府清真禪院、慶元府靈隱禪院的二會語錄及偈頌、佛事香語等。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二十六套。〔大全〕 大川普濟禪師語錄 大川普濟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大川普濟撰,元愷編。又名《靈隱大川濟禪師語錄》《大川濟和尚八會語錄》。二卷。主要輯錄其住妙勝禪院、觀音寺、大中寺、光孝寺、報國寺、十方寺、光孝寺、靈隱寺等八會的上堂語、小參、舉古、頌古、贊跋、偈頌、小佛事等。卷末附物初大觀撰的《靈隱大川禪師行狀》。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二十六套。〔大全〕 偃溪廣聞禪師語錄 偃溪廣聞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偃溪廣聞撰,侍者如珠、道隆等編。二卷。宋開慶元年(1259)序刊。又名《偃溪和尚語錄》《偃溪佛智禪師語錄》《徑山偃溪佛智禪師語錄》。主要輯錄其住淨慈、智度、萬壽等禪寺的語錄、普說、法語、偈頌、佛祖贊、自讚、小佛事、題跋、遺表、塔銘等。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二十六套。〔大全〕 淮海原肇禪師語錄 淮海原肇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淮海原肇撰,實仁等編。一卷。又名《淮海肇和尚語錄》《淮海和尚語錄》。主要輯錄其住報恩光孝、萬歲、廣惠等禪寺的上堂語,佛祖讚頌等。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二十六套。〔大全〕 介石智朋禪師語錄 介石智朋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介石智朋撰,正賢、淨珠、智瑾等編。又名《介石禪師語錄》《介石和尚語錄》。共一卷。主要收錄其住羅漢寺、佛日淨慧禪寺、保福禪寺、孝慈真應禪寺、寶林禪寺、能仁禪寺、資壽禪寺、報恩光孝禪寺語錄、小參、拈古、法語、偈頌、贊佛祖、小佛事等。卷首有林希逸序文。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二十六套。〔大全〕 初物大觀禪師語錄 初物大觀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初物大觀撰,德溥等編校。一卷。主要收錄其住法相禪院、顯慈禪寺、象田興教禪院、智門禪寺、教忠報國禪寺、廣利禪寺六會上堂語、小參、法語、頌古、佛祖贊、自讚、偈頌、小佛事等。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二十六套。〔大全〕 元叟行端禪師語錄 元叟行端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元叟行端撰,門人法林等編。元至正元年(1341)序刊。又稱《徑山元叟端禪師語錄》《慧文正辯佛日普照元叟端禪師語錄》,全書八卷。輯錄其在湖州資福寺、杭州中天竺萬壽寺、杭州靈隱寺、杭州徑山萬壽寺的法語、偈頌、題跋、塔銘等。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二十九套。〔大全〕 癡絕道沖禪師語錄 癡絕道沖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癡絕道沖撰,智沂等編。二卷。宋淳佑十一年(1251)年序刊。主要收錄其嘉興府報恩光孝禪寺語錄、雪峰禪寺語錄、慶元府天童景德禪寺語錄、臨安府景德靈隱寺語錄、平江府覺城山法華禪寺開山語錄,及普說、法語、龕銘、行狀、跋、補遺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六套。〔大全〕 柳塘外集 柳塘外集總目錄
  四卷。南宋·柳塘道璨撰。以作者另有語錄,故名為外集。收在《四庫全書》別集類、《禪宗全書》第八十六冊。
  道璨字無文,號柳塘,俗姓陶,吉安泰和柳塘村人。十八歲剃度,從杞室和尚受業,歷參笑翁無准、癡絕道沖,而得法於笑翁妙堪。嘗住饒州薦福寺、廬山開先寺,並復興故鄉的慈觀寺。唯自開慶元年(1259)辭歸薦福寺後,其事跡不詳。
  集中多詩文,書牘僅一篇,其詳目為卷一收錄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卷二收錄銘、記,卷三收錄序、文、疏、書,卷四收錄塔銘、墓誌、壙志、祭文。其詩文,恆以語錄中用詞嵌入詩文,且獎忠說孝、高唱養氣明德之說,頗有援儒入佛之傾向。〔佛百〕 五家正宗贊 五家正宗贊總目錄
  四卷。宋·希叟紹曇撰。收在《萬續藏》第一三五冊、《禪宗全書》第九冊、《禪學大成》第四冊。此書系南宗禪分為五宗之後之史籍,「五家」即指臨濟、曹洞、雲門、溈仰、法眼五宗。作者選出五家中之重要禪師,敘述其師承、禪風,文末並加贊語,故書名曰「五家正宗贊」。作者紹曇,蜀人,在宋理宗、度宗之時,弘法於浙江天台山、河南嵩山等地。以其字為「希叟」,故「禪學大成」本,署其書為「希叟和尚五家正宗贊」。
  此書書前有作者序,題曰:「寶釣甲寅,西蜀比丘紹曇百拜書於靈鷲放山室。」可知成書於寶釣甲寅年(1254)。全書各卷內容,大略如次
  (1)卷一敘述達磨、慧能、馬祖、石頭、普願、百丈乃至雪峰義存等十二人。然未述南嶽懷讓與青原行思。
  (2)卷二敘述臨濟宗人。宗祖義玄等共二十餘人。
  (3)卷三述曹洞宗。記宗祖洞山良價、曹山耽章等十餘人。
  (4)卷四載雲門宗十四人、溈仰宗五人、法眼宗三人。
  此書敘述甚簡略,傳記部份亦欠詳。然其重點在敘述諸家之禪風。故如欲探索南禪五家之宗旨,此書可作入門讀物。〔佛百〕 真心直說 真心直說總目錄
  一卷。高麗僧知訥撰。系闡述『定慧雙修、頓悟漸修』理趣的禪籍。完成於高麗熙宗即位之元年(1205)。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撰者普照國師知訥,以力倡禪教之調和而聞名於時。本書即其由禪教一致的立場,繼承唐·圭峰宗密與北宋·永明延壽之說,綜合諸派教義而成,是朝鮮禪書中的代表性著作。內容分十五門,即:真心正信、真心異名、真心妙體、真心妙用、真心體用一異、真心在迷、真心息妄、真心四儀、真心所在、真心出死、真心正助、真心功德、真心驗功、真心無知、真心所往。分別由經論、祖釋及祖錄等引出要文,以解明人人本具之佛性與迷妄的根源,顯示修證的順序次第。
  〔佛百〕 雪庵從瑾禪師頌古 雪庵從瑾禪師頌古總目錄
  全一卷。又作雪庵從瑾禪師頌古集。宋代臨濟宗僧雪庵從瑾(1117~1200)撰。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冊。輯錄女子出定、迦葉門前剎竿、達磨見梁武帝、二祖安心、南泉平常心是道、黃龍三關等三十八項舉揚宗乘之古則公案。〔佛光〕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總目錄
  疑偽經典。為後世禪宗門徒引為禪宗起源的典據。又名《問佛決疑經》。有二卷本和一卷本兩種。作者不詳,成書年代亦不詳。歷代經錄也全未著錄。收在《萬續藏》第八十七冊。內容敘述世尊於靈山會上拈金波羅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乃說我有正法眼藏、涅般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與摩訶迦葉。後世禪徒乃謂此事為禪的起源。「拈花微笑」的典故即依據本書。
  本經的二卷本有二十四品,一卷本有七品,二書除品數不同外,內容亦略異,一卷本當較晚出。又,二卷本當系成書於「釋尊付法摩訶迦葉」的傳說成立之後,且較《景德傳燈錄》的成立年代為晚。
  依日本忽滑谷快天《論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一文所說,本經應系偽經。因為無譯者名、無請回日本的祖師、無藏經目錄。而且,文字往往顛倒,且「說時」不符史實,又有五時八教判釋、相分、自性分等文字,凡此均足以說明本經當系後世所偽撰的佛典。
  〔參考資料〕《佛典研究(初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27});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佛百〕 景德傳燈錄 景德傳燈錄總目錄
  中國佛教禪宗史書。30卷。宋景德元年(1004)東吳道原撰。燈能照暗,禪宗祖祖相授,以法傳人,猶如傳燈,故名。先是有唐金陵沙門慧炬(或作智炬)、天竺三藏勝持,於貞元十七年(801)編次禪宗諸祖傳記偈讖及宗師機緣為《寶林傳》。光化二年(899),又有華岳玄偉禪師,編次貞元以來禪宗宗師機緣,為《玄門聖胄集》。道原續後梁開平以來宗師機緣,統集《寶林》《聖胄》等傳,撰成此書。書成以後,詣闕進呈,宋真宗詔翰林學士楊億等刊削裁定,歷時一年,方遂終篇。本書所記禪宗世系源流,上起七佛,下止法眼文益法嗣長壽注齊,五十二世,1701人。其中951人有機緣語句,其他有名無文。全書無總目,但各卷目錄對「見錄」與「不錄」都一一註明。
  燈錄是介於僧傳與語錄之間的一種文體,為禪宗首創。與僧傳相比,它略於記行,詳於記言;與語錄相比,它擷取語錄之精要,又按照授受傳承的世系編列,相當於史籍中的譜錄。它實際上是禪宗思想史。
  收入《大正藏》的《景德傳燈錄》為元延釣三年(1316)重刻本,與明藏本略有不同。延釣本書首有楊億序;元希渭《重刊景德傳燈錄狀》;西來年表,起南齊建元元年(479),止於隋義寧二年(618),以敘說帝王世系為主,間及達磨等人行歷。中有「舊本傳燈雲」等語。卷九之末附唐裴休集《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卷末有楊億寄李維書,敘其師承始末;南宋紹興二年(1132)長樂鄭昂《跋》;天童宏智和尚《疏》;紹興四年左朝奉大夫劉斐《後序》。這些均為明本所無。此外,部分卷目稍異。
  本書問世以來在佛教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它不僅引出了禪宗一系列的燈錄著述,如《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續傳燈錄》等,為禪宗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而且為宋代以及以後有關學術思想史的撰述提供了可借鑒的樣式。(陳士強)〔佛百〕 傳燈玉英集 傳燈玉英集總目錄
  十五卷。宋·王隨編。收在《宋藏遺珍》(上)及《大藏經補編》第十四冊。系宋初道原所撰《景德傳燈錄》的刪節本,完成於景釣元年(1034)。書成之後,奏請仁宗准許入藏,同年於印經院開版印刷。
  關於本書之編纂緣由,該書後序中曾有說明「臣早以餘暇,恭披是錄,精究義諦,偶達宗旨。而又顧緄跨之重,卷帙稍廣,諒參學之者,津攜頗難。因思佛門律論,尚資纂鈔,儒家史傳,具存紀略,遂擇乎精粹,撮其機要,刪為十五卷,題之曰傳燈玉英集。」
  宋代以來,由於王室推行獎勵佛教的政策,因此,促成大藏經的開版與翻譯事業的復興。當時的士大夫也頗為重視佛教。尤其在儒者之間,參禪之風頗盛。當時,《景德傳燈錄》(略稱《景德錄》)流傳於民間,禪的古則與公案也逐漸為一般人所熟知。由於《景德錄》卷帙過於浩繁,因此,民間遂有簡略的刪節本出現,這點可從《羅湖野錄》一書中,天缽元禪師答覆趙清獻公的書信中有「節本傳燈三卷」一語得知。
  編者王隨,《宋史》卷三一一有傳,據說他是因為仰慕唐代著名的佛教居士裴休的為人才歸入佛門。《續傳燈錄》卷一,以他為汝州首山省念的法嗣,並為之立傳。又,他與汝州廣慧元璉的法嗣楊億(《景德傳燈錄》的校閱者)、襄州谷隱山蘊聰的法嗣李遵勖(《天聖廣燈錄》的編者)等,都以通禪的在家居士而聞名於世。此外,明道元年(1032)重編的《雪峰語錄》中,有他撰寫的序文。
  本書雖然是《景德錄》的摘錄本,篇幅且不及原書的一半。然而,由於刪定年代與原本開版的年代極為相近,較能保存《景德錄》原本的面目;因此,它是研究《景德錄》一書的重要資料。例如本書卷六的魏府大覺,為洪州黃檗的法嗣,但在現存的《景德錄》中,都是以他為鎮州臨濟義玄的法嗣,就這一點而言,它與宋本的《景德錄》較為一致。
  本書佚失甚久。《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十雖然著錄此書書目,但是全書內文則不為人所知。因此被視為「佚書」。近年來,由於在山西省趙城縣廣勝寺發現的《金藏》中收有此書,原書乃重現於世。可惜全本頗有殘缺,如卷一、卷三、卷四、卷七、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三、卷十五的首部等都付諸闕如。〔佛百〕 天聖廣燈錄 天聖廣燈錄總目錄
  三十卷。宋·李遵勖撰。收在《萬續藏》一三五冊、《禪宗全書》第五冊。李氏在宋仁宗時官拜鎮國軍節度使、駙馬都尉,為一頗有聲譽的佛門居士。相傳他曾參訪南嶽九世下襄州慈照蘊聰禪師而頗有省悟。
  本書撰述方式,大體承襲《景德傳燈錄》。內容與一般燈錄相似,大略如次:
  (1)卷一至卷五收載釋迦牟尼佛及西天二十七位祖師之事跡及弘化情形。
  (2)卷六至卷七收錄東土初祖菩提達磨到六祖(三十三祖)慧能等祖師之事跡。
  (3)卷八至卷三十載慧能以下南宗禪諸師之弘化情形,錄至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1)時之諸師為止。合計所載約三百七十餘人,是收錄馬祖以後諸師語錄的禪宗資料。
  本書在宋仁宗景釣年間(1034~1037)蒙賜御制序流通於世。其後曾被收入《崇寧藏》與《毘盧藏》兩種大藏經。《金藏》雕印時,此書也曾入藏。其他之元、明、清各種藏經皆未收此書。到日本編印《萬續藏》時,此書才又重新入藏。
  〔參考資料〕《禪籍志》捲上。〔佛百〕 建中靖國續燈錄 建中靖國續燈錄總目錄
  三十卷。宋·法雲寺住持佛國禪師惟白編。收在《萬續藏》第一三六冊、《禪宗全書》第四冊。本書是承繼《景德傳燈錄》及《天聖廣燈錄》而來的傳燈錄,故名《續燈錄》。「建中靖國」是編者呈書給徽宗皇帝時的年號。〔按:書成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
  本書依禪門法脈相續的次第,集錄師資略歷、機緣語句、古則公案及偈頌等,而特別偏重雲門宗禪者語錄的揭載。全書凡分正宗、對機、拈古、頌古、偈頌五門。大要如下
  (1)正宗門:敘述印度、中國五十一位師祖的契悟緣由。
  (2)對機門:記述臨濟、雲門兩宗諸師應機說法的情形。
  (3)拈古門:集錄雪竇重顯以下二十八師所拈舉的古則公案。
  (4)頌古門:編錄雪竇重顯以下十九人的頌古詩偈。
  (5)偈頌門:收錄法泉佛慧以下三十九人的唱道偈頌。〔佛百〕 聯燈會要 聯燈會要總目錄
  禪宗燈錄。三十卷。宋·晦翁悟明集。又名《宗門聯燈會要》《禪宗聯燈錄》。收在《萬續藏》第一三六冊;《禪宗全書》第五、六冊。
  本書內容,選錄自《景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等書。自卷一至卷二十九前半部分計收錄過去七佛以迄天童正覺法嗣淨慈慧暉等六百餘人之示眾法語與機緣問答。卷二十九後半部分為《應化賢聖》《亡名尊者》,收錄佛陀波利等二十一位應化賢聖,以及二十七位無名尊者。卷三十為《傅大士心王銘》等十四篇短文。卷首載有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淡齊李泳之序文、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思忠重刊序,以及淳熙十年編者之自序。
  本書編於南宋·淳熙十年之永嘉江心寺,淳熙十六年附李泳所撰之序文刊行。刊行未久,即於泉州崇福寺為學人所倡導。另依《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一所載,本書乃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所編;《釋氏稽古略》卷四則謂嘉定十年所編。然此二說皆屬訛傳。
  在日本,本書有嘉慶三年(1389)臨川寺所刊行之五山版,以及元祿三年(1690)大應寺祖泰印行本。
  〔參考資料〕《重刻五燈會元序》;《續傳燈錄》卷三十五《悟傳》;《禪籍志》捲上。〔佛百〕 嘉泰普燈錄 嘉泰普燈錄總目錄
  禪宗燈錄之一。三十卷,別有目錄三卷。南宋·雷庵正受編。收於《萬續藏》第一三七冊、《禪宗全書》第六冊。作者雷庵正受(1146~1208),為平江府報國光孝寺僧,號虛中,屬雲門宗雪竇下第七世。師鑒於向來之傳燈錄偏重於禪門師徒傳法的記錄,乃著手補充《景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及《建中靖國續燈錄》等書之不足,由於內容普及王侯、士庶、女流、尼師等聖賢眾庶,故名《普燈錄》。全書費時十七年,於嘉泰四年(1204)編成;成書後,寧宗敕許入藏。
  本書內容,卷一至卷二十一,主要收錄六代祖師至南嶽以下十七世、青原以下十六世諸師的示眾機要。卷二十二以下則廣錄聖君、賢臣、應化聖賢、拾遺、諸方廣語、拈古、頌古、偈贊、雜著等。此外,卷首有弟子黃汝霖所撰寫的《雷庵受禪師行業》及《正受上皇帝書》;卷末有嘉泰五年陸游的跋文。又,本書在日本除了宋刊本外,另有五山版等數種版本。〔佛百〕 五燈會元 五燈會元總目錄
  中國佛教禪宗史書。20卷。宋淳釣十二年(1252),一說紹定間杭州靈隱寺普濟編集。有宋寶釣元年(1253)和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兩個刻本。寶釣本於清光緒初年始由海外傳歸,卷首有普濟題詞,王庸序。卷末有寶釣元年武康沈淨明跋。至正本比較流行,為明嘉興續藏和清《龍藏》所本(清《龍藏》析為60卷)。
  「五燈」系指五部禪宗燈錄:1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傳燈錄》;2北宋臨濟宗李遵勖的《天聖廣燈錄》;3北宋雲門宗惟白的《建中靖國續燈錄》;4南宋臨濟宗悟明的《聯燈會要》;5南宋雲門宗正受的《嘉泰普燈錄》。先後於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的近200年間分別成書。
  「五燈」共150卷。內容層見疊出,諸多重複。《天聖廣燈錄》只是對《景德傳燈錄》的章次略作更易,人物、「機緣」語錄稍作擴充。《聯燈會要》是對《景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三書的綜括和補續。《嘉泰普燈錄》補葺《天聖廣燈錄》和《建中靖國續燈錄》所未錄的王侯士庶尼師言談,世次人物與《聯燈會要》稠疊。《五燈會元》合「五燈」為一書,敘錄簡要,遂除疊合之弊。「五燈」雖以記敘禪宗世系源流為宗旨,但單篇的諸方廣語、拈古、頌古、讚頌偈詩、銘記箴歌和其他雜著輯錄甚多。《五燈會元》括摘樞要,芟夷枝蔓,使「燈錄」更符合禪宗史書的性質。在體例上,「五燈」各部除《普燈錄》有「敘佛祖」作為引子,從菩提達摩敘起以外,其餘或從七佛或從釋迦牟尼敘起,次及西天宗師、東土宗師,再次是惠能以下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大系;或集一系中的不同宗派於一卷,或將兩大系合於一卷。《五燈會元》則按禪宗五家七宗的派別分卷敘述,七宗源流本末,指掌瞭然。
  《五燈會元》與「五燈」相比,篇幅減少一半以上,雖無拈古、頌古等內容,但對宋末之前著名的禪師「機緣」語錄,均加綜綴,刪削不多。禪家之瞬目揚眉,擎拳舉指;或行棒行喝,豎拂拈槌;或持叉張弓,輥球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以及一問一答,一唱一提,一默一言,一吁一笑等等機用,莫不備載。所以元明以來,好禪士流多藏其書,「五燈」單部遂少流通。
  《五燈會元》的繼作有明淨柱《五燈會元續略》8卷;通容《五燈嚴統》25卷;文□《五燈會元補遺》1卷等。最近中國又出版新的校勘本。(陳士強)〔佛百〕 五燈會元補遺 五燈會元補遺總目錄
  元南石文琇撰。一卷。凡例僅其書旨意云:「大鑒第十七世雖已具收於五燈會元,其間亦有收不盡者,今別集作一編目曰會元補遺,以俟後之重刊五燈會元者補入,庶不泯滅。」全書主要收錄大鑒第十七世靈隱東谷光以下十九人傳記。收入《續藏經》第二編乙第十五套。〔佛百〕 五燈會元續略 五燈會元續略總目錄
  凡四卷或八卷。另有卷首一卷。明代遠門淨柱撰於崇禎十七年(1644)。略稱五燈續略。收於《萬續藏》第一三八冊。本書集錄五燈會元以後禪門諸大德之語錄。所收錄者,曹洞宗自華藏慧祚、天童如淨至覺浪道盛;臨濟宗自慈化印肅至天隱圓修派下諸大德,總計四百餘人;其中臨濟宗之人數雖佔壓倒性,然編者淨柱乃曹洞宗石雨明方之法嗣,由其自序及凡例中,可知本書編撰之目的,乃在確定宋、元、明三代曹洞宗之系譜,並搜集該宗諸大德之語錄。於各種傳燈錄等禪宗典籍中,本書乃提供研究宋代以後禪宗史之重要資料。〔佛光〕〔佛百〕 古尊宿語要 古尊宿語要總目錄
  宋賾藏主(僧挺守頤)編。宋紹興年間(1131~1162)刊行。四卷。本書輯錄唐、宋二代二十位禪師的語要。各卷卷首附有宋淳熙五年(1178)鼓山德所撰祖師小傳。此書可稱之為作者以後編集的大型語錄合集《古尊宿語錄》之母本。故此書所收語錄後均收入《古尊宿語錄》中。〔大全〕 古尊宿語錄 古尊宿語錄總目錄
  凡四十八卷。宋代賾藏主(僧挺守賾)集,靈谷寺淨戒重校。今收於《萬續藏》第一一八冊。內搜羅南嶽懷讓以下,馬祖、百丈、臨濟、雲門、真淨、佛眼、東山等四十餘家禪宗名德之語錄,多為景德傳燈錄所未載者。乃研究南嶽以下禪風之至要典籍。明萬曆年間北藏重修時,曾收入大藏經中,然缺其序、目次、撰號等。繼本書之後,宋代師明撰續古尊宿語要六卷。然仍以本書為較卓越之古尊宿語要,迄今猶著稱於世。又賾藏主原撰有古尊宿語要一書,僅有四卷,刊於紹興年間,其內收集唐宋期間禪宗二十家之語錄,為本書(古尊宿語錄)編輯之基本資料。〔閱藏知津卷四十二、大明三藏目錄〕〔佛百〕
  〔言生按:現將古尊宿語錄各卷目錄附錄如下〕
  古尊宿語錄目錄
  第一卷   大鑒下一世(南嶽懷讓大慧禪師)
  大鑒下二世(馬祖道一大寂禪師)
  大鑒下三世(百丈懷海大智禪師)
  廣錄
  第二卷   大鑒下三世(百丈懷海大智禪師)語錄之餘
  大鑒下四世(黃檗希運禪師斷際禪師)
  第三卷   黃檗(希運)斷際禪師《宛陵錄》
  第四卷   鎮州臨濟(義玄慧照)禪師語錄
  勘辨
  第五卷   鎮州臨濟(義玄慧照)禪師語錄之餘
  行錄
  興化(存獎)禪師語錄
  臨濟慧照禪師塔記
  第六卷   睦州(道蹤)和尚語錄
  上堂對機第一
  勘看經僧第二
  勘講經論座主大師第三
  睦州和尚語錄小序
  第七卷  汝州南院(慧輅)禪師語要
  勘辨
  風穴(延沼)禪師語錄
  第八卷  汝州首山(省念)和尚語錄
  次住廣語錄
  次住寶應語錄
  師出鏡清十二問答,洎翠巖代語,師於一語下代三轉
  勘辨語
  偈頌
  第九卷  石門山慈照禪師《鳳巖集》〔965-1032,蘊聰,卒謚慈照禪師〕
  次住谷隱山太平寺語
  偈頌
  石門山慈照禪師鳳巖集序
  第十卷  汾陽(善)昭語錄
  六相頌
  并州承天(智)嵩禪師語錄
  第十一卷 (石霜楚圓)慈明禪師語錄語錄
  第十二卷 池州南泉普願禪師語要
  題南泉和尚語要
  衢州子湖山定業禪院第一代(利蹤)神力禪師語錄
  第十三卷 趙州(從諗)真際禪師語錄並行狀
  第十四卷 趙州從諗真際禪師語錄之餘
  偈頌
  附趙王與師作真贊
  哭趙州和尚二首
  第十五卷 雲門(文偃)匡真禪師廣錄上
  對機
  偈頌
  第十六卷 雲門(文偃)匡真禪師廣錄中
  第十七卷 雲門(文偃)匡真禪師廣錄中
  垂示代語
  第十八卷 雲門(文偃)匡真禪師廣錄中
  勘辨
  頌雲門三句語(並余頌八首)
  遊方遺錄
  大師遺表
  遺誡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序
  雲門山光泰禪院匡真大師行錄
  請疏
  第十九卷 袁州楊岐山普通院會和尚語錄
  後住潭州雲蓋山海會寺語錄
  潭州道吾(悟)真禪師語要
  勘辨
  偈頌
  潭州雲蓋山會和尚語錄序
  題楊岐會老語錄
  第二十卷 舒州白雲山海會(法)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語錄
  次住太平語錄
  次住海會語錄
  第二一卷 舒州白雲山海會(法)演和尚語錄
  第二二卷 黃梅東山(法)演和尚語錄
  偈頌
  附錄序文三首
  第二三卷 汝州葉縣廣教(歸)省禪師語錄
  廣教勘辨語並行錄偈頌
  第二四卷 潭州神鼎山第一代(洪)徠禪師語錄
  舉古
  應機揀辨
  偈頌
  第二五卷 筠州大愚(守)芝和尚語錄
  拈古
  第二六卷 舒州法華山(全)舉和尚語要
  行錄
  偈頌
  第二七卷 舒州龍門(清遠)佛眼和尚語錄
  第二八卷 舒州龍門(清遠)佛眼和尚語錄
  第二九卷 舒州龍門(清遠)佛眼和尚語錄
  第三十卷 舒州龍門(清遠)佛眼和尚語錄
  偈頌
  真贊
  第三一卷 舒州龍門(清遠)佛眼和尚小參語錄
  第三二卷 舒州龍門(清遠)佛眼和尚普說語錄
  第三三卷 舒州龍門(清遠)佛眼和尚普說語錄
  第三四卷 舒州龍門(清遠)佛眼和尚語錄
  頌古
  室中垂示
  垂代
  示禪人心要
  三自省察
  誡問話
  佛眼禪蚰語錄序
  佛眼禪師語錄序
  宋故和州褒山佛眼禪師塔銘
  第三五卷 大隨開山(法真)神照禪師語錄
  大隨開山神照禪師語錄序
  大隨開山神照禪師行狀
  祭文
  第三六卷 投子(大同)和尚語錄
  投子和尚語錄序
  第三七卷 鼓山先興聖國師(神晏)和尚法堂玄要廣集
  師勘僧語
  審問諸院老宿語
  前後帝王問訊語
  偈頌七首
  附十八郎殿下原偈
  甌閩鼓山先興聖國師和尚法堂玄要廣集序
  書鼓山國師玄要廣集後
  第三八卷 襄州洞山第二代守初禪師語錄
  歌頌
  第三九卷 智門(光祚)禪師語錄
  綱宗歌
  智門祚禪師語錄序
  第四十卷 雲峰(文)悅禪師初住翠巖語錄
  次住法輪語錄
  後住雲峰語錄
  第四一卷 雲峰(文)悅禪師初住翠巖語錄
  室中舉古
  偈頌
  題雲峰悅禪師語錄
  第四二卷 寶峰雲庵真淨禪師住筠州聖壽語錄
  住洞山語錄
  第四三卷 寶峰雲庵真淨禪師住金陵報寧語錄
  住廬山歸宗語錄
  住寶峰禪院語錄
  第四四卷 寶峰雲庵真淨禪師住金陵報寧語錄
  第四五卷 寶峰雲庵真淨禪師偈頌
  大丞相請疏
  判府左丞相請疏
  寶峰雲庵真淨禪師語錄序
  寶峰雲庵真淨禪師語錄後序
  第四六卷 滁州琅琊山(慧)覺和尚語錄
  第四七卷 東林和尚雲門庵主頌古
  第四八卷 佛照禪師奏對錄〔1121-1203,嗣大慧,賜號佛照禪師〕 續古尊宿語要 續古尊宿語要總目錄
  宋晦堂師明編。全書六卷。又名《續古尊宿語要》《續刊古尊宿語要》。此書繼《古尊宿語要》之後而編,收錄臨濟、汾陽昭、琅琊覺、慈明圓等八十位禪師的語要。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甲第二十三套。〔大全〕
  〔言生按:現將續古尊宿語要各卷目錄附下〕
  續古尊宿語要目錄
  第一集 天
  臨 濟  汾陽昭  琅琊覺  慈明圓
  翠巖真
  黃龍南  死心新 晦堂心  泐潭英  兜率悅
  草堂清  靈源清  湛堂准  長靈卓
  第二集 地
  法眼益  雲門偃  法昌遇  雪竇顯
  天衣懷
  曹山寂  投子青 芙蓉楷  真歇了  宏智覺
  古巖璧  天章楚  真淨文  隱山璨 妙湛慧
  金粟智
  第三集 日
  楊岐會  白雲端  保寧勇  五祖演
  南堂興
  佛眼遠  圓悟勤  開福寧  佛性泰  月庵果
  復庵封
  第四集 月
  佛心才  山堂洵  別峰珍  雲蓋本
  虎丘隆
  應庵華  密庵傑  松源岳
  曹源生  鐵鞭韶
  破庵先  笑庵悟〔晦翁明附〕 無示諶  心聞賁
  慈航□
  第五集 星
  大慧杲  晦庵光  此庵淨  懶庵需
  佛照光
  誰庵演  遁庵演 竹原元  蒙庵岳  石庵肩
  退庵先 混源密  空叟印  木庵永  柏堂雅
  第六集 辰
  雪堂行  竹庵邦  晦庵光  別峰印  退庵奇
  東山空  廣鑒瑛 水庵一
  別峰雲  或庵體 佛祖正法直傳 佛祖正法直傳總目錄
  全一卷。峰翁祖一編。日本康歷三年(1381)刊行。內容系始自過去七佛、西天諸祖、東土諸師之列傳。東土諸師乃從達磨以下至密庵鹹傑共五十三人,與西天諸祖共計八十七人;六祖以下所揭之順序為曹洞、雲門、法眼,並及南嶽下,以至臨濟之密庵鹹傑。列傳則以機緣語句為主,並有傳燈錄之史傳事跡。編者峰翁祖一國籍不詳,或謂系中國人,或謂系日本人。〔佛光〕 碧巖錄 碧巖錄總目錄
  十卷。北宋·圓悟克勤編。又稱《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圓悟老人碧巖錄》《圓悟碧巖錄》《碧巖集》。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禪宗全書》第八十九冊。為禪宗最具代表性的公案評唱集,屬四家評唱語錄之一。
  本書是佛果圓悟於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7)住持湖南澧州夾山靈泉禪院的時候,根據雪竇重顯(980~1052)的《頌古百則》,加以評唱,又經過他的門人編集而成的。夾山是善會禪師在唐懿宗鹹通十一年(870)開闢的道場,在開闢之後,有僧問善會「如何是夾山境?」他答道「猿抱子歸青嶂裡,鳥銜花落碧巖前。」禪意詩情,極為濃郁,因而傳誦一時,夾山也被禪師們稱為「碧巖」。佛果把他的評唱集取名為《碧巖錄》(或稱《碧巖集》),原因就在於此。
  雪竇《頌古百則》所依據的掌故,除絕大部分取自禪宗公案外,又引用《維摩》《楞嚴》《金剛》等經,而且是以雲門宗的公案為重點的,這從下列各則公案的統計上可以窺見一斑雲門文偃十四則,趙州從諗十一則,百丈懷海四則,馬祖道一、雪峰義存、南泉普願各三則,《楞嚴經》、文殊、巴陵顥鑒、鏡清道付/心、南陽忠國師、智門光祚、仰山慧寂、風穴延沼、投子大同各二則,其餘如《維摩經》等都是一則。
  雲門文偃的禪風,法眼文益在《宗門十規論》裡以「涵蓋截流」四字稱頌他,雲門一宗的特色,也不外乎此。「涵蓋」即雲門三句語的「涵蓋乾坤」,緣密(文偃的門人)頌云「乾坤並萬象,地獄及天堂,物物皆真現,頭頭總不傷。」這是就體上說的。「截流」亦即三句語中的「截斷眾流」,緣密頌云「堆山積岳來,一一盡塵埃,更擬論玄妙,冰消瓦解摧。」這是就用上說的。體上一切現成,用上纖塵不立。雲門說法,變化縱橫,總不出此範疇,而在《雲門廣錄》中約占篇幅二分之一的「代語」,正是體現了這種意旨。不過用法眼的標準來看雲門的語句,有時不免於「任情直吐,多類於野談,率意便成,絕肖於俗語」(《宗門十規論》),他的法孫智門光祚就有所改進。在智門幼的語錄裡,簡單率意的代語較少,清新文雅的語句較多,如智門頌文殊白椎的公案云「文殊白椎報眾知,法王法令合如斯。會中若有仙陀客,不待眉間毫相輝。」格律聲韻都很工穩,比雲門所作偈頌愈見功力。雪竇重顯是一個有文學素養的人,他受了智門的薰陶和當時著名禪師如汾陽善昭等人的影響,無論上堂、小參、舉古勘辨,所用語句,都注意修辭,而尤以《頌古百則》為叢林所重。頌古的意旨,不出「涵蓋截流」的精神,而用事行文,大都有所依據,如頌文殊白椎公案云「列聖叢中作者知,法王法令不如斯。會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殊下一椎。」這一首偈頌,用了智門的韻和語句,字面上雖似立意相反而更為顯豁輕靈,這或者就是為叢林稱重的原因所在。
  佛果圓悟生在雪竇稍後,而屬於臨濟宗的楊岐派。楊岐方會的禪風,《續傳燈錄》卷七說他「提綱振領,大類雲門」,所以臨濟宗的圓悟根據雲門宗的《雪竇頌古百則》加以評唱,乃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圓悟悟道因緣,據《續傳燈錄》卷二十五說,是從「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兩句所謂小艷詩悟入的,悟後偈語深得詩中三昧,可見他也是一個富有文學素養的人。他對雪竇《頌古百則》的評語道「雪竇頌一百則公案,一則則焚香拈出,所以大行於世。他更會文章,透得公案,盤得熟,方可下筆。」真是傾倒備至,因而在每一則公案和偈頌的前面加一段提綱式的垂示,又在公案和偈頌的每一句下面系以短小精悍的著語(夾注),然後分別在公案和偈頌後面加上評唱,成為首尾非常完全的著作,對於參究學人的啟發作用是相當大的,所以當時有人稱為「宗門第一書」。
  不過,自從《碧巖錄》問世,宗門派別逐漸傾向於合流,而「禪機」也逐漸融化於「詩境」,變化不可謂不大,所以比較保守的心聞曇賁憤憤地說:
  「教外別傳之道,至簡至要,初無他說,前輩行之不疑,守之不易。天禧間雪竇以辯博之才,美意變弄,求新琢巧,繼汾陽為《頌古》,籠絡當世學者,宗風由此一變矣。逮宣政間,圓悟又出己意,繼之為《碧巖錄》。彼時(中略)寧道者、死心、靈源、佛鑒諸老,皆莫能回其說;於是新進後生,珍重其語,朝誦暮習,謂之至學,莫有悟其非者。痛哉!學者之心術壞矣。紹興初,佛日入閩,見學者牽之不返,日馳月騖,浸漬成弊,即碎其板,辟其說,以至祛迷援溺,剔繁撥劇,摧邪顯正,特然而振之,衲子稍知其非而不復慕。」(《禪林寶訓》卷四)
  這一段文字當中提到的佛日,就是圓悟的大弟子大慧宗杲(1089~1163)。元仁宗延釣四年(1317)徑山萬壽寺(在浙江餘杭縣,大慧也在那裡做過住持)住持希陵《碧巖錄後序》云「大慧禪師因學人入室下語頗異,疑之,才勘而邪鋒自挫,再鞠而納款自降,曰,我《碧巖集》中記來,實非有悟。因慮其後不明根本,專尚語言,以圖口捷,由是火之,以救斯弊也。」這大概是當時的事實,「火之」,就是把《碧巖錄》的木刻版燒掉。不過在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三教老人的《碧巖錄序》云「圓悟顧子念孫之心多,故重拈雪竇頌;大慧救焚拯溺之心多,故立毀《碧巖集》。釋氏說一大藏教,末後乃謂不曾說一字,豈欺我哉。圓悟之心,釋氏說經之心也;大慧之心,釋氏諱說之心也。禹稷顏子,易地皆然,推之挽之,主於車行而已。」此外,大德九年周馳的序、大德六年淨日的跋等,對於圓悟和大慧的論調,和三教老人所說的大致相同,《碧巖錄》從此就成為「叢林學道詮要」,而模仿《碧巖錄》的著作,如元代從倫評唱投子義青的《頌古百則》,稱為《空谷集》,元代行秀評唱天童正覺的《頌古百則》,稱為《從容庵錄》等,層出不窮。宋、元以後的禪風也都沒有跳出這個窠臼。所以《碧巖錄》全文雖不過十二萬字左右,在中國佛教史上,則是一部對於禪風轉變有深遠影響的著作。(巨贊)
  ◎附:王進瑞《碧巖錄解題》(摘錄自《現代佛學大系》{9})
  《碧巖錄》的內容構造
  《碧巖錄》是以雪竇禪師所著的「百則頌古」作底本。這底本裡面有一百則的公案。在每則公案後面有頌古,所以其內容僅有「本則」及「頌古」而已。圜悟禪師即在每則公案的前面,講一段「垂示」。在每則「本則」及「頌古」的各句下,下了「著語」,又在「本則」及「頌古」後面作一段「評唱」。所以《碧巖錄》的內容是由一百則的古則公案,及每則公案均有「垂示」、「本則」、「頌古」、「著語」、「評唱」五種文章所構成的。
  「垂示」是圜悟禪師把每則公案的重點提醒弟子們注意的,所以稱作「垂示」或「示眾」。如果能注意到垂示的要點,即可能把握該則公案的關捩子,很容易透過本則的關卡。
  「本則」是雪竇禪師從一千七百則古則公案中選出一百則最精彩的公案,其內容都是古聖先賢的言行。首先有一字「舉」字,其意思是「有這樣的話,我舉出來給你們看」,所以另外也叫做「話頭」。
  「頌古」是歌頌古則公案的詩。因為這段偈頌是歌頌前面的古則公案,才叫做「頌古」。這是雪竇禪師的傑作,他的見識,他的才華都盡在此頌古裡面可看得出。為什麼雪竇禪師不用長行,即普通文章來闡揚前面的古則公案,而用偈頌──詩的方式來做。這就是因為禪理很難講,自古道「說似一物即不中」,用長行直直寫,不如用詩用頌來表達,比較含意較深,能啟發學人的靈感所致。
  「著語」又名「下語」,就是在「本則」及「頌古」裡面各句下所注的細字。有的時候數字,有的時候僅一字。這是圜悟禪師以他的見識所下的短評,內容非常有力,有寸鐵刺人的氣概。內容有冷嘲、有熱罵、有反語、有逆說,非常有趣。
  「評唱」是在「本則」及「頌古」的後面所附的文章。有的時候非常長,這也是圜悟禪師老婆心切的表現。這段文是對本則或頌裡面所有的因緣故事,詳細講解其有關事情,而且作一個概括的總評論,以便啟發開導學人的見地。
  以上是本書《碧巖錄》的內容,至於題名「碧巖」二字是圜悟禪師所住夾山靈泉院方丈室所掛匾額的題字。原來夾山靈泉院是唐·鹹通十一年(870)由善會禪師所開創的。方丈的匾額也是由善會禪師所住時代以來留下來的。
  據《景德傳燈錄》第十五卷,澧州夾山善會禪師傳有這樣的記載「有人問如何是夾山境?師曰:猿抱子歸青嶂裡,鳥銜華落碧巖前。」其「碧巖」二字的來源即在此。
  《碧巖錄》的流通史
  據《碧巖錄》裡面,關友無黨所寫的後序有這樣的「圜悟老師在成都時與諸人請益其說,師後住夾山道林復為學徒扣之,凡三提宗綱,語雖不同,其旨一也。門人掇而錄之,既二十年矣。」等語。可見這部《碧巖錄》是圜悟禪師住成都昭覺寺、夾山靈泉院、湘西道林寺等三處,前後二十年間為了門人的請益所講,由門人等所記錄集成起來的。據傳記圜悟是在宋徽宗崇寧年間歸省,崇寧五年改元大觀,大觀四年改為政和,政和七年改為重和,重和一年再改為宣和,宣和七年,靖康一年,建炎四年,這是南宋改元的經過,無黨寫後序是宣和乙巳年即宣和七年,是西元1125年。溯算二十年前即是崇寧五年圜悟晉山昭覺之年,以上證實了無黨所寫的情形沒有錯誤。無黨所寫後序裡面,說本書由門人記錄所成。師(指圜悟)未嘗過問。照這樣可以瞭解,圜悟只是隨便在於提唱時所講,並無意向編輯成冊,所以未嘗過問其內容。亦正是因為如此,各弟子間的記錄中料必有所不同。據弟子普照所寫的前序中才有「道友集成簡編」等語,就是說由眾弟子集合互相討論對校後制定其統一內容,然後於宣和七年(1125),至建炎二年(1128)中間所出版的。宣和七年是無黨寫後序的年,建炎二年是弟子普照寫前序的年,正是圜悟於西元1135年以七十三歲入寂的前七至十年間的事。
  《碧巖錄》出版後,當然很受學人歡迎。可以說風行一時,使洛陽紙貴。這埋下了以後被大慧禪師火炬的厄運。甚麼時候被大慧燒燬,其確實的年代在文獻上並無明文記載。據《重刊圜悟禪師碧巖錄集疏》文中說「學人機鋒捷出,大慧密室勘辨知無實詣,毀梓不傳。」又徑山住持比丘希陵所寫的後序中亦這樣說「後大慧禪師因學人入室下語頗異,疑之,才勘而邪鋒自挫,再鞠而納款自降,曰我碧巖集中記來,實非有悟。因慮其後不明根本,專尚語言,以圖口捷,由是火之以救斯弊也。」大慧是圜悟的得意大弟子,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大慧三十六歲時參圜悟,翌年大悟。並接受圜悟將其所著《臨濟正宗記》付囑。大慧號宗杲,大機大用的人。據傳眼光炯炯,談論風發,說道說禪,縱橫無敵。宋朝時代最傑出的一位法將。董徑山時慕道前來雲集的學徒曾達二千人,可見其道風之高,聲譽之隆,不亞於其師圜悟。當時與朝內的大官碩儒,如張商英、張九成、馮濟川、李光、呂本中、李邴等交誼甚篤,亦正是因為如此,才被奸臣秦檜所忌。大慧五十三歲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被奪去衣牒,流放於衡州、梅州二地前後十五年。至紹興二十六年始奉特赦恢復僧衣,住明州阿育王山。像大慧這種大機大用的人,勘驗學徒亦非常嚴格。曾發見學徒所答,非其實悟,總是出自《碧巖錄》的模仿。認為長此以往,參禪將變成虛有其表,為了挽救臨濟禪的弊害,毅然將其師圜悟的傑作《碧巖錄》付之燒燬,並禁止其流傳。三教老人在《碧巖錄》前面序文中這樣說「圜悟顧子念孫之心多,故重拈雪竇頌。大慧救焚拯溺之心多,故立毀碧巖集。」同是為了子孫好,所做雖然相反,其心即一。
  大慧燒燬《碧巖錄》的年代,因無明文可稽,只有推測。我推定為宋高宗紹興七年至紹興十年,即西元1137至1140年之間,距《碧巖錄》之成書流傳,宣和七年(1125)至建炎二年(1128),僅隔十二年左右,就被大慧扼殺其流傳的命運。我所推測上述年代的理由是這樣的。大慧於三十六歲時始參圜悟,三十七歲大悟後仍親隨圜悟,圜悟在世中大慧縱是得意大弟子,亦不敢在其師在生中公然燒燬其二十年間所成的傑作並禁止其流傳。圜悟於七十三歲入寂後,大慧於翌年宋高宗紹興六年,始在其所住泉州雲門庵接到訃聞。到此為止,可看做大慧不敢燒燬。有一說,謂大慧於泉州時燒燬,但是我不大相信,因為從地理及人事環境等來推想,大慧的行動必在人事集中地理適當的地點燒燬,才能達成其燒燬及禁止流傳的目的。如在泉州的小地方做這種事是難達到其目的的,所以此說不足採信。
  大慧於高宗紹興十一年,被秦檜誤認為張九成同黨,乃奏請奪其衣牒,流放於衡州、梅州前後十五年。雖然高宗紹興二十六年恢復僧衣並董阿育王寺,但年已六十八高齡,距其入寂孝宗隆興一年(1163)世壽七十五歲,僅七年而已。才被釋放,氣焰氣力當然較衰,且又高齡,接受學人亦較少,在此時期可能不會有燒燬《碧巖錄》的行動。
  除了上述二段時期以外,即自高宗紹興七年至紹興十年,即大慧董徑山中間四年,領眾自一千增至二千,大振宗風,被譽為臨濟再世,年當壯年,氣力、氣焰銳不可當,接受學人尤多的時期,才有燒燬《碧巖錄》的可能。
  《碧巖錄》自被大慧燒燬以後,百餘年間即不再禪林間公開流行。各地叢林中雖然尚存有一些零本,卻不能如以往一樣流行的原因可能是這樣的第一、當時的大慧可以說是在臨濟宗中最高的權威人物,大慧既然公開燒燬這本書,大慧的徒子徒孫當然再不敢偷看殘餘的書或寫本。至於其餘的禪侶亦凜於大慧的權勢不敢公開傳遞,有的是偷偷摸摸傳寫而已。第二、自大慧燒燬以後,師父勘驗學徒時自然會提高警覺,不能再讓學徒以《碧巖錄》的記誦欺瞞過關,留著《碧巖錄》再無用處。
  良書究竟不會埋沒長久的,據《碧巖錄》前後序所記載,有嵎中張明遠者搜集各方面所留存的版本或各種抄寫本,對校後印行。張明遠復刊本書的卷首是這樣的,「宗門第一書、圜悟碧巖集」,兩邊細注「無邊風月眼中眼,不盡乾坤燈外燈,柳暗花明十萬戶,敲門處處有人應」。並註明如此「碧巖集標的宗門,真霧海之南針,夜途之北斗也。一炬之後,善刻不存,今多方尋訪,得成都大聖慈寺白馬院趙大師房真本,與江浙諸禪剎所藏本參攻無訛,敬繡梓以壽其傳,得於希有,發於久秘,圜悟心法,了然目前,向上機關,頭頭是道,具眼幸鑒。」其次寫發行所是「杭州北橋北街東嵎中張氏書隱印行」。其文中所寫「得於希有,發於久秘」這聊聊數字,正說明了自大慧燒燬以後一百五十餘年間的辛酸史,這中間是在各禪林中秘密傳寫,不見天日的。
  張明遠復刊本書的裡面,有數位名人寫序,前面有方回於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所寫的序。據《中國人名大辭典》的記載方回,字萬里,號虛谷,安徽歙縣人,宋·景定進士,累官知嚴州,入元為建德路總管。回初媚賈似道,似道敗,又先劾之,及守嚴州舉城迫降於元,不齒清議,晚乃倡講道學。此序是於紫陽山寫的,紫陽山在歙縣城南,建有紫陽書院,其院記是方回寫的。這篇方回的序是《碧巖錄》復刊後最早寫的序文。
  其次是休休居士聊城周馳於元·大德九年(1305)所寫的序。周馳,聊城人(聊城在山東省東昌府),字景遠,自號如是翁,歷官南台監察御史。其次是三教老人於元·大德八年所寫的序,三教老人是顏丙的號。其次在《碧巖錄》後面有《重刊圜悟禪師碧巖集疏》一篇,作者不詳,又無記年月日。是不是復刊者張明遠所寫,尚待查考。其次是住天童山第七世法孫東巖淨目禪師於元·大德壬寅年中秋所寫的後序,大德壬寅年是大德六年。其次是徑山住持虛谷希陵禪師於延釣丁巳年所寫的,延釣丁巳年是延釣四年,西元1317年。最後一篇是海粟老人馮子振於同年中元日所題的。
  圜悟時代的初版書,僅有圜悟的法嗣普照的序文及關友無黨的後序二篇。張明遠的復刊書即加上以上所列三篇前序及四篇後序,可見世人對本書的復刊期待之大。至於復刊書最早的序是方回於西元1300年所寫,最晚的是希陵及馮子振於西元1317年所寫,其中希陵是迎佛會日即四月八日。馮子振的是中元日,七月十五日,馮子振所寫的是屬於最晚。根據這些前後序來推定本書的復刊年代,可推定復刊書經張明遠四方搜集底本對校了後,西元1300年訂好原稿,才請方回寫序。同年並付諸刻梓,可能因雕刻梓板工作拖到西元1317年尚未刻成,乃有1317年代的後序插在內。因此本書的出版,當可推定是在西元1317年,即元仁宗延釣四年七月五日以後出書的。
  〔參考資料〕乃光《碧巖集評述》(《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2});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下卷;伊籐猷典編《碧巖集定本》(《現代佛學大系》{9})。〔佛百〕 擊節錄 擊節錄總目錄
  禪宗典籍。二卷。宋·雪竇重顯拈古,圜悟克勤擊節。又稱《佛果擊節錄》《圜悟擊節錄》。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七冊。本書系由雪竇重顯拈提古則百則,圜悟克勤就之一一著語評唱而成,其體裁類似《碧巖錄》。所謂「擊節」,意味對拈古擊節,亦即圜悟之附語評唱,猶如歌詞加上五線譜而有節有調。本書卷首太淳之序文雲(萬續117·449上)「圜悟禪師擊節乎其間,教人不覺手舞足蹈。」
  全書內容,捲上收錄德山示眾、雪峰普請,乃至玄沙見虎等三十七則,卷下收錄洞山三頓、大慈示眾,乃至古德沙水等六十三則。注書有太淳所編之《佛果禪師擊節錄餘音》。
  〔參考資料〕《禪籍志》捲上;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卷下。〔佛百〕 從容錄 從容錄總目錄
  禪門要典。為曹洞宗詮釋公案之著述。六卷。宋·宏智正覺頌古,萬松行秀評唱。又作《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從容庵錄》。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本書系曹洞宗要典,與《請益錄》《虛堂集》《空谷集》並稱為「四家評唱錄」,與《碧巖錄》並稱為禪門雙璧。
  全書系就宏智正覺所作頌古百則加上示眾、著語、評唱而成。各則公案內容均由示眾、本則、頌古、著語、評唱五部分組成。「示眾」與《碧巖錄》的垂示相同,闡示各則的宗旨及著重點。「本則」是古則公案,敘說先人證悟的因緣與所說語句。「頌古」系宏智以偈頌拈提「本則」的宗旨。「著語」是對本則以頌古的語句加上部份的解說短評。「評唱」是對「本則」及「頌古」作全體的解說評述。卷首有羅汝芳之《重刻四家語錄序》、徐琳之《重刻四家評唱序》、行秀之《評唱天童從容庵錄寄湛然居士書》。
  有關《從容錄》的研究,中國未見有書流傳。日本則自德川時代以來即陸續有專著行世。近代之相關撰述尤多。如天桂傳尊、山田孝道、日置默仙等人皆曾對該書作過專門研究,且有專書行世。
  〔參考資料〕《禪籍志》卷下;陳士強《佛典精解》(五)《纂集部》;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佛百〕 無門關 無門關總目錄
  書名。一卷。宋·無門慧開撰,彌衍宗紹編。全稱《禪宗無門關》。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臨濟宗楊岐派僧無門慧開於紹定元年(1228),在福州永嘉龍翔寺,應學人之請益,從諸禪籍中拈提佛祖機緣之公案古則四十八則,加上評唱與頌而成本書。內容始自「趙州狗子」(即「無」字公案),終至「干峰一路」。所列次序極具整體性、聯貫性。
  本書卷首附有紹定元年習庵陳塤之序、紹定二年慧開之表文及自序。卷末有慧開後序,並附錄禪箴、黃龍三關、紹定三年無量宗壽之跋、淳釣五年(1245)孟珙之跋、淳釣六年安晚居士之跋,以及無庵所追加的第四十九則。
  本書與《碧巖錄》《從容錄》同為禪門代表性的公案集。然《碧巖錄》《從容錄》系以頌古為中心,《無門關》則以無門之「評唱」為中心,而「頌」則置於附屬地位。又,相對於《碧巖錄》之有強烈的文學化、哲學化性格,本書則有簡明直截之實踐性特徵。較《碧巖》《從容》二錄更為簡單實用。
  本書初刊於紹定元年,淳釣五年重刊。日本另有應永二十八年(1421)、寬文六年(1666)、寶歷六年(1756)等版本,流傳頗盛。其註疏在日本有數十種之多。
  〔參考資料〕紀平正美《無門關解釋》;金子白夢《無門關1□研究》;井上秀天《無門關□新研究》;菅原時保《無門關講話》;朝比奈宗源《無門關提唱》;山本玄峰《無門關提唱》。〔佛百〕 請益錄 請益錄總目錄
  禪宗公案之評唱集。共二卷。宋·正覺拈古,元·行秀評唱。詳名《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錄》。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七冊、《禪宗全書》第八十六冊。內容系由正覺拈提九十九則公案,萬松行秀加以著語及評唱而成。各卷末附有音釋。其形式、內容等,類似《從容錄》。先舉古則,次有天童之拈提(此為本則),然後萬松在本則上加著語和評唱。與《從容錄》所不同者,在於沒有對本則作頌及示眾。依書卷首自序所載,本書成於南宋·紹定三年(1230)。但在宋代似未曾刊行,其初刊似在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由覺虛性一校訂,生生道人徐琳刊行。〔佛百〕 無門慧開禪師語錄 無門慧開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二卷。宋代僧無門慧開(1183~1260)撰,普敬、普通等編,理宗淳釣九年(1249)刊行。又作佛眼禪師語錄、無門開和尚語錄、無門和尚語錄。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冊。捲上輯錄慧開於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自湖州報因禪寺開法以降,歷天寧寺、黃龍崇恩寺、顯親崇報寺、廣化寺等十會之上堂語;卷下輯錄告香普說、小參、贊佛祖、偈頌、真贊等。卷末之「後記」一文,或系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重刊時所增錄。〔佛光〕 禪苑蒙求 禪苑蒙求總目錄
  三卷。金·錯庵志明撰,元·雪堂德諫注。別稱《禪蒙求》《禪苑瑤林》《禪苑瑤林注》《禪苑蒙求瑤林》《雪堂和尚註釋禪苑瑤林》。收在《萬續藏》第一四八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二冊。
  志明為使初心學人知佛祖行業,以為辦道修業之圭臬,乃搜集釋尊以下至玄冥和尚等五六二祖之行事,模仿唐代李瀚之《蒙求》,於金·正大二年(1225)撰成此書。原書為四言一句之韻文體,總計二二四八字,後由德諫引用《普曜經》《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人天眼目》《僧寶傳》《佛祖統紀》《禪林類聚》《碧巖集》《嘉泰普燈錄》《大惠書》《林間錄》《大慧武庫》等書,詳為各句作注,於元憲宗五年(1255)由僧人玉溪付梓刊行。〔佛百〕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總目錄
  凡四十卷。南宋法應集,元代普會續集。收於躥續藏第一一五冊。系編集古來禪家諸祖頌古之作。〔按:本書是元代以前禪家頌古的彙集〕內容共收世尊機緣二十四則、菩薩機緣三十則及大乘經偈六十二則、祖師機緣七○二則。舉凡增續及續收均冠以續收二字,與原集區別。〔閱藏知津卷四十二、禪籍志捲上〕〔佛光〕 通玄百問 通玄百問總目錄
  全一卷。又作通玄問答集。青州一辯法嗣宋代僧通玄圓通問,萬松行秀答,理宗淳佑四年(1244)刊行。收於躥續藏第一一九冊。系江西廣信府通玄庵之圓通,設百問以激勵學人,並宣揚祖道。林泉從倫於其師萬松一一作答之後,次第附頌,生生道人徐琳刊行之。世人常以之與青州一辯之青州百問合稱通玄青州二百問,而並行流通。〔佛光〕 青州百問 青州百問總目錄
  全一卷。宋代曹洞宗僧一辯(又稱一辨,1081~1149)問,慈雲覺答,林泉從倫附頌。收於《萬續藏》第一一九冊。系青州普照寺之一辯和尚,住燕京大萬壽寺時,於宣和年間(1119~1125),聚十方之僧眾,試以室中勘驗揭提宗綱,設百問示眾,眾中十身寺之慈雲覺遂逐一作答。其後,林泉從倫於每一問答之後附頌一首。本書與從容錄同出一轍,皆系曹洞宗之公案集。後世常以之與一辯之門人通玄圓通之通玄百問合稱『通玄青州二百問』,而並行流通。〔佛光〕 初學記 初學記總目錄
  全一卷。宋代僧本然清覺(1043~1121)著,道安注。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一二冊。清覺謂千里一步為初,故作初學記,以接引後進,開悟群迷,闡揚三乘十地之要,令初心者易於效習;久經效習,自有所見、所覺,進而起行,以達究竟。內容包括:佛道不可不學,生死不可不憂;欲得不遭欺誑,莫離十地三乘;般若悟心見性,名目稱呼內凡;初學先求因地;初從戒定慧修,須知名目般數。此外,又論及須陀洹果、斯陀含果、法雲地、妙覺地等數十項。〔佛光〕 石田法薰禪師語錄 石田法薰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石田法薰撰,了覺、師坦等編。四卷。宋淳佑十年(1250)刊行。又名《石田和尚語錄》。卷一:平江府高峰禪院語錄,平江府楓橋普明禪寺語錄,建康府蔣山太平興國禪寺語錄。卷二,臨安府淨慈報恩光孝禪寺語錄,臨安府景德靈隱禪寺語錄,諸因緣普說,拈古。卷三:小參、法語。卷四:贊佛祖、偈頌、小佛事、行狀、祭文、跋。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七套。〔大全〕 拈八方珠玉集 拈八方珠玉集總目錄
  凡三卷。全稱佛鑒佛果正覺佛海拈八方珠玉集。宋代僧祖慶重編,理宗寶佑五年(1257)刊行。收於躥續藏第一一九冊。系佛鑒太平慧翹、佛果圜悟克勤、正覺方庵宗顯、佛海石溪心月等四人,對禪門八方珠玉集內之古則、公案三一九條,各作拈提,揭示參玄捷徑,以開學人正眼。然禪門八方珠玉集今已散佚。〔佛光〕 希叟紹曇禪師廣錄 希叟紹曇禪師廣錄總目錄
  七卷。法澄等編。收在《萬續藏》第一二二冊、《禪宗全書》第四十六冊。系宋代徑山無准師範的法嗣紹曇的語錄。卷一收錄南宋理宗淳釣九年(1249)正月八日佛隴山的晉院法要,及景定元年(1260)六月九日法華禪寺入院法語,卷二收錄景定五年四月八日雪竇資聖禪寺入院法語,卷三收錄鹹淳五年(1269)三月三日瑞巖山開善崇慶禪寺晉院法語,卷四收錄小參、法語及序說,卷五收錄拈古及頌,卷六收錄題、跋、頌,卷七收錄題、贊、小佛事。
  其中,在法語部分,有示日本鐮倉幕府之北條時宗之法語;卷六、卷七亦收有其與日本佛教界來往的資料。故此書亦可視為宋代中日佛教交通史料。〔佛百〕 枯崖和尚漫錄 枯崖和尚漫錄總目錄
  三卷。宋·枯崖圓悟編。略稱《枯崖漫錄》。景定四年(1263)成書,鹹淳八年(1272)序刊。收在《萬續藏》第一四八冊。枯崖住持興福寺期間,嘗集古搜遺,將古尊宿之妙行格言、宗師之入道機緣或示眾法語,以及漏載於燈錄者之名德行事等編錄成此書。其中或紀傳,或拈贊,或著語等,雖欠缺統一性,然仍為參學者的重要參考資料。本書古來與《羅湖野錄》《雲臥紀談》《林間錄》等並稱為「禪門七部書」,或為禪門十部書之一,乃參學者進學辦道之資。〔佛百〕 大覺禪師語錄 大覺禪師語錄總目錄
  三卷。宋·蘭溪道隆撰,智光、圓顯等編。又作《蘭溪和尚語錄》《建長開山大覺禪師語錄》《大覺錄》《日本國相模州常樂禪寺蘭溪和尚語錄》。收在《大正藏》第八十冊。
  蘭溪道隆,為無明慧性法嗣。宋·淳釣六年(1246)三十三歲赴日,應北條時賴之請住鐮倉常樂寺。又為時賴造建長寺,住寺十餘年。後奉敕住持京都建仁寺,並入宮為嵯峨上皇說法,歷三年,返回鐮倉。日本·弘安元年(1278)示寂,謚為「大覺禪師」。
  本書收錄蘭溪和尚在日本相模常樂寺、建長寺、山城(京都府建寧寺)的三會語錄,及頌古、偈頌、佛祖贊、小佛事等。並附有法照的序文、虛堂智愚的跋文等。〈常樂寺語錄〉為侍者圓顯、智光所編,〈建長寺語錄〉為覺慧、圓范所編,〈建寧寺語錄〉則由了禪從琛編輯而成。
  現行刊本是依文政十年(1827)的版本刊刻而成,另附由肥州三間山中所發現的普說一卷(即《大覺拾遺錄》),其中收有〈梵語心經〉、〈道隆注心經疏〉、遺誡、常樂寺定規、塔記、梅峰竺信撰拾遺錄跋文等。拾遺錄中尚存二篇蘭溪的真跡──〈建長法語規則〉,此二篇原散佚寺外,後流傳於常陸地方,為水戶光國所獲,水戶光國將禪師的頂相與真跡送往建長寺,今藏於該寺,成為日本國寶。
  本書甚早即由忍禪攜之入宋,宋·景定年間(1260~1264),虛堂智愚為作跋文,並於四明付梓。日本·延享二年(1745)再版。文政十年(1827),逢禪師五百五十週年忌,梅津維德居士又重新付梓。〔佛百〕 西巖了慈祥師語錄 西巖了慈祥師語錄總目錄
  宋西巖了慧撰,修義等編。二卷。南宋景定四年(1263)序刊。輯錄其注定慧寺,能仁寺、天童景德寺、東林寺、開善寺等五會語錄及法語、跋語、偈頌、贊佛祖、自讚。小佛事等。卷末附有初物大觀所撰行狀及跋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七套。〔大全〕 希叟紹曇禪師語錄 希叟紹曇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希叟紹曇撰,自悟等編。一卷。宋鹹淳五年(1263)刊行。收錄其在法華、資聖、崇慶等禪寺的上堂語、法語、佛祖贊、偈頌、小佛事等。卷末附居涇跋文。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七套。〔大全〕 希叟紹曇禪師廣錄 希叟紹曇禪師廣錄總目錄
  宋希叟紹曇撰,法燈等編。七卷。又名《希望和尚廣錄》。輯錄其住法華、資聖、崇慶等禪寺的法語、小參、拈古、題詩、贊、小佛事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七套。〔大全〕 兀庵普寧禪師語錄 兀庵普寧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三卷。又作宗覺禪師語錄、兀庵寧和尚語錄、兀庵和尚語錄、兀庵錄。收於《萬續藏》第一二三冊。淨韶等編,南宋度宗鹹淳年間(1265~1274)初刊。內容收錄慶元府象山靈巖廣福禪院語錄、巨福山建長興國禪寺語錄、法語、佛祖贊、小佛事等。兀庵普寧曾往日本弘法,本錄即收錄其在日本聖福寺、建長寺等處之法語。為瞭解宋元與北條時賴、時宗政權之關係以及當時鐮倉武士與禪之關係之參考資料。〔佛光〕 無文道燦禪師語錄 無文道燦禪師語錄總目錄
  全一卷。宋代僧無文道燦撰,法嗣惟康編。度宗鹹淳九年(1273)刊行。又作無文道璨禪師語錄、無文和尚語錄。收於《萬續藏》第一五○冊。為育王山笑翁妙堪之法嗣無文道燦之語錄。內容包括薦福寺語、開先華藏寺語、再住薦福寺語、小佛事、贊、偈頌、題跋等。道燦另撰有「無文印」二十卷,系詩文集。〔佛光〕 虛舟普度禪師語錄 虛舟普度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虛舟普度(1196-1277)撰,諍伏等編。一卷。至元十二年(1275)年刊行。又稱《虛舟和尚語錄》。收錄其在報寧、龍游等八寺的語錄以及小參、偈頌、真贊、自讚、小佛事等。卷末附元叟行端撰的行狀。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八套。〔大全〕 一山國師妙慈弘濟大師語錄 一山國師妙慈弘濟大師語錄總目錄
  凡二卷。又作一山一寧國師語錄、一山寧和尚語錄、一山國師語錄、寧一山錄。系一山一寧(1247~1317)弘法之語錄,侍者了真等編。因開版於大雲庵,故又稱大雲錄。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冊。捲上收錄了真編初住四明鰲峰山祖印禪寺語錄及惟鳳編住慶元府寶陀觀音禪寺語錄等七種語錄,及小參、法語、拈古、頌古。卷下收錄偈頌、贊佛祖、自讚、小佛事,及彥栽撰之行記、中峰明本等之跋。〔佛光〕 大光明藏 大光明藏總目錄
  凡三卷。全稱傳燈大光明藏。南宋寶曇輯。收於《萬續藏》第一三七冊。本書系自景德傳燈錄等書中,抄錄傳燈諸祖悟法之機緣並加評語。內容包括七佛、西竺二十八祖、震旦諸祖及馬祖、黃檗等大師及其法嗣,計收錄一九○人。度宗鹹淳元年(1265)刊行。其註釋書有桂洲道倫所撰大光明藏事苑一卷、此山玄淵所撰大光明藏蔑蒙三卷。〔佛光〕 禪林寶訓 禪林寶訓總目錄
  四卷。南宋·淨善編。又稱《禪門寶訓》《禪門寶訓集》。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二冊。書中收錄南嶽下十一世黃龍慧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宋代禪僧之遺語教訓,凡三百篇,各篇之末皆記其出典。
  依卷首編者所撰之《序》載,本書原為宋·妙喜普覺與竹庵士圭於江西雲門寺所輯錄,經年後散逸。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淨善游雲居時,得之於老僧祖安。然由於年深蠹損,其書已首尾不備。淨善乃尋諸語錄、傳記,加以重集而成今本。
  本書之註釋書有:明·大建之《禪林寶訓音義》一卷,以及清·張文嘉之《禪林寶訓合注》四卷、行盛之《禪林寶訓拈頌》一卷、德玉之《禪林寶訓順朱》四卷、智祥之《禪林寶訓筆說》三卷,均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三冊、《禪宗全書》第三十四冊。〔佛百〕 禪林寶訓音義 禪林寶訓音義總目錄
  明大建較。崇禎八年(1635)序刊。此書以妙雲和尚的《禪林寶訓》寫本為定本,參互考證內外經書,對「傳寫未刊,遞悟成訛」的「音義」,加以修校而成此書。卷末作詩跋云:「禪林音義鹹抄本,烏焉成馬豈堪模,於今仇較鋟梨棗,免使人傳遞寫訛」,可知作者較書之旨。收入《續藏經》第二編乙第十八套。〔大全〕 禪林寶訓合注 禪林寶訓合注總目錄
  清張文嘉較定,張文憲參閱。清順治七年(1605)序刊,本書主要就淨善重編的《禪林寶訓》及大建等注書,刪其繁蕪,補其未備,合訂成篇,因名「合注」。每篇文字下均附註說明,各卷末尾附音切表。收入《續藏經》第二編乙第十八套。〔大全〕 禪林寶訓順珠 禪林寶訓順珠總目錄
  清德玉撰。全書四卷。本書為解說《禪林寶訓》旨趣之工具書。作者為天童山密雲圓悟下破山海明禪師法嗣。曾請棲霞山人作「寶訓句解」,但所作艱深難懂。德玉遂自撰本書,以平實易解之文字解說各篇旨趣並介紹各人傳記。作者自謂「效顰出醜,順石+朱填墨」,故名《禪林寶順順石+朱》。收入《續藏經》第二編乙第十八套。〔大全〕 禪林寶訓筆說 禪林寶訓筆說總目錄
  清智祥述。全書三卷。清康熙四十五年序刊。此書為《禪林寶順》之詳注書。作者在序文中說:「命之曰筆說,以是知予縱能說,亦有其地,亦有其時,說有間也。唯筆說不拘時,不擇地,續微學於將墜,發妙理淺近,風柯月渚,語遍溪山,要即古人之言,以達古人之意而已。」卷末另收左都御史張照呈請世宗的《心賦》,及世宗帝上諭一文。收入《續藏經》第二編乙第十八套。〔大全〕 禪林寶訓拈頌 禪林寶訓拈頌總目錄
  清武林慧雲寺行盛著,超記錄,門人張文嘉、顧如晉同校。清順治十一年序刊。本書為《禪林寶訓》之拈頌集,共七十四首。作者不滿「禪門日敗,真信日微」,故主張「宜據往昔明教嵩圓通訥諸老諄諄訓誨,始獲挽惡習,回善心,復隆風範於淳庥」,而撰成此書。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甲第十八套。〔大全〕 雪峰慧空禪師語錄 雪峰慧空禪師語錄總目錄
  全一卷。宋代僧雪峰慧空(1096~1158)撰,門人慧弼編,孝宗淳熙五年(1178)刊行。又作福州雪峰東山和尚語錄、東山慧空禪師語錄、東山和尚語錄、雪峰空和尚語錄、東山雪峰空和尚語錄。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冊。輯錄秀峰辭眾上堂語、入院升座語、上堂、小參、秉炬、法語、拈古、頌古、真贊、偈語等,卷末附錄與鼓山書中一段語、頂相贊,以及羅湖野錄中有關慧空之記載。〔佛光〕 龍源介清禪師語錄 龍源介清禪師語錄總目錄
  一卷。宋龍源介清撰,士洵等撰。又名《佛海性空禪師語錄》。宋大德四年(1138)跋刊。收錄其住開壽普光、湖州道場等禪寺語錄及小參、拈古、偈頌、贊、跋、小佛事、塔銘、跋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六套。〔大全〕 宗鑒法林 宗鑒法林總目錄
  凡七十二卷。清代僧迦陵性音編。收於《萬續藏》第一一六冊。廣泛搜錄歷代諸師之古則、公案、拈頌,計二七二○條。其所列順序為:世尊、諸經、應化聖賢、西天祖師、東土祖師、旁出諸祖、未詳法嗣者、自大鑒下一世至青原及南嶽下三十七世、嗣法未詳之尊宿等。因康熙五十一年(1712)春,於塞北之法林寺會集編書,至五十三年夏,鐫版完工於京師柏林院之宗鑒堂,故題名宗鑒法林。〔佛光〕 佛光國師語錄 佛光國師語錄總目錄
  凡十卷。全稱敕謚佛光圓滿常照國師三會語錄。又作佛光圓滿常照國師語錄、圓滿常照國師語錄、佛光和尚語錄、佛光禪師語錄。宋代臨濟宗僧無學祖元(1226~1286)撰,一真、一愚等編。日本享保十一年(1726)刊行。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冊。祖元於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赴日宏法,故其語錄包括大宋台州真如寺語、日本建長寺及興聖寺語、普說、小佛事、請益問答心要、偈頌、拾遺雜錄、年表雜錄等。〔佛光〕 長靈守卓禪師語錄 長靈守卓禪師語錄總目錄
  全一卷。又作長靈和尚語錄。宋代僧長靈守卓撰,無示介諶編。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冊。集錄長靈守卓住舒州甘露禪院及廬州資福禪院之拈香祝、上堂語。附錄垂語百則一卷,又作室中百問,系回答學人所問而作之偈頌、拈古、贊、真贊等。卷末並附行狀一篇。〔佛光〕 垂語百則 垂語百則總目錄
  一卷。又作《室中百問》。宋長靈守卓撰。為長靈守卓回答學人所問而作的偈頌、拈古、贊、真贊等。附《長靈守卓禪師語錄》之後,收入《續藏經》。〔禪宗辭典〕 希叟紹曇禪師廣錄 希叟紹曇禪師廣錄總目錄
  凡七卷。又作希叟和尚廣錄。宋代僧希叟紹曇撰,侍者法澄等編。收於《萬續藏》第一二二冊。收錄慶元府佛隴山進山語、平江府法華寺進山語、慶元府雪竇資聖寺進山語、小參、法語、拈古、題、跋、頌、贊、小佛事等。卷四之「示日本平將軍法語」,系日僧蘭溪道隆遣使請希叟開示法語,以寄予當時之幕府將軍北條時宗。卷六之「俊侍者將別山四會語錄歸日本板行求予序引」,及「日本澄上人」(最澄)、「日本然上人」(法然)之頌等,皆顯示希叟與來華日僧往來之密切。
  自悟等人編集希叟紹曇禪師語錄一卷,又作希叟紹曇和尚語錄,亦收於《萬續藏》第一二二冊。〔佛光〕 清拙和尚禪居集 清拙和尚禪居集總目錄
  凡二卷。宋末禪僧清拙正澄撰,永遐編。略稱禪居集。禪居為正澄隱居日本建仁寺之庵名。本書以正澄渡日前之述作為前篇,渡日後之諸作搜集為一篇,以雜著之名納於卷末。內容分為:諸體混、佛祖贊、自讚、小佛事、題跋、銘、記、序,字說、疏、祭文等。〔佛光〕 曹源道生禪師語錄 曹源道生禪師語錄總目錄
  全一卷。全稱曹源和尚住饒州妙果禪寺語錄。宋代僧曹源道生撰,法嗣癡絕道沖編。收於《萬續藏》第一二一冊。輯錄妙果寺上堂語、信州(江西上饒縣西北)龜峰寺上堂語及小參、讚頌十首等。〔佛光〕 佛法大明錄 佛法大明錄總目錄
  凡二十卷。宋末圭堂居士撰。內容包括明心、淨行、破迷、入理、工夫、入機、見師、大悟、的意、大用、真空、度人、入寂、化身、篇外雜記等十餘項,皆為著者修行禪法之心得,書中引用八十餘種禪錄作傍證,以「圭堂曰」來闡明自己之立場、思想,並從禪宗立場來解說「三教合一」之思潮等。〔佛光〕 禪門諸祖師偈頌 禪門諸祖師偈頌總目錄
  凡四卷。宋代子升、如釣編。收於《萬續藏》第一一六冊。輯錄佛祖傳法偈、信心銘、玄中銘、雪子吟、坐禪銘、五位頌、禪月龜鑒、志公藥方、仁宗皇帝贊僧、勉佛果行腳、真性頌等,計八十餘項古德垂誡、宗乘偈頌。〔佛光〕 橫川如珙禪師語錄 橫川如珙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橫川如珙撰,本光等編。二卷。至正十九年(1359)刊行。卷首有撰者自序。捲上收有師住瑞安府雁蕩山靈巖寺、雁山觸仁寺,明州阿育王廣利寺等三寺的語錄。卷下收室中舉古、拈古、頌古、贊、偈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八套。〔大全〕 運庵普巖禪師語錄 運庵普巖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少瞻普巖撰,元靖等編。一卷。又名《運庵和尚語錄》。主要輯錄其住普照、報恩光孝、萬壽三禪寺的上堂語、法語、贊佛祖、頌古、偈頌、行實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六套。〔大全〕 元明慧性禪師語錄 元明慧性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元明慧性撰,妙儼等編。又名《無明性和尚語錄》。輯錄其住蘄州資福禪寺語錄、蘄州北山智度禪寺語錄、南康軍廬山開光華藏禪寺語錄、南康軍廬山棲賢寶覺禪寺語錄、平江府陽山尊相語錄、平江府雙塔寺萬歲禪寺語錄、頌古、法語、真贊、遺偈、塔銘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六套。〔大全〕 石溪心月禪師語錄 石溪心月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石溪心月撰,住顯等編。又名《石溪和尚語錄》《佛海禪師語錄》《石溪錄》。三卷。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八套。〔大全〕 石溪心月雜錄 石溪心月雜錄總目錄
  宋石溪心月撰。又名《傳衣石溪佛海禪師雜錄》。一卷。輯錄其偈頌、小佛事、贊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八套。〔大全〕 雲谷祖慶禪師語錄 雲谷祖慶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雲谷慶撰,宗敬、道傑等編。二卷。又名《雲谷和尚語錄》。捲上收錄雲谷和尚在聖壽、本覺等四禪寺的語錄,卷下收錄小參、告香普說、偈贊、小佛事、跋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三十二套。〔大全〕 月江正印禪師語錄 月江正印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月江正印撰。元居等編。三卷。又名《月江和尚語錄》。輯錄其在碧巖、南禪等禪寺的語錄以及拈古、頌古、普說、法語、佛祖贊、自讚、偈頌、題跋等。收入明洪武三年(1370)刊行。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八套。〔大全〕 古林清茂禪師語錄 古林清茂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古林清茂撰,元浩等編。五卷。泰定二年(1325)年刊行。又名《扶宗普覺佛覺佛性禪師語錄》。收錄師住白雲、開元、永福等寺的語錄、拈古、法語、小參、普說、真贊、自讚、偈頌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八卷。〔大全〕 破庵祖先禪師語錄 破庵祖先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破庵祖先撰,圓照等編。一卷。又名《破庵和尚語錄》。輯錄破庵祖先的五會上堂語、秉拂、普說、法語、偈贊等。卷首收有嘉定五年楊浩齋序文。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六套。〔大全〕 無准師範禪師語錄 無准師範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無准師範撰,宗會、智折編。六卷。又名《佛鑒錄》。《佛鑒禪師語錄》《無准和尚語錄》。主要收錄其上堂、法語、普說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六套。〔大全〕 無准師範禪師奏對語錄 無准師範禪師奏對語錄總目錄
  宋無准師範撰,了南、了垠編。一卷。記錄其與宋帝問道對答的語錄。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六套。〔大全〕 斷橋妙倫禪師語錄 斷橋妙倫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斷橋妙倫撰,文寶等編。二卷。又名《斷橋和尚語錄》。輯錄其住瑞峰祗園、瑞巖淨土、國清教忠、淨慈光孝禪寺等四會語錄及法語、佛祖贊、自讚、偈頌、小佛事、行狀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七套。〔大全〕 環溪惟一禪師語錄 環溪惟一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環溪惟一撰,覺此編。二卷。又名《環溪和尚語錄》。捲上收住瑞巖、惠力、寶峰、崇恩、資聖、報恩光孝、興國、崇聖、天童景德等九寺的上堂語。卷下收小參、拈古、頌古、普說、法語、贊、偈頌、題跋、小佛事等。卷末附行狀。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七套。〔大全〕 雪巖祖欽禪師語錄 雪巖祖欽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雪巖祖欽撰,昭如等編。四卷。明弘光元年(1645)刊行。又稱《慧明禪師語錄》《雪巖和尚語錄》。卷一收潭州龍興禪寺語錄、湘西道林禪寺語錄、處州南明佛日禪寺語錄、台州仙居護聖禪寺語錄、湖州光孝禪寺語錄、袁州仰山禪寺語錄。卷二收普說。卷三收舉古。卷四收法語、書、序、銘、偈頌、自讚、跋、補遺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七套。〔大全〕 雪巖和尚語錄 雪巖和尚語錄總目錄
  宋雪巖祖欽說,昭如等編。二卷。收住潭州龍興寺、湘西道林禪寺等六室語錄及普說、舉古、法語、書、佛祖贊、自讚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四冊。〔大全〕 劍關子益禪師語錄 劍關子益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劍關子益撰,善珙等編。一卷。收錄其住興化等三寺的語錄以及小參、拈古、頌古、法語、偈贊、小佛事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七套。〔大全〕 絕岸可湘禪師語錄 絕岸可湘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絕岸可湘撰,妙恩等編。一卷。又名《絕岸和尚語錄》。收錄其住興聖、能仁等禪寺的語錄,以及拈古、頌古、法語、贊、頌、小佛事,跋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六套。〔大全〕 因師集賢語錄 因師集賢語錄總目錄
  (龍泉集)宋高峰德因撰,元如瑛編。十五卷。此書為高峰德因的偈頌詩文集,分類編為入壇敘事景門、入壇事門、音聲佛事門等十五卷。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十九套。〔大全〕 愚庵智及禪師語錄 愚庵智及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愚庵智及撰,元觀道等編。十卷。又名《明辨正宗廣慧禪師語錄》。主要收錄上堂、小參、示眾、法語、機緣、問答、偈頌、題跋等。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二十九套。〔大全〕 南石文王+秀禪師語錄 南石文王+秀禪師語錄總目錄
  宋南石文王+秀撰,宗謐等編。四卷。收上堂等語錄。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二十九套。〔大全〕 江湖風月集 江湖風月集總目錄
  二卷。元·松坡宗憩編。本書收錄宋·鹹淳(1265~1274)年間到元·延釣(1314~1320)、至治(1321~1323)年間,諸方禪僧所作的詩偈。其中頗多為時人所稱讚愛誦之作。書中除了有編者所作的十三首詩之外,另有晚於松坡的作品,所以編者是否為松坡,或其書是否經後人增補,此仍有待商榷。本書上卷收錄三十三人作品,共有一三四首;卷下收錄松坡、千峰如琬等四十三人的作品,合一三○首。且有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千峰如琬所撰的跋。
  日本方面,本書除有嘉歷三年(1328),清拙正澄所出版的五山版之外,並有許多寫本與刊本。註釋書有天秀《江湖風月集註解》、東陽英朝《江湖風月集注》等書。〔佛百〕 宗門千字文 宗門千字文總目錄
  一卷。元·梵仙竺仙撰。收在《禪宗全書》第三十三冊。日本·歷應二年(1339),我國東渡僧竺仙和尚依鐘繇所編《千字文》之體裁,以四言古詩,詠述佛教教義。全文計二五○句、一千字。其後著者又應眾請,為本文每句加注,並作《釋問》附於卷末而成本書。〔佛百〕 禪宗決疑集 禪宗決疑集總目錄
  一卷。元·斷雲智徹述。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三冊。本書系撰者以自身之體驗講說學道者用心之功夫,並闡明實踐修道之方法,以參究佛道玄旨、開顯本真之著述。
  全書由源湛流清門、離塵精進門至復懲懈惰止境息迷,共分二十一門。文中多論及趙州從諗之事。明代鹽宏之《禪關策進》及濟能之《角虎集》卷下中,每引用智徹之語要,《淨土晨鐘》卷二中之《淨土據要》,相傳亦為智徹之作。〔佛百〕 宗門統要續集 宗門統要續集總目錄
  二十二卷。宋·宗永集,元·清茂續集。又稱《續集宗門統要》。收於《萬正藏》第五十九冊、《禪宗全書》第八十八冊。
  本書系依傳燈諸錄所集錄之禪門諸祖教化之機緣(根機、因緣)。第一卷收釋迦文佛,第二卷收載西竺應化聖賢、西竺二十八祖、東震六祖,第三卷收四祖下旁出八世、五祖下旁出三世、六祖下旁出二世及應化聖賢、未詳嗣法、亡名古宿,第四捲至第十一卷收錄南嶽下十一世二四八人及五五三則機緣,第十二捲至第二十卷收錄青原下十世二六四人及五五四則機緣,末二卷收錄南嶽下十二世至十八世二八六人、機緣二十二則及青原下十一世至十四世一二○人、機緣四十七則。
  此外,卷首附有南宋·紹興三年(1133)二月耿延禧的《重開宗門統要序》、元·延釣七年(1320)徑山興聖萬壽禪寺希陵的《宗門統要續集序》,及馮子振的《續集宗門統要序》等三篇序。
  關於本書的卷數,根據《增集續傳燈錄》卷五《古林清茂傳》及《禪籍志》捲上《宗門統要》條的敘述,可知《統要》原為十卷,清茂開之為二十卷,加上其所增補的二卷,遂成二十二卷。至於《禪籍志》捲上《續宗門統要》條所說「十卷統要由清茂加十二卷而成二十二卷」之說,可能有誤。
  又清茂《續集宗門統要》問世之後,人皆以為便,宗永之作遂不行於世。〔佛百〕 高峰原妙禪師語錄 高峰原妙禪師語錄總目錄
  全一卷。又作高峰大師語錄。宋代僧原妙(1238~1295)撰,元代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二二冊。收錄湖州雙髻庵示眾法語、西天目山師子禪寺開堂語要、拈古、補遺、偈頌、贊佛祖、行狀、塔銘、音釋等。
  元代洪喬祖另編有高峰原妙禪師禪要一卷,又作高峰和尚禪要,亦收於《萬續藏》第一二二冊。收錄開堂普說、示眾法語、除夜小參、書等,揭示參禪學道之旨要。本書之註釋書有朝鮮僧白坡亙璇所撰之高峰和尚禪要私記一卷。〔佛光〕 高峰禪要 高峰禪要總目錄
  一卷。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二十七套。元代臨濟宗名僧原妙撰。本書主旨在闡述自然修持禪道之要則,發揮前人看話禪的禪法。在發揮禪宗「明心見性」的思想時,反對故意追求,反對執著於古人語句,強調必須「自然入於無心三昧」,認為要下大決心,專心去想諸如「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這樣一些問題,想得如癡如呆,到達「不動不搖、無來無去、一念不生,前後際斷」,一如「夫子三月忘味,顏回終日如愚,賈島取捨推敲」的境地,「此等即是無心之類」。到此種境界就可頓然覺悟到「元來盡大地是個選佛場,盡大地是個自己。」這是神秘的體悟。「如同電光影裡穿針相似,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大全〕 中峰和尚廣錄 中峰和尚廣錄總目錄
  三十卷。元·中峰明本撰,北庭慈寂等編。詳稱《天目中峰和尚廣錄》。收在《大藏經補編》第二十五冊、《禪宗全書》第四十八冊。全書除廣徵《華嚴》《法華》《圓覺》《首楞嚴》《涅般》《維摩》《楞伽》《金剛般若》等經,以及《信心銘》《碧巖集》《宗鏡錄》等書之外,並引用羅什、天台、傅大士、賢首及荊溪等人之所說,且言及達摩、慧能、臨濟、黃檗、趙州、百丈、雪峰、溈山、洞山、德山、玄沙、汾陽、楊岐、慈明等禪僧之語句,可知師之中心思想為禪淨雙修、教禪一致。
  收錄內容列敘如下(1)卷一至卷十,示眾、小參、拈古、頌古、法語、書問、佛事、佛祖贊、自讚、題跋。(2)卷十一,山房夜話。(3)卷十二,信心銘辟義解。(4)卷十三,楞嚴征心辯見或問。(5)卷十四,別傳覺心。(6)卷十五,金剛般若略義。(7)卷十六,幻住家訓。(8)卷十七,擬寒山詩。(9)卷十八至二十,東語西話。10卷二十一至二十六,賦、記、箴、銘、序、說、文、疏、雜著。(11)卷二十七至卷三十為偈頌。(12)卷末附有行錄、塔銘、道行碑及「入藏並封號國師表」。其註疏有《中峰廣錄鈔》十冊本及《中峰廣錄不二鈔》三十卷(岐陽方秀)等。〔佛百〕 中峰和尚雜錄 中峰和尚雜錄總目錄
  三卷。又稱《天目明本禪師雜錄》。收錄《中峰和尚廣錄》所未收的示眾、法語、偈頌、頭陀苦行歌、托缽歌等,卷末附日本僧人此山玄的題跋,約編成於日本明和六年(1769)。收入《續藏經》。〔禪宗辭典〕 擬寒山詩 擬寒山詩總目錄
  全一卷。元代臨濟宗僧中峰明本(1263~1323)著。收於中峰廣錄卷十七。明本仿寒山詩作律詩一○○首,皆系敘說有關參禪之心性旨要,以啟發學人之初心。明末僧隱元隆琦(1592~1673)於日本黃檗山萬福寺時,亦作五言擬寒山詩一○一首,舉揚宗乘。此外張守約、慈受懷深等,亦有擬寒山詩之作。〔佛光〕 佛祖歷代通載 佛祖歷代通載總目錄
  二十二卷。元·念常撰。又稱《佛祖通載》。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九冊。
  念常,俗姓黃。號梅屋,世居華亭。為元代禪宗名僧。元仁宗延釣年間,為嘉興祥符寺住持。其事跡見本書卷一前覺岸序。
  本書是一部有關中國及印度之佛教傳播的編年體佛教史。自七佛偈、宇宙初始、盤古、三皇等事敘述起,迄元順帝元統元年(1333)為止。依各朝代帝王紀元之年月記事。所含史事甚多,因此卷帙亦大。
  卷一含七佛偈與《彰所知論》若干品。前者所述之七佛中,前六佛(毘婆尸佛迄迦葉佛)事跡,悉錄自《景德傳燈錄》。《彰所知論》為元朝國師八思巴(Hphags-pa,又譯發合思巴)所撰。此處摘錄其書之器世界品、情世界品等,敘述佛教之宇宙觀、世界觀,並敘及蒙古歷史。
  卷二敘述盤古、三皇五帝,以迄周康王時代之簡史。皆與佛教無關。
  卷三至卷八起自周昭王至南朝齊滅為止。除記載中國佛教大事外,並敘及釋迦牟尼,及印土二十七祖事跡。
  卷九至卷二十二起自梁武帝,迄元順帝即位為止。記載中國佛教大事,間及儒道及世俗之大事。
  古人之著史書,常有襲用前人同類著作之某部份之情形。如班固《漢書》中,即有沿用司馬遷《史記》內之文字者。佛教史書、目錄書亦然。而此書沿襲前人之處尤多。近代著名史家陳援庵曾加指摘。並指出其書之多處訛誤。(參見附錄)
  ◎附:陳援庵〈佛祖通載〉(摘錄自《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六)
  本書為編年體。先是有隆興府石室沙門祖□撰《僧寶正續傳》,又撰《隆興佛教編年通論》二十八卷,附一卷。始自漢明帝,終於五代。曰隆興者,作書之時地;曰佛教者,書之內容;曰編年者,書之體制;曰通論者,每條之後,多附以論斷也。其書采摭佛教碑碣及諸大家之文頗備。編纂有法,敘論嫻雅,不類俗僧所為,然不甚見稱於世,遂為《佛祖通載》所掩襲。
  今《通載》前數卷,二十八祖悉抄《景德傳燈錄》,自漢明帝至五代十餘卷,悉抄《隆興通論》,其所自纂者,僅宋元二代耳。其抄《通論》,不獨史料抄之,即敘論亦抄之。計所抄敘論三十八段,招為石室論者,僅藏本卷五及卷十一等三段,其中有有立論主體者,如〈五代敘〉云「予嘗以唐新舊本紀參校,粗見文忠師仰春秋紀事褒貶之妙,因采數十端著新唐史本紀略例一篇。及得五代史,閱其自發述作之意,與予亦頗合。」
  此所謂予,祖□自謂也,今抄之於《通載》,而不招為□敘,則所謂予者,念常自謂乎?念常亦嘗著《新唐史本紀略例》乎?「作奏雖工,宜去葛x」,此《笑林》之所以為笑也。而卷首凡例,並未明言本書敘論悉采《通論》。又五代以後,漢明帝以前,不復見一敘論,不啻表暴其除抄襲外,不能自撰一論也。
  至其自纂一部分,體例亦多可議。《通論》編年,悉依「正史」本紀之法,《通載》則改之,只以甲子二字標題,而不盡著年號及年數,每條起始,多以「某月」或「是歲」等字冠之。欲知其事在何年,輒翻數葉或十數葉而未得其確數,此本書之大病也。
  又《通論》所採諸家之文,如《牟子理惑》三十七篇,采二十篇,已覺繁冗。《通載》於卷首載八思巴《彰所知論》,於金代載李屏山《鳴道集》,於元代載《至元辨偽錄》,連篇累牘,不知所裁。凡此諸書,在當時皆有單行本也。
  又如《元遺山集》〈紫微觀記〉,撰於金亡以後,時遺山年四十七八,今乃繫於泰和四年,時遺山年才十五。又瀛國公學佛法於土番,在至元二十五年,見《元史》十四〈世祖紀〉,時瀛國年十八,今乃繫於至元十四年,時瀛國才七歲,此失之移前者也。
  又天竺三藏吽哈囉悉利,
  卒於金·大定五年,無著妙總卒於宋·乾道六年,今亦統繫於嘉泰四年之末,此則失之移後者也。又元·至大三年庚戌條,有元太祖、木華黎及耶律楚材紀事,移後且八九十年,瞀亂至此。卷首虞集序乃謂其「參考訛正,二十餘年,始克成編」,不知二十餘年中,其所考正者何事也。
  虞集序為《道園學古錄》所未載,抑《佛祖統紀》而揚《通載》。吾嘗見崇禎七年董其昌撰〈佛祖綱目序〉則反之,曰「宋僧志磐撰佛祖統紀,以天台為統。元僧念常復作通載,名依統紀,而立例則殊。始用史家編年之法,以宗為主,以教為輔,凡淨行神足,性相義觀,無所不備,而識者摘其漏誤,至不可置辨,蓋史之難如此」云云。則《通載》之謬誤,明人已先有言之者。
  清初費隱容撰《五燈嚴統》〈辨惑編〉,乃極力推崇之,謂「通載梵本,計卷三十有六,久入北京皇藏我字函中,元朝華亭念常禪師所集,歷今幾四百年」雲。則以其載丘玄素偽碑,信有兩天王道悟,謂雲門、法眼二宗,皆出馬祖,與費隱臭味相同,意有所偏,則好而知其惡者鮮矣。
  惟此書撰自元代,時有佚聞,如瀛國公之死,宋、元史皆闕載,此書於卷末至治三年條,載是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與洪武初無慍撰《山庵雜錄》同,此釋典之有補世典者。
  《雜錄》言:「瀛國公為僧後,至英宗朝,適興吟詩雲版寄語林和靖,梅開幾度花,黃金台上客,無復得還家。x諜者以其意在諷動江南人心,聞之於上,收斬之。既而上悔,出內帑黃金,詔江南善書僧儒,集燕京書大藏經」雲。
  《宋稗類抄》二亦載此詩,然未載其死。《元史》二十八〈英宗紀〉雖未載其死,然載「至治三年四月朔,□天下諸司,命僧誦經十萬部,同月又勒京師萬安、慶壽、聖安、普慶四寺,揚子江金山寺,五台萬聖釣國寺,作水陸佛事七晝夜。」皆似與此事有關。特恐瀛國公之死,在四月以前,念常以是年五月入燕,其入燕即為繕寫金字大藏,故載瀛國公之死為四月,然則瀛國公之不得其死,殆可信也。
  《四庫提要》謂念常所見之帝師為八思巴,誤已見前。又誇其能自彌罅漏,如論唐憲宗、懿宗之迎佛,為崇奉太過,不知此祖□《通論》二十七之言也。又謂其論王縉、杜鴻漸,但言福業報應,故人事置而不修,不知此《通論》十八引《新唐史》之言,非念常之論也。又謂韓愈為一代偉人,乃引西蜀龍氏之言,詆其言行悖戾,不知此《通論》二十一所引,非念常自引也。
  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加,發掘有宋諸陵,事載《元史》〈釋老傳〉及〈世祖紀〉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條,而《通載》不載。惟至元二十五年楊璉真加集江南禪教朝覲登對事,《通載》載之,凡二千餘言。此徑山長老雲峰妙高與教家在元世祖面前辯論禪宗之旨,與楊璉真加無涉。楊固不知禪,亦未隨同至京。蓋其時釋道之爭甫完,又有教家讒毀禪宗之事,故令楊傳集禪教諸僧,到京庭辯。妙高年已七十,不惜跋涉一行,禪宗賴以安堵,此禪宗史一重要公案也。
  《提要》徒見卷端有「楊輦真加」四字,遂謂「楊璉真加窮凶極惡,《通載》乃沒其事跡,但詳述其談禪之語,儼然古德宗風」云云。此誤認雲峰妙高之言為楊璉真加之言,自是選《提要》者閱書x忽之咎,以此譏《通載》,《通載》惟有敬謝而已。〔佛百〕 百丈清規 百丈清規總目錄
  凡二卷。又稱敕修百丈清規。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原為百丈懷海(720~814)所制訂之清規(世稱古清規)。禪宗形成初期,禪林尚無制度、儀式,故該清規設有法堂、僧堂、方丈等制度,又規定眾僧分別擔任東序、寮元、堂主、化主等各種職務,為八、九世紀間中國禪宗脫離律寺,維持獨自教團生活之必要規範。
  本書內容分上、下兩卷,計有九章。捲上有祝釐章第一、報恩章第二、報本章第三、尊祖章第四、住持章第五。卷下有兩序章第六、大眾章第七、節臘章第八、法器章第九。其中,祝釐章記載聖節、景命四齋日祝贊、旦望藏殿祝贊、每日祝贊、千秋節、善月等對帝王聖壽萬歲之祈願,此系國家權力統制下之宗教教團儀禮。尊祖章敘述祖師忌辰之典禮。大眾章收錄坐禪儀方法、禪院修業生活規範與百丈清規制定之沿革。
  懷海所訂之清規原型於宋代失軼,直至元順帝至元元年(1335),東陽德輝奉順帝之敕命,以宗賾之『禪苑清規』及惟勉之『叢林校定清規』等為藍本,重新編輯本書,由全悟大閱校正,此即二卷本敕修百丈清規。〔佛光〕 天如和尚語錄 天如和尚語錄總目錄
  九卷。元·惟則天如口述,善遇編。收在《萬續藏》第一二二冊。天如與其師中峰明本相同,一生拒絕大剎之招請,因此,在本語錄中無上堂、入室之語。本書初刊「語錄」二卷、「別錄」五卷,計七卷,附至正九年(1349)之序文。後續刊「宗乘要義」及「淨土或問」之「剩語集」二卷。至正十四年(1354)刪除「淨土或問」,於雲棲寺改編為九卷。
  《萬續藏》所收本,乃日本二翻刻本之一。其內容為卷一收示眾、普說,卷二收普說、升座、小參,卷三收法語,卷四收偈頌,卷五收佛事、佛祖贊、贊、詩,卷六收序、說、記、銘,卷七收跋、疏、牓、書問,卷八收書問祭文,卷九收宗乘要義、師子林菩提正宗寺記。〔佛百〕 竺仙和尚語錄 竺仙和尚語錄總目錄
  凡四卷。又作竺仙禪師語錄、竺仙錄。元代僧竺仙梵仙(1292~1348)撰,裔堯等編。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冊。系竺仙在日本弘法時之語錄集。編集淨妙寺、南禪寺、真如寺、建長寺、淨智寺、無量壽寺語錄,以及法語、偈頌、贊語、行
  集道道記、塔銘等,卷下之下附錄天柱集一卷。〔佛光〕 禪門寶藏錄 禪門寶藏錄總目錄
  凡三卷。朝鮮僧天x撰,成書於元代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左右。明代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與禪門綱要集合併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一三冊及禪門撮要卷下。系天■摘錄景德傳燈錄、嘉泰普燈錄、傳法正宗記等諸燈錄中之宗乘質疑問答語要。內容包括禪教對辨門二十五則、諸講歸伏門二十五則、君臣崇信門三十九則等。又據朝鮮僧幻如覺岸(1820~1894)所撰之東師列傳卷一載,由年代與思想方面考證,本書作者應為真靜法庵。〔禪籍目錄〕〔佛光〕 了庵和尚語錄 了庵和尚語錄總目錄
  九卷。元·古林清茂法嗣了庵清欲(1288~1363)撰,一志等編。至正二十年(1360)刊行。收在《《萬續藏》》第一二三冊。又名《慈雲普濟禪師語錄》。本書卷首有宋濂於明·洪武三年(1370)所撰序;卷一至卷三收集慶路(浙江省)中山開福禪寺、嘉興路(浙江省)本覺禪寺、平江路(江蘇省)靈巖禪寺三會之上堂語,卷四收舉古,卷五收頌古、贊語,卷六至卷七收偈頌,卷八收法語,卷九收題跋、宋濂所撰行道記、正印所撰跋;附錄則收至仁所撰續集序、續集、行狀。〔佛百〕 笑隱大訴禪師語錄 笑隱大訴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四卷。又作廣智全悟禪師語錄。元代僧笑隱大訴撰,延俊、慧曇等編。收於《萬續藏》第一二一冊。集錄烏回禪寺語錄、禪宗大報國寺語錄、中天竺禪寺語錄、真贊、偈頌、月江和尚語錄序、證道歌序、題中峰和尚語錄等。〔佛光〕 蒲室集 蒲室集總目錄
  凡十五卷。元代僧笑隱大閱撰,延俊等編。元代刊行。輯錄烏回寺語、禪宗大報國寺語、中天竺寺語、大龍翔集慶寺語、真贊、偈頌、序、題跋、古辭、古詩、律詩、絕句、聯、記、銘、書問、疏等。〔禪籍目錄〕〔佛光〕 楚石梵琦禪師語錄 楚石梵琦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二十卷。全稱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又作楚石禪師語錄、楚石錄。元末僧梵琦(1296~1370)撰,祖光、曇紹、良彥等編。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四冊。編集福臻寺語錄、天寧永祚寺語錄、大報國寺語錄、本覺寺語錄、秉拂小參、頌古、法語、雜著,並附行狀及宋濂所撰之序、塔銘等。〔佛光〕 即休契了禪師拾遺集 即休契了禪師拾遺集總目錄
  元即休契了撰,日人愚中周及編。一卷。又名《金山即休契了禪師拾遺集》。集錄其詩偈、疏、祭文、題跋、記等百餘篇。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八套。〔大全〕 了庵清欲禪師語錄 了庵清欲禪師語錄總目錄
  元了庵清欲撰,一志等編。二十二卷。又稱《慈雲普濟禪師語錄》。元至正二十年(1360)刊行。集錄了庵住開福、本覺、雲巖等禪寺的語錄,以及舉古、法語、普說、偈頌、謠、歌、十二時歌、四威儀、銘、贊、題跋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八套。〔大全〕 曇芳守忠禪語錄 曇芳守忠禪語錄總目錄
  元曇芳守忠撰,繼祖等編。二卷。元至正六年(1346)序刊,捲上收錄住崇因、太平興國、大崇禧萬壽、興聖萬壽等寺的語錄。卷下收錄大龍翔集慶寺語錄及偈頌、佛祖真贊、自讚、題跋、行業記、塔銘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八套。〔大全〕 穆庵文康禪師語錄 穆庵文康禪師語錄總目錄
  元穆庵文康撰,清逸等編ˍ一卷。收錄住明巖大梵等禪寺的開堂語、小參、上堂、秉拂、偈贊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八套。〔大全〕 月澗文明禪師語錄 月澗文明禪師語錄總目錄
  元月澗文明撰,妙寅等編。二卷,又名《月石+間和尚語錄》。大德元年(1297)刊行。捲上收錄住信州鵝湖仁壽禪寺語錄、饒州天寧禪寺語錄、饒州薦福禪寺語錄、告香普說。卷下收錄再住薦福禪寺語錄、送行、頌、題跋,小佛事、贊、自讚、跋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乙第二十三套。〔大全〕 海印昭如禪師語錄 海印昭如禪師語錄總目錄
  元海印昭如撰,行純等編。一卷。又名《普照大禪師語錄》《海印和尚語錄》。延綁四年(1317)序刊。收錄袁州木平興化禪寺語錄、臨江瑞筠山慧力禪寺語錄、饒州東湖薦福寺語錄、頌古、偈頌、佛祖贊、自真贊、跋、法語、小佛事、塔銘、跋。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七套。〔大全〕 無見先睹禪師語錄 無見先睹禪師語錄總目錄
  元無見先睹撰,智度等編。二卷。又名《天台無見睹禪師語錄》《妙明真覺無見睹和尚住華頂善興禪寺語錄》。本書為其住天台山華頂善興禪寺之語錄。捲上收示眾、小參、法語、頌古、真贊。卷下收偈頌、山居詩、題跋、臨終遺誡、辭世偈。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七套。〔大全〕 方山文寶禪師語錄 方山文寶禪師語錄總目錄
  元方山文寶撰,清機雲重編。一卷。詳名《台州府瑞巖淨土禪寺方山文寶禪師語錄》。收錄上堂、小參、示眾、問答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七套。〔大全〕 平石如砥禪師語錄 平石如砥禪師語錄總目錄
  元平石如砥撰,文棲等編。一卷。又名《天童平石和尚語錄》,收錄慶元路保聖禪寺語錄、定水禪寺語錄、天童禪寺語錄、真贊、偈頌、跋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七套。〔大全〕 萬峰和尚語錄 萬峰和尚語錄總目錄
  元萬峰時蔚撰,普壽編。一卷。輯錄其住蘭溪州嵩山聖壽禪寺語錄以及頌古、法語、佛祖贊、警策、破衣歌、塔銘、傳等。收入《中華藏》。〔大全〕 樵隱悟逸禪師語錄 樵隱悟逸禪師語錄總目錄
  元樵隱悟逸撰,正定編、二卷。又稱《樵隱和尚語錄》。捲上收錄再住雪峰崇聖禪寺的語錄。卷下收錄法語、佛祖贊、題跋、偈頌、佛事、自讚、偈語等。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乙第三十套。〔大全〕 石屋清珙禪師語錄 石屋清珙禪師語錄總目錄
  元石屋清珙撰,至柔等編。二卷。又稱《佛慈悲照禪師語錄》。捲上收錄嘉興府福源禪寺語錄,卷下收錄天湖庵的山居詩、偈贊等。卷本附元旭撰的塔銘。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七套。〔大全〕 千巖和尚語錄 千巖和尚語錄總目錄
  元元長說,嗣詔錄。一卷。收上堂、小參,普說、法語、頌古、偈頌、贊跋、佛事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二冊。〔大全〕 了堂惟一禪師語錄 了堂惟一禪師語錄總目錄
  四卷。元·了堂惟一撰,門人宗義等人編纂。收在《萬續藏》第一二三冊、《禪宗全書》第四十九冊。了堂諱惟一,別號芥室,受法於竺源妙道,嗣法弟子有呆庵普莊。本書卷一收有慶元路延慶寺語錄、台州路紫籜山廣度寺語錄。卷二收慶元路天寧寺語錄、天童寺語錄、頌古、贊語、自讚。卷三收偈頌、小佛事。卷四為後錄,收贊、偈、銘等。〔佛百〕 緇門警訓 緇門警訓總目錄
  十卷。元·永中補,明·如巹續補。書中收錄先聖古德之示眾、警策、訓誡、箴銘等,自溈山警策至梁皇捨道事佛詔等共計一百七十餘篇。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元·皇慶二年(1313),中峰明本之法嗣永中將編者未詳之《緇林寶訓》加以增補,而成《緇門警訓》二卷。明·成化十年(1474),嘉禾真如寺如巹從其師空谷景隆領受該書,復添加自己追補之續集二卷而刊行於世。然現存者皆為十卷本,可能系經後人所增補者。〔佛百〕 禪林類聚 禪林類聚總目錄
  書名。二十卷。元·智境、道泰等編。〔按:本書為拈古、頌古彙集〕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七冊、《禪宗全書》第八十八冊。內容系自諸祖語錄、傳燈錄等書中,採集佛祖及禪家諸祖之機緣語要而成。內容包括帝王、宰臣、儒士、佛祖、法身、佛像、伽藍、殿堂、塔廟、丈室、門戶、橋路、祖教、問法、說法,乃至獅象、龍虎、牛鹿、貓犬、龜魚、兔蛇等一○二類。其中,以收錄禪家之示眾、師家與學人之問答商量、參究之問話、禪家之行實等方面之內容為最多,此外也收有釋尊的行跡、佛弟子的問法及印度諸師的論議問答等。後世另有題為「禪林拔類聚」之四冊本,乃節錄本書而成者;其分類標目與原本相同,惟各條所載之語要較少。〔佛百〕 續傳燈錄 續傳燈錄總目錄
  三十六卷,目錄三卷,明代僧人居頂撰。居頂(?-1404),字圓極(一作元極),浙江黃巖人,曾任職僧錄司講經,有《居頂文集》等傳世。本書編撰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意在承續北宋《景德傳燈錄》,故名。此前燈錄編排體例,多在六祖慧能下分出南嶽、青原二系,有的燈錄還在二系下再分五宗二派。居頂認為五家宗派互相激揚,其源同出六祖,所以本書不分二系五宗分割諸多禪師,而統一標稱「大鑒下」第幾世。這是《續傳燈錄》在編排標稱上別出心裁之處。該書內容上接《景德傳燈錄》,從大鑒下第十世寫至二十世(宋元兩代),目錄中共標人名三千一百一十,正文中收載行狀、語錄者一千二百○三人。其材料多從《五燈會元》《佛祖慧命》《禪林僧寶傳》《禪門宗派圖》等書中采擇。收入日本《大正藏》。〔禪宗語言和文獻〕 增集續傳燈錄 增集續傳燈錄總目錄
  六卷,目錄一卷。明代僧人南石文琇撰。文琇(?—1413),俗姓李,江蘇昆山人,嗣法於行中仁禪師,屬臨濟宗,曾住持蘇州靈巖、杭州徑山等著名寺院,永樂初年,應召參與《永樂大典》的編集。本書撰成於永樂十五年(1417),內容為增補居頂的續傳燈錄,故名。又大鑒下第十七世雖已收於《五燈會元》,但仍有遺漏,文琇乃作《五燈會元補遺》,附於本書第六卷末。收入《續藏經》。〔禪宗語言和文獻〕 禪宗正脈 禪宗正脈總目錄
  書名。十卷。明·如巹撰。成書於弘治二年(1489)。收在《萬續藏》第一四六冊、《禪宗全書》第九冊。本書作者鑒於《五燈會元》浩繁難讀,故將之縮減抄錄成為十卷,去繁就簡,俾使讀者易於通曉。
  此書編纂方式完全根據《五燈會元》,分為正系與傍出。凡在機緣下附有「評」字者,即為圓悟之評唱,附有「頌」字者,即出自《禪宗頌古聯珠通集》。此外,冠有「增收」二字者,則是根據《頌古通集》《碧巖集》《人天眼目》等書所補足之機緣。
  書中所收,共含一二四四人之機緣、語錄。卷一收錄西天佛祖、東土六祖,以及四祖、五祖、六祖之傍出。卷二至卷十收錄南嶽至其下十七世及青原至其下十六世之諸師。〔佛百〕 宗門玄鑒圖 宗門玄鑒圖總目錄
  一卷。明代曹洞宗僧繇一方覺編,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刊行。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二冊、《禪宗全書》第三十四冊。書中列舉禪宗五家之宗風與綱要,將祖師教化的特色分類為十二門,以及三玄、四大式、八棒、五句、八大勢等五論與諸種五位圖頌等。其中之十二門為(1)普賢門,(2)文殊門,(3)觀音門,(4)以理因向門,(5)順實依伍門,(6)法體自然門,(7)密應藏鋒門,(8)事理理對門,(9)寄事標玄門,(10)理絕詮事門,(11)順正歸實門,(12)全機盡法門。〔佛百〕 宗門正燈錄 宗門正燈錄總目錄
  凡十二卷。日本臨濟宗東陽英朝撰。為禪宗列祖之傳記,計收南嶽以下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黃檗希運等,與日本大應紹明、大燈妙超等共二十四人。除傳記外,並有語要、拈香、偈贊、行狀等。據文龜元年(1501)之自序載,由五燈散為百千燈,百千燈復合為一燈,燈燈光焰無盡,故以之為書名。〔佛光〕 禪關策進 禪關策進總目錄
  一卷。明·雲棲鹽宏(1535~1615)著。收在《雲棲法匯》卷十四、《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禪宗全書》第三十四冊。鹽宏初閱《禪門佛祖綱目》,得知古尊宿刻苦參禪之軌範,複閱《五燈會元》等語錄集傳,遂擇取其中涉及參禪用心者凡百餘事,刪繁述要,輯為此書。又,由於當時正是看話禪隆盛之時,故本書所收集之語句,亦以南嶽下,尤其是元、明臨濟宗禪者之語句為多。
  本書分前後二集。前集又分二門。第一門為諸祖法語節要,收錄筠州黃檗運禪師等諸祖師之示眾、普說,凡三十九條。第二門為諸祖苦功節略,由獨坐靜室至獨守鈍工,記諸祖參禪苦功消息,凡二十四條。後集題為諸經引證節略,由《大般若經》至《心賦》,揭示散見於諸經中學道修行之要略,凡四十七條。全書總計一一○條,其中三十九條中有鹽宏所下之評語。
  本書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附鹽宏之自序而刊行,並於崇禎八年(1635)重刊。在日本,本書於明歷二年(1656),由僧鐘岱所初刻。後因白隱慧鶴(1685~1768)以此書為座右書而廣被閱讀,且由其弟子東嶺圓慈(1721~1792),於寶歷十二年(1762)重刻。〔佛百〕 道余錄 道余錄總目錄
  一卷。明·姚廣孝撰。收在《嘉興藏》(新文豐版)第二十冊、《大藏經補編》第二十六冊。姚廣孝即獨庵道衍,江蘇長洲人。十四歲出家,法名道衍。後,輔佐燕王發動靖難之變,乃成為明成祖即位之主要功臣。〔佛光〕
  姚氏鑒於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晦庵)之文稿中,多以一己私意攘斥佛老,遂列舉彼等語錄四十餘條,以佛家立場,逐條反駁。書中附有永樂十年(1412)作者之自序,書稿經明末李贄(卓吾)校閱後,萬曆四十七年(1619)由錢謙益為之刊行。
  ◎附:逃虛子(姚廣孝)〈道余錄序〉
  余曩為僧時,值元季兵亂。年近三十,從愚庵及和尚於徑山習禪學,暇則披閱內外典籍,以資才識。因觀河南二程先生遺書,及新安晦庵朱先生語錄。三先生皆生趙宋,傳聖人千載不傳之學,可謂間世之英傑,為世之真儒也。三先生因輔名教,惟以攘斥佛、老為心。太史公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古今共然,奚足怪乎!三先生既為斯文宗主,後學之師範,雖曰攘斥佛、老,必當據理至公無私,則人心服焉。三先生因不多探佛書,不知佛之底蘊,一以私意出邪詖之辭,枉抑太過,世之人心亦多不平,況宗其學者哉?二程先生遺書中有二十八條,晦庵朱先生語錄中有二十一條,極為謬誕,余不揣,乃為逐條據理一一剖析。豈敢言與三先生辯也,不得已也,亦非佞於佛也。稿成,藏於巾笥有年。今冬十月,余自公退,因檢故紙得此稿,即淨寫成帙,目曰《道余錄》,置之幾案。間士君子有過余覽是錄者,知我罪我,其在茲乎!〔佛百〕 二隱謐禪師語錄 二隱謐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代行謐禪師的語錄。凡十卷。明·行謐說,清·超巨、超秀等編。收在《嘉興藏》(新文豐版)第二十八冊、《禪宗全書》第六十二冊。
  行謐(1606~1665)屬臨濟宗。號二隱,河北昌州人,俗姓金。幼年即在文筆峰臥佛寺出家,後來到金陵參禮東塔的破山海明,並歷參磬山天隱圓修、徑山雪嶠圓信及天童山密雲圓悟。後,圓悟在通玄寺圓寂,由林野通奇繼席,因此行謐又到通玄寺禮通奇。終在三十九歲時得法。
  順治二年(1645),入住黃崖法輪寺,閉關三年。其後歷住法祥寺、棲真寺、大明寺、法忍寺、龍淵寺及保安寺等諸剎。康熙四年(1665)六月二十八日示寂,世壽六十,法臘三十二。其生前歷住各剎時之語錄,及行實、雜著等,由嗣法弟子超巨、超秀等編集而成此語錄。
  本書共分十卷。卷一為行謐住法祥禪寺及棲真禪寺時之語錄。卷二為再住法祥禪寺及住大明禪寺時之語錄。卷三為住法忍禪寺時之語錄。卷四為住保安禪寺時之語錄。卷五則為小參及示眾。卷六包含示眾、法語及拈頌。卷七為舉古、別古、代古和機緣。卷八拈古。卷九頌古。卷十包括源流雜偈、啟、書及雜著。
  全書卷前收錄三篇序文,分別由清代的察尼、曹勳和周正儒所撰寫。卷末並附錄周正儒所撰《二隱謐禪師塔銘》一篇。〔佛百〕 石雨禪師法檀 石雨禪師法檀總目錄
  凡二十卷。又作石雨法檀。明代僧石雨明芳撰,遠門淨柱編,清順治六年(1649)刊行。編集明芳由杭州府佛日寺始,經六府十三處道場,計十五會之語錄、普說、示眾、機緣,以及頌古、贊、法語、詩偈、序、記、銘、跋、疏、書問、佛事、祭文、雜著、行狀等。〔佛光〕 密印禪師語錄 密印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十二卷。明末清初密印真傳(1625~1678)撰。如[日+韋]等編。收於明藏中。十二卷之內容即:卷一至卷三為上堂語,卷四小參,卷五、卷六開示,卷七法語、牧牛頌、十無語頌,卷八機緣、勘辨、拈問代頌,卷九頌古,卷十山居、集詩、水居,卷十一雜偈、諸贊、真贊,卷十二雜偈、疏引、塔錄。〔佛光〕 恕中無慍禪師語錄 恕中無慍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恕中無慍撰,宗黼等編。六卷。又《瑞巖恕中和尚語錄》《空室和尚語錄》。萬曆二十六年(1598)刊行。收錄其在廣福、淨土二禪寺的語錄,以及舉古、頌古、小佛事、贊、銘、偈頌、法語、詩、題跋等。卷末附《天台空室慍禪師行業記》。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八套。〔大全〕 無趣如空禪師語錄 無趣如空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無趣如空撰,性沖編。一卷。萬曆年間刊行。又名《無趣大師語錄》《無趣老人語錄》。集錄其示眾、頌古、偈頌、雜詠等。卷末附性虛撰《無趣老人行狀》。收入《明續藏》。〔大全〕 元幻性沖禪師語錄 元幻性沖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古湛性沖撰,慧廣編。二卷。捲上收錄住車溪庵語、徑山語、示禪人、機緣、拈古、頌古、贊,卷下收錄偈頌、雜詠、號偈、佛事。卷末附慧廣《元幻禪師行狀》。收入《明藏經》。〔大全〕 笑巖集 笑巖集總目錄
  明德寶撰。共四卷。分《南集》《北集》上、下各二卷。約七萬言。卷首有歸源、惟中等人序文。《南集》下有德寶自述《行實》一篇。全書收示眾、開示、普文、晚參等。〔大全〕 密雲禪師語錄 密雲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圓悟說,如瑩等編。十二卷。卷一,住直隸常州龍池山萬門禪院語錄、浙江天台山通玄禪寺語錄。卷二,浙江嘉興金粟山廣慧禪寺語錄。福建福州黃檗山萬福禪寺語錄。卷三,浙江寧波廣利禪寺語錄,再住嘉興金粟山廣慧禪寺語錄、浙江寧波天童山景德禪寺語錄。卷四,上堂開示、小參、晚參、入堂、室中開示。卷五,入室、勘辨、問答機緣。卷六,問答機緣、法語。卷七至卷八,書問、舉古。卷九,拈古、征古、別古、代古。卷十,頌古。卷十一,偈。卷十二,贊、佛事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四冊。〔大全〕 夔州臥龍字水禪師語錄 夔州臥龍字水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圓矢+出說,觀誰等錄。三卷。卷首有序,啟,卷一收住夔州新寧縣指月禪院語錄——上堂、住夔州開縣棲靈禪院語錄——上堂、住荊州府天皇護國禪院語錄——上堂、住灃州藥山禪院語錄——上堂、住夔州新寧縣牛山廣福禪院語錄——上堂,卷二收小參、晚參,示眾、機緣、法語、規約、佛事,卷三收書問、頌古、分燈偈、雜偈。卷末附行狀。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冊。〔大全〕 浮石禪師語錄 浮石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通賢說,清行浚等編。十卷。卷首收序,跋,卷一收住嘉興府平湖縣青蓮禪寺語錄、蘇州府吳江報恩禪寺語錄,卷二收蘇州府吳江報恩禪寺語錄,卷三收揚州府海門三仙廣慧禪寺語錄,卷四收寧波府天童景德禪寺語錄、秀州棲真禪寺語錄、常州府宜興善權寺語錄,卷五收蘇州府常熟福城禪寺語錄,卷六,小參,卷七收入室、問答機緣、勘辨垂代、代古,卷八收拈古、頌古、法語,卷九收偈贊、自讚、佛事、雜著、行實,卷十收詩偈。收入《明嘉興大藏經》二十六冊。〔大全〕 林野奇禪師語錄 林野奇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通奇說、行謐等編。八卷。卷首有序。卷一收住浙江台州府天台山通玄禪寺語錄,卷二收住浙江嘉興府福城東塔禪寺語錄,卷三收住浙江嘉興府秀水縣棲真禪寺語錄、住湖州府地藏禪院語錄,卷四收住寧波府天童山景德禪寺語錄,卷五收示眾、小參、晚參、法語、普說,警策、誡勉,卷六收拈頌、行實、書問,卷七收入室勘辨、天童西堂寮應答機緣、問答機緣、答問,卷八收詩偈、贊、佛事。卷末附行狀、塔銘、後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六冊。〔大全〕 費隱禪師語錄 費隱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通容說、隆奇等編。《十四卷》,卷一至卷九收上堂,卷十收小參、入室,卷十一收法語,偈、書問,卷十二收問答機緣、拈古,卷十三收頌古、判古、贊,卷十四收雜著、小佛事。附《紀年錄》二卷。行觀五穀同集、徐昌治、董行證較,行宗、行古重訂刻。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六冊。〔大全〕 古瓶山牧道者究心錄 古瓶山牧道者究心錄總目錄
  明真本說,機峻等編。一卷,收松石圖卷像贊、新增像贊、小參、示眾、機緣、拈古、頌古、源流頌古、偈頌、書問、雜著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八冊。〔大全〕 古雪哲禪師語錄 古雪哲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真哲說,傳我等編。二十卷,卷前有序、請疏,卷一收住洪都翠巖寺語錄,卷二至卷六,收住翠巖寺語錄,住百法院語錄,卷七至卷八,收住建寧府黃巖寺語錄,卷九,住建州佛頂寺語錄,卷十至十一收普說、行實,卷十二收問答機緣、垂問、入室,卷十三,頌古,卷十四,法語、贊,卷十五,書,卷十六,啟,卷十七至十九,偈,卷二十,佛事、雜著。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八冊。〔大全〕 朝宗忍禪師語錄 朝宗忍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通忍說。行導編。十卷。收住金陵祗陀林、新安石耳山、海鹽靈佑禪寺、福州靈石禪院、莆田曹山上生禪寺、韶州曹溪南華禪寺、虔州龔公山寶華禪寺語錄及上堂、小參、晚參、升座、機緣、普說、答僧十七問、答高峰大師六問、代西禪答僧十七問、四著語、請益、法語。頌古、雜偈、贊、佛事、書問、行狀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四冊。〔大全〕 大方禪師語錄 大方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行海說,超鳴編。六卷。收住婁江禪燈庵語錄、歸正圓通普說、拈頌、雜頌、源流頌、牧牛頌、偈、佛事、行實、塔銘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大全〕 天寧法舟濟禪師語錄 天寧法舟濟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道濟撰,如淵等編。一卷。卷內收提唱、酬問、普說、頌古、讚頌、雜頌、偈、行狀、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四十冊。〔大全〕 湛然圓澄禪師語錄 湛然圓澄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湛然圓澄,明明凡錄,丁元公、祁駿佳編。八卷。收上堂等語錄。收入《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三十一套。〔大全〕 三宜盂禪師語錄 三宜盂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明孟說,淨范等編。十一卷。捲一捲至二,收越州雲門顯聖禪寺語錄;卷二收住姑蘇古朱門寺語錄、示眾,卷四收小參、晚參;卷五收,普說;卷六收,普說、問答機緣;卷七收,拈古;卷八收,頌古;卷九收,佛祖歷傳像贊;卷十收,佛祖像贊、自讚;卷十一收,佛事、塔銘。〔大全〕 石雨禪師法檀 石雨禪師法檀總目錄
  明明方說,淨柱編。二十卷。卷一收住紹興府天華禪寺語錄;卷二收,住紹興府雲門顯聖禪守語錄、住杭州府寶壽山光孝禪寺語錄、住福州府怡山西禪長慶禪寺語錄;卷三收,住福州府雪峰禪寺語錄、住建寧府普明禪寺語錄、住汀州府靈山禪寺語錄;卷四收,住建寧府考亭靈峰禪寺語錄、再住紹興府天華禪寺語錄、再住杭州府寶壽山光孝禪寺語錄;卷五收,住杭州府龍門山悟空禪寺語錄、住嘉興府東塔廣福樣寺語錄;卷六至卷七收,往杭州府皋亭山佛日淨慧禪寺語錄;卷八收,紹興府象田禪寺語錄、紹興府蘭芎山禪寺語錄、普說、示眾;卷九收,示眾;卷十收,問答機緣;卷十一收,頌古;卷十二收,贊;卷十三收,法語,詩偈;卷十四至卷十五收請偈。卷十六收序、記、銘、跋;卷十七收,疏、書問;卷十八收,書問;卷十九收,佛事;卷二十收,祭文、雜著。行狀。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七冊。〔大全〕 象田即念禪師語錄 象田即念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淨現說,淨癡等編。四卷。卷一收小參、示眾、秉拂、示做工夫要語;卷二收頌古、問答、機緣、雜著;卷三收,室中漫言;卷四收,山居詩、關居詩、十僧詩、雜詠。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七冊。〔大全〕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總目錄
  明道盛說,大成等校。三十三卷。收上堂、小參、示眾、普說、茶筵法語、法語、機緣、頌古、源流贊、贊、佛寺、偈。詩、論、序、說、書札、題跋、雜記、別錄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四冊。〔大全〕 壽昌見如謐禪師語錄 壽昌見如謐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元謐說,道璞集。一卷。收示眾、頌古、問答、偈、贊、佛事、行實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大全〕 廬山天然禪師語錄 廬山天然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函罡說,今辯重編。十二卷。卷首收像贊序;卷一收上堂;卷二卷三收小參;卷四收普說;卷五收普說、茶話;卷六收室中垂示;卷七收舉古、問答頌;卷八收問答、頌古;卷九收贊、偈、銘;卷十收書問;卷十一收雜著;卷十二收雜著、佛事;卷末附行狀、詩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千山剩人禪師語錄 千山剩人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函可說,元賦等編,今羞等錄。六卷。卷首收像贊、序、請啟;捲一捲二收上堂;卷三卷四收小參;卷五收普說、茶話、問答;卷六收拈古、頌古。偈、書;卷末附重梓姓氏、塔銘、塔碑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丹霞淡歸禪師語錄 丹霞淡歸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今釋說,今辯重編。三卷。卷一收上堂;卷二收示眾、佛事、遺命、問答;卷三收拈古頌、頌古拈;卷末附行狀、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明雪說,寂蘊編。十八卷。卷一至卷三收上堂、小參、夜參;卷四至卷五收茶話;卷六至卷七收問答機緣;卷八至卷十三收頌古、詩偈等;卷十四至卷十六收書復、參請因緣等;卷十七至卷十八收塔銘、行狀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六冊。〔大全〕 法喜志 法喜志總目錄
  凡四卷。明代夏樹芳撰,馮定校閱。全名為名公法喜志。收於《萬續藏》第一五○冊。系收錄自西漢東方朔至元初楊維禎等歷代二○八位名士之傳記集。四庫全書總目謂其共有三卷。卷首有竹觀衡、鄒迪光、顧憲成、吳亮等之序及自序。其內容以參禪者為主。依作者自序所載,夏氏得玉凡山人所著之參禪者之傳記集「物外英豪錄」,認為該書誤謬不堪讀,故發心作書。遂於暇時將諸名公?夾它x史書、文集、僧史、語錄等拾集編纂。惟各傳極短,不注出典,大體二百字左右,均略記出身及簡□孛g歷,並附其與佛教有關言行之一、二。
  本書所輯錄之人物,佔有各代名士之大半,然未包括與皇帝及王室有關係者。唐中期以後,禪宗興隆,一般士人多與參禪者和禪師往來,故本書編纂之旨趣,乃集錄參禪學道之士,然唐代以前之人物則不限於此。故本書除收參禪學道者之外,亦含與佛教全然無關者。明代陽明心學曾流行一時,當時親禪之居士甚多,夏氏亦為其中之一,然其經歷不詳。除本書外,作者尚有棲真志四卷、茶董二卷、奇姓通十四卷等著作。〔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五、中國佛教史籍概論(陳垣)〕〔佛光〕 鐵蒺藜 鐵蒺藜總目錄
  全一卷。明代別傳道經撰,元賢、元晃等編。全稱廬山別傳禪師鐵蒺藜。該書揭示碧巖錄百則之本文,並附頌。〔佛光〕 正宗心印後續聯芳 正宗心印後續聯芳總目錄
  明善燦撰。全書一卷。此書亦為斷代禪宗史書,亦主要輯錄明代禪僧傳略。收入《續藏經》第二編乙第二十一套。 吹萬廣真禪師語錄 吹萬廣真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方真說,清燈來編。三卷。收上堂、茶話、普說、小參、示眾、法語、入堂、入室、勘辨、問答、頌古、雜述、詩、辭、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冊。〔大全〕 五宗原 五宗原總目錄
  書名。一卷。明·漢月法藏撰。明·崇禎元年(1628)刊。收在《萬續藏》第一一四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三冊。明·天啟五年(1625),漢月法藏鑒於曹洞宗徒抹殺五家,僅單傳釋迦拈華一事,且昧於五家宗派分出之所以,不知威音王以來無一言一法非五家宗旨之符印,故撰本書以破其謬。
  書成之後,漢月將書上呈其師密雲圓悟,然為密雲所斥。密雲並撰《九辟》《三辟》辟之。漢月法弟木陳道文/心亦著《五宗辟》,呵罵漢月。對此,漢月法嗣潭吉弘忍撰《五宗救》,支持漢月的說法。由是,密雲又撰《辟妄救略說》,列舉佛祖語句辟斥彼等之妄。故此師弟法眷之間的法諍,可謂皆由本書所起。此外,清初雍正撰《揀魔辨異錄》亦對法藏、弘忍師徒所撰之書大加破斥。《五宗原》與《五宗救》亦被下敕毀板,不准刊行。雖然如此,其書仍幸運地存留迄今。
  本書內容分為如下八章《臨濟宗》《兩脈合宗其來有據》《雲門宗》《溈仰宗》《法眼宗》《曹洞宗》《總結》《傳衣法注》等,卷末並附《濟宗頌語》一文。
  ◎附:張德鈞《關於清刻大藏與歷代藏經》(摘錄自《佛教文化新書》{6})
  《揀魔辨異錄》主要以明末禪宗法藏、弘忍一派為攻擊對象,就因為他們更直接妨害清朝的專制統治。法藏著《五宗原》、弘忍著《五宗救》,這兩書論證他們倡導的法門「宗旨」,是從上六祖五宗世代相傳的真正「法乳」。他們堅持其見解,明白宣佈不怕「觸諱」。表示「有毀之者,甚至投毒、下獄、篆面、鞭背」,亦所不顧,「雖蹈鼎鑊何辭」。認為在「今日,(中略)亦勢之固然」。他們提倡「隱跡巖叢,君王命而不來,諸侯請而不赴」。徒眾很盛。明亡後,其學說思想的影響,愈加擴大。看雍正宣佈他們這派的罪狀是:
  (一)「今其魔子魔孫,至於不坐香、不結制,甚至於飲酒食肉,毀戒破律,唯以吟詩作文,媚悅士大夫。」
  (二)「以邪外知見,唐突佛祖向上邊事。」「動稱悟道,喝佛罵祖。」
  (三)「貢高我慢。」「今魔忍曰「處尊貴則御飯亦吐。」(按此為弘忍給其師法藏作的「像贊」裡面的一句話。「則」字原作「即」。)……魔忍之意,謂其師已證至尊至貴之法身。其於曹山「吐卻御飯」之語,直作輕鄙侯王,不屑食其食解。然則伊父子兩魔民,非即亂民耶?」
  還有「當日魔藏,取悅士大夫為之保護,使緇徒競相逐塊,遂引為種類,其徒散佈人間不少。」這對滿清政府顯然成了威脅。所以雍正忍不住要親自出面,著《揀魔辨異錄》口誅筆伐,以防時人「傳染其說」。這樣做了,還感到不夠,同時又下令「著將藏內所有藏、忍語錄,並《五宗原》《五宗救》等書,盡行毀版。僧徒不許私自收藏。有違旨隱匿者,發覺以不敬律論。(中略)天童密雲派下法藏一支所有徒眾,著直省督撫詳細查明,盡削去支派,永不許復入祖庭。(中略)諭到之日,天下祖庭,系法藏子孫開堂者,即撤鐘板,不許說法。」這已無異於掘墓鞭尸和行十族之誅了。
  〔參考資料〕陳垣《清初僧諍記》卷二。〔佛百〕 五宗辟 五宗辟總目錄
  明山翁道文/心撰。一卷。此書駁斥漢月法藏《五宗原》之觀點,即對《五宗原》之辟妄,故名《五宗辟》。〔大全〕 五宗救 五宗救總目錄
  書名。明·潭吉弘忍述。收在《佛教大藏經》第一一○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三冊。弘忍,號潭吉,漢月法藏法嗣,著有《安隱錄》《燼餘外集》。
  本書系作者支持其師漢月法藏《五宗原》,並駁斥木陳道文/心的《五宗辟》所撰的法諍文字。原書《總論》三云:「爰集從上列祖之悟繇,起自釋迦終於天童三峰,凡六十九人,以盡臨濟一宗,串珠而下,有建立者,有守成者,有扶救者,其間升降,歷歷可觀,使宗祖之眼目不至掃地,以待夫天下後世英傑者出,再振而起之。非辨也。救也。故曰五宗救。」
  此書與《五宗原》在明末曾引起強烈的禪宗法諍,至清初雍正時且曾被下敕毀板,雍正且撰《揀魔辨異錄》加以辟斥。銷聲多時,至二十世紀始再度被刊行於世。
  〔參考資料〕《五宗原》;《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說》;《清初僧諍記》;《揀魔辨異錄》。〔佛百〕 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說 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說總目錄
  書名。十卷。明·密雲圓悟著,侍者真啟編。又稱《辟妄救略說》。收在《萬續藏》第一一四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三冊。依卷首撰述緣起所述,密雲之法嗣漢月法藏,在崇禎元年(1628)著《五宗原》,記述五宗分派之理由,主張以一圓相究得佛祖宗旨本源,反駁密雲之「自證自悟說」。後,密雲之法眷磬山天隱圓修乃寄書駁斥;漢月門人潭吉弘忍亦撰《五宗救》支持漢月之說法。由是,密雲乃撰本書,列舉佛祖語句辟斥彼等之妄,救其滅卻佛祖慧命之大罪,故名「辟妄救略說」。
  本書為密雲晚年所作,撰於崇禎十一年(1638)。當時,漢月、潭吉均已示寂,因此兩派之論爭就此結束。
  〔參考資料〕清世宗《揀魔辨異錄》卷首上諭;陳垣《清初僧諍記》。〔佛百〕 指月錄 指月錄總目錄
  三十二卷。又稱《水月齋指月錄》。明·瞿汝稷集。萬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萬續藏》第一四三冊。
  所謂「指月」,是以「指」喻言教,以「月」比佛法。禪宗以「本來無一物」之境界為上乘,以「萬慮皆空」為至德。主張不立文字,不下註腳,親證實相,方為究竟。認為一切言教無非為示機之方便而設,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見月。以言教而顯示實相,然言教本身並非實相。此為書名之大旨。
  全書系集錄自過去七佛至宋·大慧宗杲之禪宗傳承法系六五○人的言行傳略而成。卷一至卷三收錄過去七佛、應化聖賢、西天祖師(西天二十八祖);卷四收錄東土祖師,從菩提達磨到六祖慧能;卷五至卷三十收錄慧能下第一世至第十六世;卷三十一、卷三十二為徑山大慧宗杲禪師語錄。
  又,清代聶先(樂讀居士)撰有《續指月錄》一書,全書二十卷。康熙十九年(1680)刊行。系繼《指月錄》之後所編集的禪門高僧列傳。也收在《萬續藏》第一四三冊。《指月錄》所載僅至六祖下十六世,本書承接其後,所收內容自南宋·隆興二年(1164)六祖下十七世起,迄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十八世為止。此外,在二十卷之前附《卷首》一篇,集錄《指月錄》所遺漏的十六世諸師傳略,以及江湘、余懷的序文,靈巖學人、如是居士的弁語、海印學人的緣起、孫孝則的書問、凡例、倫敘考等文。在二十卷之後,又附有《尊宿集》,集錄法嗣不詳的六十一位禪師傳略。
  〔參考資料〕陳士強《佛典精解》。〔佛百〕 續指月錄 續指月錄總目錄
  二十卷。清代聶先撰,明代瞿汝稷《指月錄》所記從七佛至六祖下第十六世止,本書則續瞿書,自十七世(南宋)記至三十八世(清初),前後約五百年。該書卷首有《瞿錄補遺》一篇,系補記瞿書遺漏的六祖下第十六世人物機語。最後一卷為《尊宿集》,專記南宋以下師承關係未祥者。收入《續藏經》。〔禪宗語言和文獻〕 竹窗隨筆 竹窗隨筆總目錄
  三卷。明·雲棲鹽宏撰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一說十年)刊行。《大藏經補編》則收有金陵刻經處之刊本,內分《隨筆》(即《初筆》)、《二筆》《三筆》三部。
  本書系雲棲鹽宏晚年的隨筆文集。其中,《初筆》一六一條、《二筆》一四一條、《三筆》一二五條。三筆合計,共有四二七條。內容所述為作者個人的見聞、求道過程、對宗教界的批判,以及論教義、禪淨優劣、儒佛融合等方面。不僅將本身的圓熟思想表露無遺,同時也彰顯出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的思想動向。此外,書中並有萬曆四十三年(1615)的自序,及錢養庶撰於崇禎十一年(1638)的後跋。在日本則有承應二年(1653)的刊本。〔佛百〕 皇明名僧輯略 皇明名僧輯略總目錄
  明雲棲衣+朱宏撰。一卷。此書為斷代禪僧錄。全書主要輯錄明代楚石琦等十位名僧的行實和機緣語句。附錄古鼎銘禪師等八人行實。語句和高麗普濟禪師語句。收入《續藏經》第二編乙第十七套。 八十八祖道影傳贊 八十八祖道影傳贊總目錄
  四卷。明·憨山德清撰,清·高承埏補。又稱《八十八祖傳贊》。收在《萬續藏》第一四七冊、《嘉興藏》(新文豐版)第三十一冊。
  明代宮中藏有諸祖道影八十八幀,洪武元年(1368)傳摹供奉於金陵牛首山祖堂。萬曆十二年(1584),紫柏大師請畫家丁雲鵬臨摹成冊;萬曆四十三年,憨山德清為此畫冊作傳贊。崇禎五年(1632)嘉禾錢仙去其像,以傳贊付梓,然僅刻印七十七祖。清·順治元年(1644),高承埏再補十一祖傳,同時增補雲棲鹽宏、達觀真可、憨山德清、雪嶠圓信四師傳贊,未成即逝,後由其子高佑重編完成,並於康熙十三年(1674)付梓刊行。雍正十三年(1735),蒙敕入《龍藏》。
  本書除收錄西天東土祖師、曹溪下五派傳燈及旁出等外,亦含攝禪師、教主、戒律、淨土、華嚴、天台、密、瑜伽等高僧。卷首有徐芳重編序、序跋,以及丹霞今釋序、憨山德清題辭、雪嶠圓信序文等多篇。卷末則附高佑《敬書先公重編諸祖道影傳贊後》、高承埏《三大師傳贊序》、錢謙益序文等。
  全書所收諸祖名錄如下:
  (1)卷一:西天二十七代祖師、旁出一人。旁出阿若憍陳如。西天二十七代祖師摩訶迦葉、阿難陀、商那和修、優波ju多、提多迦、彌遮迦、婆須蜜、佛陀難提、伏馱蜜多、脅、富那夜奢、馬鳴、迦毘摩羅、龍樹、迦那提婆、羅侯羅多、僧伽難提、伽耶捨多、鳩摩羅多、懶夜多、婆修盤頭、摩x羅、鶴勒那、師子、婆捨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
  (2)卷二:(1)漢季六朝神僧康僧會、佛圖澄、慧遠、寶志、慧約。(2)梁隋唐三朝東土六代祖師菩提達磨、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3)唐朝教主灌頂、玄奘、道宣、窺基、法藏、法照、不空金剛。
  (3)卷三:(1)唐朝禪師青原行思、南嶽懷讓、永嘉玄覺、一行、馬祖道一、石頭希遷、澄觀、天皇道悟、大珠慧海、黃檗希運、溈山靈釣、圭峰宗密、臨濟義玄、洞山良價、曹山本寂、鳥窠道林。(2)後梁禪師雪峰義存。
  (4)卷四:(1)宋朝禪師首山省念、永明延壽、石霜楚圓、天衣義懷、佛印了元、黃龍慧南、楊岐方會、白雲守端、五祖法演、無准師範。(2)宋朝法師四明知禮。(3)元朝禪師雪巖祖欽、無用賢寬、高峰原妙、鐵山瓊、中峰佛、斷崖了義、絕學世誠、千巖元長、無一全、本性空、大滿。(4)國初禪師季潭宗泐、碧峰寶金、唯庵德然。(以上八十八祖)
  (5)附卷萬曆間賜紫衣三禪師雲棲鹽宏、達觀真可、憨山德清。另附雪嶠圓信傳。〔佛百〕 博山無異禪師廣錄 博山無異禪師廣錄總目錄
  三十五卷。明·無異元來撰,弘干、弘裕合編。又名《無異元來禪師廣錄》。清·康熙十年(1671)刊行。內容集結無異元來禪師語錄之大成。收在《嘉興藏》(新文豐版)第四十冊、《禪宗全書》第五十六冊。
  全書卷一至卷七為五會的上堂、小參、晚參等語錄;卷八收錄茶話、普說、問答;卷九至卷十一為拈古、頌古;卷十二收錄佛事、佛祖贊、自讚;卷十三至卷二十收有禪警語與開示偈、淨土偈;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五為宗教答響;卷二十六至卷二十七為宗說等錫;卷二十八至卷三十收錄書;卷三十一至卷三十四收錄啟、序、引、跋、記、文、疏、壽言、挽辭、詩、歌;卷三十五收有劉日杲所撰的《博山傳》及吳應賓所撰的塔銘。〔佛百〕 博山大師宗教答響 博山大師宗教答響總目錄
  明元來撰,法孫弘瀚編。收於《廣錄》。《宗教答響》的主旨在於闡述其「宗教合一」的禪學思想。主張「宗乃教之綱,教乃宗之目」。「得其旨,則一言一字皆最上之機,如不識其旨,泥於文字,則宗亦教矣。」〔大全〕 博山警語 博山警語總目錄
  明元異原來撰,成正編。一卷。此書為揭舉參禪中常犯毛病,指導參學人如何做工夫,發疑情,參公案的專書。中收「示初心做工夫警語」、「評古德垂示警語」、「示疑情發不起警語」、「示疑情發得起警語」、「示參禪偈十首」等內容。全書闡述直截簡當,義理精明,切中肯綮,被認為是禪門的「切要新書」,是參禪做工夫求大悟門的必讀書。日本學者鈴在拙對此書評價甚高,在其論著中多所引用。〔大全〕 千松筆記 千松筆記總目錄
  一卷。明·大韶撰。收在《萬續藏》第一一四冊。明末刊行。系輯錄大韶禪師於辨山千松禪院所述作的千松筆記、禪宗合論、楞嚴擊節、金剛正眼及雜錄等五篇而成,以卷首之千松筆記為題名。
  《萬續藏》所收者,卷首附有千松筆記序,然缺金剛正眼一篇。本書之明刊本附有金剛正眼序,序文載「崇禎庚午秋八月書於辨山千松禪院。」可知本書撰於明·崇禎三年(1630)八月。〔佛百〕 雲門麥浪懷禪師宗門設難 雲門麥浪懷禪師宗門設難總目錄
  一卷。明·麥浪姑撰,許元釗錄,蔡武、卓發之合校。略稱《宗門設難》。收於《萬續藏》第一二七冊、《禪宗全書》第三十四冊。全書採取問答體形式,針對宗門中之重要問題,設二十五個問答,藉以顯揚宗義。
  關於本書之撰述緣由,據文中所述,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一設難者來訪麥浪禪師,二人對坐,設難者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掃除觀行,不立文字,參禪一句,已是疣,云何曹洞、臨濟諸師,更立三玄三要、五位三關,如是等,豈不悖初祖西來之意耶?」等二十五個問題,由禪師一一作答,乃成此書。〔佛百〕 紫柏尊者全集 紫柏尊者全集總目錄
  三十卷。明·達觀真可(1543~1603)語,憨山德清(1546~1623)校,別稱《紫柏老人集》。系紫柏尊者著述之集成。收在《萬續藏》第一二六冊、一二七冊,《禪宗全書》第五十冊。
  紫柏尊者,字達觀,一字真可,晚年自號紫柏。為明末佛教界有數之大師,時稱紫柏大師。其人在明末頗致力於藏經之刊行與佛教文化之推廣。今存之明版《嘉興藏》(即《徑山藏》)即為紫柏所創刻者。晚年被捲入政治漩渦,死於獄中。
  此書卷首有序贊、塔銘等多篇。對紫柏其人生平,敘述頗詳。憨山德清與紫柏為同時名僧,二人交誼亦深。此書即紫柏死後,其徒眾請憨山為作校閱而印行者。且第一篇序《紫柏老人集序》,即為憨山所撰,頗推崇紫柏之為人,其文雲(萬續126·619上)「今去楚石二百餘年,有達觀禪師出。當禪宗已墜之時,蹶起而力振之。得無師智、秉金剛心,其荷負法門之志,如孛陵之血戰。(中略)未可以死生優劣議也。真末法一大雄猛丈夫哉!(中略)嗟乎!末法降心,力拔生死之根,如一人與萬人敵者,予獨見師其人也。」
  憨山亦為明季佛教大師。其對紫柏推崇如此,亦頗可見紫柏其人在明代佛教史上之重要性。此書即為研究紫柏之最佳資料。由於其人在明代中末葉之佛教,有頗高之地位,故此書自亦為研索明代佛教史者所不可忽。
  全書除後人之贊語、塔銘等文外,皆為紫柏之著述。大抵包含所開示之法語,經論之疏釋(含《心經》《金剛》《楞嚴》《八識規矩》等),及題跋、詩文、頌古等。
  此外,另有《紫柏尊者別集》一書,四卷,為錢謙益所編。其書所採,皆為全集所漏載者。內容有雜文、詩偈、書信、語錄等,與全集性質相近。書前有錢氏序,錢氏自署為私淑弟子,對紫柏備致推崇。〔佛百〕 憨山大師夢遊全集 憨山大師夢遊全集總目錄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錄,通炯編輯,劉起相重校。又稱《憨山老人夢遊集》。為憨山德清語錄的集大成本。收在《禪宗全書》第五十一冊、《萬續藏》第一二七冊。
  作者德清,晚年號憨山老人。與雲棲鹽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稱為明季四大師。治學範圍極廣博。除佛教經論之註疏外,另有關於《老子》《莊子》《中庸》等書之註解。頗有融會三教之志。有關其人之生平,具載在此《夢遊集》卷五十三至卷五十四之自序年譜,及卷五十五之憨山大師塔銘、傳記等文之中。
  本書為憨山逝世後,其門人通炯所編,並經大儒錢謙益校訂。錢氏對憨山甚為推崇,並許憨山與紫柏尊者為明末兩大高僧。《夢遊集》卷首錢氏序云:「嗚呼偉矣哉,大師與紫柏尊者皆以英雄不世出之資,當獅弦絕響之候,捨身為法。(中略)昔人歎中峰輟席,不知道隱何方。又言楚石季潭而後,拈花一枝幾熄,由今觀之,不歸於紫柏、憨山,而誰歸乎?」
  此書大致內容如次:
  卷一:含錢謙益之序文、憨山老人自讚等四篇文章。
  卷二至卷十二:為憨山對當時佛門緇素所開示之法語。
  卷十三至卷十八:書信。
  卷十九至卷二十二:序文。有為付梓之內外典所撰序,有贈友人序。
  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六:記。為佛教寺院等建築物所撰之記文,及遊記等。
  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含所撰塔銘、傳記二十餘篇。
  卷三十一至卷三十八:題跋、讚頌等。
  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仿世學之古文、疏文、祭文等。
  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三:為《楞嚴》《法華》等經之疏釋。已收入《萬續藏》釋經部,故此書僅有目錄而無文。
  卷四十四至卷四十六:為作者對《大學》、老莊及佛教淨土教義之論說與義理發揮。
  卷四十七至卷四十九:詩集。
  卷五十至卷五十二:曹溪中興錄及其他開示。為憨山在曹溪時所撰、有關曹溪地理及佛教史之文章,並含復興曹溪道場之計劃,及所開示之法語等。
  卷五十三至卷五十四:自序年譜。
  卷五十五:含吳應賓、錢謙益等人所撰之憨山塔銘、傳記、輓詩等。
  憨山為明代佛教界有數之學者。此書自是研究其人之生平、學問、弘法、交遊等之最佳資料。此外,在明代中末葉之佛教史方面,此書所含之史料,亦相當豐富。
  按,《嘉興藏》另收有《憨山大師全集》一書,題為「福善錄」,通炯編,然僅四十一卷。內題亦為《憨山老人夢遊集》,為清初所刊行,此當系五十五卷本(刊行於光緒五年)所根據之早期刊本。此外,另有刊行於光緒二十五年之《憨山大師夢遊摘要》一書,僅二卷。內載憨山之示眾法語三十一篇。〔佛百〕 宗門或問 宗門或問總目錄
  書名。一卷。明·湛然圓澄著。全稱《雲門顯聖寺散木禪師宗門或問》。又稱《湛然禪師宗門或問》《禪宗或問》。收於《萬續藏》第一二六冊《湛然圓澄禪師語錄》之附錄、《禪宗全書》第三十三冊。本書計收錄五十二項有關參禪法門及修行之要旨;系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四月,湛然圓澄應參禪者之問所作的答語。卷末附錄參禪釋難、或問、補遺、答明鼎子問、達觀和尚招殃傳。此中,《達觀和尚招殃傳》是圓澄依陶石簣之發問,針對萬曆三十一年(1603)紫柏達觀橫死獄中之事件所撰的感懷文字。〔佛百〕 古今禪藻集 古今禪藻集總目錄
  東晉以迄明代的高僧詩集。二十八卷。明·正勉、性x二人選編。收在《禪門逸書》第一冊、《四庫全書》集部八。
  本詩集上起於晉,下迄於明。按時代的順序編類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等文體,一共收錄三千餘首禪詩,勒為二十八卷,可說是目前禪詩的集大成者。
  本書卷一收錄詩篇包括晉詩、宋詩、齊詩、梁詩、陳詩、北周詩及隋詩。卷二至卷七收錄唐詩。卷八至卷十二收錄宋詩。卷十三至卷十七收錄元詩。卷十八至卷二十八收錄明詩。內容率為抒情詠懷、酬答對應之作。
  〔參考資料〕《四庫提要》卷一八九。〔佛百〕 教外別傳 教外別傳總目錄
  書名。十六卷。明·郭凝之(黎眉居士)編。收於《萬續藏》第一四四冊、《禪宗全書》第九冊。內容輯錄西天與東土諸祖的機緣語要,以舉揚祖師宗乘,使參禪者知五家本源、流派宗風。全書計收錄四一○人之機緣,佚名者三十八則。卷首有吳門鄧蔚山天壽聖恩禪寺於密法藏禪師序,明毅宗崇禎四年(1631)阿育王寺密雲圓悟禪師之序及目錄、六年八月徑山語風圓信禪師序。〔佛百〕 黃檗無念禪師語錄 黃檗無念禪師語錄總目錄
  五卷。無念深有撰,明聞校訂。明·天啟五年(1625)刊行。本書卷一至卷三為作者回答世人詢問禪學與生死問題的回信,卷四至卷五收《醒昏錄》、法語,酬問、牧牛圖頌,及無念的傳記資料等。《嘉興藏》(新文豐版第二十冊)所收,題為《黃檗無念禪師復問》,然內容亦含《醒昏錄》。與上述《語錄》內容相同。
  無念,名深有,為明末著名禪師。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諸人之推崇。此書卷五收有憨山等諸人對無念之評詞,摘錄如次
  憨山《本住法頌壽念師八十》「比來宗門寥落,野干亂鳴,殆不堪聽。所幸(無念)老師踞窟獅子,雖全身未露而爪牙無敢攖者。」
  袁宏道《法眼寺記》「余見天下衲子多矣,(中略)然求苦參密究,具宗門知見者,如吾友無念禪師實近日海內之優曇也。」
  李卓吾《無念上人誕辰》「有僧無念,學道精勤,眾人不知,目為庸僧。我與念僧,相伴九載,知其非庸。」〔佛百〕 居士分燈錄 居士分燈錄總目錄
  凡二卷。明代朱時恩輯。書成於崇禎五年(1632)。收於《萬續藏》第一四七冊。此書倣傚緇門之傳燈錄,輯錄在家信眾參禪辦道之事緣。包括西土之維摩居士,唐代之傅大士、龐居士、韓愈、呂巖真人,宋代之蘇東坡、朱熹,及明代之宋濂等,計有一一○人。〔佛百〕 禪燈世譜 禪燈世譜總目錄
  九卷。明吳侗集,明道文/心重編。收在《萬續藏》第一四七冊、《禪宗全書》第十四冊。〔按:成書於1631年。〕道文/心,字木陳,南嶽下三十五世,天童山密雲圓悟法嗣。師以有感於佛祖傳記系譜湮滅不全,故就諸傳燈錄、碑銘殘簡等,考其世系,編纂諸祖傳燈世譜,但草創而未完。後入閩,得福唐優婆塞弟子吳侗所纂世譜,以其(萬續147·514)「與x先心不謀而合,但惜其中多錯漏附會,未免無征不信之失。」乃予以校勘、修補,而完成此書。崇禎五年(1632),得黃端伯贈序後付梓刊行。
  本書將釋尊以降,迄明代之禪門傳燈世譜,以圖表顯示,頗便於讀者。然書中卷二引用丘玄素之碑文,以及呂夏卿之雪竇重顯禪師塔銘,將出自雲門、法眼二宗之天皇道悟視為馬祖道一之法嗣,歸之於南嶽系而不歸之於青原系。近人以為此系道文/心昧於史傳所犯之錯誤。
  全書之內容,略如下列:
  卷一:始祖釋迦牟尼佛至三十三祖大鑒慧能之三十三祖世系圖,以及諸祖旁出法派系圖。
  卷二:南嶽下法派系圖。
  卷三:南嶽第四世溈仰宗世系圖、南嶽第五世臨濟宗世系圖。
  卷四:南嶽下臨濟宗黃龍派世系圖。
  卷五:南嶽下臨濟宗楊岐法派世系圖。
  卷六:南嶽下臨濟宗虎丘法派世系圖。
  卷七:南嶽下第七世雲門宗法派世系圖、雪竇顯法派世系圖(上)。
  卷八:南嶽下雲門宗雪竇顯法派世系圖(下)、南嶽第九世法眼宗法派世系圖、大鑒下第十世承天昭系。
  卷九:青原法派世系圖、青原第五世曹洞宗法派世系圖(洞山下)、青原下曹洞宗壽昌經法派世系圖、青原下曹洞宗雲門澄法派世系圖。〔佛百〕 禪門拈頌集 禪門拈頌集總目錄
  三十卷。高麗·慧湛於曹溪山修禪社,與門人真訓等編。有數種刊本,以西元1636年全羅南道大原寺本較為有名。系輯錄釋尊以降至唐宋諸師的機緣語句及拈頌而成。內容由《景德傳燈錄》等之通集及諸家語錄別集等,選錄釋尊以下至達磨第二十一世長靈守卓之法嗣育王介諶等人的機緣語句,凡一一二五則,兼附諸家拈古、頌古、普說、小參等。此書雖與宋·慧嚴宗永之《宗門統要》(十卷)及元·古林清茂之《宗門統要續集》(二十二卷)性質相若,但唯本書存有所傳之機緣語句與拈頌,故較為珍貴。
  註釋書有覺雲《拈頌說話》(三十卷)、麟角寺一然《禪門拈頌事苑》(三十卷)、寶鑒混丘《重編拈頌事苑》(三十卷),以及佚名的《禪門拈頌記》(三十三卷)、《拈頌私記》(一卷)。〔佛百〕 呆庵莊禪師語錄 呆庵莊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八卷。明代敬中普莊撰,慧啟等編。刊於崇禎三年(1630)。又稱敬中和尚語錄。收於《萬續藏》第一二三冊。敬中普莊為臨濟宗了堂惟一之法嗣,曾住持撫州(江西臨川)北禪寺、江西南康雲居真如禪寺、杭州(浙江杭縣)徑山萬壽禪寺,弘揚禪法,接化學人。本書內容乃普莊住持上記三剎之語錄,包括上堂、小參、拈古、頌古、偈、詩、贊、塔銘等。〔佛光〕 古庭禪師語錄輯略 古庭禪師語錄輯略總目錄
  凡四卷。明代臨濟宗僧古庭善堅撰,陶□重編,崇禎六年(1633)刊行。內容包括卷一之行腳、法語、說戒、心要、三昧玄章、警徒、訓徒,卷二之三昧禪定、華嚴幻住略跡、華嚴大意、示一宗頭陀、無字直說、火爐頭話、牛首日錄,卷三之論、書、跋、頌,卷四之偈贊、歌、七絕、五律、七律、雜體等。〔佛光〕 密雲禪師語錄 密雲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十三卷。明代密雲圓悟(1566~1642)撰,山翁道文/心編。明代刊行。內容即:卷一至卷四為上堂語,卷五為上堂開示、小參等,卷六為問答機緣,卷七勘辨機緣、法語、書問
  (上),卷八書問(下),卷九舉古、拈古等,卷十代古、頌古(上),卷十一頌古(下)、佛祖贊、自讚,卷十二偈、佛事等,卷十三收錄塔銘、行狀、年譜。〔佛光〕 慨古錄 慨古錄總目錄
  全一卷。又作湛然禪師慨古錄。明代曹洞宗僧湛然圓澄(1581~1626)撰。收於《萬續藏》第一一四冊。圓澄慨歎當時禪林規矩蕩然而漸趨腐敗墮落,恐因叢林自身之萎頓,而引致類於「三武」之法難,故列舉六祖以降,唐、宋時代活潑生動之機緣實例,懇切提撕,以喚起道心,重振宗風。由本書亦可略窺明末禪門之概況。〔佛光〕 濟宗頌語 濟宗頌語總目錄
  全一卷。明代僧漢月法藏著,崇禎元年(1628)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一四冊五宗原附錄。明代臨濟宗僧三際廣通於其師笑巖德寶所撰之笑巖集序中謂,曹溪以降,諸家皆系旁出,而妄號為正宗;故欲溯本源,立曹溪正脈。法藏為印證臨濟宗之法脈傳承故撰本書,以駁斥廣通之謬,書中揭示馬祖、大覺、興化、五祖、圓悟、大慧等馬祖一脈禪師所傳之公案,一一附上短評及頌語,以舉揚臨濟宗風。〔佛光〕 佛祖綱目 佛祖綱目總目錄
  凡四十二卷(包括卷首)。明代朱時恩編。崇禎七年(1634)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四六冊。本書從萬曆三十八年(1610)開始編纂,歷時二十一年完成。內容從釋尊之示現受生至明代萬峰時蔚示寂為止,以諸佛及歷代祖師之化導、行誼等事跡為綱目,依照歷代年號之順序編錄,同年代之各種佛教重要事跡皆可一目瞭然。〔佛光〕 吹萬禪師語錄 吹萬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二十卷。明代僧吹萬廣真(1582~1639)撰,三山燈來重編。崇禎十六年(1643)刊行。系吹萬說法之廣錄,內容包括卷一至卷二之衡州東禪院、忠州聚雲寺等處五會之語錄,卷三之普說、小參,卷四之示眾、茶話,卷五之法語、入堂、入室、勘辨、問答,卷六至卷七之頌古,卷八至卷九之偈,卷十之佛事、像贊、書問,卷十一至卷十三之詩、歌,卷十四之賦、記、引,卷十五之序、文,卷十六之傳、篇,卷十七至卷十八之說,卷十九之緣起,卷二十之雜著等,卷末附錄田華國撰之吹萬禪師塔銘、至善撰之行狀、高仰之所撰重刻全錄疏等。吹萬一生致力於弘揚佛法,令當時衰弊之禪風為之一振。
  崇禎十五年,刊行燈來較早期所編之吹萬真禪師語錄三卷,全稱聚雲吹萬真禪師語錄。其後,於重編廣錄時,大幅度收錄之。〔佛光〕 永覺和尚廣錄 永覺和尚廣錄總目錄
  三十卷。明·永覺元賢(1578~1657)述,為霖道霈編。清·順治十四年(1657)序刊。收於《萬續藏》第一二五冊。系輯錄永覺元賢禪師(無明慧經禪師的法嗣)的五會語錄及《禪余內集》《禪余外集》《鼓山晚錄》《最後語》《洞上古轍》(上述五書皆有單行本)等語要而成。
  全書內容如次:卷首收載林之蕃、曹各、陳□等人所撰諸序及自序;卷一收錄福州鼓山湧泉禪寺語錄及泉州開元寺語錄;卷二,杭州真寂禪院語錄、劍州寶善庵語錄;卷三,再住鼓山湧泉寺語錄;卷四,小參;卷五,普說;卷六,普說、茶話;卷七,拈古、頌古;卷八,佛事、問答;卷九、卷十,法語;卷十一、卷十二,書問、啟;卷十三、卷十四,序、題跋;卷十五,記;卷十六,文、考;卷十七,疏;卷十八,銘;卷十九,論贊;卷二十,諸祖道影贊;卷二十一,諸贊;卷二十二至二十三,偈頌;卷二十四至二十六,詩;卷二十七至二十八,洞上古轍;卷二十九至三十,囈言。卷末附錄《福州鼓山白雲峰湧泉禪寺永覺賢公大和尚行業曲記》及《鼓山永覺老人傳》,前者為林之蕃所撰,後者為道靖和尚作。兩篇皆以贊述禪師一生的德行為主。〔佛百〕 洞上古轍 洞上古轍總目錄
  凡二卷。又稱永覺和尚洞上古轍。明朝永覺元賢輯,為霖道霈重編。收於《萬續藏》第一二五冊。內容系輯錄曹洞宗之古德語要。捲上先釋石頭希遷之參同契及洞山良價之寶鏡三昧。次分洞山五位、五位圖說等目,乃有關五位頌之總輯錄。卷下標先德微言,列舉有關諸師宗綱之語要,以示曹洞宗之宗旨。本書收錄於永覺禪師廣錄卷二十七、卷二十八。〔禪籍目錄、禪學思想史卷下(忽滑谷快天)〕〔佛光〕 禪林疏語考證 禪林疏語考證總目錄
  四卷。明·永覺元賢撰,超然道果注。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二冊。系道果對元賢之《禪林疏語》一書所作的註釋與考證。
  禪林之有疏語,依元賢在《禪林疏語小引》所述,既非佛制,亦非祖制,文云:「但此土有僧以來,引群生以歸佛海,其間表事陳情則必有藉於疏,故疏之為用其來已久。在唐宋時叢林中特重是職,非才學兼優者莫與其選,(中略)予昔在眾日,每任是職,苦於無舊可因,故率多杜撰應酬,積之既久,不覺成帙。」
  在全書四卷之中,卷一分彝典門、修因門。前者收錄有關年分行事、佛菩薩緣日、入關出關、新住入院、說齋等疏文二十一篇;後者收有關平安修懺、放生等法會之疏文十六篇。卷二分弭災門、祈恩門。前者收祈雨、祈晴、禳火等息災法會之疏文十七篇;後者收祈嗣、安產等祈願法會之疏文三十篇。卷三薦悼門,收薦父、母、妻、子、入塔等葬送類之疏三十六篇。卷四附錄,收大藏恭聞等二十一篇,以及道場各聯、續錄四篇等。〔佛百〕 費隱禪師語錄 費隱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十四卷(或十六卷)。明代臨濟宗僧費隱通容(1593~1661)撰,隱元隆琦等編,崇禎十六年(1643)刊行。內容包括上堂、小參、入室、法語、偈、書問、問答機緣、拈古、頌古、判古、贊、雜著、小佛事等,卷末附錄紀年錄。〔佛光〕 五燈嚴統 五燈嚴統總目錄
  書名。二十五卷。明·費隱通容編。收在《萬續藏》第一三九冊、《禪宗全書》第十七、十八冊。作者鑒於《五燈會元續略》偏重曹洞宗語錄的輯錄,為強調「只有曹洞宗屬於青原系,其它宗派均屬南嶽系」的論點,乃編纂此書,以解明禪門五家法燈相承的系譜。
  本書前二十卷的內容大致與《五燈會元》相同,敘述過去七佛及西天諸祖、東天諸祖的列傳;第二十一捲至二十五卷,則收錄《五燈會元》之後諸耆宿的列傳,截至南嶽下三十四世報恩通□、青原下三十六世百文明雪等為止,內容多述及機鋒、公案及接引學人的風格,對各禪僧的生平介紹較少。而書中承認天王道悟之存在,將雲門、法眼二宗歸屬於南嶽下,以及認為無明慧經、無異元來等嗣承未詳諸點,一直是禪宗史上爭議的問題。
  卷末收有隱元隆琦的《重刊五燈嚴統跋並贊》。此外,另附有編者的《五燈嚴統解惑篇》。
  ◎附一:藍吉富《五燈嚴統解題》
  作者通容,號費隱。清初杭州徑山興聖萬壽禪寺住持,為臨濟宗第三十一代傳人。此書卷二十四有《通容傳》,當系後人所補者。該傳多述其禪風而少敘其生平,並非一般性之傳記。
  《五燈嚴統》,顧名思義,可知該書為一禪宗史書之辨明法統者。從書前諸序所述,亦知此書之最主要目的,即為辨明禪宗法統之傍正、是非。茲摘錄書前諸序數段,以見此書主旨。韋成賢《五燈嚴統》序云:
  「粵聞宗法之傳,旁門歧路在所必嚴。旁歧一出,不惟冒借遙嗣,成竊玉假雞之謬,(中略)而正宗幾希絕矣。(中略)徑山費和尚,具大手眼。正五燈絕續之■,而集嚴統二十五卷。如首序南嶽,細析天皇。凡一切拈香謬妄者,俱屬彈斥。」
  李中梓《五燈嚴統》序云:
  「慨自大法垂秋,人心不古。如續略梓行,未免有潦鶴之誤。(中略)且機緣無據,姓氏強摭。亂千秋之統,開萬祀之訛。(中略)矧百癡禪師,以道統為己任,能無蒿目深憂乎?」
  李序所謂之「續略」,指明·崇禎年間僧淨柱之《五燈會元續略》(《萬續藏》第一三八冊)。通容以為淨柱之書乃系續《五燈會元》之作。其書間有訛誤,而於統系之安排,則頗為維護自宗祖系。因此,通容之有《五燈嚴統》之撰,幾可謂針對《續略》一書而起。通容撰此書時,似對《續略》一書之淆亂禪宗統系一事,極為不滿。並對禪宗統系之訂定,亦極為嚴格。此從「五燈嚴統凡例」之語可知。茲節錄數條如次,以見其著書用意。
  (1)「曹溪下二派,首列南嶽,次紀青原。載在會元,炳若日星。近見續略,所以續會元者。反首青原而次南嶽。豈私尊其所自之祖而顛倒其所續之書乎?」
  (2)「永嘉已徹,猶參叩於曹溪。覺范既悟,必受印於真淨。良以師承之不可已也。如薦福古,去雲門百有餘載,而妄稱其嗣。(中略)近世雪嶠信仿其陋轍,亦嗣雲門,是以私意為師承。(中略)吾為此懼。(中略)故以兩家並列於未詳法嗣。」
  (3)「傳燈錄紀天皇道悟嗣石頭,誤以龍潭崇信嗣之。致謂雲門法眼二宗出自青原。一時稽核未詳,千古遂成疑案。(中略)茲刻據碑改正,匪敢憑臆也。」
  (4)「是編之輯,只收實契真傳,而假符者不與焉。近見五燈續略,以普明用嗣興善廣。殊不知興善未嘗得法於車溪,而普明何由得法於興善乎?(中略)直筆削去,為假竊者懲也。」
  (5)「曹洞宗派,考諸世譜,止於青原下十六世天童淨耳。今閱五燈續略,天童淨之後,更載一十八世。俱有機語,不知從何而得。(中略)故削其機語,以嚴佛法之防。」
  由上引諸語,自可以窺見此書作者之寫作態度及動機。全書之寫作方法與體例,大體仿自《五燈會元》。起自七佛及西天諸祖、東土諸祖,下迄南嶽、青原二大系,至明末之禪僧為止。內容多述及機鋒、公案及接引學人之風格,對各禪僧之生平介紹較少。是書前二十卷,內容大體抄自《五燈會元》。陳援庵先生頗譏斥之(參見《清初僧諍記》卷一)。
  此書既以禪門法統標榜,而其所嚴別者,又未能為當時其他禪宗僧人所接受。故其書刊布後,頗引起宗門之反響。當時著書反駁者,為數不少。因此,作者通容又撰《五燈嚴統解惑篇》以辯駁之,內收《復武林越州諸縉紳書》等數篇短文,《萬續藏》本收之於《五燈嚴統》之後。明末清初之法諍,此處可見一斑。
  ◎附二:陳垣《清初僧諍記》卷一(摘錄)
  《五燈嚴統》二十五卷,費隱容撰,前二十卷悉本《五燈會元》,僅將天皇悟以後各代,及雲門、法眼二宗,《會元》所標為青原下幾世者,改為南嶽下幾世;又將卷六末未詳法嗣,移置卷十六後,而著無明慧經、無異元來等於其中,即謂之嚴統。如此著書,亦太易矣,顧與重刻《會元》一次何異,而乃以「嚴統」二字,排斥他宗,凡例中訑訑之聲,尤距人千里,諍烏得而不起乎!夫天皇、天王之諍,本起於北宋,《釋氏疑年錄》五曾論之。蓋北宋末,五宗惟臨濟、雲門特盛,好事者乃造為雲門亦出南嶽之說,欲以息諍,而不知諍因此而愈熾也。《石門文字禪》二十三《僧寶傳》序,謂「自嘉釣至政和之初,雲門、臨濟兩宗之裔,卓然冠映諸方」;《林間錄》最早載丘玄素偽碑,亦謂「今妄以雲門、臨濟競者,可發一笑」;元豐三年孫覺序《玄沙備廣錄》,謂「近世言禪尤盛,而雲門、臨濟獨傳」;宋徽宗序《續燈錄》亦謂「雲門、臨濟二宗,獨盛於天下」。據此,可見北宋雲門之盛。息諍者欲引雲門歸南嶽,會皇王二字,傳寫偶誤,遂謂有兩天皇,天皇屬青原,天王屬南嶽,而雲門自隨天王屬南嶽矣。《釋氏疑年錄》所謂「其意不在天王,而在雲門之改屬也」。
  《俍亭語錄》十三,有祁季超居士來書,謂「天王之誤,實始於張商英,林間錄出大觀元年,誤引玄素碑文,以道悟嗣馬祖。後十七年為宣和六年,僧寶傳成,請侯延慶作序,謂慶曰:「達磨之後,析為二宗,其一為石頭,曹洞、雲門、法眼宗之。」是林間錄之謬,覺范已自悔其非,潛行改正,不宜與商英同條共罰也。」俍亭答之曰:「尊見極是。弟非敢苛求覺范,但張無盡無忌憚小人,本不足責,其視雲門、臨濟,一如元釣、熙寧,亦欲分門裂戶。覺范誤信,遂爾墮其術中,一盲眾盲,為可憐憫。大川濟作五燈會元,祖述傳燈,無別為天王道悟者。後一二百年元·至正間翻刻,誤引林間錄作小注,皆自覺范開之。故曰商英不足責,責在覺范,雖侯延慶辨之於卒,罪何補哉!」
  季超祁駿佳,俍亭淨挺,即徐繼恩,皆三宜盂弟子,其說實先得我心。然謂元·至正間翻刻《五燈會元》,始引《林間錄》作注,則吾見宋·寶釣本《會元》,已有此注,不始於元也。蓋南宋以後,雲門漸衰,曹洞起而代之,葉夢得在紹興中著《避暑錄話》,其捲上言「近歲談禪,唯雲門、臨濟二氏,及洞山道楷出,為雲門、臨濟而不至者,皆翻然捨而從之,故今為洞山者幾十之三。」又紹定二年呂瀟序《天童淨語錄》云:「五家宗派中,曹洞則機關不露,臨濟則棒喝分明,(中略)作用弗同,要之殊途一致。」又元·大德四年陳晟序《雲外岫語錄》云「禪有五派,今行於四方者,曰臨濟,曰曹洞,然學禪者多宗臨濟,而曹洞為孤宗。」據此,知宋末元初,與臨濟並稱者為曹洞,非雲門,與北宋時異。故濟雲之諍,遂移為濟洞之諍也。
  至明兩宗並微,晚而復振,撰燈錄者紛起。《嚴統》之病,在過信《林間錄》及x謬不堪之《佛祖通載》。丘碑之偽,辨者已眾,《通載》之謬,言者尚希,《嚴統》以《通載》為曾頒入藏之書,篤信而不加別擇,遂有此失。然當時之諍,不盡在天皇之改屬,而在列無明慧經於未詳法嗣,及謂湛然圓澄來源無據,大傷洞上之心。洞上顯學,莫覺浪盛、三宜盂若,盛為無明之孫,盂為湛然之子,因此二家遂為原告,費隱為被告,而掀起禪宗史上所謂甲乙兩宗大哄矣。甲乙者,順治十一、二年甲午、乙未也。於時奔走作調人者,有箬庵問、繼起儲;加入戰團者,有遠門柱、百愚斯;旁觀者,居士則有黃梨洲,緇流則有蜀益旭。柱著《摘欺說》,斯著《闢謬說》,今從略。
  《宗統編年》順治十一年條,載箬庵問與繼起儲書云「自鼻祖西來,六傳至大鑒,宗雖列五,派實兩枝,藥山得悟於馬祖,而仍嗣石頭,太陽寄托於浮山,而代付投子,兩枝何嘗非一派也。宗教分河飲水,尚謂泥於文字語言,豈同為的骨兒孫,幾欲操戈對壘,寧不為識者痛哭嗤笑乎!徑山嚴統,有當嚴不嚴之弊,遂開不當嚴而嚴之釁,天皇、天王,其說已久,闕疑成信,著書立言之慎,固應如是。會元以南嶽、青原,俱稱大鑒第一世,足見古人之公。壽昌、雲門,不忝為曹洞中興之祖,有統系,無統系,而洞宗的旨,敢不尊崇。東苑隱德深潛,得棲霞而大闡,車溪一段公案,去世不遠,見聞當有公評,是是非非,法門關係,寧免紛爭。獨至藉力有司,世諦流佈,此實下策,不得不為洞上諸公扼腕。棲霞、顯聖,久系相知,逕山復同法嫡血,自無坐視之理。昨至吳門,審知專遣座元,往還兩間,周旋微密,在今之世,寧復有秉為法無私之公,如吾老侄禪師者乎!敬為前佛後佛,額手稱慶。」
  徑山指費隱,壽昌指無明,雲門指湛然,東苑指晦台元鏡,棲霞指覺浪,顯聖指三宜。吾嘗謂稱僧應稱其名號,不稱其所住院,蓋寺院所同也,名號所獨也。車溪公案,見《嚴統》凡例,亦攻擊洞上石雨方者。繼起儲復費隱書云「儲頻見諸方聚訟盈庭,紛紜溢路,未嘗不寢食彷徨,撫髀浩歎。蓋法門至今,譬之尪羸久病之夫,若更投以攻擊之劑,則元氣頓盡,亡可立待,焉能冀其浸昌浸隆乎!此二十年痛心疾首,欲使天下鹹歸無競之風,盡坐柔和之室,吾祖之道,久而愈光,雖赴湯蹈刃,亦所不辭。承紳士慇勤致懇,謂兩家所信諒者,惟儲一人,故不自揣,越俎而治,得邀佛祖之靈,俾法門不致瓦裂,則彼此幸甚。」結果卒將《嚴統》毀版,諍始寢。事後繼起與姜伯璜書,言「兩宗角立,老僧與南澗和尚不惜性命以成彼此之好,何心哉?彼時即對天界浪兄、愚庵三兄曰:雲門、法眼歸青原,無減於南嶽;歸南嶽,何損於青原。吾輩爭之,盡成戲論。」當時濟上往來書翰,悉以俗諦相稱,如侄禪師、孫禪師之類,與洞上人相稱則不然,以洞上世系有爭論,兩宗輩數不易比擬也。故此書兄覺浪、兄三宜,而箬庵與繼起書,則稱老侄,亦宗門掌故之有趣者。〔佛百〕 五燈嚴統解惑篇 五燈嚴統解惑篇總目錄
  全一卷。明代費隱通容撰。桂王永歷八年(1654)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三九冊。由於青原下之曹洞宗諸師作明宗正偽、摘欺說、闢謬說等,責難通容於所撰五燈嚴統中,將天皇道悟歸於青原之法系、天王道悟歸於南嶽之法系之說為謬,鼓其改易,故通容作解惑篇以駁斥之。篇中亦附有通容對其他批評者或忠告者之答辯。〔佛光〕 祖庭鉗錘錄 祖庭鉗錘錄總目錄
  凡二卷。明代僧費隱通容著。收於《萬續藏》第一一四冊。編集諸祖師接引鍛煉學人之語要,加以懇切說示,兼述己見。收錄靈源惟深、晦庵彌光乃至大慧宗杲等人共五十餘條提撕,而一一唱和,並勘驗之。卷末附錄宗門雜錄四條,包括拈花、自聰禪師問達觀穎和尚凡五問、覺夢堂重較五家宗派序、一喝分五教。〔佛光〕 繼燈錄 繼燈錄總目錄
  六卷。明·鼓山沙門元賢(1578~1657)輯。收在《萬續藏》第一四七冊、《禪宗全書》第十八冊。元賢,字永覺,福建省建陽人,著有《洞上古轍》《補燈錄》等書。本書系其於永歷二年(1648)著手編纂,而於永歷四年成書;內容主要承繼《五燈會元》《續五燈會元》等,輯補臨濟(第十七世以下)、曹洞(第十五世以下)二宗的傳燈,故名《繼燈錄》。
  全書輯錄曹洞宗四十一人、臨濟宗二一六人,以及未詳法嗣者七人,計二六四人的傳法記錄。〔佛百〕 建州弘釋錄 建州弘釋錄總目錄
  明永覺元賢編。全書二卷。此書亦為地方燈錄。建州在今之福建省,為編者之出生地。全書主要輯錄唐、五代、宋、元、明各代出生於建州或者牙法顯化在建州的禪師的行事與機緣語句。名「弘釋」指弘揚佛道。本書分上、下二卷。分為達本、顯化、崇德、輔教四科。內容如下:一、捲上:達本第一,收錄識心達本證道禪師,以唐建陽佛跡嶺道一禪師為首的三十二人的傳記語要。卷二,卷下:顯化第二,記達隱顯無方、攝化有情者,以唐崇安銅缽山哀公為首十七人的弘化行實。崇德第三,收錄履仁翔慧是為千載典範者,以唐建陽明覺禪師為首十四人的機緣語要。輔教第四:收錄啟導群迷永益後學者,以宋浦城楊文文公億為首十四人的本緣及機語。全書所據史書主要為《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羅湖野錄》及《高僧傳》三十多種。收入《續藏經》第二編乙第二十套。〔大全〕 普照國師語錄 普照國師語錄總目錄
  凡三卷。明末清初僧隱元隆琦(1592~1673)撰,性緦編。又作隱元和尚語錄。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二冊。隆琦於清順治十一年(1645),赴日弘法,創立黃檗宗。故其語錄乃編集住日本時之興日/文寺語錄、崇福寺語錄、普門寺語錄、萬福寺語錄等。大正藏又收錄性杲所編之普照國師法語二卷,刊於本書之後。另有普照國師廣錄三十卷,附年譜二卷,又作隱元大師廣錄,收於日本之禪學大系祖錄卷四。
  〔佛光〕 禪門鍛煉說 禪門鍛煉說總目錄
  一卷。明·晦山戒顯著。又稱《禪林鍛煉說》。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二冊、《禪宗全書》第三十四冊。
  本書系仿《孫子兵法》十三篇之體裁所撰的禪眾訓練書。作者自序雲(萬續112·985上)「鍛禪說而擬之孫武子何也,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柱下之言確矣。佛法中據位者,治叢林如治國,用機法以鍛禪眾如用兵。」
  由此可知本書內容,是兵法在禪門中之運用。書中之十三篇之篇目為堅誓忍苦、辨器授話、入室搜刮、落堂開導、垂手鍛煉、機權策發、奇巧回換、斬關開眼、研究綱宗、精嚴操履、磨治學業、簡練才能、謹嚴付授。
  ◎附一:林元白《晦山和尚的生平及其禪門鍛煉說》(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5})
  晦山的著作,有《禪門鍛煉說》《現果隨錄》《佛法本草》《鷲峰集》(見《靈隱寺志》)及《沙彌律儀毘尼日用合參》(晦山訂閱、濟岳箋)等。《佛法本草》和《鷲峰集》已不傳。《現果隨錄》四卷,是他晚年回憶平生所見所聞的因果報應隨筆。《禪門鍛煉說》仿《孫子兵法》體裁分十三篇,是他闡述鍛煉禪眾方法的精心著作。署名「江西南康雲居山真如禪寺晦山戒顯著」,前有序,後有跋。自序作於辛丑孟春(清·順治十八年,1661)上元日,時住雲居,而跋寫於黃梅四祖方丈,未記年月。考晦山自雲居移笠黃梅,即於是年。這部《禪門鍛煉說》是他在雲居山寫成並自序,到了黃梅破頭山加跋付梓的。其自序云「佛法中據位者,治叢林如治國,用機法以鍛禪眾如用兵。拈花一著,兵法之祖。西天四七,東土二三,雖顯理智,暗合孫吳。(中略)嗣後黃檗(江西高安黃檗山希運)、臨濟(河北正定臨濟寺義玄)、睦州(浙江建德開元寺陳尊宿道明)、雲門(廣東乳源雲門寺文偃)、汾陽(山西汾陽太平寺善昭)、慈明(湖南石霜山楚圓)諸老,虛實殺活,純用兵機。迨乎妙喜(大慧宗杲),專握竹篦,大肆奇兵,得人最盛。五家建法,各立綱宗,韜略精嚴,堅不可破,而兵法全矣。自元及明中葉,鍛煉法廢,寒灰枯木,坑陷殺人。幸天童悟老人,提三尺法劍,開宗門疆土。三峰藏老人繼之,恢復綱宗,重拈竹篦,而鍛煉復行。靈隱(具德)本師復加通變,啐啄多方,五花八門,奇計錯出,兵書益大備矣,余昔居板首,頗悟其法。卜靜匡山,逼住歐阜(即雲居山),空拳赤手,卒伍全無。乃不辭杜撰,創為隨眾經行敲擊移換擒啄斬劈之法,一時大驗。(中略)遂不敢秘,著為鍛煉之說,流佈宗門。(中略)歲次辛丑(1661)住雲居晦山戒顯自識。」
  《禪門鍛煉說》十三篇的次第是:《堅誓忍苦》《辨器授話》《入室搜刮》《落堂開導》《垂手鍛煉》《機權策發》《奇巧回換》《斬關開眼》《研究綱宗》《精嚴操履》《磨治學業》《簡練才能》《謹嚴付授》。這十三篇是一部整理禪林的理論綱領,主要是針對當時宗下的流弊而提出的。
  晦山首先勸諸方長老,若不願受竊位盜名之譏,必須立大誓願,堅苦鍛煉禪眾。他說「欲下鉗錘,先辨機器。(中略)唐代禪風鼎盛,機器不凡。老古錐接人,皆全機大用,殊無死法。至宋以後,參禪用話頭而死法立矣。」(《辨機授話》第二)但他以為末法時期,仍不得不用死法。能善用之,則死法中自有活法。所謂活法,就是辨禪眾的機器,驗其參學之淺深,然後示以話頭。
  晦山以為學者參禪如逆水行舟,不得人推挽則退多而進少,故長老入堂開導,最為急要。因為參禪不可胡亂卜度,亦不可死守話頭,故長老當禪眾靜坐時,須示令放下萬緣、銳意研窮、盡力挨拶;久之,則情識盡、知見忘、悟道就易了(《落堂開導》第三)。鍛煉之器,在善用竹篦子。這竹篦子起自首山(省念),盛行於大慧(宗杲),再興於三峰(法藏)。竹篦長鬚五尺、闊須一寸,稍稍模稜,去其銳角,即便捷而易用。禪眾坐時執之以巡香,經行之時即握之為利器,隨眾旋繞。當經行極猛利時,即用兵家之法,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或攔胸把住,逼其下語;或劈頭一棒,鞠其本參。鍛煉禪眾,如是而已(《垂手鍛煉》第五)。
  晦山主張真禪者應重視綱宗,依止師承,務徹古人堂奧。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故道眼未開,先令參究,以鍛其解,所謂但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大事既明,即令操履,以鍛其行(《研究綱宗》第九,《精嚴操履》第十)。晦山主張參學並重。他說道不在言,非言無以顯道;佛法不在學,非學無以明法。「參學」二字,乃諸祖所立,自有次第。雖不可學重而棄參,亦不可單參而廢學。方其根本未明,疑團未破,根無利鈍,皆須苦參。迨乎疑團破矣,根本明矣,則溫研積諗,全恃乎學。且既居長老之位,則質疑問難,當與四眾疏通;頌偈法語,當與學人點竄,而此非可胡亂塞責。所以晦山主張為善知識者,應因材磨治,先鍛其悟門,次礱其學業,使其有德有學,法門自不致掃地(《磨治學業》第十一)
  最後談到擇人付授問題,晦山反對昔人上根利智方可參禪的說法。他說「爐眸所以櫧鈍鐵,良醫所以療病人。不明鍛煉,雖上根利智,皆成廢器,況下此者乎?善能鍛煉,雖鈍鐵病人,亦成良材,況上此者乎?有心皆可以作佛,有性皆可以悟道。只在善知識,爬羅抉剔,刮垢磨光,垢盡明現,如磨鏡喻。今不咎鍛煉之無方,而概謂中下根機,絕參學分,此萬古不破之惑,而余切齒者也。」但晦山認為師資付授必須慎重,絕非一經省發,盡可付授,必其行德學識,足以啟迪後進,然後付授,命之出世。總之「明綱宗,知鍛煉,則初步不難出人,悟後不輕放過。謹慎與流傳,皆為法門之幸。(中略)寧慎無濫,寧少而真,勿多而偽。(中略)故予苦口力陳鍛煉,而終之以囑慎流傳。(中略)夫重綱宗,勤鍛煉,持謹慎,此三法者,皆世所未聞而難行者也。」(《謹嚴付授》第十三)其文字暢達,言簡理盡,非熟讀宗門七部書,洞悉叢林利弊,對於禪學有真正造詣者,絕不能語此。
  ◎附二:晦山戒顯《禪門鍛煉說》選錄(摘錄自聖嚴《禪門修證指要》)
  (一)堅誓忍苦
  夫為長老者,據佛祖之正位,則應紹佛祖之家業;作人天之師範,則應開人天之眼目。人天眼目者何?佛性是已;佛祖家業者何?得人是已。為長老而不能使眾生開悟佛性,是謂盜名;據正位而不能為佛祖恢廓人材,是為竊位。然欲使眾生開悟佛性,則其心必苦,非揣摩剝削,曲盡機權,則眾生佛性不能悟也;欲為佛祖恢廓人材,則其身必勞,非勤勇奮厲,痛下針錐,則法門人材不能得也。
  是故為長老者,必先起大願,立大誓,然後顯大機,發大用。誓願者何?初為長老,即當矢之龍天,吁之佛祖,苟能使眾生開悟佛性,則雖磨筋骨,弊精神,如鑿山開道,竭其力而殉之,不應辭也。苟能為法門恢廓人材,則雖彈朝夕,忘寢食,如嚙雪吞氈,捍其苦而為之,不應憚也。(以下略)
  況為長老者,道在津梁三有,濟拔四生,為從上佛祖,增益慧命,為大地眾生開鑿眼目,此何等重任,而顧愛惜勞苦(略)。既愛惜勞苦,必深居端拱,隔絕禪流,養尊處優,晏安自適,等叢林於傳捨,視禪眾如胡越,冬期夏制,只了故文,豈不上辜佛祖,仰愧龍天,下負師承,為法門罪人也哉!
  教中道,菩薩為一眾生,歷微塵劫,受大勤苦,終不疲厭。今禪眾或數十,或百或千,機器當前,豈止一人而已乎?
  又雲,菩薩為眾生故,捨頭目髓腦,血肉手足,遍滿大地,積如須彌,誓不以苦故,退失大心。
  況鍛煉禪眾,即勞筋苦骨,飲水茹孽,較之捨頭目血肉者,縱什百千萬,豈能及菩薩萬分之毫末乎!既入此門,孰不以知識自居?既為長老,孰不以佛祖自任?處其位,當行其事;任其名,當盡其實。
  禪眾者,實長老成佛之大資具也;鍛煉者,實諸祖得人之大關鑰也。不勤鍛煉,則必不能開眾生眼而得人;不發誓願,則必不肯為鍛煉故而忍苦。
  是故,未陳鍛煉之方,先請堅發誓願,誓願立而大本正矣。故曰堅誓第一。
  (二)辨器授話
  欲鍛禪眾,當示真參;欲下鉗錘,先辨機器。臨濟曰「我此間作三種根器斷或奪境,或奪人,或奪法,或俱奪,或俱不奪。」此辨驗機器之大要也。
  唐代禪風鼎盛,機器不凡,老古錐接人,皆全機大用,頓斷命根,純用活機,殊無死法。至宋以後,參禪用話頭,而死法立矣。
  然人至末法,根器愈劣,智巧愈深,狂亂愈紛,定慧愈淺。主法者欲令禪眾開廓本有,透脫牢關,不得不用死法,時代使然也。然不善用,則雖活法,皆成死法,能善用之,則死法中,自有活法。活法者何?辨機器是已。
  禪眾入門,先以目機銖兩,定人材之高下;次以探竿影草,驗參學之淺深。立主立賓,一問一答,絲來線去,視其知有與否,而人根見矣。
  或上上機器來,即以師子爪牙,像王威猛,拋金圈,擲栗棘,視其透關與否?而把柄在師家矣。
  人根既定,方令進堂。既進禪堂,即應入室,隨上中下機器而示以話頭。其已歷諸方舊有話頭者,或搜刮,或移換,或撥正,雖事無一法,然話頭正而定盤星在矣。
  或曰:有不用話頭,竟以德山、臨濟,便棒便喝接人者,如何?曰奇則奇矣,然視人根太高,而不可概用也。有不論機器利鈍,禪眾多少,只用一話頭而不變者何如?曰均則均矣,然視人根太混,雖參而多不得益也。請言其故。
  不用話頭者,誠直截痛快,不帶廉纖矣。然在昔人則可,在今時則不可。何故?昔人根器高勝,定慧力強,一經名師大匠,棒喝提持,一信永信,更無餚訛,一徹永徹,更無反覆,所以可用。今人以最深之智巧,最紛之狂亂,不用話頭,重封密鎖,痛扎深錐,令情枯智竭,驀地翻身。而但用擊石光閃,電光一著,以為門庭,縱或承當,多屬光影。而於言句關■,宗師血脈,總未覷透,以此號省悟,將來反覆,不可言矣。故不可用。非全不可用,不可概用也。老黃龍語晦堂曰「若不看話頭,百計搜尋,令自見自肯,即吾埋沒汝也。」豈不信哉!
  止用一話頭者,似平等簡徑,不落揀擇矣。然禪眾中,生材有利鈍,受氣有純駁,信道有淺深,參學有久暫。買帽者,當相頭;著楔者,須看孔。自然之勢也。宜數息者,教令觀白骨;宜觀骨者,教令數息,雖佛世不能證果,況末法乎?明大法者,察氣候以下鉗錘;識通變而施錐鑿,三根皆利矣。使不問利鈍、純駁、深淺、久暫,徒用一話頭以箍學者,畫地而為牢,釘樁而搖櫓,高者抑而不能下,卑者x而不能至矣。此所謂活法而成死法也。妙喜曰「善知識大法不明,止以自證悟處指示人,必瞎卻人眼。」非此之謂乎?
  然則指授話頭,當用何法?亦仍曰,作三種根器斷而已矣
  初機參學者,話太艱深,必然手干格,須令稍有咬嚼,以發其根本。
  氣宇英靈者,話頭寬鬆,易滋卜度,須令壁立萬仞,以斷其攀緣。如「萬法歸一」、「父母未生前」、「死了燒了」等,乃至目前一機一境。雖智愚,皆可用,而初機為便。
  「南泉三不是」、「大慧竹篦子」、「道得道不得皆三十棒」、「恁麼不恁麼總不是」等。雖高下皆可用,而英靈為便。
  知見雄強者,師家爪牙,倍宜毒辣,或機構喜怒以鏟其命根,或詰曲■訛以去其秘蓄。臨濟所謂「全體半身」、「獅子象王」等,皆為若輩而設。此則視師家作用何如,不可言傳也。
  要之,話頭雖多種不同,皆須上截妙有關鎖。既有關鎖,學人用心時,四門堵塞,六路剿絕,下截審問處,其發疑情也必真。疑情既真,則擴悟機也必徹。東山立盜父鎖櫃,令子潰圍之喻,非不傳之秘乎?
  然亦有機器,宜參答語者,如「麻三角力」、「干屎橛」、「青州布衫」、「庭前柏樹子」,乃至「狗子無佛性」等。
  亦有機器,宜參機用者,如入門便棒、進門便喝、睦州接雲門、汾陽接慈明等。往往發大悟門,亦視師家用處何如耳,無死法也。
  間有時師,不知關捩,止教人參「如何是西來意?」「如何是本來面目?」「如何是學人自己」者,此則上無關鎖,望空啟告。師家下刀不緊,學家發疑無力。死水浮沉,白首不悟。坐病在此,豈不惜哉!
  最誤人者,有初進禪門,根本未悟,遂令參「南泉斬貓」、「百丈野孤」、「丹霞燒佛」、「女子出定」等話。此真方木逗圓孔,唐喪人光陰,而天地懸隔者矣。謂之杜撰,不亦宜乎?
  (三)入室搜刮
  既示話頭,即當指令參究。然參法有二一曰和平,二曰猛利。
  和平參者,人難於省發,即或有理會,而出人必弱。猛利參者,人易於省發,一入其爐眸,而出人必強。此其故何也?
  蓋參用和平,則優柔弦緩,止能抑其浮情,汰其粗識,久久成熟,止棲泊於純清絕點而止,叩關擊節,必無冀矣。故曰省發難也。冷灰豆爆者,縱十成無滲漏,猶是平地死人,一遇手腳毒辣荊棘門庭,即冰消瓦解,況能歷大事、任大擔、領大眾而不傾仄手?故曰出人弱也。
  若欲求人啐地斷、曝地折、猛焰裡翻身、險崖中斷命、能禁顛撲、受敲磕,而晏然不動者,則非猛利參不可。猛利雖勝,恐力難長,欲期剋日成功,則非立限打七不可。立限起七,不獨健武英靈,奮迅百倍,即懦夫弱人,一求入保社而心必死,亦肯捐身而捨命矣。故七不可以不限也。
  若欲起七,入室為先,入室非虛文而已也。長老既以鍛煉為事,則操心宜苦,用意宜深,立法宜嚴,加功宜細。欲至堂中,先須識禪眾之號與貌,與各各本參話頭,然後可以垂手鍛煉。蓋不識其人,雖聚首九旬,事同陌路。(中略)識其人矣,而不諳其本參,即長老落堂,欲施逼拶,其道無繇。(中略)
  若欲知之,其法在乎入室而搜刮,蓋人根不齊,參學有多種差別。雖領話頭,或無志參究,或死心不得,或有志而疑情發不起,或才舉話頭而妄想偏纏,或參究累年而不解功夫為何事,或援經教理路以配話頭,或止借話頭而排遣妄想,或以無事甲裡而自躲根,或硬承當以為主宰,或認泯默無縫以為徹證。總緣無人撥正,內無真疑,致成多病,皆當於入室時,一一搜剔,一一掃蕩,與之解粘去縛,斥滯磨昏,斬其伴侶挾帶之絲,砭其膏肓必死之疾,指令真參,而路頭必正矣。〔佛百〕 還山錄 還山錄總目錄
  凡四卷。全稱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又作為霖禪師還山錄。明末清初曹洞宗僧為霖道霈(1615~1702)撰,興燈等編,康熙二十七年(1688)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二五冊。輯錄道霈再住鼓山以後之語錄,故稱還山錄。內容包括上堂、示眾、佛事、偈、贊、序、題跋、記等。卷末附錄旅泊幻跡一篇,系其自述一生行誼與著作之記錄。〔佛光〕 聖箭堂述古 聖箭堂述古總目錄
  全一卷。明代僧為霖道霈(1615~1702)編。收於《萬續藏》第一二七冊。內容收錄行止殊異、履踐嚴明,足為後世學人楷模之古聖先賢事跡,及理致精深、諄諄教誡,足以針砭末法時弊之經傳著述,包括僧堂記、大般若經、宏智正覺、雲門匡真、羅湖野錄、菩提達磨、息心銘等三十二項,一一予以闡論比評。三十二項中,道霈以所獲文獻之先後編集成書,而未依時代古今之次序列述。〔佛光〕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總目錄
  三十三卷,別錄一卷。明·覺浪道盛撰,大成、大峻、大狀、大浩等編。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又稱《天界覺浪禪師全錄》。收錄在《嘉興藏》(新文豐版)第三十四冊、《禪宗全書》第五十九冊。覺浪道盛另撰有一部十二卷本的《天界覺浪禪師語錄》。兩書相較,本書實為結集道盛一生語錄、小參、法語、偈頌之大成者。
  本書卷首收興翱趙x等十五篇序,卷一至卷五收所住諸剎的上堂語,卷六收小參,卷七收示眾,卷八收普說,卷九收茶筵法語,卷十收法語,卷十一收機緣,卷十二收頌古,卷十三收源流贊,卷十四收贊、佛事,卷十五收偈,卷十六收附載,卷十七收塔銘,卷十八收詩,卷十九至卷二十收論,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收序,卷二十三收記,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收說,卷二十七收書札,卷二十八收題跋,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三收雜記,卷三十四是別錄,收雜錄《杖門隨集》二卷。
  本書卷十有《洞宗標正》,以及關於五位說的詳細記述與《五位頌),頗能傳達曹洞宗的禪風。〔佛百〕 佛祖三經指南 佛祖三經指南總目錄
  凡三卷。明代為霖道霈著。收於《萬續藏》第五十九冊。佛祖之道,至高無上,甚深難測,欲行佛道,有其順序。歷來禪門中特重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溈山警策等三書,總稱為佛祖三經。其中,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為學佛之初門、啟蒙之寶訓,為禪林僧徒所必習之基本典籍;溈山警策則為近代僧徒之警策,乃禪徒須銘記遵守之教訓書。古來有關此三書之註疏不少,然皆無法滿足學人,故鼓山永覺元賢之法嗣為霖道霈於順治二年(1645)著此指南書,以為學人修習佛道之津梁。〔佛光〕 續燈存稿 續燈存稿總目錄
  凡十二卷,另有目錄一卷。明代僧箬庵通問編,居士施沛彙集,清康熙五年(1666)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四五冊。本書由施沛搜集宋末至明代禪門諸師之語錄、傳記、塔銘等,由通問編纂而成。共收錄臨濟宗大鑒下自十八世至三十四世、曹洞宗大鑒下自十六世至三十六世,及法系不詳者四十五人,總數約五百人。〔佛光〕 鐵壁機禪師語錄 鐵壁機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二十卷。全稱慶忠鐵壁機禪師語錄。明末臨濟宗僧鐵壁慧機(1603~1668)撰,幻敏重編。清代浙江嘉興府楞嚴寺重刊。內含:上堂、秉拂、普說、小參、示眾、茶話、法語、機緣、問答、鞭策語、佛事、像贊、自讚、詩、頌、偈、聯芳、歌、銘、頌古(拈、別、評、征、代)、雜著、書問、請啟、行狀、塔銘、祭文,並附錄年譜一篇。卷首則有熊汝學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所撰之序、行弘悟所撰之引。本語錄系廣錄性質,故亦收錄三山燈來於明崇禎十五年所編刊之三卷鐵壁機禪師語錄。〔佛光〕 先覺宗乘 先覺宗乘總目錄
  凡五卷。明代僧語風圓信(1571~1647)校訂,郭凝之彙編。收於《萬續藏》第一四八冊。本書收錄師承明確之居士一一一人,及無名之居士七十三人,共計一八四人之機緣語要。所列舉諸先覺者之一機一境、一語一言足為後世學人之明鑒。本書與明代朱時恩所撰之居士分燈錄、清代彭際清所撰之居士傳、民國劉大心所撰之居士參禪蘭錄等,皆為參究居士道業之重要資料。〔佛光〕
  先覺宗乘,系由明代陶明潛所撰之先覺集二卷改編而成,故《萬續藏》於先覺宗乘卷首,錄有道安靜、拙庵智樸、圓教解三洪等三人之先覺集序。〔佛光〕 手+音黑豆集 手+音黑豆集總目錄
  清心圓拈別、火蓮集梓。全書九卷。成書於清乾隆五九(1794)年。書名「手+音黑豆集」,是說其編集目的是要手+音除那些落入擬議言詮的「黑豆」。因為,這些「黑豆換卻眼睛」,為讓參學人恢復光明本具的「眼睛」,全書據《指月錄》及諸家燈史所載,輯錄一百四十八人的機緣法語,偶亦附上心圓的拈提評語,以使學人領會古人活殺自在的禪機。全書九卷之中,卷首收錄佛祖機緣語句,卷一至卷八收錄自大鑒下第十七世應庵曇華至第三十六世茅溪行森間一百四十人之機緣法語。收入《續藏經》第二編乙第十八套。〔大全〕 秉拂語錄 秉拂語錄總目錄
  凡二卷。全稱鼓山為霖禪師居首座寮語錄。又作為霖禪師秉拂語錄、為霖道霈禪師秉拂語錄。明末清初曹洞宗僧為霖道霈(1615~1702)撰,太靖編錄。收於《萬續藏》第?一
  二五冊。本書輯錄道霈住於福州鼓山時之秉拂法語、茶話、舉古、佛事、偈、頌、贊等。卷末附錄鵠林哀悃一卷,系悼念其師永覺元賢之文,內容包括先和尚歸真記、最後語序、祭文、塔志、起龕告文、封塔告文,及日僧連山交易之跋。〔佛光〕 黔南會燈錄 黔南會燈錄總目錄
  八卷。清·善一如純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序刊。收在《禪宗全書》第二十四冊。主要輯錄明、清兩代黔地諸師的機緣語要。黔者,指黔州(縣治在今四川省彭水縣)。作者鑒於「披閱傳燈,見古今尊宿名目,多在江浙諸省,惟黔中未見片言點墨」,而遍歷黔州諸郡,匯收全黔諸家語錄,編成此書。書中所收禪師,以四川出生者為主,旁及雲南等地,計一一九人。
  各卷內容如次:
  卷首收程春翔、杜臻的序文及編者的源啟,其次為凡例、目錄。
  卷一:收臨濟三十二世破山海明法嗣象崖性□等五人,以及性□的法嗣三人。
  卷二:收海明的法孫語嵩傳裔等十一人。
  卷三:收述中合舜等十三人。
  卷四:收臨濟三十四世天童下第四代漢月下之雲空,以及破山下竹航等八人。
  卷五:收傳裔法嗣宗風佛定等二十一人。
  卷六:收海明法嗣丈雪通醉之法孫劍端等十三人。
  卷七:收海明法嗣靈隱印文之法孫爍吼等六人、曹洞三十一世雲門下第四代淡雲明光等二人、宿士類八人、傳裔法孫古雪海智等十三人。
  卷八:收海明下敏樹如相之法曾孫省參海寧以下,至編者善一如純等十二人。
  綜觀全書,以臨濟宗天童圓悟之法嗣破山海明的法系,人數最多。至於卷末編者的語錄,以及續補的部份乃後人所添加。〔佛百〕 普陀列祖錄 普陀列祖錄總目錄
  一卷。清釋潮音通旭撰。本書屬地方燈錄,輯錄宋元明清各代在普陀山住持弘法者的略歷和機緣語句,共四十三人,然其中有些禪師只列名而缺傳記語要。卷末附錄從他山來普陀山弘法的五位禪師的機語。有康熙三十五年(1696)刊本,收入《續藏經》。 五家宗旨纂要 五家宗旨纂要總目錄
  闡述五家宗風的禪籍。凡三卷。清·三山燈來(1614~1685)撰,性統編。康熙四十二年(1703)刊行。收在《萬續藏》第一一四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五冊。
  本書一名《三山來禪師五家宗旨纂要》,旨在論述五家宗風──臨濟宗是全機大用、棒喝齊施;曹洞宗是君臣道合、正偏相資;溈仰宗是父子一家、師資唱和;雲門宗是出語高古、異尋常;法眼宗是聞聲悟道、見色明心。書中詳列各宗特別著重的法門,並舉出實例說明。
  本書雖稱《五家宗旨纂要》,但內容卻偏重在臨濟宗及曹洞宗,書前錄有作者之師──慶忠鐵壁機老人(1603~1668)的《五宗斷》(萬續114·507上)云「用臨濟而不通曹洞則類野狐,用曹洞而不通臨濟則落教網,是必濟洞兼通則雲門、溈仰、法眼在其中矣。」
  全書三卷,捲上論臨濟宗,卷中論曹洞宗,卷下論溈仰、雲門、法眼三宗。內容除舉示各宗法要外,且附有略解及頌。卷末另附《三身四智說》及《八識拈評)。
  本書作於順治十四年(1657),但四十餘年後(即康熙四十二年)始由門人性統編輯刊行。〔佛百〕 元潔瑩禪師語錄 元潔瑩禪師語錄總目錄
  十卷。清·智祥編。收在《嘉興藏》(新文豐版)第三十九冊。淨瑩(1612~1672),曹洞宗僧。江都人,字元潔,別號睦堂。二十歲,至金陵投鐘山出家。翌年,於杭州報恩院參弁山瑞白明雪和尚(1584~1641);二十四歲,隨師上天台護國寺,受具足戒。嘗住洪都阿耨寺、玉崖山上方寺、弁山龍華寺、江南棲靈寺、寧州無住寺、澧州慈雲寺、越州雲門顯聖寺、台州護國寺等。清·康熙十一年(1672)示寂,世壽六十一,法臘四十一。
  本語錄分十卷,卷一至卷五輯錄元潔淨瑩住各禪寺之上堂法語。卷六為示眾、小參。卷七為普說、垂語、代語、機緣。卷八為拈古、頌古。卷九為代古、示語、佛事。卷十為像贊。卷末附有《行狀》及《塔銘》。
  〔參考資料〕《五燈全書》卷一一三。〔佛百〕 錦江禪燈 錦江禪燈總目錄
  二十卷,另有目錄一卷。清·丈雪通醉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重刊。收在《萬續藏》第一四五冊、《禪宗全書》第二十八冊。錦江即四川之成都。編者即成都昭覺寺之住持。內容輯錄出生於蜀地或來蜀地說法之歷代諸禪德之源流、行實、機緣、頌古、法語,以及護法宰相、居士和神僧、高僧的機緣語句,共計收一千餘人。其中,卷一至卷十五收錄初祖至大鑒下第四十世諸師八三五人;卷十六至卷二十收錄高僧、神僧一五六人。
  此書為罕見之四川禪宗史專著,研究四川禪宗史者對此書自是不可忽略。1992年四川成都出版社以此書為基礎,擴大編成《巴蜀禪燈錄》一書行世。該書除內容更為豐富之外,且編者又指出《錦江禪燈》之若干缺失。茲摘錄其文之部份,附錄於次。
  ◎附:馮學成《巴蜀禪燈錄》《後記》
  《巴蜀禪燈錄》是在《錦江禪燈》的基礎上,經校訂和擴充而成的。清·康熙十一年(1672),成都昭覺寺住持丈雪通醉禪師在國內各種燈錄和四川寺廟的史料中,經抽擇而編撰成的一部反映四川禪宗史的資料,定名為《錦江禪燈》。遺憾的是該書缺遺失誤之處甚多,又有一些門戶之見,是為美中之不足。下面試舉幾例:
  (1)「錦江」僅能作為成都地區的代稱,不能代表整個四川。故該書以「錦江」為名不妥。
  (2)從唐代到清代的一千年間,四川共產生過有代表性的五大禪宗派系。這是(1)唐代智詵——無住禪系;(2)宋代昭覺克勤禪系;(3)明代天成紹琦禪系;和明末清初的(4)聚雲吹萬禪系;(5)雙桂破山禪系。而在《錦江禪燈》中,卻沒有第(1)和第(4)禪系,五缺其二。這對整個四川禪宗史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缺漏。
  (3)宋元之間,一大批在禪宗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物未能收入,如癡絕道沖、無明慧信、環溪唯一、劍關子益、西巖了慧、希叟紹曇、蘭溪道隆、兀庵普寧等。
  (4)宋元之間,中日文化交流頻繁,四川禪師在這一文化交流中曾起到了主導和核心的作用,但在《錦江禪燈》中卻沒有反映。如蘭溪道隆是第一位到日本傳授禪宗的中國禪師,深受日本朝野的尊仰;無准師範是向日本輸出禪宗文化的領袖,在國內也有其崇高的地位,但《錦江禪燈》對他的記載太略。日本在唐末五代曾有瓦屋能興禪師,明初曾有德始禪師長居四川,都在成都去世,他們都未被《錦江禪燈》收入。
  (5)一大批著名禪師的籍貫有誤,如太原孚上座是太原人,江心了萬是江西人;東林常總、曹源道生等數人雖是劍州人,但卻是福建的南劍州,而非四川的劍閣;幾位「梁山」禪師是湖南鼎州的梁山,並非四川的梁山;也常把南京的靈巖誤為灌縣的靈巖;再如宋初的大梅慧明禪師是浙江鄞水人,因其問答中有「都城人」句,《錦江禪燈》更之為「成都人」而將其收入,以補四川無法眼宗人物之缺。如此等等。
  (6)出於門戶之見,排斥聚雲吹萬禪系而拒不收錄;介入宋以來「天王、天皇」二碑的謬爭,把天皇禪師以下乃至雲門、法眼兩大禪宗派別列入南嶽禪系,均屬錄史不公。
  基於以上原因,我們在《錦江禪燈》的基礎上,查閱和收集了幾乎全部的燈錄、僧傳和四川有關寺廟的史志,經核對、裁剪和擴充,定名為《巴蜀禪燈錄》;以唐、宋、元、明、清四川的行政區域為準進行收錄,故不限於今天四川的行政區域;禪宗世系依照《五燈會元》;在《昭覺寺志》中選擇幾位禪師,使世系從南嶽下三十八世延伸到南嶽下四十四世,略可見清代中、後期的禪宗餘音;因為在這一時期內,禪宗已名不符實,大多的「語錄」、「行實」等完全沒有禪宗的意義了;現代四川禪宗內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了適當的選擇而編入;總計《錦江禪燈》實錄人物為四三○人,《巴蜀禪燈錄》實錄為六三四人,增加了近百分之五十;對一些在禪宗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在有資料的情況下,盡量作了大的補充或重編。〔佛百〕 續燈正統 續燈正統總目錄
  凡四十二卷,另有目錄一卷。清代僧別庵性統編,康熙三十年(1691
  )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四四冊。輯錄宋末至明代禪林耆宿之略傳與機緣問答。共收錄臨濟宗大鑒下第十六世至第三十五世、曹洞宗大鑒下第十六世至第三十七世,以及法系未詳者,約計二千三百餘人。〔佛光〕 佛冤禪師語錄 佛冤禪師語錄總目錄
  凡十二卷。清代佛冤徹綱撰,性純等編。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行。內容包括佛冤住持內江古字山諸古禪院、成都府威鳳山昭覺禪院、雙流洛伽山潮音禪院、內江天池山般若禪院等之語錄,及於昭覺寺首座寮之秉拂、機緣、拈古等法語。此外另有東土歷傳祖師像贊、源流拈頌、頌古、分燈、行繇、雜著、佛事、書信問答、詩偈、歌等。〔佛光〕 宗統頌 宗統頌總目錄
  詳稱《野雲映禪師宗統頌》。清心月燈映撰,性璨錄。一卷。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行。本書主要輯錄南嶽第一世南嶽懷讓至第三十世鐵壁慧機的略傳及頌文。卷末附《野雲映禪師塔銘》《野雲禪師行狀》,收入《明又藏》。〔大全〕 天童弘覺文/心禪師語錄 天童弘覺文/心禪師語錄總目錄
  二十卷。清·木陳道文/心說,顯權等編。清·順治十七(1660)年敕刊。收在《禪宗全書》第六十四冊。
  道文/心禪師,為密雲圓悟之法嗣,系大力弘揚臨濟宗風之宗匠,曾住持天童山,歷住各州之道場,後奉召入內說法,蒙清世祖賜號「弘覺」,康熙十三年(1674)示寂。門人集錄其開示法語而成本書。
  本書卷首收錄序、敕書、詔書、贊、疏,及目錄,卷一至卷三收錄師駐錫天童山之語錄,卷四收錄駐錫明州靈峰寺及越州雲門寺之語錄,卷五至卷六收錄駐錫台州廣潤寺之語錄,卷七收錄駐錫越州大能仁寺之語錄,卷八收錄駐錫湖州護聖萬壽寺之語錄,卷九至卷十收錄駐錫青州法慶寺之語錄,卷十一收錄再住天童山之語錄,卷十二收錄法語及廣錄,卷十三收錄示眾垂代、因事垂代,卷十四收錄舉古垂代,卷十五收錄對眾機緣,卷十六收錄頌古,卷十七收錄贊,卷十八收錄偈,卷十九收錄佛事、小佛事,卷二十收錄小佛事、雜著。〔佛百〕 法門鋤宄 法門鋤宄總目錄
  全一卷。清代曹洞宗僧白巖淨符撰。收於《萬續藏》第一四七冊。系論述禪宗史上雲門、法眼宗及天皇道悟所屬法系之問題。雪峰廣錄、頌古聯珠通集、佛祖統紀、玄要廣集等書謂天皇道悟非屬青原行思法系,淨符考證編年,推究情理,而據理指陳,言天皇道悟不僅出自青原法嗣石頭希遷之門,且天皇道悟與天王道悟二名實系一人,再衍生而有雲門、法眼二宗。卷末附錄日僧德嚴養存所撰之五家辨正,贊同淨符之說;另附錄之日僧日庵一東所撰五派一滴圖,則贊同日僧虎關師煉之五家皆
  源自馬祖一系之主張。〔佛光〕 佛祖宗派世譜 佛祖宗派世譜總目錄
  八卷。清僧介庵悟進編成於順治十一年(1654)。悟進(1612—1673)為臨濟宗禪僧。本書屬譜諜式燈錄,以圖表方式展示禪宗五家法統世系,其內容除五、六兩卷為新增資料,余外和吳侗、道文/心的《禪燈世譜》大略相同。順治十一年(1654)刊行,其卷五、卷六收入《續藏經》。〔佛百〕 宗門拈古彙集 宗門拈古彙集總目錄
  四十五卷。清·白巖淨符編。康熙三年(1664)刊行,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五冊、《禪宗全書》第九十冊。書中搜集佛陀以降至南嶽下三十三世、青原下三十六世諸師之拈提、機緣。全書自《宗門統要續集》中輯錄宋元以前諸師的拈提語,並補其機緣,至於《宗門統要續集》所未載之宋元以後諸師,則次第續列。計收一千七百則,堪稱古則公案之集大成者。〔佛百〕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總目錄
  十五卷。清·自融撰,性磊補輯。收在《萬續藏》第一三七冊、《禪宗全書》第十八冊。內容主要輯錄南宋、元、明三代(南宋·建炎元年至明·永歷元年)五二一年間禪門尊宿的行業及機緣語要,目的在承續宋代惠洪所撰的《禪林僧寶傳》。
  全書所收之尊宿,青原系自十三世宏智正覺、真歇清了起,至三十五世博山無異元來、湛然圓澄等;南嶽系自十五世佛燈守珣、虎丘紹隆,至三十三世天童山密雲圓悟、磬山天隱圓修、徑山語風庵雪嶠圓信,總計九十餘人。傳記的編排方式,系依各禪師的年代順序,始於佛燈珣禪師,終於雪嶠信禪師。每篇末尾均仿《僧寶傳》的體例,附加贊語。
  ◎附: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六《南宋元明僧寶傳》(摘錄)
  此書志在續惠洪《僧寶傳》。融自序稱九十七人,今本實得九十四人,然性磊後序言融所集者五十三人,磊所補者四十一人,則融序字之誤也。九十四人中,目錄明標為補輯者僅二十七人,又與磊序不合,則目有漏標,不復知誰為融集,誰為磊補矣。
  惠洪書之後,本有石室祖□撰《僧寶正續傳》,止於南宋初,凡二十八人,曹洞、臨濟各一人,黃龍、楊岐各十三人,為六卷,另寓言二人,為第七卷。顧祖□之名不甚顯,其所著《佛運統紀》,為瑩仲溫所譏,今不傳;其所著《佛教編年通論》,為《佛祖通載》所盜襲,《釋氏稽古略》又誤認為紫芝祖秀之書;其所著《僧寶正續傳》,今雖傳,然自來罕見,故融書卷一之竹庵圭,卷二之此庵元、文殊道,卷三之大慧杲,卷五之白楊順,皆與《正續傳》重出,知融師弟撰此傳時,尚未見祖□之書也。
  此傳九十四人外,卷末有拾遺一人,曰吹萬廣真。真,蜀人,即著《釋教三字經》者,亦大慧之裔,與破山明同時,而早卒,兩雄不並立,破山曾著《佛道聲價》以非之,破山弟子丈雪醉輯《錦江禪燈》,擯吹萬派於錦江之外。此書《吹萬傳》贊曰「真師既出世於萬曆之間,我禪門正當肇興之時,至天、崇間,諸方有大名稱者,俱有書問往來,未見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何也?無乃各闡己宗為急務,未暇輕重之耶!康熙丙寅冬,余為天童封龕事經四明,過壽昌禪林訪舊,遇師之玄孫統公別庵禪師,始悉真師三代全錄,不得不為之補傳,否則闕典之責,其在余乎!」
  所謂餘者,應為性磊,然康熙二十五年丙寅,自融尚未卒也。統公者普陀性統,吹萬三傳,康熙三十年撰《續燈正統》四十卷,附嘉興藏以行,吹萬之名始著。當天童派披靡一時之際,吹萬派乃異軍蒼頭特起,與之並驅中原,平揖不讓,亦宗門豪傑之士矣。自融師弟為補傳,有以哉!
  〔參考資料〕《遂初堂文集》卷十五;《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五。〔佛百〕 南嶽單傳記 南嶽單傳記總目錄
  一卷。清·繼起弘儲(退翁)表、南潛評。清·康熙年間(1662~1723)刊行。收在《萬續藏》第一四六冊、《禪宗全書》第二十四冊。作者為臨濟宗僧侶,認為「臨濟氏承南嶽之明命,兼統五宗,以照耀南天下,於諸宗獨尊」,主張南嶽系為中國禪的正系,而將釋尊至般若多羅的西天二十七祖、菩提達磨至曹溪慧能的東土六祖,以及南嶽懷讓下迄自身──衡州南嶽般若寺退翁弘儲,統括為南嶽六十九祖。本書即輯錄此六十九祖的列傳語要;各傳末尾均附有「表」「評」。〔佛百〕 緇門世譜 緇門世譜總目錄
  一卷,又稱《終南山天龍會集緇門世譜》《釋氏源流五宗世譜定祖圖》。清代臨濟宗僧迅雷編成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本書以圖表形式展示禪宗五家宗派世系,認為六祖慧能下第五世同時出溈仰宗與臨濟宗,與前人看法不盡相同。(前人多認為第四世出溈仰宗)其內容為:一圖:祖圖。二宗: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三派:溈仰派計二十字,臨濟派計二十字;曹洞下分為少林祖庭、江西豫章兩派,其中少林派計七十字,豫章派計二十八字,雲門派計二十字,法眼派計二十字。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刊行,收入《續藏經》。〔佛百〕 御選語錄 御選語錄總目錄
  俗稱《雍正御選語錄》。十九卷。清世宗(胤禎,即雍正)編。收於《萬續藏》第一一九冊、《禪宗全書》第七十八冊、《龍藏》(新文豐版)第一六三冊。雍正十一年(1733)刊行。系世宗歸依佛法後,從歷代祖師語錄中,撿選能提升向上、直指真實宗旨的語錄編輯而成。全書內容略如下列:
  卷一為《僧肇論》,卷二為《永嘉覺禪師語錄》,卷三為《寒山拾得詩集》,卷四為《溈山靈釣禪師語錄》《仰山寂禪師語錄》,卷五為《趙州諗禪師語錄》,卷六為《雲門偃禪師語錄》,卷七為《永明壽禪師語錄》,卷八為《紫陽真人張平叔語錄》,卷九為《雪竇顯禪師語錄》,卷十為《圜悟勤禪師語錄》,卷十一為《玉林□國師語錄》《■溪森禪師語錄》,卷十二為《圓明居士語錄》《圓明百問》,卷十三為《雲棲蓮池鹽宏大師語錄》,卷十四至卷十八為《歷代禪師語錄》,卷十九為《當今法會》。雍正並在每一篇之後,撰序言一篇,以提出他的看法。
  雍正在此書中之態度是在禪宗方面,強調五家宗旨同歸曹溪一脈。在「宗門」與「教下」的關係上,強調「宗、教合一」。此外,也主張禪淨不二,並特別揭櫫明末雲棲鹽宏的淨土法門。在三教關係方面,他也主張儒釋道三教「異用同體」,可以並行不悖。
  近人張德鈞氏以為雍正之編修佛典,有其政治上之企圖,並非純為宗教文化著想。(參閱附錄二。)
  ◎附一:雍正《御選語錄總序》
  如來正法眼藏,教外別傳,實有透三關之理,是真語者,是實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有志於道之人,則須勤參力究,由一而三,步步皆有著落,非可顢頇函胡,自欺欺人。朕既深明此事,不惜話墮,逐一指明。夫學人初登解脫之門,乍釋業系之苦,覺山河大地,十方虛空,並皆消殞。不為從上古錐舌頭之所瞞,識得現在七尺之軀,不過地水火風,自然徹底清淨,不掛一絲,是則名為初步破參。前後際斷者,破本參後,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虛空者十方虛空,地水火風者地水火風,乃至無明者無明,煩惱者煩惱,色聲香味觸法者色聲香味觸法,儘是本分,皆是菩提,無一物非我身,無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無礙,獲大自在,常住不動,是則名為透重關,名為大死大活者。
  透重關後,家捨即在途中,途中不離家捨,明頭也合,暗頭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體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無生故長生,無滅故不滅。如斯惺惺行履,無明執著,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後一關。雖雲透三關,而實無透者,不過如來如是,我亦如是。從茲方修無修,證無證,妙覺普明,圓照法界。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大中現小,小中現大。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於一毫端現寶王剎。救拔眾生,利用無盡,佛佛祖祖皆為此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達摩西來,歷代授受,古德傳燈,無盡光中,大圓鏡裡,日往月來,以至於今。
  雖然,廣大法門,聖凡並托,華嚴香海,細鉅同歸,得骨得髓者固多,如麻如粟者何限?去聖遙遠,魔外益繁,不達佛心,妄參祖席,金山泥封,慧日雲蔽,約其訛謬,亦有三端其上者,才見根塵互引,法界相生,意識紛飛,無非幻妄,頓生歡喜,謂是真常。休去歇去,以空為空,不知性海無邊,化城無住。果能見性,當下無心,心既見空,即未見性。於是形同槁木,心等死灰,萬有到前,一空不敵,從能立亡坐脫,仍是業識精魂,況乃固執斷見,必至變作狂華。謂因果之皆空,恣猖狂而不返,豈非一妄在心,恆沙生滅,能不造生死業,斷菩提根。
  又其下者,見得個昭昭靈靈,便謂是無位真人,面門出入,揚眉瞬目,豎指擎拳,作識神之活計,張日下之孤燈。寶魚目為明珠,覓旃檀於糞土,噙著鐵丸,口稱玉液,到得臘盡歲除時,方知依舊是個茫茫無據。又其下者,從經教語錄中,掛取葛籐,從諸方舉揚處,拾人涕唾,發狂亂之知見,翳於自心,立幻化之色聲,作為實法,向真如境上鼓動心機,於無脫法中自生繫縛。魔形難掩,遁歸圓相之中;解路莫通,腹碾籐條之下。情塵積滯,識浪奔催,瞞己瞞人,欺心欺佛,全是為名為利,卻來說妙說元(玄)。盲驢牽盲驢,沿磨盤而繞轉;癡夢證癡夢,拈漆桶為瓣香。是則循覺路而撲火輪,能不由善因而招惡果?如是三者,實繁有徒,宗旨不明,沉淪浩劫矣。
  朕膺元後父母之任,並非開堂秉拂之人,欲期民物之安,惟循周孔之轍。所以御極以來,十年未談禪宗。但念人天慧命,佛祖別傳,棄雙眉拖地,以悟眾生,留無上金丹,以起枯朽,豈得任彼邪魔瞎其正眼,鼓諸塗毒,滅盡妙心?朕實有不得不言,不忍不言者。近於幾暇,辨味淄澠,隨意所如,閱從上古錐語錄中,擇提持向上,直指真宗者,並擷其至言,手為刪輯曰僧肇,曰永嘉,曰寒山,曰拾得,曰溈山,曰仰山,曰趙州,曰永明,曰雲門,曰雪竇,曰圓悟,曰玉林,十二禪師,藏外之書,曰紫陽真人,乃不數月之功,編次成集者。其他披覽未周,即采掇未及,非曰此外無可取也。是數大善知識,實皆窮微洞本,究旨通宗,深契摩詰不二之門,曹溪一味之旨。能使未見者得無見之妙見,未聞者入不聞之妙聞,未知者徹無知之正知,未解者成無解之大解。此是人天眼目,無上宗乘。至於淨土法門,雖與禪宗似無交涉,但念佛何礙參禪。果其深達性海之禪人,淨業正可以兼修,於焉隨喜真如,圓證妙果。
  雲棲蓮池大師,梵行清淨,乃曾參悟有得者,閱其《雲棲法匯》一書,見論雖未及數善知識之洞徹,然非不具正知正見,如著相執有者之可比擬,亦采其要語,別為一卷,以附於後。兼此淨土一門,使未了證者,建菩提道場,已了證者,為妙覺果海,途路之助。爰為總序,弁於篇端,刊示來今,嘉惠後學。庶幾因指見月,得魚忘筌,破外道之昏蒙,奪小乘之戔合/艸,朕有厚望焉。
  ◎附二:張德鈞《關於清刻大藏與歷代藏經》(摘錄自《佛教聖典與釋氏外學著錄考》)
  雍正在「敕令」重刻大藏(《龍藏》)這年(雍正十一年)編著了兩部書,一是《揀魔辨異錄》,一是《御選語錄》,就暴露了卑鄙用心。《御選語錄總序》說「御極以來,十年未談禪宗。但念人天慧命,(中略)豈得任彼邪魔,瞎其正眼,鼓諸塗毒,滅盡妙心。朕實有不得不言,不忍不言者。」這就說明了他是在詩文經義題目上大興文字獄,血腥鎮壓「叛逆」後,又繼續企圖在佛教領域內進行思想鎮壓了。所以這兩部書,一是破,一是立,就是給佛教制定一個合乎他的反動統治利益的政治標準。
  如他在《御選語錄》中,特別指責那破除偶像崇拜的「丹霞燒木佛,(中略)實為狂參妄作!據丹霞之見,木佛之外別有佛耶?若此,則子孫焚燒祖先牌,臣工毀棄帝王位,可乎?」又對於另一公案「一古德殿前背佛坐,又一古德入殿向佛唾。傍僧云「何得背佛坐,向佛唾?」答云「將無佛處來與某甲唾!指無佛處來與某甲背!」」指責道「此等見解與丹霞同。(中略)當日但問此二狂徒,你道除此殿中佛,尚別有何佛?試指侑!管教他立地現形。此等無稽魔說,何堪提倡書錄掛齒。」故不管「其言雖皆數千百年以來人人之所提倡,其人雖皆數千百年以來人人之所推崇」,其「公案皆古今叢林中日日所舉似者,朕悉不錄」。他宣稱這是「稟覺王令,黜陟古今」。可見他是怎樣不容許人稍微存有一點叛逆思想。〔佛百〕 御制揀魔辨異錄 御制揀魔辨異錄總目錄
  八卷。清世宗(雍正帝)撰。略稱《揀魔辨異錄》。雍正十一年(1733)刊行。收在《萬續藏》第一一四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五冊。
  雍正認為密雲圓悟派下之法藏及弘忍,所說誑世惑人,有如外魔知見,乃撰此《揀魔辨異錄》,針對彼等之語錄及所撰《五宗原》《五宗救》等書之所說,一一加以批駁。關於撰述緣由,卷首雍正所撰《諭告文》有詳細的說明。
  書中引述法藏、弘忍所說時,均冠以「魔藏曰」、「魔忍曰」,或「魔藏父子」等字,以示分別。可見雍正對法藏、弘忍諸師之厭惡。然近人對於雍正之此等態度,另有不同角度之看法。(參閱附錄二張德鈞氏之文)
  ◎附一:雍正《御制揀魔辨異錄·上諭》(摘錄)
  佛祖之道,指悟自心為本。是此說者,名為正知正見,用之以利人接物,令人直達心源,方得稱佛祖兒孫。所言外道魔道者,亦具有知見。因其妄認識神生死本,以為極則,誤認佛性,謗毀戒行,所以謂之外道魔道。朕覽密雲悟、天隱修語錄,其言句機用,單提向上,直指人心,乃契西來的意,得曹溪正脈者。及見密雲語錄內,示其徒法藏辟妄語,其中所據法藏之言,駭其全迷本性。無知妄說,不但不知佛法宗旨,即其本師悟處,亦全未窺見。肆其臆誕,狂世惑人,此真外魔知見。所以其師一辟再辟,而天隱修亦有釋疑、普說以斥其謬。然當日魔心不歇,其所著述,不行即毀。如魔嗣弘忍,中其毒者,復有《五宗救》一書,一併流傳,冀魔說之不朽,造魔業於無窮。
  天下後世,具眼者少,不知其害,即有知而辟之者,有德無位。一人之言,無征不信,將使究竟禪宗者,懷疑而不知所歸。而傳染其說者,將謂禪宗在是,始而起邪信,繼而具邪見。起邪信則正信斷,具邪見則正見滅,必至處處有其魔種,人人承其魔說,自具之性宗不明,而言條之枝蔓肆出。今其魔子魔孫,至於不坐香,不結制,甚至於飲酒食肉,毀戒破律,唯以吟詩作文,媚悅士大夫,同於倡優伎倆,豈不污濁祖庭,若不剪除,則諸佛法眼,眾生慧命,所關非細。朕為天下主,精一執中,以行修齊治平之事,身居局外,並非開堂說法之人。於悟修何有?又於藏忍何有?但既深悉禪宗之旨,洞知魔外之情,灼見現在魔業之大,預識將來魔患之深,實有不得不言,不忍不言者。
  夫禪宗者,教外別傳,可以無言,可以有言。古德雲窮諸玄辨,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若一滴投於巨海。如是言者,言言從本性中自然流出。如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則公案,何一非從本性中自然流出!從無一實法系綴人天。今魔藏立一○相,為千佛萬佛之祖,以袈裟縷縷,為宗旨所繫。有四法,有雙頭,有小法大法,有大法之大法,稱為細宗密旨,有傳有授。
  而魔嗣弘忍,以僧伽難提遇童子持鑒直前,為從來有象可示,證其魔師一○之相為不悖。又以多子塔前袈裟圍繞一事,作袈裟為宗旨所繫之所。又以臨濟打克符普化,鑿為黃檗三頓棒之彖象。種種作為實法,不勝枚舉,全從知解穿鑿,失卻自心。黃檗雲今時人只欲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與兒酥吃,消與不消,都總不知。三乘學道人,皆是此樣,盡名食不消者。所以知解不消,皆為毒藥。盡向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夫食不消之人多,而魔藏父子則是已經飽毒者也。
  佛法不二,豈可執定三四,而更有密傳三四之宗旨?廣引從上古德言句相似者為之註腳,轉以校勘不立言說、單提向上之正宗,仰面唾雲,反污己面。趙州雲老僧此間,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隨伊根基接人,自有三藏十二部接他了也。只說無是非分別相,早不本分,何況宛立個是非分別相。世尊四十九年所說,古錐千七百則公案,總是語言文字。若不識得這個,縱使字字句句依樣葫蘆,即為魔說,即為謗佛。縱能記得佛祖所說,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則公案,字字句句不差,正是光明海中多著泥滓。況既落言詮,即同教相。既同教相,則三藏十二部現在,又何必立教外別傳之旨?任伊橫說豎說,能出三藏十二部之外乎?聖人多能,佛多神通;能非聖本,神通亦非佛宗。
  仲尼何嘗知西方之梵語?如來不能作震旦之唐言。能與神通,各有所窮,與這個有何交涉,何況文字一端?魔藏父子輒以不識字譏密雲,意謂不如伊等學問。若要詮理論文,自有秀才們在,何用宗徒?識字不識字與這個又有何交涉?博通經史,如剪綵以添樹上之生花;目不識丁,亦飯熟不藉鄰家之水火。若魔藏父子,其大病根正在識丁,而不識這個。今使蒙古人來,便接蒙古;俄羅斯人來,便接俄羅斯;暹羅、蘇祿、琉球、日本人來,便接暹羅、蘇祿、琉球、日本。若必待伊識得文字,然後接得,則佛法不能蓋天蓋地矣。
  魔藏邪外知見,自以為言言據古,字字稟經,豈知盡三藏十二部,乃至十三經、二十一史、諸子百家,盡世間四庫縹緗,所有文字,並與貫串配合,極其稜消縫泯,自道佛來,也開口不得,正是佛出世也救不得也。阿難三十年為侍者,只為多聞智慧,被佛呵雲汝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若不學道,滴水難消。況魔藏以邪外知見,唐突佛祖向上邊事,尚安得有呵斥分?只瞞得有眼無珠之徒,庖人前,魔形自露。趙州雲如今知識,枝蔓上生枝蔓,都大是去聖遙遠,一代不如一代。只如南泉尋常道,須向異類中行,且作麼生會!如今黃口小兒,向十字街頭,說葛籐,博飯x,覓禮拜,聚三五百眾,雲我是善知識,爾是學人。可知法藏父子之魔形,從數百年前,趙州早為判定,更不必到眼始知也。
  ◎附二:張德鈞《關於清刻大藏與歷代藏經》(摘錄自《佛教聖典與釋氏外學著錄考》)
  清朝之刻大藏,據我考察,並不是從一般宗教的「廣種福田」出發,而是抱有極深隱的政治目的,欲藉此以消除潛伏在佛教內的反滿分子的反滿思想。明亡以後,有很多不忘故國的知識分子穿上僧服,表示既不作降臣,也不當順民。他們的講經說法,實際就是宣傳不投降主義。凡有良心的人對他們都很尊敬,願意出錢刊刻他們的著作,收入於可以永遠保存的《萬續藏》。這不能不引起清朝統治者的注意和視為隱患,所以雍正要重刻大藏,正就是針對著此種情況而來。其所增所減,收入什麼,不收入什麼,都以是否合乎他們的利益為準則。(中略)
  《揀魔辨異錄》主要以明末禪宗法藏、弘忍一派為攻擊對象,就因為他們更直接妨害清朝的專制統治。法藏著《五宗原》、弘忍著《五宗救》,這兩書論證他們倡導的法門「宗旨」,是從上六祖五宗世代相傳的真正「法乳」。他們堅持其見解,明白宣佈不怕「觸諱」。表示「有毀之者,甚至投毒、下獄、篆面、鞭背」,亦所不顧,「雖蹈鼎鑊何辭」。認為在「今日,……亦勢之固然」。他們提倡「隱跡巖叢,君王命而不來,諸侯請而不赴」。徒眾很盛。明亡後,其學說思想的影響,愈加擴大。看雍正宣佈他們這派的罪狀是(1)「今其魔子魔孫,至於不坐香、不結制,甚至於飲酒食肉,毀戒破律,唯以吟詩作文,媚悅士大夫。」(2)「以邪外知見,唐突佛祖向上邊事。」「動稱悟道,喝佛罵祖。」(3)「貢高我慢。」「今魔忍曰「處尊貴則御飯亦吐。」(按此為弘忍給其師法藏作的《像贊》裡面的一句話。「則」字原作「即」。)……魔忍之意,謂其師已證至尊至貴之法身。其於曹山「吐卻御飯」之語,直作輕鄙侯王,不屑食其食解。然則伊父子兩魔民,非即亂民耶?」還有「當日魔藏,取悅士大夫為之保護,使緇徒競相逐塊,遂引為種類,其徒散佈人間不少。」這對滿清政府顯然成了威脅。所以雍正忍不住要親自出面,著《揀魔辨異錄》口誅筆伐,以防時人「傳染其說」。這樣做了,還感到不夠,同時又下令「著將藏內所有藏、忍語錄,並五宗原、五宗救等書,盡行毀版。僧徒不許私自收藏。有違旨隱匿者,發覺以不敬律論。(中略)天童密雲派下法藏一支所有徒眾,著直省督撫詳細查明,盡削去支派,永不許復入祖庭。(中略)諭到之日,天下祖庭,系法藏子孫開堂者,即撤鐘板,不許說法。」這已無異於掘墓鞭尸和行十族之誅了。現存《續藏》《萬續藏》看不到法藏、弘忍的著作,就是在這時抽毀了的。
  《揀魔辨異錄》是作為破的榜樣。《御選語錄》則是作為立的榜樣。所以雍正說他選編此書,是在使學者「知朕采沖汰,意趣之所歸。舉一明三,方於此有分」。破與立原是相因的,立是要在破處立,所以《揀魔辨異錄》狂詆法藏、弘忍,《御選語錄》標榜的東西也就完全跟法藏、弘忍派針鋒相對。如法藏、弘忍一派說禪門有共同的「慧命之宗旨」,是從上六祖五宗互相傳授,統緒醃不亂的。《御選語錄》乃故意不按時代先後,打亂傳承,並收進原不屬於禪宗之人,使人看不出所謂從上相傳之「宗旨」。
  《揀魔辨異錄》極稱站在法藏、弘忍的對立面的「天隱修,亦有「釋疑普說」以斥其謬。」這裡就「御選」了天隱弟子見「御飯」則吃的通□(玉琳)的語錄。通□語錄一開卷便可看到他是個標準的奴才「拈香云:此一瓣香,親受靈山記別,熱向爐中,祝嚴佛心天子成等正覺。次拈香雲此一瓣香,華嚴海會早已敷宣,熱向爐中,祝嚴佛母太后,百福俱備,保助皇躬,大揚佛法。」「御選」還附入了通□弟子行森(x溪)的語錄,行森也善於宣傳奴才的道德,如《自箴》云:「聰明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而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孔子惡稱人之惡者,阮嗣宗口不論人過。」「人好直言,必及於禍。言直切,則不用而身危。剛腸疾惡,不避嫌疑,謂之大失。」「出言而不敢盡,保身之道也。」這些,跟法藏、弘忍「君王命而不來」,不懼「履固然之禍」,是多麼的不同!〔佛百〕 禪海十珍 禪海十珍總目錄
  書名。一卷。清·為霖道霈集。康熙二十六年(1687)序刊。全稱《為霖禪師禪海十珍》。收在《萬續藏》第一二六冊《為霖禪師旅泊庵稿》書後附錄、《禪宗全書》第三十五冊。
  本書卷首有作者於鼓山聖箭堂所撰之序文,讀其序,可知作者有感於(萬續126·80上):
  「上者爭以世智論量大法,下(愚)者甘自守愚,(中略)終身役役而不知所歸。」故於禪海中選出十篇法寶,拈其綱宗,論其淵旨,期為後世學人參禪學道之標準。所謂「十珍」,是指《七佛傳法偈》《初祖菩提達磨大師入道四行》《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六祖大鑒禪師二種三昧》《永嘉真覺禪師證道歌》《石頭希遷禪師參同契》《鎮州臨濟義玄和尚法語》《洞山價禪師寶鏡三昧》《同安察禪師十玄談》《浮山遠禪師九帶》。〔佛百〕 天童弘覺文/心禪師北遊集 天童弘覺文/心禪師北遊集總目錄
  六卷。清·木陳道文/心說,真樸編次。收在《嘉興藏》(新文豐版)第二十六冊、《禪宗全書》第六十四冊。
  道文/心禪師,俗姓林,廣東茶陽人。字木陳,號山翁、夢隱。曾奉清世祖(順治)之召入大內說法,並蒙世祖賜號「弘覺」。本書系道文/心北遊大內之說法集錄。卷一收錄大內萬善殿之語錄,卷二收奏對機緣,卷三收奏對別記(上),卷四收奏對別記(下),卷五收偈、贊,卷六收雜著,卷末附錄清·順治十七年的《御札》一篇。
  清世宗(雍正)即位後,曾對《北遊集》所載甚表不滿。謂該書「狂悖乖謬之語甚多」而下敕銷毀。此事近人陳援庵(垣)曾加論述。具載在其《湯若望與木陳文/心》文中。本篇篇末附錄,即其文之摘錄。
  ◎附:陳垣《湯若望與木陳文/心》(摘錄自《援庵史學論著選》)
  引言
  曩閱乾隆《東華錄》,載雍正十三年九月初四日諭,有昔年世祖章皇帝時,木陳文/心大有名望,深被恩禮,而其所著《北遊集》,則狂悖乖謬之語甚多,已蒙皇考特降嚴旨,查出銷毀等語,《北遊集》固未見,即雍正嚴旨亦不見《聖訓》及《東華錄》,不知何以遺之也。民國十四年,在故宮「懋勤殿朱改諭旨」中發見關於佛教諭旨五通,一通題「雍正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余四通無年月,其中一通即為此旨,乃大喜,喜由此旨得窺《北遊集》內容,而乾隆之所以不將此旨載入《雍正實錄》及《聖訓》者,或因其引有《北遊集》原文也。諭雖無年月,然有御極已十年之語,又有「茅溪森著追封為明道正覺禪師」之語,據《清涼山志》,茅溪之封在雍正十一年五月,則此諭之發,正在其時。民國十九年曾將此諭在《文獻叢編》發表,惟《北遊集》求之累年不獲。前年四月,余無意中在平西某寺見之,凡六卷,顏曰《弘覺文/心禪師北遊集》,因亟假錄,並以一部寄葉遐庵先生。卷首載□書二、御?一,卷一為大內萬善殿語錄,卷二奏對機緣,卷三、四奏對別記,卷五偈贊,卷六雜著,末附挽大行皇帝哀詞,無雕板年月。據《尤西堂集》,辛丑三月已得是集而讀之,則出板當在順治十八年春,木陳以順治十六年九月至京,十七年五月出京,此即其北遊日記,本題門人真樸編次,諭旨指為木陳撰者,恨之深故罪之也。今年暑假,楊丙辰先生■我新譯德人魏特著《湯若望傳》,凡十四章,四十餘萬言,余讀而善之,中所引湯若望《回憶錄》載順治朝軼事甚伙,足以補國史之闕略。嘗以與《北遊集》對讀,所言若合符節,間有差異,亦由宗教觀念之不同,事實並無二致,然後知雍正諭旨之強辯與矯飾,而世俗所傳順治時各種問題,亦可於此解答,至天主教與佛教當時勢力之消長,更可於此深切著明,茲特表而出之,宜亦談清初掌故及清初教史者所樂聞也。中華民國二十七年長至日新會陳垣識於北平李廣橋西街賃廬。
  第一章 雍正諭旨之駁正
  (一)優劣問題
  「懋勤殿雍正諭旨」第一段雲昔我世祖章皇帝萬幾餘暇,留心內典,相傳國師玉林□,禪師木陳文/心,並蒙宣召,均荷眷注。而其實玉林□之受知在先,恩禮優渥,及力辭告退還山時,皇祖留其徒茅溪森在京,欲令主席,玉林□以森年齒尚少,遂轉薦木陳文/心,如是始蒙召見。兩人之知遇,本自不同,厥後皇祖綸音再召,止及玉林□,而不及木陳文/心,是則玉林□木陳文/心之優劣,早已在聖心洞鑒中矣。
  以再召不再召定二人優劣,殊不察事實。因木陳順治十七年五月出京,七月再召玉林□,十八年正月初七,帝已崩矣,雖欲再召木陳,豈可得哉?木陳「挽大行皇帝哀詞」第六首注云:文/心歸山五月,上已二次遣官存問,故有「方辭鳳輦歸巖竇,又報山亭接玉音」之句。《天童寺志》載世祖賜道文/心御書唐詩一幅,後識庚子冬日書,詩云:洞房昨夜春風起,遙憶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此岑參春夢詩也。唐詩多矣,何獨書此以賜僧人?蓋是時董妃已卒,多情天子,念念不忘美人枕上,不覺遂於老和尚發之。然可見木陳歸後,帝眷未衰,不能以復召不復召定二人之優劣也。
  至謂玉林受知在先,則玉林之先尚有憨璞聰,豈能以此謂憨璞優於玉林?又謂玉林還山時,皇祖留其徒茅溪森在京,玉林以森年齒尚少,轉薦木陳文/心。夫茅溪入京,在玉林第一次還山之後,何得謂留?玉林悟道甚早,故門徒年長者多,茅溪與玉林同歲,順治十六年,師弟皆四十六,何得謂少?玉林轉薦木陳,兩方均無記載,出於臆測,亦未足為據。
  惟木陳詞鋒,富排斥力,每有譚論,不問老輩同輩後輩,皆有微詞。如謂雪嶠信作詩寫字,成得甚麼;湛然澄堠卒出身,一丁不識;漢月藏師心自用,鑿空見奇;覺浪盛下筆千言,稍欠精練;熊開元胸次未能灑然;達如不善用心;玉林上堂猶仍時套;寫真頭戴青帽,不合體制等皆是。其後玉林子孫撰《玉林年譜》,反唇報之,並云「師留供大內,恩蒙顧問者非一,然上如不問,則不敢強對,語不及古今政治得失,人物臧否。」其言即為《北遊集》排斥眾人而發,以此論□文/心優劣,尚為近之。
  (二)弟子相待問題
  雍正諭旨又謂《北遊集》述世祖諭旨,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此等尤為誕妄云云。旅庵名本月,隨木陳赴召,木陳還山,留住京師善果寺,此等是否誕妄,有《玉林年譜》可證。《年譜》載世祖請師起名,師辭讓。固謂師曰要用丑些字眼。師書十餘字進覽。世祖自擇「癡」字,上則用龍池派中「行」字,後凡請師說戒等御札,悉稱弟子某某,即璽章亦有「癡道人」之稱。然師珍重世祖之深信,未嘗形之口吻楮墨,凡師弟子,俱以法兄師兄為稱。《年譜》所謂「師珍重世祖之深信,未嘗形之口吻楮墨」,蓋暗指《北遊集》而言,然既著之年譜,非形之楮墨而何?《年譜》非□自撰,《北遊集》又何嘗為文/心自撰,皆已托之門人編次,雍正之發覺與否,有幸不幸耳。《玉林年譜》有法孫超琦識語雲,康熙十六年丁巳,今上皇帝命先師法嗣超崇至天目,請世祖皇帝宸翰回京,今上皇帝御覽後,復批雲世祖皇帝特賜老和尚御書,以光佛法,今遽收回,朕心甚為不忍,仍付住持和尚收存,惟皇壇請師說戒御諱法名拜帖,留存大內。則順治對玉林實有自稱弟子之事,對玉林如此,則對木陳之請以弟子相待,自屬可信,不得謂之誕妄也。
  故友孟心史先生著《世祖出家事考實》,謂二十年庚午,游浙東西諸山,至天童寺,讀奎煥樓壁嵌世祖與木陳敕及手札,札稱木陳師兄云云,似不可信,順治法名既取龍池派中「行」字,比木陳為下一輩,何能稱木陳為師兄?想是孟先生誤記耳。民國二十年是辛未,非庚午,亦偶x也。《天童寺志》載世祖賜道文/心御書唐詩,後識庚子冬日書,又御書「敬佛」二大字,末識為木陳老人書,御章曰體元齋,又曰太和主人,與平西法海寺石刻「敬佛」二大字所鈐御章相同。法海碑題「庚子三月既望,癡道人為慧樞和尚書」。慧樞名行地,玉林弟子,木陳法侄,慧樞稱和尚,豈有木陳反稱師兄之理?《寺志》載為木陳老人書,較可信。〔佛百〕 祖燈大統 祖燈大統總目錄
  九十八卷、目錄二卷。清·古杭白巖嗣祖沙門位中淨符編。收在《佛教大藏經》第一○九、一一○冊、《禪宗全書》第十九至二十一冊。本書作者一反《五燈嚴統》以來「青原下只有曹洞宗,其他四家均屬於南嶽下」的主張,將傍出禪者在內的諸祖師,全部歸於達摩門流、少林世系。書中主要輯錄過去七佛、西天二十七祖、東土應化聖賢、東土祖師──少林第一世初祖菩提達摩、第二世二祖慧可迄第四十世普妙用,以及未詳法嗣者先淨照等人的機緣語要。
  卷首除祁熊佳、編者等人的序文,以及凡例、參用書目、目錄外,另有編者考述的《祖燈辨訛》二卷。〔佛百〕 宗統編年 宗統編年總目錄
  書名。三十二卷。清·紀蔭撰。收在《萬續藏》第一四七冊、《禪宗全書》第二十三冊。
  本書是一部禪宗編年史。作者紀蔭,清·康熙時僧,住祥符寺。本書卷末有光緒年間陸鼎翰後序,略述其生平,並述其撰述此書之緣起及態度,其文雲(萬續147·510下):「嘗以佛祖紀綱,宗師血脈,歷數千年來,紀述之家或體例未精,或征采塤駁,未足為千古正傳。(中略)因博采經史釋乘,一仿朱子綱目體例,斷以周昭王二十二年,我佛降生為始。迄國朝康熙二十八年,曰佛紀、祖紀、五宗紀。其自明·萬曆四十三年以後,諸方之出處,附書年甲之下,曰略紀,以俟後之宗統定而詳系焉。上下二千六百四十年間,紹述宗風之次序,授受法印之機緣,備及朝政廢興之有關釋氏者。淹貫翔核,融儒釋為一貫。正其謬、闕其疑,自為注,以發明之。謹嚴一遵史法。(中略)當時以天童三峰二世,互相成短,開悟來學,厥後子孫,各立門戶,分左右袒。(中略)蔭雖三峰的裔,而中立無所倚毘。」
  陸氏後序所述內容,大體本諸此書卷前之凡例所載。茲據紀蔭此書之凡例內容,另擇要摘錄數則於次並略加說明,以見此書之特徵。(引號內文字皆凡例原文)
  (1)「大道之統,歸於正宗。正宗之傳,統乎大道。故曰宗統。」此所謂「宗統」,即宗門法統。以今語稱之,實即禪宗傳法系統。故此書可稱之為禪宗法統編年史。
  (2)「佛法宗旨,隨機設化,編年紀事,據實征時,其間紀注正變,一本紫陽綱目。他如五經、孔子家語、諸子、通鑒(中略)。法門文字如釋迦譜(中略)皆詳考合訂,不敢一字私涉臆見。」此可見紀蔭其書所受朱熹《通鑒綱目》體例之影響。其「不敢一字私涉臆見」之語,顯現其確有陸氏後序所說「謹嚴一遵史法」之治史態度。
  (3)「是編單紀宗統,凡正傳宗統者,大書其嗣統示寂之年。昭法化也。支流旁出者,皆不具書。(中略)諸方拈頌論議(中略)切要者書之,否則不書。」
  (4)「講律並書,儒道兼攝,昭宗統無外也。國政時事,有關宗統,須參考者,亦附書之。」作者此等態度,頗能符今日治佛教史者之需要。由此亦可見此書與單述禪門機緣之書(如《五燈嚴統》)之不同。
  (5)「文獻俱闕,地異時遠,無從稽定者曰闕文。文獻並征,因時因事,不能無礙,未敢據定者,曰闕疑。自昔互有異同,至今確實考證者,曰考定。諸子百家別集中,參合可證者,曰別證。文闕獻征,據實準定,以俟後稽者,曰存考。」紀蔭此段有關史學方法之語句,甚合史學方法原理。
  (6)「迦文開宗垂統,為佛紀。迦葉以至黃檗雲巖諸祖、紹統傳宗,為祖紀。五宗而後,承宗繼統,為宗紀。臨濟禹門、曹洞宗鏡,兩祖之下,諸方法化,正在繁衍,宗統未敢遂定。諸方之出處大略,隨年編至今康熙己巳,為諸方略紀。以俟後來補定。」
  全書內容大略如次:
  (1)卷一至卷二佛紀。單記釋迦牟尼佛事跡。而未如《五燈會元》《嚴統》等書之自七佛記起。此亦可見作者之別具史眼。
  (2)卷三至卷十三祖紀。其中卷三至卷七記迦葉以下之西天二十七祖弘法事跡。卷八至卷十記達摩至慧能等東土六祖事跡。卷十一至卷十三記南嶽、青原以迄洞山曹山,共十餘祖之弘化事跡。
  (3)卷十四至卷三十五宗紀。記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等五宗嫡傳諸祖之弘化事跡。
  (4)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諸方略紀。記明·萬曆四十三年以後,迄康熙二十八年間之禪門史實。
  此書雖然僅記禪宗正統諸師之事跡,然以甚注意史法,故頗值矚目。其書訂正舊傳禪宗史書(如《景德傳燈錄》等)之誤者多處。且有考定、有別證、有發明。故姑不論其成果是否為必定可信,然能持此等史學立場,已迥非一般史著所能及。至其體例之依循《紫陽綱目》一事,吾人亦可依此以見儒家史學對佛家史學之影響。
  〔參考資料〕陳士強《宗統編年開題》(《法音》雜誌第四十五期)。〔佛百〕 正源略集 正源略集總目錄
  凡十六卷。清代僧達珍編。收於《萬續藏》第一四五冊。達珍繼南嶽下三十九世霈霖際源、四十世昭月了貞之編纂工作,並增輯二師之略傳而成書,然缺卷一與序跋。卷二至卷十六收錄南嶽下三十四世至四十世、青原下宗鏡三世至十三世,及居士八人,計四○五人之本籍、姓氏及機緣語要。
  達珍又作正源略集補遺一卷,續增補二十八人,亦收於《萬續藏》第一四五冊。〔佛光〕 佛祖正傳古今捷錄 佛祖正傳古今捷錄總目錄
  全一卷。又作古今捷錄。清代僧雪兆果性(1666~?)撰。收於《萬續藏》第一四六冊。系果性廣閱藏典,編集宋代僧密庵鹹傑以下,諸傳燈錄未載之元、明時代十七、八世之臨濟宗傳燈祖師之事跡、朝代、法臘、謚號、法嗣等,並略述自達磨至密庵諸師之機緣、語要等,以明其法系。各傳之後附拈頌一首。卷末附錄曹洞、溈仰、雲門、法眼四家之簡要傳承,以及汝州風穴延沼禪師塔銘並序一篇。
  〔佛光〕 徑石滴乳集 徑石滴乳集總目錄
  凡五卷。清代僧山鐸真在編,石源機雲續編,康熙二十一年(1682)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一七冊。系臨濟宗無准師範之道脈傳統之叢傳。自無准師範,及其法嗣第一世徑山淨慈寺之斷橋妙倫至第十七世,除去別收於語錄之九人外,共計二三八人,記述其本錄及語要。真在示寂後,由門人機雲續成此集。〔佛光〕 列祖提綱錄 列祖提綱錄總目錄
  凡四十二卷。清代僧呆翁行悅(1619~1684)編。收於《萬續藏》第一一二冊。系行悅二十年間雲遊四方,廣收博錄諸祖師耆宿之殊言異行,或以事集言,或因言立事,隨見隨記,而無古今、尊卑、世次、宗派之分。集錄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等五家之前的諸正傳、旁出,計四百餘人之法語,內容自祝釐、報本、尊祖、上堂、小參,乃至節臘、元旦、法器等,皆依敕修百丈清規之住持日用諸事,各列科條,詳加闡示,計三百餘種叢林事要,三千餘則宗祖提綱。令學人明瞭祖師之提撕,得修道之指針。〔佛光〕 鐵笛倒吹 鐵笛倒吹總目錄
  凡二卷。天明三年(1783),日本曹洞宗僧玄樓奧龍撰。本書仿碧巖錄,選集公案百則,加以評唱,並附頌古。上卷收文殊入門至義忠升座等五十則,下卷收保福佛殿至溈山方丈等五十則。〔佛光〕 五家參詳要路門 五家參詳要路門總目錄
  凡五卷。日僧東嶺圓慈撰,光格天皇天明八年(1788)刊行。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一冊。禪宗五家,家風雖異,但皆以究明向上之大事為主,所別者唯其要門而已,故著者輯錄五家門風之特色以成此書。內容包括臨濟宗戰機鋒論親疏、雲門宗擇言句論親疏、曹洞宗究心地論親疏、溈仰宗明作用論親疏、法眼宗先利濟論親疏,並附錄臘八示眾、看經榜。詳細研討各祖師之行履及語錄。〔佛光〕 五燈全書 五燈全書總目錄
  一二○卷。清·超永編。收在《萬續藏》第一四○~一四二冊、《禪宗全書》第二十五~二十七冊。內容收錄自七佛至清·康熙年間(1662~1722),禪門傳法弘化之事跡,而一般歷史事實及僧人生平則甚少提及。本書與《指月錄》《續指月錄》等書性質相仿,較不具一般佛教史之史料價值,然對於有意研求禪宗公案與機鋒語義者,此書以百二十卷之豐富內容,自能滿足其需要。
  此書大部份系根據五部《燈錄》及各禪宗史書編集而成。編者超永為康熙年間北京聖感寺住持。卷首有上康熙奏疏、序文、凡例及目錄。關於此書之價值,陳援庵於《清初僧諍記》一文中曾云「書合五燈會元及五燈會元纘續,而增其所未備。南嶽青原下,各迄三十七世,集五燈之大成,為宗門之寶窟。與嚴統之疏陋偏激,不可同年語矣。」
  由於此書對曹洞宗世系及天皇、天王二禪師之認定問題,與清初若干禪僧之意見不合,故曾引起禪門之法諍。其原委具載在陳垣《清初僧諍記》中。
  ◎附:陳垣《清初僧諍記》卷一(摘錄)
  《五燈全書》一二○卷,編輯者霽侖超永(林野奇孫,道庵靜嗣,見本書百);校閱者輪庵超揆(漢月藏孫,繼起儲嗣,見本書八十六),皆臨濟密雲悟三傳也。書成於康熙三十二年癸酉,時永住京師聖感寺,揆住玉泉山華嚴寺,曾進呈御覽,頒內府梨板刊行,冠以御制序,蓋半官書也。書合《五燈會元》及《五燈會元纘續》,而增其所未備,南嶽、青原下,各迄於三十七世,集五燈之大成,為宗門之寶窟,與《嚴統》之疏陋偏激,不可同年語矣。
  顧天皇、天王,仍信有二人,不據《景德傳燈》,而據襲謬沿訛之《佛祖通載》,可雲未達一間。至洞宗世次,悉據洞上人著述,本無可議,而竟以此嬰一部分洞上人之怒,肆其斗諍,則甚矣載筆之難也。盤山拙庵智樸(瑞白雪孫,百愚斯嗣也)聞永著《五燈全書》,洞宗疊出五代,天皇仍據《嚴統》,特著《存誠錄》初刻二刻以諍之;《電光錄》又有與霽侖永五書,皆諍此二事。今錄其第二書如下:
  「事本於真,理貴乎正,友朋有切磨之益,前有書不見答,茲再持問。公知洞宗五代疊出乎?曾見大覺希辯自撰之塔記乎?曾檢勝果佛祖傳法偈之碑文乎?一載辯參覺有省,覺指禮楷一段因緣,親口自述,公孫師資,顏色相接,豈比後人揣摩偽造之詞也;一直載芙蓉楷、鹿門覺、青州辯云云。即此二碑所載,便可斬盡狐疑,何必牽引葛籐,搬弄是非邪!聖感去二碑不遠,舉足便至,公若不知,何謂窮搜極討邪?若果不知,妄自屬筆,是謂孟浪;若知而不取,是謂眇目盲心人矣。居敕建之寶坊,受皇恩之榮寵,作此x謬之偽書,欺人誑世,清夜思之,能無愧乎?永公永公,何所圖而云然乎?不過紊亂別人之統系,張大自家之譜牒。如此心行,恐龍天不釣,憲律不容,於宗鏡堂中,無處著腳,三塗苦趣,置身有地哉!雖然,我更為公謀之,急據二碑釐正洞宗世次,求哀懺悔,猶不失為正人。若堅執續略、纘續等書,謬辯不從,此真妄人也已矣。勿足道,勿足道!癸酉九月二十日。」
  五代疊出雲者,洞宗世次,芙蓉楷下,有有丹霞淳、長蘆了、天童玨、雪竇鑒、天童淨等五代,而後至鹿門覺、青州辯者。有無丹霞淳等五代,而以鹿門覺直接芙蓉楷者。主有者謂無者刪削五代,主無者謂有者疊出五代,各是其是,為洞宗內部一大諍。青州辯《塔記》晚出,真偽無定論;勝果寺傳法偈,立於明·正統十一年,亦未盡足據。《五燈續略》,遠門柱撰,《五燈纘續》,涵宇寬撰,皆主有五代者也。
  《蔗庵范語錄》三十,有考定宗本說,其略曰:
  「先老人住雲門時,范問及湛祖拈大覺香,謂傳洞山二十六代,董玄宰撰少林無言塔銘,謂傳曹洞二十六代,續略則雲三十二世,何也?老人曰前人不謬,所謬者後人。以大覺、無言俱出潤祖之門,故敘洞上源流,世代井然。老僧欲正之,而此書傳久,若動則費手矣,姑存疑以待賢者。據鹿門塔銘曰「鹿門自覺禪師,從芙蓉楷公落髮,親依久之契悟,出世住大乘,徽宗崇寧間,詔住淨因,政和遷鹿門,遂終焉。」又青州辯自敘「政和間參鹿門自覺,記x後,覺使見芙蓉,道經鄧州,得謁丹霞淳,宣和間出住青州,次補華嚴。」此實據也。而後之續傳燈者,只收丹霞至天童淨一派,而不及鹿門、青州者,或世同地異,集其所聞見,其遐陬絕域,或聞而未見,不敢擅收,非埒彼此。今丹霞淳五代疊出,為續略所誤,蓋遠門不知丹霞與鹿門實同門昆季,而芙蓉嗣曰淨因自覺,即鹿門覺,非天童淨下別有一鹿門覺也。今白巖考歷祖出處,世數年代,真確無疑,且有鹿門塔銘、青州自敘可證,吾宗人應尊行以傳後,否則終古不明矣。」
  先老人者三宜盂,白巖即位中符,與遠門柱同嗣石雨方,而二人持論不同,三宜則是符而非柱。符後著《祖燈大統》,《宗統編年》於宋·宣和元年載丹霞淳寂,謂《祖燈大統》刪五代為誤;於南宋·乾道九年載天童淨寂,引月函潛洞宗世次疑問。月函則疑刪五代為合也,今錄其說如後:
  「洞宗有祖燈大統之刻,見聞其書者多非之,非之不一端,其著者沒浮山之代續,刪濟宗之兩祖,南潛亦非之而不疑者也;其據青州塔記,削去芙蓉楷下丹霞淳五世,南潛則甚疑而不敢驟決其非。考湛然澄語錄,嗣法門人明懷編「萬曆甲寅,師開法雲門廣孝寺,拈香雲供養北京大覺堂上,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清涼大和尚。」乙卯開法徑山,拈香辭同;而《宗門或問》原序,題「會稽雲門顯聖寺住持、嗣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代、沙門圓澄撰」。涅般會疏諸書自序,皆世次炳然。今之非祖燈大統者,以雲門澄稱曹洞三十二傳,世數合丹霞五人;然考之語錄,則實稱其本師為二十六代,自序則稱二十七代。使雲門拈香是,則大統之削五人不可非也;使雲門拈香非,則今天下曹洞宗派不知當誰准也。時己巳中秋後五日。」
  月函本遺民逃禪,見後《樹泉集》章。《祖燈大統》之刻,木陳曾著《寶鐸醒迷論》四篇攻之,載《百城集》二十一。月函所見之《湛然澄語錄》,稱本師為二十六代,似也;然吾所見《湛然語錄》,有稱本師為三十一代者。故同一語錄也,甲編者與乙編者異;同一編也,元刻與翻刻又異;同一刻也,初印與後印又異,蓋編者、刻者、印者隨時有所改易也。至謂刪削五代者,為欲與濟宗老宿爭坐位,則誣詞耳。竊嘗考之,洞宗自宋南渡後,盛行河北,惜其時江准河漢,縱橫萬里,悉為戰區,古剎名藍,多罹兵火,歷數百年,未遭殘破者,僅燕京一城耳。《金史》八載金世宗言「燕人自古忠直者鮮,遼兵至則從遼,宋人至則從宋,本朝至則從本朝,其俗詭隨,有自來矣。雖屢經遷變,而未嘗殘破者,凡以此也。」然區區一城,能保存幾許!中國分裂,南北隔閡,道人竄身荒谷,聲聞罕通,譜牒源流,遂生淆亂,此時為之也。欲使不生異議,應選舉天下同派博學宗徒,開大會決定之,不然,彼一是非,此一是非,終無定論也。今智樸乃以此諍超永,不亦異乎!使永而刪削五代,不又為反對刪削者所諍乎!則永固左右為難者也。
  其與永第四書,則又重提天王之案,若有甚不得已者,此斗諍所以終不能息也。曰:
  「二月下旬,遣僧持書並存誠錄去,獲公款待,歸述所言,殊非雅論。謂悉據洞宗著述譜五代,非臆創也;謂天皇天王據佛祖通載,非嚴統也。試問永公,洞宗著述,除淨柱偽說之前,更有何說?偽說足據,青州自撰之塔記反不足據乎?偽說足據,續略以前諸家金石之文獻反不足據乎?請公下一轉語。再問永公,佛祖通載載龍潭崇信果誰屬邪?本朝順治十年,通容嚴統出,始翻亂藏典,據會元小注收龍潭為天王之嗣,援雲門、法眼為馬祖之所出,以致諸山公詰,有司公討,卒至醜態百出,難於為言。今公集五燈全書,不能救正其非,且從而效之,陰懼罪案久定,人所共知,故游易其詞,曰據通載,然通載所載果如是乎?余埋頭盤山,二十餘年,未敢輕易論法門事,恐辱宗風,迫不得已,四次寄書與公,苦口勸誡,即欲殺欲割,亦不敢辭,無他,惟冀報佛恩祖恩於萬一耳。存誠錄二刻成寄覽。甲戌五月十五日。」
  與超永書外,復有上張相國素存書云「近有妄人,突出偽書,誑君罔聖,靡所不至。某x法如泰岳,x身如游塵,恐辱至道,不惜微軀,作存誠錄初刻成,進呈覽觀,今以二刻奉上,我大護法不忘宿因,俯垂明鑒,法門幸甚。」素存張玉書。又有與王侍郎阮亭書云「某辱知遇于先生,幾二十年,不為不久,先生知某戇直,不為不深,書札往復最伙,不為不信。而先生謂某豈好辯之人哉?然事有不獲已者,即斧鉞當前,固弗暇避耳!或謂出家應忍辱,不應辯諍,此戶外之見,皮膚之語也。昔吾佛世尊,有折攝二門,降伏外道,制諸魔王,非一x慈悲,以聽其戾亂橫言皮也。今超永根嚴統之偽書,引近日之■言,種種繆亂,某若隱忍而不敢言,此誠法門之罪人也。前存誠錄初刻成呈覽,今以二刻奉上。先生靈山囑累,當代鴻儒,維持世道,不無公論。」《蠶尾集》八,答拙庵禪師書云「侍者至自山中,詢知道味甚適。大刻存誠二錄,具知衛道苦心。向所以不奉報者,以天界浪杖人與費隱一段公案,流傳諸方,至今以為口實,似不必又煩筆舌。且張無盡行事污人齒頰,其言何足為有無哉!冤親平等,豈況斗諍,唯吾師裁之。」拙庵來書急,漁洋答書緩,拙庵來書熱,漁洋答書冷。漁洋所養,超於拙庵矣。
  惟徐華隱嘉炎撰《拙庵語錄》序,頗為拙庵張目,然亦限於丘玄素偽碑一節,至洞宗世次,局外人不能贊一詞也。序有云「余於禪宗,雅不能為楊大年、張無垢之入室,顧常留心考證之學,於方外典籍,時復博稽而詳核之。獨怪近者兩宗之爭,為張無盡所傳丘玄素偽碑事。無盡之品,視無垢不啻薰蕕,觀其陰陽於惇、卞之間,已非君子,彼所援附,豈足為信,乃欲藉以獨張南嶽之軍,為識已陋矣。拙庵爭之急,辨之疾,固有所不得已」雲。無垢張九成。序作於康熙三十八年己卯,華隱己未鴻博也。然鴻博參加《五燈全書》之諍者,尚有潘次耕耒,則別有作用者也。〔佛百〕 居士傳 居士傳總目錄
  五十六卷。清·彭際清編。收於《萬續藏》第一四九冊。收集從後漢到清·康熙間在家奉佛的人士(限於男性)三一二人的傳記,編成列傳體裁的專傳或合傳五十五篇,乃是記載歷代居士事跡比較完備的一部書。此書的編輯,是因為過去專載佛門人文事跡的書,像《弘明集》《廣弘明集》《佛法金湯》《金湯徵文錄》《法喜志》等,以及兼帶記載居士事跡的書,像《佛祖統紀》《佛祖通載》《傳燈錄》《續傳燈錄》《五燈會元》《東林傳》《往生傳》等所錄各人言行,編者認為不是失之太繁,便是失之太略,總覺得不恰當。還有像《居士分燈錄》《先覺宗乘》《居士禪燈錄》等書,只是宣揚禪宗,對於其他法門也不齊全。所以編者節取了上說各書內容的若幹部分,另外又引用了史、傳、諸家文集、諸經序錄、百家雜說,編成列傳,詳述各人學道的經歷,不局限於一家之言,一宗一派的範圍。
  本書從乾隆三十五年(1770)開始編撰,至四十年(1775)完成。
  本書編列的特點,表現於三方面:
  (1)關於人物,編者認為宗門中冒濫的很多,像夏竦、呂惠卿、章惇這些人原不足道,就是白居易、蘇軾對於佛教也是別有所長,而和宗門無關。並指出各書所載一些禪機因緣,並無可取。至於韓愈、李翱、周敦頤、歐陽修等,明明都是護儒闢佛的,不能拿偶然隨喜佛法的一件事就來牽強附會,替佛教裝門面,所以采擇從嚴。
  (2)關於言論,編者認為護法的文章,要從「真知灼見」自然流露出來的才可取,無貴乎詞藻華麗。所以像王巾的《頭陀寺碑》、王勃的《釋迦成道記》、柳宗元的諸沙門碑銘,只有文章而沒有行解相應的都從割愛。
  (3)關於行事,編者從儒家倫理的觀點,認為學佛的基礎在五戒,五戒就是儒家五常的體現,不能實行五常,就談不到五戒。認為南北朝中的不明忠義的人,如魏收、范曄、沈約、江總等,不應視為佛教居士,所以一概削除。
  本書內容,卷首是汪縉寫的序文,尾卷(卷五十六)載羅有高寫的《知歸子傳》,即是編者本人的傳,汪和羅是協助編者編集本傳的人。本文五十五卷,每卷收列傳一篇,傳末均系有編者的贊,有些還附有汪縉、羅有高的按語。列傳從後漢的牟融、安玄等開始,迄於清·康熙時的周夢顏,共三一二人。其先後編次大致依時代順序,但也有以人物的性質相同,匯為合傳,以致在時代上不能和前後各傳相連貫。其內容大概,卷一、卷二,十二人,時代為後漢、三國、兩晉。卷三至卷十一,四十六人,時代為兩晉、南北朝、隋、唐。卷十二,十二人,時代為南北朝、唐、宋、明。卷十三至卷十九,二十六人,時代為唐。卷二十至卷三十四,八十三人,時代為宋、元。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十人,時代為金、元。卷三十七至卷五十二,一一三人,時代為明。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五,十人,時代為明、清。
  本書因對以上人物評價的差別,列傳體裁分為三類,即專傳、合傳及附傳。計列於專傳的十七人,列於合傳的二一九人,列於附傳的七十六人。
  專傳是專就一人作列傳一篇。編者認為(萬續149·792上)「龐居士(蘊)之於宗,李長者(通玄)之於教,劉遺民(程文)之於淨土。」造詣很深,所以各撰專傳,用以表示尊崇。此外立專傳的有南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傅大士(傅翕),梁昭明太子(蕭統)、李綱、趙貞吉、張九成、王日休、袁黃等。
  合傳是合兩人以上為一傳。一篇合傳內大都是行事性質相類似,而無專傳必要的人。合傳略有六類:
  (1)傳一的牟融、安玄等宏法扶戒、導信化疑,同為佛教初傳中國時的啟蒙人物。
  (2)傳三的張野、王喬之等同為廬山白蓮社中的著名居士;傳二十四的鐘離瑾等都持名念佛勤修淨土。
  (3)傳十八的王敬初等同沐曹溪之風,究心禪道;傳二十的楊大億和李遵勖同得臨濟的機用,不捨塵勞,頓明心性。
  (4)傳十三的梁肅受教於湛然,裴休得法於宗密,都是能各宏其教的士大夫(以上三類是淨土、宗、教三類人物)。
  (5)傳十二的江x等都能以佛法來行孝道;傳三十的宗澤和張浚都於佛法有得,能抗拒異族的侵凌。
  (6)傳十九的王維、柳宗元、白居易,傳二十六的蘇軾、黃庭堅、晁補之,都是游心於佛海的文學家。
  附傳是附敘於他人傳中,這些大概是有師友、父子、兄弟等關係,連類而敘及的。例如支讖和支亮附於支恭明傳中,戴逵附於謝敷傳中,李端願附在李遵勖傳中,趙蒙吉附於趙貞吉傳中等。
  本書乃采輯各種史料而成,對於原文大都有些刪改,在各傳文篇末或一段後都註明資料出處,便於復勘原書。至於史料有訛誤處,常有校正。例如
  (1)卷一《闕公則傳》後附註出於《大唐內典錄》《念佛寶王三昧論》,並指出他書誤引公則為東林社中人,今據二書改正。
  (2)卷四《劉謙之傳》後注,指出澄觀《疏鈔》以謙之為北齊人,又謂感第三王子焚身供養文殊事因而發心,但按北齊無太和年號,且魏齊諸王子在史書列傳裡,也無焚身之事,今據《內典錄》削去。
  (3)卷十二《李觀傳》後注,指出此處李觀和《唐書》所載字元賓者先後相懸,而《法喜志》《金湯錄》錯為一人。
  (4)卷十三《裴休傳》後注,指出《清涼通傳》載河東節度使李詵使五台還,裴休和他論佛法,其言甚辯。但詵使五台是貞元十一年事,其時裴休年才數歲,何由與詵問答?明明是後人附會,所以削去。這些都足見編者對於資料的處理審慎和核實。
  編者雖專信淨土,但本書則遍載教、禪、淨三方面的人物。從本書可以見到各時代居士信仰的趨向以及前後的變化,所以它在佛教史上是有參考價值的。又本書只載男性人物,其在家女子著名的信佛者的傳記,編者另撰有《善女人傳》一卷。(李安)
  〔參考資料〕陳士強《居士傳采微》(摘錄自《法音》雜誌第五十一期)。〔佛百〕 諸家宗派 諸家宗派總目錄
  全一卷。清代僧守一空成編。光緒十六年(1890)與著者不詳之『佛祖心燈』合併刊行。又稱宗教律諸家演派。收於《萬續藏》第一五○冊。本書內容包括臨濟、溈仰、洞山、雲門、法眼五家之源流訣,以及天皇下宗派、天台教觀、華嚴賢首教、南山律派,並附有世數法系不詳之各派。全文以內含禪師名號之簡潔偈頌,列述諸宗源流傳承。卷後附錄摘自聖武記卷五之溯查西藏剌麻來源一篇。〔佛百〕 八指頭陀詩集 八指頭陀詩集總目錄
  十卷,續集八卷。釋敬安作。1919年由北平法源寺住持道階刊行。台灣坊間有多種影印本。
  釋敬安(1851~1912)字寄禪。曾燃二指供佛,自號八指頭陀。俗姓黃,湖南湘潭人。十彼歲時投湘陰法華寺出家,禮釋東林為師,不久即在南嶽祝聖寺受戒。曾向岐山仁瑞寺恆志參禪。歷住南嶽上封寺、長沙上林寺、寧波天童寺及七塔寺;及任寧波僧教育會會長等職。並於1912年創立「中華佛教總會」。
  《八指頭陀詩集》十卷,系收輯八指頭陀自同治十二年(1873)迄光緒十四年(1888),十五年間之古今體詩而成。前五卷由義寧陳伯嚴校刻行世,卷六至卷十由湘潭葉德輝續刻,並撰序云「其詩宗法六朝,卑者亦似中晚唐人之作。中年以後,所交多海內聞人,詩格駘宕,不主故常,籩籩乎有與鄧(白香)王(湘綺)犄角之意。湘中固多詩僧,以余所知,未有勝於寄師者也。」卷末並附有八指頭陀自述平生幻跡及學詩緣由一文。
  1919年,道階及湘潭楊度,將上述十卷詩集與八指頭陀生前自定之續集八卷合輯刊行(此即現行版本),詩集之前並收錄湘潭王貽運、葉德輝所撰舊序三篇,以及湘潭楊度所作敘文一篇。
  ◎附:楊度《八指頭陀詩集序》
  予世居湘潭之姜禾/田。寄禪師為姜禾/田黃姓農家子,幼孤貧,為人牧牛,十餘歲時,投山寺出家為僧,然兩指供佛,故名八指頭陀。師長予將二十歲,予幼時即聞鄉有奇僧,具夙慧,能為詩,初不識字,以畫代書,不知壺字輒畫壺形。其時,姜禾/田鐵匠張正晹及予妹叔姬,皆不學詩而自能詩。鄰居三里以內有此三異,鄉人傳以為奇。而王湘綺先生,隱居雲湖,相距才十餘里,予輩鹹師事之。其地又有老農沈氏,能學陶詩,群呼為沈山人。又有陳梅羹處士,亦居姜禾/田,博學能詩,不事科舉,刻有陳姜禾/田集。一鄉之中,詩學大盛,高談格調,卑視宋明漢魏三唐,自成風氣。
  惟師自出家後,遠遊於外,其先塋在姜禾/田,偶歸拜墓,因來相訪,予始識之。聞其自言初學為詩甚苦,其後登岳陽樓,忽若有悟,遂得句云「洞庭波送一僧來。」後游天童山,作白梅詩,亦云靈機偶動率爾而成。然師詩格律謹嚴,乃由苦吟所得,雖雲慧業,亦以工力勝者也。師曾宿予山齋,予出屏紙,強其錄詩,十字九誤,點畫不備,窘極大汗,書未及半言,願作詩以求赦免,予因大笑,許之。
  自後,師不再歸,予亦出遊湖海,流離十有餘載,中間未曾一見,惟予居日本時,師自浙江天童山寄詩一首而已。民國元年,忽遇之於京師,游談半日,夜歸宿於法源寺,次晨,寺中方丈道階法師奔告予曰「師於昨夕涅般矣。」予詢病狀,乃雲無病。道階者,亦湖南人,妙解經論,善修佛事,師之弟子也。予偕詣寺視之,遣歸葬於天童,並收其平生詩文遺稿以歸,待乞湘綺先生為刪蕪雜以之付刊。先生暮年耽逸,久未得請,予亦因政變身為逋客,未暇及此,湘綺先生旋復辭世。更越二載,予得免名捕,復還京邑,始出斯稿以付手民,然未敢為刪定,僅整齊次第之而已。
  師詩曾由義寧陳伯嚴、湘鄉王佩初、同縣葉煥彬先後為刊十卷,其未刊者八卷,師自定為續集,今為輯合而全刻之,附以雜文,都為十九卷。道階及予妹婿王君文育、同學喻君味皆、友人方君叔章,為之校字。文育,湘綺先生第四子也。凡校刻經八閱月而始成,距師逝世逾七年矣。世變孔多,劫灰遍地,而此稿猶存。端忠憫辛亥南行,從予借取叔姬詩稿以去,雲將鈔稿見還,後乃攜以入蜀。革命事起,端既被害,稿亦遺亡,副本雖存,然不備矣。予丙辰歲逋亡,出京之日,隨身手篋所儲只此故人遺稿,故未散滅以至於今。執彼例茲,寧非獨幸。世間生滅無常,一切等於此物,師何必有此作,予何必無此刊。事與教法無關,而於因緣足述,故詳敘之於此。民國八年十二月湘潭楊度序。〔佛百〕 禪宗直指 禪宗直指總目錄
  一卷。清·石成金撰。收在《萬續藏》第一一二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五冊。
  本書為作者(揚州人,字天基,號惺齋)所著傳家寶典之一,內題「傳家寶禪宗直指」。本書之主旨如內題下所示「明心見性須知,成佛成祖要法」,即在明示經由參禪工夫而明心見性,成佛成祖之要法。全書分《密傳參禪要法》及《密傳佛法通旨》兩部分。前者列舉四十六項參禪要法,並加以詳述;後者以十項佛法通旨,解釋世人對佛法之一般性論難。〔佛百〕 佛祖正宗道影 佛祖正宗道影總目錄
  凡四卷。守一空成重編。光緒六年(1880)刊行。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畫諸祖之道影(畫像)一百餘尊,收藏於牛頭山,萬曆十七年(1589)由紫柏老人作序刊行。至崇禎十一年(1638),真寂院之元賢追補一三○尊,刻印行世。康熙十五年(1676),靜熙啟公收錄一六六尊,編成『宗門正脈道影』,其後,幾經整理統計,共收二四○尊,分為四卷,重刊翻刻。卷一收佛祖正宗三十九人,並附錄旁支、牛頭支。卷二收南嶽正宗六十八人,列舉臨濟宗、溈仰脈。卷三收青原正宗八十五人,曹洞脈、雲門脈、法眼脈。卷四收教律連宗四十八人。〔佛光〕 萬法歸心錄 萬法歸心錄總目錄
  清祖源超溟撰,明貫編。全書三卷。清康熙十六年(1677)序刊。本書旨在闡明「三教為殊途同歸之法」,因「萬法歸於一心」。捲上共三部分,為「警省俗迷」、「儒釋論理」、「釋道辨偽」,明示三教教理;卷中三部分為「頓悟修正」、「教乘差別」、「惟心淨土」,論述諸教淵旨。卷下五項「禪分五宗」、「十魔亂正」、「經語引證」、「七佛偈」、「佛經已明祖語述後」說明「萬法歸一,諸教一心」之理。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甲第十九套。〔大全〕 禪門日誦 禪門日誦總目錄
  二卷。收在《禪宗全書》第九十七冊。原作者及刊行年代均不詳。系收錄清代禪門日常諷誦之經、律、偈、儀文、咒等,以及禪門諸師之法語、警策、問對、訓誨文等。版本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光緒十二年(1886)鼓山(福建省)湧泉寺能成募刊本、光緒二十六年序刊本、浙江天童寺原本之金陵刻經處重刊本等。各種版本之內容略有出入,但朝課之《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心經》《回向文》,與晚課之「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佛說阿彌陀經》《蒙山施食》《回向文》等,則內容相同。〔佛百〕 宗范 宗范總目錄
  凡二卷。清代錢伊庵編,道光十五年(1835)刊行。收於《萬續藏》第一一四冊。伊庵以禪源、徹參、調習、入聖、利人、顯喻、機用、綱宗、示辯、貫教等十章,說別傳之妙心。援引各宗先聖之參悟機緣,依參究之先後次序,層層闡示教禪合一、禪淨雙修之義;吁學人發「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之宏願。〔佛光〕 鴛湖用禪師語錄 鴛湖用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妙用說,悟進、悟元等編。二卷。卷首有序。捲上收住福建寧府普明禪寺語錄、機緣、拈古、頌古、像贊、法語,卷下收書啟、偈頌、雜著、行狀、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七冊。〔大全〕 南嶽山茨際禪師語錄 南嶽山茨際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通際說,達尊、遠謙等編。四卷。卷首有序。卷一收住杭州府東明禪寺語錄,住南嶽綠蘿庵語錄、住長沙府瀏陽南源禪寺語錄,卷二收拈古、代古、頌古,卷三收機緣、法語、書,卷四收詩偈、雜著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七冊。〔大全〕 萬如禪師語錄 萬如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通微說,行猷等編。十卷。卷首收序、荊溪龍池老和尚列傳。卷一收住浙江嘉興府如如禪院語錄,卷二收住福建興化府曹山上生禪寺語錄,卷三至卷六收住荊溪龍池山禹門禪寺語錄,卷七收示眾、入室機緣、勘辯機緣、問答機緣、卷八收法語、拈古、頌古,卷九收書問、真贊,自讚,卷十收佛事、雜著、偈。卷末附行實、行狀、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六冊。〔大全〕 雪竇石奇禪師語錄 雪竇石奇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通雲說,行正等編。十五卷。卷首有序。卷一收住台州靈鷲禪寺語錄、住天台景星巖淨居禪寺語錄、垂問,卷二至卷五收住明州雪竇山資聖寺語錄,卷六收住興化普潤禪院語錄、住慈水香山禪寺語錄、住永嘉頭陀山密印禪寺語錄、住婁東南廣禪寺語錄、小參,卷七、機緣上,卷八,機緣下、代,卷九卷十收法語、頌古,卷十一至十三收偈語、雁山雜詠、歌詠,卷十四,題贊,卷十五收佛事、行狀、塔銘、後序。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六冊。〔大全〕 牧雲和尚七會語錄 牧雲和尚七會語錄總目錄
  清通門說,行瑋等編。六卷,卷一收上堂、小參、夜參、普說、示眾、示語、禪淨玄昌,卷二收室中語要、書、答語、天童上堂,卷三收像贊、佛事,卷四至卷六收偈。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六冊。〔大全〕 天岸升禪師語錄 天岸升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升說,元玉等紀錄。二十卷。卷一至卷八,收住青州大覺禪院語錄,卷九至卷十一收再住青州法慶寺語錄,卷十二至十三收大覺首座寮秉拂,卷十四收示眾,卷十五收大覺首座寮機緣、庵居機緣、大覺勘辨、垂代,卷十六收頌古、臨濟四料簡、浮山九帶,卷十七收華嚴五十三參頌引、頌,卷十八收佛祖尊宿禪師贊,卷十九、偈,卷二十、佛事,法語、雜著、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六冊。〔大全〕 破山禪師語錄 破山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海明說,印正等編。二十卷。卷前有序。卷一至卷六收上堂、小參,卷七收問答機緣,卷八至卷十一收法語,卷十二、書問,卷十三、拈古、頌古、聯芳偈,卷十四至十六、示偈,卷十七、佛祖贊、自讚,卷十八至十九、雜偈,萬峰景。卷二十、雜著、佛事、行狀。卷末附年譜序、年譜、塔銘,由印巒等輯、印綬等編。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六冊。〔大全〕 百癡禪師語錄 百癡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行元說,超宣等編。三十卷。卷首有序,卷一收福建建寧蓮峰禪院語錄、建寧寶峰禪院語錄,卷二收建寧百山景星禪院語錄,卷三收浙江杭州皇崗太平禪寺語錄、機州金山長慶禪寺語錄,卷四至卷八收嘉興金粟山廣慧禪寺語錄、嘉興梵勝禪院語錄,卷九收江南松江明發禪院語錄,卷十收松江超果禪寺語錄,卷十一收再住松江明發禪院語錄,卷十二收松江明發禪院語錄,卷十三收福建興化蓮山國歡崇福禪寺語錄,卷十四收示眾、金粟首座寮秉拂,卷十五至十六收小參、入室,卷十七收拈古、頌古、問答機緣,卷十八至十九收法語,卷二十至二十二收偈,卷二十三收啟、疏引,卷二十四,書問,卷二十五說,卷二十六收跋題、歌、辭,卷二十七,贊,卷二十八,佛事、銘、記,卷二十九,行實、賦、序、祭文,卷三十、雜詠。收入《明嘉興大藏經》。〔大全〕 雲峨喜禪師語錄 雲峨喜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行喜說,智恆等編。二卷。卷前有序。捲上收住霍丘大別山普濟禪寺語錄、住河南光山縣普福禪寺語錄、住蘿山縣國祥山龍池禪寺語錄、住湖廣隨州落黃法興寺語錄,住河南府汝州風穴禪寺語錄,卷下收陝西長安大興善寺語錄、再住風穴禪寺語錄、問答入室機緣、拈古、頌古、贊偈、佛事、雜著、行實。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八冊。〔大全〕 斌雅禪師語錄 斌雅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鑒說,海岳記錄。二卷。卷前有序。捲上收住浙川縣山/乍山/各山法海寺語錄、住臨潼交口龍華寺語錄、住渭南靈台寺語錄、住西安封村寺語錄、住寧夏海寶禪寺語錄,卷下收漢中西鄉洪崖寺語錄、住山西陽城開明寺語錄、偈頌,雜著。《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八冊。〔大全〕 永濟融撣師語錄 永濟融撣師語錄總目錄
  清融說,師住、妙印等編。二卷。捲上收關東普寧普慈寺語錄、住遼陽永安寺語錄、再住永安禪寺語錄、小參、住雙塔寺入院語錄、垂問、落堂、入室機緣、勘辨機緣、自讚,卷下收普說、茶話、拈古、雜錄、行實。收入《明嘉興大藏經》二十八冊。〔大全〕 伏師祗園禪師語錄 伏師祗園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行剛(尼)說,授遠、超宿等編。二卷。卷前有像、序。捲上收升座、小參、示眾,機緣、拈古、頌古、偈語、書問、題贊、佛事,替下收源流頌、行狀、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八冊。〔大全〕 季總徹禪師語錄 季總徹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徹(尼)說,超詳記錄。四卷。卷首有序、開堂啟,卷一收上堂、小參,卷二,收示眾。機緣、法語,行實,卷三,拈古、頌古。源流頌,卷四、詩偈、贊、書問、雜著、佛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八冊。〔大全〕 二隱謐禪師語錄 二隱謐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行謐說,超巨、超秀等編。十卷。卷前有序。卷一收住越州剡溪獅峰法禪寺語錄、住嘉興秀水棲真禪寺語錄、卷二,再住越州剡溪獅峰法祥禪寺語錄、住越州獨秀峰大明禪寺語錄,卷三,住松江華亭船子法忍禪寺語錄,卷四,住常州宜興屺山保安禪寺語錄,卷五,小參、示眾,卷六,示眾、法語、拈頌,卷七,舉古、別古、代古、機緣,卷八,拈古,卷九,頌古,卷十,源流雜偈、啟、書、雜著。附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八冊。〔大全〕 芝嚴秀撣師語錄 芝嚴秀撣師語錄總目錄
  清超秀說,明一等編。二卷;捲上收住湖廣荊州府江陵水月禪院語錄——上堂、小參;卷下收頌古、佛事、行實。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八冊。〔大全〕 懶石聆排師語錄 懶石聆排師語錄總目錄
  清覺聆說,海瑞等編。四卷。卷一收住漢中府靜明禪寺語錄、住漢中府寶林禪院語錄。住雲南府商山禪院語錄;卷二,小參。廣錄、贊、機緣、頌古,卷三,行由、法語、書、佛事、十無歌。分燈偈,卷四,偈。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八冊。〔大全〕 法璽印禪師語錄 法璽印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正印說,性圓等編。十二卷。卷一至卷二收住江西南康建昌縣鳳棲山同安禪寺語錄;卷三收住江西南昌府靖安縣龍門山暇僧禪寺語錄;卷四收住南城清化禪寺語錄;卷五收小參、普說、示眾、茶話;卷六收,法語;卷七收,勘驗機緣、參見機緣;卷八收,書、啟;卷九收,真贊、自讚;卷十收,頌古、付法偈、詩;卷十一收,佛事;卷十二收,募疏、雜著。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八冊。〔大全〕 南嶽繼起和尚語錄 南嶽繼起和尚語錄總目錄
  清弘儲說,濟璣等編。十卷。收住禪符等十一寺語錄及《錄巖二一錄》《南嶽正續錄》。收入《明嘉興大藏經》三十四冊。〔大全〕 昭覺丈雪醉祥師語錄 昭覺丈雪醉祥師語錄總目錄
  清通醉說,徹細等編。十卷。卷一收住成都府白牛山雪居寺語錄、住遵義府禹門禪院語錄、住陝西漢中府靜明寺語錄;卷二收,住浙江嘉興府青蓮禪院語錄、再住漢中府靜明寺語錄;卷三收,住保寧府草堂寺語錄、住順慶府昆盧山鶴乘寺語錄;卷四收,住成都府昭覺寺語錄;卷五收,問答機緣、勘辨機緣、廣錄;卷六收,頌古、贊、分燈;卷七收,法語、佛事;卷八收,書翰、行實;卷九至卷十收,偈;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七冊。〔大全〕 石霜爾瞻禪師語錄 石霜爾瞻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達尊說,本開等記。二卷。捲上收住瀏陽石霜禪寺語錄、機緣;卷下收拈古、頌古、偈、贊、書、佛事、雜著、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七冊。〔大全〕 山暉禪師語錄 山暉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完壁說,宗上編。十二卷。卷一,住平越府龍門護國禪院語錄——上堂。卷二,住平越府興慶萬壽禪寺語錄——上堂。卷三,住甕安縣聖恩禪院語錄——上堂。卷四,住黃平州高興長松禪院語錄——上堂、住揚州府高郵州福海禪院語錄——上堂。卷五,小參。卷六,晚參。卷七,機緣、入室機緣。卷八、法語。卷九、雜偈。卷十,雜偈。卷十一至十二,尺牒。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冊。〔大全〕 雞肋集 雞肋集總目錄
  清蘊上說,道泛、道沖等錄ˍ一卷。收小參、機緣、垂問、頌古、代語、雜偈、贊、雜著。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冊。〔大全〕 法瀾澄禪師語錄 法瀾澄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原澄說,清杲編。二卷。捲上收,住荊州天王禪寺、當陽度門禪寺語錄。卷下收住荊州菩提場、報恩禪寺語錄、機緣、入室、偈頌、佛事、塔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冊。〔大全〕 天王水鑒海和尚六會錄 天王水鑒海和尚六會錄總目錄
  清慧海說,原澄等編。十卷。卷一至卷四,收住荊州鐵佛寺與天王禪寺、揚州地藏禪寺、鄂州黃龍撣寺、漢陽棲賢禪寺、嘉興金粟山廣慧禪寺語錄。卷五至十收機緣,佛事、偈、贊、題跋、尺牒、行狀、傳、記、序、告文、祭文、碑文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冊。〔大全〕 天王水鑒海和尚五會錄 天王水鑒海和尚五會錄總目錄
  清慧海說,原澄等編。六卷。卷一至卷四,同六會錄。卷四至卷六收示眾、機緣、佛事、贊、詩偈、尺犢、題跋、序、碑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冊。〔大全〕 天王水鑒海和尚金粟語錄 天王水鑒海和尚金粟語錄總目錄
  清慧海說,原澄、原上等編。三卷。收上場、行狀、傳、記、尺牘、像贊,雜著、雜偈、佛事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二十九冊。〔大全〕 介庵進禪師語錄 介庵進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悟進說,真理等編。收上堂、示眾、小參、拈古、頌古、行實、機緣、問答、垂問、佛祖贊、自讚、法語、書問、偈頌、疏引、序跋、箴銘、佛事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冊。〔大全〕 一初元禪師語錄 一初元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元說,真開、真智等編。收上堂、示眾、小參、機緣、行實、頌古、像贊、詩偈、雜著、佛事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冊。〔大全〕 蓮月印正禪師語錄 蓮月印正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印正說,發慧等編。八卷。收上堂、小參、晚參。拈古、頌古、機緣、法語、行實,偈。書、像贊、佛事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冊。〔大全〕 月幢了禪師語錄 月幢了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徹了撰,達最等編。四卷。收上堂、小參、廣錄、茶話、入室機緣、問答機緣、法語、行實、頌古、分燈、書問、贊、偈、歌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冊。〔大全〕 斷愚真智禪師語錄 斷愚真智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真智說,機輪等編。二卷。收升堂、小參、示眾、機緣、行實、頌古、偈頌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冊。〔大全〕 達變權禪師語錄 達變權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顯權撰,海澄等編。五卷。卷一至卷三收住明州慈溪縣五磊山靈峰禪寺語錄。卷四至卷五收頌古、垂問、偈、佛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二十九冊。〔大全〕 方融如璽禪師語錄 方融如璽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如璽說,興林等編。三卷。收上堂、小參、示眾、機緣。室中垂語、小佛事、行腳垂示、像贊、歌。偈、行實和中峰禪師懷淨土詩。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冊。〔大全〕 不禪師師語錄 不禪師師語錄總目錄
  清法通說,性靈等編。十卷。收住清泉、碧山、普庵寺語錄。上堂、小參、法語、示眾開示、問答機緣、勘辨機緣、頌古、行實、佛祖贊、自讚、分燈、指禪說、和牧牛頌、雜偈、佛事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三十二冊。〔大全〕 神鼎雲外澤語師語錄 神鼎雲外澤語師語錄總目錄
  清行澤說,宏付/心等編。十五卷。收上堂、普說、小參、機緣、法語、頌古、書問、偈、淨土百詠、詩、雜著,妄刻續燈語錄說、散話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三冊。〔大全〕 檀溪梓舟禪師師語錄 檀溪梓舟禪師師語錄總目錄
  明船說,清明輝等編。三卷。收上堂、升座、小參、法語、機緣、垂問、像贊、拈頌、聯芳、行實、法語、雜著、佛事、垂問機緣、詩、偈贊、書、佛事、大覺庵語錄、甘泉寺語錄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三冊。〔大全〕 虛舟行禪師師語錄 虛舟行禪師師語錄總目錄
  清行省說,超直等編。四卷。收上堂、小參、機緣、示眾、上供、偈、題贊、自讚、拈古、頌古、佛事、行由、詩集、筏喻初學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三冊。〔大全〕 益州嵩山野竹禪師後錄 益州嵩山野竹禪師後錄總目錄
  清福慧說,洪希等編。八卷。收上堂、法語、書問。記、歷代祖圖真贊、雜偈、補遺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三冊。〔大全〕 石磷宗禪撣師語錄 石磷宗禪撣師語錄總目錄
  清宗堅說,妙聖等記。三卷。收上堂、小參、晚參、示眾、法語、機緣、真贊、頌古、拈古、雜偈、小佛事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三冊。〔大全〕 自閒禪祥師語錄 自閒禪祥師語錄總目錄
  清覺說,暹等編。八卷。收住羅漢禪寺、慈濟禪寺、法海禪寺、岳林禪寺、芙蓉禪寺語錄、示眾、小參、晚參、法語、問答、室中勘辨、拈古、頌古、聯芳偈、行實、書問、贊、自讚、佛事、詩偈、雜著、行狀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三冊。〔大全〕 予暹禪師語錄 予暹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洪暹說,法雲等編。六卷。收語錄、小參、示眾、晚參、開示、機緣、勘辨機緣、拈頌、聯芳偈、像贊、自讚、詩偈、行實、佛事、雜著等。收入《明藏興大藏經》第三十三冊。〔大全〕 內紹禪師語錄 內紹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種說,照維等編。二卷。收住蘇州甫裡月掌禪院語錄、得閒堂頌古。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四冊。〔大全〕 靈靈樹遠禪師雲巖集 靈靈樹遠禪師雲巖集總目錄
  清僧遠說,廣仍記。二卷。收垂示、機緣、詩、歌、偈、頌、贊、序、說、雲巖頌古、靈巖九頌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四冊。〔大全〕 雲腹智禪師語錄 雲腹智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道智說,岳賢等編。二卷。收住重慶府大足縣悟燈禪寺語、小參、法語、書問、雜偈、真贊、佛事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四冊。〔大全〕 雲叟住禪師語錄 雲叟住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住說,元一紀錄。收住潭州龍牙禪寺語錄、晚參、小參、機緣、頌古、法語、詩偈、像贊、佛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四冊。〔大全〕 東山破峰重禪師語錄 東山破峰重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普重說,傅慧等編。收住龍驟禪院、佛興禪寺、香積禪院、觀音禪院語錄、舉古、頌古、機緣、入室、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大全〕 秀野林禪師語錄 秀野林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明林說,最正等編。三卷。收上堂、小參、示眾、普說、法語、拈頌、牧牛頌、機緣、書復、像贊、聯芳、法語、偈、雜著、佛事、壽塔、行實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大全〕 綠蘿恆秀林禪師語錄 綠蘿恆秀林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發林說,光悠等編。二卷。收住雲南開化府專禪寺、沅江府萬壽寺、皈依禪寺、綠蘿山繼祖堂語錄、示眾、小參、機緣、頌古、聯芳偈、贊、自讚、書問、雜著、行實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大全〕 寂光豁禪師語錄 寂光豁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豁說,發育等編。六卷。收住蓬溪縣龍印山佛子禪寺等四寺語錄、拈古、頌古、機緣、像贊、次古德十可行,書問、行實、分燈、法語、示偈、牧牛頌、雜偈、雜著、山居、佛事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大全〕 獨郎行日禪師語錄 獨郎行日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行日說,超香等編。二卷。收住天台通玄四寺語錄、小參、晚參、示眾、機緣問答、拈古、頌古、和梁山牧牛十頌、像贊、詩偈、佛事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大全〕 石璞超質禪師語錄 石璞超質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超質說,明嵩等編。二卷。收住香林禪院、曹溪禪院語錄、頌古、佛事、機緣、贊、詩偈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大全〕 奇然智禪師語錄 奇然智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超智說,明林等編。二卷。收住黃龍等禪寺語錄、小參、普說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三十六冊。〔大全〕 寶持總禪師語錄 寶持總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玄總(尼)說,明英等記。二卷。捲上收錄序、住禾域妙湛禪院語、任海鹽南詢禪院語錄;卷下收錄機緣、頌古、真贊、書問。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五冊。〔大全〕 靈瑞尼祖揆符禪師妙湛錄 靈瑞尼祖揆符禪師妙湛錄總目錄
  清符(尼)說,師照等記。五卷。卷首收序,卷一收錄住秀州妙湛園語;卷二收住秀州妙湛園語;卷三收住秀州妙湛園語;卷四收拈古;卷五收頌古。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五冊。〔大全〕 靈瑞禪師巖華集 靈瑞禪師巖華集總目錄
  清符(尼)說,振澄等記。五卷。卷首收序;卷一示眾;卷二收代語、室中垂問;卷三收五宗門風頌語、佛祖真贊;卷四收偈頌;卷五收雜偈。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五冊。〔大全〕 慧覺衣禪師語錄 慧覺衣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照衣說,徹御等編。三卷。卷一收住長慶府長安山崇因禪寺語錄、住湖山治平禪寺語錄、住太公山石寶禪守語錄、住江津縣圓通禪寺語錄;卷二收住雲浮山珠林洪福寺語錄、住巴縣青巖寶蓮院語錄、復住治平禪寺語錄、小參、機緣;卷二收法語、諸頌、諸贊、印偈、行狀碑、法派、佛事、眾偈。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五冊。〔大全〕 華嚴聖可禪師語錄 華嚴聖可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德玉說,光佛等編。五卷。卷一收住重慶府巴縣華嚴禪院語錄——一上堂、住重慶府報恩禪寺語錄——上堂、再住華嚴院語錄——上堂;卷二收上堂;卷三收晚參、機緣;卷四收拈古、頌古;卷五收雜錄。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五冊。〔大全〕 廣福山勝覺寺密印禪師語錄 廣福山勝覺寺密印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真傳說,如[日+韋]等編。十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湖廣會同縣洪江回龍禪院——上堂、住湖廣靖州綏寧縣波羅山雲棲寺——上堂、住新州白雲山——上堂、住東城觀音庵——上堂;卷二收再住回龍禪院——上堂、住黔陽縣安江廣福山勝覺寺——上堂;卷三收住會同縣旗山永興禪寺——上堂;卷四收小參;卷五卷六收開示;卷七收法語、牧牛頌古、十無語頌;卷八收機緣、勘辨、拈問代頌;卷九收頌古、續集頌古;卷十收山居、集詩、水居;卷一十一收雜偈、諸贊、自讚;卷十二收雜偈、附靈隱老人塔銘碑記、重修廣福山勝覺寺疏引、重修旗山永興禪院疏引、密印和尚塔銘碑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五冊。〔大全〕 草堂耨雲實禪師語錄 草堂耨雲實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真實說、寂訥等編。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保寧府草堂寺語錄;卷二收示眾、機緣、拈古、頌古、牧牛頌、分燈、像贊、行由;卷末附題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佛冤禪師語錄 佛冤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徹綱說,性純等編。十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中川古字山諸古禪院語錄、住成都府威風山昭覺禪院語錄;卷二收住成都府威風山照覺禪院語錄、住雙流洛伽山潮音禪院語錄;卷三收再住威風山昭覺禪院語錄;卷四收再住古字山諸古禪院語錄;卷五收住內江天池山般林禪院語錄;卷六收再往威風山昭覺禪院語錄;卷七收昭覺首寮秉拂、機緣、拈古;卷八收東土歷傳祖師像贊;卷九牧源流拈頌;卷一十收頌古、分燈、行由;卷十一收法語、雜著、佛事;卷十二收書問、詩偈、歌;卷末附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印心佛敏訥禪師語錄 印心佛敏訥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寂訥說,法棟等錄、法通等編。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關西大悲禪院語錄、住漢中印心禪院語錄、勘驗機緣、問答機緣;卷二收頌古、分燈(自讚)、雜偈(歌)、行實、碑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憨休禪師敲空遺響 憨休禪師敲空遺響總目錄
  清如乾說,張恂編閱、繼堯校訂。十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碑記、序、傳、行狀;卷二收塔銘、辭。賦、祭文、牒、說、跋;卷三收疏、引、閒話;卷四收啟;卷五收尺牘上;卷六收尺牘下;卷七收像贊;卷八收偈;卷九至卷十二收詩。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策三十七冊。〔大全〕 遠庵澧禪師語錄 遠庵澧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本澧說,元視等編。十六卷。卷首收序;卷一至卷三收住潭州神山資聖禪寺語錄;卷四至卷六收住明州太白山天童弘法禪寺語錄;卷七收住明瑞寺語錄;卷八收住明州瑞嚴山興福禪寺語錄,住越州平陽山興福禪寺語錄、住明州白雲山延祥禪寺語錄;卷九收小參;卷十收小參、秉拂;卷十一收秉拂、普說;卷十二拈古、頌古、機緣;卷十三收法語、偈;卷十四收贊;卷十五收佛事;卷十六收書啟雜著;卷末附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古宿尊禪師語錄 古宿尊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尊說,明園等編。六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鄧州丹霞禪寺語錄、住黃州洞山峴石禪寺語錄;卷二收住河東靈巖禪寺語錄、住上黨聖泉禪寺語錄、住高平佛掌禪寺語錄;卷二收住太原紅溝白雲禪寺語錄、機緣、聯芳、拈古、頌古;卷四收佛事、書問、歌疏、像贊;卷五收雜偈、雜詠、山居雜律、五言古、七言古;卷六收五言律、七言律、五言絕、七言絕、行實。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神鼎一揆禪師語錄 神鼎一揆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元揆說,成炯等編。十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郢州月掌山壽聖禪寺語錄、住安陸京山縣永隆禪寺語錄;卷二至卷五收住潭州神鼎資聖禪寺語錄;卷六收住明州瑞巖首座寮秉拂小參。住明州西堂寮秉拂小參;卷七收拈頌古上;卷八收拈頌古下、像贊;卷九收佛事、機緣;卷十收詩偈;卷十一收書復;卷十二收行實。壽塔銘、法語、雜著(原書未標出)。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洪山俞昭允汾禪師語錄 洪山俞昭允汾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允汾說,上睿等編。六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江西廬山西林乾明禪寺語錄;卷二收住郢州潼泉山法興禪寺語錄;卷三收住鄂州廣慧禪寺語錄、住景陵紫芝庵語錄;卷四收住鄂州大洪山寶通報國禪寺語錄;卷五收住齊安天台山赤城禪寺語錄——一示眾、機緣、頌古、塔銘、重修洪山寺疏、佛事;卷六收詩偈。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北京楚林禪師語錄 北京楚林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上睿說,照琮等錄。六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潭州南雲興化禪林語錄、住南雲放光山毘盧禪寺語錄;卷二卷三收住郢州潼泉山法興禪寺語錄;卷四收住北京慈明寺語錄、住北京翊教寺語錄;卷五卷六收頌古。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長目電禪師語錄 長目電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光電說,悟本編。二卷。卷首收序;捲上收任彌陀寺——上堂;卷下收示眾、機緣。頌古、雜偈、佛事、行狀。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華嚴還初佛禪師語錄 華嚴還初佛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佛說,通量等編。二卷。卷首收序;捲上收住重慶府巴縣華嚴禪院語錄——上堂、小參、茶話;卷下收機緣、拈古、舉古(頌古)、雜偈、佛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荊南內護國寺啟真誠禪師語錄 荊南內護國寺啟真誠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誠說,振聞編。四卷。卷首收序、開堂疏;卷一收上堂、示眾;卷二收小參、垂問、法語、機緣;卷三收佛祖真贊、拈頌(付);卷四收贊、偈(佛事)。詩、啟。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終南山蟠龍子肅禪師語錄 終南山蟠龍子肅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超遠說,性明編、海闊等錄。一卷。收入序、上堂、小參、早參、晚參、入室、勘驗、拈古、頌古、贊、佛事、雜著、行實、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鶴林天樹植禪師語錄 鶴林天樹植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行植說。湛佑編。一卷。收序、上堂、小參、示眾、頌古、佛事、行實、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知空蘊禪師語錄 知空蘊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學蘊說,通來等編。二卷。卷首收序;捲上收上堂、小參、示眾、茶話、行錄;卷下收法語、機緣、贈偈、三關總頌、十無頌、像贊、雜著。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浦峰長明炅禪師語錄 浦峰長明炅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性炅說,海棟編。一卷。收序、上堂、示眾、頌古、牧牛頌、聯芳、法語、佛書、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浦峰法柱棟禪師語錄 浦峰法柱棟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海棟說,慧升集、慧渠編、慧岱錄。二卷。卷首收序;捲上收住辰州府天雲山浦峰寺語錄——上堂、拈古、頌古、牧牛頌、聯芳偈;卷下收機緣、示偈、雜著、書問、佛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翼庵禪師語錄 翼庵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善酇說,序燈、序璋、力端等記錄。八卷。國清語錄二卷收住天台國清禪寺語錄,真如語錄三卷收住真如禪寺語錄;卷六收通玄語錄;卷七卷八為和寒山詩收序(原書有缺頁)、原序、捲上、卷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隱元禪師語錄 隱元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隆琦說,海寧等編。十六卷。卷一至卷七,收住福州府福清縣黃檗山萬福禪寺、浙江嘉興府崇德具福巖禪寺、福建福州府長樂縣龍泉禪寺等寺語錄;卷八收小參;卷九收源流頌;卷十收頌古、拈古、行實;卷十一收入室、問答機緣,法語、答垂語;卷十二收啟、書問;卷十三至十五,收書偈;卷十六收贊、雜記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七冊。〔大全〕 蓮峰禪師語錄 蓮峰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素說,性深等編。十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福建興化府莆田縣孤山禪寺語錄、住興化府仙遊縣九座山太平興國禪寺語錄;卷二收住興化府仙遊縣報恩禪寺語錄;卷三收住興化府龍華萬壽禪寺語錄、住興化府廬山通天禪寺語錄、住興化府獅山西明禪寺語錄;卷四收小參;卷五收示眾、拈古、頌古、代古;卷六收入室、勘辨機緣、法語、贊;卷七收序、歌、付、行實、啟、引、辭、銘、佛事;卷八收文、偈雜詠上;卷九收雜詠中;卷十收雜詠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德風祥師般若語錄 德風祥師般若語錄總目錄
  清說,如惺等編。六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上堂;卷二收頌古;卷三收問答機緣;卷四收偈;卷五收題贊;卷六收佛事、行由。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山鐸真在禪師語錄 山鐸真在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真在說,機雲、智旭等錄。一卷。卷內收住江西九江府廬山東林興隆禪寺語錄、住楚黃蘄水縣華桂山能仁禪寺語錄、住黃安碧雲山龍興禪寺語錄、機緣、勘辨、拈古、頌古、法語、茶話、佛事、詩偈、雜著、行狀。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大悲妙雲禪師語錄 大悲妙雲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真雄說,機德等編。六卷。卷首收序、請啟、付;卷一收住山東臨清州大悲禪寺語錄;卷二收住浙江嘉興府三塔景德寺海會禪院語錄;卷三收拈古;卷四收頌古、法語、行略;卷五收機緣、像贊、聯芳偈;卷六收詩偈、佛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晦獄旭禪師語錄 晦獄旭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旭說,全琳等錄。八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嘉興府金明禪寺語錄;卷二收住三塔龍淵海會景德禪寺語綠;卷三收住鎮江府北固山甘露寺海門禪院語錄;卷四收住鎮江府北固山甘露禪寺語錄;卷五收住京口大覺禪寺語錄、住勝果禪寺語錄;卷六收復住金明禪寺語錄;卷七收住嘉興府真如禪寺語錄;卷八收拈古。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華嚴不厭樂禪師語錄 華嚴不厭樂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道樂說,德晉記錄。三卷。卷首收序、行由;卷一收住貴州興隆衛龍山寺語錄。住四川遵義府南隅裡玉泉寺語錄、住重慶府華嚴禪寺語錄;卷二收小參、機緣、拈頌;卷三收單頌、雜著、印偈、佛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鶴峰禪師語錄 鶴峰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濟悟說,上震等編。二卷。卷首收序;捲上收升座、小參、示眾、機緣、拈頌;卷下收佛事、讚詠、詩偈、歌詞;卷末附行狀、塔志銘、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八冊。〔大全〕 林我禪師語錄 林我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鑒說,海鑫、海茲等編。四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河南陽府岝[山+客]山法海禪寺語錄、住陝西西安府涇陽文塔鐵佛禪寺語錄;卷二收住長安大興善禪寺語錄、住秦中寧夏海寶塔寺語錄;卷三收小參、示眾、入室、機緣、拈頌、頌古、聯芳偈、題贊;卷四收警語、示偈、佛事、行實;卷末附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石關禪師語錄 石關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凌說,芳桂等編。一卷。本卷收序、上堂、小參、機緣、贊、拈、頌、偈、詩、行實、小佛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即非禪師全錄 即非禪師全錄總目錄
  清如一說,明洞等編。二十五卷。卷首收像、道影贊、序;卷一收聖壽山崇福禪寺語錄;卷二收廣壽山福聚禪寺語錄;卷三收升座、小參、秉拂;卷四收法語;卷五收舉古、拈古;卷六收頌古、代古、答古;卷七收機緣、答問;卷八至卷十一收贊;卷十二收自讚;卷十三至卷十五收書問;卷十六至卷二十三收詩偈;卷二十四收銘、序、跋、祭文、雜著;卷二十五收佛事、末後事實、行業記、塔銘、舍利塔銘;卷末附佛祖正印源流圖像贊——自序、道影贊。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青城竹浪徹生禪師語錄 青城竹浪徹生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徹生說,如鵬等編。七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上堂;卷二卷三收小參、開示、書問、文;卷四收頌古、分燈,贊、機緣、歌、四威儀、行由;卷五收詩偈、五言律、七言律;卷六收法語、佛事;卷七收源流拈頌。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密行忍禪師語錄 密行忍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寂忍說,明廣、明珍等編。三卷。卷首收序;捲一捲二收上堂、機緣、法語;卷二收頌古、詩偈、真贊、書問、佛事、行實;卷末附嗣燈胤禪師語錄一卷(清園胤說、如玉等編) 盛京奉天般若古林禪師語錄 盛京奉天般若古林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智說,正繼等錄、正燈等編。六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盛京般若禪寺語錄;卷二收住遼陽如來禪寺語錄;卷三收住遼陽建寧禪寺語錄、普說;卷四收住奉天府東前山台大悲禪寺語錄(本卷第十頁上只存第一引六字,下半頁原缺)、機緣、頌古、小佛事、法語;卷五收偈上;卷六收偈下;卷末附行狀。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玉泉其白富禪師語錄 玉泉其白富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德富說,園頂等編。三卷。卷首收像、贊、序;捲上收上堂;卷中收上堂、法語、機緣、像贊;卷下收拈古、偈、普說、分燈、頌古、行實、書問、雜著、佛事、塔銘;卷末附融徹頂禪師語錄一卷(清園頂說、明盛、明聰等編、徹生序)。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幻住明禪師語錄 幻住明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明說,清尚等編。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鄰水縣仙人山觀音禪院語錄、住萬縣興隆禪寺語錄;卷二收小參、茶話、示眾、機緣、頌古、聯芳偈。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純備德禪師語錄 純備德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廣德說,智遠等編。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彝陵州黃陵月峽禪院語錄、住大悲禪院語錄、小參、法語;卷二收法語、機緣、頌古、聯芳、詩偈、偈、佛事、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參同一揆禪師語錄 參同一揆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超琛(尼)說,普明編、明俊錄。一卷。卷內收圖像。像贊、序、示眾、偈、頌古、機緣、佛事、記銘、行實、自敘行略訓徒。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靈隱文禪師語錄 靈隱文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印文說,福度復編。二卷。捲上收上堂;卷二收小參、法語、機緣、頌古、牧牛頌;卷三收雜偈、聯芳、雜著。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東山梅溪度禪師語錄 東山梅溪度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福度說,慶緒等編。十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上堂一;卷二收上堂二;卷三收上堂三;卷四收上堂四;卷五收小參;卷六收茶話、佛事、機緣;卷七收拈古、頌古;卷八收佛祖贊、自讚、歌、書問;卷九收法語、法派;卷十收示偈、聯芳、行由。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靈機禪師語錄 靈機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行觀說,寂方等編。六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湖州武康翔鳳山顯忠崇孝資福禪寺語錄、住嘉興府石門縣福巖禪寺語錄、小參、示眾;卷二收機緣、垂問;卷三收勘辨、早參、晚參;卷四收落堂、源流頌;卷五收頌古、書問;卷六收雜偈、真贊、佛事;卷末附行狀、塔銘、志、後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祖亮啟祥師語錄 祖亮啟祥師語錄總目錄
  清超啟說,廣和記錄。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湖州翔鳳資福禪寺語錄、住杭州[山+尼]山淨明禪寺語錄;卷二收住平湖德藏禪寺語錄、住嘉興石門縣福巖禪寺語錄、對機、題贊、佛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敏樹禪師語錄 敏樹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如相說,道崇編、道領錄。十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四川墊江縣百丈禪院語錄;卷二收住湖廣施州衛萬壽禪寺語錄;卷三收住四川彭水縣太平禪寺語錄、住貴州石阡府三昧禪院語錄;卷四收住四川遵義府海龍山古龍禪院語錄、復住萬縣慈雲禪院語錄、住貴州大興禪寺語錄;卷五收小參、普說、茶話;卷六收開示、機緣、法語、付偈(原目為聯芳);卷七收頌古;卷八收示偈、雜著;卷九收雜著、贊、疏;卷十收書問、行實。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赤松領禪師語錄 赤松領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道領說,宿源錄。五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貴陽府壽世禪院語錄——上堂;卷二:收上堂、小參、示眾;卷三收法語、拈頌、贈偈、雜著;卷四收詩集序、詩;卷五收書問、佛事、行由。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侶巖荷禪師語錄 侶巖荷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荷說,成純等記錄。七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湖州烏山龍泉庵——示眾、住苕城師子林——示眾;卷二收住安吉川龍山東禪寺——上堂;卷三收室中舉古、頌古;卷四收垂代;卷五收機緣;卷六收偈(原書第十八頁缺);卷七收雜著、佛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淡崖超原禪師語錄 淡崖超原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超原說,明德等編。二卷。卷一收上堂、拈古、頌古。代古、聯芳偈;卷二收贊、不二草、行實。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香巖洗心水禪師語錄 香巖洗心水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照水說,實雲、海青等編。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上堂、拈古、頌古、偈;卷二收雜詠、贊、佛事、書問、行實、附創修瑞巖洞碑記、附初晤洗心禪師訪記;卷末附後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灤州萬善暉州昊禪師語錄 灤州萬善暉州昊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昊說,性珍、寂寶等錄。七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灤州澤它萬善撣寺語錄;卷二收住高山白道子石佛寺語錄;卷三收住盛京奉天府華巖寺語錄;卷四收住錦府寧遠州地藏寺語錄、住遼東刺兒山朝陽寺語錄;卷五收復住寧遠州地藏寺語錄、住水平府樂亭聖巖寺語錄;卷六收隨緣小參、垂問、入室機緣、問答機緣、請益;卷六下收代古——別古、拈古、頌古、佛事、略狀;卷末附峻峰和尚升座法語。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性空臻禪師語錄 性空臻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行臻說,超自等編。六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蘇州府昆山縣選佛場語錄;卷二收住蘇州府昆山縣選佛場語錄、住蘇州常熟縣維摩寺語錄;卷三收小參、示眾、機緣;卷四收拈頌;卷五收拈頌、贊、偈;卷六收偈、佛事、塔銘、嗣法門人位次。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何一自禪師語錄 何一自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超自說,明修、明惠、明智等編。二卷。卷首收序;捲上收住北京順天府宛平縣崇寧禪院語錄、住北京翊教禪寺語錄、小參、示眾、問答機緣;卷下收舉古、拈古、征古、別古、代古、頌古、偈、佛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溈山古梅冽禪師語錄 溈山古梅冽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定冽說,真謙記錄。五卷。捲上一收住潭州大溈山密印禪寺語錄;捲上二收住潭州芙蓉山廣化禪寺語錄;捲上三收舉古;卷下一收住潭州大溈山密印禪寺首座寮秉拂語錄;卷下二收住潭州芙蓉山廣化禪寺首座寮秉拂語錄。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華嚴起宗真禪師語錄 華嚴起宗真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真說,力廣等錄、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永慶應禪院語錄、小參法語、佛事機緣、偈詠——贊;卷二收住涿州雨花庵語錄、小參法語、機緣、雜偈;卷三收雜錄、跋;卷四收詩偈、法語、請啟;卷末附行實、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子雍如禪師語錄 子雍如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成如(尼)說,祖園記錄。四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永慶禪院語錄、小參法語、佛事、機緣、偈詠——贊;卷二收住涿州雨花庵語錄、小參法語、機緣、雜偈;卷三收雜錄、跋;卷四收詩偈、法語、請啟;卷末附行實、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山西柏山楷禪師語錄 山西柏山楷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德楷說,行悟等編次。五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山西汾州府汾陽縣普通禪寺語錄、住白雲禪寺語錄;卷二收住汾州府孝義縣龍山華巖禪院語錄;卷三收小參、晚參、示眾;卷四收普說、酬示法語、機緣;卷五收拈古、頌古、像贊、雜錄、佛事、書問。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善一純律師語錄 善一純律師語錄總目錄
  清如純說,學正錄。三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天龍山普德禪寺語錄、住松歸山普光禪寺語錄;卷二收復住天龍山普德禪寺語錄、小參;卷三收示眾、機緣、拈古、頌古、雜著、佛事、行實,續錄收上堂、小參、示眾、機緣、拈古、頌古、雜著、佛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善權位禪師語錄 善權位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達位說,大悅等編。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貴州安南太平山萬壽禪寺語錄、住普安松歸山普光禪寺語錄、住普安慈雲山普祥禪寺語錄、小參、示眾。機緣、法語;卷二收頌古、雜著。分燈、塔銘行實。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空谷道澄禪師語錄 空谷道澄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道澄說,德儒編。二十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四川成都府內江縣三聖寺語錄;卷二收住重慶巴縣虎頭寺語錄;卷三收住江津縣廣福寺語錄;卷四收住重慶府觀音寺語錄、住成都府重陽觀音語錄、住聖壽寺語錄、住北京慈濟庵語錄;卷五收住白塔龍華家寺語錄、住山東兗州府曹州三教堂語錄;卷六收住湖廣荊州府江陵縣祗園萬佛禪林語錄;卷七收住祗園庵結冬語錄;卷八收住遠安山三化山朝陽庵語錄、住南漳縣臥龍寺語錄、復住祗園庵語錄、住聖壽石中寺語錄、住溫江華巖寺語錄、住雲南足山迦葉殿語錄、住雲南大理府大悲寺語錄;卷九收復住溫江華巖寺語錄;卷十收住鄲崇縣蓮品山法忍寺語錄;卷十一收住寶光禪院語錄、住大慈寺語錄、復住寶光禪院語錄;卷十二收住荊州西城聖壽禪林語錄;卷十三收小參、入堂、機緣;卷十四收聯芳頌古、聯芳偈、法偈;卷十五收行由、拈頌古;卷十六開示、警策;卷十七收法語、普說;卷十八收贊、壽、牧牛頌;卷十九收法偈、示偈;卷二十收山居、佛事、書問;卷未附捐貲刻錄。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大博乾禪師語錄 大博乾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乾說,超宗等錄。五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燕京天津地藏庵語錄、住如來庵語錄;卷二收住燕京保定府雄縣崇寧寺語錄;卷三收住報成寺語錄;卷四收住北京法通寺語錄;卷五收住涿州胡良河普度寺語錄、住慈壽寺語錄、住潭柘寺語錄。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四十冊。〔大全〕 盤山了宗禪師語錄 盤山了宗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超見說,徹凡、心月等錄。四卷。卷首收序;卷一收灤州隆兗寺語錄、住南台寺語錄;卷二收住灤州萬善寺語錄;卷三收住盤山古中盤正法禪院語錄、入室機緣、請益、問答機緣、開示、咐囑;卷四收拈古、頌、行實;卷末附刊板四眾。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四十冊。〔大全〕 逕庭宗禪師語錄 逕庭宗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德宗說,行謙等編。二卷。卷首收序;捲上收住清湘南源洪聖寺語錄、住壽佛庵語錄、住理山聖明寺語錄、住興隆庵語錄、住嶷山祝聖寺語錄。住曹源寶鏡寺語錄、住臥雲山最勝寺語錄、住別塵庵語錄、住福壽堂語錄、住南源千佛林語錄、住南源另陵縣貝葉林語錄;卷下收小參、晚參、示眾、機緣、佛事、拈古、頌古;卷末附塔銘、附疑山握中符禪師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大全〕 天翼翔禪師語錄 天翼翔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巨翔說,寂乾錄、際鋒等編。二卷。卷首收序;捲上收住潭州大溈山密印禪寺語錄;卷下收住潭州芙蓉山廣化寺語錄。機緣、舉古、頌古、行實。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四十冊。〔大全〕 雲山燕居申禪師語錄 雲山燕居申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德申說,合哲等編。八卷。卷一收住貴州威青茅坡山雲天禪寺語錄、小參;卷二收請益法要;卷三收請益法要、機緣、行實;卷四收源流著頌;卷五收頌古;卷六收緣引、聯芳偈;卷七收示偈;卷八收書問。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四十冊。〔大全〕 昭覺竹峰續禪師語錄 昭覺竹峰續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真續說,實悟等編。六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成都府威鳳山昭覺禪寺語錄;卷二收住成都府威鳳山昭覺禪寺語錄、昭覺首座察秉拂;卷三收住雪寶頂雪山禪寺語錄、住古松西岷山敕賜妙覺崇善禪寺語錄、住古松西龍山敕賜大悲禪寺語錄、住古松西崇山無量禪寺語錄、住成都府彭縣鳳凰山法藏寺語錄、小參;卷四收頌古、示偈、佛事;卷五收行實、機緣、分燈;卷六收詩偈、贊;卷末附昭覺德雲悟禪師語錄。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四十冊。〔大全〕 雨山和尚語錄 雨山和尚語錄總目錄
  清上思說,二十卷。卷一收住廬山鏡湖禪院語錄;卷二住延令慶雲禪寺語錄;卷三收住延令慶雲禪寺語錄;卷四收住龍舒白雲禪院語錄;卷五至卷八收住維揚天寧禪寺語錄;卷九收住如皋大覺禪院語錄;卷十收住維揚天寧禪寺語錄;卷十一收住昭易極樂禪院語錄;卷十二收住維揚天寧禪寺語錄;卷十三收住千峰清涼禪院語錄;卷十四收住維揚天寧禪寺語錄;卷十五收機緣;卷十六收頌古;卷十七收詩偈;卷十八收書問;卷十九收雜著;卷二十收佛事;卷本附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四十冊。〔大全〕 大休珠禪師語錄 大休珠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淨珠說,廣熙等錄。十二卷。卷一收,住曹溪南華禪寺語錄;卷二收,住嘉興白蓮禪寺語錄;卷三收,住定隱禪寺語錄;卷四收,住大覺妙濟禪寺語錄;卷五收,住湖州桐鄉密印禪寺語錄;卷六至卷七收,住越州天華禪寺語錄(百問);卷八全卷九收,住曹溪南華禪寺語錄(書問);卷十至卷十一收,住曹溪南華禪寺語錄(普說);卷十二收,偈贊。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七冊。〔大全〕 百愚樣師語錄 百愚樣師語錄總目錄
  清淨斯說、智操、智海等編。二十卷。收住蘇州嘉定昭慶等寺語錄、示眾、小參、晚參、普說、拈古、頌古、源流頌、經旨頌、機緣、問答、垂問、垂代、法語、題贊、書復、雜著、佛事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大全〕 觀濤奇禪師語錄 觀濤奇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大奇說,興舒等編。收住顯孝等禪寺語錄、拈古、頌古、法語、詩偈、贊、佛事。銘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大全〕 文穆念禪師語錄 文穆念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念說,真慧等編。五卷。收住雙林等四禪寺語錄、機緣、頌古、行實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大全〕 蔗庵范禪師語錄 蔗庵范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淨范說,智璋等編。三十卷。收住資聖等六寺語錄、示眾、小參、垂問、勘辨問答機緣、拈古、頌古、一花五葉圖像贊、佛菩薩贊、古今尊宿贊、愚庵老和尚贊、禪人請自讚、佛祖源流頌、佛事、雜著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大全〕 長慶宗寶禪師語錄 長慶宗寶禪師語錄總目錄
  明道獨說,今釋重編。一二卷。卷首收像贊、自序、序,卷ˍ上收上堂。示眾、茶話;卷下收問答、著語、頌古、偈、贊、銘、書、雜著;卷末附行狀、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元潔瑩禪師語錄 元潔瑩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淨瑩說,智禪編。十卷。卷一收住洪都寧州古洞山阿耨禪守——上堂、住楚蒲圻玉崖山上方禪寺——上堂;卷二收住浙江湖州弁山龍華禪寺——上堂、住廣陵平山棲靈禪寺——上堂;卷三收住江西寧州雲巖無住禪寺——上堂;卷四收住澧州藥山慈雲禪寺——上堂;卷五收住越州雲門顯聖禪寺——上堂、住台州天台護國禪寺——上堂;卷六收示眾、小參;卷七收普說、垂語、代語、機緣;卷八收拈古、頌古;卷九收代古、示語、佛事;卷十收像贊;卷末附行狀、塔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頻吉禪禪師語錄 頻吉禪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智祥說,德能等編。十五卷。捲一捲二收住衡陽雲峰佛國禪寺語錄;卷三卷四收住寧州雲巖無住撣寺語錄;卷五卷六收住湖州弁山龍華禪寺語錄;卷七收小參;卷八收示眾、普說;卷九收佛事;卷十收牧麟堂集;卷十一收機緣、垂問;卷十二收贊、示語;卷十三收拈古;卷十四捲至十五收頌古。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寒松操禪師語錄 寒松操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智操說,德昊編。二十卷。卷首收像贊、序、開堂疏(六篇);卷一至卷三收住松江青龍隆福禪寺語錄;卷四收住常州國山善權禪寺語錄、住安慶白雲山香爐寺語錄;卷五收住安慶寶巖山雲際寺語錄、往常州國山善權禪寺語錄;卷六收住常州荊溪安樂禪寺語錄、往常州洞山善卷禮庵語錄;卷七收住湖州弁山龍華禪寺語錄;卷八收住安慶白雲山香爐寺語錄(原書只存四頁);卷九(原書闕);卷十收座元寮秉拂語錄、機緣問答;卷十一收普說(原書只存十六頁);卷十二卷十三收拈頌古;卷十四收源流宗旨頌;卷十五收佛事;卷十六收筆語;卷十七收像贊、雜著、自序;卷十八收方外英華;卷十九收九峰草;卷二十收拈來草;卷末附後序。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七冊。〔大全〕 海幢阿字無禪師語錄 海幢阿字無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今無說,今辯重編。二卷。卷首收像贊;捲上收上堂、普說、小參;卷下收小參、茶話、頌古、書問、像贊、佛事;卷末附行狀。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大全〕 博山迸如瀚禪師語錄 博山迸如瀚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弘瀚說,付鵬編。六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信州博山能仁寺語錄;卷二收住信州博山能仁寺語錄、住信州高泉寺語錄、住信州瀛山語錄;卷三收再住信州博山能仁寺語錄;卷四收小參;卷五收示眾、首座寮秉拂、入室機緣;卷六收拈頌、佛事、佛祖贊、自讚、詩偈;卷末附行狀、塔銘、塔院記。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四十冊。〔大全〕 角虎集 角虎集總目錄
  凡二卷。清代濟能纂輯。收於《萬續藏》第一○九冊。集錄有關禪家論淨土之語要而成。捲上收錄臨濟宗死心悟新、慧海儀、楚石梵琦、張商英、馮濟川等十四人、曹洞宗真歇清了、宏智正覺、萬松行秀、萬安廣恩等十一人,卷下收錄曹洞宗博山元來、雪關智門@言等五人、雲門宗本覺法真、天衣義懷、楊傑、范仲淹等九人、法眼宗永明延壽一人、溈仰宗文喜無著一人、古尊宿白居易、文彥博等七人,及廬山慧遠、南嶽慧思、天台智yi、袁宏道等十一人,計收錄僧俗五十九人之語要。卷首附選刻之小序及目次,卷末附起念佛七儀式及編者濟能之小傳、語要。據選刻之小序所載,知書名系采自延壽之參禪念佛四料揀偈:「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佛光〕 曹溪正宗源流頌 曹溪正宗源流頌總目錄
  全一卷。清代臨濟宗僧石源機雲撰,行素校定。清代刊行。系詳細記錄自六祖慧能至石源機雲歷代禪師之法嗣傳承,並以各師之機緣略傳為中心,輯錄彼等之語要。〔佛光〕 宗門寶積錄 宗門寶積錄總目錄
  凡九十三卷。清代僧山曉本皙編。收於《萬續藏》第一二七冊。輯錄五燈會元、古尊宿語錄等,所未載之宋末、元、明時代八十八位禪師之語錄,仿古尊宿語錄之形式,集其上堂、示眾、小參、機緣、拈頌、法語等。然《萬續藏》僅刊載序文、凡例、目錄(卷一至卷九十一由南嶽懷讓、青原行思、雪峰義存、玄沙師備,至覺浪道盛、為霖道霈、雪關道門@言、嵩乳道密,卷九十二、卷九十三為歷傳祖圖贊)。〔佛光〕 三山來禪師語錄 三山來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燈來說,普定編。十六卷(又說二十卷)收上堂,小參、茶話、示眾、法語、機緣,勘辨、回答、佛事、題贊、自讚、五宗頌、宗統領,頌古、書問、行實、雜偈、石龍吟、閒僧念佛歌、雜述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卷。〔大全〕 高峰喬松億禪師語錄 高峰喬松億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玄億說,燈洪編。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重慶府忠州柏巖禪院語錄、住夔州府梁山高峰禪院語錄、住湖鄂大別山臥雲禪院語錄、頌古、拈評、行由,卷二收宗統遍頌。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萬峰童真禪師語錄 萬峰童真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至善說,德林記。六卷。卷首收序,題辭,卷一收住湖廣德安府孝感縣簡堂禪院語錄、住高峰禪寺語錄、法語、卷二收真贊、偈頌、佛事,卷三收舉古,卷四收宗統頌,卷五卷六收湘山頌古。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卷。〔大全〕 大笑崇禪師語錄 大笑崇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崇說、空情錄。三卷。卷首收序,捲上收住夔州府萬縣觀音山寶積寺語錄,卷中收小參、茶話、佛事,卷下收頌古、書問、雜著、行實。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大全〕 竺峰敏禪師語錄 竺峰敏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幻敏說、性鉅、性湛、性珩、性濟等編。六卷。後錄二卷。卷首收序、請啟,卷一收住四川忠州敕建振宗禪寺語錄,卷二收住四川忠州敕建振宗禪寺語錄、小參、示眾、茶話、卷三收機緣,佛事,問答,法語,卷四收詩偈,拈頌、歌、贊,卷五收書問、聯芳偈,雜述,卷五末附序、請啟,卷六收住浙江嘉興楞巖禪寺語錄。後錄捲上收再住四川忠州敕建振宗禪寺語錄,後錄卷下收示眾、茶話、佛事、贊偈、聯芳,卷末附塔銘、行狀。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四十冊。〔大全〕 翠崖必禪師語錄 翠崖必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必說、道通錄。三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浙江杭州府仁和縣永壽禪寺語錄、住江西戇州府長寧縣獅林禪院語錄、住京都觀音禪寺語錄、住京都嘉興禪寺語錄,卷二收小參、機緣、佛事、像贊、頌古、牧牛十二首,卷三收源流頌。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四十冊。〔大全〕 斗南暐禪師語錄 斗南暐禪師語錄總目錄
  清暐說、普潤等錄。二卷。卷首收序,捲上收住溫州接待禪寺語錄、住無錫慈雲禪寺語錄、小參、秉拂、機緣、拈,卷中收頌古、卷下收偈、佛事。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四十冊。〔大全〕 山庵雜錄 山庵雜錄總目錄
  凡二卷。明代僧無慍編於洪武年間。收於《萬續藏》第一四八冊。本書內容采自羅湖野錄、雲臥紀譚、叢林公論、禪林寶訓、諸傳燈錄等,及當時江湖參學之見聞,並對若干誤傳重加考據。捲上收錄自定水寶月和尚至無象易和尚,計七十餘條;卷下收錄自湖州僧淨至檀主德鍤,計六十餘條,皆為近古名德之拈提及嘉言懿行。〔佛光〕 祖庭指南 祖庭指南總目錄
  清徐昌治撰。二卷。詳稱《祖庭嫡傳指南》。本書主要輯錄七佛、西天二十七祖、菩提達摩至慧能東土六祖以及南嶽懷讓至費隱通容等佛祖嫡傳諸師之事略、師資機緣語要,以作為祖庭學人之指南。卷首有作者自序,卷末附有金栗百癡禪師跋語、費隱通容禪師題語、付法語偈及編者之和偈等。收入《續藏經》第二編乙第二十一套。〔大全〕 禪樂府 禪樂府總目錄
  一卷。清無可撰。收錄作者詞作22首,皆隱以禪機,令人錄味。有1935年校刊本。〔禪宗辭典〕 禪苑蒙求拾遺 禪苑蒙求拾遺總目錄
  一卷。作者不詳。為補充《禪苑蒙求瑤林》之作,四言韻文,收「少林斥相」以下至「大溈念誦」止,共144則,徵引《碧巖錄》《人天寶鑒》《林間錄》諸書加以註釋。收入《續藏經》。〔禪宗辭典〕 洞上祖憲錄 洞上祖憲錄總目錄
  十六卷。清·智沄湘翁輯。收在《佛教大藏經》第一一二冊、《禪宗全書》第二十二冊。
  本書是我國曹洞宗的傳承史籍。內容收錄歷代曹洞宗諸師之行誼、作略及重要著作。原書作者序云『去聖未遙,人心易怠。認直截者,失在鹵莽。愛圓轉者,陷在聯纖。甚至不重操履,只炫眼明。(中略)余領眾之暇,杞憂痛疾。因取先洞山,以迄壽昌、顯聖二派下知識,所有生平提訓,極簡易能發人徹證者,輯成十二卷,敕名祖憲。』
  依此段文字,可以窺見作者之著作動機及內容大略。本書原僅十二卷。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付梓。但是到次年又有增訂。原書目錄之末有作者夾注云『前十二卷,在辛酉壬戌年刻行。癸亥,覆命□知藏走江浙,續收吾宗五十三知識法語。甲子,因考正洞上世次,冠於洞憲之元。遂搜集諸錄,得書二百九十章,分作四卷。合前刻共成十六卷。』這就是原序僅云『十二卷』,但是全書卻有十六卷的原因。
  本書雖然只是曹洞宗的史籍,但是由於作者輯錄之內容至清初為止,因此,研究近世中國佛教史(尤其是禪宗史)者,於此亦頗可取資。
  作者智沄湘翁,為曹洞宗第三十世之禪師,曾任蘄水泰春山古三祖天然寺住持。〔佛百〕 禪宗全書 禪宗全書總目錄
  一百冊,總目索引一冊。藍吉富編,完成於1990年。為中文禪籍之集大成。全書分史傳、宗義、語錄、清規、雜集等五部。內容收輯六世紀迄二十世紀之禪宗典籍共計五八○部。其中,以語錄部最多,史傳部居次。全書所收,主要取自各種大藏經,一部份則系散佈於中、日、韓諸國之未入藏禪籍。迄今(1993)為止,中外各國之禪宗叢書之收書數量,以此書為最多。
  此叢書中所收之禪籍,其來源大抵如下所列:
  (1)主要內容取自《萬續藏》《嘉興藏》與《大正藏》。
  (2)取自其他大藏經者:如《寶林傳》《傳燈玉英集》等書取自《金藏》;《祖燈大統》《洞上祖憲錄》《五宗救》等書取自《普慧藏》;《明道正覺森禪師語錄》取自《龍藏》。
  (3)取自其他叢書者:如《蒲室集》《北澗集》等書取自《四庫全書》;《歷代法寶記》取自金九經之《姜園叢書》;《宗門千字文》取自日本之《禪學大成》。
  (4)取自外國之禪門要典:如《祖堂集》系日本花園大學藏本;《禪林象器箋》系日本之鉛印本;《碧巖集》系日本伊籐猷典之校定本;《圓頓成佛論》《太古和尚語錄》系韓國之鉛印本。
  (5)國內之罕見要典及現代新編:如《高日/文寺丈室規約》為揚州高日/文寺珍藏本,向為坊間刊行之《高日/文寺規約》所未收;《心燈錄》為蔣氏慎修書屋校訂本。至於現代人之新編方面,有《全唐文禪師傳記集》《新續高僧傳習禪篇》《虛雲和尚年譜》《來果禪師語錄》等書。〔佛百〕